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现将《**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征求意见稿)》在****门户网站(http://hbj.****.cn/)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欢迎各界人士通过电话、网络发送电子邮件或以信函方式提出修改意见的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起止时间:2024年4月5日—5月5日
通讯地址:**市**区**一路76号****水生态环境科
邮 编:438000
电 话:0713-****630
电子邮箱:****@qq.com
**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征求意见稿)
****
二零二四年4月
“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是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任务。小流域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夯实绿色生态本底的内在要求,是我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属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省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肩负着一江**东流的政治任务,必须守住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确保江河安澜。****省委****工作部署,在市域范围内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旨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庄系统治理,坚持“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在安全底线保障、污染防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产业绿色低碳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若干可在全省乃至**范围内推广适用的工作模式,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贡献**力量。
立足打造省级红色农文旅景区名片及**都市圈定位,规划紧密衔接**市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及战略规划内容,并充分吸收《**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四个一”工作模板》及《**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指引》内容,通过以点带面的工作路线,实现治理后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稳定或改善,水系通畅洁净,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沿线村庄有效整治,乡村特色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长效持续机制基本建立,全面推进**市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规划,到2035年全市各小流域“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基本实现。规划涉及17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点(含10个试点小流域),按照2024年、2025年、2026年分别实施10条、5条、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2027年基本完成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规划期到2035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
**地处长江中游、鄂东北低山丘陵区,自北向南呈现“山地-丘陵-岗地-**”的地形变化特征,呈现“一屏一江六水”的自然地理格局。大别山是长江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生态屏障。长江和倒水、举水、巴河、**、蕲水、华阳河等六大水系纵贯全境,为**提供了优良的水土条件,支撑**成为**省重要的粮食、油料、中****基地。
经济实力提升。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884.68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5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924.61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中,全部工业增加值714.89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1388.53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1%、15.9%、8.0%、11.2%、0.6%、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20.1:33.2:46.7调整为19.8:32.1:48.1。
农林特色突出。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油料、生猪、水产等农产品产量长期位于全省前三。全市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件,数量居**市州第一,**蕲艾、大别山**羊是全省主推核心大品牌,中药材产量全省第一,十大楚药**有四,**鸡蛋在**百枚有其一。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026.8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7家、******社13846家、家庭农场14263家。
人力**充沛。2021 年户籍人口 725.27 万人,常住人口 578.82 万人,占全省 10.19%,仅次于**市。18-59 岁常住人口 442 万,占市域常住人口 76.4%,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 130 万。
科学谋划**都市圈**功能区建设,系统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划定“三区三线”。加快推进同城化,黄黄高铁开通运营,燕矶长江大桥、武红高速、G347等硬联通项目加快建设,鄂黄长江大桥9座及以下客车实现免费通行。临港**综合码头开港运营,智慧农博城、****中心等开工建设。启动****片区起步区建设。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启动20个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创建通过验收。推进水利补短板强功能,蕲水灌区、**北灌区、西隔堤整险加固、举水**段治理等快速推进,实施白洋河等100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按照省****工作部署,**市组织水利部门将全市划分为134个流域,见附表1。根据已经发布的《**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指引》,按照以下定义对全市小流域进行筛选。
小流域定义: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先选择县域范围内自然形成的,有清晰的源头、主河道和分水岭,有明确上下游关系和汇入口,存在较为突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效益的一定规模(50-200平方公里左右)汇水区域。
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以下内涵和要求:
1****中心,坚持多目标协同,以生态质量提升为核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坚持源头治理,从水的源头和污染的源头做起,优先采用自然手段和有限工程措施,倡导低成本、生态化的处理方式和分散式、小型化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坚持规划统筹和统筹规划,深化落实上位流域规划确定的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
4)坚持实施导向,强化上下协同、建管一体,明确责任主体,统筹资金筹措,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5)坚持共同缔造,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深入发动群众参与。
小流域选取标准:一是在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具有一定的人口聚集度,通过治理能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三是具有一定的种养殖、制造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基础。
**市将全市划分为134个流域按照水环境质量分类,现状水质在Ⅱ类~III类的流域有93个,占全部流域数量的69.4%;现状水质在Ⅳ类的流域有32个,占全部流域数量的23.9%;现状水质V类~劣V类的流域有9个,占全部流域数量的6.7%。总体来看,**市水质较好流域占大多数。
依据1.4.1中小流域筛选的标准及综合治理的内涵,确定17个问题较为突出、治理后综合效益较高的小流域,目前均已纳入省级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库。其中**区3个(包括2个与**跨界),**县3个(包括2个与**区跨界),**市2个,**县2个,**县2个,**县2个,**县1个,**县1个,**市1个,黄**2个。**河、芭茅河、牛车河、幸福港河、株林河、大畈河、荆竹河、考田河、天堂湖、芦河港等10条河流纳入**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水体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 1.4 1 **市拟开展综合治理小流域清单
序号 | 所在县区 | 水体名称 | 河流长度(km) | 流域面积(km2) | 主要地形特征 | 流域 水质 |
1 | **县 | 大畈河* | 19 | 73.02 | 山地 | Ⅲ类 |
2 | **县 **区 | 黄草湖港 | 22 | 139 | 丘陵 | 较差 |
3 | **区 | 幸福港河* | 10 | 66.95 | ** | 一般 |
4 | **区 **县 | 盂钵桥河 | 18 | 58.5 | 低岗丘地 | Ⅲ-Ⅳ类 |
5 | **县 | 牛车河* | 21 | 119 | 丘陵 | 一般 |
6 | **县 | **河* | 29.1 | 96.6 | 丘陵 | 较差 |
7 | **市 | 山水湾河 | 25 | 115 | 丘陵 | 一般 |
8 | **市 | 芭茅河* | 18.9 | 149.43 | 丘陵 | 一般 |
9 | **县 | 七道河 | 19.2 | 62.9 | 山区 | 较好 |
10 | **县 | 天堂湖* | 50 | 156 | 山区 | Ⅲ类 |
11 | **县 | 乌纱港 | 20 | 65.9 | 丘陵 | 一般 |
12 | **县 | 芦河港* | 10 | 60.49 | 丘陵 | 较差 |
13 | **县 | 狮子河 | 26 | 94.28 | 丘陵 | 较差 |
14 | **县 | 株林河* | 21.9 | 61.23 | 丘陵 | III~IV类 |
15 | **市 | 荆竹水库、荆竹河* | 31(治理长度7.34) | 57.96 | 丘陵 | Ⅲ类 |
16 | 黄** | 大河(考田河)* | 36 | 186 | 丘陵 | Ⅳ类 |
17 | 黄** | 老县河 | 24 | 106 | ** | V类 |
备注:带*为各地纳入试点的小流域。
**市小流域内主要河道空间管理相对规范,但部分小河流由于数量多、战线长、任务重,管理难以到位,水域岸线划界确权尚未完成,河道两岸滩地开垦菜地种植作物、将房屋基脚建在河道中等侵占河道、乱丢垃圾、私搭乱建和违法采砂的现象相当普遍,导致河道空间收缩、水流不畅、水质变差。
水**时空分布不均。黄****中心和长江洪水走廊,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6、7、8三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高度集中。在空间分布上,北中部山地、丘陵降雨量低于**沿江**区。每年梅雨季节,**市在全省率先进入梅雨期,长江最后退出汛期也是在**,因此面临汛期超长时间问题,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防洪排涝标准较低。部分小流域如黄**考田河、**市荆竹河等堤防现状不满足防洪相应标准要求,河道存在阻碍行洪桥、垱,岸坡灌木丛生,影响行洪安全。幸福港河等小流域部分区域现状治涝标准低于农业区10年一遇治涝标准,导致涝区内暴雨排泄不畅,受渍水侵害的现象较为严重。城镇部分雨水管网排水等级较低,暴雨时积水排放不及时易发生内涝。现有泵站涵闸建于六七十年代,主要负责水田排涝,随着**业结构不断调整,排涝区采用的排涝标准也不能满足现状要求。闸泵设备老化,建筑物损坏严重,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小微水体淤积严重。由于生活污水或其他废水直排、岸边堆积大宗垃圾的渗出液,造成流域内农村小微水体(堰塘)水质污染、水体淤积、堵塞严重,杂草丛生、水系割裂、连通不畅,严重影响“水美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
河道生态流量保障不足。****水库较多,****水库建在小流域内的河流上,蓄水能力差,枯水期基本达不到生态下泄基流量。河道大部分属季节性河流,秋冬季缺水比较严重,**县乌纱港等甚至出现断流情况。
生态下泄尚未有效监管。****水库均布设有溢流孔及生态孔,但尚未建立有效的****监测站,对于生态流量的下泄情况没有实现有效监管。
农村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由于供水体制和工程不到位、效率不高,**县乌纱港等许多山丘区尚未实现城乡一体化或规模化供水,供水保障程度和水质标准更低。面对应急和特殊干旱时的饮用水供给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区域仍然****水库水,水质无法稳定在Ⅲ类水以上,水量保证程度不足,无法满足人民对用好水的需求。
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有待加强。部分灌区灌溉保证率仅30%-80%;灌区设施特别是中小型灌区设施年久失修,渠系老化,计量设施不足,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大。**、**、**等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低于全省平均0.528。
水质改善趋势向好,但持续改善压力较大。全市水质总体上呈逐年改善的趋势,国控省控断面达到优于Ⅲ类水体比例由 2017 年的 78.9%增加到 2023 年的 92.3%,主要水库水质维持在Ⅲ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能达到Ⅲ类标准,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压力仍然较大。小流域范围内水体多为流域干流毛细血管,幸福港河、黄草湖港、**河等小流域现状水质不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市小流****工业园区与和工业企业污水收集处理亟待加强。如**县芦河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园区生产过程中涉水的工业企业虽然建有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但部分企业污水在预处理后仍未完全排入市政管网,部分污水去向不明;**县太****工业园区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处理厂,导致国控冯集断面氟化物部分月份出现超标现象。此外,部分小流域内工业企业污水排放监管有短板,如黄**考田河小流域1个服装加工企业污水无固定排口,**县天堂湖小流域范围内有28家为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工业废水,剩余1家为水泥制品制造企业。
部分小流域流经镇/**范围内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存在短板,雨季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如**区幸福港河小流域区域排水系统不完善,存在合流制排放区域,入河排污口治理未全部完成,雨污混排,雨季时污水溢流,****处理厂造成冲击。**县芦河港小流域下游人口聚集区市政管网不完善,未进行雨污分流,污水溢流入河致水质差,芦河港**段水质为劣Ⅴ类。**县牛车河总路咀镇镇区的雨污合流汇入河港,导致下游水质超标。
