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恩维****公司
二〇二二年四月
目录
第三章 现状分析与问题识别
3.1现状特征分析
3.1.1镇域基本概况
(1)历史沿革
德包图乡驻地德包图村在**县东北18公里,属山地丘陵区,东**较平坦,平均海拔1436米。1949年初归崔家营子区管辖,1950年10月划归六区,1955年归团结区管辖,1956年九月建立德包图乡。1958年归属**公社,1959年划归**公社,1964年12月组**包图公社。1984年改乡,辖12****委员会、64个自然村,共2563户,人口10325人,其中蒙古族59人。总面积394.78平方公里,耕地78168亩,林地8900亩,草牧场252000亩,大小牲畜23188头(只)。以农为主,农牧林结合。主要农作物小麦、莜麦、山药、胡麻。农牧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县农畜产品主要产区。****小学各13所,****小学****小学20所。乡卫生所一处、兽医站一所。分销店、商店10处,乡办企业二个。
(2)地理位置
德包图乡地处**县中北部,东、东南、南与白音特拉乡相邻,西南、西与**镇毗邻,西北与****新宝力格镇相连,北、东北与****巴音特拉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394.78平方千米。
(3)地形地貌
德包图乡地处红格尔山边缘,地势西东低,中部突起,形成高低起伏态势。地形南为浅山丘陵区,北为山地丘陵区。境内最高峰铜顶山位于乡中部,海拔1702.6米;最低点毛利淖村,海拔1386.2米。
(4)水文地质
德包图乡境内有季节性河流5条,均属内陆性河流。主要是特布乌拉河、赛利沟河、六支箭河、散布哥高拉河和七号河支流黄金沟等;其中最大河流特布乌拉河,从**沟流经联合、七支箭、德包图,到特布勿拉,全长51.5千米,流域面积797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478万立方米。
(5)气象气候
德包图乡气候特点是**时间长,光能充足,日温差大,风沙日数多,气候干燥;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雨热同季,冬季寒冷少雪多偏北风。多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35.9℃(1976年1月4日);7月平均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35.5℃(1953年7月8日)。年平均**时数为3078.7小时。无霜期年平均100天。年平均降水量310毫米,降雨每年集中在6—8月,7月最多。
(6)土地**
德包图乡乡域土地总面积为39478.15公顷,其中农用地38745.9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98.15%,建设用地面积为581.80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2%,其他土地面积为149.29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0.38%。
表3-1德包图乡土地利用现状表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
面积 | 比重(%) | ||||
农用地 | 国土总面积 | 39478.15 | 100.00 | ||
耕地 | 9430.47 | 23.89 | |||
园地 | 0.00 | 0.00 | |||
林地 | 8289.35 | 21.00 | |||
草地 | 20784.35 | 52.65 | |||
湿地 | 17.79 | 0.05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190.21 | 0.48 |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3.57 | 0.01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0.21 | 0.08 | |||
38745.95 | 98.15 | ||||
建设用地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 | 居住用地 | 14.43 | 0.04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11.98 | 0.03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1.16 | 0.00 | |||
工业用地 | 9.66 | 0.02 | |||
交通运输用地 | 0.67 | 0.0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00 | 0.00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06 | 0.00 |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219.81 | 0.56 | ||
工业用地 | 0.00 | 0.00 | |||
物流仓储用地 | 0.78 | 0.00 | |||
公用设施用地 | 4.12 | 0.01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1.65 | 0.00 | |||
留白用地 | 0.00 | 0.00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铁路用地 | 30.21 | 0.08 | ||
公路用地 | 178.45 | 0.45 | |||
水工设施用地 | 0.47 | 0.00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0.00 | 0.00 | ||
采矿用地 | 88.35 | 0.22 | |||
小计 | 561.80 | 1.42 | |||
其他土地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26.90 | 0.07 | |
坑塘水面 | 56.39 | 0.14 | |||
其他土地 | 盐碱地 | 4.35 | 0.01 | ||
裸土地 | 61.61 | 0.16 | |||
小计 | 149.25 | 0.38 |
备注:数据来源《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
(7)文化**
德包图乡乡域内历史遗迹有10处,主要以聚落址、城址、庙址为主,其中**遗址被评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表3-2:历史文化**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行政辖区 | 级别 | 类别 | 备注 |
1 | **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遗址 | 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2 | 九支箭南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3 | 小井沟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4 | 十三股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5 | 农场村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6 | **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7 | **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8 | **遗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聚落址 | |
9 | 李达井城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城址 | |
10 | 八一庙址 | 德包图乡 | 县级 | 庙址 | |
注:类别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 |
数据来源:**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3.1.2行政辖区
截至2020年6月,德包图乡下辖12个行政村:多罗庆村、德包图村、**村、庆乐村、崩巴图村、建林村、勿兰胡洞村、黄花村、黑沙图村、六支箭村、**村、八十顷村,****政府驻德包图村。
表3-3:村庄及居民点汇总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居民点名称 | 行政村人口 |
1 | 八十顷村 | 八十顷村 | 1327 |
四合一村 | |||
四合二村 | |||
四合三村 | |||
**村 | |||
黄宝房子村 | |||
2 | 崩巴图村 | 崩巴图村 | 1797 |
大井沟村 | |||
小崩巴图村 | |||
铁匠营子村 | |||
五毛沟村 | |||
3 | 德包图村 | 德包图村 | 1721 |
乌图脑包村 | |||
头段井村 | |||
毛利淖村 | |||
两面井村 | |||
4 | 黄花村 | 黄花村 | 1725 |
五顷地村 | |||
顷半地村 | |||
半个围子村 | |||
十山脑包村 | |||
5 | 建林村 | 怡安村 | 1613 |
黄金沟村 | |||
十三股村 | |||
建林村 | |||
黄家营子村 | |||
泉子沟村 | |||
6 | 勿兰胡洞村 | 大勿兰胡洞村 | 866 |
小勿兰胡洞村 | |||
阿拉乌素村 | |||
7 | 多罗庆村 | 多罗庆村 | 1824 |
里大井村 | |||
九支箭村 | |||
开地房子村 | |||
二段井村 | |||
8 | **村 | **村 | 1327 |
池宽营子村 | |||
农场村 | |||
后房子村 | |||
9 | 黑沙图村 | 张盖营子村 | 2028 |
马连沟村 | |||
郭家村 | |||
南营子村 | |||
刀拉胡洞村 | |||
黑沙图村 | |||
小井沟村 | |||
友爱村 | |||
10 | 六支箭村 | 六支箭村 | 2027 |
毛换村 | |||
拥宪村 | |||
赵家村 | |||
荣花村 | |||
十顷地村 | |||
侯家村 | |||
11 | 庆乐村 | 十二支箭村 | 1439 |
金石村 | |||
庆乐村 | |||
二登桃力盖村 | |||
农场村 | |||
12 | **村 | 联合村 | 1232 |
兴昌村 | |||
七支箭村 | |||
**沟村 | |||
**村 |
备注:数据来****派出所户籍统计数)
3.1.3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人口与劳动力情况
德包图乡户籍人口19876人,7950户,常住人口3433人,1373户。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0户,425人。村庄户籍人口9463户,18926人,常住人口1504户,3008人。2021年,德包图乡常住人口规模为3433人,其中16-64岁人口为1185人,占比34.52%,60岁以上人口为1816人,占比为52.89%。全乡劳动力**较匮乏,同时老年人口比重达到了52.89%,老龄化问题较突出。
(2)经济发展概况
2020年7月,德包图乡顺**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被自治区评为2020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对66户122人边缘易致贫户、57户116人脱贫不稳定户实施帮扶措施,解除返贫风险。
(3)社会发展概况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德包图乡社会文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水**服务水平都取得了较大提升。
一是在医疗健**障方面。截止2020年全乡慢病签约服务2815人次,发放小药箱896个,贫困户大病商业保险每人100元实现全覆盖,农民医保参合率达到100%。通过“三个一批”、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等措施,有效保障了贫困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二是在教育保障方面。全乡在读学生全部落实了教育帮扶政策,2020年全乡全年享受教育扶持政策206人次,受益资金63.28万元。全乡学龄期学生无因贫失学、辍学。
三是在社会兜底保障方面。截止到2020年第四季度,471人享受生活补贴,其中贫困人口253人;300人享受护理补贴,其中贫困人口143人;享受低保4737人,其中贫困人口1713人;3872人领取养老保险,其中贫困人口681人;临时救助发放308人。
3.1.4基础设施发展状况
(1)道路交通建设状况
德包图乡公路交通发达,境内对外交通有4条:省道S105、县道X586、乡道Y004和乡道Y005,S105省道将升级改造为高速公路,东西贯穿于乡域南侧,是连接德包图乡和**县的主要道路。村庄内道路总长度68公里。
(2)给水设施情况
乡域内用水为自来水,各个村域内都有水塔和水源井,生活供水充足,水质达标。
(3)排水设施
德包图乡镇区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排水设施主要是主干路两侧的排水沟,****处理厂。
(4)电力设施
****电站,镇区供电电源由**110kv变电站进行供电。
(5)邮电通讯情况
****支局一处,****政府北侧,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
现状电信线以架空线路为主。联通公司、****公司分别在镇域内设有基站。
3.2镇域优劣势分析
3.2.1相关上位规划分析
(1)**县“十四五”规划战略定位
功能定位: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的载体**台,是**市实施“一带一路”工程、对接俄蒙欧古商道,融入京津冀、乌大张区域发展的东大门和排头兵,是打造“两个屏障”的重点区域。
产业定位:坚定实施“三三制”城乡统筹一体化扶贫攻坚战略,发展壮大“三个一”三大特色产业(一轻一重一流),培育四大**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休闲、避暑度假、养老养生),打造“六大基地”。
——****基地。一是创建服装知名品牌,打造中国羊(驼)绒防寒防潮服装研发设****基地;二是加快清洁能源开发步伐,打造风光互****基地;三是打造以京津、环渤海为重点、面向**的****基地,建设“双百亿”****园区;四是打造以马铃薯产业、冷凉蔬菜、燕麦、生猪、肉羊为主的****基地;五是打造以避暑度假、养老养生、文化体验为特****基地,六是打造采选加一****基地。
——努力构筑“两个屏障”。一是加强生态建设,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构筑安全稳定屏障。
(2)《**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1)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全县村镇体系****中心的三级等级结构。
这个等级结构和现状村镇等级结构基本一致,这样可以保证行政管理和规划实施的一致性。第一级:中心**——县城**镇。县城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规模最大,**规模大,城市建设基础好,****中心。第二级:重点镇2个——**镇、七号镇。**镇有工业基础,距离县城近,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七号镇在**县东部,****中心,****中心。第三级:—般乡镇3个——白音特拉乡、德包图乡和公腊胡洞乡。
图3-1城镇体系规划图 |
2)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对各镇的性质、规模、产业布局和重大设施进行综合协调,对各镇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做原则性引导。将各乡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职能。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其职能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镇:****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定位为综合型城镇;
**镇:以农牧产品、绿色食品蔬菜的加工和酿造工业为主、农贸为辅的城镇;
七号镇:是县域东部的畜牧产品、****中心,****商贸为主、农贸为辅的城镇;
德包图乡、公腊胡洞乡:以药材和饲草料的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种植为主的农贸型乡镇。
白音特拉乡:以药材和饲草料的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种植为主的农贸为主、旅游为辅的乡镇。
3.2.2镇域发展优势分析
(1)独特的产业优势
养殖业:加快推进肉羊良种繁育、畜种改良、育肥一体化发展、藏香猪养殖,引进龙头企业(**绿川金****公司、锡****公司、****公司),采取“政银企+农户”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加工业:德包图纯粮食酿造醋厂,位于多罗庆村,投资610万元,占地面积4000㎡,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1年10月完工投产试运行,年酿造食用醋900吨,年产值900万元。生产下游产品醋糟1080吨,可吸纳就业人员22人,辐射带动180户农户增收。
旅游业:德包图乡境内有多个聚落遗址,可以打造历史文化特色游,着力打造德包图绿色生态旅游品牌。
(2)区位交通优势
德包图乡地处**县中北部,乡域范围内有S105省道、县道X586、乡道Y004、Y005,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2.2镇域发展劣势分析
(1)水**匮乏
**县水**整体匮乏,水**分布不均匀,地下水明显多于地表水**量。**县是严重缺水的地区,没有常年性河流,且气候为干旱半干旱性质,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降水集中在6-8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5%,因此县域多为季节性河流。年平均蒸发量为2046.1毫米,是年降水量的6.2倍,气候和蒸发量以及蓄水能力的差异,使得**县在缺乏水系和蓄水工程的现状下缺水严重。
德包图乡风蚀沙化严重,水**匮乏,是全县立地条件最差的乡镇之一,严重制约乡域产业发展。
(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
全乡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2076.42公顷,占乡域总面积的30.59%,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大。
3.3**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
3.3.1**环境承载力
基于土地**、水**、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的分级结果,根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方面的差异化要求,综合划分生态指向的生态保护等级以及农业、城镇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表征国土空间的自然本底条件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综合支撑能力。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方面,德包图乡生态保护级重要区域面积为83.94平方千米,占乡域总面积为21.26%。主要分布在德包图乡中部。极重要区结合气候特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多个因子评价的结果,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区域内重点生态保护区域。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评价方面,通过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和畜牧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以约束条件最低等级将坡度大于25°、土壤粉砂含量大于80%的区域评定为种植业不适宜区。畜牧业适宜性通过草地连片度、草地地形坡度等因素评价,对于面积小于25公顷、坡度大于25°的区域评价为畜牧业不适宜区,德包图乡境内适宜种植业发展的面积约为145平方千米,占乡域总面积的36.73%。适宜发展畜牧业的面积约为86.10平方千米,占乡域总面积的21.81%。
德包图乡存在高和较高两级承载力等级,土壤质地是承载力等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壤土和砂壤区域为承载能力等级高值区V级。
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评价方面,在生态保护极重要以外的区域,开展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着重识别不适**镇建设的区域。将水**短缺、地形坡度>25°、海拔1800米以上、地质灾害极高的区域,并结合区域交通可达性分析,确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德包图乡全域内建设开发的最大承载规模为263.91平方千米,占区域总面积的66.85%。
3.3.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国土空间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国土空间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
基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全域空间分别划分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
生态保护重要性方面,德包图乡境内生态保护级重要区域面积为83.94平方千米,占德包图乡区域面积的21.26%,生态保护重要区域面积为98.11平方千米,占德包图乡区域面积的24.85%。
农业生产适宜性方面,德包图乡境内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的面积约为68平方千米,适宜种植业发展的面积约为145平方千米。适宜发展畜牧业的面积约为86.10平方千米,不适宜发展畜牧业的面积约为3.39平方千米。
城镇建设适宜性方面,德包图乡全域内城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为20.77平方千米,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374.01平方千米。
3.4规划实施评估及风险评估
3.4.1相关上位规划
**市**县**镇总体规划(2017-2035)
2017版总体规划回顾
旗域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由单一、粗放向多元和集约方向发展,因地制宜给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带动全县产业发展。
第二产业发展策略
****园区,利用新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发展,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使传统产业向高集中度、深加工、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转化;实现产业集中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交通运输、旅游、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同一、二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三产联动、集中发展”模式。
旗域产业发展目标:
发挥项目投资关键作用,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着力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旗域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规划形成“两轴拓展、三园带动、六区联动”的城乡产业格局。
两轴:以省际通道为轴线,中途链接药材种植加工区、综合服务区、农牧业综合发展区、饲草料种植区、商贸农业发展区,形成的区域产业发展轴;以省道208为轴线,联系农业种植发展区、生态旅游区、综合服务区、药材种植加工区,形成的产业协调联系轴。
三园:
**县集通铁****工业园,重点打造以产业****基地;服装园区位于**北部,以服装加工为主,打造具有集****基地;物流园区位于工业区**,满足区域内物流需求,其综合功能的内容有综合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形态,可以全面处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方式以及不同作业方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六片区:
****中心**)、药材种植加工区(公腊胡洞乡和**镇西**)、农业种植发展区(**镇)、农牧业综合发展区(德包图乡)、饲草料种植区(白音特拉乡)、商贸农业发展区(七号镇)。建设以合金加工及**循环****园区,打造具有相当规模以及较强****基地。
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镇:****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定位为综合型城镇;
