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古田永安(大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913********060232H | 建设单位法人:梁富光 |
陈韶宇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蕉** |
**市蕉****路48号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大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 项目代码:**** |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61-输变电工程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D4420-D4420-电力供应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 吉巷乡**村 |
经度:118.86815 纬度: 26.64777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1-09-06 |
宁古环审〔2021〕23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4847 |
117 | 运营单位名称:**** |
913********060232H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中试所电力****公司 |
913********404534W | 验收监测单位:**中试所电力****公司 |
913********404534W | 竣工时间:2024-04-09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7-15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08-12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www.****.cn/html/main/col63/2024-07/15/202********629****65989_1.html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①****(大桥)110kV变电站**工程:**110kV****电站一座,安装2台容量为50MVA主变压器,110kV出线2回,35kV出线6回,10kV出线16回,配套建设相应无功补偿装置、接地装置等;②**槐门变~鹤塘变开断接入**(大桥)变110kV线路工程:**槐门~鹤塘线路开断接入**变110kV架空线路,线路长度约为4.9km,采用单、双回混合建设,其中单回路长约0.4km,双回路长约4.5km(折单线路长度约9.4km),配套建设光缆通信工程;③对侧间隔改造工程:改造220kV槐门变、110kV鹤塘变保护各1套 | 实际建设情况:①****(大桥)110kV变电站**工程:****110kV变电站一座,安装2台容量为50MVA主变压器,110kV出线间隔2回,35kV出线间隔6回,10kV出线间隔16回,配套建设相应无功补偿装置、接地装置等;②**槐门变~鹤塘变开断接入**(大桥)变110kV线路工程:**槐门~鹤塘线路开断接入**变110kV架空线路,线路路径长度为4.957km,采用单、双回混合建设,其中单回路长0.395km,双回路长4.562km(折单线路长度9.519km),配套建设光缆通信工程;③对侧间隔改造工程:改造220kV槐门变、110kV鹤塘变保护各1套 |
线路路径长度增加0.057km;其他与环评一致。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变电站户外布置;输电线路架空架设,除两处开断点采取单回路架设一档线路外,其他均采取同塔双回架设 | 实际建设情况:变电站户外布置;输电线路架空架设,除两处开断点采取单回路架设一档线路外,其他均采取同塔双回架设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化粪池、事故油池(有效容积25m3) | 实际建设情况:化粪池、事故油池(有效容积25m3)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无 | 实际建设情况:无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化粪池 | 无 | **110kV变电站**化粪池1座,变****电站,仅设1名门卫值守,值守人员及运检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量少,经化粪池收集定期清理不外排。 | 无 |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1 | 选用低噪声主变。设备安装时采用减振基础等措施控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类排放标准 | 本工程设备选型阶段已按照选用低噪声设备的要求进行主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选型。根据本期**主变产品试验报告所示,1号主变在空载和负载状态下,平均声压级分别为54.9dB(A)、57.6dB(A),2号主变在空载和负载状态下,平均声压级分别为55.2dB(A)、58.0dB(A),满足环评报告主变噪声级不大于60dB(A)要求。设备安装时均采用了减振基础等噪声控制措施。 | 根据监测结果,在验收监测时的运行工况条件下,****电站厂界噪声监测值昼间为43.0~48.6dB(A)、夜间为42.2~46.4dB(A),未超过环评批复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2类排放标准限值要求。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1 | 拟建设一座容积为25m3事故贮油池,事故油池应能容纳最大一台主变全部油量(容积不应小于22.2m3)。站内变压器发生油泄露事故时,排入事故油池,变压器油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禁止外排。 | 本工程**1、2号主变绝缘油重均为19.74t,折合成体积约为22.2m3(密度取0.89t/m3),工程**有效容积25m3事故油池,能够容纳最大一台主变全部油量,满足主变事故排油要求。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①在初步设计阶段,****电站平面设计,合理布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紧凑型布置,以减少工程占地。将塔位定在地表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或尽量定位在空斑多、空斑大的地块,以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线路铁塔塔基设计将采用全方位不等高腿,并配合加高型基础,尽量维持原塔位自然地形。②严格控制塔基周围的临时堆场范围,尽量在塔基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沿线现有道路,包括乡道、田埂及林间小道等。