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0016 | 信息分类:工作信息 | |
发布日期: | 2024-08-21 | |
****环境局**分局 | 文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 |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污染影响类)
项 目 名 称: 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编 制 日 期: 2024年5月
中华人民**国生态环境部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名称 | 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 | ||||||||||||||||||||||||||||||||||||||||||||||||||||||||||||||||||||||||||||||||||||||||||||||||||||||||
项目代码 | **** | ||||||||||||||||||||||||||||||||||||||||||||||||||||||||||||||||||||||||||||||||||||||||||||||||||||||||
建设单位联系人 | 周杨 | 联系方式 | 198****9999 | ||||||||||||||||||||||||||||||||||||||||||||||||||||||||||||||||||||||||||||||||||||||||||||||||||||||
建设地点 | **省**市西**西高山镇方集村 | ||||||||||||||||||||||||||||||||||||||||||||||||||||||||||||||||||||||||||||||||||||||||||||||||||||||||
地理坐标 | E105度21分22.680秒,N33度40分28.521秒 | ||||||||||||||||||||||||||||||||||||||||||||||||||||||||||||||||||||||||||||||||||||||||||||||||||||||||
国民经济 行业类别 | N7723固体废物治理 | 建设项目 行业类别 | 四十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10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含污水处理污泥)、建筑施工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其他 | ||||||||||||||||||||||||||||||||||||||||||||||||||||||||||||||||||||||||||||||||||||||||||||||||||||||
建设性质 | √**(迁建) □改建 □** □技术改造 | 建设项目 申报情形 | √首次申报项目 □不予批准后再次申报项目 □超五年重新审核项目 □重大变动重新报批项目 | ||||||||||||||||||||||||||||||||||||||||||||||||||||||||||||||||||||||||||||||||||||||||||||||||||||||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部门(选填) | ****改革局 | 项目审批(核准/ 备案)文号(选填) | 西发改[2023]278号 | ||||||||||||||||||||||||||||||||||||||||||||||||||||||||||||||||||||||||||||||||||||||||||||||||||||||
总投资(万元) | 1205.00 | 环保投资(万元) | 81.00 | ||||||||||||||||||||||||||||||||||||||||||||||||||||||||||||||||||||||||||||||||||||||||||||||||||||||
环保投资占比(%) | 6.72 | 施工工期 | 2月 | ||||||||||||||||||||||||||||||||||||||||||||||||||||||||||||||||||||||||||||||||||||||||||||||||||||||
是否开工建设 | 否√ 是□ | 用地(用海) 面积(m2) | 12576.27 | ||||||||||||||||||||||||||||||||||||||||||||||||||||||||||||||||||||||||||||||||||||||||||||||||||||||
专项评价设置情况 |
综上,本项目无专项评价。 | ||||||||||||||||||||||||||||||||||||||||||||||||||||||||||||||||||||||||||||||||||||||||||||||||||||||||
规划情况 | 无 | ||||||||||||||||||||||||||||||||||||||||||||||||||||||||||||||||||||||||||||||||||||||||||||||||||||||||
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情况 | 无 | ||||||||||||||||||||||||||||||||||||||||||||||||||||||||||||||||||||||||||||||||||||||||||||||||||||||||
规划及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符合性分析 | 无 | ||||||||||||||||||||||||||||||||||||||||||||||||||||||||||||||||||||||||||||||||||||||||||||||||||||||||
