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3年11月1日-2023年11月7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要求听证。
联系电话:0877-****112
邮 箱:****@126.com
通讯地址:元江会堂五楼
邮 编:653300
****环境局元江分局
2023年11月1日
一、拟批项目:元江县螳螂河治理工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元江县螳螂河治理工程
建设地点:元江县因远镇
建设单位:****
建设性质:**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5988.1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50万元,占比0.84%。
环评单位:******公司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本次螳螂河治理工程治理总长17.2km 其中:螳螂河(板壁段)长 10.7km、螳螂河(车垤段)长 6.5km。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左岸**堤防13.7km、右岸**堤防11km。螳螂河治理工程主要采用 C20混凝土挡墙护脚+混凝土网格梁植草护坡土堤(板壁段左岸1865.27m,车垤段右岸573.22m)、重力式 C20混凝土挡墙(板壁段左岸3772.4m,车垤段左岸4323.5m)、C20混凝土挡墙护脚(板壁段左岸10417.4m,车垤段左岸3912.29m)、疏浚(板壁段左岸5556.18m,车垤段左岸4242.07m)等四种治理方式。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相关规定,以乡村为主的防护区,根据人口和耕地分为四个等级,防护区段保护人口小于 20 万人,耕地面积小于 30 万亩,防护区等级为Ⅳ等,防洪标准为 10~20 年一遇,考虑本次治理段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选定本次防洪治理标准为10年一遇。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设计规范:本治理河道工程等别为Ⅴ等,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河道主要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不涉不涉及拆迁与移民安置。
三、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施工 期环 境保 护措 施 | 1、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废水:项目施工生产废水主要为基坑排水、施工机械设备、车辆、混凝土搅拌机冲洗废水以及混凝土养护废水。每个施工生产区各设置一个1个三级沉淀池,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收集沉淀后,全部回用于施工用水或洒水降尘,不外排。基坑排水经沉淀池收集沉淀后,全部回用于施工用水或洒水降尘,不外排。 (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人员主要为周边居住居民,项目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租用附近民房,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已有污水处理措施进行处理,不外排。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避免在大风日施工,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减少地表裸露的时间。土石方开挖时采用洒水降尘湿法作业或采取洒水抑尘措施,开挖出的砂石用防尘网覆盖,并及时回填。建筑材料采取洒水降尘或采取遮盖措施。运输车辆进行遮盖,防止沿途遗撒;车辆进入施工场地限速行驶及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清扫,同时适当洒水降尘;运输车辆轮胎及时冲洗。施工期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修,降低机械故障率,选用合格柴油,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猛提速等高燃耗操作,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工作,减少烟尘和颗粒物的排放。 3、声环境保护措施 (1)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维修、养护;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施工,离居民区较近的治理河段施工时,不得在居民休息时间(12 时至 14 时、22 时至次日 6 时)进行高噪声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政府住房和城乡 建设、生态环境****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的证明,并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或者以其他方式公告附近居民。 (3)合理布局,避免高噪声设备集中布置,高噪声设备远离场界和敏感点布置; (4)合理安排运输时间、禁鸣、限载、限速。合理布置混凝土拌和点,远离民宅,采取隔声措施,以减轻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4、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1)建筑垃圾:建筑垃圾采取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的措施,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按照当地住建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 (2)土石方:本项目挖方全部用于回填,无废弃土石方。表土就近临时堆放,后期用于植草护坡、复耕覆土。 (3)生活垃圾:施工人员租用周边村镇民房,项目施工不布置集中的施工生活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运至村镇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清运。 (4)疏浚固废:疏浚河段产生的废土石岸边就近堆放,用于临近整治河段堤防工程回填,不设置专门的永久弃渣场。 5、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工程布局情况,工程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工程不存在大的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只要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工程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可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减少雨季新增水土流失对地表水的影响。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被及植物保护措施 施工管理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在项目施工前,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尽量选择荒地和未利用地,减少占地,避免占用林地而造成大面积植被的破坏和损失。