**镇:以农牧产品、绿色食品蔬菜的加工和酿造工业为主、农贸为辅的城镇;
七号镇:是县域东部的畜牧产品、****中心,****商贸为主、农贸为辅的城镇;
德包图乡、公腊胡洞乡:以药材和饲草料的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种植为主的农贸型乡镇;
白音特拉乡:以药材和饲草料的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种植为主的农贸为主、旅游为辅的乡镇。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县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总体为:“一心、两轴、四片区”。
一心:指县城**镇。**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全县发展的重点。
两轴:区域城镇重点发展轴、城镇职能培育发展轴。
四片区:西部片区公腊胡洞乡;**片区**镇、**镇;中部片区德包图乡,白音特拉乡;东部片区七号镇。
2017版总体规划评估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整合撤并了30户以下自然村6个,实施街巷硬化30.1千米,建设通村公路56.8公里;**、改扩建村“两委”活动阵地12个、建标准化卫生室12所、文化活动室12所、便民超市12所、健身广场12处;安装路灯480盏;新打机电井21眼,解决30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建防洪坝3800**米,建公厕124座,垃圾池130个、集肥区21处,配置电动垃圾清运车24辆、小装载车12台、翻斗车5辆、钩臂车6辆、吸粪车3辆、垃圾箱428个、垃圾桶1400个,全乡水、电、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
推进全乡12****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真正打通审批服务“最后一公里”。
产业发展发面
德包图乡努力推动旱作有机小麦、燕麦的规模种植达到5.5万亩,配套****加工厂一处,(多罗庆)纯粮酿造食用醋厂一处。德包图乡按照“以种促养,为牧而农”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逐年扩大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奠定了发展高效畜牧业的基础。
养殖业得到巩固提升。德包图乡“以种促养,为牧而农”的产业格局发展态势强劲。畜种改良方面,肉羊“杜寒”二元杂交繁育运行良好,****基地初见成效;肉牛养殖方面,形成以黄牛、西门塔尔为主;特色养殖方面,引进了藏香猪;舍饲育肥方面,扶持发展了规模200只以上育肥示范户16户。在德包图村建立了****服务部,逐步引导养殖户树立舍饲精养、科学养畜的发展理念,有效解决了粗放式经营、养殖效益不高、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四年来,全乡出栏肉羊21万只、肉牛4600头,藏香猪存栏300余口,肉羊肉牛和藏香猪养殖逐步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202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30元。
3.4.2规划实施评估
为进一步指明城乡建设开发的方向,在城镇空间潜力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城乡建设开发方向评估,选取镇域交通干线、**镇区和公服设施的可达性,以及高压线和石油化工等避让空间共11个指标进行系统综合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德包图**乡****中心镇区展开,结合德包图乡建设潜力空间分布,避让东部和**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向**产业聚****肥厂发展,发展方向应主要以**和东北部为主。促进区域设施共享,助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3.4.3风险评估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等重大战略,对德包图乡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利用、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灾害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德包图乡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存在诸多挑战。
3.4.4主要存在问题
(1)空间利用方面
德包图乡建设用地共计561.80公顷,布局分散,空间碎片化特征明显;废弃采矿用地需整治:现状乡域内有多个采矿用地,废弃采矿用地面积为78.6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45%。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底,受到建设用地指标的掣肘,需要创新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民宿、拓宽**的渠道。
土地问题:土地耕种率不高,耕作条件有限。
公共服务设施闲缺并存: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部分闲置,空间利用不到位,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8.83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28.25%。
(2)产业发展方面
乡域品牌未打响,一、二、三产业无联动:区域产业发展仍以农牧业发展为主,集体经济建设主要以养殖为主,种植为辅,加工产业发展初加工,村民增收渠道未打开,现状区域产业发展未形成品牌效应:****商贸为主,农贸为辅的城镇职能。
现状旅游空间承载力不足:旅游接待能力弱,旅游**条件发展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旅游线路发展暂不完善。
(3)配套设施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及配套缺乏:省际通道“一改高”后,对德包图乡造成了分割,阻碍了德包图乡南北方向的连接。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卫生院功能急需完善,医疗**不足,医护人员稀缺。部****广场,普遍缺少活动场地,养老服务能力薄弱,图书室功能不够健全。
第四章 规划定位与目标
4.1规划定位
以特色村庄为基点、绿色、有****中心,以种养业及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乡村旅游为辅,形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空间利用可持续的美丽宜居乡镇。
4.2规划目标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出发,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注重内涵提升、开发提质,制定各阶段城镇发展目标。
从空间底线、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等方面制定发展目标。
表4-1:规划指标体系表
附表一:规划指标体系表 | ||||||
编 号 | 指标 | 规划基期年 | 2025年 | 2035年 | 指标属性 | 指标层级 |
一、空间底线 | ||||||
1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公顷) | 12076.42 | 12076.42 | 12076.42 | 约束性 | 全域 |
2 | 用水总量(立方米/日) | 1835.69 | 1648.41 | 1426.28 | 约束性 | 全域 |
3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公顷) | 6328.69 | 6328.69 | 6328.69 | 约束性 | 全域 |
4 | 耕地保有量(公顷) | 9428.19 | 9428.19 | 9428.19 | 约束性 | 全域 |
5 | 建设用地总面积(公顷) | 584.26 | 552.46 | 552.46 | 约束性 | 全域 |
6 |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286.78 | 301.65 | 301.65 | 约束性 | 全域 |
7 | 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 255.52 | 273.71 | 273.71 | 约束性 | 全域 |
8 | 林地保有量(公顷) | 8289.35 | 8286.32 | 8286.32 | 约束性 | 全域 |
9 | 基本草原面积(公顷) | / | / | / | 约束性 | 全域 |
10 | 湿地面积(公顷) | 17.79 | 17.79 | 17.79 | 约束性 | 全域 |
11 | 自然和文化遗产(处) | 10 | 10 | 10 | 预期性 | 全域 |
二、空间结构与效率 | ||||||
12 | 常住人口规模(人) | 3433、425 | 3378、421 | 3246、412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乡集镇) |
13 | 户籍人口规模(人) | 19876、950 | 19557、940 | 18794、925 | 预期性 | 全域、镇区 (乡集镇) |
14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27.67 | 27.88 | 28.43 | 预期性 | 全域 |
15 |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 | 329.05 | 301.29 | 301.29 | 约束性 | 全域、镇区 (乡集镇) |
16 | 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平方米) | 17.62 | 25.86 | 25.86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17 | 道路网密度(千米/平方公里) | 3.11 | 4.28 | 5.15 | 约束性 | 镇区(乡集镇) |
三、空间品质 | ||||||
18 | 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 | 65 | 100 | 100 | 约束性 | 镇区(乡集 镇) |
19 | 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 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 | 75 | 100 | 100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0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 19.21 | 15.39 | 15.39 | 预期性 | 全域 |
21 | 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平方米) | 0 | 0.56 | 0.56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2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0.56 | 0.88 | 0.88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3 | 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张) | 10 | 25 | 35 | 预期性 | 全域 |
24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张) | 2 | 6 | 6 | 预期性 | 全域 |
25 | 城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75 | 95 | 95 | 预期性 | 镇区(乡集镇) |
26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 | 55 | 90 | 90 | 预期性 | 全域 |
注:指标内容与《**自治区旗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衔接一致,各苏木乡镇可因地制宜增减预期性指标。 |
4.3发展战略
4.3.1生态优先发展战略
(1)保护生态本底:严格保护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等生态重点地区,维护良好生态本底。
(2)优化生态格局:依托G5511二广高速、高压走廊等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建设具有区域意义的生态廊道。采取廊道、绿心、生态节点等多种模式,完善生态安全格局。
(3)构建生态景观系统:建设遵循自然,采取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构建适合**地区的多样化的城乡生态景观系统。
(4)强化生态修复:加大**采空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生态修复。
(5)维护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通过开源与节流并举、源头与末端同治、工程与生态结合的思路,保障区域内水量、水系安全,恢复河湖水系健康。
4.3.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融入区域:以中心镇区为重点,完善城镇职能,从交通、职能、产业等方面积极融入**县乃至**市地区。
(2)协调周边:强化镇区及**周边村庄与**县的产业、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的协调。
(3)协同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养殖业逐步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高效养殖方向转变,做到肉羊、肉牛等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优羊、增牛、稳猪、扩禽”的目标。
全乡建设肉牛肉羊****基地、****基地、****基地、****养殖场、****养殖场、有机小麦连片种植、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纯粮食手工酿造食用醋厂、****工厂、冷库。
(4)完善交通: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强化内外衔接,完善运输网络,推进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
4.3.3文化引领发展战略
(1)推动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引导高雅艺术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大力弘扬**牧骑精神、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开展**演出等,不断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本土优秀剧目“走出去”,讲好“**故事”。
(2)弘扬红色文化,满足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的红色热土,县域内有发源**的秋灵沟守备一师“干枝梅”精神和《十五的月亮》军旅歌曲。为传承好红色基因,**县注重挖掘“家门口”的红色**,加大保护传承力度,真正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起来。
(3)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整合媒体**,做强宣传平台。抓住媒体融合的“机遇期”,****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视频号等新媒体新平台,打造多位一体、快速联动、有效衔接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开设创建文明城镇、走进乡村看小康等专栏,提供多种贴近群众的**服务。
4.3.4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
(1****中心镇区:将中心镇区作为推动德包图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以特色种养殖业为依托,构建“高效养殖”产业体系,建设肉牛肉羊****基地,产城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彰显文化内涵、优化空间结构、完善设施配置,强化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
(2)城乡统筹发展: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产业的集聚动能,提高中心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协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环境的和谐统一;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第三产业向农村辐射,增强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共同形成城乡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3)优化镇域农村空间:****中心****中心村集中;以“分类引导、特色整合”为导向,建设中心村、保留特色村,整治一般村,有序引导村庄居民点调整,优化村庄居民点布局,按照服务人口规模,配套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公共活动空间。
4.3.5创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推动要素布局统筹
(1)农村综合整治
推进村庄合理布局:积极对镇域内空心村、受环境影响较大的村庄进行搬迁撤并,积极推进增减挂钩。优化村庄布局,提高村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农用地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旱地改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宜耕后备土地**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城镇综合整治
产业平台整合:对区域产业平台进行优化提升,保障本轮城市产业发展重点平台需求空间。
低效用地更新:针对区域内旧厂房、布局不合理等低效用地,采取改造提升、转型升级、整治清退等策略进行有机更新。
(3)综合考虑各类**,推动要素统筹布局
各类**要素统筹谋划: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诉求,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各类自然要素保障能力,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公益事业、农房建设等提供用地保障。
第五章 国土空间格局与结构
5.1区域协同
德包图乡距**县**镇较近,直线距离仅约9公里,可以实现与**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治共享,****小学用地已暂停使用,乡镇内学龄适龄儿童均到**县就学。德包图乡内布置了养老院,占地面积为6.08公顷,建设有241间房,可容纳约600人,可以与周边村庄及周边其他乡镇共享。同时德包图乡将协同保护历史文化,统筹协调镇村发展,体现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在乡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5.2总体格局
按照德包图乡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布局乡域范围内农牧生产、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等空间,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和交通、能源、产业等发展布局,明确开发保护区域、轴带及重要节点,优化确定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总体格局。
规划镇域形成“一心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中心:****政府****中心
多点:以村为单位形成多点格局
5.2.1农牧生产空间
规划落实上位规划划定基本农田面积6328.69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16.04%。
基本农田主要包括:经国务院主管部门****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基地内的耕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改造或已列入改造规划的中、低产田,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集中连片程度较高的耕地,相邻城镇间、城市组团间和交通干线间绿色隔离带中的耕地;为基本农田生产和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
农牧空间是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地域,分为农业生产空间和农业生活空间。农业生产空间主要是指承担农村生产活动,发展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功能的区域。农业生活空间主要是指承担农村居住、生活、服务等功能活动的地域。农业空间应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等农业空间分布。根据德包图乡**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全域均为农业生产适宜区。
根据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刨除重要的生态空间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预留给城镇发展、乡村**发展用地外,全域划定农牧空间21215.56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53.74%,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崩巴图村、建林村、黄花村、勿兰忽洞等村。
5.2.2生态保护空间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2076.42公顷,占乡域总面积的30.59%。
生态空间应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重要山体、重要河流、重要湖库、生态林地等区域。根据德包图乡**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德包图乡没有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森林和草地,也不存在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等生态敏感区,仅有一部分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将其划入生态空间进行管制,同时将乡域内湿地、林地、以及陆地水域也划入生态空间进行管制。划定生态空间总面积为17739.07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44.93%。
5.2.3城乡建设空间
城镇空间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包括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园区。根据德包图乡**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全域均为城镇建设适宜区。
根据未来发展需要本次规划划定建设空间面积为536.90公顷,其中包含****中心镇区规划区的面积。城镇空间面积52.23公顷,占区域总面积的1.36%,德包图乡部分建设用地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因此对于德包图乡未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空间中包含集中建设区面积52.23公顷,占城镇空间面积的100%。
5.2.4空间管控要求
(1)生态保护空间
规划范围内存在一般生态区,区域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具体管控要求如下:
1)禁止损毁堤防、修建围堤、阻水渠道;禁止棚盖河道、沟、渠、围河造田。
2)禁止与生态功能有冲突的开发建设,控制水域周边村庄的规模,鼓励区域内人口适度有序外迁。
3)在不损害水域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旅游和必要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增加。