试点小流域范围内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足。如**芭茅河小流域10个行政村尚有87个塆组约2600户尚未完全整治,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未整治的村存在污水直排现象,导致芭茅河水质超标;株林河小流域达成村、唐店村、华畈村等农村生活污水未集中收集处理直排,最终汇入株林河,导致水质超标。
部分区域设施运行管理待加强。如**区白潭湖附近的人工湿地已经废弃;部分农村污水设施运营单位运行一年后交由村集体自主运营,但是缺少经费和专业人员,目前处于荒废状态。
农村厕所革命不彻底。天堂湖等海拔较高地区小流域范围内旱厕卫生条件较差,目前仍有少量户厕、湾落小公厕未完成厕改。截至2024年,**县卫生厕所普及率未92.77%,卫生厕所普及率距离省预期目标92%有差距。
小流域范围内水产养殖管理需加强,尤其在冬季捕鱼期,养殖尾水排放可能导致河流水质季节性超标。如**区幸福港河小流域水产养殖面积约1115公顷,存在投放饲料肥料的行为,且坑塘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能力不足,存在坑塘、农田、灌渠污水交混情况,导致区域内湖泊都存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县芦河港小流域内规模化水产养殖有5处,均未建专门的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县牛车河小流域以养殖花白鲢、草鱼等家鱼养殖为主,投肥普遍存在。
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试点小流域内均涉及农业种植,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会带来农业面源污染,未经作物吸收的肥料及残留农药经地表径流、农田排水、渗漏、淋溶等形式进入地下水,一定程度上污染水体。
畜禽养殖粪污处理能力不足。如芭茅河小流域内87家养殖户粪污均未经过专业化处理,养殖废水收集后用于周边农户种菜,粪便收集堆肥后作为有机肥种植作物和水产养殖,或通过沼气池发酵后达标还田,雨季随地表径流汇入周边小微水体,影**体水质。同时小流域内规下养殖方式仍是传统型,堆粪场所部分未配套建设防渗、防雨、防溢流设施,粪污通过综合利用、还田、直接排放等方式向环境排放。
各小流域在治理过程中,均对入河排口进行了系列排查,但目前整治处于起步阶段,整治难度较大。如**县**河小流域共排查出排污口60个,**县天堂湖小流域流域范围内各类型排口共计65个,**县株林河小流域共有排污口14个。**县芦河港小流域发现重点入河排污口10个,**市荆竹河小流域摸排排污口48个。各地均有因入河排污口影响导致河道水质较差的问题。
小流域内大部分湖泊曾经历多年水产养殖,大部分采用投肥养殖方式。虽然部分围湖造田、涉湖水产养殖的清理整顿工作现已完成,现实行人放天 养,投饵投肥养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长期养殖造成沉积物内源污染及湖泊淤塞导致富营养化普遍出现。此外,水葫芦、水花生等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相对普遍,部分河港内被上述水生植被疯涨覆盖,水体内耐污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直接影**动力条件及水体自净修复能力。
**市西北、东南、东北部山地、丘陵分布广,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汛期集中发生,且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如**天堂湖、**县大畈河等小流域内因独特地形地貌特征,有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均位于低山区,沟壑交错,一旦发生暴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施的施工工艺要求极高,治理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大,导致县级财政难以支撑。
部分小流域内垃圾处理设施管护不佳,垃圾桶破损未更换,生活垃圾混装混用现象普遍,村分类收集亭、村级回收站闲置未使用。垃圾处理转运机制不完善、垃圾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村有害垃圾处理存在空白,缺少有害垃圾暂置间。
大部分小流域面临垃圾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亭建设不规范等问题。部分垃圾分类亭中缺乏配套的垃圾分类细则及相关宣传内容,流域内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参与度不高。
流域内部分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未达到100%,通往主要景区的干线公路服务能力和品质有待提升。部分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连通存在断头路,部分道路无法开展路面硬化,乡道和村道在管养上距离路肩洁、路面净、水沟畅、环境美的标准存在很大距离。农村公共交通通达深度不够,农村客运未能实现流域内全覆盖,城乡交界地区部分公交上座率不高。
农村电商普遍存在物流上行难、下行慢的问题,农村物流运输效率低下、成本较高。流域内铁路货场站场规模小、设施设备陈旧,****园区为主,规模小,集散能力弱,无法满足流域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农村物流服务网点数量不足,服务覆盖率有待提高,部分村民居住离网点较远,收取快递不方便。
流域内管道天然气普及率不高,仅靠近城镇的部分村有天然气使用,燃气管道覆盖率不高,其余均以液化气为主。液化气供应点也不足的问题,部分村离加气站过远,村民灌气充装不便。此外液化气设施还存在不规范现象,瓶装液化气胶管老化严重,可调式减压阀、羊角三通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器材仍在使用,居民用气存在安全风险。
农村特色风貌不佳。部分农房质量不高、布局设计不统一,整体风貌混乱,影响村湾整体景观。部分农房建筑材料不规范,使用低劣建筑材料,不仅影响房屋质量,也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政府目前在农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违规建设、随意搭建等现象屡禁不止。
人居环境美化率相对不高。小流域内主要交通道路,部****中心湾落虽有绿化,但美化不足。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等卫生死角垃圾清扫不彻底,少数山区村湾存在长期闲置废弃的破旧房、畜禽圈舍等与美丽乡村建设不协调的废弃建筑物。
卫生室、文化站等设施多集中设置在村部,集中式设施配置难以服务覆盖到大部分群众。小流域内部分卫生室存在资金和基础设施不完备、缺乏现代化医疗设备和环境、医生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且不同地区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存在差异,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导致居民对村卫生室缺乏信任感;小流域内文化设施数量较多,****广场为主,建设形式不一,缺少必要管护,导致部分设施破损严重,且设施缺少特色,未对流域内本土文化进行发掘,形成特色品牌,未能够提供足够的精神价值。
流域内养老互助服务设施数量不够、分布不均匀、标准不高、设施不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实际入住率不高。建设和运营养老服务设施需要大量资金,部分村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也导致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可能较少,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障。此外,部分农村地区养老观念落后,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可能存在依赖家庭养老的观念。
小流域规划区内数字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数字乡村建设缺乏复合人才和初期的示范引领者,数字经济发展实用性不强,融合力度不够,在发展集体经济、民主监督、移风易俗、农村政务服务等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数字乡村发展较滞后。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品效益低、品牌竞争力不强。稳产高质高效基础不牢,耕地碎片化比较突出,耕地撂荒、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依然存在;**、**、**、**等大别山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生产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存在;防御重大自然灾害、旱涝保收能力的意识有减弱趋势。
科教**赋能不足,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存在“两张皮”现象,农业绿色发展在理念上创新不够,在技术上相对滞后。
农业农村改革开放还不充分,面临“人才荒”“用地难”“融资贵”难题,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农民经营性收入总量偏少,工资性收入增速下滑,财产性净收入占比低,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
龙头景区发展受限,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天堂寨、薄刀峰等4A级景区经营主体在开发新游线、新项目、促进景区转型升级方面难有作为,加上受国家生态环保政策影响,导致客源流失严重,直接影响龙头景区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粗放式、单一性、一般性的旅游供给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需求。
餐饮住宿同质化现象严重,精品数量较少。小流域内住宿设施及装修陈旧,品质雷同,较为低端,难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缺乏大型团队接待、会务接待配套设施,餐饮设施装修陈旧,装修风格无特色,菜品单一,地方名菜品质参差不齐,还存在部分菜品价格虚高、欺客宰客等情况。
非遗产业化发展落后,行业不断萎缩。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如**大大布、**戏、艾灸等一些非遗项目走出了自己的产业化道路,但大多的非遗项目开发利用效率不高,多数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以作坊、店铺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承经营,人员少、资金少、平台小,极大束缚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空间,难以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部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非遗项目或因技艺复杂、传承难度高,或因市场需求不足、受众群体有限,导致发展滞后,甚至面临衰亡和失传的风险。
紧密衔接《**市流域综合治理与统筹发展规划》中底线管控要求和三级流域分区问题识别,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总体治理策略。充分衔接《**市战略规划》中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原则要求。
**在省级流域治理单元划分中,整体属于长**流一级流域,分属鄂东**和府澴河2个二级流域片区。在省级划定的二级流域片区基础上,结****分区、重大水利工程、行政区划管理,以及重要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分级等因素,将全市细分为7个三级流域片区。
在划定的单元内,明确防洪、供水等水安全底线,河湖库及水源地等水环境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及粮食产量等粮食安全底线,确定底线管控要求。建立底线管控“一票否决制”,将底线管控成果纳入市县两级绩效考核体系。
强化治山理水、源头治理、综合统筹。以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共治,系统推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岸上岸下协同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水**、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形成发展底图。
基于流域单元特征,加强分类引导和系统治理。北部大别山生态屏障突出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和水土流失治理。中部丘陵区突出农业灌区水**高效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湖区及沿河浅丘区突出防洪排涝、化工企业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统筹城镇开发与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
水安全底线。一是遇标准内洪水时,确保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工程防洪安全和运行安全;遇标准内降雨时,城市排涝安全。二是统筹生活、生产及生态用水需求,保障供水安全和重要河湖生态流量。
水环境安全底线。一是保障河湖水质不恶化,确保河湖水质优良率占比不降低。二是保障城镇饮用水安全,确保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百分之百,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逐步提高。
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总量不再减少,确保粮食产量稳定。
生态安全底线。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系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愿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土地分区分类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治理体系”四大体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庄系统治理,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7个三级流域单元基础上,根据源头、主河道、分水岭、上下游及汇入口关系,共划分134个小流域。将其中源头及分水岭清晰,存在较为突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综合效益的17条流域纳入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清单。按照2024年、2025年、2026年分别实施10条、5条、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2027年基本完成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
**市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政府****工作部署。立足打造省级红色农文旅景区名片及**都市圈定位,通过对17个小流域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在流域安全底线保障、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人居环境改善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中药材及红色旅游**为特色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缔造等方面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基本实现流域内生态美、产业强和百姓富。在总结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推进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力争到2027年全部完成市域范围内小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就是**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绿色**产业,强化**节约高效利用。
统筹兼顾,源头治理。突出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统筹全局与局部,统筹近期与远期,统筹保护与发展,实现多规合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庄的治理,抓好水的源头和污染的两大源头治理。