在施工阶段,应加强施工管理,禁止随意扩大占地范围,禁止任意砍伐施工区周边植被以作施工使用,施工所需的木材尽可能从施工征地范围内取用。加强生产生活用火用电安全的管理,提高消防意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植物保护措施:首先应尽量保存当地的熟化土,对于建设中永久占地、临时占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松土、覆盖耕作土,复耕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在植被恢复及绿化过程中,应选择乡土树种及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并注意乔、灌、草搭配的原则,同时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协调统一。 施工迹地的生态恢复: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好表层土壤,用于施工结束后施工迹地的恢复。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拆除临时建筑,清理**整场地,恢复土层,采用当地植物进行“恢复性”种植,然后采取“封育”手段,促进自然恢复。 (2)陆生动物保护措施: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破坏,严格划定施工范围。施工期尽量利用原有的道路作为施工道路,避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更大的破坏。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土石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尽量少受影响。处理好施工“三废”,禁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以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中尽可能减少对动物的直接伤害,尽量避让鸟类产卵孵化期,部分行动较慢的动物可捕捉后再人为迁至其它环境中放生。施工结束后对迹地进行及时的绿化恢复,并在运输、施工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 (3)水生生态保护措施:工程施工期要严格落实水保措施、环保措施,严禁土石方、生产、生活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体,保护鱼类生境;强化渔业管理,加强鱼类繁殖季节的鱼类保护工作,禁止电鱼、炸鱼、毒鱼等方法捕鱼;加强教育培训,对项目区附近村民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方面的宣传。合理安排施工期,枯水期施工,涉水工程,特别是对水质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施工,应尽量避让5~6月份鱼类繁殖高峰期。加强监管,安排专职人员巡逻巡视。采取合理的施工方式,减少对水体的扰动,保护水生生境和水生动植物。
|
运营 期环 境影 响和 保护 措施 | 本项目为防洪堤防工程,运营期无“三废”产生,无需设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四、公众参与情况。我局2023年10月25日-2023年10月31****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进行了项目环评文件受理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对本项目有关的意见与建议。
五、综合结论:****拟投资建设的元江县螳螂河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建设单位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废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可以得到妥善处置。在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对项目区周边的影响较小,能为环境所接受。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项目建设可行,我局拟同意该项目建设。
二、拟批项目:**市元江县**河治理工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市元江县**河治理工程
建设地点:元江县**河中下游的元江县曼来镇、**街道
建设单位:****
建设性质:**
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4680.24万元,其中环保投资40万元,占比0.85%。
环评单位:******公司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本次**河治理工程治理总长11.7km。其中大曼臼段长2.3km,曼来镇段长0.6km,水塘段长2.52km,官仓段长3.22km,绿林田段长3.06km。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防洪堤防工程11.7km,采用C20混凝土挡墙+C20混凝土预制块植草护坡土堤。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相关规定,乡村防护区的常住人口小于20万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防护等级界定为Ⅳ等,防洪标准为20~10年一遇。本次规划治理河段综合考虑采用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17)相关规定:本治理河道工程等别为Ⅴ等,堤防工程级别为5级。河道主要建筑物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工程不涉及河道疏浚清淤工程,不涉及拆迁与移民安置。
三、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施工 期环 境保 护措 施 | 1、施工期污染源影响分析 (1)废水影响分析 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机械、车辆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搅拌机冲洗废水,基坑排水。施工机械和车辆的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 SS 和石油类,SS 其浓度约 1000~5000mgL,石油类浓度约为 20~30mg/L,废水产生量约 2m3/d。经沉淀后回用于生产或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混凝土养护废水产生量较小,主要污染物为SS,可达1000mg/L,若不进行收集处理,将会对地表水环境产生影响。项目混凝土养护废水经沉淀后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混凝土搅拌机冲洗废水经收集沉淀后回用于混凝土搅拌用水,不外排,对地表水影响较小。基坑排水主要包括初期排水及经常性排水。初期排水包括围堰施工完毕,基坑开挖前基坑内积水及围堰渗水、雨水等,经常性排水主要为围堰及其基础渗透、基坑施工期的天然降水和施工弃水等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生产或洒水降尘,不排入地表水体,对地表水影响较小。本项目导流施工及围堰拆建施工时会扰动河水,引起河水混浊,影响下游水质。