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3月24日-2023年3月30日。
联系电话:0876-****379 0876-****850****服务中心受理窗口)公示期: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市**路38****环境局
邮 编:663099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
1 | 丘****处理场扩容工程 | 项目名称:丘****处理场扩容工程 建设单位:**** 运行维护单位:**洁城****公司 建设地点:项目位于****填埋场预留用地范围内。 建设性质:改扩建 总投资:实际总投资2285.96万元,其中二期扩容实际投资596.82万元(含前期经费和工程建设),一期防渗改造实际投资1689.14万元(含前期经费和工程建设)。 占地面积:扩容占地面积为18000m2,**渗滤液收集池占地面积为270m2,均为已征地范围,其余设施均依托原有。 处理对象:收集处理**县县**域的生活垃圾,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特种垃圾,特别是危险废弃物等。 建设工期:455d,总计约16个月。 服务年限:预计服务年限至2025年。 劳动定员和工作制度:本项目不新增劳动人员,依托原有,原有劳动定员12人,年工作365天,填埋作业每日2班制。 建设规模及内容: 1、扩容工程:****填埋场扩建面积为18000m2,标高从原有1480m增至1497m,经折算,扩容库容为17万m3。 2、一期防渗改造工程:①原设计外南面增加防渗工程面积为6396.04m2,原填埋区防渗层破损修复面积2004.07m2和拦截坝埂防渗面积1240.2m2,共计9640.31m2。另外,将原垃圾拦截坝由原有的6m增高至18m高,将原调节池坝埂加高2m,并**一座800m3的小型渗滤液二级防渗调节池。②一期****建设处理,具体为:一期填埋场防渗改造“两布一膜”铺设面积为21900.56m2,****填埋场防渗改造工程的导排系统进行改造。 | 一、(一)施工期 1、废水 项目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主要有备料和养护废水、运输车辆轮胎冲洗废水,备料和养护废水通过物料吸收或自然蒸发等损耗,不产生外排水。运输车辆轮胎冲洗废水为150m3,通过设置临时沉淀池,收集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用水或降尘洒水。 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量为436.8m3。粪便污水进入旱厕作农肥和绿化底肥,其余的洗手等清洁污水用于降尘洒水,不外排。 2、废气 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施工燃油设备废气。施工扬尘主要在土石方开挖、堆放、回填过程及构筑物建设、建筑材料运输、堆放过程中产生。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施工期废气影响:(1)施工物料适量集中堆放并顶部覆盖篷布;施工废土石及时清运;施工车辆和机械应减慢车速,同时避免在夜间运输施工物料。(2)风干物燥时易形成扬尘(或粉尘),施工场地应经常喷洒水。(3)规范车辆装载方式,杜绝沿路洒漏现象等,外出施工场区的运输车辆清洗轮胎,减少扬尘产生。 3、噪声 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为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噪声源强在60-95dB(A)之间。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施工期噪声影响:通过采用低噪设备、移动隔声板等措施来控制施工噪声对周围敏感目标的影响;对施工设备定期保养,严守操作规范;空压机等大噪声设备搭建工棚以起到隔声的作用;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避免多台大噪声设备同时作业;提高施工作业效率,缩短施工期。 4、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期土石方、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废弃土石方产生量为20300.5m3,其中约11000m3作为覆土回用,5200m3作为环场道路和垃圾坝埂修缮填方回用,4100.5m3临时堆存至原取土场中,运行期用于垃圾单元覆盖和中间层覆盖材料。建筑垃圾产生量为200m3,集中收集后整修环场道路时进行铺填回用。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55t,集中收集后在填埋区进行填埋。 5、生态环境 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性质的改变、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环境以及对动物的影响。****填埋场区进行改造和扩容建设,项目较一期原有工程新增永久占地总面积为18270m2,属于已征地范围内。项目施工已完成,据环评调查,施工期间未在占地范围外破坏植被,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二)运营期 1、废水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填埋区垃圾渗滤液、垃圾清运车辆洗车废水和值班室人员的生活废水。填埋区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为80.72m3,生产废水产生量为0.64m3/d,垃圾渗滤液和场区车辆清洗废水经场区调节池预处理后一起抽至自建的渗滤液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达到《****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标准限值后通过水泵抽至专用的污水输送管道排至大嘎勒河沟,最终排入北门河。生活废水产生量为0.48m3/d,其中粪便污水进入旱厕作为农肥或绿化底肥,其余的洗手等清洁污水降尘洒水。 项目委托****于2020年7月3****处理站进出口水质进行了监测,根据监测,渗滤液进出口两个监测点中pH、CODcr、BOD5、SS、氨氮、总氮、总磷、汞、镉、铬、六价铬、砷、铅、粪大肠菌群均达到《****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表2标准限值。 