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枝特区西嘎至毛口旅游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915********651749E | 建设单位法人:林早华 |
田景国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区 |
**省**市**区南环中路005号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省**区西嘎至毛口旅游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30-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生命救援、应急保通工程以及国防交通保障项目;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G5419-G5419-其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 |
建设地点: | **省**市**区 |
经度: 纬度: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7-06-06 |
六特环评书审〔2017〕3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53990 |
3327.01 | 运营单位名称:六枝华汇****公司 |
915********651749E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瑞****公司 |
915********3876930 | 验收监测单位:**瑞****公司 |
915********3876930 | 竣工时间:2022-11-18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7-16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08-13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www.****.com/show_54/537.html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项目性质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二级公路,全长19.115km | 实际建设情况:三级公路,全长19.882km |
二级公路变为三级公路。由于资金筹集、项目管理、施工组织等问题,项目建设断断续续,推进十分缓慢,截至2021年9月20日,仅完成投资2.1亿元,形象进度37%。“9﹒18”**区牂牁江客船侧翻事故发生后,****管理部、****省委、省政府研究,把加快建设牂牁江沿湖西嘎至毛口公路,达到“渡改路”目的列为事故整改的重要措施。****水务局文件《****水务局关于《变更**区西嘎至毛口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批复的申请》的回函》(六特水函〔2021]80号),《****水务局关于**区西嘎至毛口旅游公路水士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六特水批字〔2019〕19号)可应用于**区牂牁江沿湖西嘎至毛口“渡改路”整改工程项目;根****改革局关于《变更**区西嘎至毛口旅游公路项目业主的批复》(六特发改〔2021〕144号),项目业主变更为****;根据《****运输厅关于印发支持**区加快建设牂牁江沿湖西嘎至毛口公路“渡改路”整改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黔交公(2021)29号)本项目确定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工程施工按照先桥涵、后路基、最后沿线设施的程序进行。施工采用机械化 作业,个别不适宜机械施工的情况使用人工施工。主要材料集中供应,混合料和稳定料集中厂拌。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及批复一致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1)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堆放场地应设围挡措施,并加蓬布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工程承包合同中应明确筑路材料(如沥青、油料、 化学品等)的运输过程中防止洒漏条款,堆放场地不得设在水体附近,避免筑路材料随雨水冲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污染。 ② 沿线离河、冲沟附近不得堆放或倾倒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也不得取土和临时弃渣。禁止在沿线河流中清洗施工机械、车辆。 ③ 施工废水建沉淀池沉淀后回用,禁止任何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本项目在隧道段及其他进出场各1个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禁止施工废水直接排入周围环境。 ①本项目禁止在烊制江风景名胜区内设置施工营地、弃渣场、取土场、拌合场等。 (2)含油污水控制措施 采用施工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方案进行含油污水的控制。 ①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机械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在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过程中尽量采用固态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吸油纸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态物质中,避 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对渗漏到土壤的油污应及时利用刮削装置收集封存,****处理场集中处理。 ② 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以方便含油污水的收集;在不能集中进行的情况下,由于含油污水的产生量一般不大于0.5m3/d, 因此可全部用固态吸油材料吸收混合后封存外运至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③ 如前所述在施工场地设平流式沉淀池和小型隔油池,含油污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覆土掩埋。 ④ 对收集的浸油废料采取打包密封后,连同施工营地其它危险固体废物一起外运的处理措施,外运地点选择附近具备这类废物处置资质的处置场。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鉴于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和施工人员的分散性和临时性,流动污水处理设备的投资太大,因此对生活污水做到一级排放有很大难度。根据以上情况,为防止施工期生活污水排入沿线水体,对项目沿线施工营地生活污水采用以下措施: ①本项目在 K5+050 及 K7+300 左侧附近平坦区域(不在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各设置1处施工营地施工营地需设旱厕,粪便用于农肥,不外排。在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设置施工营地。 ②施工人员就餐和舆洗产生的废水通过**隔油池、沉淀池等对厨房废水、施工人员舆洗废水等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体作为起点段路面洒水抑尘,不外排。经上述处理,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轻微。 ③由于公路路线较长,且梯子岩隧道两侧在施工期无现有道路通行,故部分施工路段,尤其是梯子岩隧道至终点段的施工人员不能到位于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外的路段设置施工营地,而风景名胜区内又不能设置施工营地,故环评建议上述路段的施工人员租用当地村民的房屋作为临时用房,施工人员使用村民自建的旱厕,粪便由当地村民定期清掏作为农肥,不外排。 (4)桥梁施工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共设置桥梁13 座,均为旱桥。正常情况下桥梁施工对水环境较小。但施工期应加强地质勘查,若桥墩施工扰动地下水并产生基坑废水,直接外排会造成牂牁江水质污染。故环评要求桥墩施工时应实施观测是否涉及地下水扰动,若有基坑废水产生,必须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尽量回用,不得直接排入牂牁江。 (5)隧道施工水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防治隧道施工废水对地表水、地下水造成影响,建议处理流程如下:首先进行中和处理调节pH 值,然后利用地形修建多级沉淀池去除泥浆等杂质,沉淀池底部的泥浆定时清运,施工废水处理后完全回用不外排。 (6)沿河路段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鉴于公路部分路段**较近,为减小施工期对相关水体(并河江)的影响,环评要求施工期临时工程应尽量远离水体并预留至少200m的缓冲距离,各产生施工废水的工程场地,必须设置沉淀池等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跨越冲沟路段等离河较近的路段不得存储油品等危险性物质。 (7)沿线井泉保护措施 根据前文的影响分析,道路沿线有2处井泉,但由于井泉出露点离项目红线距 离均大于100m,且出露点高于本项目标高,施工期对其影响较小。但由于本次评价基于可研线位进行评价,在下阶段的设计工作中由于线路的调整有可能涉及到新 的饮用井泉,因此要求在下阶段的设计工作中进行详细的勘查工作,尽量使项目红线距沿线井泉在30m 以上,避免对沿线居民安全饮水产生不利影响。 营运期:****收费站和养护工区等服务设施,所以本公路在营运期不产生生活水污染。 施工期:(1)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振动较大的固定机械设备应加装减振机座,固定强噪声源应考虑加装隔音罩(如发电车等),同时应加强各类施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保持其良好的运转,以便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 (2)为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施工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辐射高强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距辐射高强噪声源较近的施工人员,除采取戴保护耳塞或头盔等劳保措施外,还应适当缩短其劳动时间。 (3)按照《**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夜间应禁止产生噪声的施工活动。筑路机械施工的噪声具有突发、无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据调查,施工现场噪声有时超出《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一般可采取调整施工工序加以缓解。如将噪声源强大的作业安排在昼间(06:00~22:00)进行,对各种施工机械操作时间作适当调整,尽量避免在同一位置同时运行多个高噪声设备。对施工期间的材料运输、敲击、人的喊叫等施工活动声源,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加以缓解。 (4)根据敏感点与施工场界的距离和环境特征,结合施工机械影响范围分析,公路沿线距施工场地沿线11个敏感点在未采取噪声防治措施的情况下,会出现施工期噪声超标,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该11个敏感点受施工影响最大超标量为27dB(A),因此环评要求,在施工期需对可能受超标噪声影响的11个敏感点采取移动或临时声屏障等措施。 (5)建设单位应责成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标明张布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报案后应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6)在爆破作业附近的居民点等声环境敏感点爆破噪音应通过采用分段延迟起爆技术及光面爆破技术,减少一次起爆药包的个数和装药量,或开挖减震沟或是铺 垫缓冲材料减震,减少爆破产生的振动强度,同时禁止夜间爆破作业。