同时由于工程开挖,使局部地段裸露,会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流中泥沙含量增大,对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由于悬浮泥沙物质为颗粒态,它随着河水运动的同时在河水中沉降,且施工过程中对河水扰动造成的悬浮物扩散的影响将随施工结束而消失,因此本项目河道施工对下游水质产生影响小。本工程高峰期日均施工人数370人。项目位于元江县,距离县城及周边村镇不远,施工人员租用周边村镇民房,项目施工不布置集中的施工生活区。 (2)废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废气主要为施工扬尘和施工车辆、施工机械尾气。 ①施工扬尘:项目在场地平整、基础开挖、施工物料及设备运输、物料及废土石方的堆放、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因子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扬尘以无组织的形式排放。施工现场TSP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工作面200m范围内,可使周围空气中TSP浓度明显升高的影响范围一般为50~100米,200m外粉尘污染影响较小,基本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浓度标准限值。施工期对车辆行驶路面洒水抑尘,每天洒水1~2次,可使空气中的粉尘量减少70%左右,扬尘造成的TSP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范围,降尘效果显著。 ②施工机械和车辆尾气:施工期燃油废气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尾气,燃油废气主要含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施工机械废气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施工场地周围较空旷,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好,故一般情况下,施工机械所产生污染物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后,本项目施工量小,施工机械使用数量少,持续时间短,排放量不大。只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修,降低机械故障率,选用合格柴油,减少怠速时间,避免猛提速等高燃耗操作,项目施工机械废气能够达标排放,对评价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3)噪声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行,项目施工对50m范围内的居民有一定影响,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机械维护,距离衰减,对周边敏感点影响在可控范围,施工期噪声随施工结束而消失,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土石方、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本工程无废弃土石方。表土就近临时堆放,后期用于植草护坡、复耕覆土。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建筑垃圾,采取分类收集、分类处置的措施,其中可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按照当地住建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项目施工人员37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4kg/d,集中收集后运至村镇生活垃圾收集点统一清运。 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影响分析:本工程占地主要包括堤防工程、施工场地、临时道路等,工程总占地面积217.81亩。从整个评价区来看,项目占地不会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影响。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结束后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影响消失。 (2)植被、植物**影响分析 ①植被的影响:本工程为**工程且为堤防工程,产生的占地面积较小,但损失面积相对较小,本评价区周边地区还有较多同类植被类型分布,仅从本工程建设对植被造成的影响来看,影响是十分有限的。总体而言,工程建设不会造成评价区植被类型的改变,也不会导致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明显降低,施工结束后对进行植被恢复,占用的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工程建设对植被及植物的影响不大。 ②植物**的影响:在本工程施工期间植物**受到占地的直接影响,工程占地占地面积较小,占地区植物种类为区域广泛分布的物种**,工程占地对植物**的影响仅表现在物种数量的减少,工程影响到的是植物种群的部分个体,种群的大部分个体在影响区域以外广泛分布,不存在物种**消失或灭绝的威胁,也不会改变评价区域的区系性质,不会造成较大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后,工程对植被及植物的影响将逐步减弱。不会对植物**造成大的影响。 ③对保护植物的影响:根据现场调查,评价区内植物种类均为当地常见种,在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记载的保护野生植物,亦未发现《**省第一批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记载的保护野生植物,未见狭域特有植物,也没有发现古树名木。 (3)陆生野生动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来自生境的破坏及人为干扰。生境破坏主要源自占地区地表植被破坏。地表植被的破坏一方面致使区域生物量降低,动物食源减少;另一方面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流失,进而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工程区及其周边区域环境现状特征较为一致,而施工活动仅集中评价区内的局部区域,动物便于迁居和存活。施工前的这一地区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多数动物在该区仅记载有分布但未实际见到,因此实际上受施工影响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影响程度也较轻。 (4)水生生态影响 ①对鱼类的影响分析:涉水施工选择在枯水期,采用围堰施工导流,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修建堤防等将搅动水体,使水体浊度增加、透明度降低,河道岸边施工产生的噪声也会使鱼群受到惊扰。