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恩维****公司
二〇二二年四月
目录
P:设计重现期,取1年
t:降雨历时(分钟)
(2)雨水管网布置
雨水分片区排放,利用现状污水排水渠进行改造,就近排入周边水域及农田。
具体管网布置及管径详见“镇区雨水工程规划图”。
8.3.5电力设施
(1)现状
七号镇现有35KV变电站1座,位于镇区中**、X570南侧,占地面积0.5691公顷。
建设环境:随着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迅速被压缩,电力设施布局也变得逐渐困难。一方面存在部分电****政府规划建设同步开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高标准建设给电力设施规划布局提出更**求。
农村“低电压”问题:农村区域地广人稀,负荷较为分散,变电站布点较少10kV线路供电半径过长。
35kV****电站:35kV****电站911黑沙图线、912达盖滩线、918**线的线路运行时间为2000年,线路陈旧,导线为LGJ-35裸导线,电杆裂纹严重,变压器为S7型高损配变。
线路进行改造,更换电杆导线,并更换变压器。
(2)负荷预测
(1)依据《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T 50293—2014)》,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用电负荷指标预测镇区用电负荷,用电负荷计算见下表:
用地性质 | 用地面积(hm2) | 单位建设用地负荷指标(KW/hm2))(KW/ha) | 用电负荷(MW) |
居住用地 | 35.3299 | 150 | 5.3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7.0471 | 300 | 2.11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4.9825 | 400 | 1.99 |
工矿用地 | 1.8858 | 200 | 0.38 |
仓储用地 | 2.574 | 20 | 0.05 |
交通运输用地 | 10.1119 | 15 | 0.15 |
公用设施用地 | 2.1109 | 150 | 0.32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5.1999 | 10 | 0.05 |
特殊用地 | 0.009 | 20 | 0.00 |
总计 | 69.251 | — | 10.36 |
考虑同时系数取0.6,预测规划区总用电负荷为6.22MW。
(3)电源规划
规划保留35KV变电站。
(4)高压电网规划
对严重影响镇区用地规划的高压线路适当调整其位置,设置相应宽度的防护绿地。由35KV变电站向西及向南引出的两条高压线路经过居住用地,因此建议对此线路进行调整,避让居住用地。
(5)低、中电网规划
由于负荷的不确定性,开闭所应根据实际用电需求,按电力部门意见进行设置,本规划不单独为开闭站供地。
在镇区内,从35KV变电站引向镇区外的10KV电源线应采用电缆方式敷设,电力线路的布置应在东西向道路的北侧、南北向道路的东侧,电缆出规划区后可转为架空线路。
8.3.7供热设施
(1)现状概况
镇区现状未统一供暖,仅镇政府为单独统一供暖,其余均为自燃煤供暖。
(2)热负荷预测
根据《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结合**县域的环境条件,按照住宅采暖热指标45瓦/平方米;公共建筑采暖热指标55W/㎡;工业、仓储建筑70W/㎡及其他建筑采暖热指标15W/㎡按照进行测算。
采暖热指标值中已经包含了热网输送过程的损失,根据采暖热指标计算的热负荷即为设计热负荷。
设计热负荷按下列公式计算:
Qn=q×A×10-6
式中Qn—采暖设计热负荷,MW;
q—采暖综合热指标,W/㎡;
A—采暖建筑物的建筑面积,㎡;
用地性质 | 用地面积(h㎡) | 采暖热指标(W/㎡) | 热负荷(MW) |
居住用地 | 35.3299 | 45 | 19.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7.0471 | 55 | 4.65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4.9825 | 55 | 3.29 |
工矿用地 | 1.8858 | 70 | 1.58 |
仓储用地 | 2.574 | 70 | 2.16 |
交通运输用地 | 8.6952 | 15 | 1.57 |
公用设施用地 | 2.1109 | 55 | 1.39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5.1999 | 15 | 0.94 |
特殊用地 | 0.009 | 15 | 0.00 |
总计 | 67.8343 | — | 34.66 |
(3)供热设施规划
规划一处供热用地,位于镇区中西部,用地面积为0.3827公顷,供热负荷为45MW,考虑45MW热水锅炉。
采用锅炉房供热的热源厂使用的锅炉必须满足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
(4)供热管网规划
采用高温两级供热,从热源厂至各换热站为高温循环水供热管网,供回水温度为130℃-70℃;从换热站至各用户为低温供热管网,每个供热分区建设相对对立的供热管网。
沿各供热分区内主干路敷设供热次干管,次干管支状布置,原则上供热管道南北向道路在道路东侧,东西向道路在道**侧,并保持与相邻管线及建筑物的安全距离。
8.3.6电信设施
(1)现状概况
镇区现有邮政局1处,****政府大院北侧。
联通公司、****公司分别在镇域内设有基站,镇区内信号覆盖率达100%,信号很好,满足镇区通信需要。
(2)需求量预测
根据七号镇区实际情况,并结合现代通信业的发展趋势,确定规划期末电话及宽带网络的普及率为40线/百人。规划期末镇区人口将达到660人,因此,镇区电话及宽带网络应达到264门,按1:1.2的放线比例,则线路容量为317线。
(3)通信设施规划
电话线路沿道路埋地敷设,主要电话电缆采用光缆,光缆连接到小区和电话集中用户。电信管道管孔数须满足电话光缆、数据通信、其他通信、广播电视和备用线路的敷设需要,主要通信管道管孔数不小于8孔,一般通信管道管孔数按照用户数量,包括其他通信线路需要,适当留有余地。
(4)邮政设施规划
根据邮政局所设置便于群众用邮的原则,确定服务半径为2km,现状镇区北部有一处邮电局,规划利用现状的邮电局。
8.3.8燃气设施
(1)现状
镇区距离**县现有贮气站较远,镇区现状供气采用液化****供应站1座,通过气瓶向用户供气。
(2)规划目标
规划中心镇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以管道燃气供应为主,瓶装供应为辅。
镇域各村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瓶装供应为主。
(3)气源规划
规划一处供燃气用地,位于镇区西南,用地面积为0.13公顷。规划气源接自“气化**”长输管道。
(4)供燃气管网规划
天然气管道采用地下中压管网供气,主干管为环状网。
8.3.9环境卫生设施
(1)规划原则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以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清洁城镇、化害为利为原则,环卫设施应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的要求。
(2)垃圾量预测
生活垃圾量预测:参照国家标准及镇区发展情况,按照规划期末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q取值为1kg,即规划期末镇区生活垃圾日转运量为0.66t/d。