4)禁止在水源沿线设置排污口,严禁倾倒垃圾、渣土和不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有毒有害废液、垃圾等其他废弃物,禁止**、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5)禁止改变湿地用途及开垦、填埋湿地等不符合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类型 | 一般生态区准入规则 |
允许准入清单 | 生态保护与修复: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植草、防护林建设、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 |
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等国家和省重大基础设施及管网、电网、差转台、电视塔台等。 | |
民生项目:农业灌溉设施、不超过现有用地规模的自用住房维修改造、教育医疗服务设施、社区服务设施、饮水工程等。 | |
旅游配套设施:旅游步道、观光设施、****中心(含小型餐饮、购物等)、宜教设施等。 | |
其他:水**保护、合法的河道采砂、河道疏浚、防洪治涝等工程。 | |
禁止限制 清单 | 水产家禽家畜牧养殖业:****养殖场、养殖小区,严禁建设堤坝、筑池养殖等破坏河道和地形地貌的活动。 |
采矿业:禁止采石、采砂、开矿等行为。 | |
禁止**、改建、扩建印染、造纸、制革、电镀、炼油、农药等生产项目。 | |
禁止**、改建、扩建产生含汞、铬、镉、砷、铅、镍、氰化物、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项目和设施。 | |
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油、电镀、农药、**、水泥、玻璃、铁、火电以及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 |
禁止设立污染生活饮用水源的废物回收、加工场所。 |
(2)农牧空间
区域内土地主要用作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其管控要求如下:
①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②严格控制占用区内耕地进行非农建设,严格限制与农业生产生活无关的建设活动,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破坏农田的行为。
③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地生产条件;对低效利用的土地,如闲置、撂荒、低投入、低生产的土地利用行为要严格加以限制。
④严禁可能导致农田污染、盐渍化、水土流失等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⑤合理安排农村生活用地,优先满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⑥允许进行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旅游开发建设及特殊用地建设,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影响范围。
(3)城乡建设空间
城乡建设空间由城镇****开发区和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城乡建设空间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划的控制要求,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注重镇区特色塑造;统筹布局建设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廊道,避免对城镇建设用地形成蛛网式切割;优化城镇功能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为未来城镇发展留足战略空间,要按照现状用地类型进行管控,控制区内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加强区内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的监督和查处工作,不得**、扩建农村居民点。完善区域管理体系,区内总体布局不做大的调整,具体边界确需调整的,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按照程序报批。对城镇开发建设预留区内的低效用地要及时腾退,做好土地储备和整理工作。
5.3重要控制线
(1)永久基本农田
1)耕地保有量及永久基本农田
德包图乡境内耕地保有量面积为9428.19公顷,落实上位规划确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328.69公顷。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管控要求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其管控要求如下:
①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一切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③对基本农田图斑内存在非农建设用地或者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为耕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整理复垦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
④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⑤禁止闲置、荒芜、破坏和污染基本农田,禁止企业或畜禽饲养场直接向区内农田排放废水、废气等。
(2)生态保护红线
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2076.42公顷,占乡域总面积的30.59%。
2)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
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主要包括:零星的原住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前提下,修缮生产生活设施,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种植、放牧、捕捞、养殖;因国家重大能源**安全需要开展的战略性能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调查和地质勘查;自然**、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包括水****监测及涉水违法事件的查处等,灾害防治和应急抢险活动;经依法批准进行的非破坏性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经依法批准的考古调查发掘和文物保护活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适度参观旅游和相关的必要公共设施建设;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重要生态修复工程。
(3)城镇开发边界
德包图乡镇区部分用地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为遵循三条控制线做到不重叠不交叉不冲突的原则,德包图乡未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为确保本次规划可以有效指导镇区的发展,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划定面积为52.23公顷。
(4)村庄建设边界
德包图乡包含12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其中乡域内20个自然村(德包图村、头段井村、黄金沟村、阿拉乌素村、九支箭村、开地房子村、二段井村、后房子村、**村、张盖营子村、马连沟村、郭家村、拥宪村、十顷地村、庆乐村、二登桃力盖村、金石村、**沟村、兴昌村、联合村、七支箭村)已被划到生态保护红线内,因此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其余自然村均划定了村庄建设边界,共划定村庄建设边界面积为257.22公顷。
(5)其他控制线
村域范围内河湖水系有季节性河流5条,均属内陆性河流。主要是特布乌拉河、赛利沟河、六只箭河、散布哥高拉河和七号河支流黄金沟等;河流总长度为45.749km,流域总面积为433km2。
德包图乡境内有10个历史文化遗址,本次划定****中心外延10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外延50米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
德包图乡境内南侧有G5511高速穿越,划定防护绿带宽度不小于25m。境内穿越的高压走廊宽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高于35kv的高压线路防护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0m。
5.4规划分区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促进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优化和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分区划定时应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应明确主要功能导向,将规划管制意图相同的关键**要素划入同一分区。
根据辖区内**禀赋条件划定各类分区,将德包图乡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和能源**发展区。
(1)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为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陆地自然区域,包括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划定的区域。
将德包图乡乡域内具有生态敏感脆弱、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生态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区,面积为12076.42公顷。
(2)生态控制区
生态控制区为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陆地自然区域。
在德包图乡乡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外,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限制开发建设的林地和湿地划入生态控制区,生态控制区面积为4406.43公顷。
(3)生态保育区
将具有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重要作用的区域划入,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外围,林地、草原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和重要水源地、生物栖息地,面积为4406.43公顷,占生态控制区面积的100%。
(3)农田保护区
在德包图乡乡域范围内,将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及基本农田储备区等耕作层较好的区域划入农田保护区,农田保护区面积为6806.72公顷。
1)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
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是为永久基本农田补划预留的,地类为耕地的区域,面积为478.02公顷。
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避免此类耕地用作其他用途,依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划定的特殊保护区域,面积为6328.69公顷。
(4)乡村发展区
为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而划定的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区域。德包图乡范围内划定乡村发展区面积为9418.57公顷。
1)一般农业区
以农业生产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一般耕地,面积为7855.64公顷。
2)牧业发展区
以草原畜牧业发展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未划入生态空间内的草地,面积为509.53公顷。
3)林业发展区
以规模化林业生产为主要利用功能导向划定的区域,包括未划入生态空间内的林地,面积为796.18公顷。
4)村庄建设区
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重点发展的村庄用地区域,包括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57.22公顷。
(5)城镇发展区
为了满足德包图**镇居民生产、生活,划定集中连片建设的区域,规划范围内允许开展城镇开发建设行为,总面积为16.69公顷。
(6)能源**发展区
德包图乡村域内包含太阳能、风能发展区,将其划入能源**发展区,总面积为6753.32公顷。
5.5用途结构调整
规划至2035年,调整优化后,农林用地面积38776.44公顷,占总面积98.22%,较基期年增加30.49公顷;建设用地552.46公顷,占总面积的1.40%,较基期年减少31.81公顷。
(单位:公顷、%) | |||||||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变化量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
国土总面积 | 39478.15 | 100.00 | 39478.15 | 100.00 | 0.00 | ||
耕地 | 9430.47 | 23.89 | 9428.19 | 23.88 | -2.28 | ||
园地 | 0.00 | 0.00 | 2.70 | 0.01 | 2.70 | ||
林地 | 8289.35 | 21.00 | 8286.32 | 20.99 | -3.03 | ||
草地 | 20784.35 | 52.64 | 20316.46 | 51.46 | -467.89 | ||
湿地 | 17.79 | 0.05 | 17.79 | 0.05 | 0.00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190.21 | 0.48 | 188.46 | 0.48 | -1.75 |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3.57 | 0.01 | 8.24 | 0.02 | 4.67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0.21 | 0.08 | 528.28 | 1.34 | 498.07 |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用地 | 居住用地 | 14.43 | 0.04 | 7.93 | 0.02 | -6.51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11.98 | 0.02 | 13.54 | 0.03 | 1.56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1.16 | 0.00 | 2.68 | 0.01 | 1.52 | ||
工业用地 | 9.66 | 0.00 | 2.18 | 0.01 | -7.48 | ||
交通运输用地 | 0.67 | 0.00 | 5.27 | 0.01 | 4.6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00 | 0.00 | 2.78 | 0.01 | 2.78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06 | 0.00 | 1.01 | 0.00 | 0.95 | ||
村庄用地 | 居住用地 | 219.81 | 0.56 | 212.69 | 0.54 | -7.12 | |
工业用地 | 0.00 | 0.00 | 9.62 | 0.02 | 9.61 | ||
物流仓储用地 | 0.78 | 0.00 | 0.87 | 0.00 | 0.10 | ||
乡村道路用地 | 22.46 | 0.05 | 25.19 | 0.06 | 2.73 | ||
公用设施用地 | 4.12 | 0.01 | 3.27 | 0.01 | -0.85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1.65 | 0.00 | 3.16 | 0.01 | 1.51 | ||
留白用地 | 0.00 | 0.00 | 11.44 | 0.03 | 11.44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铁路用地 | 30.21 | 0.08 | 30.21 | 0.08 | 0.00 | |
公路用地 | 178.45 | 0.45 | 177.88 | 0.45 | -0.57 | ||
水工设施用地 | 0.47 | 0.00 | 0.47 | 0.00 | 0.00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0.00 | 0.00 | 32.50 | 0.08 | 32.50 | |
采矿用地 | 88.35 | 0.25 | 9.75 | 0.02 | -78.60 | ||
陆地水域 | 河流水面 | 26.90 | 0.07 | 26.90 | 0.07 | 0.00 | |
坑塘水面 | 56.39 | 0.14 | 56.39 | 0.14 | 0.00 | ||
其他土地 | 盐碱地 | 4.35 | 0.01 | 4.35 | 0.01 | 0.00 | |
裸土地 | 61.61 | 0.16 | 61.61 | 0.16 | 0.00 |
表5-1:国土空间结构调整表
第六章 自然**保护与利用
6.1耕地**
(1)耕地总量
德包图乡耕地总面积9428.19公顷,其中水浇地面积为47.20公顷,旱地面积为9380.99公顷。**县恢复耕地总面积4989.49公顷,全部为工程恢复类,其中德包图乡恢复耕地总面积636.04公顷。
(2)保护规划
落实耕地保有量,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在水**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安全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水定地,将符合土地整治条件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提质改造,提高耕地质量。
1)耕地补偿制度要做到“占补平衡”,“谁占谁补”,占用单位要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应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是占用耕地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
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采取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技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等多种方式,使新补充与被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相匹配。
2)严格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统筹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和新增耕地核定工作,确保新增耕地核定及时、结果准确、真实可靠。对各级各类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应对新增耕地(即通过项目建设将非耕地变成耕地)和提质改造耕地(即通过项目建设将旱地改造为水浇地、旱地改造为水田、水浇地改造为水田以及地类未变化仅提升耕地质量等别)的核定,应根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情况,对新增水田、水浇地、旱地的平均质量等别进行确定,并计算新增耕地指标、新增水田指标及新增产能指标。
3)各级土地整治等相关专业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在新增耕地核定、耕地质量评定、统一上图入库、土地变更调查等方面做好技术支撑工作。
6.2水**与湿地**
(1)水**总量
**县境内包含三大水源地、分别为肖家村水源地、**水源地、欣荣水源地,均不在德包图乡范围内。德包图乡境内陆地水域面积为83.29公顷,湿地面积为17.79公顷。
(2)统筹划定水生态保护区,强化水源地保护
实施水**总量、强度双控及分区域差别化管控。严格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统筹湖泊与河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取用水管理,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生活节水器具使用率达到50%。
(3)湿地**的利用
合理的利用方式:保护湿地植被、禁止滥捕滥猎、保持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保证湿地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湿地**的利用要明确湿地的功能:
1)产出功能:能产生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
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3)生态功能: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4)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
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功能,各种动植物的栖息地。
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开垦湿地为耕地、砍伐灌木、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进物种干扰、城镇建设。
6.3林地**
(1)林地**总量
德包图乡境内林地总面积为8286.32公顷,其中乔木林地面积为1079.87公顷,灌木林地面积为6564.90公顷,其他林地面积为641.55公顷。
(2)优化林种**选配,保障成片林韧性安全
森林保护应从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森林植被、巩固山体等直接作用进行考虑,合理优化林种,打造多种类、多作用的森林体系。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境内集体公益林和国有森林进行有效管护。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和森林防火责任制。同时做好片区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林木管护等日常工作,确保境内森林**安全。
(3)林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
林地使用权可出租、转让、抵押,需上报批准,但不能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确需征用、占用林地的,必须获得林地许可证,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续。未经县级以**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不得办理。征用、占用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申请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向县级以**业主管部门依法提交文件、资料;经依法批准征用、占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依法缴纳费用。
建立林地总量控制制度,采取措施稳定和扩大林地面积。禁止毁林开垦。对毁林开垦的林地,谁破坏谁恢复,限期退耕还林。
(4)林地**管控要求
1)天然林管控措施
建立天然林休养生息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对纳入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除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维护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必要措施外,禁止其他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天然林抚育作业的,必须编制作业设计,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基地建设,培育大径材和珍贵树种,维护国家木材安全。
