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社会团体、社会大众: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位于**县高村乡民主村,属**建设类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17330m2,永久占地面积17330m2,占地类型主要为其他土地。**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楼4栋(2F)及后勤楼1栋(2F),配套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
根据《****办公厅关于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的通知》(办水保〔2020〕160号)的有关规定,建设单位委托我局对《老河故事艺术山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予以公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以听取社会各界对该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如有问题和意见,自公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进行反映。
公示时间:2024年7月26日---2024年8月12日
问题反映电话:****,杨先生,137****3758。
****水利局
2024年7月26日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项目 概况 | 位置 | **省**市**县高村乡民主村 | ||||||||
建设内容 | 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7330m2,永久占地面积17330m2,占地类型主要为其他土地。**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楼4栋(2F)及后勤楼1栋(2F),配套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 | |||||||||
建设性质 | ** | 总投资(万元) | 2900 | |||||||
土建投资(万元) | 1500 | 占地面积(hm2) | 永久:1.73 | |||||||
临时:0 | ||||||||||
动工时间 | 2022年4月 | 完工时间 | 2023年10月 | |||||||
土石方(万m3) | 挖方 | 填方 | 借方 | 余(弃)方 | ||||||
1.66 | 1.66 | 0 | 0 | |||||||
取土(石、砂)场 | 无 | |||||||||
弃土(石、砂)场 | 无 | |||||||||
项目区概况 | 涉及重点防治区 情况 | **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 地貌类型 | 丘陵 | ||||||
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 | 1500 | 容许土壤流失量数[t/(km2.a)] | 500 | |||||||
项目选址(线) 水土保持评价 | 本项目地质条件良好,涉及**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不涉及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易引发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项目建设范围内没有**水土保持监测****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也无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本项目位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体工程设计中对主体工程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进行了简单论述,通过本水保方案提出措施和管理要求后可以满足约束性规范要求。 | |||||||||
预测水土流失总量(t) | 110.60 | |||||||||
防治责任范围(hm2) | 1.73 | |||||||||
防治标准等级及目标 | 防治标准等级 | 西南紫色土区一级 | ||||||||
水土流失治理度(%) | 97% | 土壤流失控制比 | 1 | |||||||
渣土防护率(%) | 94% | 表土保护率(%) | 92% | |||||||
林草植被恢复率(%) | 97% | 林草覆盖率(%) | 25% | |||||||
水土保持措施 | 一、建构筑物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30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22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07万m3。(主体已有) (二)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建构筑物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5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以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主体已有) 二、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42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30hm2,剥离表土厚度0.30cm,剥离表土量0.09万m3。(主体已有,已实施) 2、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150.13m,管径为DN300,雨水口15个,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主体已有) (二)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主体已有) 三、绿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1.01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98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29万m3。(主体已有) 2、表土回覆 本区共计回覆表土0.45万m3,回覆厚度约0.45cm,来自前期剥离表土。(主体已有) 3、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318.27m,雨水管管径DN300和DN400,其中DN300:192.22m,DN400:126.05m;雨水口10座,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主体已有) 4、雨水沟(暗沟)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沟,尺寸为30cm×30cm,长度约135m,排水沟为浆砌砖,表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主体已有) (二)植物措施 1、乔灌草绿化 主体设计主体工程可绿化区域进行乔灌草绿化设计,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乔灌草绿化,共进行绿化面积1.01hm2。(主体设计) (三)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绿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主体设计) | |||||||||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 (万元) | 工程措施 | 25.53 | 植物措施 | 121.51 | ||||||
临时措施 | 5.23 | 水土保持补偿费 | 2.25(22529元) | |||||||
独立费用 | 建设管理费 | |||||||||
科研勘测设计费 | 2.5 | |||||||||
工程建设监理费 | / | |||||||||
设计、验收费 | 1.8 | |||||||||
总费用 | 158.82 | |||||||||
编制单位 | **** | 建设单位 | **** | |||||||
法人代表 | 魏双全 | 法人代表 | 张涛 | |||||||
地址 | ****新区雁展路1111****中心T7-2506号 | 地址 | **省**市**县高村乡民主村 | |||||||
邮编 | 621000 | 邮编 | 622550 | |||||||
联系人及电话 | 吴总,136****3206 | 联系人及电话 | 杨总,137****3758 | |||||||
电子邮箱 | / | 电子邮箱 | / | |||||||
传真 | / | 传真 | / |
项目停车场及周边绿化下载
项目建构筑物及周边绿化下载
场地绿化下载
场地绿化下载
目 录
1综合说明
1.1项目简况
1.2编制依据
1.3设计水平年
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1.5水土流失标准
1.6项目水土保持评价结论
1.7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1.8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成果
1.9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1.10水土保持投资及效益分析成果
1.11结论
2项目概况
2.1项目基本情况
2.2项目组成及布置
2.3施工组织
2.4工程占地
2.5土石方平衡分析
2.6拆**置与专项设施改(迁)建
2.7施工进度
2.8自然概况
3项目水土保持评价
3.1主体工程选址(线)水土保持评价
3.2建设方案与布局水土保持评价
3.3主体工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界定
4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4.1水土流失现状
4.2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4.3水土流失量预测
4.4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5水土保持措施
5.1防治区划分
5.2措施总体布局
5.3分区防治措施布设
6水土保持监测
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7.1投资估算
7.2效益分析
8水土保持管理
8.1组织管理
8.2后续设计
8.3水土保持监测
8.4水土保持监理
8.5水土保持施工
8.6水土保持验收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开业运营后预计每年将实现近400万的营业收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同时结合当地自身现有**优势,打造以生态为依托、旅游为引擎、文化为支撑和市场为导向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生态优良的山水田园,****花园,欢乐畅享的醉美游园,群众****的祥福家园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一打造”乡村发展新业态,重点打造乡村文旅产业:乡村景观、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乡村产业、乡村娱乐、乡村联动,实现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重构。本项目建设有利于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将本项目打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地,都市近郊大规模乡村旅游区的示范点。为推动**县高村乡农村民宿项目做表率,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为**建设类项目,项目位于**省**市**县高村乡民主村,场地附近公路相通,交通便利。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7330m2,永久占地面积17330m2,占地类型主要为其他土地。**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楼4栋(2F)及后勤楼1栋(2F),配套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本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为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剥离量为0.45万m3),其中土方回填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回覆量为0.45万m3),无借方、无弃方。项目总投资2900万元,其中土建投资1500万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项目已于2022年4月开工,已于2023年10月完工,总工期19个月。项目不涉及拆**置。
2022年8月8日,项目****改革局备案文件,川投资备【2208-510727-04-01-389824】FGQB-0097号。
2024年7月22日,项******局出具的项目覆盖范围面积图。
2022年7月,**兴正****公司完成了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