据环评预测,营运期正常排放条件下,北门河及大嘎勒河沟各项指标预测浓度均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要求。 非正常排放条件下,大嘎勒河沟、北门河CODCr、BOD5、NH3-N预测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要求。因此建设单位应重视渗滤液处理设施的维护,加强设备日常维护管理,若发生非正常排放时,及时将废水引入调节池,且及时排除故障隐患,待设施维修完善后,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达标排放),杜绝发生非正常排放事故;由于丘****处理场渗滤液调节池容量较大,目前调节池剩余容量约为11000m3,****处理站故障检修,也可以利用调节池作为缓冲,且可暂存约100天的非正常排放废水;若在项目故障检修过程中,现有调节池无可用库容的情况下,可采****填埋场的应急措施,暂时缓解渗滤液调节池库容不足的问题。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 (1)填埋场应实行雨污分流,日常加强环场截洪沟的管理,及时清理沟槽内的废石渣、枝叶等,以收集导排汇水区内可能流向填埋区的雨水,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 (2****填埋场****处理站,加强维护管理,确保处理后的水质满足《****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后排至北门河。按照《****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17)的相关要求,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渗滤液出水水质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3****处理站正常运行,尽量减少渗滤液调节池中的储蓄量,从而避免出现渗滤液外漏现象,同时降低因渗滤液大量储存为产生的恶臭气味浓度。 (4****填埋场运行期内,应定期监测渗滤液导排系统的有效性,保证正常运行。 2、地下水 项目区域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通过孔隙、裂隙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由高处向低处的冲沟及河流径流排泄,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流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项目区域地下水在沟底低洼处汇集后,流入北门河。 根据环评分析,****填埋场区和调节池均采取了防渗措施,铺设了防渗膜。在采取了对应的防护措施后,正常情况下对地下水的影响较小,可以接受。 据环评预测,在填埋场库底或渗滤液调节池防渗膜出现破损,渗滤液发生渗漏的非正常情况下,持续泄漏10天时,氨氮、COD、BOD5超标距离分别为32m、30m、33m,影响距离分别为41m、48m、47m。持续泄漏50天时,氨氮、COD、BOD5超标距离分别为103m、98m、106m,影响距离为125m、142m、138m。持续泄漏100天时,氨氮、COD、BOD5超标距离分别为180m、172m、184m,影响距离为213m、237m、232m。非正常情况下下游150m处设置的监测井中在81天可以监测到氨氮超标,约86天可以监测到COD超标,约79天可以监测到BOD5超标。在60天时便可以通过监测发现数据出现异常增加。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源头控制措施 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项目应按照设计及环评要求,进行清污分流,渗滤液应****处理站进行处理后达标外排,并尽****处理站的建设。 应加强管理保证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废水稳定达标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地下水污染负荷。 ②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 对车辆清洗区域地面采用混凝土铺砌,同时加强维护,防止渗漏现象发生。 (2)分区防控措施 重点防渗区:填埋场区、原调节池、******处理站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有关要求建设,防渗能力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6m、防渗系数达到1.0×10-7cm/s。 一般防渗区:车辆冲洗区域。采用混凝土结构,底部及四周采用水泥进行防渗处理,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厚度不应小于100mm,采取防渗措施后的防渗能力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1.5m、渗透系数10-7cm/s的防渗能力。 简单防渗区:主要为道路、排水沟、办公生活区等,按常规工程进行设计和建设,进行一般地面硬化。 项目分区防渗区划表
(3)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 建立项目区的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废水渗漏检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建设单位在2020年10月已经在厂区周边建设完成规范监测井5个,其中上游1个,下游及两侧共计4个。对设置的地下水监测井和库区防渗层下导排盲沟进行监测。填埋场上游打过本底井,深度23m,但是未见水,未布设本底井。 地下水排水井每周监测1次,下游扩散井和监测井每两周监测1次。填埋场上游打过本底井,深度23m,但是未见水,故后续无法对本底井取样监测。监测因子为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氰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氟化物、砷、汞、镉、铅、铜、铁、锰、锌、六价铬等。