严管天然林地占用。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除国防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保护重点区域的天然林地。在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提下,可在天然林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
2)公益林管控措施
遵循“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级管理、科学经营、合理利用”的原则。
国家级公益林不得随意调整。
国家级公益林林权权利人应当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管护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国家级公益林标牌,标明国家级公益林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林权权利人、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
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开垦、采石、采沙、取土,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征收、征用、占用国家级公益林地。
县级以**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规定完成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级公益林的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警预报,制定防控预案,实现减灾防灾。
6.4草地**
(1)草地**总量
德包图乡境内草地总面积为20316.46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积为19692.28公顷,其他草地面积为624.19公顷。
(2)草地**保护利用
自治区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对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禁止开垦草原。****政府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已造成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的,应当限期治理。
自治区对草原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草畜****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每三年进行一次,并落实到草原所有者和使用者。
已经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和集体所有草原,依据核定的载畜量,由拥有草原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单位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未承包经营的国有草原,由草原使****人民政府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未承包经营的集体所有草原,由草原****人民政府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自治区依法实行退耕、退牧还草和禁牧、休牧制度。禁牧、休牧的地****人民政府确定并予以公告。不得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
实施草原建设项目以及草原承包经营者建设小面积人工草地需要改变草原原生植被的,应当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不得在下列草原地区建设旱作人工草地:
1)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
2)坡度20度以上的;
3)土质、土壤条件不适宜种植的。
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禁止采集、加工、收购和销售发菜。****政府批准,****政府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重点****检查站,查堵外出或者进入草原地区采集发菜的人员。
****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草原上采集甘草、麻黄草、苁蓉、防风、黄芩、柴胡等野生植物的管理工作。禁止采集和收购带根野生麻黄草。草原野生植物的采集、收购****人民政府制定。
严禁在草原上进行非法捕猎活动。禁止在草原上买卖和运输鹰、雕、猫头鹰、百灵鸟、沙狐、狐狸和鼬科动物等草原鼠虫害天敌和草原珍稀野生动物。
因建设征收或者征用草原的,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草原环境保护方案。
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采矿产**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经批准在草原上从事本条第一款所列活动的,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区域内,按照准许的采挖方式作业,并采取保护草原植被的措施。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的,还应当事先征得草原使用者的同意。
****政府应当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防止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源对草原的污染。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应当接受调查处理,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强化全民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和治理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将“以牧为主”调整为“以草为主”。调整生态建设布局,合理配置各项**。
6.5矿产**
(1)矿产**总量
德包图乡境内有两处矿产**,为多罗庆石矿和崩巴图**,占地面积为8.69公顷,位于多罗庆村和崩巴图村域范围内。其余还包括78.60公顷的采矿用地,已全部废弃,本次规划将对其全部进行生态修复。
(2)矿产**保护利用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发展、民生、生态”底线,以提升矿业****中心,强化**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大有色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促进**产业链延伸。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示范区。
矿产**的开发应推行循环经济的“污染物减量、**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技术原则,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指标、废物**化利用指标、生态环境修复指标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矿山开采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降低矿产**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矿山**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建设绿色矿山,在采矿权到期后,应科学有序地退出,并对矿山进行环境恢复治理,改善周边环境。
提出提高矿产**利用效率的措施:需要做大经济规模,缩小**消耗规模,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规模,主要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靠技术、优布局、挖潜力。
6.6建设用地**
(1)建设用地总量
依据最新三调数据统计,德包图乡境内现状建设用地总量为584.26公顷,其中城乡建设用地286.78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209.1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88.35公顷。
(2)建设用地总量控制
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规划至2035年,德包图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552.46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减少31.81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01.65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增加14.86公顷,区域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为208.56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减少0.57公顷,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42.25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减少46.10公顷。
表6-1:德包图乡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 |||||||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变化量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
城乡建设用地 | 城镇 用 地 | 居住用地 | 14.43 | 2.47 | 7.93 | 1.44 | -6.51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11.98 | 2.05 | 13.54 | 2.45 | 1.56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1.16 | 0.20 | 2.68 | 0.49 | 1.52 | ||
工业用地 | 9.66 | 1.65 | 2.18 | 0.39 | -7.48 | ||
交通运输用地 | 0.67 | 0.11 | 5.27 | 0.95 | 4.60 | ||
公用设施用地 | 0.00 | 0.00 | 2.78 | 0.50 | 2.78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06 | 0.01 | 1.01 | 0.18 | 0.95 | ||
小计 | 37.96 | 6.49 | 35.40 | 6.40 | -2.56 | ||
村 庄 用 地 | 居住用地 | 219.81 | 37.62 | 212.69 | 38.50 | -7.12 | |
工业用地 | 0.00 | 0.00 | 9.62 | 1.74 | 9.61 | ||
物流仓储用地 | 0.78 | 0.13 | 0.87 | 0.16 | 0.10 | ||
乡村道路用地 | 22.46 | 3.84 | 25.19 | 4.56 | 2.73 | ||
公用设施用地 | 4.12 | 0.71 | 3.27 | 0.59 | -0.85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1.65 | 0.28 | 3.16 | 0.57 | 1.51 | ||
留白用地 | 0.00 | 0.00 | 11.44 | 2.07 | 11.44 | ||
小计 | 248.82 | 42.58 | 266.24 | 48.19 | 17.42 | ||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 | 铁路用地 | 30.21 | 5.17 | 30.21 | 5.47 | 0.00 | |
公路用地 | 178.45 | 30.54 | 177.88 | 32.20 | -0.57 | ||
水工设施用地 | 0.47 | 0.08 | 0.47 | 0.08 | 0.00 | ||
小计 | 209.13 | 35.79 | 208.56 | 37.75 | -0.57 | ||
其他建设用地 | 特殊用地 | 0.00 | 0.00 | 32.50 | 5.88 | 32.50 | |
采矿用地 | 88.35 | 15.12 | 9.75 | 1.77 | -78.60 | ||
小计 | 88.35 | 15.12 | 42.25 | 7.65 | -46.10 | ||
总计 | 584.26 | 100.00 | 552.46 | 100.00 | -31.81 |
(3)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
围绕粮油、果蔬、****基地,在各村结合连片耕地、园地、道路交通与规划聚居点布局用于晾晒烘干、仓储冷藏以及分拣包装、初加工的种植设施建设用地。结合养殖产业发展需要,布局用于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看护房等养殖设施用地。
规划基期年德包图乡现状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规模为223.99公顷,其中乡村道路用地190.21公顷,种植设施建设用地3.57公顷,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30.21公顷。
规划目标年,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总规模724.98公顷,与规划基期年相比增加500.99公顷。
表6-2: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表
(单位:公顷、%) | ||||||
用地用海分类 | 基期年 | 规划目标年 | 变化量 | |||
面积 | 比重(%) | 面积 | 比重(%) |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乡村道路用地 | 190.21 | 84.92 | 188.46 | 26.00 | -1.75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3.57 | 1.59 | 8.24 | 1.14 | 4.67 | |
畜禽养殖设施建设用地 | 30.21 | 13.49 | 528.28 | 72.87 | 498.07 | |
小计 | 223.99 | 100.00 | 724.98 | 100.00 | 500.99 |
第七章 镇村统筹发展
7.1人口与城镇化
7.1.1乡域人口规模
1、人口现状德包图乡户籍人口19876人,常住人口3433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80户,950人;常住人口170户,425人。村庄户籍人口9463户,18926人;常住人口1504户,3008人。
2、乡域人口预测本次规划人口预测采用综合增长率法。人口规模预测公式为:
P=P0(1+k)n
——P为乡域人口规模(人);
——P0为乡域现状人口规模(人);
——K为乡域年平均综合增长率;
——n为规划年限(年)。
德包图乡基期年户籍人口规模为19876人。综合上位规划与人口变化趋势,年综合增长率取-4‰,则
户籍人口:2025年人口=19876×(1-4‰)4≈19557人;
2035年人口=19557×(1-4‰)10≈18794人;
常住人口:2025年人口=3433×(1-4‰)4≈3378人;
2035年人口=4593×(1-4‰)10≈3246人。
德包图乡镇区基期年户籍人口规模为950人。综合上位规划与人口变化趋势,年综合增长率取-2‰,则
户籍人口:2025年人口=950×(1-2‰)4≈940人;
2035年人口=940×(1-2‰)10≈925人。
常住人口:2025年人口=425×(1-2‰)4≈420人;
2035年人口=420×(1-2‰)10≈410人。
3、人口及城镇化主要特点1)人口城镇化水平中等
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资料,德包图乡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为12.37%,表明德包图乡人口城镇化水平处于偏下的水平。
2)人口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的过程。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要与经济发展水**经济结构特征相适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才能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人均GDP水平越高,城镇化率越高。目前德包图**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3)人口城镇化降低以现状居住人口迁出和农牧区人口迁移为主,客观分析德包图乡保持人口城镇化低水平的原因,与现状居住人口迁出和农牧区人口迁移密切相关。一方面,德包图乡产业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剩余劳动力将转移至城市。同时,因扶贫搬迁、易地搬迁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乡内常住人口将持续减少。
7.1.2乡域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指一个地区常住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德包图乡基期年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为425人,2025年常住人口规模为420人,2035年预计城镇人口为410人。
2025年城镇化水平为12.43%,2035年城镇化水平为12.63%。
7.1.3人口减少及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客观分析德包图乡未来将迎来人口城镇化不断提高的阶段,与现状村庄居住人口迁入和农牧区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1)影响人口规模变化的因素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抚养成本的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增速变缓,村庄内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人口将不断向镇区迁入;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带眷在城市落户;包括有分户需求的青年人,****中心镇区。
综合来看,乡域镇区人口呈不断负增长态势。
(2)德包图**镇化水平仍有较大提高空间
城镇化水平的峰值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的最大值,这个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面积、产业结构、生活习惯甚至城市或者城镇化定义的影响。德包图乡目前城镇化率为27.67%。随着现状村庄居住人口迁入和农牧区人口迁移持续发展,德包图**镇化水平将逐年提高。
7.2镇村体系现状
7.2.1乡域城镇基本情况
德包图乡全乡总面积394.7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德包图村、多罗庆村、**村、庆乐村、黑沙图村、建林村、黄花村、勿兰胡洞村、崩巴图村、六支箭村、**村、八十顷村),64****小组。
7.2.2城镇体系结构现状
****中心镇区位于乡域**,****中心,以发展一、二产业为主。由于乡道Y005、Y006、Y007,县道586以及G5511二广高速的通过以及****中心的镇域交通网络的放射状分布,使德包图乡镇区成为全乡的交通枢纽。
整个乡域村镇体系发展较快,****中心****中心,多罗庆村、庆乐村、****中心的城镇总体格局,能够推动周边行政村人口转移的进程。但是,德包图乡乡域村镇体系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行政村数量虽多,但分布较为分散,而且职能单一,功能不协调。
(2)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稀少,农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和传统农牧业为主,缺乏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3)行政村之间受地形、区位等因子不同的影响,交通联系不便,尚未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
(4)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社会服务设施也仅限于低水平的重复。
7.3镇村体系规划
7.3.1空间布局结构
以德包图乡的**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等为基础,充分考虑全乡生产力布局和城镇空间发展规律,划分不同区域城镇发展区;重点依托交通干线优化城镇布局,形成城镇空间核心、空间节点、发展轴线有机联系的城镇网络;切实加强德包图乡生态区的保护与建设,调控生态用地与农牧业用地,通过优化交通体系与区域性基础设施,引导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促进城镇化有序发展;优化城镇区域职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加强外部联系,将德包图**镇化发展融入到**城镇体系。综合考虑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城乡空间,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村体系,按照不同等级,制定相应服务设施标准。加强全域外联内聚发展,形成“一心多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心:中心镇区。促进德包图乡镇区一体化发展。以发展特色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以“互联网+”的线上销售模式为主,建立德包图乡乡域最坚实的产业支撑基础。
多点:多个中心村。**村、多罗庆村、庆乐村、德包图村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条件,****中心。其中德包图村全面发展,属于综合型村庄;多罗庆村以发展农副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为主;庆乐村、**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其它村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协调区,通过生态移民、土地流转整理等手段整合第一产业用地面积,紧凑发展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中心点和轴线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7.3.2村镇等级规模
按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总体布局的要求,大力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综合考虑镇区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情况,****中心,中心村为发展要点,基层村为基本点。公路交通线为连接的“点—轴”放射网络状村镇体系。
规划根据城镇发展需要,依据相关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德包图乡乡域镇村等级结构为三个层次,分别为:
第一级:中心镇区:****中心镇区。以现状镇区为依托,向周边发展,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级:中心村:**村、多罗庆村、庆乐村、八十顷村、黄花村。与中心镇区及各基层村交通方便,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主要服务周边村庄。
第三级:基层村:崩巴图村、黄花村、勿兰胡洞村、黑沙图村、六支箭村、**村,是辖****服务中心。
7.3.3镇域职能结构规划
根据德包图乡经济的现状特征和潜力,将镇村职能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综合职能、农牧业职能、工贸业职能、生态旅游职能,各镇村承担以下职能。
(1)综合职能
德包图乡作为****中心,具有较为可观的城镇规模,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重点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通过精致化建设及管理,建设成为呼包**市群中的魅力之城、创业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带动全乡发展。
(2)农牧业职能
****分行政村依托自然生态条****基地****基地。
(3)工贸业职能
德包图乡镇区作****中心,****商贸****中心,多罗庆村、黄花村、建林村具有交通比较优势,将承担重要的工贸职能。
(4)生态旅游职能