其他符合性分析 | 1、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目录包括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本项目属于“鼓励类”中“四十二、环境保护与**节约综合利用”中的8、“城市矿产”基****基地建设,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赤泥、建筑垃圾等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同时项目已****发改局关于****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的备案通知(西发改〔2023〕178号),项目代码:****。 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当地相关要求。 2.项目与《**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符合性分析 依据《**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第八章 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一)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要求:“加强源头管控,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大且本地无法就近处置的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应从严把关。严格控制**、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信息,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可追溯、可查询。统筹大宗固废增量消纳和存量治理,推动尾矿渣等大宗固废产生过程自消纳,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稳步推进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加强区域内的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对建筑垃圾倾倒、堆放、贮存、运输、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提升建筑垃圾治理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不得将建筑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混合,不得未经许可从事建筑垃圾运输、消纳等活动。” 该项目为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对西**及周边乡镇的建筑垃圾(主要为水泥块,建筑砌块,建筑石材,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加工为建筑砂石料,砂石产品处理后合格的建筑砂石料供给周边建筑行业使用。本项目符合“稳步推进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加强区域内的建筑垃圾管理工作,对建筑垃圾倾倒、堆放、贮存、运输、消纳、利用等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提升建筑垃圾治理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的要求。 综上,项目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符合《**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关要求。 3、项目选址及合理性分析 (1)用地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选址位于西**西高山镇方集村,项目所在地见图1-1。******局《关于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函》(西自然**函[2024]30号)文件,项目占地类型为采矿用地,用地面积12576.27m2,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涉及各类保护区,项目用地符合要求。2024年4月8****环境局**分局组织住建、水务、**、交通等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环境局**分局下发了关于《****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征求意见函》****运输局意见函:省道S223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5m(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本项目施工时按此要求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2)项目与周边环境相符性分析 项目南侧紧邻省道S223,南侧70m为西汉水,北侧为林地,西侧、东侧为林地。****学校、大型医院、文物保护、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外环境无明显环境制约因素。项目四邻关系见附图1-2。 (3)饮用水源地调查 本项目位于西**西高山镇方集村,距本项目最近的水源地为西**西高山乡天池饮用水水源地,位于本项目北侧,距离7.2km,距离较远。项目与西**西高山乡天池饮用水水源地位置见附图1-3。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将建筑垃圾加工为砂石料综合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占地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项目运营过程中采取有效可行的废气、废水污染防治措施,项目运行过程中对西**西高山乡天池饮用水水源地影响较小。 (4)环境合理性分析 本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生态敏感区。 综上,项目选址合理。 4、与《**省“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单元》符合性分析 (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生态环境厅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的通知》(甘环发〔2024〕18号)、《****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甘政发〔2020〕68号)、《****政府关于印发**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陇政发【2021】14号)、《****环境局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成果的通知》(陇环发【2024】74号)及**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核对,本项目涉及一般管控单元,不涉及生态红线。项目在**省“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单元位置标识见图1-4所示。项目在**市“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单元位置标识见图1-5所示。 本项目工程占地仅涉及西**一般管控单元—ZH621****0001一般管控单元1。具体管控分区见下表1-1。 表1-1 **市西**生态管控单元
