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源在车间指导生产。 (通讯员 邓娟 摄)
**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尹立群 胡纯波
11月10日,****公司轧花车间内,机器源源不断“吃进”棉花,“吐出”成型的脱籽皮棉。这是棉花纺纱的头道工序,也是梁源“回家”后蹲点的重点车间。
今年36岁的梁源,一个月前才从一家国企离职,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担任这家传统棉纺织企业的总经理。
棉花,是梁家父子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上个世纪末,在国企改制的大潮中,父亲梁华忠创办****公司,历经一代人的艰苦创业,产业由单一的轧花、纺纱,提档增容到棉花收储、加工、纺纱、物流及外贸进出口全链条业务。儿子梁源则在一家国企主要负责棉花收储、交易业务,为企业创造了可观利润。
一家传统家族式企业,“老把式”与“新掌柜”如何搭档
在父亲梁华忠看来,从国企改制创办企业,到参与国家棉花政策性收储,再到引入国资入股,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策加持、时代发展的风口,要把准方向,开好“顺风船”。
梁源则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开“顺风船”,要用新理念、新思维增添新动力,让企业在逆风中也能压舱行稳。
父子俩达成默契:老梁当董事长把握方向,小梁当总经理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回家”不到一个月,梁源就把自己“丢进”公司各个车间:了解每一道工序及流程,掌握改革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要树立凭能力吃饭的导向,而不是凭关系、靠老感情。”改革第一刀,梁源就砍向了“家族式”企业的通病。从行政到财务,从采购到销售,从工人到管理员,除保洁阿姨和门卫大叔外,公司一百来号人,梁源人人座谈交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棉纺织是传统行业,原材料占80%的生产成本。梁源介绍,棉花的期货属性很强,什么时候出手、囤多少原材料,非常考验眼光,很多企业仅凭经验和感觉经营,常常买高价棉、纺低价纱,亏得一塌糊涂。凭借着在**、**等多个证券期货行业待过的工作经历,梁源正着手制定一套科学的采购方案,寻找合适的买点与卖点,尽量“挤出”利润空间。
管理有待优化、生产成本过高、采购流程随意……梁源比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给企业“全身体检”,放大“病灶”,逐项“手术”。他说,纺织行业经历了一段寒冬期,在稳定企业发展的同时,亟需练好内功,等下一个风口来临,破浪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