2024年6月,受建设单位委托,****(以下简称“我公司”)负责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公司在接受编制任务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程序,在认真研究相关主体设计资料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现场,实地踏勘,到有关部门调查收集了项目地区的自然、社会环境及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资料。参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编制大纲,于2024年7月完成了《****老河故事艺术山居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报批稿)。
**县地处盆周山区,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
项目区位于**县高村乡民主村,水土保持区划属西南紫色土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为轻度,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500t/km2●a。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项目区属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南紫色土区,容许土壤流失量500t/km2●a。根据《****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办水保〔2013〕188号)、****水利厅关于印发《**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成果》的通知(川水函〔2017〕482号),本项目所在地**省**市**县,属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项目区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
项目区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
(1)《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人大常委会,1991年6月29日通过,2010年12月25日修订,2011年3月1日施行);
(2)《**省〈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012年修正本)》****人大常委会,1993年12月15日通过,2012年9月21日修订,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
(3)《****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写和印制格式规定》(办水保〔2018〕135号);
(4)《****办公厅关于做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承诺制管理的通知》(办水保〔2020〕160号);
(5)《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号);
(6)《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2023年1月17日水利部令第53号发布);
(7)《****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要点的通知(办水保》〔2023〕177号)。
(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GB/T51240-2018);
(4)《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标准》(GB/T51297-2018);
(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6)《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
(7)《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15)。
(1)****老河故事艺术山居设计文件(**兴正****公司);
(2)《**市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成果》;
(4)项目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其他相关资料;
(5)其他资料。
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规定:设计水平年应为主体工程完工后的当年或后一年,根据主体工程完工时间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进度安排等综合确定。结合主体设计资料,项目已于2022年4月开工,已于2023年10月完工,总工期19个月,本次设计水平年定为工程完工当年,即2023年。
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永久征占地、临时占地及管辖区域。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73hm2,故而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73hm2,全部为永久占地。
表1.4-1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表
项目名称 | 防治分区 | 防治责任范围(hm2) | 防治对象 |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 | 建构筑物工程区 | 0.30 | 基坑开挖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 0.42 | 管沟开挖、临时堆土及裸露地表 | |
绿化工程区 | 1.01 | 裸露地表 | |
合计 | 1.73 |
****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办水保【2013】188号)、****水利厅关于印发《**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成果》的通知(川水办【2017】482号),本项目所在地**省**市**县,属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执行西南紫色土区一级防治标准。
项目建设范围内的新增水土流失应得到有效控制,原有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水土保持设施应安全有效,水土**、林草植被应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项指标结合项目区干旱程度、地貌特征、侵蚀强度等进行修正。本项目属润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度取值97%;**县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为主,土壤流失控制比修正为1;表土保护率取值92%;林草植被恢复率取值97%;本项目所在地**省**市**县,属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渣土防护率提高2%取值94%;林草覆盖率取值25%。本项目水土保持流失防治目标值如下表1.5-1所示。
表1.5-1本项目采用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计算表
指标 | 标准规定 | 修正 | 采用标准 | |||
施工期 | 设计水平年 | 施工期 | 设计水平年 | 施工期 | 设计水平年 | |
水土流失治理度(%) | / | 97 | / | 97 | ||
土壤流失控制比 | / | 0.85 | +0.15 | / | 1 | |
渣土防护率(%) | 90 | 92 | +2 | 92 | 94 | |
表土保护率(%) | 92 | 92 | 92 | 92 | ||
林草植被恢复率(%) | / | 97 | / | 97 | ||
林草覆盖率(%) | / | 23 | +2 | / | 25 |
本项目位于**市**县,****发改委批复文件、项目覆盖范围面积图等,本项目用地范围及选址明确,区内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好。项目场地区不涉及河流两岸、****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建设区内没有**水土保持监测****监测站点和重点试验区,无限制项目建设的水土保持制约因素。
1、地面设计标高与周边已形成的市政道路相协调。该设计方式有利于场地内自然排水,排水布置方式基本合理。因此,本工程的建设方案符**土保持的要求。
2、项目占地类型为其他土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符合土地政策。占地面积较小,施工扰动均控制在占地范围内,未新增临时占地。
3、主体工程设计中根据场区地形地貌,周围道路的标高确定了项目区的设计标高,通过土石方量优化设计,减少了土石方开挖量。
4、本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为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剥离量为0.45万m3),其中土方回填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回覆量为0.45万m3),无借方、无弃方。
5、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了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从建筑工程、道路硬化、乔灌草绿化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在施工期实施。
6、项目施工组织设计较为合理,基础施工等土建工程施工工艺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较为完善,主体工程中表土剥离、表土回覆、雨水管、雨水口、雨水沟、乔灌草绿化、密目网临时遮盖等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了水土流失。
7、主体设计的表土剥离、表土回覆、雨水管、雨水口、雨水沟、乔灌草绿化、密目网临时遮盖等水土保持措施基本能够满足项目水土保持要求。
综上所述,从水土保持角度看,本工程建设是可行的。
在预测时段内,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约为110.6t,其中背景流失量为51.9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8.7t。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3.07%。施工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新增水土流失量42.14t,占新增流失总量的71.79%,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建设期间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新增流失总量的22.88%、41.55%、35.57%,因此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是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为点型开发建设项目,根据工程建设方案及布局将本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共3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分区措施布设如下:
一、建构筑物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30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22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07万m3。(主体已有)
(二)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建构筑物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5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以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主体已有)
二、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42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30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09万m3。(主体已有)
2、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150.13m,管径为DN300,雨水口15个,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主体已有)
(二)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主体已有)
三、绿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1.01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98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29万m3。(主体已有)
2、表土回覆
本区共计回覆表土0.45万m3,回覆厚度约45cm,来自前期剥离表土。(主体已有,已实施)
3、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共计318.27m,管径DN300和DN400,其中DN300:192.22m,DN400:126.05m;雨水口10座,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主体已有)
4、雨水沟(暗沟)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沟,尺寸为30cm*30cm,长度约135m,排水沟为浆砌砖,表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主体已有)