本项目的实施将建筑垃圾加工为砂石料综合利用,减少了建筑垃圾占地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项目得实施可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利用上线 本项目为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筑砂石料,可减少了建筑垃圾占地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生态破坏。营运过程中消耗一定量的电源、水**等**消耗,本项目土地现状为采矿用地。本项目**消耗量相对区域资料利用总量较小,符合**利用上限要求。 (3)环境质量底线 本项目选址区域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地表水水域西汉水水质较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要求;项目紧邻省道S223,为二级公路,省道S223在西**境内声功能区划为2类,项目所在地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区标准规定要求,因此项目所在地声环境现状良好。营运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后,均能实现达标排放,不会突破环境质量底线。 (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环境局关于印发《**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2023年),本项目位于西**西高山镇方集村。结合**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公众服务大管理平台选址分析,项目涉及一个管控单元,属于西**一般管控单元,项目与本项目与省、市、县“重点管控单元”符合性分析见表1-2。 表1-2 与省、市、县一般管控单元符合性分析
由上表可知,项目符合省、市、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相关要求,符合“三线一单”相关要求。 综上,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相关规划及“三线一单”相关要求。 | ||||||||||||||||||||||||||||||||||||||||||||||||||||||||||||||||||||||||||||||||||||||||||||||||||||||||
二、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建设内容 | 1.建设背景 本项目用地面积12576.27m2,****中心地理坐标为E105度21分22.680秒,N33度40分28.521秒。******局《关于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的函》(西自然**函[2024]30号)文件,项目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中。 本公司使****加工厂的设备,**生产车间、原料堆棚、成品堆场等,依托已有办公区。 2.建设内容及规模 ****对西**及周边可再生利用的建筑垃圾进行加工。加工建筑垃圾类别主要为:拆除垃圾,水泥块、建筑砌块、建筑石材、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工程垃圾,处理后合格的建筑砂石料供给周边建筑行业使用。建筑垃圾年入场量为11.0万m3/a,人工分选或机械分选后约70%进入生产线,年加工量约为7.7万m3/a。项目占地面积为12576.27m2,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主体工程(生产线)、储运工程(原料堆棚和成品堆场)、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组成。 特别指出:本项目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利用项目区已有地下水井,本次环评要求企业取水前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水**论证并取得相关部门许可证。项目取水不纳入本环评报告。 ****环境局**分局下发的关于《****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征求意见函》****运输局意见函:省道S223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5m(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本项目施工时按此要求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本项目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见表2-1。 表2-1 项目组成及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2-2。 表2-2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3.产品方案 本项目为建筑垃圾再生综合利用项目,主要将西**及周边乡镇的建筑垃圾(主要为水泥块,建筑砌块,建筑石材,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加工为建筑砂石料,砂石产品处理后合格的建筑砂石料供给周边建筑行业使用。建筑垃圾年入场量为11.0万m3/a(17.6万t/a),人工分选后约70%进入破碎生产线,年加工量约为7.7万m3/a(12.32万t/a)。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项目主要产品方案见下表2-3。 表2-3 主要产品方案
