****管理局关于2023年6月8日拟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管理局拟对****3000头奶牛场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批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础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6月8日—2023年6月14日(5个工作日)。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个工作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952-****797
通讯地址:**市政务大厅二楼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评机构 | 建设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
1 | ****3000头奶牛场改扩建项目 | **市**区燕子墩乡简泉村三队南、110国道西 | **** | **天兴****公司 | ****3000头奶牛场改扩建项目(项目代码:****)位于**市燕子墩乡简泉村三队南、110国道西,项目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0′57.994″,北纬39°05' 44.676 。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总占地面积333335㎡,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将原有羊棚、羊舍改建为牛棚、牛舍,共34624㎡,扩建标准化牛舍36000㎡,活动场地60000㎡,青贮池18022㎡,建设饲草棚、堆粪棚、挤奶厅等设施。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589万元,占总投资的5.89%,主要用于施工期及运营期废气、废水、噪声、固废污染防治及环境监测等。 | 一、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建筑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措施,设置施工围挡,施工便道夯实硬化处理,运输车辆及临时堆土做好苫盖工作,运输道路及时清扫、洒水降尘,施工场地车辆出口设置冲洗平台。遇四级及四级以上大风或重度污染天气时,严禁土方作业。废气(粉尘)无组织排放须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运营期设置饲料加工全封闭式加工车间,采用封闭式粉碎机进行,废气在车间内以无组织形式排放。颗粒物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牛舍、堆粪棚、污水处理站定期喷洒除臭剂,降低恶臭排放浓度,牛粪定期清理,污水处理站各处理单元加盖封闭,氨、硫化氢排放浓度须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1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二级(新改扩建)标准限值,臭气浓度须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表7排放标准限值要求;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后由专用烟道在楼顶排放,油烟排放浓度须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最高允许限值要求。 二、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抑尘;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厂区现有化粪池收集后定期清掏、清运。 运营期实施雨污分流,牛舍顶部外沿设置雨水收集槽,场区道路侧设置雨水导排系统,将雨水收集至2000m3初期雨水收集池,用于厂区绿化。职工生活污水、挤奶厅清洗废水经一座处理工艺为“离心机+UASB脱气+好氧+兼氧+好氧+沉淀+气浮+消毒”****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后须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21)中“旱地作物”标准后,暂存于雨污水收集池,拉运至周边农田灌溉。冬季处理后的废水暂存于7000m3雨污水收集池,待春季用于周边农田灌溉,废水综合利用不外排。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选择低噪声设备,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优化施工布置,合理安排施工时段,降低噪声源强。噪声排放须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排放限值要求。 运营期设备采取基础减震和房间采取吸声、隔声等措施,厂界噪声排放须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限值的要求。 四、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后综合利用,****政府指定地点。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依托现有工程,集中收集后送至当地环卫部门集中处置。 运营期牛舍产生的牛粪及牛床垫料、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定期清理运至堆粪棚,****肥厂;病死牛和胎盘送至**县****公司进行处置;医疗废物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处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至交由当地环卫部门集中处置。危险废物暂存间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 五、土壤与地下水防治措施 本项目采取相应分区防渗措施,设置收集系统,防渗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规定。建立项目场地地下水长期监控监测计划。 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本项目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明确责任人员,制定严格的管理条例和岗位责任制度,提高风险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并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 公众参与:建设单位按照要求开展了公众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