但由于施工不会造成上、下游阻隔,只会使施工段鱼类暂时减少,使鱼类局部生境受到影响,对鱼类**总量影响不大,工程建设对鱼类影响小,不会导致鱼类**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 ②对水生生物影响:本项目施工期采取围堰施工,围堰建设时对水体造成扰动,地表水体中悬浮物增加,局部河水的浑浊度,降低透光率,影**生生物的生存、行为、繁殖和分布,造成一部分水生生物短暂变动,浮游植物、鱼类、底栖动物会因环境的变化短暂迁移,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但项目施工时间较短,影响范围较小,在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因施工造成的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得到恢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地表水体经自净作用后、水质改善,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随施工期结束而消失。 ③对保护鱼类和重要生境的影响: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河段未发现洄游性鱼类,亦无集中式鱼类“三场”,没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鱼类,也没有狭域分布的特有物种。 ④水文情势的影响:施工导流方式采用围堰挡水、原河床过流的方式。由于施工安排在枯水季节,施工河段枯水期水量较小,河床水面宽、水深及流速均较小,施工期设置半幅过水断面能满足河水过流的需要,不会造成阻水现象,也不会造成下游河道断流。施工期对对**河水水文情势的影响小。 ⑤对水生生物分布范围的影响:项目施工导流方式采用围堰挡水、原河床过流的方式。为避免河 床束窄程度过大,导流采用分期分段导流方式,施工时将闸门分为左右两段分期施工,一期左段施工时,做左段的上下游围堰,右侧河段过水,一期左段及闸门安装完成后,再做右段的上下游围堰,左段闸门放下过水。施工期设置半幅过水断面能满足河水过流的需要,不会 造成阻水现象,对物种分布影响小。 ⑥对“元江鲤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 ”的影响:根据《元江县跨江大桥建设项目对元江鲤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元江鲤、鲫鱼等产粘性卵的鱼类主要在元**流产卵,在采取相应措施后,项目施工对“元江鲤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 ”的影响小。 (5)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本项目水土流失主要为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工程施工结束后,因施工引起水土流失的各项因素在逐渐消失,地表扰动停止,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工区域水土流失达到新的平衡。且本项目为堤防修建,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完善**河防洪体系,避免汛期河水冲刷造成更大的水土流失。 (6)景观影响分析 施工期由于工程占地,地表清理,植被破坏,从而对景观造成一定影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无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人文景观(点)分布,不在高速公路或其他主要道路的可视范围,因此对自然景观的影响有限。 (7)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过程采取洒水降尘、避免大风天施工等抑尘措施,可减少粉尘的产生,通过采取抑尘措施后,不会对周边农作物造成明显影响。工程建设后,提高了**河的防洪能力,对减少洪灾淹没导致的农业损失作用显著,为**河两岸农业的丰收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应。 工程施工不可避免的对土壤进行扰动,翻动土壤层次并破坏土壤结构。自然条件下,土壤形成层状结构,土壤层次翻动后,表层熟化土被破坏,改变土壤质地。本工程对开挖表层土先行剥离,单独堆存,用于后期覆土,随着施工结束,土壤结构和功能逐步回复到自然状态。
3、环境风险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环境风险主要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跑、冒、滴、漏的油污,建筑砂石料、建筑垃圾等因保管不善、水土流失措施不到位,被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工程施工场地临近曼赖镇,可就近购买设备施工机械燃料油,不涉及油类暂存,柴油发电机下方设置钢围堰,防治柴油泄露;因此本项目不涉及危险化学品暂存,严格采取“三废”环保治理措施后,对环境的风险影响程度处于可接受水平。 |
运营 期环 境影 响和 保护 措施 | 1 、废水:本项目主要为防洪堤工程,运营期无废水产生。 2 、废气:本项目主要为防洪堤工程,运营期无废气产生。 3 、噪声:本项目建成后,防洪堤工程对项目周围声环境基本无影响。 4 、固体废弃物:本项目主要为防洪堤工程,运营期无固体废物产生。 5 、生态环境影响: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可改善当地河道两岸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有利于河流泄洪,营运期间对地表水环境为正效益。 6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本项目实施以后,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岸上雨水径流中夹带的污染物质不易直接排入河道,水质的改善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优化。 7、环境风险:本项目运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和维护,防止溃坝等环境风险。 8、项目环境正效益 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减少洪灾损失;而且也将全面提高防洪能力,**河沿岸居民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保障,缓解洪水对**业、交通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减免洪灾损失,改善环境。能有效保护工程河段岸坡免受洪水冲刷,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同时,对水土保持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综合治理,更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稳定两岸堤防及河道的形态,行洪安全畅通,从而减少了对两岸生态的干扰。 |
四、公众参与情况。我局2023年10月25日-2023年10月31****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网进行了项目环评文件受理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对本项目有关的意见与建议。
五、综合结论:****拟投资建设的**市元江县**河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建设单位采取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后,废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可以得到妥善处置。在严格落实环评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对项目区周边的影响较小,能为环境所接受。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该项目建设可行,我局拟同意该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