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分类统筹,科学谋划,结合小流域的水系、乡村特点及社会经济特色,明确不同小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河一策,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多方参与,共同缔造。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整合,构建“多元共治”治理机制。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规划治理范围涉及**市流域范围内17个问题较为突出、治理后综合效益较高的小流域,如下表所示。流域分布图见附件2。
表3.3 1 **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范围
序号 | 小流域名称 | 突出问题 | 所属三级流域 |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 流域人口(万人) | 责任主体 |
1 | 黄草湖港小流域 | 污水管网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氨氮、总磷超标。 | 举水流域 | 139 | 13 | ****开发区、淋山河镇 |
2 | 幸福港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少数支沟汛期氨氮、总磷超标。 | 巴水流域 | 66.95 | 4.2 | **区陶店乡、路口镇、陈策楼镇、**街道 |
3 | 孟钵桥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 足,存在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污染。 | 巴水流域 | 58.5 | 3.2 | **县马曹庙镇、**区陈策楼镇 |
4 | 牛车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河内氨氮、总磷存在超标风险, | 巴水流域 | 119 | 7.31 | **县总路咀镇、上巴河镇 |
5 | **河小流域 | 一、防洪安全:****水库运行存在险情,河道行洪不畅。二、供水安全:农田设施老化破损,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三、生态流量:****水库无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四、水环境安全:冯集断面水质不稳定。 | 倒水流域 | 96.6 | 4.5 | **县高桥 镇、觅儿寺镇、**桥镇 |
6 | 山水湾河小流域 |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全;少数支沟汛期氨氮、总磷存在超标风险;中下游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 | 举水流域 | 115 | 1.2 | **市阎家河镇、龟山镇 |
7 | 芭茅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少数支沟汛期氨氮、总磷存在超标风险;中下游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 | 举水流域 | 149.43 | 2.07 | **市阎家河镇、黄土岗镇 |
8 | 七道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 | 巴水流域 | 62.9 | 1.6 | **县三里畈镇 |
9 | 天堂湖小流域 | 上游局部河道存在淤塞现象,行洪影响河岸风险;生活污水再收集再处理未全覆盖;入湖生态缓冲林网还未形成体系。 | 巴水流域 | 156 | 1.9 | **县九资河镇 |
10 | 大畈河下流域 | 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高。 | **流域 | 73.02 | 2.42 | **县**镇、方家咀乡 |
11 | 乌纱港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处理能力不足。 | **流域 | 65.9 | 2.8 | **县蔡河镇、洗马镇、清泉镇 |
12 | 芦河港小流域 | 流域内经过**段的雨污未完全分流。 | **流域 | 60.49 | 13.36 | **县清泉 发区、经济开发区、丁司垱镇 |
13 | 狮子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排入河中,水质较差;部分河段淤塞严重;河堤杂木过多,影响城镇面貌;河堤沿岸建有民房,汛期存在风险。 | 蕲水流域 | 94.28 | 3.8 | **县狮子镇 |
14 | 株林河小流域 | 防洪减灾体系有待完善,水**保障体系有待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污染。 | 蕲水流域 | 61.23 | 1.51 | **县株林镇 |
15 | 荆竹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处理能力不足;农业种植造成一定影响。 | 华阳河流域 | 57.96 | 1.8 | **市余川镇 |
16 | 考田河小流域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不全、处理能力不足;堤防防洪标准低,河道淤积;存在安全隐患,少数支沟汛期氨氮、总 磷存在超标风险。 | 华阳河流域 | 186 | 3.56 | 黄**大河镇 |
17 | 老县河小流域 | **生活污水管网未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部分支沟汛期氨氮、总磷存在超标风险。 | 华阳河流域 | 106 | 11.7 | 黄****镇、濯港镇 |
备注:带*为各地纳入试点的小流域。
**河、芭茅河、牛车河、幸福港河、株林河、大畈河、荆竹河、大河(考田河)、天堂湖(**河)、芦河港等10条纳入**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河流,在2024年12月底取得初步成效,在2025年6月前完成治理。
其余7条在2025、2026年分别实施5条、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2027年基本完成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任务。
地方党委、政府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小****领导小组,压紧压实责任,健全 落实机制。对照工作要求,各地根据本意见出台贯彻落实方案,并指导县市推进相关工作。各级相关部门加强工作协同,强化政策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就小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和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要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并守住安全底线”这一目标,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担当意识。组织拟开展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范围内所在乡镇、社区、村湾的群众代表、企业经营户、乡贤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及共同缔造相关理念宣讲和培训。
深入开展调研。组织水利(河长办)、自规、环保等部门及规划编制单位,通过资料收集、外业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行政区域内各重点流域开展调研,识别小流域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突出问题和根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为制定小流域治理的指标体系和主要任务提供依据,为全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梳理流域自然**、农业、林业、水利、环保、建设、交通、旅游、乡村**等各系统的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落实底线管控要求,梳理重点发展任务,识别各项规划不协调、不一致的问题并予以统筹改进。****政府把流域作为基本治理单元,统筹抓好行政区域内三级、四级和小流域片区的综合治理及管控衔接,分类制订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实现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兼顾、水里岸上协同治理。
立足市县(区)各级战略定位,提出小流域的发展愿景,并构建小流域阶段性目标与中长远目标。其中,阶段性目标聚焦小流域水质改善、污染有效治理、水土保持提升、收入提高、绿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与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近期急迫和基础性问题。长远目标为统筹山水林田村城要素,通过多方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小流域经济绿色增长、群众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多重目标。
立足小流域地形地貌特征,考虑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协调兼顾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通过梳理小流域山、水、林、田、村、城等各要素,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因形就势打造理想空间结构,形成差异化管控与发展的功能分区,并提出不同分区的主导功能、开发规模、建设标准、风貌景观、负面清单、发展指引等,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根据不同小流域的空间类型、功能定位、产业特征、收入水平,围绕小流域治理的核心问题和目标指标,因地制宜分类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行动方案,包括建设类任务、管控类任务等。建设类任务应覆盖安全线管控、污染防控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培育、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管控类任务应尽可能覆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畜禽及水产养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农业及城镇节水、生态搬**置、传统村落保护、农房建筑风貌指引、宅基地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产业绿色发展扶持、节能和低碳生活方式宣传、小流域长效运营管护等。
组织开展农、林、水、土、村、城等全方位现状调查,全面摸**域自然**和生态环境现状、各类污染源及排放情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绘出“现状图”。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重点项目等,形成“施工图”。加快构建“土地分区分类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治理体系”四大体系,以农房建设、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等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按照“一年见成效”基本原则,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启动起一年期末开展中期评估,并持续加强项目运营维护和长效管理,各地市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在2~3年期内组织终期评审。地市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将小流域****政府年度重点任务分解清单,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要求责任单位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定期通报,跟踪问效。督促相关部门制定县、乡两级日常巡查、监管、查处等执法程序,以及乡报告、县派员的联动执法机制,确保形成纵向分层监管、横向联合联动的高效查处机制。
紧紧围绕“生态美、产业 强、百姓富”目标,切实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四大体系建设的落实落地,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四个一”工作模板。
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科学性原则,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小 流域综合治理“一套规划蓝图”。摸清现状底数、污染源头等 主要问题,形成现状图;统筹规划和规划统筹,形成用地布局 图、产业布局图、绿色基础设施图。
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指引,围绕“土地分区分类利用 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开发建设管控体系、治理体系”四 大体系建设,明确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提供技术路径,作 为技术支撑。
坚持可操作性原则,紧紧围绕以“人”为中心和以“水” 为核心,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细化量化评价小流 域综合治理指标。指标体系共 26 项。其中,“水质与生态修复” 指标 6 项;“生活方式转变”指标 13 项;“生产方式转变”指标 7 项。各地可根据小流域自身特点和实际问题,从指标体系中新 增或剔除部分指标,形成差异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体系。
表4.2 1 **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标体系
序号 | 维度 | 指标 | 相比现状的变化水平 |
1 | 水质与生态修复 | 中下游监测断面水质 | 现状“优良”的保持稳定,优良以下提升1个类别 |
2 | 河流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 | ≥90% | |
3 | 河道生态修复长度 | 提升10% | |
4 |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比 | 明显提升 | |
5 | 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 | 100% | |
6 | 裸露矿山治理面积* | 不断增加 | |
7 | 生活方式转变 | 使用天然气的农村人口占比 | 明显提升 |
8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明显提升 | |
9 | 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 | 明显提升 | |
10 | 10户以上集中居住的村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 明显提升 | |
11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明显提升 | |
12 | 实施生活垃圾****小组占比 | 明显提升 | |
13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加5% | |
14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缩小 | |
15 |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水平增长率 | 10% | |
16 |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社区)数量 | 明显增加 | |
17 | 行政村村民投工投劳平均人次(人次/村) | 明显提升 | |
18 |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明显提升 | |
19 | 生态搬迁人口数量* | 增加 | |