在导排盲沟水质超标时,建设单位应立即引起重视,可能是防渗层发生破坏,应加大监测频率并进行论证分析。而一旦发现两侧及下游监测井出现超标,建设单位应立即采取治理措施。 结合建设项目产污特点及厂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建议本项目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渗滤液渗漏后,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 A如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应立即向相应生****管理部门报告,邀请监测部门进行多点取样调查,确认污染源位置。 B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阻断确认的污染源,防止污染物继续渗漏到地下,导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范围扩大。 ①渗滤液调节池发生事故,应立即将废污水或渗滤液转移到另外的调节池内,待池体修复后再转移回处理池; ②设置地坎以隔断厂区与外界水体的联系,在发生事故后保证渗滤液不得进入周围水体; ③将已经发生污染区域的地下水抽出并送到调节池中,防止污染物在地下继续扩散; ④在污染泄漏点下游开挖排水沟或者打井抽水,形成排水沟或者降落漏斗,最大程度抑制污染物向下游扩散的速度,控制污染范围,使得地下水水质能尽快得到恢复; ⑤可以根据发生泄漏位置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大口径水文井,采用注入或压入**倒灌进行稀释。 C立即对重污染区域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 包括开挖并移走重污染土壤作危险废物处置,对重污染区的地下水抽出并送到事故应急池中,防止污染物在地下继续扩散。在生态环境部门的审查下,制定修复方案,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批复的方案,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修复,生态环境部门进行过程监督。 D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做好污染修复验收工作。 地下水监测必须由具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实施,并且要严格按照国家地下水监测的相关技术规范进行,要保证监测的结果真实可信。 (4****填埋场区已设置地下水导排系统,实现填埋场的“**分离”,运营期加强维护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5)地下水环境一旦受到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而防渗工程属隐蔽工程,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后,难以处理。因此防止地下水发生风险污染的措施除针对场区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渗设计外,关键是施工期严把质量关,确保防渗工程达到设计要求。 (6)为减小因碾压造成的土工膜破损污染地下水的风险,本次工程投入运行后第一次填埋的底层垃圾不予压实,以保护土工膜不致因碾压断裂破损。 (7)建设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填埋场的运行期和后期维护与管理期内地下****填埋场填埋区基础层底部1m以下。 (8****填埋场运行期内,应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当发现地下水水质有被污染的迹象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发现渗漏位置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 (9)建设项目在地下水流向下游布设了监控井,一旦发现异常将启动应急防治措施,避免造成严重的地下水及地表污染。项目应按国家、地方及行业相关规范要求,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预案,并在发现地下水受到污染时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阻止污染扩散,防止周边居民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3、废气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垃圾运输、装卸及堆置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填埋场产生的填埋废气和恶臭、调节池产生的废气以及厨房产生的废气。 (1)粉尘 垃圾运输、装卸及堆置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采取限速行驶、保持路面清洁以及避免超载,填埋单元逐日覆盖、及时洒水降尘、填埋场四周种植绿化植被等措施,以降低粉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2)填埋废气和恶臭 垃圾在转运和填埋过程中发酵会产生填埋废气及恶臭气体,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CH4、NH3、H2S等。垃圾填埋场废气经收集后,由气体导排系统导出场外,可以有效减少恶臭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类比国内**省****垃圾场和**省****垃圾场等****填埋场的现场臭气强度的监测结果,****垃圾场边缘臭气强度在1~3级之间,场区臭气浓度能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厂界标准限值的要求(即臭气浓度<20),恶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 (3)调节池废气 运营期调节池废气污染源主要为进水部分、出水和调节池水面等溢出的恶臭污染物,其成分主要是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氨、胺等含氮化合物及硫化氢、硫醇、硫醚等混合物,属无组织排放源。 原调节池占地8000m2,**调节池占地270m2,环评根据类比同类项目分析,调节池H2S和NH3产生量分别为0.0002mg/s﹒m2和0.0015 mg/s﹒m2。则原调节池H2S和NH3产生速率分别为0.0058kg/h和0.0432kg/h,**调节池H2S和NH3产生速率分别为0.0002kg/h和0.0015kg/h。 (5)厨房废气 厨房废气主要是油烟,但因为食宿人员较少,产生的厨房油烟量也较少。 根据环评计算,项目运营期废气无组织排放情况见下表。 项目运营期废气无组织排放情况表