4.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 4.1入场要求 本项目主要收集拆除垃圾,水泥块,建筑砌块,建筑石材、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工程垃圾。 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及《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 134-2019,对建筑垃圾填埋入场提出如下控制性要求: (1)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在运输建筑垃圾时,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运输路线、时间运行,不得丢弃、遗撒建筑垃圾,不得超出核准范围承运建筑垃圾。 (2)禁止所有工业废物入场。****填埋场不得接受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 (3)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旧建筑物拆除、建筑施工过程产生的碎石块、废砂浆、砖瓦碎块、混凝土块、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可以进入项目区。 4.2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 建筑垃圾年入场量为11.0万m3/a(17.6万t/a),人工分选或机械分选后约70%进入生产线,年加工7.7万m3(12.32万t/a)建筑垃圾,主要原料为拆除垃圾、工程垃圾(包含水泥块,建筑砌块,建筑石材,自然灾害滑坡清理石块等),平均密度为1.6t/m3,共计17.6万t/a,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见下表2-4。 表2-4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一览表
4.3建筑垃圾组成成分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各种成份的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弃物等组成。其中以碎石、废弃砖瓦、混凝土碎块等为主,约占城市建筑垃圾总量的80%-90%左右,具体组成与工程类别有关。 通过对各类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的进行调查,建筑垃圾的含水率较低,含水率小于10%,对西**城市建筑垃圾的成份分析如表2-5所示。 表2-5 建筑垃圾总成分表
5.物料平衡 该项目建成后,建筑垃圾年入场量为17.6万t/a(11.0万m3/a),人工分选或机械分选后约70%进入生产线,生产规模为年加工12.32万t/a(7.7万m3/a)建筑垃圾,项目运营期物料平衡见表2-6及图2-1。 表2-6 项目物料平衡一览表
图2-1 物料平衡图(单位: t/a) 6.主要设备 项目使用设备其组成见表2-7。 表2-7 主要设备表
7.项目平面布置及合理性分析 该项目平面布置遵循以下原则: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保证生产线连续、顺畅、方便、合理,力求做到总平面布置紧凑,节约用地;注重风向、朝向,减少环境污染;充分考虑厂区内物流、人流流向合理,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充分考虑消防及安全防护,并使厂区绿化面积达到最大值。 该项目结合生产工艺,综合考虑环保、消防、绿化、劳动卫生等要求,对厂区平面进行了合理的布置。根据用地现状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生产区布置为:从**西依次为原料堆棚、生产线、成品堆场,东侧为办公生活区、杂用库房;生产废水处理系统紧邻生产线布设。其中生产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三级沉淀池(200m3)和底泥压滤区。原料拉运进厂后沿厂区硬化道路直达原料堆棚,原料堆棚紧邻生产线,原料经人工分选、破碎筛分、机械分选等工序后,成品堆存紧邻生产线设置,较少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项目所在地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办公生活区位于侧风向,上风向可减小扬尘对办公生活区影响。项目危废暂存间位于生产区北侧,便于危险废物的存放和拉运,同时做防渗处理。项目在满足生产工艺流程、运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场地现状及周边道路,加强绿化,将办公生活区于生产区和堆场用绿化带隔开,降低扬尘和噪声对办公生活区的影响。 综上所述,该厂总图布置功能分区明确,总体布局紧凑,符合环保、安全、卫生及交通运输要求,总体上做到按功能分区,系统分明,布局整齐合理。项目总平面布置见图2-2。 8.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工作人员共15人,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8小时。 9.公用工程 9.1给水 厂区内用水包括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绿化用水。该项目生产生活用水来自办公区已有的水井,水量、水质能够满足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1)生产用水 ①洗砂用水 该项目年加工量约为7.7万m3/a(12.32万t/a),砂石料全部进入洗砂工序,则洗砂量约为7.7万m3/a,洗砂用水量按1.2m3/m3(原料)计,则洗砂用水量为308.0m3/d(9.24万m3/a),其中5%的水进入产品后蒸发损失,则洗砂废水量为292.6m3/d(8.78万m3/a),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200 m3)收集后,经过沉淀后,40%洗砂废水进入泥沙,泥沙压滤脱水返回沉淀后继续处理回用,上清液为274.1m3/d回用生产工序,补充水量为15.4m3/d(4620m3/a)。 ②厂区喷淋降尘用水 厂区道路面积约为2500m2,原料堆棚面积为1000 m2,成品堆场面积为5000 m2,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浇洒用水以2.0~3.0L/(m2●d)计,取平均值2.5 L/(m2●d),则项目厂区喷淋降尘用水量为21.25m3/d(6375m3/a),全部蒸发损失。 (2)生活用水 厂区有职工15人,年工作300d,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和《**省行业用水定额》(2023版),职工生活用水量按75L/人●d计,则职工生活用水量为1.125m3/d(337.5m3/a),按损耗20%计,则生活污水量为0.90m3/d(270.0m3/a),委托吸污车定期清运于农田施肥,不外排。 (3)绿化用水 项目绿化面积约为500m2,每3天浇洒一次,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浇洒绿地用水以1.0~3.0L/(m2●d)计,取平均值2.0 L/(m2●d),则项目绿化用水量为1.0m3/d(130m3/a),全部吸收、蒸发。 9.2排水 采用雨污分流,雨水通过厂区雨水导排系统排出厂外。 洗砂废水经过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200m3)收集后,进行沉淀处理,上清液回用生产工序;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项目日用水平衡见表2-8及图2-3。 表2-8 项目水平衡一览表