20 | 生产方式转变 |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 | 明显提升 |
21 | 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 | 明显提升 | |
22 | 耕地流转率 | 明显提升 | |
23 | 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民宿、农家乐、度假村等)污水处理率 | 明显提升 | |
24 | 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 | 100% | |
25 | 园区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 | 明显提升 | |
26 | 园区单位工业产值能耗* | 明显降低 |
注:标*指标为非必选指标,有此项内容的填写。
结合小流域治理总体规划,坚持落地性原则,编制小流域 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治理内容、任务分工和资 金筹措等,原则上治理方案按 1~2 年实施期编制,形成小流域 治理任务清单,实行建管一体化推进。任务清单主要包括管控 类任务、建设类任务,并明确负面清单。管控类主要包括基本 农田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控、污水和 垃圾管理等方面;建设类主要围绕生态治理、产业发展、基础 设施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加强各类项目、资金的统筹谋划,形成 实施项目库。负面清单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房 建设、城乡生活等方面,分为禁止类和限制类。
表 4.2 2 管控类清单(样表)
序号 | 任务名称 | 主要内容 | 责任单位 | 完成时间 |
1 | 加强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 落实监管措施,确保耕地保护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 镇、村、农业农村局、 自规局等 | X 年 X月,持续开展 |
2 | 加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保护 | 落实管控措施,加强保护区问题整治,有序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 镇、村、自规局、生态环境局等 | X 年 X月,持续开展 |
3 | ****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 | 制定引导规范农民建房方案和规定,****基地和农房建设 管理,加强**房屋风貌管控。 | 镇、村、住建局、自规局等 | X 年 X月,持续开展 |
4 | 加强污水、垃圾排放管理 | 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管理,禁止直排河道, 推进垃圾分类收集。 | 镇、村、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 | X 年 X月,持续开展 |
…… | …… | …… | …… |
表 4.2 3 建设类清单(样表)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主要建设内容 | 总投资 | 资金来源 | 建设时间 | 责任部门或实施单位 | ||
财政 | 企业或社会 | 群众投工投劳 | |||||||
1 | 生态治理 |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生态环境局、镇、村 | |
2 | 养殖污染粪污治理项目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XX企业 | |||
…… | |||||||||
1 | 产业发展 | 发展精品民宿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文旅局、镇、村 |
2 | ****基地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农业农村局、镇、村 | |
…… | |||||||||
1 | 基础设施 | 河道整治项目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水利局、镇、村 |
2 | 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住建局、镇、村 | |
…… | |||||||||
1 | 人居环境 | 绿道建设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自规局、镇、村 |
2 | 房屋立面、危房改造 | XXX | XXX | XXX | XXX | XXX | 年月 | 住建局、镇、村 | |
…… |
表 4.2 4 负面清单(样表)
序号 | 项目类型 | 类别 | 内容 |
1 | 农业生产 | 禁止性 | 严格管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
2 | 禁止性 | 不得擅自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并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耕作层破坏和污染。 | |
3 | 限制性 | 未经批准,不得在园地、商品林及其他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活 动,不得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采矿、取土等活动 | |
4 | 禁止性 | 严格管控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 |
5 | 限制性 | 限制大量使用农药。 | |
6 | 限制性 | 限制大量使用化肥。 | |
7 | 限制性 | 限制水产养殖污水未经处理直排。 | |
8 | 限制性 | 限制畜禽养殖粪污未经处理直排。 | |
9 | …… | ||
1 | ****基地和农房建设 | 禁止性 | ****基地,使用农用地**、改建房屋的,宅基 地的总面积每户不得超过140平方米;使用未利用土地(建设用 地)建房的,宅基地总面积每户不得超过 200 平方米。 |
2 | 禁止性 | 农房建筑层数不得超过三层(两楼一底),总高度不得超过 12 米(含坡屋顶)。 | |
3 | 禁止性 | 禁止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 | |
4 | 禁止性 | 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房 | |
5 | 限制性 | 严格限制占用耕地建房,确需占用的需严格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 |
6 | 限制性 | 免突兀用材,取洋舍土,大面积使用**石、镜面石材、不锈 钢等昂贵且与农村环境不符的建材和建筑构件 | |
7 | 禁止性 | 禁止未批先建和各类违法违规建房 | |
8 | 限制性 | …… | |
1 | 城乡生活 | 限制性 | 严格限制生活污水直排。 |
2 | 限制性 | …… |
《**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要求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严格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能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城镇村不打开统计),按划定规则扣除可以不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情形,带位置确定耕地保护任务,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小流域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共计367.26平方千米,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的8.97%。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红线是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小流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24.11平方千米,占全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9.35%。
表4.1-1各小流域城镇开发边界、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情况
序号 | 小流域名称 | 永久基本农田(km2) | 生态保护红线(km2) | 城镇开发边界(km2) |
1 | 芭茅河 | 25.95 | 4.87 | 0.09 |
2 | 大畈河 | 13.13 | 6.57 | 8.96 |
3 | 黄草湖港 | 91.73 | 1.07 | 24.95 |
4 | 荆竹河 | 10.66 | 10.99 | 0 |
5 | 考田河 | 6.61 | 17.81 | 0 |
6 | 老县河 | 38.84 | 7.01 | 26.13 |
7 | **河 | 8.51 | 97.62 | 0.63 |
8 | 芦河港 | 10.9 | 0 | 11.42 |
9 | 孟钵桥河 | 27.07 | 0 | 0.6 |
10 | 牛车河 | 11.85 | 5.41 | 0.89 |
11 | 七道河 | 6.82 | 0 | 1.04 |
12 | 山水湾 | 27.84 | 56.71 | 0.81 |
13 | 狮子河 | 28.36 | 9.34 | 0 |
14 | **河 | 11.26 | 0 | 31.44 |
15 | 乌纱港 | 23.97 | 0 | 0 |
16 | 幸福港 | 12.57 | 1.67 | 19.63 |
17 | 株林河 | 11.19 | 5.05 | 0 |
合计 | 367.26 | 224.11 | 126.59 | |
**市 | 4093.86 | 2395.84 | 628.71 | |
占比 | 8.97 | 9.35 | 20.13 |
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专题会议精神,小流域要形成具有小流域特色的用地分类标准。在落实市级重大项目、流域治理项目清单的基础上,保障农村文旅发展与设施配套用地,形成小流域用地规划一张图。按照省级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指引,对10个试点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如下:
表5.2 1 十个试点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表(参考)
幸福港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1466.11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346.55 | |
设施农用地 | 22.17 | ||
园地 | 23.55 | ||
坑塘 | 1817.39 | ||
其他 | 1.01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714.88 |
草地 | 43.56 | ||
一般湿地 | 1.14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258.87 |
产业主导用地 | 135.01 | ||
其他建设用地 | 34.80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3.17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213.91 | |
水利设施用地 | 23.56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419.34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663.82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10.96 |
水库水面 | 95.90 | ||
湖泊水面 | 361.34 | ||
沟渠 | 161.64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0.03 |
芭茅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1693.67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177.6 | |
设施农用地 | 23.14 | ||
园地 | 338.51 | ||
坑塘 | 238.39 | ||
其他 | 68.26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9800.91 |
草地 | 234.88 | ||
一般湿地 | 15.39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6.34 |
产业主导用地 | 16.35 | ||
其他建设用地 | 7.08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3.48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88.92 | |
水利设施用地 | 7.56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416.46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205.47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224.78 |
水库水面 | 116 | ||
沟渠 | 123.12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144.27 |
大畈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967.52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655.75 | |
设施农用地 | 13.74 | ||
园地 | 495.93 | ||
坑塘 | 111.90 | ||
其他 | 20.23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5356.78 |
草地 | 55.02 | ||
一般湿地 | 0.43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322.90 |
产业主导用地 | 175.27 | ||
其他建设用地 | 16.55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32.95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120.38 | |
水利设施用地 | 8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493.22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269.06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184.86 |
水库水面 | 302.77 | ||
沟渠 | 15.98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11.78 |
荆竹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963.86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98.44 | |
设施农用地 | 11.96 | ||
园地 | 81.62 | ||
坑塘 | 86.10 | ||
其他 | 1.95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3591.38 |
草地 | 4.74 | ||
一般湿地 | 0.93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9.73 |
产业主导用地 | 2.38 | ||
其他建设用地 | 5.97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11.06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35.11 | |
水利设施用地 | 11.67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190.63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82.79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16.83 |
水库水面 | 452.49 | ||
沟渠 | 35.73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0.6 |