(二)植物措施
1、乔灌草绿化
主体设计主体工程可绿化区域进行乔灌草绿化设计,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乔灌草绿化,共进行绿化面积1.01hm2。(主体设计)
(三)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绿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主体设计)
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号)等有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项目,不要求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和义务。
1、投资概算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58.8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5.53万元,植物措施121.51万元,临时措施5.23万元,独立费用4.3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2.25(22529元)。水土保持工程总投**主体已列152.27万元,方案新增投资6.55万元。
2、效益分析
按本方案的措施设计进行有效治理后,水土流失治理度99%(目标值97%);土壤流失控制比1.3(目标值1.0);渣土防护率99%(目标值94%);表土保护率99%(目标值92%);林草植被恢复率99%(目标值97%);林草覆盖率58.38%(目标值25%),各项指标能达到方案设定的目标要求。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起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项目区内地质构造相对稳定,无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好。建设区内无专项水土保持设施,没有水土保持制约因素。施工组织和工艺设计较为合理,场地基础施工等土建工程施工工艺基本符合规范要求。本项目建设将扰动地表,毁损植被,破坏土地的水土保持功能,必将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土石方余土综合利用方式合理;本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较为完善,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因该项目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来评价,本项目是合理可行的。
为确保本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提出如下要求与建议:
1、建议建设单位在以后同类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在项目开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
2、建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水土流失监测能力的机构或者自行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3、建议建设单位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管护。工程措施雨水管等要经常查看,及时清淤,保持畅通,确保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最好的水土保持效益,水土流失降到最低。
4、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通知》(水保〔2017〕365号)和《****水利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通知》(川水函〔2018〕887号),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工作,验收通过后方可投入使用。
项目工程场地位于**省**市**县高村乡民主村,项目中心坐标:东经104°42′27.54720″北纬32°25′43.8960″,东北侧、东侧、东南侧紧邻老河沟,约30m,西侧紧邻村道。项目地理位置图如下
图2.1-1 地理位置图
工程名称:老河故事艺术山居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省**市**县高村乡民主村
所属流域:长江流域(涪江水系)
建设性质:**、建设类
建设内容及规模:本项目总占地面积17330m2,永久占地面积17330m2,占地类型主要为其他土地。规划总建筑面积4408.8m2,**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楼4栋(2F)及后勤楼1栋(2F),配套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
具体建设内容和规模见下表:
表2.1-1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 名称 | 单位 | 指标 | 备注 |
1 | 总用地面积 | m2 | 17330.0 | |
2 | 建筑基底面积 | m2 | 2405.66 | |
3 | 建筑密度 | % | 5.51 | |
4 | 绿化面积 | m2 | 10110.68 | |
5 | 绿化率 | % | 58.34 | |
6 | 地上机动车位 | 个 | 20 |
本项目为**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设内容:**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楼4栋(2F)及后勤楼1栋(2F),配套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根据项目的平面布置、建设工期及投资组成情况,将本项目主体工程划分为:建构筑物工程、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绿化工程等。本项目具体组成详见表2.2-1。
表2.2-1项目组成表
项目组成 | 内容 |
建构筑物工程 | **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4栋(2F)及后勤楼1栋(2F)以及配套设施(观赏水池、化粪池等)。建构筑物工程共占地0.30hm2。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包括用地红线范围内地表的道路及硬化地面,占地0.42hm2 |
绿化工程 | 植物绿化,绿化率为58.34%,占地1.01hm2 |
附属设施 | 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等附属设施。计入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一)建构筑物工程
项目主要建设:迎宾楼1栋(4F)、住宿楼1栋(2F)、别墅4栋(2F)及后勤楼1栋(2F)以及配套设施(观赏水池、化粪池等)。共占地0.30hm2。
(二)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根据主体相关资料及业主介绍,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包括用地红线范围内地表的道路及其他地面硬化区域,主干道位于项目西侧,路面宽4米。辅路连接各独立建筑物,约0.6米,道路里面为混凝土浇筑,停车场1处均采取地面为水泥混凝土,约1000m2。为了便于项目区内交通和与项目外市政道路相连接,场地内道路呈线形布置,**构筑物与道路之间通过硬化地面路连接,满足交通要求。
(三)绿化工程
主体已有对别墅、迎宾楼、住宿楼、后勤楼等建构筑物周边进行景观绿化,景观分为绿化和水景为主,水景定期换水。绿化主要采用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物,结合项目区水热条件,主体已有本项目景观绿化工程主要以铺装草坪为主,同时点缀灌木、花海,绿化工程占地面积1.01hm2。
本项目用地范围较为规整,地势较为平坦,地位于**县高村乡民主村,项目中心坐标:东经104°42′27.54720″北纬32°25′43.8960″,东北侧、东侧、东南侧紧邻老河沟,约30m,西侧紧邻村道。项目有道路同场地外市政道路相通,出入口位于项目场地西侧,交通方便。迎宾楼位于项目西侧,紧邻项目出入口,住宿楼位于项目北侧,4栋别墅楼位于项目南侧,依次排列,后勤楼位于项目西南侧,各建筑物和配套生活建设分散布置在项目场地内四周并与绿化景观相互交映,室外停车场共1处,位于项目西南侧。项目在别墅区、住宿楼、后勤楼等建构筑物周边进行景观绿化,项目绿化面积10110.68m2,景观分为绿化和水景为主,同时点缀花海。
项目总平面布置图如下:
(1)主要材料供应
施工所需砂、砾、石、砖等拟全部就近向正规建材单位购买,使用汽车运至场地。施工材料供应产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供货商负责,将在购买协议中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开采单位、供货商负责,并报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施工道路
本项目建设紧邻乡镇道路,交通便捷,施工材料、设备等可以运至现场,能节约运输费用,能够满足施工期间的交通运输要求。
(3)公用工程条件
项目所在地周边为既有市政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完善,所需水、电、气可直接从就近市政管网引入,****联通的网络信号已覆盖全部施工区,作为施工期的移动通信手段,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1)施工临时设施布置
根据本工程的建设内容和特点,项目区内有足够的空间布置设置施工临时设施,不新增临时占地。施工生活区不单独设置,施工人员住宿临时租用工程周边民房。
(2)施工便道
本项目道路交通方便无需**进场道路。建设区内部施工道路基本与永久道路重合,采用永临结合的方式,前期作为施工便道,后期硬化建设为永久道路。
(3)取土场设置
本项目后期回填土方量均为本项目挖方,无需布设取土场。
(4)临时堆土
结合本项目施工特点,本项目临时堆土主要存放后期待回填的土石方、表土。根据工程区位置,在地块北侧永久占地范围内设置临时堆土场,呈条形分布,平均堆高2.5m,临时堆土场占地面积为0.2hm2。
(5)弃土场
本项目挖方均用于回填,不涉及布设弃土场。
施工准备:征地、拆迁、开辟施工场地等;施工阶段:场地平整,基础土石方工程、土石方运输、地下施工、地上建筑施工;地下管网建设、路基路面工程;覆土整地、景观绿化等;最后其它附属设施安装。
(1)场地平整施工
项目前期已进行场地平整,根据规划地坪标高,在进行场地平整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区域划分,尽可能地减少填挖方量。同时把本区域分成若干区,每个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暂按50m每小格划分。各区域形状不规则,根据规划和实际情况要求确定,每个区域根据区域内相关高程确定设计区域内的设计高程,并将其坡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并根据道路及现状等合理确定设计标高,保证地块的正常使用,能够保证地块的排水畅通,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准备。
(2)主体建筑基坑施工
基坑开挖前应对基坑开挖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围护结构强度、降水深等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挖土施工遵循“分层、分段开挖,先排水后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其挖土方法和设计要求的应一致。对面积过大的基坑,重视基坑变形,尽量加快基坑支护进度,减少基坑在无支撑的环境下暴露时间。基坑开挖前,根据施工图纸,基坑开挖放坡坡度及核准的轴线桩测放基坑开挖上口和下口的白灰线,基坑范围内的所有轴线桩和水准点都要引出施工活动区以外,用**木桩深打后钉上铁钉并加以保护。所有的测量木桩、红线点一经核实后,项目部就应落实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复核,以确保红线的准确性。填方基底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基底上的淤泥和杂物等清除,坑穴应清除积水,并分层回填夯实;在构筑物和建筑物地面下的填方或厚度小于0.5m的填方应清除基底上的垃圾;当填方基底为松土时,应将基底碾压密实。
(3)道路及管道沟槽开挖施工道路土石方工程施工,拟采用推土机摊铺、整平、初压,再用振动压路机碾压密实。施工中应采用水平分层、纵向分段,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方法施工。分层填筑厚度及填料粒径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管道开槽挖土时严禁扰动槽底土壤,如发生超挖用连砂石回填夯实,管道底挖宽为单边管道+0.5m.管沟挖深1.0m 以内开直槽,1.0m以上管沟坡度为1:0.50。沟槽回填时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带水回填,不得回填淤泥,回填土中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 50mm 的砖、石等硬块,在抹带接口处应采用细粒土回填。沟槽开挖施工尽量避开雨 季,并做好临时排水措施;道路施工与管道施工等相协调。
(4)绿化工程施工
在现有贫瘠的土壤上,要覆盖至少30cm的种植土,土壤应疏松湿润,排水良好,PH值为5-7,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草坪,花卉种植地应施基肥,翻耕25-30cm,搂平耙细去除杂物,平整度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树穴开挖一般在运取苗木前1~2天进行。种植穴的大小依土球及根系情况而定,带土球的应比土球大16~20cm,穴的深度一般比球高度稍深10~20cm,栽植裸根苗木应保护根系充分舒展,树穴必须保证上下口径一致,避免出现上大下小的“锅底坑”,挖出的表土、心土应分别堆放。草坪建植按照初步整平、建坪前除杂草及病虫害的防治、植草前施肥、草坪种植等程序进行。其中草坪种植在土壤整平耙细后进行,一般分播种、栽植两种方式,植后应每天浇水至少两次,集中养护管理。