(3)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
垃圾分类:规划期内,镇区垃圾主要由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等构成。其中医疗垃圾和建筑垃圾应分别单独进行收集****处理厂处理;生活垃圾应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类进行收集,****处理厂处理。
镇区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收集站服务半径30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米。
公共厕所配置13处,在流动人口****中心区按400米服务半径设置。
垃圾实行全封闭清运,****处理厂。在镇区西南规划一处垃圾转运站,用地面积为1.59公顷。在镇区东南侧利用现状****处理厂,占地2.51公顷,垃圾处理方式近期采用静态高温堆肥工艺,远期引入垃圾分类焚烧工艺。
统筹镇村防灾设施布置,遵循平灾结合、共用共享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多措并举构建“镇—村”两级防灾减灾综合体系。
8.4.1镇域防灾减灾规划
(1)抗震规划
七号镇按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进行设防,在受到基本烈度7度地震影响时,要求居民生活和日常工作能够正常进行。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7度标准设防,供水、供电、交通、医疗、粮食供应、****指挥部等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以具备较强的运营保障和应变能力。道路宽度、建筑面积要考虑抗震防震要求,加强建成区内绿地、广场系统的建设,确保广场、道路、绿地等开敞空间不被占用,为避震疏散提供交通及疏散用地,消除次生灾害隐患。****政府为核心,****指挥中心,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
1)疏散救援通道
七号镇镇区的主、次干道是抗震疏散的主要道路,疏散道路应符合避震疏散的要求,宽度不应小于12米,通向疏散场地和郊外旷地。
2)避震疏散场地
结合城镇用地布局,将镇域内绿地、学校操场、广场等作为主要避难场所,避难场所应建设必要的市**医疗等配套救助设施。
3)临震应急规划措施
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必须具有应急措施准备,本着有备无患、常备不懈、预防为主的方针,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4)城镇生命线工程防灾规划
城镇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燃气、医疗、消防、粮食等工程设施是城镇必备的基本条件,且是保障城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将使城镇处于瘫痪状态。为保障城镇在遭遇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时、生命线工程不遭严重破坏,尽快恢复正常进行,应制定相应的规划。
5)防止次生灾害规划
震后易发生次生灾害危险源主要有水灾、火灾、溢毒等。对这些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危险必须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措施,以防给人民造成不应有的危害。
6)抗震加固规划
对不符合抗震鉴定标准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抗震防灾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抗震加固规划的制定应首先重点解决城镇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问题,要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城镇的综合抗震能力上,要根据经济条件和震情,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抗震加固。
(2)防洪规划
1)防洪标准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镇域内防洪标准与乡镇规模相适应,以适当提高、保证安全为原则,按1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与**县域环境保护、城市市政设施等工程紧密结合,协商一致,统一规划,提高防洪救灾的保障能力。
加强镇域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及时排除洪水,镇区排涝结合地形地貌进行规划建设。
2)规划措施
在设防区域开展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不流失;修筑加固堤防工程;塘坝工程;改善农田水利状况;治理**镇内截洪沟,保证通畅;整治河道,提供防洪能力;加固河道护坡,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满足设计标准下洪水顺利排放。
规划建设镇区雨水排放管网。经常性地对镇域坑塘进行清淤、挖深,理顺排水系统。
规划采用的防洪措施为:加固堤防,加强河道整治,保证河流发生标准以下洪水时不决口;开挖疏浚流河道,恢复和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消除河道内的行洪障碍,禁止建设永久设施,以利行洪。
规划在镇区西北及西侧设置防洪工程,以避免镇区在雨季遭受雨水冲刷。
(3)消防规划
****中心****消防站,位于镇区西北,用地面积为0.24公顷,在各行政村成立村级消防救援分队并建设微型消防室。
加强消防通道的建设,规划消防通道间距不大于160米,净宽度和净高度均不小于4米。设置森林防火隔离带、消防通道、消防应急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森林防火物资,完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和指挥通信信息系统。
利用政府办公楼、学校、****基地,利用公共服务
设施叠建乡镇应急物资储备点。
(4)镇域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
1)旱灾
一是科学配置水**,全面提高水利工程体系的抗旱能力。完善和优化县域、流域和区域水**配置格局,充分挖掘现有各类水利工程的抗旱功能,强化应急联合调度,提高调控水**整体抗旱能力。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农村、乡镇和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提供有效的应急保障。
三是建设覆盖全县的旱情监测预警站网,加快建设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为抗旱指挥和决策调度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以乡镇、村两级抗旱服务组织为重点,加强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抗旱机动送水和浇地能力。做好抗旱物资储备。