考田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655.78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16.42 | |
设施农用地 | 7.19 | ||
园地 | 154.33 | ||
坑塘 | 28.79 | ||
其他 | 1.08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4480.80 |
草地 | 17.70 | ||
一般湿地 | 33.18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5.62 |
产业主导用地 | 0.71 | ||
其他建设用地 | 6.42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3.34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37.84 | |
水利设施用地 | 22.77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153.66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79.41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0.12 |
水库水面 | 405.85 | ||
沟渠 | 49.10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11.51 |
芦河港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1047.89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227.16 | |
设施农用地 | 23.42 | ||
园地 | 37.86 | ||
坑塘 | 280.54 | ||
其他 | 5.38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2058.38 |
草地 | 10.38 | ||
一般湿地 | 0.88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291.95 |
产业主导用地 | 38.16 | ||
其他建设用地 | 4.98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13.69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42.91 | |
水利设施用地 | 6.44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387.92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234.17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2.02 |
水库水面 | 64.88 | ||
沟渠 | 47.88 | ||
牛车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2544.78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599.74 | |
设施农用地 | 106.18 | ||
园地 | 275.29 | ||
坑塘 | 766.84 | ||
其他 | 32.62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4738.54 |
草地 | 103.84 | ||
一般湿地 | 32.56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117.56 |
产业主导用地 | 30.6 | ||
其他建设用地 | 37.85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5.66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135.69 | |
水利设施用地 | 24.06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704.73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246.73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71.46 |
水库水面 | 708.27 | ||
沟渠 | 97.76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2.56 |
**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3270.33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984.51 | |
设施农用地 | 62.08 | ||
园地 | 135.21 | ||
坑塘 | 1021.35 | ||
其他 | 43.32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3526.34 |
草地 | 278.80 | ||
一般湿地 | 0.15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747.04 |
产业主导用地 | 912.50 | ||
其他建设用地 | 30.57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54.28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500.5 | |
水利设施用地 | 8.5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658.02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404.99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72.53 |
水库水面 | 64.47 | ||
沟渠 | 153.83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9.91 |
天堂湖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266.45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18.37 | |
设施农用地 | 0.49 | ||
园地 | 256.56 | ||
坑塘 | 12.28 | ||
其他 | 4.19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5705.15 |
草地 | 9.67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24.05 |
产业主导用地 | 4.93 | ||
其他建设用地 | 0.7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1.34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55.49 | |
水利设施用地 | 0.46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84.10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33.15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41.43 |
水库水面 | 79.70 | ||
沟渠 | 20.28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39.69 |
株林河小流域规划用地分类 | 规划面积 (公顷)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三级类 | |
农用地 | 粮食种植地 | 粮食种植地 | 1066.81 |
一般农用地 | 一般耕地 | 112.89 | |
设施农用地 | 12.24 | ||
园地 | 5.94 | ||
坑塘 | 131 | ||
其他 | 3.39 | ||
生态用地 | 一般生态用地 | 林地 | 4039.34 |
草地 | 32.49 | ||
一般湿地 | 0.72 | ||
建设用地 | 城镇化用地 | 生活主导用地 | 2.72 |
产业主导用地 | 24.37 | ||
其他建设用地 | 6.08 | ||
特殊生产用地 | 采矿用地 | 37.03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 36.45 | |
水利设施用地 | 11.42 | ||
村庄建设用地 | 宅基地 | 284.5 | |
农村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 | 112.82 | ||
水域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72.78 |
水库水面 | 66.84 | ||
沟渠 | 64.04 |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其他用地 | 1.93 |
(1)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加快推进**市荆竹河、黄**考田河等河流治理工程,综合运用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局部扩卡等措施,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增强中小河流抵御洪水的能力。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山洪灾害防治。推进株林河等小流域内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制定山洪灾害防御方案,提升山洪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
(2)推进蓄滞洪区建设
加快推进黄**考田河、老县河、**河、**、梅济港等小流域所在的华阳河蓄滞洪区西隔堤整险加固工程和华阳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提升区域灾害防御水平。深入推进**区幸福港河小流域内白潭湖蓄滞洪区的调整研究。
(3)全面开展易涝区治理
稳步推进**区幸福港河小流域内**防洪排涝港渠整治工程,重点推进**、**等**、开发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强排涝能力建设,****泵站、****泵站****泵站及配套建设,****泵站、****泵站****泵站进行改造。推进**县芦河港等沿河城市堤防达标建设,对易涝**综合采取河湖调蓄、泵站外排等措施,必要时结合市政建设滞涝区,扩大雨洪纳蓄能力。
(4****水库涵闸整治
****水库、****水库、****水库、****水库、关坎水库、****水库、涵闸的治理力度,着力消除重大隐患,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按照优先安排险情较重、****水库的原则,****水库、涵闸安全隐患,****水库、水闸原有功能,保障水库、涵闸安全运行。
(5)加强洪水风险管控
加强洪水风险管控,编制和完善河流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对河流进行洪水风险区划,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区划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提高河流洪水预报预警能力;严格非防洪建设项目洪水影响评价审批。
(1)加快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重点推进**北灌区(荆竹河流域灌区)**工程,推进**引江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着力解决灌区配套设施不足、渠系老化失修标准不高、计量设施及安全设施欠缺等突出问题。同时,****水库灌区、**湖灌区、白莲河灌区(**支渠)、蕲水灌区等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巴茅河等**灌区建设,全面改善**市农业灌溉条件。
(2)推动城乡饮水工程提档升级
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在有条件的沿江**丘****水厂、铺大管网,加快推进幸福港河、天堂湖、芦河港、荆竹河、考田河等小流域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于**县乌纱港等受地理位置影响的山区加大单村供水设施的整合力度,打造多村或单村集中式供水模式,打破偏远山区供水保证率不高的被动局面;对于受干旱季节影响,供水保障率低的地区,通过引水源、扩蓄水池、打深井等方式进行供水补充。对天堂湖、荆竹河小流域内的水源保护区设置界标、交通警示牌、宣传牌,安装围网,从源头上保障饮用水安全。
(3)打造稳定充沛的生态基流
加强闸坝群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河库生态安全。****水库等水库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加快建立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体系,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落实完善河湖长制,完善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强化责任分工,加强协同联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监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生态流量智能化管理水平。
(1)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
保障河湖水质不恶化,确保河湖水质优良率占比不降低,全面达到三类及以上水质,各小流域在下游出口位置设置一个以上监测断面。
表6.1 1 各小流域的治理目标一览表
序号 | 对应名称 | 水体名称 | 流域水质 | 治理目标 |
1 | 大畈河小流域 | 大畈河 | Ⅲ类 | Ⅲ类 |
2 | 黄草湖港小流域 | 黄草湖港 | 较差 | Ⅲ类 |
3 | 幸福港河小流域 | 幸福港河 | 一般 | Ⅲ类 |
4 | 盂钵桥河小流域 | 盂钵桥河 | Ⅲ-Ⅳ类 | Ⅲ类 |
5 | 牛车河小流域 | 牛车河 | 一般 | Ⅲ类 |
6 | **河小流域 | **河 | 较差 | Ⅲ类 |
7 | 山水湾河小流域 | 山水湾河 | 一般 | Ⅲ类 |
8 | 芭茅河小流域 | 芭茅河 | 一般 | Ⅲ类 |
9 | 七道河小流域 | 七道河 | 较好 | Ⅲ类 |
10 | 天堂湖小流域 | 天堂湖 | Ⅲ类 | Ⅲ类 |
11 | 乌纱港小流域 | 乌纱港 | 一般 | Ⅲ类 |
12 | 芦河港小流域 | 芦河港 | 较差 | Ⅲ类 |
13 | 狮子河小流域 | 狮子河 | 较差 | Ⅲ类 |
14 | 株林河小流域 | 株林河 | III~IV类之间 | Ⅲ类 |
15 | 荆竹河小流域 | 荆竹水库、荆竹河 | Ⅲ类 | Ⅲ类 |
16 | 考田河小流域 | 大河(考田河) | Ⅳ类 | Ⅲ类 |
17 | 老县河小流域 | 老县河 | V类 | Ⅲ类 |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着力提高****、建制城镇、乡镇农村以及黑臭水体沿岸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优化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控制污染物入河量。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厕所革命、畜禽粪污**化利用等有机结合。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因地制宜建设面源截污缓冲带。
加强受污染水体治理及生态修复,通过生态清淤、生态净化等措施,消减内源污染负荷、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环境质量。
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在水源保护区加大隔离防护建设;全面排查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各类污染源、风险源和排污口,全力确保饮水安全。加强水生态环境监测及风险预警,对重点水域加大监测频次,加强重点湖库水华风险预警。
落实国家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着力打造成高标准农田。
提高种粮效率,通过机械化种植与防病虫害技术来解决种植效率的问题,合理种植与科学施肥,同步促进农民种粮产量与质量提高。
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稻谷补贴等强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1.生态安全底线