本项目占地面积1.73hm2,全部为永久占地,占地类型为其他土地。根据工程布置,项目建设分为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
表2.4-1工程占地类型及面积统计表
行政区划 | 分区 | 占地属性 | 单位 | 工程占地类型 | ||
其他土地 | 合计 | |||||
**县 | 建构筑物工程 | 永久 | hm2 | 0.30 | 0.30 |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永久 | hm2 | 0.42 | 0.42 | ||
绿化工程 | 永久 | hm2 | 1.01 | 1.01 | ||
合计 | 1.73 | 1.73 |
本工程属于建设类项目,土石方主要产生在建设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土石方主要来源于场平、迎宾楼、独栋别墅、住宿楼以及观赏水池、化粪池等开挖。本项目土石方数据主要来源于业主依据工程施工报价清单核算工程量。根据业主实际统计,本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为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剥离量为0.45万m3),其中土方回填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回覆量为0.45万m3),无借方、无弃方。
表2.5-1土石方平衡表
项目 | 开挖 | 回填 | 调入 | 调出 | 外购 | 余(弃)方 | |||||
表土 | 土石方 | 小计 | 表土 | 土石方 | 小计 | ||||||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 | ①场地平整 | 0.78 | 0.78 | 0.78 | 0.78 | ||||||
②建构筑物工程 | 0.07 | 0.12 | 0.19 | 0.12 | 0.12 | 0.07④ | |||||
③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0.09 | 0.21 | 0.30 | 0.21 | 0.21 | 0.09④ | |||||
④绿化工程 | 0.29 | 0.10 | 0.39 | 0.45 | 0.10 | 0.55 | 0.16②、③ | ||||
合计 | 0.45 | 1.21 | 1.66 | 0.45 | 1.21 | 1.66 | 0.16 | 0.16 |
本项目无拆**置、无专项设施改(迁)建。
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单位技术人员于2024年6月进驻现场开展外业调查工作,期间收集项目区施工进度、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相关影像资料,了解工程整体施工进展情况,调查项目实际占地数量、土石方挖填量以及水土流失情况。本工程已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已于2023年10月完工。项目扰动面积1.73hm2。
项目区属**盆地中部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速大,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农业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根据**气象站历年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6℃。极端最高气温37.7℃(1969年7月29日);极端最低气温-6.8℃(1963年1月14日),多年平均降雨量895.2mm;最大日降雨量283.5mm(1981年9月2日);最大年降雨量1644.5mm(1981年),最小年降雨量570.4mm(1997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1m/s(1978年4月15日,风向NNE)。最多风向N。多年平均蒸发量1039.9mm。多年均霜日21.7日。
**县主要土壤类型包括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镶土和黄棕土等。项目区土壤主要以黄壤土为主,平均土层厚度约为 0.1~0.3m。项目区土壤类型共有10个土类,20个亚类,25个土属,36个土种。其中:耕作土壤有5个土类,7个亚类,12个土属,36个土种,与《**省土壤分类代码表》对照后,耕地土壤有7个土类,13个亚类,21个土属,39个土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带随气候带的变化而变化,县境内以黄壤类型(黄壤、黄棕壤)作为土壤垂直分布带的基础土壤带。在东**低山、低**(最低点在平驱椒园子涪江档水面,海拔600米),土壤为黄壤,土壤的垂直分布依次为冲积黄壤一山地黄壤一山地黄棕壤一山地棕壤。在海拔1200-18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和黄棕壤类型。县境西北部属氓山红坡,基础土壤带为黄棕壤,其上依次为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旬土→高山寒漠土。县境北部层摩天岭西段南坡,基础土壤带为黄棕壤,其上依次为暗棕壤一棕色针叶林土一亚高山草甸土,在黄土梁为黄棕壤一暗棕壤一棕色针叶林土一亚高山草创土。火汉河河谷位于氓山和摩天岭之间,以山地福土为基础土壤带。土壤带是:福土一棕境-暗棕壤一棕色针叶林土一高山草甸土一高山赛漠土。项目建设区土壤主要以黄壤土为主,覆土厚度为0.10-0.30m。
**县植被极其丰富,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银杏、苏铁等孑遗植物和珙桐、连香树、杜仲、**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优势建群树种等32种,其中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等11种,阔叶树种有香樟、楠木、桦木等21种。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约28.83%。
本项目水土保持区属于西南紫色土区,本项目所在地**县属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强度以轻度流失为主;土壤容许流失量为500t/km2 ●a。
本项目位于**市**县,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未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红线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重要敏感设施,区域内无列入国家及地方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也无古、大、珍、奇树木分布。
本项目不属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开发建设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022年8月,建设单位已对本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备案号:川投资备【2208-510727-04-01-389824】FGQB-0097号,备案机关:****改革局。因此主体工程是符合产业政策的。
根据《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对项目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逐条分析和评价,对照分析结果见表3.1-1、表3.1-2。
表3.1-1 与《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对照评价表
序号 | 《中华人民**国水土保持法》条文 | 本项目的情况 | 相符性分析 |
1 | 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 | 本项目涉及**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通过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物损坏范围,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 符合本条要求 |
2 |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没有能力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应当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编制。 | 生产****公司开展本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 符合本条要求 |
3 | 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产建设项目,其生产建设活动中排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应当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确需废弃的,应当堆放在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专门存放地,并采取措施保证不产生新的危害。 | 无弃方 | 符合本条要求 |
4 | 在干旱缺水地区从事生产建设活动,应当采取防止风力侵蚀措施,设置降水蓄渗设施,充分利用降水**。 | 本项目不涉及上述区域 | 符合本条要求 |
5 | 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专项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 本项目在项目建设区内均采取了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进行防护,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方案已计列水土保持补偿费。 | 符合本条要求 |
表3.1-2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对照评价表
序号 | 项目 | 约束性规定 | 本工程执行情况 | 规定符合性 |
1 | 工程选址 | 主体工程选址(线)应避让下列区域: 1、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 2、河流两岸、****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 3、**水土保持监测****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及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 | 1、本项目涉及**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用西南紫色土区一级标准,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物损坏范围,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2、不涉及 3、不涉及 | 提高防治标准后方能满足约束性规定的要求。 |
根据上表,本项目为点型工程,不涉及高填深挖。项目区位于**县,虽无法避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执行了水土流失防治一级防治标准,项目区布设雨水口、雨水管、雨水沟、绿化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项目厂区整体呈不规则型,整体分为建构筑物区、道路及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项目临时施工办公生活区租赁于场外当地农户,减少了水土流失,不产生地面扰动,减少了乱堆乱弃,符合相关水土保持要求。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方案是满足水土保持要求,建设方案合理可行。
3.2.1建设方案评价
本项目属于城镇区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已将提高植被建设标准纳入设计要求,园林绿化设计注重景观效果,采取乔灌草多样化搭配,并配套有观赏水池、点缀花海等方式提高提高林草覆盖率。场地内布设了雨水口、雨水管、雨水沟、绿化等措施,通过布设以上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水土流失,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综上,项目区位于**江下游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选址虽无法避让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但通过提高林草覆盖率防治标准,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达到水土流失防治一级防治标准。
本项目不涉及河流两岸、****水库周边的植物保护带,不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以及重要湿地等水土保持敏感区,建设方案满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相关要求。
3.2.2工程占地分析评价
(1)占地是否符合行业规定
项目占地符合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要求,项目正在办理用地许可,未超出相关规定的用地指标。因此,项目占地是合理可行的。
(2)工程占地面积复核
主体工程建设区永久占地面积为1.73hm2,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施工场地布设在工程占地红线范围内,没有新增占地,尽可能少占用地。
(3)工程占地分析与评价