下载 9.3供电 该项目供电由西**西高山镇供电电网提供,电力供应比较充足,厂区建设配电房和配套变压器及相应的设施,接入线路为专线,可满足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9.4供暖 采用电暖取暖,可满足厂区生活供暖需求。 | ||||||||||||||||||||||||||||||||||||||||||||||||||||||||||||||||||||||||||||||||||||||||||||||||||||||||||||||||||||||||||||||||||||||||||||||||||||||||||||||||||||||||||||||||||||||||||||||||||||||||||||||||||||||||||||||||||||||||||||||||||||||||||||||||||||||||||||||||||||||||||||||||||||||||||||||||||||||||||||||||||||||||||||||||||||||||||||||||||||||||||||||||||||||||||||||||||||||||||||||||||||||||||||||||||||||||||||||||||||||||||||||||||||||||||||||||||||||||||||||||||||||||||||||||||||||||||||||||||||||||||||||||||||||||||||||||||||||||||||||||||||||||||||||||||||||
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 | 1.工艺流程 1.1施工期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 本公司使****加工厂用地,占地范围内基本无植被生长。施工期作业主要为清理场地、厂房搭建和设备安装。建设工序将产生噪声、扬尘、固体废弃物、少量废水等污染物。工程建设施工工艺及其污染因素见图2-4。 图2-4 项目施工期施工工艺流程图 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为前期准备、厂房搭建、设备安装和调试、工程验收等建设工序将产生噪声、扬尘、固体废物、少量污水等污染物。本项目用地面积12576.27m2,占地类型为采矿用地,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使用****加工厂的设备,**生产车间、原料堆棚、成品堆场等,依托已有办公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基础开挖等活动会造成的地表土松散、土石方暂时堆积,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 1.2运营期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 该项目建设运行后,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示意图见图2-5。 图2-5 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 工艺流程简述: 该项目利用建筑垃圾作为原料生产加工砂石料,原料进过人工或机械分选,可再生利用的部分进入给料机,送入颚式破碎机进行一级粗破碎,然后进入圆锥整形机进行二级细破碎通过皮带输送至洗砂、振动筛筛分,超粒径的部分返回破碎工序再次进行破碎处理,达到粒径标准的砂石料通过皮带输送至成品料堆场堆放,待售。 (1)原料堆放:原料建筑垃圾经运输车辆拉运至堆场堆存。该工序主要产生卸料、堆存和转运颗粒物(G1)和运输车辆噪声(N1)。 (2)人工分选:原料堆棚的建筑垃圾进行人工分选,将可再生利用的部分送入料台,可回收利用的废玻璃、废塑料等单独存放在一般固废暂存区,****回收站处置;渣土、木屑等不可利用的废料也暂存在一般固废暂存区,集中收集后****填埋场处置。可**利用的物料进入生产工序。该工序主要产生固废(S1、S2)。 (2)给料:可**利用的物料运至给料仓后直接进入给料机。该工序主要污染物为噪声(N2)和颗粒物(G2)。 (3)破碎:原料由给料机通过皮带传送至颚式破碎机进行破碎,破碎料经皮带传送至圆锥整形机进行整形。该工段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G3)、噪声(N3)、固废(S3)。 (4)洗砂、筛分、机械分选:破碎出来混合料进入洗砂工序进行洗砂,然后通过筛分机筛分之后将物料分为六种,分别是骨料1(粒径1-3cm)、骨料2(粒径2-4cm)、粒径大于4cm的石料和粒径小于1cm的机制砂混合料,其中粒径大于4cm的石料通过皮带输送回流至破碎机再次破碎,加工好的骨料进入磁选机、风选机,将其中的碎金属、木屑等机械分选出来,去除杂质。骨料1、骨料2、机制砂作为产品分别堆放在产品堆场,待售。该工段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G3)、噪声(N3)、固废(S4、S5)。 (5)废水沉淀、压滤脱水:洗砂脱水工序产生的废水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排入三级沉淀池(200 m3)收集,沉淀泥沙经过脱水后产生的废水与沉淀上清液回用于洗砂工段。该工序主要污染物为噪声(N8)、沉淀上清液(W2)、沉淀底泥脱水废水(W3)、沉淀底泥脱水后产生的泥沙(S6)。 项目产污节点见表2-9。 表2-9 产污节点一览表
| ||||||||||||||||||||||||||||||||||||||||||||||||||||||||||||||||||||||||||||||||||||||||||||||||||||||||||||||||||||||||||||||||||||||||||||||||||||||||||||||||||||||||||||||||||||||||||||||||||||||||||||||||||||||||||||||||||||||||||||||||||||||||||||||||||||||||||||||||||||||||||||||||||||||||||||||||||||||||||||||||||||||||||||||||||||||||||||||||||||||||||||||||||||||||||||||||||||||||||||||||||||||||||||||||||||||||||||||||||||||||||||||||||||||||||||||||||||||||||||||||||||||||||||||||||||||||||||||||||||||||||||||||||||||||||||||||||||||||||||||||||||||||||||||||||||||
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 | 本项目为**项目,本项目用地面积12576.27m2,本公司使****加工厂的设备,**生产车间、原料堆棚、成品堆场等,依托已有办公区。项目厂区存在一下环境问题: (1)遗留的砂石料未采取苫盖或洒水抑尘措施; (2)部分设备零件露天乱堆乱放;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遗留的砂石料应尽快采取苫盖或洒水抑尘喷淋措施; (2)设备零件应设单独的库房暂存。 |