爆破造成飞石危害的防护和避免最重要的是设计正确,要采用必要的覆盖防护措施,将爆破飞石控制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爆破时要设置警戒线。高分贝的爆破噪声会叫人心烦、使没有心理准备的人受惊。因此实施爆破前要召开有关单位和村组参加的协调会,通报爆破时间和警示信号,对影响较大的临近居民进行组织疏散。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满足《建 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的要求,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运营期:1)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行限速和禁止超载等交通规则,以减少交通噪声扰民问题。 (2)加强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可能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敏感点实行环境噪声定期监测制度,根据因交通量增大引起的声环境污染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 (3)经常养护路面,保证本项目的良好路况。 (4)结合当地生态建设规划,加强工程征地范围内可绿化地段的绿化工作。对路堤边坡、排水沟等进行统一的绿化工程设计,公路村庄路段两侧在可能情况下营造多层次结构的绿化林带,使之形成立体屏障,加强对交通噪声的阻隔、吸收作用。 (5)根据本项目交通噪声预测达标距离,建议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布局, ****中心线5m (中期夜间2类达标距离)以内的区域修建第一****学校、医院、疗养等声环境敏感建筑,并应注意设计时房屋的功能。 环境空气: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1)建设单位应当将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并在施工承包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在施工前应当向负责监督管理扬尘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备案。 (2)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工地设置硬质围挡,并采取覆盖、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和车辆等有效防尘降尘措施。建筑土方、工程渣土、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在场地内堆存的,应当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 (3)未铺装的施工便道在无雨日、大风条件下极易起尘,因此要求对施工场地定期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4)表土临时堆放场必须采用密闭式防尘网遮盖。 (5)风速四级以上易产生扬尘时,建议施工单位应暂停土方开挖,采取覆盖堆料、湿润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6)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7)施工过程中受环境空气污染的最为严重的是施工人员,施工单位应着重对施工人员采取防护和劳动保护措施,如缩短工作时间和发放防尘口罩等。 (8)运输垃圾、渣土、砂石、土方等物料的车辆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遗撒造成扬尘污染,并按照规定路线行驶。 (9)装卸物料应当采取密闭或者喷淋等方式防治扬尘污染。 (10)本项目施工期的扬尘需要采取洒水的方式来抑制,因此报告要求至少配置2台洒水车,用于抑制本项目施工期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11)工程沿线灰土及混凝土拌和是施工作业中最大的流动污染源,在地面风速较大时应采取洒水降尘措施。本项目灰土拌合及混凝土拌合站采用站拌工艺,影 响主要集中在装卸料、堆料及拌合过程中,因此,料场、拌和站应设置在村庄敏感 点的下风向或距村庄上风向200m之外,并加装二级除尘装置,对从业人员必须加 强劳动保护。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有关要求,环评要求本项目灰土及混凝土拌合站需设置于烊制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外路段。 (12)针对本项目影响范围以内的11 处敏感目标可采取:施工场地洒水,在敏感点不设置临时细颗粒建材堆放点,如必须设置临时堆放点,需采取石砌围挡,防风抑尘网遮盖等措施。 (13)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等要求:禁止在并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内设置取土场、弃渣场及拌合站、施工营地等。 2、 沥青路面施工对沿线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设置沥青拌和站,故不涉及沥青烟和苯并[α]芘的集中排放,仅在路面沥青摊铺施工作业过程中有少量无组织排放。可满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无组织排放标准。 3、 施工营地油烟污染防治 本项目施工期2处施工营地(不在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共设置2个食堂,每个食堂设置1个炉灶(小型),则油烟产生浓度为9mg/m3。餐饮应按地方环保部门规定,使用液化石油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食堂烹饪安装净化效率大于80% 油烟净化器,排放油烟废气执行《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 (GB18483-2001)中的规定的标准限值。 (1)应结合当地生态建设等规划,在靠近公路两侧,尤其是敏感点附近多种植乔、灌木。这样既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 境,改善路容。