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205.34平方千米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2.加强生态空间保护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深入开展河湖库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保护修复,推进重点湖库消落带、缓冲带生态修复,打造骨干河流生态廊道。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防治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率先建立具备地质灾害风险点小流域**(镇)、村、****规划所、****保护站“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配合开展全市统一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及相关巡查复查工作。在小流域治理试点范围内建设乡(镇)级别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强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工作。
遵循“地灾隐患点+地灾风险区”双控原则,综合采用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监测预警、工程防护等措施提升小流域地质环境安全。结合新农村建设及土地整治,对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点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搬迁避让。完成已发现的威胁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省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对接,数据实时入库更新管理和运行维护,完善防治现状管理、项目管理、预警管理、值班管理及大数据决策分析等功能。
加强园区雨污管网漏接错接等问题的排查,并开展管网修复改造工程,****园区雨污分流系统。****处理厂建设,确保园区工业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在**县太****园区/厂区雨污分流,****处理厂及相应管网,提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
****园区监管。园区企业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执行废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不符合规划或无合法手续的现有企业,依法取缔或搬迁。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集中式污水处理要求方可排放。
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水治理,严格实施预处理和集中处理工序,完善自动监控装置建设。此外,大力推动工业污染源监管,落实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化工企业分类治理,实施生产工艺改造升级,持续提高污染元素的回收利用率。
统筹考虑城镇人口容量和分布,根据现有污水处理能力,在**县大畈河、**县天堂湖等****处理厂扩建提标工程,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因地制宜推进深度净化设施建设,提升出水水质标准;
结合老旧小区和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在**县牛车河等小流域针对城镇区生活污水雨污汇流管道,进行全面雨污分流改造,将原有合流管道改造为雨水管道,避免生活污水直排。
加快推进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和监管工作,建立排污口整治清单,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的原则,编制“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分类实施治理,规范编码,树立标识牌,实施整治并销号。在**县芦河港等小流域通过入河排污口的“查、测、溯、治、管”工作,补齐**污水收集短板,确保污水应收尽收。
按照《**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要求,对流域范围内村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施策,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处理厂服务范围的村庄,应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处理厂集中处理。
****处理厂服务范围外的人口较为集中村庄,应联****处理站,村庄或一定范围内农户的生活污水经管网或暗渠收集就近接入污水处理设施,排水水质需满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2/1537-2019)的规定。在**县**河、**县大畈河等小流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通过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粪污处理终端,提升村庄污水处理能力,从源头解决污水乱排乱放问题。
人口较为分散的村庄,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单户或多户的污水进行就地处理。针对环境容量大、居住分散、非环境敏感区、污水不直接排入自然水体的村庄,农户产生的污水经化粪池等简单方式处置后通过环境进行消纳(含**化利用)。**县大畈河等小流域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有机衔接,采用生态处理单元模式,统一收集处理区域内居民排放的厨房洗菜水、洗浴废水、农户养殖废水及化粪池废水,通过设施处理后实现水肥一体化综合利用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提高施药工效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推进生态种植。加强生态种植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对生态种植的认识和技能水平。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农作物种植,减少单一作物种植的风险和生态压力。
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培训,并发放相关宣传资料,提升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建立农药包装及农膜回收体系,**回收点,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农膜进行集中、分类和处理,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及废旧农膜**化利用。回收站点建设防渗硬化场地,配备废旧农膜打包机械、磅秤等设施设备。
源头减量污染。一是出台相关标准,根据《**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应用、养殖档案规范填写等。**县天堂湖等小流域行业标准,对中药材种植产生的废土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减少废弃物造成的污染,二是工程源头减量,在**县大畈河等小流域进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重要支流生态治理工程,**区幸福港河小流域通过安装杀虫灯,建设田间废弃物收集池沼液利用水肥一体化工程。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减量、**利用、减污降碳。
合理引导畜禽散养户污染防治。对尚未配套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的养殖散户,指导并督促其根据养殖种类、规模、粪污收集方式、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排水去向等因素合理确定粪污**化利用设施的布局和规模。并在实现粪污综合利用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低运行成本的处理工艺。
强化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深入推动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构建“养-服-种”全链条粪肥还田运行服务机制,推广一批“养殖户+有机肥企业或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农户”模式,引导种植户、养殖户与企业签订供销合同,推行粪肥还田服务,推动畜禽粪污**化利用。在**市荆竹河等小流域使用有机肥、绿肥改良培肥土壤,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有害生物,提升茶叶品种,通过“养殖场→粪肥服务主体→种植基地(农户)”模式,开展粪肥还田服务。主要在水稻、油菜、经济作物上进行粪肥还田,采取沼液粪肥均匀喷洒还田模式及沼液粪肥移动管道还田模式。
合理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范围,完善和推进水域养殖管理制度。依法有序全面退出禁止养殖区内的水产养殖,取缔江河湖库自然水域一切网箱围网养殖和河湖库水域保护区所有投肥投饵养殖。结合农业农村部门推广的绿色水产养殖技术,对现有养殖模式升级,同时,对连片的水产养殖区域开展养殖尾水整治,减少入河污染物。**县**河小流域、芦河港小流域等发展池塘****工厂化孵化车间,配套建设供水、循环水、排水系统及人工湿地工程等,实现水产养殖增收和污染物减量双赢。
加强监测站网建设。加强河湖库水质-水文-水生态监测,实现小流域水质监测感知、污染源精准识别。强化河湖水域岸线、水面面积等要素监测,****监测站网建设。
建设河湖信息管理系统。围绕河湖湖泊水域岸线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智能应用建设,加强与防汛会上系统、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等省级涉湖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和交换,完善湖泊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新型监测手段应用。充分利用高分遥感卫星、雷达、摄像头、无人机、无人船等监测手段,加快实现对小流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治理管理活动等的全覆盖全流程动态感知。
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推进坡耕地、侵蚀沟、崩岗等水土流失重点地块综合治理。开展退化林修复,提高林分质量,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水系连通、清淤疏浚、涵闸管理调度,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求。推进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河湖生态功能。
河流水系生态修复宜遵循生态治理和基本功能紧密结合,兼顾河道水质改善、突出自然属性的原则。在做好截污控污的前提下,通过恢复生态水网连通、清淤疏浚,增加水体流动,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开展河道水生态修复,对两岸的岸线进行加固及河底基底改造,建设生态缓冲带和生态护岸,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
以湖泊水生态安全为约束,统筹考虑湖泊流域水量和水质,制定湖泊流域的水**配置方案,确保湖泊生态水位。****水库、舵泉湖、****水库、白潭湖等湖泊进行退池(垸)还湖、河湖清障、清淤疏浚、划界确权和生态岸线整治等,形成引排通畅、调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可调可控的网络体系。对存在面源污染较重的农村河段或湖库,采取截流沟+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河道清淤等措施,减少面源污染入河量。****水库的水生****水库岸线生态防护带、滨岸带生态修复、水体原位生态修复等建设。
结合**市农村水系特点,以小流域为单位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综合运用水系连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河湖管控、防污控污等措施,分类施策,提出针对性强、效果好的措施方案,实现农村水系水源有效保护、污染有效治理、河湖水体水质达标。对分布广泛的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进行分类治理,实行清单销号。在小流域干流一定范围内的小微水体,进行清淤、迎水坡生态护砌、堤顶硬化、背水坡草皮护坡、背水坡护脚、整治泄洪涵管、灌溉涵管、修建便民码头、**量水设施及安装水位尺;范围外的小微水体,进行环境管护,定期清除淤泥,防止污水直排入堰,养殖鱼塘实行人放天养,定期清理垃圾、杂物,刈割、打捞影**生态的水生植物。
1、山体保护修复
随着矿石**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市存在长期无序地开山采石,导致矿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了诸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因此,******局、林业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对荆竹河等小流域范围内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现状调查,结合场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以及生态修复目标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模式,根据不同矿种矿山特点因地制宜制定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并加强矿山修复后的适应性管理。
2、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的防治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对于未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以预防为主,并加强管理,对于已有石漠化的地区则要坚持全面规划、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应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原则,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三类。依托国家防沙治沙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市、**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对以**、**为主的沙化区域根据不同防护功能要求,**、扩建和完善水土保持林、水源保护林、生态风景林,形成高标准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市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全省生态大市,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38.37%,但也存在绿化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绿化成果巩固难等问题。为加快补齐**市国土绿化短板,**市明确了7个方面的绿化任务。其中,在山体绿化质量提升方面,对天堂湖、芦河港、株林河、荆竹河等小流域内现有荒山、荒地、荒滩和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全面进行植树造林;对被松材线虫危害林,枯死木、濒死木较多的林地,疏林地和低产低效林地,采取多种措施,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
加大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加强河流两岸防护林建设,开展重要水源地、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稳步推进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建设,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强天然林、公益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强化生物多样化保护;大力实施山区绿化、**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和门户绿化,着力构建大别**麓绿色生态屏障和城乡绿色生态保障网络。