根据“占地面积复核”,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为1.73hm2,未占用基本农田。根据施工组织,施工生活办公布设于红线范围内,工程施工布置尽可能减少占地,符合相关要求。
3.2.3土石方平衡分析评价
(1)本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为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剥离量为0.45万m3),其中土方回填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回覆量为0.45万m3),无借方、无弃方。项目施工**行表土剥离和分类存放及管护,用于项目区植物措施覆土。最大限度保护了表土**,避免了外借表土。
(2)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开挖量,综合考虑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特征,并将产生的一般土石方用于就近回填,节点适宜,时序可行,调运合理,符合“安全、就近、方便、挖填平衡”的原则。
(3)主体工程土石方挖方量较小,已最大化减少了开挖量,后期回填土利用本项目开挖土石方,工程无弃方,基本符**土保持要求。
综合评价:本项目施工前对工程占地区的可剥离表土进行剥离和分类存放及管护,用于项目区绿化工程。最大限度保护了表土**,避免了外借表土。主体工程开挖的土石方就近回填,节点适宜,时序可行,调运合理,利用充分。工程无弃方,基本符**土保持要求。
3.2.4取土(石、料)场设置分析评价
本项目不自行设置取土(石、料)场,全部通过购买获得,并将在外购合同中明确水土流失责任由供货商及开采方负责,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3.2.5弃土(石、渣)场设置分析评价
本项目无弃方,不设弃土场。
3.2.6施工方法与工艺评价
1、施工组织评价
从工程施工进度来看,无法避免雨季,不利于水土保持工作,容易造成严重的工程水土流失。鉴于上述情况,施工组织要求严格遵循先排水后开挖的水土保持要求,合理优化、调整施工进度,尽量避开雨季施工,使水土流失量最小化,施工组织基本满足水土保持要求。
2、施工工艺评价
本项目主要由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组成,一般采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等施工方法,容易诱发水土流失的环节包括场地平整、土石方开挖、土石方回填等,施工工艺满足要求。
3.2.7主体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评价
根据主体已有资料及同类项目施工经验分析,主体工程设计中与水土保持有关的工程主要有:表土剥离、表土回覆、雨水管网、雨水口、雨水沟、乔灌草绿化、密目网遮盖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保水固土、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具体如下:
一、建构筑物工程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场地平整**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按30cm计,剥离面积0.22hm2,建构筑物工程共剥离表土0.07万m3。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绿化区域,用于后期绿化覆土。此项措施既能保护表土**,避免外购表土,又能减少水土流失,符**土保持要求。
②密目网遮盖
根据主体设计及施工期间资料,施工期间对于建构筑物工程裸露地面进行密目网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500m2。密目网遮盖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二、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场地平整**行表土剥离,剥离厚度按30cm计,剥离面积0.30hm2,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共剥离表土0.09万m3。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绿化区域,用于后期绿化覆土。此项措施既能保护表土**,避免外购表土,又能减少水土流失,符**土保持要求。
②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共计150.13m,管径DN300;雨水口15座,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
(2)临时措施
①密目网遮盖
根据主体设计及施工期间资料,施工期间对于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裸露地面进行密目网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密目网遮盖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三、绿化工程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绿化工程区占地面积0.25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14hm2,剥离表土厚度25cm,剥离表土量0.04万m3。
②表土回覆
根据主体设计及现场调查资料,本项目共计绿化面积0.25hm2,采取了乔灌草综合绿化的方式,绿化前先进行了表土回覆,共计回覆表土0.20万m3。表土回覆有利于植物生长,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③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管网,能够满足区域排水需要,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雨水管共计318.27m,管径DN300和DN400,其中DN300:192.22m,DN400:126.05m;雨水口10座,雨水管道出口位于项目地块红线外东侧约18m处,直接排入河道(老河沟)。
④雨水沟(暗沟)
主体工程设计了雨水沟,尺寸为30cm×30cm,长度约135m,排水沟为浆砌砖,表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2)植物措施
①乔灌草绿化
植物措施主要采用乔灌草综合绿化的方式,具有较好的保水保土效果,且对环境有很好的美化环境,因此,纳入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并计算其投资,绿化面积共计1.01hm2。
(3)临时措施
①密目网遮盖
根据主体设计及施工期间资料,施工期间对于绿化工程裸露地面进行密目网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密目网遮盖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
按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中水土保持措施界定,主导功能、责任区分、试验排除**则,参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要点》(水保监[2020]63号)“水土保持措施界定参考意见”,将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界定如下:
(1)不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地面硬化、彩钢板打围等工程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但其主要为主体工程服务,因此将其不界定为水土保持措施。
(2)界定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主体设计对项目表土剥离、表土回覆、雨水管、雨水口、乔灌草绿化、密目网临时遮盖等进行了设计,有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纳入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
本项目主体工程设计中界定为水土保持措施的工程量及投资详见表3.3-1。
表3.3-1主体设计中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及投资汇总表
项目区 | 措施类型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单价(元) | 投资(万元) |
建构筑物工程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700 | 21.83 | 1.53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500 | 5.5 | 1.93 |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900 | 21.83 | 1.96 |
雨水管DN300 | m | 150.13 | 84.31 | 1.27 | ||
雨水口 | 个 | 15 | 261 | 0.39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遮盖 | m2 | 3000 | 5.5 | 1.65 | |
绿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2900 | 21.83 | 6.33 |
表土回覆 | m3 | 4500 | 21.83 | 9.82 | ||
雨水管DN300 | m | 192.22 | 84.31 | 1.62 | ||
雨水管DN400 | m | 126.05 | 84.31 | 1.06 | ||
雨水口 | 个 | 10 | 261 | 0.26 | ||
雨水沟(暗沟) | m | 135 | 95.52 | 1.29 | ||
植物措施 | 乔灌草绿化 | m2 | 10110.68 | 120.18 | 121.51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遮盖 | m2 | 3000 | 5.5 | 1.65 | |
合计(万元) | 152.27 |
根据2023年度**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数据,**县水土流失面积840.29km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为683.45km2,中度流失面积为112.79km2,强烈流失面积为35.81km2,极强烈流失面积为8.12km2,剧烈流失面积为0.12km2。项目所在区的水土流失现状详见下表:
表4.1-1**县水土流失现状表
行政区划 | 侵蚀强度 | 面积 |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
**县 | 轻度侵蚀 | 663.79 | 81.00 |
中度侵蚀 | 111.41 | 13.60 | |
强烈侵蚀 | 36.02 | 4.4 | |
极强烈侵蚀 | 8.1 | 0.99 | |
剧烈 | 0.12 | 0.01 | |
小计 | 819.44 | 100.00 |
本项目所在地区在国家水土保持区划中属于西南紫色土区。工程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根据地方水保部门提供的水土保持规划报告和土壤侵蚀分布图,结合项目区1:1万地形图分析,并经现场踏勘调查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率等,同时结合项目区地貌、土壤和气候特征,参照《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推求各工程单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侵蚀强度,然后参考当地相关水保资料,结合最终确定项目区各个工程单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根据**县土壤侵蚀图,工程区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结合现场踏勘,工程区平均侵蚀模数为1500t/km2●a。
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气候、地质地貌、土壤与地貌组成、植被、水文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土地利用方式、生产建设活动等。本工程建设主要为土石方挖填施工对地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本项目位于丘陵地区,项目建设区占用土地类型主要为其他土地。项目区原状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根据本工程特点及工程建设条件、工程施工工序等,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建设期,在此期间工程占地、土石方开挖等工程活动都会扰动地表,并使地表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抗蚀能力减弱,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后,工程防护及相应的水保、环保措施发挥作用,将有效地控制项目用地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同时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造成的水土流失将逐渐减弱、稳定,达到轻度以下的水平,实现局部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状况的目的。项目建设期间主要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包括:
(一)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
工程施工扰动将改变原有地貌,损坏或压埋原有植被,对原有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使地表土层抗蚀能力减弱,降低其水土保持功效。