树种宜选择吸烟滞尘植物,这样即可以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 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当由于路线较长,沿线区域地理特征变化大时,建议在实际选用植物中应结合当地特点确定。 (2)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审批城镇建设规划时,对在公路附近建设住宅、学校等加以限制。 (3)建议实施上路车辆的达标管理制度,对于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不允许其上路。另外,随着时代进步,汽车制造业科技进步、高效低排放发动机技术不断突破、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会降低本项目汽车尾气对环境影响。 (4****管理部门加强交通管理,保证公路畅通,尽量避免机动车辆怠速行驶,减轻汽车尾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上述措施后,可确保本项目区域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的一标准。 | 实际建设情况:施工期废水:本项目未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拌合场、弃渣场等,施工场地进出口、隧道施工段各设1个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禁止施工废水直接排入周围环境。机械检修产生的含油污水设置小型隔油池处理后综合利用,****处理场集中处理。 本项目共设施工营地2处,并在每个营地设置1个旱厕和1套隔油沉淀池,粪便用于农肥,食堂及舆洗废水隔油沉淀处理后作为路面洒水抑尘用。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全部回用作为洒水除尘用水及施工用水,以有效控制废水超标排放造成沿线水体水质污染。 本项目在2处混凝土拌合场,各设1个沉淀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全部回用,禁止施工废水直接排入周围环境。 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及施工工艺,防止对跨冲沟河路段水体造成影响。 营运期:****收费站和养护工区等服务设施,所以本公路在营运期不产生生活水污染。 施工期噪声:②施工人员轮流操作高噪声的施工机械,并佩戴头盔。 ③本项目夜间(22:00~次日6:00)未进行施工,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④项目未在夜间(22:00~次日6:00)进行施工。 ⑤在居民点及周边施工时设置临时声屏障,设禁止鸣笛及限速标识。 ⑥在施工现场设立标牌,标明投诉电话,施工期间未接到相关投诉。 ⑦施工单位已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⑧实施爆破前召开有关单位和村组参加的协调会,通报爆破时间和警示信号,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的干扰降到最低。 营运期噪声:已落实 ①公路沿线设置了限速标志牌,居民点路段设置限速标识及禁鸣标志,部分路段设置有减速带。 ②根据验收监测数据,项目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未出现噪声超标现象,已预留监测经费,沿线声环境超标时,及时采取措施。 ③安排专人经常养护路面。 ④项目已预留监测经费,沿线声环境超标时,及时采取措施。 ⑤本项目公路边坡及路堤均进行了绿化,绿化效果较好。 ⑥本项目已在大桥段和隧道路段设置限速等标志。 环境空气:①施工场区物料及渣土运输车辆加盖篷布,密闭运输,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 ②施工场地已定期洒水,施工便道进行已定期养护、清扫。 ③风速四级以上时,施工单位已暂停土方开挖,采取篷布覆盖堆料、洒水等措施。 ④ 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选用先进设备,施工废气达标排放。 ⑤施工人员配备口罩保护措施。 ⑥施工人员主要使用电等清洁能源。 ⑦施工生产营地已租用洒水车,对道路沿线进行洒水降尘。 ⑧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 ⑨施工营地的食堂使用液化石油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安装油烟净化器,油烟废气达标排放。 ①项目施工完成后,在公路两侧播撒草籽,并种植乔灌木,绿化效果较好。 ②营运期加强交通管理。 ③建设单位已安排专人定期对公路清洁和养护。 |
无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无 | 实际建设情况:无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1 | 无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 已按环评及批复要求建设 | 两天的监测结果均未超过标准限值 | |
2 | 无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 | 已按环评及批复要求建设 | 连续24小时的监测结果均未超过标准限值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本项目共设置桥梁13 座,均为旱桥。正常情况下桥梁施工对水环境较小。但施工期应加强地质勘查,若桥墩施工扰动地下水并产生基坑废水,直接外排会造成牂牁江水质污染。故环评要求桥墩施工时应实施观测是否涉及地下水扰动,若有基坑废水产生,必须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尽量回用,不得直接排入牂牁江。根据前文的影响分析,道路沿线有2处井泉,但由于井泉出露点离项目红线距 离均大于100m,且出露点高于本项目标高,施工期对其影响较小。但由于本次评价基于可研线位进行评价,在下阶段的设计工作中由于线路的调整有可能涉及到新 的饮用井泉,因此要求在下阶段的设计工作中进行详细的勘查工作,尽量使项目红线距沿线井泉在30m 以上,避免对沿线居民安全饮水产生不利影响。 | 已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1 | (1)本项目将剥离表土**5万m3 运至临时堆土场临时堆放,在施工中用于项目自身道路绿化覆土以及边坡绿化填土。 (2)本项目施工拆迁、建筑垃圾0.5万t, 送至指定的弃渣场处置,不得随意弃置。 (3)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项目弃土石方设置3个弃土场进行处置, 但由于1号弃土场和3号弃土场位于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内,选址不合理。故环评要求尽量将全线弃方运往2号弃土场(最大容量约200万m3, 能满足全线弃方处置要求),需在牂牁江省级风景名胜区外另行选址1、3号弃渣场的替代弃渣场,替代弃渣场的选址、建设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中 I 类场的相关要求。另外,环评建议设计单位在下一阶段的设计中,尽量优化路线及施工方案,减少弃方的产生;与此同时,考虑该景区大部分区域正处于规划建设中,且区域大部分坡度较大,土壤贫瘠且易发生水土流失,环评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一步和景区开发建设单位沟通,在协助景区制定科学的 生态治理方案后,尽可能将部分多余弃土作为景区开发利用保护中的生态治理用土,将多余石方作为水土流失防治的砌块等,从总体上减少弃方量。 (4)施工人员产生生活垃圾应设置专门的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填埋场卫生填埋。 (5)废机油、废润滑油及隔油池废油,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全部采用桶装密闭收集后,采用专门的暂时贮存间贮存,定期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危险废物暂存间的选址、设计、运行管理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7-2001) 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的贮存、运输、处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里面对危险废物处置的规定,****环保局进行登记,严格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总局令第5号),填写相应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 已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施工期:1)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 开工前对施工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达到既少占农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②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 ③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④ 在林地灌木集中路段施工,各施工单位应加强防火知识教育,防止人为原因导致火灾的发生。 ⑤ 施工期临时设施用地尽量选择在征地范围内,因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均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 ⑥ 尽可能保护表层有肥力的土壤,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便于后期绿化利用 ⑦ 在清表作业过程中,若发现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应报地方林业主管部门, 采取移植等保护措施。移栽前要掌握树木生物特性、生态习性及树木来源地,种植 地要选择通气、透水性好、有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准备好必须的机械设施、人力 及辅助材料,并实地勘测行走路线,制定出详细的起运载植方案。预先进行疏枝、 短截及树干伤口处理(涂白调和漆或石灰乳)。植树时间尽量控制在3月下旬至4 月上中旬。起运栽植过程要保证根系少受损伤。在移栽后,除适时浇水外,还应根 据树种和天气情况进行喷水雾保湿或树干包裹,确保树木的成活率。还要注意预防虫害,加强养护管理。 ①弃渣场选址不得位于烊舸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 ② 弃渣场选址、建设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中 I 类场的相关要求。 ③ 弃渣场弃渣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保存至临时堆土场。 ④弃渣场应建设截排水沟、挡渣墙,防治水土流失,并避免出现滑坡、溃坝、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弃渣场堆方应形成拱形坡面,利于排水。 ⑥弃渣完成后,应对渣场进行覆土绿化或复垦。营运期:(1)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 及时实施行道树、边坡绿化等绿化工程,并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成活。 ② 强化公路沿线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监督工作,要求运输含尘物料的汽车应加盖蓬布。 ③ 土地补偿措施及农田环境保护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执行。 ④ 施工期扰动破坏的农地及绿地在项目修建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补种。 ⑤ 在下阶段设计中,应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裸 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量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2)动物保护措施 针对本项目动物保护重点在于红隼及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保护上,红隼因其分布 广、且主要采飞行方式通行,本项目对其影响较小;两栖类和爬行类行动能力较 弱,而本工程又为开放型道路,两栖和爬行动物在跨越道路时很容易被来往车辆碾压致死,应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司机减速避让。 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行动较为迟缓,保护此类群动物应以保护其栖息地为主。 | 已落实环评文件及批复要求 |