德包图乡境内自然生态景观优美,历史遗存众多,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黑沙图村、多罗庆和黄花村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先天基础,应以德包图乡为主要客流集散地,其他村为旅游服务节点,通过文化旅游产业和休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促进各区域发展,特别是促进农牧民增收。
表7-1镇村体系规划表
附表五:镇村体系规划表(单位:人) | |||||
镇村等级 | 个数 | 名称 | 人口规模 | 职能分工 | 备注 |
镇区(乡集镇) | 1 | 德包图乡 | 0.5-1万人 | 综合型 | |
中心村 | 5 | 八十顷村 | 0.1-0.5万人 | 综合型 | |
庆乐村 | 0.1-0.5万人 | 农牧型 | |||
**村 | 0.1-0.5万人 | 农牧型 | |||
多罗庆村 | 0.1-0.5万人 | 工贸型 | |||
黄花村 | 0.1-0.5万人 | 旅游型 | |||
基层村 | 6 | 崩巴图村 | 0.1-0.5万人 | 农牧型 | |
建林村 | 0.1-0.5万人 | 工贸型 | |||
勿兰胡洞村 | 500-1000人 | 农牧型 | |||
黑沙图村 | 0.1-0.5万人 | 旅游型 | |||
六支箭村 | 0.1-0.5万人 | 农牧型 | |||
**村 | 0.1-0.5万人 | 旅游型 | |||
注:人口规模分 500 人以下、500-1000 人、0.1-0.5 万人、0.5-1 万人、1-3 万人、3-5 万人、 5 万人以上。 |
7.4镇域城乡统筹规划
7.4.1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德包图乡作为以养殖业、加工业为主的地区,养殖业、加工业经济既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因,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为此德包图乡:一是不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快改造升级进度,提升地方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后续产业的发展壮大,以支柱产业为依托,促进产业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岗位,为全乡失地农民和转移农民的就业、**创造良好环境,以工业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三是逐步完善德包图乡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四是大力推进厂村企共建模式,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产业带动、**开发、直接参与、治理帮扶、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与农村**共建,利用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
(2)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
只有加快推进城镇化,才能为人口转移提供载体,才能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才能为就业提供岗位。为此德包图乡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位,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3)围绕解决城乡群众的民生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近几年来,德包图乡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着力点,以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城乡健**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为重点,逐步让进城农民、失地农民拥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的权利,享受城镇低保的权利,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的权利,享受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了覆盖全社会的生活保障体系、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卫生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围绕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突出加强政策统筹
德包图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策体系,并将其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建立农民不依赖于土地而生存的保障制度入手,重点加快城乡户籍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就医制度等配套改革。通过改革和出台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统筹城****政府管理体制,****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公共职能城乡一体化工作,将规划、建设、交通、城管、环卫、环保、文化等城市公共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促使农村管理全方位与城市对接,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5)围绕城乡发展环境的优化,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曾是长期制约德包图乡发展进步的“瓶颈”。几年来,德包图乡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多管齐下,通过禁牧、舍饲养畜、转移农牧民、高标准实施生态水保项目、强力推进工业污染治理等措施,全社会尤其是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环保美德”大幅度提升,取得经济与生态共赢、城镇与乡村共建的效果,初步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德包图**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目前城乡二元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远远滞后于城市,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7.4.2村庄布局规划
(1)村庄分类
结合《**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村庄的发展基础和演变规律,综合考虑区域条件、人口规模、**禀赋、文化特色等,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引导人口向乡镇所在地、产业发展集聚区集中。以解决村庄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镇村体系发展需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区域内全部村庄分为集聚提升类。
(2)规划原则
1)村庄布局规划要充分尊重有关农民的意愿,本着科学、合理、有利生活、方便生产原则进行布点的迁并整合工作。
2****中心村,兼并搬迁生态脆弱村,加快改造空心村的原则,适当迁并整合较为分散、规模小、塌陷区、采空区、生态脆弱、发展阻力大的村庄。
3)保持村庄体系结构的科学合理,以中心村的规划布局为重点,合理控制引导基层村发展。
4)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对村庄布点规划的影响。
5)综合考虑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及使用服务半径的要求。
6)考虑农村人口生产、生活习惯,与农业耕作半径、渔业、牧业等发展相结合。
(3)村庄布局规划
1)城镇地区村庄布局
城镇地区村庄主要包括位于现状建成区内的**村、规划建成区内现状建成区外的远期村以及城**景规划范围的远景村。作为未来城镇地区,村庄建设主要应符合有关城镇规划,同时逐渐将由农村****镇社区模式。
在2035年规划期末,实现对已划入城镇建成区和城镇规划区内村庄的彻底改造,包括1个**村(德包图村)。其中远景村规划应合理控制规模,在空间上进行适当撤并、集聚,通过实施村改居策略,为远景城镇发展预留空间以及降低城镇发展成本。
2)中心村规划
中心村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具备一定规模、配套相对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本村及相邻地区村庄的****中心,并且对相邻村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村庄。****中心村,使之成为相对集聚、功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居住条件和环境良好的村庄,带动周边村****中心村集中,是当前德包图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心村确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①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村庄;
②交通与**条件较好的村庄;
③****中心村之间有合理的间距,服务半径也较适宜;
④中心村规划布局结合县域村庄布局规划;
⑤考虑到城镇化水平、三区划分、移民搬迁、合并计划等因素,本****中心村数量为总体村庄总数的30%左右。
3)基层村规划
结合县域的生态移民、三区划分等村庄发展政策,规划德包图乡乡域基层村总数为6个。另自然村保留建议依据下表自然村撤并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基层村确定的原则具体如下:
①原则上不保留高程较高、村庄规模500人以下的行政村;
②不保留**村和远期村、远景村;
③原则上不保留位于**、生态敏感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行政村;
④不保留因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迁的行政村;
⑤****中心村建设需要进行合理撤并的村庄;
⑥根据合理的生产、生活服务半径进行基层村规划布局;
(4)居民点布局规划
1)基本要求
居民点建设地点为规划保留村庄村民的集中居住地,具体位置选择要本着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原则,考虑农业耕作服务半径,均衡分布;同时要避开塌陷区、采空区、****开发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劣等区域;
合并保留后的每****中心村和基础村),其居民点建设地点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建设地点以所在自然村村名来命名。
规划中城镇化型的行政村不再设置居民点,迁并型的行政村如确需设置居民点,要统一纳入合并后所属行政村管辖范围内。
2)规划原则
表7-2德包图乡自然村(社)迁并原则
保留 | 不保留 |
有一定人口规模,宽裕的建设用地条件,道路通达性较好,有一定的**条件。 行政村村部所在地自然村。 人口较少(**﹤80人,山区﹤50人),但与其它成规模自然村聚落形态相连,能够相对集中布局的自然村。 人口较少(**﹤80人,山区﹤50人),但区位条件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交通方便,建设用地宽裕,可作为撤并村庄安置地的自然村。 | 人口较少(**﹤80人,山区﹤50人)的自然村,无特殊情况原则上不保留。 人口较多(**≥80人,山区≥50人),但无或有少量的建设用地,道路通达性差,与外界联系不方便,无发展潜力。 ****风景区的核心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矿产开发区塌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自然村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所影响的自然村。 |
通达性:公路能够通机动车,且路况较好,自然村之间联系方便。通村公路包括现状已建、在建及规划需建设的。**条件:包括土地**、水**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充足的生活用水。
(5)居民点规划
德包图乡现辖12个行政村。规划全乡形成5个中心村,6个基层村,64个集中居住点。
表7-3村庄及居民点分级分类汇总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行政村分类 | 居民点名称 | 行政村人口 | 备注 | |
现状 | 规划期末 | |||||
1 | 八十顷村 | 集聚提升类 | 八十顷村 | 1327 | 1222 | |
四合一村 | ||||||
四合二村 | ||||||
四合三村 | ||||||
**村 | ||||||
黄宝房子村 | ||||||
2 | 崩巴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崩巴图村 | 1797 | 1700 | |
大井沟村 | ||||||
小崩巴图村 | ||||||
铁匠营子村 | ||||||
五毛沟村 | ||||||
3 | 德包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德包图村 | 1721 | 1826 | |
乌图脑包村 | ||||||
头段井村 | ||||||
毛利淖村 | ||||||
两面井村 | ||||||
4 | 黄花村 | 集聚提升类 | 黄花村 | 1725 | 1673 | |
五顷地村 | ||||||
顷半地村 | ||||||
半个围子村 | ||||||
十山脑包村 | ||||||
5 | 建林村 | 集聚提升类 | 怡安村 | 1613 | 1588 | |
黄金沟村 | ||||||
十三股村 | ||||||
建林村 | ||||||
黄家营子村 | ||||||
泉子沟村 | ||||||
6 | 勿兰胡洞村 | 集聚提升类 | 大勿兰胡洞村 | 866 | 840 | |
小勿兰胡洞村 | ||||||
阿拉乌素村 | ||||||
7 | 多罗庆村 | 集聚提升类 | 多罗庆村 | 1824 | 1718 | |
里大井村 | ||||||
九支箭村 | ||||||
开地房子村 | ||||||
二段井村 | ||||||
8 | **村 | 集聚提升类 | **村 | 1327 | 1090 | |
池宽营子村 | ||||||
农场村 | ||||||
后房子村 | ||||||
9 | 黑沙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张盖营子村 | 2028 | 1909 | |
马连沟村 | ||||||
郭家村 | ||||||
南营子村 | ||||||
刀拉胡洞村 | ||||||
黑沙图村 | ||||||
小井沟村 | ||||||
友爱村 | ||||||
10 | 六支箭村 | 集聚提升类 | 六支箭村 | 2027 | 1909 | |
毛换村 | ||||||
拥宪村 | ||||||
赵家村 | ||||||
荣花村 | ||||||
十顷地村 | ||||||
侯家村 | ||||||
11 | 庆乐村 | 集聚提升类 | 十二支箭村 | 1439 | 1354 | |
金石村 | ||||||
庆乐村 | ||||||
二登桃力盖村 | ||||||
农场村 | ||||||
12 | **村 | 集聚提升类 | 联合村 | 1232 | 1196 | |
兴昌村 | ||||||
七支箭村 | ||||||
**沟村 | ||||||
**村 |
7.5产业发展与布局
7.5.1产业发展现状
(1)第一产业
德包图乡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全乡耕地面积12.6万亩,其中水浇地1000亩。林地面积28.4万亩,其中退耕地6.4万亩,公益林22万亩。天然草场34万亩。全乡种植旱地小麦、燕麦、优质牧草面积7.32万亩(其中:优质牧草种植面积1.5万亩)。
德包图乡及周边的畜牧业**也是德包图乡的一大优势,利用土地、水草**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肉羊、肉牛养殖。基础母羊存栏4万只左右、肉牛存栏1280头,旱作种植、肉羊,肉牛养殖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
(2)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建设有德包图纯粮食酿造醋厂,位于多罗庆村,投资610万元,占地面积4000㎡,2020年7月开工建设,2021年10月完工投产试运行,年酿造食用醋900吨,年产值900万元。生产下游产品醋糟1080吨,可吸纳就业人员22人,辐射带动180户农户增收。
****公司****工厂,在毛利淖村****加工厂,占地面积为3.3公顷,用于处理牛羊的粪便,通过****养殖场产生的粪污转化为有机肥还田。
(3)第三产业
德包图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及文化体育和娱**方面发展不够完善,第三产业底子薄。但是,具有交通比较优势,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交通干线优势,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
重点打造黑沙图、多罗庆、黄花民俗特色“牧家游”。目前已完成了民俗特色的亮化彩绘、“**广场”、蒙古包底座,餐饮厨房、街巷道路、停车场等建设。继续发掘**遗址,打造新石器历史文化特色游。着力打造德包图绿色生态旅游品牌。
7.5.2产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
以种养加”良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依托区位和**优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发展第一产业,重点提升第二产业,尤其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规划确立德包图乡以养殖业与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为主导。以**县丰富的畜牧**与农副产品为依托,以企业为载体,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环境为保证,多元化综合产业为主要方向,力争在未来几年建成具有低污染、低排放、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面向市场,集产业的生产、贸易、信息、人才为一体的综合性城镇。
(2)发展战略
1)依托自然**,发展基础产业
德包图乡在养殖业与农副产品加工相关行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今后应以此为产业发展的重点,遵循在产业内部建立行业链条配套关系,重点发展养殖业与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形成推动德包图乡发展的动力源。
2)加快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
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宏观背景,围绕**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两条产业链,实行以养殖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主要链条的循环产业项目招商。
7.5.3产业发展思路
通过政府引导,养殖业逐步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高效养殖方向转变,做到肉羊、肉牛等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优羊、增牛、稳猪、扩禽”的目标。大力发展优质种植业以及第三产业。以“优化一产,发展三产”为指导,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最终实现全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德包图乡依托**绿川金****公司,全乡所有农畜产品全部依靠绿川金****公司销售。在公司支撑下,全乡建设肉牛肉羊****基地、****基地、****基地、****养殖场、****养殖场、有机小麦连片种植、马铃薯规模化种植、纯粮食手工酿造食用醋厂、****工厂、冷库。****公司采取线上线下销售以上所有农畜及加工类产品,****村委会投资已经建成的直播平台,以消费扶贫为切入点,所有农畜产品从农户家中购买,实现农畜产品可追溯,减少中间流通差价,解决优质有机产品“卖出去、卖好价”的问题,帮助农户同比增收。
7.5.4产业发展规划
(1)大力发展畜禽产业
通过政府引导,养殖业逐步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高效养殖方向转变,做到肉羊、肉牛养殖的转型升级,实现“压数量、提品质、增效益”的目的。
德包图乡2021年在德包图村投资600万元**肉羊肉牛育****基地1处,占地50亩,一批次可育肥肉羊5000只--6000只、肉牛200头,每年可育肥2-3批次,培育优质种公羊200只,现已立项招标,正在办理土地审批手续。利用勿兰胡洞村现有的畜种改良站和德包图肉羊肉牛育****基地,****基地示范引领带动,达到提质增效目的,农户由粗放式养殖改变为精养细养。
****基地,2021年在全乡12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选取3户养殖示范户,采取奖补形式,育肥出售后按照每只100元进行补贴,最低育肥数200只,最高补贴数300只。并免费提供萨福克良种种公羊进行改良。打造八十顷、多****基地,引进安格斯、西门达尔等优质良种,贫困户每冷配成功一头补贴200元,一般户每头补贴100元。通过示范引导,推进肉牛良种化进程。
(2)大力发展优质种植业
1)连片种植业带动农户增收:
坚持走旱作有机农业的路子,重点发展“一薯两麦”,2022年加大种植面积,全乡计划发展旱地有机小麦、燕麦种植2.5万亩;今年年为改善土壤条件实行换茬种植,将1.5万亩麦茬改换为燕麦,另新增连片种植有机小麦1万亩,有机马铃薯2000亩,有机胡麻2000亩。使有机种植成为我乡种植业的一大特色。
****小组,要求全乡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经乡审批、并规划作物种植,严禁种植葵花等需水量大的作物。完成4.3万亩的轮耕种草流转任务。
2)**村庭院经济建设项目:
在**村鼓励50户发展庭院经济,乡政府扶持建设塑料大棚用于蔬菜种植、林果种植采取奖励扶持,每户最高补贴不超5000元,打造特色庭院经济。
3)传统手工业酿醋带动农户增收:
在多罗庆村投资500万元建设纯粮食手工酿造食用醋厂1处,依托全乡小麦、燕麦规模化种植,通过“公司+集体经济+贫困户”注资入股**的模式,开创集体经济新模式,发展手工酿醋业。
醋厂每年为集体经济年增收30万元。农户可通过入股分红、岗位就业、集体经济设置公益岗位等措施多渠道增加收入。
以醋厂为依托,带动全乡大农业产业链健康循环发展,例如,醋厂原料带动规模化种植业、醋糟带动规模化养殖业、养殖业粪便带动有机种植业,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达到农户增收目标。
惠琎源是一家生产****公司,目前与德包图村民签订了有机胡麻订单800亩。该公司已形成了从收购——生产——包装——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产品在**东**对口销售专柜,是全县最热门的消费扶贫产品。
4)柠条加工业带动农户增收:
2021年投资400万元****加工厂1处,利用德包图乡现有柠条种植面积,实行轮垄采收加工,年可生产柠条饲料2000余吨,推动农户精细化圈养,为全乡的舍饲育肥、舍饲圈养提供充足的饲草料保障。
(3)大力发展新能源
德包图乡具有良好的新能源**禀腻,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充分把握**转型利用的机遇期,挖掘生态**禀赋,把握政策扶持机会。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主要发展区域为德包图乡东北区域,所涉及的村庄为黄花村、勿兰胡洞村和建林村。
1)利用风能**优势,推进风电项目继续发展。**县风能**丰富,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促进风能发电项目建设,不仅可以促进能源利用向清洁能源转化,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地区企业用电问题,保障生产平稳发展。
2)合理规划,****电站项目。增****电站数量,以光伏发电产业带动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和奖励补助扶贫,发挥电站的扶贫功能。同时积极****电站项目,****电站布局,积极招商引资,****电站发电的商业价值。
结合地方优势,规划在德包图乡建设规模为5****电站。
7.5.5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两翼一心多点”的产业空间结构,将整个乡域规划为生态保育区、清洁能源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区。
“一轴”为乡村文旅发展轴。以多罗庆村、黑沙图村、黄花村为文旅发展轴,发展乡村自然风光旅游产业。
“两翼”为生态产业、农牧产业。以养殖产业与生态产业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一心”****政府****中心,拓展为“种—养—加”良性循环产业链,种植业以燕麦为主,作为酿醋原料,下游产品醋糟,****基地饲料,牛羊的****公司生产加工转化为有机肥还田。