五是加强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及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充分吸收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县抗旱减灾科技
2)风灾
①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②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牲畜圈养,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③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④人们对自然**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
⑤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⑥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3)冰雹
提前预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气象局大大地提高了对冰雹活动的跟踪监测能力。准确的冰雹预报,对于在降雹前积极采取防护措施有重要意义。当气象台、站发现冰雹天气时,应立即向网络、媒体、电视台发布预警消息,让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提前采取防御措施,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人工防治:
开展人工防雹,从而减轻雹灾。目前常用的方法有︰①用高炮、飞机或火箭直接把干冰、碘化铅、碘化银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②在地面上向雹云放火箭打高炮,或在飞机上对雹云投炸弹或放火箭,以此破坏对雹云的水分输送;③在地面上把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在积雨云形成以前送到自由大气里,这样的做法会增加雹胚数量,从而使冰雹变小;④用高炮向暖云部分撒凝结核,以此来减少云中的水分。或者也可以在冷云部分撒冰核,这样做可抑制雹胚增长。
日常如何防雹:
了解天气变化趋势,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雹措施。民间故有“早晨露水重,后响冰雹猛”的说法,出现这种天气时,最好留在家中,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外,当冰雹来临时,要迅速躲进楼房、顶棚等能够避雹的场所,防止冰雹的袭击。如在空旷的地方,应用雨具或代用品保护头部,并尽快转移到能够避险的地方。
在农业方面如何防雹:
①冰雹多发的地带应多种植牧草和树木,以此增加森林面积,从而改善地貌环境;②增种抗雹和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③每到降雹季节,雹灾频发地区的农民下地应随身携带竹篮、柳条筐等防雹工具,以避免造成人身伤亡。
8.4.2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1)镇区抗震规划
1)规划目标
在遭遇地震影响时,****机关等要害部门及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交通、消防、医疗、粮食等重要系统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使社会生产基本不受影响,人民生活秩序尽快得到恢复。
2)规划原则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国防震减灾法》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正确地制定设施抗震标准;特殊工程和重大特大工程项目要按国务院《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由有资格的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减少地震次生灾害。
镇区以地震基本烈度7度作为防御目标和设防标准,供水、供电、交通、医疗、粮食供应、****指挥部等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
3)抗震防灾规划
①****中心
****办公室****村委会作为****指挥中心,负责制定防震减灾应急方案,在受到灾情时,能及时协调统一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物资转移和生产自救。
②避震疏散场地
规划利用镇区内和周边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及外围田野等开阔空间作为避震场地。疏散半径300—500米,人均避震的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③避震疏散和物资运输通道
利用主、次干路作为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还有7米以上的双向行车通道,同时必须保证畅通,震前震后一律不得建抗震棚,平时不得安排临时建设。
必须重视次生灾害,****加油站、高压输配电设施、高压输气管道等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建设和管理,以免地震时发生爆炸和火灾等次生灾害。
规划将镇区内主干道路作为震时重要物资运输通道。
④重点防护单位
生命线工程(给排水、供电、通讯、道路、桥梁、堤坝等)及****学校、医院、消防站、重要仓库等)作为重点防护对象,按8度设防和加固。要求生命线工程按各自抗震要求施工,并制定应急方案,以确保地震时能正常运行或很快修复。
(2)镇区防洪规划
1)规划原则
①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和蓄、滞洪区等工程防洪措施。
②应根据洪灾类型(河洪、山洪和泥石流)选用相应的防洪标准及防洪措施,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③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2014)的有关规定执行;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的有关规定。
④各类建筑和工程设施内设置安全层或建造其他避洪设施时,应根据避洪人员数量统一进行规划,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蓄滞洪区建筑工程技术规范》(GB-50181)的有关规定。
2)防洪规划
镇区地势相对平坦、坡降小,加之局部地区低洼,雨季易发生内涝受淹现象。规划采取以下防洪除涝措施:
①防洪工作与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息息相关,全镇防洪体系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国《防洪标准》(GB50201-2014)中的有关规定执行,逐步提高防洪标准。
②防洪除涝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河道整治与绿化美化城镇、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③加强全镇各河道的疏浚和清障工作,达到各内涝河道标准内降雨不成灾、超标准降雨及时排的要求。
④综合运用挡、排、疏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城镇防洪工程体系。做好地势低洼地段的排涝工作,采用垫****泵站等措施,提高防洪能力。