表7 风险设施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建公路全线共拆迁各类建筑房屋2100m2, 拆迁居民15户,拆迁电力线5400m、 电讯线1620m、 混凝土电力电讯杆共39根。 本项目房屋采用货币拆迁制,建设单位一次性将拆**置费交给被拆迁户,拟 建公路工程不包括拆**置的建设内容。货币拆迁制,建设单位一次性将拆**置 费交被拆迁户,被拆迁户****政府建设集中安置房,其拆**置工作及连带的环境****政府负责。电讯拆迁采用货币拆迁制,建设单位一次性将拆迁费交给电力电讯主管部门,并由其进行改(还)建,拟建公路工程不包括其改(还)建设内容。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已落实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批复要求:加强沿线生态保护工作。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强化施工期环境监理,施工作业控制在已有征地范围内。合理设置施工便道。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禁止捕杀鸟类, 在春夏季节施工时严禁高噪声作业,确保工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落实沿线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工作。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降低路基高度、收缩边坡或**桥梁长度,以减少土地占用。施工场地选址避开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区域。施工前将表土层剥离保存,取土结束后及时覆土并进行植被恢复。严格按照报告书指定位置设置渣场、弃土场、施工营地。按照设计在道路两侧实施绿化美化工作。 环评要求:施工期:(1)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 开工前对施工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以达到既少占农田,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②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 ③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④ 在林地灌木集中路段施工,各施工单位应加强防火知识教育,防止人为原因导致火灾的发生。 ⑤ 施工期临时设施用地尽量选择在征地范围内,因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均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 ⑥ 尽可能保护表层有肥力的土壤,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以便于后期绿化利用 ⑦ 在清表作业过程中,若发现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应报地方林业主管部门, 采取移植等保护措施。移栽前要掌握树木生物特性、生态习性及树木来源地,种植 地要选择通气、透水性好、有保水保肥能力的土壤,准备好必须的机械设施、人力 及辅助材料,并实地勘测行走路线,制定出详细的起运载植方案。预先进行疏枝、 短截及树干伤口处理(涂白调和漆或石灰乳)。植树时间尽量控制在3月下旬至4 月上中旬。起运栽植过程要保证根系少受损伤。在移栽后,除适时浇水外,还应根 据树种和天气情况进行喷水雾保湿或树干包裹,确保树木的成活率。还要注意预防虫害,加强养护管理。 ①弃渣场选址不得位于烊舸江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 ② 弃渣场选址、建设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 中 I 类场的相关要求。 ③ 弃渣场弃渣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保存至临时堆土场。 ④弃渣场应建设截排水沟、挡渣墙,防治水土流失,并避免出现滑坡、溃坝、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弃渣场堆方应形成拱形坡面,利于排水。 ⑥弃渣完成后,应对渣场进行覆土绿化或复垦。 运营期:1)植被保护与恢复措施 ① 及时实施行道树、边坡绿化等绿化工程,并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成活。 ② 强化公路沿线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监督工作,要求运输含尘物料的汽车应加盖蓬布。 ③ 土地补偿措施及农田环境保护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规执行。 ④ 施工期扰动破坏的农地及绿地在项目修建完成后应及时进行补种。 ⑤ 在下阶段设计中,应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裸 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量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2)动物保护措施 针对本项目动物保护重点在于红隼及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保护上,红隼因其分布 广、且主要采飞行方式通行,本项目对其影响较小;两栖类和爬行类行动能力较 弱,而本工程又为开放型道路,两栖和爬行动物在跨越道路时很容易被来往车辆碾压致死,应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司机减速避让。 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行动较为迟缓,保护此类群动物应以保护其栖息地为主。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已落实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
![](http://wap.qianlima.com/imgs/xunhua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