三、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标准
区域 环境 质量 现状 |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根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方法,本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为二类区。 1.1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根据《2023年**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西**2023年SO2、NO2、PM10、PM2.5、CO、O3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属于达标区。具体见图3-1。 图3-1 2022年**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截图 1.2其他污染物现状监测 本项目委托****进行了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检测因子:TSP。 (2)检测点位:设1个监测点位,位于项目区西北侧360m的大坡里村,坐标为E105度21分8.962秒,N33度40分40.110秒。 (3)检测时间、频次:2023.7.28~2023.7.30连续监测3天; (4)检测结果:具体如表3-1。 表3-1 项目区环境空气TSP现状监测结果 单位:μg/m3
评价结果见表3-2。 表3-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 μg/m3
由上表3-2可知,监测点位TSP监测结果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较好。 2.声环境质量现状 ⑴监测点 本项目厂界5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点,****石料厂进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项目紧邻省道S223布设,省道S223在西**境内设置为三级公路,故布设2个监测点位,监测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时进行。具体布点位置见表3-3和图3-6。 表3-3 噪声监测布点单位:dB(A)
⑵监测因子及监测要求 ①等效连续A声级LAeq; ②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 ⑶监测时间及频率 监测1天,昼间(08:00-18:00),夜间(22:00-06:00)各1次。 ⑷监测结果 监测结果见表3-4。 表3-4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汇总表
省道S223在西**境内声功能区划为2类。由表3-11可知,项目区域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昼间60dB,夜间50dB)标准限值要求。 3.地表水环境现状 本项目南侧70m为西汉水。****政府信息公**台2024年4月**市地表水国控及省控断面监测情况,西汉水西淮坝监测断面在2024年4月10日监测因子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质要求,满足Ⅱ类水质保护目标。地表水考核断面监测情况见下图3-3。本项目在水功能区区划图中的位置见图3-4,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 图3-3 地表水考核断面监测情况图 4、地下水和土壤环境 本项目采取分区防渗:①项目场地及办公区等地面进行硬化处理;②参照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相关规定,危险废物暂存间采取重点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暂存间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化粪池、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池体采取一般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渗透系数≤10-7cm/s;或参照GB16889执行。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后可阻隔污染途径,不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影响。因此不进行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5.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省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6.西礼盆地农业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项目在**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位置见图3-5。 项目位于西**西高山镇,周围的自然植被较少,主要是草本类植物,以蒿类和禾本科草类为主。野生动物很少,无国家珍稀濒危保护动物种类。项目厂区使****加工厂的设备,加工区无植被,生活区有少量的绿化植被。 | |||||||||||||||||||||||||||||||||||||||||||||||||||||||||
环境 保护 目标 | 1.环境保护目标 (1)环境空气 本项目厂界外500 m范围内有1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为北侧360m处的大坡里。 (2)声环境 本项目厂界50m范围内无声环境保护目标。 (3)地下水环境 本项目厂界外500 m范围内无地下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热水、矿泉水、**等特 殊地下水**。 (4)地表水 本项目厂界外南侧70m为西汉水。 (5)生态环境 本项目占地范围内无生态保护敏感目标。 (6)土壤环境 项目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执行《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的筛选值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 环境保护目标及敏感点详见表3-4,图3-6。 表3-4 项目环境保护目标及敏感点一览表
