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项目施工期污染物主要为扬尘、施工设备燃油废气、焊接烟尘及车辆尾气等,主要采取围挡、物料遮盖、出入车辆冲洗、路面洒水抑尘、加强施工车辆运行管理与维护保养等措施控制扬尘及车辆尾气污染。本项目运营期采用电采暖;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天然气熔盐炉废气和食堂油烟。天然气熔盐炉初融时使用产生的废气,只在运行初期使用一次,正常运行后无需使用熔盐炉,废气中的SO2、NOX、烟尘浓度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处理满足《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的排放标准后排放。 2、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65/4275-2019)用于绿化。施工废水经防渗沉淀池沉淀后,用于施工区域洒水降尘。本项目运营期每座汇集站建设一座地埋式污水处理设施,光热发电区设置两套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隔油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同排入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站内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654275-2019)表2的B级标准后冬储夏灌,用于场区绿化灌溉,不外排。光热发电区生产废水经化学水处理系统(采用膜法方案(UF+两级RO+EDI)工艺)回收处理后,产生淡水回用,高含盐废水经过蒸发塘处理。镜面冲洗水产生量较少且为间断排水,自然蒸发。 3、本项目运营期噪声通过选用隔音防震型风机以及减速叶片,风机分布间距为小于2.4D(410.4m)等措施,单台风机噪声贡献值在距风机115m外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噪声限值的要求。通过采取选择低噪声设备、定期检修保养等措施,运营期,光热发电、汇集站正常运行状态下,厂界四周噪声贡献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现值要求。 4、本项目施工期建筑垃圾清运****垃圾场填埋处置,生活垃圾经集中存放后统一清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堆放点处置;对于各类建材安装或使用后产生的废弃包装箱(袋)统一****收购站综合利用。本项目运营期风电机组维修时产生的报废零部件、废光伏组件、废磷酸铁锂电池(SW17可再生类废物)、废反渗透膜、废镜面集中收集后由厂家回收处置;固体盐收集后外售;废变压油、废蓄电池、废电容、电抗器、废润滑油等经收集后暂存于危废废物暂存内,定期交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5、本项目施工期合理划定施工区域,强化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临时生活区的范围,严禁随意扩大扰动范围;减少大型机械施工,基坑开挖后及时回填,缩短表层土壤裸露时间,弃土及时处置;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及工序,基础及电缆沟开挖避开大风天气;临时土方合理堆放,防风网苫盖,定期洒水降尘;风机定位及临时占地避开植被丰富区域,减少对荒漠植被的破坏;施工便道固定路线,控制施工便道的宽度,不向两边拓展或减少新增施工便道;施工结束后进行场地平整和修缮恢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土地临时使用过程中发现土地沙化或者沙化程度加重的,****人民政府;****政府防沙防治规划,因地制宜营造防风固林网、林带,种植多年生灌木和草本植物。本项目运营期为减缓工程建设对施工迹地区植被的影响,根据风机区、道路区、施工区植被情况和地质地貌情况等实行不同的恢复方案,确保工程建设区内植被自然恢复程度。 6、本项目运营期做好设备优选,合理布局站内电气设备及配电装置,总平面布置上,按功能分区布置;制**全操作规程,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加强电磁水平监测;对员工进行电磁环境影响基础知识培训,在巡检带电维修过程中,减少人员曝露在电磁场中的时间;设立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站内或靠近带电架构;5.**汇集站厂界四周各设1个测点,运营期评价范围内新增电磁环境敏感目标,敏感目标处布点监测,监测点位及要求应满足《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19-201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输变电》(HJ705-2020)。 7、本项目采取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为:每台箱变下方设置3m3变压器事故油池一座,220kV变压器下设80m3事故油池,事故油池四周设挡油坎(围堰),高出地面100mm,坑内铺设卵石,坑底设有排油管,可将事故废油排至事故油池中,事故油池设计有效容积按油量的100%设计,事故油池建设及防渗标准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相关要求,事故废油产生后应及时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配置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和沙土等消防应急物资;事故状态下对泄漏油类采用吸附棉、沙土等进行吸附处理,吸附后的吸附棉及沙土清理至密闭容器中作为危险废物暂存,危险废物暂存场所及暂存措施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相关要求;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降低风险事故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