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坦的未利用地或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块进行布置,尽量不占用林地,避免对沿线植被产生破坏,施工结束后,占地区应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恢复。③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开挖量和开挖范围,塔基开挖应采用分层剥离,分层回填的方式。塔基开挖时,应避开雨季,及时采取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遮盖物,遇突发雨天、台风天气时遮盖挖填土的作业面。山坡施工应采用平台式梯级状取土施工方法,严禁沿坡任意开挖取土,应及时构建挡土墙和坡顶排水沟,严禁裸露边坡处于无防护状态,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原貌和原有使用功能。④涉及**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的专项保护措施:塔基施工时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除塔基征地范围外不再另行增加临时占地;应尽量利用人力和畜力进行运输,若需新开辟施工便道,应尽量避开砍伐乔、灌木,并严格控制砍伐范围;禁止在**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基础开挖应尽量使用人工开挖为主小型便携式机械开挖为辅的方式,杆塔组立使用抱杆吊装;线路采用高塔跨越,抬高架线高度,经过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时采用人工伞张力放线以降低对林区的生态影响,施工完毕对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生态恢复;施工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严控施工红线,严格行为规范,进行必要的管理监督,避免乱堆乱放、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的情况发生;施工期间,为保护自然环境,应减少林木砍伐量,减少水土流失,按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进行高跨设计,对于零星树木及个别突起的断面局部砍伐;施工过程中如遇到名木应立即报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采取避让或移植等相应保护措施。⑤在站区范围裸露空地内,尽快种植草皮树木,辅以花卉等以美化环境或铺设碎石硬化,保持水土,使站区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⑥塔基施工结束后,应对塔基区及周围临时用地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应该依照“适地适树”、原生性、特有性、实用性的基本科学原则,种植当地生态系统**有的重要的各种植物种类,乔、灌、草、层间植物有机搭配,从而恢复当地原有的森林植被。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原貌和原有使用功能。 | ①****电站****公司标准化设计,各功能区布置合理且紧凑,占地面积较小。本工程设计阶段位于林区的塔位已尽可能定在空斑多、空斑大的植被稀疏地块,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塔基采取了全方位不等高腿配合高低基础设计,尽可能维持了原塔位自然地形。②通过查阅工程监理等相关资料,本工程施工期间严格控制了塔基周围的临时堆场范围,施工活动控制在塔基征地范围内进行。已尽可能利用线路沿线现有道路、田埂及林间小道等作为施工便道。牵张场均布置在地势平坦的未利用地或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块。施工结束后,占地区已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恢复。③工程施工按照设计控制了开挖量和开挖范围,塔基开挖采用分层剥离方式,表层耕植土集中堆放,作为植被恢复的基土最后回填。山坡区域塔基施工时采用平台式梯级状取土施工方法,不存在沿坡任意开挖取土情况,并构建了挡土墙和坡顶排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了植被恢复措施或恢复原有使用功能。已避开雨季进行塔基施工开挖,并及时采取了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同时准备了土工布等遮盖物,遇突发雨天、台风天气时及时遮盖挖填土的作业面。④涉及**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线路段塔基施工期间优化了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了施工活动范围,除塔基征地范围外未另行增加临时占地。基础开挖采用人工开挖为主小型便携式机械开挖为辅的方式,铁塔组立使用抱杆吊装方式。充分利用了已有林间小道作为施工道路,利用人力和畜力运输施工材料,不得不新开辟施工便道时,已尽可能避免了砍伐乔木、灌木,并严格控制了砍伐范围。未在**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线路经过林区时按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进行高跨设计,抬高了架线高度,减少了林木砍伐。经过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时采用人工伞张力放线方式。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施工前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间无乱堆乱放、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等情况。施工过程中无遇到名木情况。⑤施工结束后,变电站站区范围内道路已采取混凝土固化,空地处已铺设碎石,站内无裸露地表。⑥施工结束后,塔基区及周围临时用地已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恢复,种植当地生态系统**有植物种类。牵张场、施工便道等施工临时占地已及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或恢复原有使用功能。 |
表7 风险设施