⑤建立综合防灾体系,做好防洪预案并加强气象和水情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3)镇区消防规划
1)消防设施规划
按照《乡镇消防队》(GB/T35547-2017)要求,****消防站1处,位于镇区西北,用地面积为0.24公顷,在5分钟内到达规划区内任何灾情地点,使火灾损失降到最低点。
2)消防给水
①结合镇区给水规划,在建设区形成环支状管网,增大供水能力,保证消防供水的安全性。
②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防栓流量不小于15升/秒,压力不低于0.1MPa。
(3)增设消防栓,**和改造的道路的配水管上均应按不大120米间距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
(4)布尔嘎斯图河作为消防补充水源。
3)消防通信
①电信支局应设火警专****指挥中心连接,消防站至少有一条火警调度专线,****工厂、企事业单位设置报警专用线。
②建立无线调度网络,采用非民用频点。
③重点单位和重要建筑设置无线自动和手动报警终端,****中心自动接收系统连接。
4)消防通道及避难、疏散场地规划
消防通道主要依靠城镇道路系统,严禁随处摆设摊点等行为而阻塞道路的情况发生。****广场、公园、绿地、****学校内运动场地)作为疏散、避难场地。
(4)镇区人防规划
根据镇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用地布局特点,结合七号镇人防工程协调进行规划。
1)总体布局
根据七号镇自然地理特征和用地布局特点,****中心体系:结合战时疏散**时抗震防灾和消防的要求,****广场、绿地;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选址应远离居民集中区。
2)重点防护目标
对外交通设施、水厂、变电站、电信支局、邮政支局、消防站等基础设施、各类危险品仓库是重要防护目标。
重点防护目标必须按战备和防空要求,目标不宜过于集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认真落实防护措施,确保战时能正常运转。重要防护尽量避开高危险区和居住稠密区。
3)重要目标的主要防护措施
各目标的防护,****指挥部统一指挥,采取专群防护及分区负责的方法实施。以伪装、转移、守护、加固、示假、设障等方式减少重要目标被打击的概率和在遭受小规模打击后能够及时补救,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基础设施防护:供水、排水、电信、燃气应进入地下,并尽量一体化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利于防护**时的维护检修。广播电视、通信枢纽的主要设备应尽可能入地,以减少战时电磁脉冲的破坏。
4)人口疏散规划
采取有组织的疏散和以投亲靠友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人口疏散。战时人口疏散比例确定为全镇人口的40%,其中早期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的15%;临时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20%:紧急疏散比例为全镇人口的5%。人口疏散方式以公路输送为主。疏散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等人口及部分暂住人口、全部过境人口等。以就近疏散,就地掩蔽为主。
5)疏散通道
结合城镇道路、抗震和人防规划的要求,设立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包括锦田路、**路、绿城路、县道X008、**路、鼎盛路、**路等。疏散干道的道路两侧建筑要后退建筑红线,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仍然保留7米的宽度,次干道有5米以上的宽度。两侧建筑物的倒塌宽度按照建筑高度的一半计算。
9.1.1主要原则
保护优先,严守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
规划引领,集约利用。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优化用地结构布局,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
9.1.2现状问题
水环境压力较大:区域缺水严重,农作物灌溉量不足,河流水量不足,为季节性河流,部分河道已经干涸。
采矿用地未完全修复:采矿用地逐步退出,废弃用地较多,废弃矿坑未完全修复,现状周边生态仍有待完善。
耕地**浪费严重:耕地虽然较为集中但仍未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种植条件。部分农用地未进行耕种,休耕土地面积较大,肥力蕴养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村庄周边环境污染较严重,污水随意排放,村庄风貌特色不足,居民点周边环境较杂乱,居住环境差。
9.1.3整治方法
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价值转化,通过农用地整理实现农产增收,通过盘活低效城镇用地推动镇区更新,通过差异化利用低效集体土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农业空间:土地整治以乡村**为目标,结合村庄布局优化要求,推进乡村地区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综合整治,针对土壤退化等问题,提出农用地综合整治,低效建设用地整治等综合整治目标、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城镇空间:城镇有机更新,根据城镇用地潜力和空间布局特点,明确实施有机更新的重点区域,提升城镇品质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公共利益。
生态问题: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全域生态问题,明确重要生态修复目标,制定生态修复策略,提出生态修复,解决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9.1.4农用地整理
围绕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夯实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基础。建立完善农业灌溉水源、灌溉输配水和排水等水利保障体系;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马铃薯、药材、蔬菜、生态饲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用地质量;按照“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优化耕地多功能布局,有效引导耕地集中连片。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建设集中连****示范区;加强道路、沟渠、防护林的综合整治,推进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七号镇耕地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消除耕作中的限制因素,****政府和农户对增加耕地的投入和经营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未耕种耕地面积为554.23公顷,休耕土地面积315.21公顷,规划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未耕种耕地进行修复治理,提升耕地肥力、质量,逐渐使其适宜耕种;休耕土地要注意耕地管理与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有机物含量减少等土壤破坏现象,以免造成土地**的浪费。