“多点”为**保护点、区域开发点,多个产业分布点串联成面,形成全乡产业联合发展。
7.6历史文化保护
7.6.1文物古迹保护现状
德包图乡乡域内历史遗迹有10处,主要以聚落址、城址、庙址为主,其中**遗址被评为第六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荣获2016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四麻沟遗址是**文化又一处典型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其文化时代可能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多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研究早期东北亚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线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遗址破损较为严重,现状已经发掘,进行历史文化保护。
7.6.2保护内容
**遗址位于****市**县德包图乡**村东北部1.25公里处,西南距**县城32公里,遗址东南1公里处为东西向省道S105线,遗址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14°19'25.2”、北纬42°04'11.94”,海拔1489米,2010年配合集通铁路复线工程建设开展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同年8月由内蒙****研究所、****博物馆、****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其进行考古试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依据《考古》(2021年1期)《****县**遗址发掘简报》,为了探索**遗址的文化面貌,此后又连续开展正式发掘,2014年8-11月发掘面积775平方米,2015年7-11月发掘面积700平方米,2016年6-11月发掘面积1575平方米,四个年度的考古发掘共布设5米x5米的探方126个,发掘总面积3150平方米。
**遗址共清理房址14座,灰沟1条,墓葬1座,房址有圆形和椭圆形2种类型,均为半地穴式结构,有二层台、柱洞、壁柱,地面和墙壁粗糙,圆形地面灶有烧灰土,房址大小不一,保存较好。**遗址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共有各类遗物4500佘件,其中石器占98%,共4428件,余者骨器较多,陶器和其他制品较少,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实验室、美国贝塔(Beta****实验室对房址、墓葬和第四层出土的木炭、人骨、动物骨骼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遗址的年代范围为距今8400年一7600年。
**遗址是一处族群规模较小的聚落遗址,房屋建筑技术较为成熟,整体石器工具的组合,呈现出明显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这一时期,承上启下,反映出了人群在生产活动中变化的过程、以**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森林一草原过渡带,以多元化的狩猎、采集为主,兼有原始农业发展过程的经济形态。在周边地区甚至阴山北麓亦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石器及其他遗存,说明此类文化人群在该区域延续时间较长。综上,可以将具有**遗址文化相同属性的遗存,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文化”。
通过对**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周边区域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以及对**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可知**文化是迄今为止**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研究东北亚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生活演变过程、早期人群交流以及中国北方生态交错地带、草原地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线索。
7.6.3保护措施
本次规划划定乡域内的传统民居古遗址和其他历史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以确定****中心将外延100米划定为保护范围,外延50米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保护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风貌的完整性,贯彻科学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乡域的用地布局、发展用地选择、各项设施的选址、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址,应有利于德包图乡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提升村容村貌。
7.7特色风貌塑造
7.7.1传统城镇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传统城镇风貌区位于德包图乡镇区,重点考虑镇区原有的空间肌理格局,保证镇区原有的空间尺度及建筑风貌,使城镇建设始终具有历史性及传承性,同时又展现一定的时代精神风貌。
建筑形态:考虑传统空间肌理格局的延续。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的协调,建筑形体变化丰富,体量不宜过大。
建筑风格:以传统建筑为主,同时融入地方特色,形成简约、实用,但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风格。
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
建筑材料:以砖、石材、混凝土、红瓦等材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传统材料砌筑工艺的运用和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部分商业建筑可适当采用质感涂料以及可塑性强、有现代感和**的金属为建筑材料。
建筑色彩:以红色调为主(延续现状城镇色彩),辅以冷色系列,形成冷暖变化,局部点缀较亮的色彩,****中心气氛。商业街区可选用较丰富的色彩。
图7-1街景改造示意图
图7-2住宅改造及**效果图
7.7.2综合服务风貌区控制及引导
综合服务风貌区位于镇区**,是城镇发展扩展区。
建筑形态:行政办公和商业建筑可以群体组合为主,结合轴线进行组织;注重各体块间的协调,一般性建筑形体简洁,重点建筑形体变化丰富。
建筑风格:追求传统地域风格与现代建筑风貌的统一,在细节处理中引用传统建筑符号。
建筑高度:控制在40米。
建筑材料:以砖、混凝士等为主要建筑材料,注意材料质感、肌理的处理。
建筑色彩:以中低明度淡彩色灰色系、中低明度土黄色系,如白色、冷灰色、土黄色为主,辅以适量红色、桔红暖色。
图7-3住宅改造及**效果图
第八章 镇区(乡集镇)规划
8.1规划区范围划定
规划区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综合考虑规划管理事权、中心城市与周边乡镇联系密集程度、中心城市产业扩散和互补及未来扩展范围等因素。德包图乡规划区范围为:北起现状镇区北侧东西向连接乡道Y002道北端,**现状养老院东侧,西至乡道Y002,南至G5511二广高速以北,规划区面积为52.23公顷。
8.2规划区发展现状
8.2.1自然条件概况
德包图乡规划区位于**县中部,规划区南侧有G5511二广高速东西向穿过,现状大部分用地集中在G5511二广高速以北,乡政府周边地区。区域内为典型的**地区,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
8.2.2城镇发展概况
本次规划区涉及德包图乡镇区以及德包图行政村的德包图自然村。德包图乡是以公共服务、居住、产业等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镇区现状建设用地规模约31.2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规模为329.05平方米。
表8-1镇区建设用地现状平衡表
镇区建设用地现状平衡表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规划基期年 |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 | |
面积(公顷) | 比例(%) | |||
居住用地 | 城镇住宅用地 | 13.41 | 42.89 | 141.13 |
****基地 | 2.59 | 8.29 | 27.28 | |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25 | 0.81 | 2.65 | |
小计 | 16.25 | 51.99 | 171.06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2.23 | 7.14 | 23.50 |
教育用地 | 0.47 | 1.51 | 4.96 | |
社会福利用地 | 6.08 | 19.44 | 63.98 | |
医疗卫生用地 | 0.05 | 0.16 | 0.52 | |
小计 | 8.83 | 28.25 | 92.96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1.10 | 3.51 | 11.54 |
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 | 0.07 | 0.21 | 0.69 | |
小计 | 1.16 | 3.72 | 12.23 | |
工矿用地 | 工业用地 | 0.84 | 2.68 | 8.83 |
小计 | 0.84 | 2.68 | 8.83 | |
交通运输用地 | 公路用地 | 4.92 | 15.73 | 51.75 |
小计 | 4.92 | 15.73 | 51.75 | |
公用设施用地 | 环卫用地 | 0.04 | 0.14 | 0.44 |
小计 | 0.04 | 0.14 | 0.44 | |
广场用地 | 0.06 | 0.18 | 0.60 | |
小计 | 0.06 | 0.18 | 0.60 | |
城市建设用地 | 31.26 | 100.00 | 329.05 | |
_____2021_____年现状常住人口_____950___人 | 0.00 |
8.3规划区空间格局
本次规划区统筹规划通过规划区发展格局、重大设施布局等内容,协调中心镇区与外围乡镇空间、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规划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统筹。
****中心镇区空间结构为“一心一轴四区”。
一心:****中心;
一轴:主要景观轴
四区为传统宜居风貌区、核心公共服务风貌区、综合服务风貌区、现代农业风貌区;
8.4规划区空间协调规划
城镇功能区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德包图乡规划区范围面积为52.23公顷。
镇区规划用地面积统计表 | ||||
一级类别 | 二级类别 | 类别名称 | 面积(公顷) | 比例(%) |
1 | 耕地 | 10.5393 | 20.18 | |
102 | 水浇地 | 10.5393 | 20.18 | |
3 | 林地 | 6.7771 | 12.98 | |
304 | 其他林地 | 6.7771 | 12.98 | |
4 | 草地 | 3.5818 | 6.86 | |
403 | 其他草地 | 3.5818 | 6.86 | |
6 | 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 0.646 | 1.24 | |
602 | 种植设施建设用地 | 0.2731 | 0.52 | |
7 | 居住用地 | 6.8127 | 13.04 | |
703 | ****基地 | 6.5501 | 12.54 | |
704 |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2626 | 0.50 | |
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7.712 | 14.77 | |
801 | 机关团体用地 | 1.5743 | 3.01 | |
804 | 教育用地 | 0.6646 | 1.27 | |
805 | 体育用地 | 0.2553 | 0.49 | |
806 | 医疗卫生用地 | 0.1604 | 0.31 | |
807 | 社会福利用地 | 5.0574 | 9.68 | |
9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4.3753 | 8.38 | |
901 | 商业用地 | 4.3753 | 8.38 | |
10 | 工矿用地 | 0.218 | 0.42 | |
1001 | 工业用地 | 0.218 | 0.42 | |
12 | 交通运输用地 | 10.4644 | 20.04 | |
1207 | 城镇道路用地 | 10.1658 | 19.46 | |
1208 | 交通场站用地 | 0.2986 | 0.57 | |
13 | 公用设施用地 | 0.4134 | 0.79 | |
1302 | 排水用地 | 0.1148 | 0.22 | |
1307 | 邮政用地 | 0.1478 | 0.28 | |
1309 | 环卫用地 | 0.1508 | 0.29 | |
14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0.6874 | 1.32 | |
1401 | 公园绿地 | 0.3609 | 0.69 | |
1403 | 广场用地 | 0.3266 | 0.63 | |
总计 | 52.2273 | 100.00 |
8.5镇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德包图乡规划范围内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八大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30.68公顷,人均建设面积为331.68平方米/人。
表8-2镇区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表
镇区城镇建设用地结构表 | ||||
一级类 | 二级类 | 规划目标年 |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2) | |
面积(公顷) | 比例(%) | |||
居住用地 | ****基地 | 6.55 | 21.35 | 70.81 |
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用地 | 0.26 | 0.86 | 2.84 | |
小计 | 6.81 | 22.21 | 73.65 |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机关团体用地 | 1.57 | 5.13 | 17.02 |
教育用地 | 0.66 | 2.17 | 7.18 | |
体育用地 | 0.26 | 0.83 | 2.76 | |
医疗卫生用地 | 0.16 | 0.52 | 1.73 | |
社会福利用地 | 5.06 | 16.48 | 54.67 | |
小计 | 7.71 | 25.14 | 83.37 | |
商业服务业用地 | 商业用地 | 4.38 | 14.26 | 47.30 |
小计 | 4.38 | 14.26 | 47.30 | |
工业用地 | 工业用地 | 0.22 | 0.71 | 2.36 |
小计 | 0.22 | 0.71 | 2.36 | |
交通运输用地 | 城镇道路用地 | 10.17 | 33.15 | 109.95 |
交通场站用地 | 0.30 | 0.97 | 3.23 | |
小计 | 10.47 | 34.13 | 113.19 | |
公用设施用地 | 排水用地 | 0.11 | 0.37 | 1.24 |
邮政用地 | 0.15 | 0.48 | 1.60 | |
环卫用地 | 0.15 | 0.49 | 1.63 | |
小计 | 0.41 | 1.35 | 4.47 | |
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 | 公园绿地 | 0.36 | 1.18 | 3.90 |
广场用地 | 0.33 | 1.06 | 3.53 | |
小计 | 0.69 | 2.24 | 7.43 | |
城市建设用地 | 30.68 | 100.00 | 331.68 | |
备注: | _____2021_____年现状人口______950____人 | |||
_____2035_____年规划人口____925____人. |
8.6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8.6.1居住用地
至2035年德包图乡镇区总人口925人,居住用地6.81公顷,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22.21%,人均居住用地73.65平方米。
8.6.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现状概况
德包图乡现状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8.83公顷,占整个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29.56%,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92.96平方米。从用地指标来看,公共服务设施占地并不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分析发现公共服务设施中医疗卫生用地用地指标很低,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开发强度有待提高。
2)问题分析
各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级配体系,亟待产业化、体系化。镇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偏低,与其他城镇发展的需求相比公共设施辐射力不够,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辐射力不强。
城镇公益性公共设施不足,其发展速度与规模不能满足城镇经济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规划目标
(1)充分结合城镇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目标,城镇功能定位和城镇性质等具体因素,使公共设施规划成为实现城镇发展目标和增强德****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
(2)对公益性、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予以优先安排,满足居民多层次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健全公益性公共设施,增强城镇宜居性,营造城镇良好形象。
(3)公共设施规划要与整个城镇用地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促使土地利用的优化。充分考虑城镇整体发展,通过大型公共设施合理布局带动落后地区快速发展。
4)公共设施用地指标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7.7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25.18%,人均用地83.37平方米。
5)机关团体用地
(1)现状用地
现状机关团体用地规模为2.23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714%,人均23.50平方米。现状机关****政府所在地。
(2)用地规划
规划机关团体用地主要是依托现状,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发挥其合理完善的服务功能。
规划机关团体用地为1.5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13%,人均用地17.02平方米。
6)教育科研设施用地
1)现状概况
现状教育科研设施用地总面积0.4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51%,人均4.96平方米。
2)用地规划
规划教育科研设施用地为0.6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2.17%,人均用地7.18平方米。
7)医疗卫生用地
1)现状概况
现状医疗卫生用地总面积0.0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0.16%,人均0.52平方米。现状医疗卫生用地一处,在主要道路东侧。
2)用地规划
在城镇空间布局中依据服务半径增加区级医疗设施用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中心(站),成为全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网点。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0.1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0.52%,人均1.73平方米。
8)社会福利用地
1)现状概况
现状社会福利用地总面积6.08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9.44%,人均63.98平方米。现状养老院用地一处,****政府东北侧。
2)用地规划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主要是依托现状,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发挥其合理完善的服务功能。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5.0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为16.48%,人均54.67平方米。
9)体育用地
1)现状概况
德包图乡现状没有体育设施用地。
2)用地规划
规划德包图乡建****广场,以此满足城镇居民健身需求。因此镇区北侧规划0.26公顷的体育用地。
8.6.3商业服务业用地
1)现状概况
德包图乡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16公顷,占整个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的3.72%,人均商业服务业用地为12.23平方米。从用地指标来看,商业服务设施占地较小,少于国家标准。分析发现德包图乡镇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较少,镇区商业设施用地规模有待提高。
2)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2)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改造与**相统筹的原则;
(3)大型商****商店并存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4)规划调控功能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指标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4.38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4.26%,人均用地47.30平方米。在乡政府东侧设置两处商业用地。
8.6.4工业用地规划
1)现状概况
德包图乡镇域内****加工厂,占地面积0.84公顷。
2)用地规划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0.22公顷,****工厂。
8.7住房建设
8.7.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德包图乡镇区现状居住用地面积16.25公顷,占现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51.99%,人均居住用地面积171.06平方米。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统一规划,用地布局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2)由于近些年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原有城镇****基地被纳入城镇建成区范围,这些居住用地往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道路狭窄,居住条件较差,但由于总量很大、比较分散,原有村民经济条件有限,因此难以在短时期完成改造更新。
8.7.2居住用地规划
1)规划目标
(1)全面提高居住水平,改善居住环境;
(2)节约利用土地,适当提高居住用地的容积率及建筑高度;
(3)各类居住用地应采取相对集中成片开发的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4)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2018版)为依据,按居住区和居住小区方式建设风格类型多样、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居住区。
2)居住用地指标
至2035年德包图乡镇区总人口925人,住宅用地6.55公顷,占城镇建设总用地的21.35%,人均居住用地70.81平方米。
3)居住区服务设施规划