1 | 变电站内设置污油排蓄系统,即按最大一台主变压器的油量设置事故油池,变压器下铺设一个鹅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通过焊接钢管与集油池相连。 | 变电站配套建设了事故油收集系统,变压器下铺设一个鹅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通过焊接钢管与集油池相连,站内变压器发生油泄露事故时,变压器油可通过排油管道排入事故油池。截至验收调查期间,变电站未发生变压器事故漏油现象。后续运行过程中若发生变压器油泄露情况,收集的变压器油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①在初步设计阶段,****电站平面设计,合理布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紧凑型布置,以减少工程占地。将塔位定在地表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或尽量定位在空斑多、空斑大的地块,以尽量避免对植被的破坏;线路铁塔塔基设计将采用全方位不等高腿,并配合加高型基础,尽量维持原塔位自然地形。②严格控制塔基周围的临时堆场范围,尽量在塔基征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沿线现有道路,包括乡道、田埂及林间小道等。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坦的未利用地或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块进行布置,尽量不占用林地,避免对沿线植被产生破坏,施工结束后,占地区应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恢复。③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开挖量和开挖范围,塔基开挖应采用分层剥离,分层回填的方式。塔基开挖时,应避开雨季,及时采取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同时准备一定数量的遮盖物,遇突发雨天、台风天气时遮盖挖填土的作业面。山坡施工应采用平台式梯级状取土施工方法,严禁沿坡任意开挖取土,应及时构建挡土墙和坡顶排水沟,严禁裸露边坡处于无防护状态,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原貌和原有使用功能。④涉及**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的专项保护措施:塔基施工时应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除塔基征地范围外不再另行增加临时占地;应尽量利用人力和畜力进行运输,若需新开辟施工便道,应尽量避开砍伐乔、灌木,并严格控制砍伐范围;禁止在**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基础开挖应尽量使用人工开挖为主小型便携式机械开挖为辅的方式,杆塔组立使用抱杆吊装;线路采用高塔跨越,抬高架线高度,经过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时采用人工伞张力放线以降低对林区的生态影响,施工完毕对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生态恢复;施工前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严控施工红线,严格行为规范,进行必要的管理监督,避免乱堆乱放、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的情况发生;施工期间,为保护自然环境,应减少林木砍伐量,减少水土流失,按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进行高跨设计,对于零星树木及个别突起的断面局部砍伐;施工过程中如遇到名木应立即报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主管部门要求采取避让或移植等相应保护措施。⑤在站区范围裸露空地内,尽快种植草皮树木,辅以花卉等以美化环境或铺设碎石硬化,保持水土,使站区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⑥塔基施工结束后,应对塔基区及周围临时用地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应该依照“适地适树”、原生性、特有性、实用性的基本科学原则,种植当地生态系统**有的重要的各种植物种类,乔、灌、草、层间植物有机搭配,从而恢复当地原有的森林植被。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原貌和原有使用功能。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①****电站****公司标准化设计,各功能区布置合理且紧凑,占地面积较小。本工程设计阶段位于林区的塔位已尽可能定在空斑多、空斑大的植被稀疏地块,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塔基采取了全方位不等高腿配合高低基础设计,尽可能维持了原塔位自然地形。②通过查阅工程监理等相关资料,本工程施工期间严格控制了塔基周围的临时堆场范围,施工活动控制在塔基征地范围内进行。已尽可能利用线路沿线现有道路、田埂及林间小道等作为施工便道。牵张场均布置在地势平坦的未利用地或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块。施工结束后,占地区已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恢复。③工程施工按照设计控制了开挖量和开挖范围,塔基开挖采用分层剥离方式,表层耕植土集中堆放,作为植被恢复的基土最后回填。山坡区域塔基施工时采用平台式梯级状取土施工方法,不存在沿坡任意开挖取土情况,并构建了挡土墙和坡顶排水沟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施工临时占地及时采取了植被恢复措施或恢复原有使用功能。已避开雨季进行塔基施工开挖,并及时采取了碾压、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同时准备了土工布等遮盖物,遇突发雨天、台风天气时及时遮盖挖填土的作业面。④涉及**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拟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线路段塔基施工期间优化了施工组织设计,严格控制了施工活动范围,除塔基征地范围外未另行增加临时占地。基础开挖采用人工开挖为主小型便携式机械开挖为辅的方式,铁塔组立使用抱杆吊装方式。充分利用了已有林间小道作为施工道路,利用人力和畜力运输施工材料,不得不新开辟施工便道时,已尽可能避免了砍伐乔木、灌木,并严格控制了砍伐范围。未在**村自然保护小区、沂洋村仙洞岩自然保护小区、国家二级生态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及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线路经过林区时按树木的自然生长高度进行高跨设计,抬高了架线高度,减少了林木砍伐。经过自然保护小区、生态公益林区及生态保护红线时采用人工伞张力放线方式。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施工前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施工期间无乱堆乱放、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等情况。施工过程中无遇到名木情况。⑤施工结束后,变电站站区范围内道路已采取混凝土固化,空地处已铺设碎石,站内无裸露地表。⑥施工结束后,塔基区及周围临时用地已按照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恢复,种植当地生态系统**有植物种类。