工程修复草地面积为3.39公顷,均为其他草地,补充草种,恢复草原生态。规划镇域内坡度大于25°以上耕地,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优先利用七号镇耕地后备**库中的位置合适,质量较好的耕地进行“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保证七号镇耕地的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9.1.5建设用地整治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应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用、村庄废弃地再开发等活动。
根据城镇用地潜力和空间布局特点,明确实施有机更新重点区域,提升城镇品质和活力,避免大拆大建,保障公共利益。
规划因地制宜实施“清、理、增、优”行动,清理居民点周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残破空建空间,划定村庄建设边界,规范堆放,打造秩序空间,实施乡村“四旁”绿化,建设小微绿地、湿地,推进村旁、路旁、宅旁绿化,改造不规则空间,见缝插绿,增加生态绿量,突出乡村特色风光,创造舒适**生活环境。
以“空心村”和“危旧房”整治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政策实施,开展农村治危拆违,加大改造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危旧房屋改造,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转,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开展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林废弃物**化利用,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加快农村规划和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域环境整治,提升中心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突出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发展旅游产业的村庄还应重点完善产业配套等方面内容。
9.2.1森林(草原)生态修复
加强对镇域内的原生林地的保护,划定林地保有量为8639.60公顷,工程待修复林地788.40公顷,其中乔木林地56.13公顷,灌木林地648.29公顷,其他林地83.98公顷。
统筹安排造林绿化空间,落实需要腾退还绿、退耕还绿的造林地块。落实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护造林等修复工程。严格落实基本草原管控要求,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加大草原保护和修复力度,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改善草原生态状况,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9.2.2山体保护与矿山修复
七号镇镇域内有一座腰带山,位于镇域东侧,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因此按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进行管控。禁止擅自改变山体土地用途。
现状镇域**开采按矿权范围进行开采,**面积为11.84公顷,不得超出采矿证范围,规划边开采边修复,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废弃采矿用地111.95公顷均需修复,修复范围以三调现状为基础,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
镇域内采矿用地逐步退出,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待修复面积为133.65公顷;对受损山体进行治理,采用清除坡面松动危岩体及潜在不稳定块体、陡坡削坡、系统锚固等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进行矿山还草修复,对矿山的土壤及环境条件进行全面勘察,进而确定草类,选择适宜抗贫瘠、耐旱的草地种类,适合在边坡环境生长,且具备固化土层特点的草类。修复土壤微生物环境,提高土壤活性,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帮助土壤植物完成营养循环的工作。
以采空塌陷区、历史遗留责任主体灭失矿山、废弃矿山裸露山体治理为重点,划定矿山修复具体范围,明确矿山整治布局、类型和规模,提出修复对策及重点工程,明确修复后的规划用途。
增加推动实施荒山矿场生态育林,对土地盐碱化、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的裸土地进行土地修复,待修复干涸河道退化后表面形成的裸土地面积为28.67公顷,位于德胜村和白音卜拉村;其余裸土地面积为14.19公顷。
10.1.1落实上位规划
按照《**自治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的要求,本次编制内容落实《**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相关要求。重点就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林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指标等形成统筹分配**衡方案,约束指标如下:
名称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用水总量 |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林地面积 | 基本草原面积 | 湿地面积 | 历史文化保护线 | 洪涝风险控制线 | 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 |
七号镇 | ≥17078公顷 | **县依据市下达任务确定 | ≥7453.33公顷 | ≥9473.33公顷 | ≥41300公顷(**县总指标未分解) | ≥75426.67公顷(**县总指标未分解) | ≥250公顷 | ≥95公顷 | ≥29公顷 | ≤1.3026 |
本次规划落实规划分区、重要控制线、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等空间布局。
10.1.2对详细规划及村庄规划的传导
详细规划引导
所有居住区的建设都应先进行详细规划与设计,位于城市重要地带(如滨水、中心区)的居住区要进行重点详细规划与设计。支路系统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进一步优化完善。