(二)土石方开挖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由于本项目工期较长,在土石方施工中,工程开挖容易造成周边表面失稳,产生滑塌,开挖面在未防护前,表层土裸露,土体松散,失去原有植被的防冲、固土能力,如受雨水冲刷,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临时工程水土流失影响
本项目临时工程主要包括施工场地区等。这些临时工程占地,也将对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加剧创造条件。
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扰动原地形地貌,损坏了原地表土体结构和地面林草植被。根据查阅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及总体布置,结合现场踏勘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扰动原地表面积为1.73hm2。
表4.2-1扰动地表、损毁植被面积预测表
行政区划 | 扰动地面类型及面积(hm2) | |
其他土地 | 合计 | |
**县 | 1.73 | 1.73 |
4.2.2弃土(石、渣)量预测
本项目土石方挖填总量为3.32万m3,其中土方开挖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剥离量为0.45万m3),其中土方回填总量为1.66万m3(含表土回覆量为0.45万m3),无借方、无弃方。
4.3水土流失量预测
根据本项目占地类型及工程布局、工程组成、施工扰动特点、水土流失影响程度及地貌特征划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因此,水土流失预测单元为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共计3个预测单元。
本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预测是在对区域范围内影**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工程建设中的人为因素分析基础上确定的。根据主体工程进度安排,项目建设期19个月。施工期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包括施工准备期、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由于项目已经开工,后续施工采用公式法进行预测。
(1)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
2024年6月现场调查,项目已于2023年10月完成建构筑物以及道路及硬化、绿化、给排水、供水供电等的建设。
工程区6月~9月为雨季,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相关规定,施工期(含施工准备期)预测时间应按连续12个月为一年计;不足12个月,但达到一个雨季长度的,按一年计;不足一个雨季长度的,按占雨季长度的比例计算。施工期地表扰动面积大,植被破坏较为严重,表层土壤的抗蚀力降低,将造成新增水土流失。根据各预测单元的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确定预测时间。
1、施工期调查时段:本项目已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已于2023年10月完工。本方案对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之间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调查,调查时段19个月,达到2个雨季长度,调查时段按2年计。
2、自然恢复期
自然恢复期为施工扰动结束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土壤侵蚀强度自然恢复到扰动前所需时间。土壤侵蚀强度所需要的时间,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确定,本项目区属于湿润区,自然恢复期取2年,分为调查时段和预测时段。对2023年11月~2024年7月之间自然恢复期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调查,调查时段9个月,按最不利情况考虑,调查时段按照1年计算。对2024年8月~2025年8月进行预测,按最不利情况考虑,预测时段按照1年计算。
表4.3-1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及时段划分表
序号 | 预测单元 | 调查时段 | 预测时段 | ||||
施工期 | 自然恢复期 | 自然恢复期 | |||||
时间(年) | 面积(hm2) | 时间(年) | 面积(hm2) | 时间(年) | 面积(hm2) | ||
1 | 建构筑物工程 | 2 | 0.30 | / | / | / | / |
2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2 | 0.42 | / | / | / | / |
3 | 绿化工程 | 2 | 1.01 | 1 | 1.01 | 1 | 1.01 |
合计 | 1.73 | 1.01 | 1.01 |
(1)预测方法
本项目各单元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采用数学模型计算。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选择地表翻扰型一般扰动地表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规范推荐公式如下:
Myd=RKydLySyBETA
Kyd=NK
式中:
Myd—地表翻扰型一般扰动地表计算单元土壤流失量,t;
Kyd—地表翻扰后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hm2˙MJ˙mm);
N—地表翻扰后土壤可蚀性因子增大系数,无量纲;本项目取2.13
R—降雨侵蚀因子,MJ˙mm/(hm2˙h);
K—土壤可侵蚀因子,t˙hm2/(hm2˙MJ˙mm);本项目取0.007
Ly—坡长因子,无量纲;
Sy—坡度因子,无量纲;
B—植被覆盖因子,无量纲;
E—工程措施因子,无量纲;
T—耕作措施因子,无量纲;
A—计算单元的水平投影面积,hm2;
1)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时段、土壤侵蚀数、水土流失面积等,对后续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土壤流失量分别进行定量计算。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见表4.3-2。
表4.3-2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汇总表
预测单元 | 流失时段 | 土壤侵蚀背景值(t/km2●a) | 扰动后的土壤侵蚀模数(t/km2●a) | 侵蚀面积(hm2) | 侵蚀时间(a) | 背景流失量(t) | 总流失量(t) | 新增流失量(t) |
建构筑物工程 | 施工期 | 1500 | 3106 | 0.30 | 2 | 9.00 | 18.64 | 9.64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施工期 | 1500 | 3584 | 0.42 | 2 | 12.60 | 30.11 | 17.51 |
绿化工程 | 施工期 | 1500 | 2242 | 1.01 | 2 | 30.30 | 45.29 | 14.99 |
自然恢复期第一年 | / | 1263 | 1.01 | 1 | / | 12.76 | 12.76 | |
自然恢复期第二年 | / | 376 | 1.01 | 1 | / | 3.80 | 3.80 | |
合计 | 1.73 | 51.9 | 110.6 | 58.7 |
由表4.3-2可以看出,在预测时段内,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约为110.6t,其中背景流失量为51.9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58.7t。新增水土流失量占水土流失总量的53.07%。施工期是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新增水土流失量42.14t,占新增流失总量的71.79%,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建设期间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新增流失总量的 22.88%、41.55%、35.57%,因此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是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
(1)调查范围
根据工程实施现状,在征占地范围内均进行了扰动,因此调查范围为工程扰动范围,共计1.73hm2。本项目水土流失调查范围包括建构筑物工程、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和绿化工程。综上所述,本工程水土流失调查范围为1.73hm2。
(2)调查时段
本项目于2024年6月委托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项目已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已于2023年10月完工。接受委托后,方案编制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勘察,通过查询资料等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时段为2022年4月至2024年7月。
(3)调查内容
水土流失调查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水土流失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重点调查分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地段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性,为分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重新找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及前述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分析,本方案根据业主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和现场实地进行水土流失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扰动地表面积;
(2)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
(3)土石方开挖量及弃土、弃渣量;
(4)已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5)已经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及作用、效果;
水土流失调查方法主要采用现场观察估算、查阅资料、咨询业主、施工单位等方法相结合。
(4)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内容的特点和工程占地范围,调查方法采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现分述如下:
1)收集、分析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主体工程施工工艺及施工布置、项目区地形图、所在区土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现状、气象水文资料及邻近地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资料等,通过合理的取舍,选择有效数据进行室内分析。
2)野外调查。利用实测地形图,以项目区为调查对象,参照典型地物把水土流失情况勾绘到地形图,同时在野外进行相关的文字记录,如侵蚀类型、地貌特征、植被覆盖度、典型流失现象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典型调查。
(5)调查结果
经调查本项目前期施工已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量较小。施工对地表的破坏已造成水土保持功能的破坏,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本工程损坏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土地面积为1.73hm2,施工中土石方开挖、填筑、碾压等活动造成原地表的水土保持功能的损坏,而植被的破坏,使其截流降水、含蓄水分、滞缓径流、固土拦泥的作用降低,造成水土保持功能下降,加剧水土流失,但未造成沟道淤积,未造成显著水土流失危害。
据上述水土流失预测、调查分析,本项目建设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项目区建设期的水土流失,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行。具体表现在:
(1)破坏植被,加速了土壤侵蚀
项目开挖占压,破坏了地表植被和结皮,形成裸露面,降低了地表固土能力,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在暴雨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2)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项目建设施工与运行维护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如不及时治理,将加速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破坏局部小区域生态平衡,对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一定影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5水土保持措施