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见下表。
据环评预测,项目TSPPmax最大值为库区粉尘,为4.59%;二氧化硫Pmax值为0.18%;氨气Pmax值为6.05%;硫化氢Pmax值为6.18%。所有污染源中最大占标率均低于10%,对周围关心点影响较小,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本项目对环境影响可接受。 环评根据《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推荐的公式进行计算,垃圾填埋场厂界外、调节池外需设置100m的卫生防护距离。在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可设置居民区、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等环境敏感目标。根据2006年审批的《**省******填埋场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垃圾场厂界500m范围设置为环境防护距离。本次环评重新核算卫生防护距离为100m范围,没有超过原2006年审批的《**省******填埋场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确定的防护距离。所以本次确定扩容项目最终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1)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垃圾实行单元填埋,随到随压,层层压实,当日覆盖。 (2)晴天作业场所在碾压作业时,粉尘无组织排放量增加,应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要求,进行洒水抑尘,减少粉尘的无组织排放量。 (3)为避免操作工人中毒和CH4在场内积累而发生爆炸,填埋区应设置导气石笼,将产生的恶臭气体和甲烷及时导排至外环境排放。项目共设置22个导气石笼。通过合理布置导气石笼的位置和数量,做到甲烷分散排放,确保排放口甲烷的体积百分比不大于5%。 (4)加强项目区域原有绿化植物管护,增强绿化植被屏蔽粉尘的扩散作用,吸收部分恶臭气体,减小环境污染。 4、噪声 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垃圾运输车和覆盖土运输车等填埋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作业人员产生的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机械噪声源强在80~95dB(A)之间,作业噪声和交通噪声源强在50~70dB(A)之间。机械噪声主要通过合理布局、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加强绿化等措施来降低对环境影响。作业噪声和交通噪声经几何扩散衰减后,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经环评预测,项目昼间各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声环境保护目标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对周围声环境保护目标影响较小。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1)合理安排垃圾收集、运输作业,避免夜间作业而造成噪声扰民。 (2****填埋场职工的劳动防护,适当配备防噪耳机,减少噪声对职工的影响。 (3****填埋场周围设置绿化带,以增强隔音吸声的作用。 (4****填埋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降低机械设备工作噪声。 5、固体废物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值班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5kg/d,2.74t/a,****填埋场处置,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6、生态环境 ****填埋场区内建设,不占用基本农田,工程建设在一定时期内会改变土地利用性质,这种用地性****填埋场封场后才能得以恢复。项目附近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重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区内无大型动物,无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无名木古树,项目的建设对当地动植物**影响较小,项目运营期会产生蚊蝇滋生、鼠类繁殖等问题,通过适当适时的药物喷洒,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基础开挖铺填等作业避开雨季进行。 (2)施工场区修建到排水管沟,减少水土流失量;在施工过程中文明作业,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3)按《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要求,原有填埋场周围已设有20m宽的绿化带,加强维护管理;本次工程中设置围墙和6m高的铁丝网,减少飘浮物散失的同时,改善场区生态环境。 7、土壤环境影响 项目运营期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渗滤液废水下渗对周边土壤的影响。