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河道整治,截污治污,梯田修复,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等措施,对**河、荆竹河等小流域水土流失实现全覆盖多方位综合治理。推进**、**、**等北部山区和****、**等沿江**区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积极推进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治理等措施,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绿色发展。
以弃渣场、采石场、**废弃地、坡耕地等为重点,开展重点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项目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项目审批制度,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
改善农房风貌,提升村居环境。拆除蓝棚房、违规“五小”建筑和一户多基的危旧房屋,既有房屋按照徽派风格进行立面改造、平改坡以及围墙改造等提升行动,**农房严格按照徽派、仿徽或者荆楚派图集进行审批、建设、验收。
根除脏乱治堵点,美化人居环境。聚焦农村垃圾、污水、五小等乱点、难点,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美化等行动,着力实施“三改(改厕、改栏、改庭院)三清(清淤、清污、清垃圾)工程”,引导村民自发拆除猪圈、牛栏和危旧房屋等。配套建设生态塘、生态渠、生态湿地等完善污水终端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对当家塘进行清淤改造,发挥河湖生态价值。发动村民对自家房屋边角小菜地进行改造和复绿,创建小菜园、小花园和小果园的“小三园”建设活动,种植红叶石楠、茶花、紫薇花、红木继球等景观树种绿植,改善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该移民应坚持自愿原则,并充分尊重民意、民俗。移民安置点的建设不但生活条件齐全,而且教育、卫生等均须统筹考虑,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下、富得起。
(1)坚持生态保护和主动避险,综合地质风险、地震影响、生态功能、环境容量、人口流失等科学划定迁出区域。
(2)坚持分区施策和群众自愿,地质、地震灾害风险较高区域优先避险,能迁则迁,对于一时难以搬迁的村庄,应加强工程防护措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等保护核心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原住民应实施有序搬迁,暂时无法搬迁的,宜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不得扩大现有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性不足等**承载力较差区域和空心化率高的人口萎缩地区,应充分调查区内居民搬迁意向,有序引导向城镇功能区集聚。
(3)创新移民安置方式,采取城镇与农村结合、集中与插花结合、政府组织与市场化推动结合等多种途径,有序引导移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就地城镇化。
(4)生态移民搬迁借鉴案例。《**山国家公园**片区核心保护区生态移民搬迁总体方案》《**省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023年度实施方案》《丹**市精准扶贫整村推进生态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方案》。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同时加快引导中小企业提质增效,围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打造链条相对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工厂设计与建设着手,鼓励地方企业申报“绿色工厂”认定,推动工厂采用屋顶自然采光、热电联排技术、中水回用等节能减排措施,建设低排放、低能耗、智慧化的“绿色工厂”。
鼓励工厂采用智慧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中央监控系统、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设备管理系统、智能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工厂生产效率。
逐步将小流域内零散工业企****工业园区入园集聚发展,优先对符合入****园区用地支持。
****园区内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有序升级改造或淘汰,整合腾退土地,鼓励建设多层工业厂房。
促进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上楼,建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创**的新型产业集聚区。
(1)确保危险废物统一规范处理,包括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染料、涂料废物、有机树脂类废物、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表面处理废物等,建立危险废物处置监督制度。
(2)推动一般工业固废分类减量**化处理。围绕废金属、废包装等固废类别,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规范化企业固废分类收集贮存,并构建一般工业固废**化利用产业链,最后无法利用部分****处理中心集中处置。
(1)全面开展企业节能技术改革。结合大型企业的新厂建设、技术改革和设备更新,推广企业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
(2)引导厂房节能改造。结合企业意愿与厂房建筑条件,开展厂房屋顶光伏发电改造应用。并出台**厂房提高建筑承重、引导建设光伏发电装置的政策标准与激励措施。
(3****园区节能基础设施。****电站、充电桩设施,探索引入集成光伏发电、大容量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等技术。
(4)探索碳汇交易体系。对有条件的市州,可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配套政策与管理,探索建立区域级的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并充分衔接省级碳汇交易系统。
充分发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菜籽油、特色淡水产品、茶叶、蔬菜(食用菌、莲)、红苕、道地药材、板栗、生猪、家禽及蛋制品等十大农业产业链,每个县市区着力打造 1-2 个特色明显的重点产业链。重点打造三大产业集群:以**再生稻、**、**、**等沿江县市常规优质稻为重点,打造国家中部地****基地;以**、**、**、**、**的油菜,**、**的花生、**的油茶为重点,打造大别山区特****基地;依****基地和特****基地打造长江沿江优质粮油产业集群。以**为起点,连接**、**、**、**、**、**、**形成中医药康养产业经济带,重点推进**蕲艾、**苍术、**茯苓、**福白菊****基地建设,以**、**、**、**为核****加工中心,引领**中医药康养产****基地****园区,共同打造大别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
**区幸福港河小****基地(杨家湾村、孙镇村)提档升级,发展小葱种植面积500亩,辣椒、茄子、黄瓜等蔬菜1500余亩;**县牛车河小流域总路咀镇白坳村钢结构果蔬大棚,**200亩钢结构果蔬大棚;**市山水湾小流域对药材种植提档升级,****基地和罗****基地改造项目。****基地提档升级,建设梯田微景观、梯田驳岸、**步道、观景平台、景观长廊等药旅融合基础设施,打造集观赏、科普和研学于一体的浸式体验区;**县天堂湖小流域规划形成两条特色产业带(分别是茶叶产业带和林特产业带。沿山水湾河向南,依托现有茶园,****基地,山坡茶园、熊家铺茶产业园、景区茶园四大节点,打造茶叶产业带。林特产业带沿山水湾河布局,西起山水湾村,**边店村,建设多彩林相、林海营地、林茶基地、林粮基地、****基地,打造林下产业带);**县大畈河小流域开展茶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主要建设名优茶精制包装车间3200平方米,安装清洁化、智能化、标准化名优茶精制、包装生产线各一条,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审评检测等设备设施。项目主要解决周边名优茶产品缺乏精深加工能力、附加值不高、标准化不足问题,提高**茶产品“商品化”程度;**县芦河港小流域结合地理优势,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村集体企业禄叫河酒业牵头,推进糯米种植—糯米发酵加工酿酒的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黄**、天堂寨一带的山药、生姜、辣椒、蕲艾,闫河村、**街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鼓励发展苏家窑枇杷、天堂寨黄桃、黄**农旅产业园及药材种植等特色项目,支持闫河细鳞黄尾繁养、菱角塘稻虾种养、猕猴桃种植等产业发展壮大;**县株林河建设米粑粉、豆油、蛋酥等农副产品加工园,发展大健康产业项目,在流域内13个村发展蕲艾种植面积3000亩,并建设1个蕲艾收购点,建设地点位于许家山村;**荆竹河小流域突出发展佛手山药、双低油菜等特色农业;黄**考田河小流域开展中药****基地项目,****基地及生态康养项目、鄂东药用植物保护园项目、****中心及特色林果(冰糖橘、****基地项目,种植中药材500亩。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集成推广“猪-沼-果”、稻渔综合种养、林果间作等成熟适用技术模式,加快发展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促进种植业绿色发展。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为主线,以“猪禽提质、牛羊增量”为目标,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特色养殖区,重点从转型发展、畜禽粪污**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等方面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以优化渔业生产布局、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养护渔业**、提升渔业综合效益等措施,推进渔业绿色发展。
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推进畜禽粪污**化利用,推进粪肥还田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推广使用达标地膜产品,开展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探索废旧农膜机械捡拾和专业化回收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农膜回收体系。巩固**市、**县等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成果,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1)建立“县—镇—村”三级体系。在区(县)层面,搭建县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吸引农业企业或种养大户对集中流转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在镇层面,****服务站,引导各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在村层面,以村委会为农村土地和市场的中介,引导村民有序开展土地整合、流转备案登记。
(2)引导农户将土地托管给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社、农业专业托管服务企业组织开展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托管服务。
(3)规范程序,推动土地高效集并。以“托、调、并、转”为路径,推进土地经营权分类集并流转。流转田经营权由村集体统一发包;实现经营权整村整组托管的,自种田和待转田由村发包至村民,流转田由村发包至市场主体,村发包行为纳入村“三资”信息化管理。
(1)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与优势主导产业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发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推广“龙头企业+**社+农户”模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2)实施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三园”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有效衔接,以县为单位抓好“一村一品、一县(镇)一业”建设。培育由省级龙头企业牵头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等利益联结机制,******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联动发展。
(3)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把企业家、科技研发人才和返乡创业人才,纳入市、县人才培育扶持范围;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做实能人回乡,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
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社、****基地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农餐对接”****中心等多种产销对接形式,推广产区与销区点对点联销模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宽产销对接通道。
****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地产地销。重点围绕**茶叶、**板栗、**蕲艾、**食品、**苕、**福白菊、巴河莲藕、**酥糖、****羊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建设特色优势****基地。以**粮油和康宏粮油为龙头,建设优****基地。以**为核心建设大别****工业园。以**、**、**、**、**为核心****工业园。以**、**、**、**为重点建设大别山特****工业园。
(1)品种培优。持续推进水稻、茶叶、中药材等农作物及特色农产品种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支****基地大力发展油菜、蔬菜、茶、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种业。
(2)品质提升。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快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和安全绿色兽药,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构建地标优品品质核心指标体系,分行业、分品种筛选农产品品质核心指标,建立品质评价方法标准,推动地标优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
(3)品牌打造。聚焦“一县一品”,重点打造**蔬菜、**香菇、**苕、**福白菊、**板栗、**云雾茶、**巴河藕、**蕲艾、**佛手山药、**戏等系列县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力度,加强品牌质量安全监管,统筹落实品牌创建扶持政策,推进**地标优品品牌化发展。
(4****基地。聚焦粮油、蔬菜、渔业、中药材、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特色优势种养殖业****基地。以**、**、**、**、**等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优质****基地,以**、**、**、**、**等县市区为重点建****基地,在**、**、**、**、**等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十大楚药品种和五大特****基地,以**、**、**、**等县市区为重点建****基地,以**、**、**、**、**等县市区为重点建设生****基地。