依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进行分区。分区的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①各区之间应具有显著差异性;
②同一区内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和防治措施应相近或相似;
③根据项目的繁简程度和项目区自然情况,防治区可划分为一级或多级;
④一级区应具有控制性、整体性、全局性,线性工程应按土壤侵蚀类型、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因素划分一级区,二级区及其以下分区应结合工程布局、项目组成、占地性质和扰动特点进行逐级分区;
⑤各级分区应层次分明,具有关联性和系统性。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为点型开发建设项目,根据工程建设方案及布局将本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建构筑物工程区、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绿化工程区共3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防治区划分见表5.1-1。
表5.1-1 防治区划分表
项目名称 | 工程分区 | 防治责任范围 | 防治对象 |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 | 建构筑物工程区 | 0.30 | 基础开挖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 0.42 | 管沟开挖、裸露地表 | |
绿化工程区 | 1.01 | 裸露地表 | |
合计 | 1.73 |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是以主体工程施工设计图为主要依据,针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进行了认真分析与评价,并给予适当的补充修改,对相应的水土保持薄弱环节,本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新的防治措施。本着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结合,永久措施与临时措施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单项与总体,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将主体工程中已有的和水保专项措施融为一体,形成一套科学、完整、严密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便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措施能够有效融入下一阶段主体工程设计中。防治措施体系详见表5.2-1。
表5.2-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总体布局表
防治分区 | 措施类型 | 位置 | 备注 | |
建构筑物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遮盖 | 裸露地面 | 主体已有 |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雨水管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遮盖 | 裸露地面 | 主体已有 | |
绿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表土回覆 | 绿化范围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
雨水沟(暗沟) | 所在区域 | 主体已有 | ||
植物措施 | 乔灌草综合绿化 | 绿化范围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遮盖 | 裸露地面 | 主体已有 |
5.3.1建构筑物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30hm2,表土剥离面积0.22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07万m3。
(一)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建构筑物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5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以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表5.3-1建构筑物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及工程量
项目组成 | 措施类型 | 措施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建构筑物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万m3 | 0.07 | 主体已有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500 | 主体已有 |
5.3.2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项目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0.42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30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09万m3。(主体已有,已实施)
2、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设计沿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下部敷设雨水管道,直接排入项目场区东侧外河道(老河沟)。雨水管径为DN300mm,采用HDPE双壁波纹管,总长度约150.13m,雨水口共计15个。
(二)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
表5.3-2道路及其他硬化区水土保持措施及工程量
项目组成 | 措施类型 | 措施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万m3 | 0.09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 | DN300 | m | 150.13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个 | 15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000 | 主体已有 |
5.3.3绿化工程区
(一)工程措施
1、表土剥离
为充分利用表土**,在建设前剥离表土,以便建设完工后用作绿化用土,本区占地面积1.01hm2,可剥离表土面积0.98hm2,剥离表土厚度30cm,剥离表土量0.29万m3。
2、表土回覆
本区共计回覆表土0.45万m3,平均回覆厚度45cm,来自前期剥离表土。
3、雨水管、雨水口
主体设计沿绿化工程区下部敷设雨水管道,直接排入项目场区东侧外河道(老河沟)。雨水管管径DN300和DN400,其中DN300:192.22m,DN400:126.05m;雨水口10座。
4、雨水沟(暗沟)
图5.3-1 雨水沟断面图
(二)植物措施
1、乔灌草绿化
主体设计主体工程可绿化区域进行乔灌草绿化设计,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乔灌草绿化,共进行绿化面积0.11hm2。
图5.3-2 绿化典型设计图
(三)临时措施
1、密目网临时遮盖
施工期间绿化工程区未及时硬化的区域采取密目网临时遮盖,共使用密目网3000m2(施工过程中密目网重复使用),以降低降雨对裸露区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表5.3-3 绿化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及工程量
项目组成 | 措施类型 | 措施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绿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万m3 | 0.29 | 主体已有 |
表土回覆 | 万m3 | 0.45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DN300 | m | 192.22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DN400 | m | 126.05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个 | 10 | 主体已有 | ||
雨水沟(暗沟) | m | 135 | 主体已有 | ||
植物措施 | 乔灌草绿化 | hm2 | 1.01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000 | 主体已有 |
5.3.4防治措施工程量汇总
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在主体工程设计中采取了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而本方案则通过补充和完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按照分区防治的原则,对各区分别补充相应的临时措施。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统计见表5.3-4。
表5.3-4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统计表
项目区 | 措施类型 | 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建构筑物工程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700 | 主体已有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500 | 主体已有 | |
道路及其他硬化工程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900 | 主体已有 |
雨水管DN300 | m | 150.13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个 | 15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000 | 主体已有 | |
绿化工程区 | 工程措施 | 表土剥离 | m3 | 2900 | 主体已有 |
表土回覆 | m3 | 4500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DN300 | m | 192.22 | 主体已有 | ||
雨水管DN400 | m | 126.05 | 主体已有 | ||
雨水口 | 个 | 10 | 主体已有 | ||
雨水沟(暗沟) | m | 135 | 主体已有 | ||
植物措施 | 乔灌草绿化 | m2 | 10110.68 | 主体已有 | |
临时措施 | 密目网临时遮盖 | m2 | 3000 | 主体已有 |
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水保〔2019〕160号)等有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项目,不要求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和义务。
7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7.1.1编制原则及依据
7.1.1.1编制原则
****老河故事艺术山居作为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工程投资的合理性,本方案的主要估算依据与主体工程一致。主体工程没有明确规定的,应采用水土保持行业、地方标准和当地现行价计算。价格水平年采用2024年第三季度。
7.1.1.2编制依据
(1)《**省水利水电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09号);
(2)《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3****财政厅、****委员会、****水利厅、****分行关于印发《**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川财综[2014]6号);
(4)****委员会、****财政厅《关于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川发改价[2017]347号;
(5)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2007]发改价格670号文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6****水利厅关于印发《增值税税率调整后相应调整办法》的通知,川水函[2019]610号。
(7)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工程勘测设计收费标准》。
(8)四****管理总站关于对**市等22个市、州2015年《**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人工费调整的批复(川建价发〔2020〕6号)。
7.1.1.3编制方法
(一)基础单价编制
(1)人工单价:本项目为建筑建设类项目,根据《**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投资概算中的人工预算单价按建筑行业人工单价标准执行。根据《**市等8个市(州)2015年《**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金额》人工费调整幅度及计日工人工单价》(川建价发﹝2021﹞16号)水土保持投资估算中的**县单价为101元/日即12.3元/工时。