全覆盖编制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尽快组织近期需要建设地区的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设计,对总体规划进行深化和完善,使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和目标得到具体落实和贯彻。
村庄规划引导
中心镇区:现状七号镇镇区。
中心村:镇区辐射较好的村庄,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商业基础,主要服务周边村庄,为七号村、林场村和九号村。
基层村:共10个基层村,为达盖滩村、小公乌素村、毕力克村、白音卜拉村、德胜村、崩红村、达拉盖村、团结村、安业村和苏计村。
镇村体系职能规划表
镇村等级 | 个数 | 名称 | 人口规模 | 职能分工 | 备注 |
镇区 | 1 | 七号镇镇区 | 660 | 综合型 | |
中心村 | 4 | 毕力克村 | 1330 | 农牧旅型 | |
林场村 | 740 | 农业型 | | ||
九号村 | 1440 | 农牧型 | | ||
崩红村 | 1640 | 农牧型 | | ||
基层村 | 8 | 达盖滩村 | 1260 | 农牧型 | |
小公乌素村 | 720 | 牧业型 | | ||
白音卜拉村 | 1750 | 农牧型 | | ||
德胜村 | 1270 | 农牧型 | | ||
达拉盖村 | 720 | 农牧型 | | ||
团结村 | 1380 | 农牧型 | | ||
安业村 | 900 | 农牧型 | | ||
苏计村 | 840 | 农牧型 | |
村庄分类引导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行政村分类 | 居民点名称 |
1 | 德胜村 | 集聚提升类 | 德胜村 |
**村 | |||
郭老卜村 | |||
**村 | |||
2 | 达盖滩村 | 集聚提升类 | 达盖滩村 |
岳家营子村 | |||
尚家营子 | |||
3 | 小公乌素村 | 搬迁撤并类 | 小公乌素村 |
徐家营村 | |||
4 | 七号村 | 城郊融合类 | 七号村 |
大公勿素 | |||
三胜 | |||
5 | 毕力克村 | 集聚提升类 | 大毕力克村 |
小毕力克村 | |||
黑沙图 | |||
北开地 | |||
6 | 白音卜拉村 | 搬迁撤并类 | 柳条屯沟 |
沟里 | |||
沟外 | |||
红毫卜子 | |||
7 | 林场村 | 集聚提升类 | 林场村 |
八号村 | |||
8 | 九号村 | 集聚提升类 | 九号村 |
**村 | |||
李志营 | |||
前农场村 | |||
后农场村 | |||
9 | 崩红村 | 集聚提升类 | 崩红村 |
丰兆 | |||
四道营子 | |||
10 | 达拉盖村 | 集聚提升类 | 达拉盖村 |
达拉盖南村 | |||
二里沟村 | |||
赛乌素村 | |||
11 | 团结村 | 集聚提升类 | 六棚村 |
水泉村 | |||
**村 | |||
孔都村 | |||
团结村 | |||
长河村 | |||
12 | 安业村 | 集聚提升类 | 永旺村 |
安业村 | |||
13 | 苏计村 | 集聚提升类 | 苏计村 |
收图村 |
其他约束性指标分解表
(单位:公顷、亿立方米)
名称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用水总量 | 永久基本农田面积 | 耕地保有量 | 林地面积 | 基本草原面积 | 湿地面积 | 建设用地总规模 |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
七号村 | 46.57 | | 796.20 | 828.71 | 853.05 | 747.64 | 0.00 | 169.20 | 89.25 |
德胜村 | 0.00 | | 740.35 | 842.42 | 610.09 | 1213.72 | 3.34 | 25.18 | 22.25 |
达盖滩村 | 0.00 | | 591.41 | 608.98 | 526.74 | 436.94 | 4.28 | 56.30 | 18.51 |
小公乌素村 | 0.00 | | 272.11 | 281.42 | 659.11 | 475.15 | 0.00 | 22.66 | 12.36 |
毕力克村 | 2548.14 | | 567.48 | 895.50 | 1122.66 | 1653.33 | 0.00 | 98.51 | 34.17 |
白音卜拉村 | 3972.11 | | 373.84 | 680.29 | 797.19 | 3001.49 | 16.46 | 38.10 | 16.48 |
林场村 | 696.18 | | 375.69 | 420.32 | 461.84 | 744.51 | 0.00 | 65.34 | 20.74 |
九号村 | 626.56 | | 928.05 | 1007.35 | 537.10 | 893.85 | 0.00 | 113.04 | 32.25 |
崩红村 | 0.00 | | 1004.08 | 1011.49 | 1001.94 | 569.28 | 0.00 | 37.27 | 21.40 |
达拉盖村 | 3593.11 | | 443.86 | 746.99 | 494.44 | 2847.92 | 0.00 | 19.53 | 17.69 |
团结村 | 3483.97 | | 386.98 | 932.16 | 474.68 | 2403.65 | 12.34 | 20.59 | 20.38 |
安业村 | 2111.86 | | 605.43 | 904.42 | 536.23 | 1706.57 | 34.28 | 117.09 | 13.60 |
苏计村 | 0.00 | | 512.52 | 522.42 | 564.17 | 300.05 | 34.89 | 21.25 | 16.24 |
合计 | 17078.49 | | 7597.98 | 9682.47 | 8639.24 | 16994.10 | 105.59 | 804.07 | 335.33 |
村庄规划编制划分表
编制方式 | 编制原因 | 涉及村庄名称 | 涉及村庄数量 | |
编制 | 单独编制 | 为中心镇区所在的村庄 | 七号村 | 13 |
村庄类型为集聚提升类,因此为村庄更好发展,需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 林场村 | |||
九号村 | ||||
达盖滩村 | ||||
毕力克村 | ||||
德胜村 | ||||
崩红村 | ||||
达拉盖村 | ||||
团结村 | ||||
安业村 | ||||
苏计村 | ||||
村庄类型为搬迁撤并类,但村域内分布有矿产**,更合理利用矿产**,需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 白音卜拉村 | |||
村庄类型为搬迁撤并类,但村内村民暂未同意搬迁,为更合理利用土地,需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 小公乌素村 |
10.1.3对专项规划的传导
专项******局及相关部门编制。重点推进生态修复、道路交通、总体城市设计、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心**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可选择编制产业、交通、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本规划对专项规划有指导约束作用,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用水总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耕地保有量、林地面积、基本草原面积、湿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尽量保持,约束在一定范围内。