牵张场、施工便道等施工临时占地已及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或恢复原有使用功能。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①本工程**架空线路经过非居民区时线路对地高度不小于6m,经过人员密集居民区时线路对地最低高度不小于7m、跨越房屋时对屋顶最低高度不小于7m,优化导线相间距离以及导线布置,以降低输电线路对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变电站站内敷设接地网,将变电站内电器设备接地,以减小电磁感应影响。站址四周设置围墙。加强管理,对变电站厂区实行分区控制。架空地线采用良导体的导线。所有线路、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接地良好,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件连接紧密,减少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变电站周围及输电线路沿线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依据《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限值要求。②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低噪声机械设备、设置围挡施工,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禁止夜间施工等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高噪声设施夜间施工,确保施工噪声符合排放要求,做到噪声不扰民。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的限值。****电站四周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线路沿线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相应类别标准。③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废水并复用;生活污水纳入当地原有污水处理系统;不在巷头坪溪水域范围内设置牵张场;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禁止进入巷头坪溪水域范围进行土建施工,在巷头坪溪水域周边施工时,严禁向巷头坪溪水域内排放生活污水及倾倒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变电站站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于站区绿化。④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20)及其修改单相关要求;生活垃圾执行《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章第三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拟建设一座容积为25m3事故贮油池,事故油池应能容纳最大一台主变全部油量(容积不应小于22.2m3)。站内变压器发生油泄露事故时,排入事故油池,变压器油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禁止外排。变电站内设置污油排蓄系统,即按最大一台主变压器的油量设置事故油池,变压器下铺设一个鹅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通过焊接钢管与集油池相连。确保项目事故油池容积满足项目事故油排放要求。对项目产生的废旧蓄电池及其他危险废物应统一进行有效收集,并按照危险废物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进行暂存,最终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生活垃圾执行《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章第三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有关规定;危险废物暂存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及2013年修改单相关要求。更换下来的蓄电池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设置垃圾桶,定期清运。⑤变电站施工场地周边设置一定高度围墙,****电站及线路施工料场,加强车辆管理,对施工道路和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及时清理施工弃土、清扫场地,采取洒水、喷淋、覆盖、隔离等有效的防尘措施,建筑废土存放时,应采取封闭、覆盖及其他有效防尘措施,运输车驶出工地应冲洗,防止粉尘污染。⑥你公司要加强电磁辐射知识的宣传工作,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依法依规公开环境信息,妥善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的合理环境诉求。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项目竣工后,应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等规定开展环境保护验收,经验收合格后,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变电站内设置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及消防砂池。****电站主控联合楼、主变室消防设施的建设,****电站内雨水管网的建设,在雨水排放口设置事故应急控制措施(主要设置封堵砂袋等),一旦发生事故有消防废水产生时,迅速启用事故应急控制措施(主要设置封堵砂袋等),切断雨水管网与外界的连通,将事故产生的消防废水排入雨水沟中临时贮存。待事故过后将废水交由有处理能力的单位处理。变电站内配套建设避雷器,****电站内配电装置由于雷击引起火宅的概率。制定监测计划,严格落实。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①通过查阅工程设计相关资料及现场踏勘,本工程架空线路严格按照《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优化了导线相间距离以及导线布置。变电站站内敷设了接地网,站内各电气设备均有效接地,站址四周设置了2.3米高实体围墙,站区内分区合理。架空线路均采用了良导体的导线,并已按照《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相关规定要求进行施工,线路经过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低高度21m;经过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低高度11.5m,跨越环境敏感目标处导线对建筑屋面最低高度33.5m,架空线路高度满足环评要求。