(2)主要材料概算价格包括材料原价、运杂费、材料采购及保管费等费用组成,计算公式为:材料预算价格=(材料原价+运杂费)×(1+采购及保管费费率)。
运杂费:运输距离从供货点算至工地仓库,运输费按0.8元/t.km计算,上下车费按5.5元/t计算;
材料采购及保管费:按材料运到工地仓库价格(不包括运输保险费)的2.8%计算,自采材料不计材料采购及保管费。
(3)施工用水、电:工程建设用水水费按3.0元/t计,工程建设用电电费按1.5元/kwh计。
施工机械台时费: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
7.1.1.4费用组成
7.1.1.4.1费用构成及计算方法
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税金、扩大费组成,费用构成及计算方法详见表7.1-1。
表7.1-1工程措施、临时措施、植物措施单价费用构成及计算方法
序号 | 费用项目 | 计算方法 |
一 | 直接工程费 | 直接费+其它直接费 |
1 | 直接费 | 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 |
(1) | 人工费 | 定额劳动量(工时)×人工预算单价(元/工时) |
(2) | 材料费 | 定额材料用量(不含苗木、草及种子费)×材料预算单价 |
(3) | 机械使用费 | 定额机械使用量(台时)×施工机械台时费 |
2 | 其它直接费 | 直接费×其它直接费费率 |
二 | 间接费 | 直接工程费×间接费率 |
三 | 企业利润 | (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率 |
四 | 材料价差 | 消耗量×超过部分价 |
五 | 税金 | (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费率 |
六 | 扩大费 | (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税金)×扩大费费率 |
七 | 措施单价 | 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税金+扩大费 |
7.1.1.4.2取费标准
(1)工程措施单价
工程措施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其中直接工程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组成。
①其他直接费:直接费与其他直接费费率之和的乘积,工程措施其它直接费费率为5.8%。
②间接费: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率的乘积,工程措施间接费费率为5%。
③企业利润: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之和与企业利润率的乘积,本方案工程措施的企业利润率取7.0%。
④税金:本方案取9%。
工程措施单价=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税金
(2)监测措施土建部分单价取费标准与工程措施基本相同
(3)植物措施单价
植物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直接工程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组成。
①其他直接费:直接费与其他直接费费率之和的乘积,本方案取4.65%。
②间接费: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率的乘积,本方案取5.0%。
③企业利润: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之和与企业利润率的乘积,本方案植物措施的企业利润率取7.0%。
④税金:本方案取增值税税金9%。
植物措施单价=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材料价差+税金
7.1.1.4.3费用组成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概算按设计工程量乘以工程单价进行编制。
(2)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费由苗木、草、种子等材料费及种植费组成。
①植物措施材料费由苗木、草、种子的概算价格乘以数量进行编制。
②栽(种)植费按《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进行编制。
(3)监测措施
土建设施及设备按设计工程量或设备清单乘以工程(设备)单价进行编制。安装费按设备费的5%计算。建设期观测运行费,包括系统运行材料费、维护检修费和常规观测费,可在具体监测范围、监测内容、方法及监测时段的基础上分项计算,或按主体土建投资合计为基数。
(4)施工临时工程
施工临时措施包括临时措施和其他临时措施。
①临时防护工程:指施工期为防止水土流失采取的临时防护措施,按设计方案的工程量乘以单价编制。
(5)独立费用
①建设管理费按新增水土保持投**第一至第四部分之和的2.0%计。
②水土保持监理费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2007]发改价格670号文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按基价规定计算,并按实际情况调整。
③科研勘测设计费参照《**省水利水电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09号),结合实际调整。
④竣工验收技术评估费:参照《**省水利水电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09号),结合实际调整。
⑤招标代理服务费`
参照《**省水利水电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09号,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计列。
⑥经济技术咨询费
参照《**省水利水电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川水发[2015]09号),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计列。
(6)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一至四部分合计的10%计列。
(7)水土保持补偿费
根据****委员会、****财政厅、****水利厅关于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川发改价格[2017]347号),对一般性生产建设项目,按照征占土地面积一次性征收,每m2按1.3元计算。本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计征面积为17330m2,故本项目水土保持补偿费为22529元。
7.1.1.5投资概算成果
本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158.8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25.53万元,植物措施121.51万元,临时措施5.23万元,独立费用4.3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2.25(22529元)。水土保持工程总投**主体已列152.27万元,方案新增投资6.55万元。
7.2.1水土流失防治效果预测
水土保持效益包括基础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大效益。本方案属于建设类工程水土保持项目,其效益主要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即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效益体现在地面土壤侵蚀量和产沙量的减少、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周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本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因工程建设而带来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改善项目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水六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1)水土流失治理度
水土流失治理度=(水保措施防治面积/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00%
(2)土壤流失控制比
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许土壤流失量/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项目区容许土壤流失量500t/(km2﹒a)
(3)渣土防护率
渣土防护率=(实际拦渣量/临时堆土总量)×100%
(4)表土保护率
表土保护率=(防治责任范围内保护的表土数量/可剥离表土总量)×100%
(5)林草植被恢复率
林草植被恢复率=(植物措施面积/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100%
(6)林草覆盖率
林草覆盖率=(林草总面积/项目建设区面积)×100%。。
表7.2-1设计水平年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各项指标值表
指标 | 计算式 | 单位 | 数量 | 效益值 | 目标值 | 评价 |
水土流失治理度(%) | 水保措施防治面积 | hm2/hm2 | 1.73 | 99 | 97 | 达标 |
造成水土流失面积 | 1.73 | |||||
土壤流失控制比 | 容许土壤流失量 | t/(km2﹒a) | 500 | 1.3 | 1 | 达标 |
治理后的平均土壤流失强度 | 376 | |||||
渣土防护率(%) | 实际拦渣量 | 万m3/万m3 | 1.65 | 99 | 94 | 达标 |
临时堆土总量 | 1.66 | |||||
表土保护率(%) | 防治责任范围内保护的表土数量 | 万m3/万m3 | 0.45 | 99 | 92 | 达标 |
可剥离表土总量 | 0.45 | |||||
林草植被恢复率(%) | 植物措施面积 | hm2/hm2 | 1.01 | 99 | 97 | 达标 |
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 | 1.01 | |||||
林草覆盖率(%) | 林草总面积 | hm2/hm2 | 1.01 | 58.38 | 25 | 达标 |
项目建设区面积 | 1.13 |
由上表可以看出,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渣土防护率、表土保护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等均能达到目标要求,具有良好的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8水土保持管理
建设单位应组建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成立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加强对相应人员培训,强化水土保持意识,承担组织、协调作用,通过与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工程施工企业、施工监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调拨水土保持设施的各项经费,保证并落实了水土保持各项设施。
本项目主体工程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已完工,项目场地已基本硬化,无后续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实施,建设单位在后期应加强水土保持相关措施的管理维护。
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意见》(水保〔2019〕160号)相关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项目,不要求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和义务。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监理工作,形成以项目法人、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质量。水土保持监理的主要内容为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实施阶段全过程的监理。本项目水土保持监理纳入主体工程一并监理。
工程建设部门需制定专门管理办法和制度,使方案每项工程计划都落到实处,做到有专人组织实施、责任到人、有章可循。施工期应划定施工活动范围,严格控制和管理车辆机械的运行范围,不得随意行驶,任意碾压;在施工区出入口竖立保护地表和植被的警示牌,提醒作业人员;施工单位不得随意占地,防止对地表的扰动范围扩大;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保护地表和植被,施工过程中确需清除地表植被时,应尽量保留树木根系;注意施工及生活用火安全,防止因火灾烧毁地表植被。
根据《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意见》(水保〔2019〕160号)相关规定,本项目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承诺制管理,报备只需提交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鉴定书,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组中应当有至少一名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土保持方案专家库成员。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后,生产建设项目方可投产使用。
![](http://wap.qianlima.com/imgs/xunhua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