通过环评预测,填埋场库区发生渗滤液泄漏入渗至土壤后,渗滤液中砷污染物会在土壤表层富集,随时间不断向下迁移,迁移过程中对土壤的贡献浓度随深度的增加不断降低,第5d时下渗至地表以下48cm处;第10d时下渗至地表以下93cm处;第30d时下渗至地表以下270cm处;第50d时下渗至地表以下452cm处;第100d时已完全穿透600cm的土壤层。其中最大贡献浓度出现在渗滤液泄漏100d时的地表土壤顶层处,最大浓度值为0.01962mg/kg。由于项目区属于垃圾堆放区,设置****处理站,填埋场区和调节池均采用了防渗膜铺设,并做了防护垫层。加之项目服务年限较短,污染物含量较小,只要按相关规范做好填埋区、****处理站防渗措施,评价范围内的土壤可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项目对土壤的影响可接受。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运营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在运行过程中加强防渗膜的维护和渗滤液的收集。 (2)加强绿化工作,对堆放完成的区域优先进行恢复。 (3)严格按照本次环评提出的废水收集处理措施运行,同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加强废水处理措施的日常维护,确保项目区废水均能得到有效的收集,避免未处理废水对周边土壤的污染。 (4)按照环评要求开展土壤环境跟踪监测,并及时对照标准,****生态环境局**分局进行备案。 8、封场及后期环境影响 填埋场库容填满时,按《****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GB51220-2017)和《****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填埋场进行封场覆盖和植被恢复。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仍然需要保证填埋气体及垃圾渗滤液的收集及处置,并定期对地表水、地下水、CH4等进行监测。****填埋场已完全稳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后,****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核准后方可停止使用渗滤液和废气的导排、处理及监测系统。****填埋场封场后应每年监测一次地面沉降,沉降测试点在堆体的平台上设置2点,顶面设置4点,地面沉降直至封场管理结束。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需对堆体表面进行绿化生态修复。生态修复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施渐进修复,即当部分填埋堆体达到设计最终标高时,马上进行封场和生态修复,而不是等全部堆体达到设计最终标高时,才进行封场。 (2)生态修复应采用当地植物,防止生物入侵。 环评提出如下措施,以减少封场及后期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垃圾场气体排放监测工作。对气体导排系统、气体收集系统及时进行检修。 (2)加强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的维护、检修工作,加强废水处理系统的监管,直到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中水污染物浓度连续两年低于《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中的限值。 (3)封场系统应控制坡度,以保证填埋堆体稳定,防止雨水侵蚀。 (4)封场系统的建设应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并防止植物根系对封场土工膜的损害。 (5)加强场地范围内的绿化管理以及周边绿化带的维护,使其既美化了工作环境,又可建立绿色屏障。 9、环境风险 项目主要涉及的风险物质为甲烷、硫化氢和氨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附录C,项目Q=0.025828,属于Q<1,环境风险潜势为I,不需另外判定工艺属性以及各环境要素的环境敏感程度。可直接判定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 据环评分析,项目可能发生的主要事故为填埋气体爆炸、危险性废物混入以及垃圾坝溃坝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空气、地下水的影响。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认真制定和落实各种风险防范措施,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并在风险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使风险事故对环境的危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二、评估结论 (一)《报告表》编制质量 《报告书》编制基本规范,工程分析及环境质量现状清楚,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基本可行,可作为本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二)环境影响评估结论 项目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改革局以丘发改【2017】180号批复,项目代码:****,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项目选址所在区域无国家、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目标。 项目建设和运营将对当地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建设单位在按“三同时”要求严格落实《报告书》和本评估意见提出的各项污染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要求的条件下,项目建设和运营的不良环境影响可得到减缓和控制,项目建设从环境的角度上是可行的。 |
****环境局
2023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