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 1、废气:施工期大气污染主要来自地表地基开挖、土方回填扬尘、建筑材料(水泥、沙子、石子、砖等)的现场搬运及堆放扬尘;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扬尘;运输车辆造成的道路扬尘;施工机械所排废气(含CO、HC、NOx、SO2等污染物)。 污水处理工程:①施工运输渣土、泥浆、建筑垃圾及砂石等散体建筑材料,应采用密闭运输车辆或采取篷覆式遮盖等措施,严禁发生抛、洒、滴、漏现象,运输时段尽量选取人流量较小的时候。 ②平整场地、开挖等基础作业时,应经常洒水使作业面土壤保持较高的湿度;对施工场地内裸露的地面,也应经常洒水防止扬尘。施工场地注意填方后要随时压实、撒水,施工场地硬化,在施工场地四周设立围档,防止扬尘。建筑材料堆放场地进行遮盖,减少风力起尘。 ③施工现场设置排水系统,围挡内四周设置排水沟,将所有施工废水引至沉淀池(2m3),防止施工污水溢出工地;污水沉淀时间应大于2小时,之后回用于施工工艺或洒水抑尘,禁止将施工污水排入周边地表水体。 ④施工中使用的粉状物料和其它容易起尘的物料应严格管理。最容易起尘的物料应密闭储存,一般物料应统一堆放,设置临时防风设施,或者喷水增加表面湿度,防止扬尘。 ⑤建设单位应对施工设备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减退使废气排放增加;选用合格的燃油,避免排放未完全燃烧的黑烟,减轻机械尾气对周围空气环境的影响;并严禁未达到相关环保规定要求的机械设备进入施工工地进行作业。 管网施工:①管网施工过程中采取分段施工,管网铺设时开挖剥离的表土应单独存放,回填时仍用于表面;挖出的泥土需要回填的应及时回填;不需回填的应及时清运,堆放的泥土应经常洒水防止扬尘。 ②对于未完工成的地面要经常洒水以减少地面扬尘。 ③粉状建筑材料和渣土运输时,应选择沿线敏感点少的路段,尽可能不从人口稠密区域经过。 ④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h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覆盖等防尘措施。管线工程施工堆土应当采取边挖边装边运等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⑤施工沿线便道(包括临时道路)及作业面应及时进行洒水处理,每天每隔 4h必须定时喷洒水一次,并必须对重点扬尘点(例如:卸灰、拌和、化灰等)进行局部降尘。 ⑥项目竣工后30天内,建设单位应当平整施工工地,并清除积土、堆物,同时进行植被恢复。 2、废水: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工程施工废水。 污水处理工程:a必须将施工污水收集,施工车辆和机械的冲洗水通过隔油池和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期间地面洒水降尘,回用于项目。严禁废水外排。 b施工机械废油应采用废油桶收集起来、集中保管,定期送给有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回收或处置。加强机械日常维护,减少机械油污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 c要做好建筑材料和建设废料的管理,防止它们成为地面水的二次污染源,建议在料场周围设置排水沉淀沟。同时,尽量避免雨期进行施工建设,以减少冲刷形成的泥浆污水的产生。 d施工人员的****处理厂现有水处理措施。 管网施工:a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依托周边现有公共厕所解决。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禁止施工作业场地内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水体中。 b机械车辆冲洗废水中除含有泥沙等悬浮物外,还含有大量的油污,通过隔油池后进行沉淀,用于场地降尘洒水,不外排。含油物质定期清运送至相关部门处理,临时沉淀池待施工结束后覆土掩埋。 噪声: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噪声、施工作业噪声和施工车辆噪声。对声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机械噪声,机械设备单机噪声在63-91dB(A)之间,噪声具有间歇性。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时间,选用较低噪声的设备,禁止夜间施工等措施。根据本次环评预测内容,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噪声可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中相关标准要求,施工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 4、固体废物: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池体建设、管网铺设及排污口迁移埋管产生的弃土、废水沉淀时产生的泥沙及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产生的弃土和泥沙运至渣土办指定的弃渣场,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5、生态环境:本项****处理厂预留空地,项目建成后不改变现有生态系统类型,不存在道路对生态环境的切割影响;本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现有地貌,人流、车流也不会增加,不会对区域生态系统新增生态影响;施工阶段会产生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二、运营期: 1、废气:运营期废气为格栅间、调节池、污水处理设备间(1#、2#)、污泥脱水间产生的臭气(NH3、H2S)。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变更后废气治理措施由“UV光解+活性炭吸附”变更为“植物液喷淋”,而导致废气治理效率由80%降低至50%。 