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 | ||||||||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名称 | 建设性质 | 建设年限 | 用地规模 | 新增建设用地 | 所在地区 | 备注 |
1 | 产业发展-商业 | ****加油站 | ** | 2021-2025年 | 0.24公顷 | 0.24公顷 | 七号镇 | |
2 | ****加油站建设项目 | ** | 2021-2025年 | 0.36公顷 | 0.36公顷 | 林场村 | | |
3 | ****加油站建设项目 | ** | 2021-2025年 | 0.336 | 0.336 | 七号镇 | 待选址 | |
4 | 餐饮服务街 | ** | 2021-2025年 | 1.9公顷 | 1.9公顷 | 七号村 | | |
5 | 餐饮修理街 | ** | 2021-2025年 | 1.3公顷 | 1.3公顷 | 七号村 | | |
6 | 产业发展-工业 | 年处理30万吨低品位萤石矿辅助设施建设项目 | 扩建 | 2021-2025年 | 3.23公顷 | 3.23公顷 | 达盖滩村 | |
7 | ****工厂 | ** | 2021-2025年 | 0.08公顷 | 0.08公顷 | 林场村 | | |
8 | ****工厂 | ** | 2021-2025年 | 0.22公顷 | 0.22公顷 | 林场村 | | |
** | 2021-2025年 | 0.8公顷 | 0.8公顷 | 七号村 | | |||
9 | ****基地 | ** | 2021-2025年 | 1公顷 | 1公顷 | 七号村 | | |
10 | 面粉厂 | ** | 2021-2025年 | 0.48公顷 | 0.48公顷 | 德胜村 | | |
11 | 产业发展-农牧业 | 打谷场 | ** | 2021-2025年 | 0.49公顷 | - | 七号村 | |
12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 | 2021-2025年 | 6.71公顷 | - | 七号村 | | |
13 | 养殖场 | ** | 2021-2025年 | 29.1公顷 | - | 九号村 | | |
** | 2021-2025年 | 14.46公顷 | - | 德胜村 | | |||
** | 2021-2025年 | 0.38公顷 | - | 达盖滩村 | | |||
14 | **县******社 | ** | 2022-2023年 | 16.73 | 16.73 | 七号镇 | 待选址 | |
15 | 产业发展-采矿 | ****商贸有限公司白音卜拉矿 | 改建 | 2021-2025年 | 11.82公顷 | 11.82公顷 | 白音卜拉村 | |
16 | 化****公司小公乌素矿 | 改建 | 2021-2025年 | 1.4公顷 | 1.4公顷 | 小公乌素村 | | |
17 | 基础设施-交通 | S208**至**(蒙冀界)段二级公路项目 | ** | 2021-2025年 | 26.31公顷 | 26.31公顷 | 白音特拉、**镇、七号镇 | |
18 | **县(保健站)至**战术训练场战备公路建设项目 | ** | 2021-2025年 | 36.71公顷 | 36.71公顷 | 白音特拉、七号镇 | | |
19 | **至**国家高速公路**至**联络线白音查干至安业段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 ** | 2021-2025年 | 190.74公顷 | 190.74公顷 | 白音特拉、**镇、七号镇、德包图、**镇 | | |
20 | **至**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 | ** | 2021-2025年 | 7.49公顷 | 7.49公顷 | 白音特拉、**镇、七号镇 | | |
21 | 照阳河至**塔拉镇段公路 | 改建 | 2021-2025年 | 15.73 | 15.73 | 七号镇 | | |
22 | 基础设施-环卫 | 垃圾填埋场 | ** | 2021-2025年 | 2.51公顷 | 2.51公顷 | 七号村 | |
**县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治理项目 | ** | 2021-2025年 | 0.186公顷 | 0.186公顷 | 六个乡镇 | 待选址 | ||
23 | 基础设施-农牧业 | 残膜回收站 | ** | 2021-2025年 | 0.02公顷 | - | 九号村 | |
24 | 基础设施-农牧业 | 残膜回收站 | ** | 2021-2025年 | 0.02公顷 | - | 林场村 | |
** | 2021-2025年 | 0.02公顷 | - | 德胜村 | | |||
** | 2021-2025年 | 0.02公顷 | - | 达盖滩村 | | |||
25 | 基础设施-社会福利 | 公墓 | ** | 2021-2025年 | 3.33公顷 | 3.33公顷 | 九号村 | |
** | 2021-2025年 | 3.33公顷 | 3.33公顷 | 德胜村 | | |||
** | 2021-2025年 | 2公顷 | 2公顷 | 达盖滩村 | | |||
** | 2021-2025年 | 3.31公顷 | 3.31公顷 | 林场村 | | |||
26 | 基础设施-供水 | 水塔 | ** | 2021-2026年 | 0.12公顷 | 0.13公顷 | 德胜村 | |
27 | 基础设施-电力 | ****县35kV****电站1号、2号主变增容及线路**工程 | 改造 | 2024-2027年 | 1.0368 | 1.0368 | 七号镇 | 待选址 |
28 | ****县110kV**变351满七线35kV线路改造工程 | 改造 | 2024-2027年 | 0.972 | 0.972 | 德包图乡、七号镇 | 待选址 | |
29 | 锡林郭勒白旗明**至德义变220千伏线路工程 | ** | 2023 | 2.5 | 2.5 | 各乡镇 | 待选址 | |
30 | **布和~**内部直流输电通道(直流部分) | ** | 2025-2027 | 待选址 | 待选址 | 待选址 | 待选址 | |
31 | 公共服务设施 | ****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项目 | ** | 2021-2025年 | 0.18公顷 | 0.18公顷 | 七号镇 | |
32 | 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 | 停车场 | ** | 2021-2025年 | 0.09公顷 | 0.09公顷 | 七号村 | |
33 | 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服务 | 广场 | ** | 2022-2023年 | 0.2公顷 | 0.2公顷 | 七号镇 | |