本工程所有线路、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接地良好,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件连接紧密。本工程投入运行后,****公司对工程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电站站界及线路周围所布测点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监测值均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相应控制限值要求。②通过查阅工程监理等相关资料,施工单位选择了符合国家噪声标准的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设置了实体围墙实行围挡施工,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未安排夜间施工。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未安排夜间施工。施工期间未收到周边居民对于本工程施工噪声扰民的投诉。本工程投入运行后,****公司对工程周边的声环境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电站厂界噪声昼、夜间监测值均未超过环评批复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中2类排放标准限值要求。线路沿线所布测点处噪声昼、夜间监测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中相应功能区标准限值要求。③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处理废水并复用;生活污水纳入当地原有污水处理系统;不在巷头坪溪水域范围内设置牵张场;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禁止进入巷头坪溪水域范围进行土建施工,在巷头坪溪水域周边施工时,严禁向巷头坪溪水域内排放生活污水及倾倒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变电站站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于站区绿化。④通过查阅工程监理等相关资料,施工期固体废物均已按照相关要求处置。变电站及线路工程施工人员均租住周边民房,产生的生活垃圾纳入当地已有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定期投放至周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可回用部分均已回收利用,不能回用部分已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清运到市政指定消纳场地处置。****电站产生的少量余土已得到妥善处置,线路工程**塔基施工开挖土石方大部分回填利用,不能回填利用的少量余土选择塔基区域就地平整压实,无弃土产生。工程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均已妥善处置。本工程**1、2号主变绝缘油重均为19.74t,折合成体积约为22.2m3(密度取0.89t/m3),工程**有效容积25m3事故油池,能够容纳最大一台主变全部油量,满足主变事故排油要求。变电站配套建设了事故油收集系统,变压器下铺设一个鹅卵石层,四周设有排油槽并通过焊接钢管与集油池相连,站内变压器发生油泄露事故时,变压器油可通过排油管道排入事故油池。截至验收调查期间,变电站未发生变压器事故漏油现象。后续运行过程中若发生变压器油泄露情况,收集的变压器油优先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经核实,本工程**事故油池有效容积满足项目事故油排放要求。截至验收调查期间,变电站未发生变压器事故漏油现象,无废变压器油产生,站内直流系统运行正常,无废铅蓄电池产生。后续运行过程中若产生废铅蓄电池或废变压器油等危险废物,将按照危险废物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进行暂存,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变电站值守人员及运检人员产生的少量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暂存,定期投放至周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符合相关法律要求。截至验收调查期间,变电站未更换铅蓄电池,无废铅蓄电池产生。后续运行过程中若产生废铅蓄电池,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置。变电站警卫室内设置垃圾桶,少量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暂存,定期投放至周边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⑤通过查阅工程监理等相关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了2.3米高实体围墙实行围挡施工,并对施工道路和施工现场定时洒水、喷淋。合理布置施工料场,并加强了车辆管理,施工运输车辆采取了遮盖等防尘措施。工程施工期间及时清扫施工场地,对施工道路和施工场地定时洒水、喷淋,散粉性施工材料、土方等分别集中堆放并采取遮盖措施。施工车辆出入口设置了洗车区、清洗水枪等冲洗设备,对出场车辆进行清洗。⑥建设单位主动开展电磁环境科普宣传,及时依法依规公开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信息。本工程运行过程中,周边群众可以通过“95598”电力专线等渠道反应环保问题,从施工至验收调查期间未收到环保投诉。本工程配套建设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均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落实了环保“三同时”制度。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调试后,建设单位按照《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号)规定及时对项目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公司开展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及监测工作。****电站内设置了消防设施,建设了雨水管网,并配备了事故应急物资。截至验收调查期间,变电站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续运行过程中若产生突发环境事件,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消防废水。变电站配套建设了避雷器。建设单位制定了监测计划,本工程环境保护设施投入调试后,建设单位已根****公司开展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并在工程投入运行后,根据制定的监测计划,定期开展环保监测。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