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物流、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服务,推动农村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等先进物流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城乡物流体系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基地布局。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主要农作物保鲜、保存库建设,****基地建设一个小型农产品冷冻库或保鲜库。
(1)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基地物流中转站。各地引导农村邮政、快递物流企业等利用现有设施******服务站,打造上接县、****基地物流中转节点,承担中转仓储和分拨配送功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依托村邮站、益农信息社、村委会****便利店、****服务站点等便民商业设施,引导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负责农村邮件快件揽收、投递业务等。
(2)健全农村冷链体系。建设****中心。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依托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整合配套**,在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建设一批产地保鲜仓(地头冷库);******社、****商贸、物流企业等经营主体在季节性蔬菜和水果产区推广应用移动冷库、移动式地头冷柜、冷藏车等设施设备。
(3)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加快电商市场主体培育。****基地。加大农产品包装策划力度,丰富产品品牌文化,组织开展网货爆款评选。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现场实操、产地直播、创业大赛等培训方式,开展各类电商人才培训活动。
(1)发展“文化+”旅游体验。以西游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具有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出西游修心沉浸式文化、北纬30°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体验产品。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计划,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2)发展“农业+”旅游体验。以油菜花海和佛手山药等特色旅游**为依托,重点推进农旅融合油菜花海观赏区建设。深度挖掘“佛手山药”的食用、药用、营养及文化价值。以小流域内花卉观赏、水果采摘等形式为主,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活动。
(3)推进药旅产业融合。围绕“以旅带药、以药促产、以产**”的药旅融合发展思路,推动自然风光与药材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鸠兹秘境,康养天堂”的药旅品牌。积极与医药企业**,探索药膳、药浴、药疗等旅游业态,做优做精业态分布,进一步提升特色医药产业的价值链条。
(4)深化非遗产业发展。以**大布、**戏、艾灸等一些非遗文化为依托,加大非遗创新融合力度,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思路,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不断增强非遗项目自我发展能力。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推动非遗相关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助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1)组建农家乐联盟,出台奖补政策,对民宿、农家乐等现状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协调相关单位,组建农家乐联盟,出台奖补政策,支持、****宾馆、农家乐等经营户改造提升和个性化发展。支持盘活闲置农房**,鼓励村民建设配套民宿、美食农家乐等服务设施。通过整合利用民宿**,高标准、规范化打造精品民宿集群,打造多样化精品住宿项目,打造鄂东地区特色餐饮集群。
(2)建立滨水步道、山间栈道、田间绿道等多元化的绿道体系,推动沿线驿站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中心、特产超市、娱乐场所、停车场等,不断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配套服务,优化后续运营维护。
(1)在小流域内旅游**集中的地区,围绕A级景区标准打造旅游节点,将旅游景区、美丽村庄、网红打卡点等**节点串通,作为吸引游客、**强村的主场地。
(2)打造区域旅游品牌。以主要景区为支撑、美丽乡村为支点,打造乡村休闲之旅、山水文化之旅和康养度假之旅,通过旅游线路串联,实现全域联动的农文药旅融合发展格局,共同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扩大旅游市场覆盖率和吸引力。
优先恢复自然调蓄能力,****水库及湿地建设、退垸还湖(还湿)、清淤疏浚等措施提升湖库(湿地)调洪能力。有条件地区河道尽量采用自然弯曲河岸。鼓励预留足够行洪空间,合理设置漫水桥、滚水坝等生态拦水设施。在满足安全要求前提下,堤防工程尽量采用当地材料,优先采用生态缓坡堤岸,避免采用硬质化垂直式挡土墙。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间节水设施建设力度。按照“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灌区建设标准,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围绕水源供水、过程配水、田间生态高效灌排水和科学管水等环节进行灌区现代化建设,积极构**全可靠的灌区供水体系、灵活精准的灌溉配水体系、生态高效的灌排工程体系、智能可靠的灌区自动监控体系、科学完备的灌溉水管理体系,提升灌区现代化服务水平。
统筹垃圾收集转运,在小流域村庄范围内巩固提升“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五步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完善垃圾收集点布局与建设,科学配置、投放各类分类设施,每个村庄布设不少于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每个镇不少于1个以上垃圾中转站。
建补全垃圾处理设施,城镇有条件地区优先发展垃圾焚烧发电,鼓励与周边地区共享共建,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实行易腐垃圾就地无害化处理。
持续开展厕所革命,每个村庄至少设置一座标准化公共厕所,农村户厕实现一户一厕无害化改造,实现能**改、应改尽改。
探索“积分管理制”,**县通过激励手段促进流域内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居民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拿到回收点兑换积分用于换取生活所需品。
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等奖惩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健全村民自治、互动监管、减量考评、资金奖补等长效管理机制;从乡镇到市级,明确各级责任,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实现出现问题有责可问、做出成效有奖可分。
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简便易行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鼓励城镇地区试点生活垃圾精细分类,农村地区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源头分类减量模式,实现农村垃圾干湿分离、厨余转肥、上门收集。
开发清洁能源,在荆竹河小流****水库水****电站;鼓励利用**住宅小区、厂房、公共建筑、农房、设施农业等发展光伏发电,鼓励利用农村空间**发展分散式风电;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加气站、加氢站及配套设施布局,建设有效覆盖的农村地区充电网络。
坚持“宜网则网、宜罐则罐”,城镇燃气管网覆盖5公里范围内的农村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采用管输供气模式,城镇燃气管网不能覆盖的农村,因地制宜采用液化天然气供气模式,在用液化气不方便****供应站;在流域内推广瓶装液化气“三件套”,即更换减压阀、金属波纹管、加装报警器,提升居民用气安全。
重点发展生物质联户沼气工程和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推进“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示范建设。
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确定路网形态,**型、岗地型小流域宜采用网状结构并满足村庄15****中心区目标,优化通村通组公路与干线路网衔接。
对破损、建设标准较低的公路进行修缮、升级,开展道路“硬化、黑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建设:
硬化,对未硬化的道路进行硬化;黑化,对原混凝土道路进行刷黑;绿化,对穿过村庄、景区的道路,辅以体现当地特色且融入自然环境的花草灌,加强公路景观设计;净化,对道路进行卫生管护,主要干道沿线设置垃圾桶,安排人员对道路环境进行日常清洁;美化,充分融入沿线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在自然景观突出的路段,宜在路侧设置观景台及停车区。
充分利用现状道路,尽量避让村庄、减少耕地及林地占用、山体开挖和重要水域空间穿越。依法依规避让饮用水源地、重要湿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实在难以避让的以隧道或高架等低影响方式通过。积极应用路基路面材料循环再生技术,加大废旧轮胎、工业废渣、废旧道路材料、建筑废弃物等综合利用。
结合高标准农田同步建设田间路(机耕道)、生产路。合理确定田间路及生产路密度,**型、岗地型小流域直接通达的耕作田块比例应达到100%,高山型、丘陵型小流域直接通达的耕作田块比例应达到90%。田间路(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6米,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不宜超过3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田间路(机耕路)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
试行公交带货,实现公交运力最大化利用。对新能源公交车进行客货邮改造,加装寄件存放柜﹐容纳空间约2.5立方,并设置专用货舱,利用客运低谷期,让快递件“坐公交”进村;依托村级寄递物流网点,提供定期、批量农产品外发服务,降低费用,让农产品“坐公交”出城,实现双向流通。
新增湾落寄递物流网点,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在原有的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基础上,因地制宜,针对人口集聚度高的地区新增湾落寄递物流网点。
持续提升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宽带升级、数字电视普及、5G基站建设等,不断提升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心、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拓展数据获取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数据获取和共享水平。
不断提高农村的数字化需求能力。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推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数字化生产设备的使用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力**开发,重点培养高素质农民,建立城乡人力**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提高农村人口对数字化的认可度。
持续推动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持续深化农村电商发展,以电商为纽带接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潜能;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新业态,让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形成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态势,以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成立工作专班机制,组建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小****领导小组,成立工作专班。建立市州统筹、区县落实、镇村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专家指导,市级组建技术组加强巡回指导,各地组建技术专家组,加强培训指导和过程咨询。各级相关部门加强工作协同,强化政策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对照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根据本意见出台贯彻落实方案并形成项目库报市级工作专班。市级工作专班明确评估调度机制,开展半年评估和年度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实行周调度、月汇报,落实一线工作法,加强现场调研督导。
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参与,以自然村(组)为单位,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党员先锋队、志愿者、乡贤理事会等协同推进作用,实现“政府引导、群众共治”,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各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意义和目标要求,大力宣传小流域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各地政府用足、用好现行各项政策,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强县工程、县城“双集中”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等工作的有效衔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成果共享的原则,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项目实施。地方政府多渠道筹措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积极争取纳入地方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积极利用各类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社会资本投入机制。积极推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建设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受益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和管护。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相关工作考核评估范围,做好评估结果应用,对推进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地方进行通报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