** | 2021-2025年 | 0.16公顷 | 0.16公顷 | 九号村 | | |||
** | 2021-2025年 | 0.06公顷 | 0.06公顷 | 七号村 | | |||
** | 2021-2025年 | 0.05公顷 | 0.05公顷 | 七号村 | | |||
** | 2021-2025年 | 0.09公顷 | 0.09公顷 | 小公乌素村 | | |||
** | 2021-2025年 | 0.37公顷 | 0.37公顷 | 德胜村 | | |||
34 | 生态修复 | 废弃沙坑、土堆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46.86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35 | 饲草基地建设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36.62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36 | 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665.37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37 |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752.77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38 | 有害生物防治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16070.44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39 | 草原生境质量提升重点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308.92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40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 整治 | 2021-2025年 | 402.73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41 | 农用地整治 | 整治 | 2021-2025年 | 164.14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42 | 工程修复 | 整治 | 2021-2025年 | 464.04公顷 | - | 七号镇镇域 | | |
43 | 基础设施-交通 | 乡村道路 | ** | 2021-2025年 | 66.53公顷 | 66.53公顷 | 安业村、苏记村、崩红村、九号村、七号村、林场村、毕力克村、小公乌素村、达盖滩村、德胜村 | |
本规划一经批准,****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七号镇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性,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切实保障城乡总体规划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10.3.1严格规划实施监管
(1)建立规划监督制度
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包括确定监测指标体系、滚动制定阶段规划目标、建立面向公众的监测数据库等。各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并负责提供职能范围内的发展信息。本规划实施情况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2)建立规划责任制
规划主管部门会****政府,制定规划实施的阶段目标和量化指标体系,作为本规划实施监测的衡量标准和评估各部门、各级政府阶段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3)建立规划评估制度
规****市政府提交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经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发布。****政府对评估报告的审议意见,对阶段规划目标以及监测指标体系、阶段工作计划进行调整。
10.3.2加强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镇工作格局。加大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定期研究相关工作。镇党委、政府是城市工作的责任主体,****区委确定的目标任务,确定本镇发展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制定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落实工作经费,为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2)加强能力建设
加快培养建设懂城市、****部队伍,组织(人事)部门要制定人才培训规划,培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一线职工技能素质。
(3)严格工作考核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考核评价监督问责机制,确定考核体系和标准,定期进行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10.3.3落实配套政策
建立更加完善的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依托跨区域的规划编制模式,探索建立区域统筹的耕地保护平衡机制,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推动实现以片区为单元的耕地保护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增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韧性,在规划实施中严格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先补后占”制度,需在规划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改造、复垦、改良完成并更新数据库后,方可占用规划非耕地的现状永久基本农田。
****基地退出机制和集中居住激励政策。****基地“三权分置”,****基地改革试点经验,在土地、财政、融资等方面出台对“部分退出、完全退出”宅基地的配套支持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经济补贴等方式鼓励村民搬迁至集中居民点居住。探索采取集****基地面积作价入股等方式,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基地的财产权,鼓励集中居住。
10.3.4健全监督机制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贯穿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及乡村治理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考核机制,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纳入自然**执法督查内容。建立规划实施考核制度,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实施主体责任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
推进公众参与的法治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的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推进规划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