每个居住片区应根据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结合居住区的用地布局配套相应的服务设施,****广场、游园、商业网点、停车场等。
居住区内绿地率不低于35%,合理安排道路、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4)居住用地布局
结合德包图乡的整体布局结构,对居住用地按居住片区进行规划布局。主要有2个居住片区。主要形成2个居住片区,主要为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居住片区。庄片区。
8.7.3住房布局标准
村庄聚居点分布应适度集聚、规模合理。以小型居民点(20户-50户)及散居(20户以下)为主。一般聚居点控制人均乡村建设用地60平方米。
8.7.4布局模式
村庄布局应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合理布局聚居点,顺**镇化进程,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结合村民意愿,顺应农村人口流动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聚居”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区域构建以“大分散、小聚居”为布局体系,共规划64处聚居点。
表8-3村庄及居民点分级分类汇总表
序号 | 行政村名称 | 行政村分类 | 居民点名称 | 行政村人口 | 备注 | |
现状 | 规划期末 | |||||
1 | 八十顷村 | 集聚提升类 | 八十顷村 | 1327 | 1222 | |
四合一村 | ||||||
四合二村 | ||||||
四合三村 | ||||||
**村 | ||||||
黄宝房子村 | ||||||
2 | 崩巴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崩巴图村 | 1797 | 1700 | |
大井沟村 | ||||||
小崩巴图村 | ||||||
铁匠营子村 | ||||||
五毛沟村 | ||||||
3 | 德包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德包图村 | 1721 | 1826 | |
乌图脑包村 | ||||||
头段井村 | ||||||
毛利淖村 | ||||||
两面井村 | ||||||
4 | 黄花村 | 集聚提升类 | 黄花村 | 1725 | 1673 | |
五顷地村 | ||||||
顷半地村 | ||||||
半个围子村 | ||||||
十山脑包村 | ||||||
5 | 建林村 | 集聚提升类 | 怡安村 | 1613 | 1588 | |
黄金沟村 | ||||||
十三股村 | ||||||
建林村 | ||||||
黄家营子村 | ||||||
泉子沟村 | ||||||
6 | 勿兰胡洞村 | 集聚提升类 | 大勿兰胡洞村 | 866 | 840 | |
小勿兰胡洞村 | ||||||
阿拉乌素村 | ||||||
7 | 多罗庆村 | 集聚提升类 | 多罗庆村 | 1824 | 1718 | |
里大井村 | ||||||
九支箭村 | ||||||
开地房子村 | ||||||
二段井村 | ||||||
8 | **村 | 集聚提升类 | **村 | 1327 | 1090 | |
池宽营子村 | ||||||
农场村 | ||||||
后房子村 | ||||||
9 | 黑沙图村 | 集聚提升类 | 张盖营子村 | 2028 | 1909 | |
马连沟村 | ||||||
郭家村 | ||||||
南营子村 | ||||||
刀拉胡洞村 | ||||||
黑沙图村 | ||||||
小井沟村 | ||||||
友爱村 | ||||||
10 | 六支箭村 | 集聚提升类 | 六支箭村 | 2027 | 1909 | |
毛换村 | ||||||
拥宪村 | ||||||
赵家村 | ||||||
荣花村 | ||||||
十顷地村 | ||||||
侯家村 | ||||||
11 | 庆乐村 | 集聚提升类 | 十二支箭村 | 1439 | 1354 | |
金石村 | ||||||
庆乐村 | ||||||
二登桃力盖村 | ||||||
农场村 | ||||||
12 | **村 | 集聚提升类 | 联合村 | 1232 | 1196 | |
兴昌村 | ||||||
七支箭村 | ||||||
**沟村 | ||||||
**村 |
8.8绿地系统与开敞空间
8.8.1绿地系统用地规模
规划到2035年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面积为0.69公顷,占总用地的2.24%,人均绿地达到7.43平方米/人。镇区绿地系统主要****广场用地两大类型。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0.3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18%,人均3.90平方米。
****政府东侧规划城镇公园,占地面积分别为0.36公顷。
(2)广场
广场用地0.33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6%。
****村委会规划广场1处,服务周边居民。
8.8.2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形成“一廊、三心、三轴”的绿地结构。
“一廊”:城镇生态景观廊;
“三心”:乡村公园、城镇公园、****广场;
“三轴”:主要景观轴、次要景观轴。
8.9城市更新与人居环境整治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粪污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村容村貌治理体系,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长效管护机制完善,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增强。
8.9.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清除历史积存垃圾,实现村庄无垃圾积存、街头巷尾干净通畅、房前屋后整齐清洁。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体系。鼓励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上将生活垃圾按照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类别分类,实现对可堆肥生活垃圾**化利用和终端处理,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和处理**化。
抓好垃圾终端处理。按照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布局垃圾处理终端,逐步实现无害化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全覆盖。
乡域垃圾转运:由乡政府组织统一的垃圾转运队伍,将乡域内垃圾转运站的生活垃圾统/****填埋场处理。
农村垃圾收集:村庄每户设立垃圾收集篓或收集箱,各行政村根据村庄规模建立适当规模的垃圾收运/转运队伍,负责将各户垃圾统一运至就近的垃圾转运站。
8.9.2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坚持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等工作统筹考虑、一并推进,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化利用。
农村厕所改造:以户为单位,由乡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对现有旱厕进行改造,由于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且缺乏污水管道,因此建议采用三格化粪池的形式进行改造。
环卫公厕建设:在镇区主要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以****广场****政府环卫部门统一管理的环卫公共公厕,有专人进行看护,便于群众使用。
8.9.3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禁止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严禁将处理后不达标或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入河道。
纳入中心**、中心镇区的村庄,鼓励采用集中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其他村庄,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
引导村民树立节水意识,鼓励采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经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加强尾水回收利用。
8.9.4有效整治村容村貌
合理布局村庄道路,小街巷突出乡土特色,出村通道安全通畅。因地制宜选择路面硬化材料,积极利用当地**和拆旧废弃建筑材料,鼓励生态化铺装。
大力实施环村林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选择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特用林树种苗木,开展街道、庭院、隙地绿化和村边道路、沟渠、坑塘绿化,因地制宜建设供村民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以及小果园、小菜园等,建设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深入开展“三清一拆”(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庭院、)拆除违章建筑行动,清理村庄内电线杆、墙体立面上的私涂乱画、小标语、广告,营造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环境。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行动,及时整理农家庭院、房前屋后、墙根角落的家什杂物,整齐堆放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农用物资等物品,促进庭院内外整洁有序,与周边景致和环境协调一致。
第九章 综合支撑体系
9.1综合交通
9.1.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预留高速公路廊道用地。加强乡域内对外道路的建设,改造升级乡道Y005、Y006、Y007道路状况,加固路基,修缮路面。农村公路现状为四级或三级公路且破损严重的,规划进行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以三级公路标准为主、
中心镇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规划道路红线24米。
9.1.2乡域路网规划
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环线。依托德包图村、庆乐村、**村、多罗庆村等村庄现有乡村道路,构建乡村**道路环线。沿线串联各村产业及景点,助力乡村**。路基宽度4.5m/6.5m,沥青混凝土路面。
9.1.3镇区路网规划
交通运输用地10.4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34.13%,人均113.19平方米。
(1)等级
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三级。
(2)主干路格局
“一横一纵”的主干路系统。****政府为中心,形成规整的道路格局。
9.1.4道路交叉口规划
次干路以上交叉路口为信控路口;支路口为一般平交路口。
城镇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干路路口的建筑退界,以保证路口建设按规划实施,并为镇区交通机动化发展预留用地。
9.1.5停车场规划
规划交通场站用地0.30公顷,各功能用地内均****停车场,形成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的停车服务网络。
9.2公共服务设施
9.2.1文体科技设施规划
按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设置。
中心镇区完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体育场地1处,位于镇区南侧,占地面积为0.26公顷。
****活动中心,****中心、****中心等内容,建筑面积100-200m2。****图书馆,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图书、报刊杂志;结合图书馆布置健身场地1处,满足居民健身需求。
****活动室,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同时结合公共活动场地配备健身器材。****活动室可结合现状文化设施改建或扩建,具体方案由村庄规划明确。
9.2.2医疗保健设施规划
按中心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设置。
****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卫生院用地,占地面积为0.16公顷,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各中心村及基层村结合现状“一村一室”条件,进行提升或改造,确保各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60平方米。
9.2.3市场服务设施规划
按中心镇区、中心村两级设置。
镇区****政府为中心,在周围布置集贸市场、便利店等。
各中心村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现状****超市,便利店等。
9.2.4社会保障设施规划
按中心镇区、中心村两级设置。
中心镇区维持现状。
****活动中心。
9.3市政公用设施
9.3.1给水工程规划
(1)水量预测:德包图乡镇区水量包括生产、生活、消防、浇洒道路、绿化用水量、管网漏水和未预见水量。规划居民生活用水标准:采用80升/人●日,预测规划期末德包图乡常住人口为3246人,用水总量为25.97万升/日,镇区户籍人口规模为923人,用水总量为7.38万升/日。
(2)给水规划:本次规划德包图乡镇区内对供水管线进行优化,并新增一处水塔。各行政村采用集中的供水的方式,结**源地深水井的建设位置和村庄道路的规划,下埋给水管网输送至各自然村的住户。埋置于冰冻线以下(**县地区冰冻线为2.3米)。
(3)水**保护:德包图乡境内没有水源地,有水源井,规划在水源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渠道,并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层的活动。地下水应根据“水质检测报告”做好处理工作,符合饮用水标准后,方可使用,确保饮水安全。
(4)给水管网布局
供水管网系统采用环状与支状管网相结合的供水方式。
给水管系统采用生活、消防共同的统一给水系统。消火栓按照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布置,消火栓的间隔不大于120米布置。
供水主管径DN200mm,次管径为DN100mm。****中心镇区主干路布置。
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防栓流量不小于15升/秒,压力不低于0.10MPa。
具体管网布局及管径详见“给水工程规划图”。
9.3.2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逐步完善镇、村排水设施,推行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
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计,规划最高日排水量约5.90万升/日。
3)污水处理设施
规划镇区南侧设置一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整合适宜农村的污水处理技术,集高效生化处理、沉淀、消毒等单元处理为一体的污水处理设施,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污水处理装置,该设施是将一沉池、Ⅰ、Ⅱ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于一体,并在Ⅰ、Ⅱ级接触氧化池中进行鼓风曝气,使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并克服两者的缺点,使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具有以下优点:①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性好,可用于冲厕或绿化,能实现达标排放;②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可选择地上或埋入地下,设备上部可栽种花草;③对周围环境无影响,污泥产出量少,噪音小。④工艺新、效果好、使用寿命长;⑤采用重力流,节省能源;⑥、操作简便,维修方便;⑦全自动控制、无需专业人员管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以其优良的****车站、机场、****服务区、旅游风景区、集镇和村庄。
4)污水管网布置
主干路及次干路布置污水干管,排入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用地。
具体管网布置及管径详见“污水工程规划图”。
5)暴雨强度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市暴雨强度公式。
6)雨水管网布置
雨水分片区排放,就近排入周边水域。
具体排水管网布置及管径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9.3.3电力工程规划
1)用电量预测:取规划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为1000千瓦时/人●年,预测规划期末德包图乡常住人口为3246人,年用电量为324.6万千瓦时。镇区用电负荷为92.3万千瓦时。
2)电源规划:
供电电源:供电电源由六十顷站35kv变电站进行供电,现状在各个行政村均设有变压器。
供电规划:10千伏线路主要采用架空线,沿村庄主干道敷设。架空电线穿过公路时,应加装警示,以引起通行车注意安全。架空线路不应跨越屋顶,也不宜跨越为燃烧材料做成的建、构筑物。架空线与甲类物品库房、可燃易燃、液体贮罐、燃助燃气体贮罐、易燃材料堆场等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电杆高度的1.5倍;与散发可燃气体的甲类生产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米。
路灯:规划区沿村庄主要道路设置路灯,采用单侧交互式安装方式,路灯开启、关闭控制方式采用手控、光控或时控,路灯电源线采用电缆埋地暗敷,路灯高度为7米,安装间距控制在20~21米之间。1)用电负荷
9.3.4通信工程规划
1)通信设施
完善有线电视的覆盖程度,加快乡域内光纤宽带网络和5G网络覆盖步伐,规划到2035年村庄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政务网覆盖率达到100%。对固定电话、有线电视、网络等电信设施进行整治完善,相对集中建设,同时保证线路和交接箱的位置与走向不影响城镇风貌。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2)通信光缆布置
道路上的光(电)缆采用地下敷设方式,**道路或改建道路不允许通讯电缆架空敷设,现状道路上的通信线路应逐步改造入地。
保留现状有线电视网络,并使之逐步电缆化,由于有线电视网络结构简单,因此不单独供地。
9.3.5供热工程规划
德包图乡远期采用‘煤改电’工程进行供热。
煤改电的核心在于取消以煤炭与火炉为代表的传统采暖模式,将电力作为主要的采暖能源,在温度与空气调节方面使用电锅炉、多联机以及热泵产品等载体。
由于冬季供暖烧煤会加重雾霾天气,为了更好地治理雾霾问题,应逐渐淘汰锅炉取暖模式,利用煤改电技术实现电能供暖,从而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居民整户取暖系统的合理化,极大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9.3.6管线综合规划
包括给水管、污水管、雨水管、电力线、通信管线、热力管等管线。
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①各种管线应尽量埋在道路红线以内,不要乱穿空地,造成对其它设施修建的不利。
②管线应尽量避免过分集中在交通繁忙的干道下面埋设,以免施I或抢修时,开挖路面和影响城市交通。
③埋设在道路下面的管线,****中心线平行,同一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以免多占地和增加与其它管线的交叉。
④在道路横断面中安排管线时,首先应考虑将管线安排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面,其次将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置在机动车道下面。
⑤各种管线****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宜为:电办、通信、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冰、雨水。
⑥管线冲突时,要按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是没有修建的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检修次数少的管线让检修次数多的管线。
⑦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垂直间距要满足技术、卫生、安全等要求,管线与地下人防通道要互相协调配合。
9.3.7环卫工程规划
1)垃圾量预测
德包图乡每天每人生活垃圾产量约0.86公斤,规划至2035年,德包图乡规划人口规模为3246人,预测生活垃圾日转运量2.79吨。
2)环卫设施布局
(1)环卫用地:规划三处小型的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按照服务半径每四个村****填埋场,使用年限不小于10年。
(2)公共厕所:结合公园绿地、车站、停车场、主要道路两侧、集中居住区布置,主要街道500米左右,一般街道800米左右设置一座。
(3****停车场:结合环卫站布置,占地面积不小于1200平方米。
(4)垃圾容器:镇区生活垃圾采用分类袋装收集方式,生活垃圾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70米。
(5)废物箱: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设置废物箱,满足分类集的需要。废物箱沿主要商业大街设置间隔为50米,干路和生活性道路设置间隔为100米,一般道路设置间隔为150米左右。
(6)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结合环卫站建设休息场所,供进行环卫清扫、保洁人员休息、更衣、淋浴和停放小型车辆。环卫工人休息场所,人均占有建筑面积3-4平方米,每处休息场所有空地面积20-30平方米。
9.4安全韧性与防灾减灾
9.4.1镇区防洪规划
(1)现状概况
德包图乡境内有季节性河流5条,均属内陆性河流。主要是特布乌拉河、赛利沟河、六支箭河、散布哥高拉河和七号河支流黄金沟等;其中最大河流特布勿拉河,从**沟流经联合、七支箭、德包图,到特布勿拉,全长51.5千米,流域面积797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478万立方米。
(2)防洪标准
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德包图乡境内河段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10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完成河道清淤。
加强镇域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及时排除洪水,镇区排涝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3)防洪措施
规划建设镇区雨水排放沟渠。经常性地对镇域坑塘进行清淤、挖深,理顺排水系统。
规划采用的防洪措施为:加固堤防,加强河道整治,保证河流发生标准以下洪水时不决口;开挖疏浚流河道,恢复和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消除河道内的行洪障碍,禁止建设永久设施,以利行洪。
9.4.2镇区抗震规划
(1)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一般建筑物按7度设防。
(2****中心
****办公室作为****指挥中心。
(3)避震疏散场地
镇区内和周边的公园绿地及外围田野等开阔空间作为避震场地。疏散半径300-500米,人均避震的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
(4)避震疏散和物资运输通道
主、次干路作为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还有7米以上的双向行车通道,同时必须保证畅通,震前震后一律不得建抗震棚,平时不得安排临时建设。
镇区内主干道路作为震时重要物资运输通道。
(5)重点防护单位
生命线工程(给排水、供电、通讯、道路、供气等)及****学校、医院、消防站等)作为重点防护对象,按8度设防和加固。
9.4.3镇区消防规划
(1)消防体制规划
镇区应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主要建筑物、公共场所应设置消防设施。设置室外、室内消火栓及手提灭火器系统。
(2)消防给水
①结合镇区给水规划,在建设区形成环支状管网,增大供水能力,保证消防供水的安全性。
②给水管网供水压力要保证市政消火栓流量不小于15升/秒,压力不低于0.1MPa.