调节池位于地下密闭,其他个设备间、厂房的恶臭气体由不同功率的风机通过排气管引至格栅间除臭装置进行除臭,臭气经植物液喷淋装置处理后,经1根15m高排气筒排放。 根据环评分析结果,采取上述措施后,NH3、H2S、臭气浓度有组织废气排放能够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1993)中表2标准要求(NH3排放量4.9kg/h、H2S排放量0.33kg/h、臭气浓度2000)。NH3、H2S、臭气浓度无组织排放能够满足《****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表4中标准要求(NH3排放浓度1.5mg/m3,H2S排放浓度0.06mg/m3,臭气浓度20)。 2、废水:(1)地表水:运营期废水为本项目污水处理后的直接排放废水,和污水厂异常状况下暂未处理的污水。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运营期废水采用“预处理+模块化AAO+MBR+次氯酸钠+双氧水消毒”工艺处理,处理后COD、NH3-N满足白马夫河可接收污染物浓度COD≤30mg/L、氨氮≤3mg/L,其他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级标准后排入白马夫河,最终汇入温德河。污水厂的两座调节池有独立阀门控制,异常状况下关闭调节池阀门,污水暂存调节池内,两座调节池总容积2000m3,可以容纳峰值水量约10h,异常状况处理结束后开启调节池阀门正常运营。 (2)地下水: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为地下管线、调节池及格栅间等地下池体发生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 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污水处理间地面和各地下池体采取防渗处理,防渗为等效粘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采取上述措施后,能够使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降至最小。 3、噪声:项目运营期主要为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其噪声值约为80-90dB(A)。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杜绝设备不正常运转产生的高噪声现象。根据环评中预测结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本项目运营期厂界噪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1类标准要求(昼间:55dB(A),夜间:45dB(A))。 4、固体废物:运营期固废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一般固体废物包括格栅产生的格栅渣、污水间污泥,危险废物为在线监测废液、废紫外灯管。 拟采取的主要污染防治措施:污泥(900-999-61)运至**市****公司进行处理;格栅渣(900-999-99)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清运;在线监测废液(HW49 900-047-49)、废紫外灯管(HW49 900-999-49)暂存于现有危废暂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理,现有危险废物暂存间地面基础已进行防渗处理,渗透系数≤1.0×10-7cm/s,地面及墙裙采用防渗防腐涂料。 5、土壤环境:运营期的土壤影响为各污水储池及管线发生泄漏导致的土壤污染。 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对污水处理间地面和各地下池体采取防渗处理,防渗要求为等效粘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采取上述措施后,能够使运营期对土壤的影响降至最小。 6、生态环境:项目排水口位于白马夫河,根据环评机构调查相关资料,白马夫河内主要鱼类有鲫鱼、鳙鱼、草鱼、青鱼、马口、泥鳅等,尚未发现需特殊保护的鱼类。 采取的水土流失减缓措施为: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施工尽量避开雨季;雨季填筑路堤时,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以保证路堤的质量;在堆场周围,设土工布围栏,以减少建材随雨水流失,造成生态环境影响;地面开挖后尽可能降低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合理安排工期,尽量避开雨季。 7、环境风险:通过《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确认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为次氯酸钠,经环评文件计算Q<1,环境风险潜势为Ⅰ,进行简单分析。 拟采取的风险防控措施:①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内,远离火种、热源,以防太阳直射引起爆炸。②储存区域要有禁火标志和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灾的设备和工具,罐装时应注意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发生爆炸。③在每个储存装置下方设一单独围堰,当出现小剂量泄漏事故时及时对其进行处理。④实施现场巡回检查制度,定期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更换零部件,按《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中的要求进行。⑤制定醒目化学危险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