③增设消火栓,**和改造的道路的配水管上均应按不大120米间距配套建设市政消火栓。
(3)消防通讯
①建立无线调度网络,采用非民用频点。
②重点单位和重要建筑设置无线自动和手动报警终端,****中心自动接收系统连接。
(4)消防通道及避难、疏散场地规划
消防通道主要依靠城镇道路系统,严禁随处摆设摊点等行为而阻塞道路的情况发生。****广场、公园、绿地作为疏散、避难场地。
9.4.4镇区人防规划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决定》、**自治区军区司令部、内蒙****办公室《关于下达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组(扩)建任务的通知》为依据,根据镇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用地布局特点,结合德包图乡人防工程协调进行规划。
(1)总体布局
结合战时疏散**时抗震防灾和消防的要求,****广场、绿地;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选址应远离居民集中区。
(2)重点防护目标
对外交通设施、水厂、变电站、电信支局、邮政支局、消防站等基础设施是重要防护目标。
(3)人口疏散规划
采取有组织的疏散和以投亲靠友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人口疏散。战时人口疏散比例确定为全乡人口的40%,其中早期疏散比例为全乡人口的15%;临时疏散比例为全乡人口20%;紧急疏散比例为全乡人口的5%。人口疏散方式以公路输送为主。疏散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等人口及部分暂住人口、全部过境人口等。以就近疏散,就地掩蔽为主。
(4)疏散通道
结合城镇道路、抗震和人防规划的要求,设立疏散通道,以镇区主干路作为主要疏散通道。疏散干道的道路两侧建筑要后退建筑红线,保证两侧建筑物倒塌后仍然保留7米的宽度,次干道有5米以上的宽度。两侧建筑物的倒塌宽度按照建筑高度的一半计算。
第十章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10.1全域国土综合整治
10.1.1国土综合整治目标
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全域推进国土综合整治,通过耕地质量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整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推进全域低效土地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移民迁出区建筑物、构筑物拆除,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作用,规范和完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国土整治,严格土地管理。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快重点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10.1.2国土综合整治原则
保护优先,严守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红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
规划引领,集约利用。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优化用地结构布局,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政府主导,尊重民意。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和收益权,全面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确保村集体利益和农民利益不受损。
10.1.3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分区
结合德包图乡现状土地利用特征,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国土综合整治策略等,划分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综合整治区,按照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目标与要求,推进全要素差异化、特征化和区域化国土综合整治。
针对旧村庄、旧城镇、旧工矿等低效建设用地优化整合利用,加大原有建设用地挖潜改造力度,有效处置闲置用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布局,在与城市、村镇规划做好衔接的基础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工作。
规划近期(2021-2025年),针对村庄内低效建设用地实施改治项目,完**置补偿,道路改造、给水管网改造以及相关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老旧小区实施供排水管网改造、供热管网改造、路面改造等其他基础设施外配套设施改造。
10.1.4生态空间综合整治
(1)存在问题
历史遗留废弃矿坑、沙坑点多面广,修复压力大。德包图乡域内有部分待修复的历史遗留矿坑、沙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足,成效显现慢、后期管护难。修复效益转化有待突破。
水生态环境严峻,水体生态服务功能需进一步提升。水**时空分布不均,水**匮乏,与生产布局不匹配,湿地逐年萎缩。河湖水系季节性变化显著,部分河道旱季断流。降水集中、洪涝灾害突发性强。部分河**岸缓冲区内严重的人为干扰,导致了近岸水体污染严重,破坏了缓冲带生态系统及湖岸带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退化,生态机能基本丧失,失去了湖泊最后一道保护屏障的生态功能,难以发挥拦截、过滤污染物的作用。
林草**保护欠佳,生态效益偏低。森林及草原生态系统局部出现逆向演替现象,生态系统整体低质化明显。林地生态系统生境质量不高,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林和低产残次林多,维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等各项服务功能的风险增加;草原生态系统存在植被覆盖度低、病虫害易发、防护难度大等诸多缺陷。气候暖干化等自然灾害与过度放牧等人为灾害现象对草原动植物构成一定威胁。因草原植被破坏的问题比较严重,导致草原生态效益的发挥不好,春秋季沙尘暴频繁发生。
(2)整治方法
针对全域生态问题,明确重要生态修复目标,制定生态修复策略,提出生态修复解决区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围绕环境生态提升,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核心整治目标。重点开展以生态搬迁为主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腾退建设用地指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开展陡坡地退耕还林,加强缓坡地水土保持和优质农田建设。
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面积1236.32公顷,统筹安排造林绿化空间,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落实需要腾退还绿、退耕还绿的造林地块。落实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护造林等工程。
乡域内无集中饮水源保护地,****水库水源建设。修复河流岸线3千米,建设生态岸线,提升河流生态承载能力。
有害生物防治工程修复面积3924.56公顷,通过强化监测预警手段,准确掌握和科学研判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抓好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行外来入侵物种“一种一策”、精准化治理,认真落实绿色防治计划。
10.1.5农业生产空间综合整治
(1)存在问题
农田面积减少和碎片化严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不佳。农田面积减少,集中连片程度降低,农田景观受到侵蚀,农村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
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大,存在土壤污染风险。低产田比例较大、基础设施较薄弱,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区内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突出;农药、化肥以及畜禽养殖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呈现出范围较广的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等问题有待继续改善。
农村水生环境破坏,乡镇人居环境虽得到改善,但仍有差距。部分区域污水、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乡镇农村垃圾、粪便和生活污水虽然进行了集中整治,但仍存在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村镇景观脏乱差突出,缺乏生态审美功能治理,人居品质有待提升。
(2)整治方法
德包图乡内农业生产空间以行政村为基本实施单元,重点围绕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生态和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为整治目标,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引导农民乡场镇、社区集聚,腾退建设用地指标,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提升农田,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田生态,鼓励结合农田建设项目开展互换并地。根据基本农田划定情况,通过归并零星田块,平整土地,合理确定田块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通过改良土壤、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有效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产出率。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开展料地田块合井、平整、改造,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带、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逐步将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有效稳定永久基本农田规模布局,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10.1.6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综合整治
(1)存在问题
城乡空间自然生境减少,人居环境脆弱。城乡扩展过快,部分植被、绿地被占用和破坏,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城乡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城乡生境质量普遍不高,城镇环境品质有待提升。随着城乡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加剧了环境问题。生活污水乱排导致的污染,城乡生态问题突出,城乡绿化需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态建设滞后,城乡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空间缺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2)整治方法
1.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
全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土地复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对老旧房屋拆除复垦,****基地复垦为耕地(旱地)、牧草地,有效激活乡村发展。
德包图乡农村居民点分布比较零散,居民点中用于庭院生产的用地面积较大,居民点内的空闲地、夹荒地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改造困难,规划期内,对居民点用地要统一规划,以内涵挖潜为主,重点实施对由闲置空壳房、宅基地形成的“空心村”和计划连片原拆原建的居民点实施综合改造、整体提升,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复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实现农村居民点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对散乱的、低放利用的、存在危险隐患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积极保障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支持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结合村民意愿和各种管控界线要求,村庄建设用地整治面积263.65公顷。
2.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整治
城镇低效用地改造开发范围,是指经第二次**土地调查已确定为建设用地中的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布局散乱、设施落后,规划确定改造的老**、**村、棚户区、老工业区等,可列入改造开发范围。
重点挖掘批而未供、闲置用地和低效用地建设用地潜力,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为27.94公顷,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10.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10.2.1生态修复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修复。通过优化调整生态用地布局,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防御地质灾害的能力,保持自然生态景观,提升德包图乡生态系统质量。
1.退耕还林
加强天然林地保护、人工造林力度,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措施。推进森林植被生态恢复。科学有序安排已开垦林地的退耕还林,遏制天然林区林缘后退态势。实施森林质量精准设升工程,全面加强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退化林分改造和修复。实施主要交通干线造林工程,持续推进交通干线两侧防护林建设。****基地建设工程,提升全民植绿、护绿意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水土流失
稳定草原面积,恢复草原植被,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扩大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积。恢复和增加野生动植物物种。有效控制开发强度,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扩大林地、草地、水面、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在目前水平上适度减少。
3.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分期有计划的实施保障全市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见、转灾害隐患点和直接威胁城镇、集中居住点及重要设施。对直接威胁城镇、集中居民居住点或重要设施安全,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优先实施工程治理。
4.矿山整治修复
按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总体目标,治理工程采取采坑削坡、整形,废石堆、废渣堆就近清运、集中堆放整形等治理手段,自然恢复植被。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强化矿山环境治理成效监测。
10.2.2耕地综合整治
通过对现有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连片耕地整治,实现田面平整化、规模化,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修缮水利灌溉沟渠,完善田间道路,提升耕作条件,增加宜耕耕地的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等别,促进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鼓励使用生态肥料、套种、种养结合技术、优化农业利用结构。
耕地综合整治措施:
(一)连片耕地整治
结合灌溉水源、地形地貌和土壤情况,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对现有灌排工程的管道、灌溉渠、蓄水池等进行清淤、改造和修复,充分利用现有水**进行渠系布设;**和维修排水沟,满足防洪防涝标准,实现农田水利化。在考虑生产资料的输入和农产品的输出,保证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对内部交通体系进行布局,对不满足机耕要求的田间道路进行拓宽,保证耕种区域纵横方向均交通方便,方便群众耕作。
1.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鼓励采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使用植物性除草剂等逐步替代有毒农药和化肥;农业废弃物**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用于制作有机肥或基料化栽培食用菌;沟渠生态化在沟渠边缘布置深根植物,用于截留径流产生的氮磷营养。
2.农用地整理
规划对于利用率、产出率低,质量较差的农用地进行整理,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种植条件,大力发展机械作业模式,优化农用地布局。通过采取平整土地、归并地块,建设灌溉、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措施,综合整理农用地及其间的道路、沟渠、林网、田坎、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促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在总体稳定、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布局更集中的前提下,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表10-1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安排表
(单位:公顷) | |||||||
序号 | 工程名称 | 工程类型 | 重点任务 | 实施区域 | 建设规模 | 主要技术指标 | 建设时序 |
1 | 乡域国土综合整治 | 国土综合整治 | 通过调整人地关系、优化空间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等措施,改善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海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 | 德包图乡 | 13.96 | 2022-2035 | |
乡域废弃沙坑、土堆环境治理 | 国土综合整治 | 采取削坡整形、浆砌护坡、坑底整平、垫土植树等措施进行治理,有效保护地质生态环境 | 德包图乡 | 7.22 | 2022-2035 | ||
2 | 乡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 森林草原修复 | 统筹安排造林绿化空间,落实需要腾退还绿、退耕还绿的造林地块。落实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护造林等修复工程。 | 德包图乡 | 1236.32 | 2022-2035 | |
3 | 乡域有害生物防治 | 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修复 | 强化监测预警,准确掌握和科学研判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抓好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行外来入侵物种“一种一策”、精准化治理,认真落实绿色防治计划。 | 德包图乡 | 3924.56 | 2022-2035 | |
注:工程类型为水域湿地修复、森林草原修复、矿山生态修复、废弃地修复、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后备土地**开发等。 |
第十一章 规划传导与实施
11.1规划传导
11.1.1总体规划传导
德包图乡国土空间总****政府组织编制,按照《**自治区苏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要求,编制内容落实**自治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市国土空间规划、**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相关要求。重点就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林地保有量、建设用地指标等形成统筹分配**衡方案。
11.1.2详细规划传导
城镇开发边界内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法定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相关要求开展编制工作。城镇开发边界外编制村庄规划,根据最终确定的村规划编制办法开展编制。
11.1.3专项规划传导
专项规******局及相关部门编制。重点推进生态修复、道路交通、总体城市设计、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专项规划,****中心**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
11.2近期建设与重点建设项目
11.2.1建设年限
近期建设年限为2021-2025年。
11.2.2建设规模
(1)人口规模
镇区人口940人。
(2)用地规模
镇区规划区范围为52.23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30.6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26.38平方米/人。
11.2.3近期绿地建设规划
(1)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0.36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18%,人均3.90平方米。
****政府东侧规划城镇公园,占地面积分别为0.36公顷。
(2)广场
****广场1处,服务周边居民。
11.2.4重点建设项目
表11-1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表
村庄规划近期重点项目投资估算表 | |||||
序号 | 类型 | 项目名称 | 主要内容 | 用地面积 | 建设时序 |
1 | 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 乡域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 | 通过调整人地关系、优化空间结构、统筹区域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等措施,改善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海全要素的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 | 13.96公顷 | 2022-2025 |
乡域废弃沙坑、土堆环境治理 | 取削坡整形、浆砌护坡、坑底整平、垫土植树等措施进行治理,有效保护地质生态环境 | 7.22公顷 | 2022-2025 | ||
乡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 统筹安排造林绿化空间,落实需要腾退还绿、退耕还绿的造林地块。落实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护造林等修复工程。 | 1236.32公顷 | |||
乡域有害生物防治 | 强化监测预警,准确掌握和科学研判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抓好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控,实行外来入侵物种“一种一策”、精准化治理,认真落实绿色防治计划。 | 3924.56公顷 | 2022-2025 | ||
2 | 基础设施建设 | 化****广场 | 建设广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一套 | 0.18公顷 | 2021-2025 |
****健身馆 | 建设健身馆一处 | 0.31公顷 | 2021-2025 | ||
污水处理设施 | ****处理厂一座 | 0.10公顷 | 2021-2025 | ||
垃圾处理设施 | 德包图村东侧 | 0.97公顷 | 2021-2025 | ||
垃圾收集点 | 10个 | / | 2021-2025 | ||
村庄照明 | 各个自然村,太阳能路灯50 | / | 2021-2025 | ||
3 | 公共服务设施 | ******局****派出所建设项目 | ****政府南侧,G5511高速北侧,****派出所 | 0.24公顷 | 2021-2025 |
5 | 产业发展 | ******园区建设一期工程办公用房 | 建设办公用房 | 0.1128公顷 | 2021-2025 |
德包图纯粮食酿造醋厂 | 建设醋厂 | 0.4公顷 | 2021-2025 | ||
****公司****工厂 | ****工厂 | 3.3公顷 | 2021-2025 | ||
集中养殖场 | ****养殖场 | 37.72公顷 | 2021-2025 | ||
6 | 人居环境整治 | 四微改造 | 各个自然村 | / | 2021-2025 |
7 | 合计 |
11.3实施保障
经依法批准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建立规划监督制度、规划责任制、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划实施监管。
11.3.1强化城镇工作领导
加强组织协调、能力建设、严格工作考核,通过多方面措施,强化城镇工作领导。
11.3.2积极实施生态建设
积极实施生态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镇自然生态,强化污水大气治理。
11.3.3切实落实公众参与
推进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和制度化。让公众通过法定的程序和渠道有效地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加强对总体规划的宣传,将公众参与引入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各个阶段。提高全社会对总体规划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提高维护和执行规划的自觉性,推进规划的实施。
11.3.4统筹安排建设时序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用地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时序,确定城市规划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老镇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强化不同阶段城市总体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衔接,保证城市空间的有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