| |||||||||||||||||||||||||||||||||||||||||||||||||||||||||
污染 物排 放控 制标 准 | 1、废气 该项目施工期废气污染物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的要求,具体指标见表3-5。 表3-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节选
该项目运营期无组织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 2中二级排放标准,具体指标见表3-6。 表3-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录)
2、废水 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水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回用,不外排;沉淀池旁设置车辆清洗平台,配置车辆清洗设备一套,车辆清洗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故项目不设废水排放标准。 3、噪声 (1)施工期 该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标准限值,具体指标见表3-7。 表3-7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2)运营期 该项目运营期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具体指标见表3-8。 表3-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4、固体废物 项目一般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中的相关要求;废机油为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贮存和管理要求。 | |||||||||||||||||||||||||||||||||||||||||||||||||||||||||
总量 控制 指标 | 根据国家十四****管理部门要求,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确定为CODCr、NH3-N、NOX和VOCS。 (1)废水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该项目工程分析,项目运营期生产废水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回用,不外排;沉淀池旁设置车辆清洗平台,配置车辆清洗设备一套,车辆清洗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因此无废水总量控制建议。 (2)废气总量控制指标 项目运营期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VOCS产生和排放,废气污染物主要为无组织排放的颗粒物。因此无废气总量控制建议。 综上,该项目无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
四、主要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施工 期环 境保 护措 施 |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施工作业面和施工物料运输产生的扬尘;推土机、挖掘机及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本次环评提出如下防治措施: (1)设计施工环保标示牌:工程建设阶段,施工单位引依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在施工场地出入口设立环境保护监督牌,注明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项目工期和扬尘污染防治现场监督员姓名、联系电话、环保措施、举报电话等基础信息。 (2)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施工现场应设置稳固、整齐、美观并符合安全标准要求的连续封闭式围挡;围挡底部应设置30厘米防溢座,防止泥浆外漏;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期在30天以上的,必须设置不低于2.5米的围墙,工期在30天以内的可设置彩钢围挡。 (3)物料堆放100%覆盖:施工现场建筑材料、构配件、施工设备等应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确定的位置放置,对渣土、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严密遮盖或存放库房内;专门设置集中堆放建筑垃圾、渣土的场地;不能按时完成清运的,应及时覆盖。 (4)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的出入口均应设置车辆冲洗台,四周设置排水沟,上盖钢篦,设置两级沉淀池,排水沟与沉淀池相连,沉淀池大小应满足冲洗要求;配备高压冲洗设备或设置自动冲洗台;应配备保洁员负责车辆、进出道路的冲洗、清扫和保洁工作。 (5)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施工现场出入口、操作场地、材料堆场、生活区、场内道路等应采取铺设钢板、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或焦渣、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进行硬化,并辅以洒水、喷洒抑尘剂等其他有效的防尘措施,保证不扬尘、不泥泞;场地硬化的强度、厚度、宽度应满足安全通行卫生保洁的需要。 (6)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旧建筑物拆除施工应严格落实文明施工和作业标准,配备洒水、喷雾等防尘设备和设施,施工时要采取湿法作业,进行洒水、喷雾抑尘,拆除的垃圾必须随拆随清运。 (7)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进出工地车辆应采取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与车厢持平,不得超高;车斗应用苫布盖严、捆实,车厢左右侧各三竖道,车后十字交叉并收紧,保证物料、垃圾、渣土等不露出、不遗撒。 (8)施工现场尽量实施粉状建材物料统一堆放管理,并采取遮挡。 (9)采用商品混凝土施工,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10)遇有4级以上大风天气,停止土方施工,并做好遮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扬尘;在大风日加大洒水量及洒水次数。 (11)燃油机械废气的消减和控制。对于燃油类的施工机械设备车辆在选用上选择环保型、废气达标的机械设备及车辆。 项目建设期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显著减轻施工活动对环境空气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由于施工结束,施工废气对环境的影响随之消失。 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该项目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氨氮,项目施工期较短,废水产生量较少,少量生活污水泼洒抑尘。生活污水利用原有办公区已有化粪池收集后委托吸污车清运于农田施肥,不外排。设置车辆清洗平台,配置车辆清洗设备一套,车辆清洗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施工废水产生量不大,成分相对较简单,经简易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工程建设或场地和道路浇洒抑尘,不外排。同时,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严禁乱排废水,严格执行相关环境管理规定。 施工废水经沉淀池沉淀后循环使用,不外排。 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建设单位施工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应为低噪声设备,用低噪声施工机械及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设备的使用。 (2)应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工序,调整或缩短高噪声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使施工期内噪声污染控制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2011)标准限值之内;如因工艺需要确需在夜间连续施工的,应在开工前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公告周围居民。 (3)车辆路过村庄时应低速、禁鸣,避免夜间运输。物料进场安排在白天,避免夜间扰民。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将施工噪声污染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 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该项目施工期开挖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厂区场地平整和绿化覆土,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经定点收集后,定期运附近垃圾收集点。就建筑物拆除产生的能综合利用的建筑垃圾暂时对方在原料堆棚,待项目投入生产后进行综合利用。尽量减少建筑材料在运输、装卸、施工过程中的流失,旧建筑物拆除的不能综合利用的建筑垃圾及时运至住建部门制定的堆场堆存。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本项目用地面积12576.27m2,占地类型为采矿用地,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项目实施过程中基础开挖等活动会造成的地表土松散、土石方暂时堆积,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严禁深挖高切和不合理堆放,做到弃土规范。同时,做好厂区绿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宜草则草,宜林则林。 | |||||||||||||||||||||||||||||||||||||||||||||||||||||||||||||||||||||||||||||||||||||||||||||||||||||||||||||||||||||||||||||||||||||||||||||||||||||||||||||||||||||||||||||||||||||||||||||||||||||||||||||||||||||||||||||||||||||||||||||||||||||||||||||||||||||||||||||||||||||||||||||||||||||||||||||||||||||||||||||||||||||||||||||||||||||||||||||||||||||||||||||||||||||||||||||||||||||||||||||||||||||||||||||||||||||||||||||||||||||||||||||||||||||||||||||||||||||||||||||||||||||||||||||||||||||||||||||||||||||||||||||||||||||||||||||||||||||||||||||||||||||||||||||||||||||||||||||||||||||||||||||||||||||||||||||||||||||||||||||||||||||||||||||||||||||||||||||||||||||||||||||||||||||||||||||||||||||||||||||||||||||||||||||||||||||||||||||||||||||||||
运营 期环 境影 响和 保护 措施 | 1.废气 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废气主要包括生产线扬尘、堆场颗粒物、运输颗粒物、机械尾气。 1.1废气源强 1.1.1颗粒物 本项目在加工整个过程中几乎都伴随着颗粒物的产生,其排放特点是:排放高度低;排放点多且分散;排放量受风速和空气湿度影响较大。项目颗粒物来源主要有建筑垃圾与成品堆存、给料、破碎、筛分、输送工序及运输道路扬尘。 (1)堆场颗粒物 a.垃圾场 ****垃圾场占地面积1000m2,垃圾场为全封闭彩钢棚堆放,建筑垃圾均为块状,粒径较大不易起尘,同时采取苫盖且定期洒水抑尘措施,故不再进行定量核算。 b.自卸汽车卸料颗粒物 自卸汽车****垃圾场,在卸料时会产生一定量的颗粒物,本次环评采用《无组织排放源常用分析与估算方法》(西北铀矿地质,2005年10月****科研所、****学院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卸车过程中的颗粒物产生量,具体公式为: 式中:Q——自卸汽车卸料起尘量(g/次); u——平均风速(m/s),取0.5 m/s; M——汽车卸料量(t),取10 t。 通过计算,本项目汽车卸料过程中颗粒物产生量约为0.614g/次,本项目原料为建筑垃圾,用量为176000 t/a,每辆汽车的载重量为10 t,则原料年共卸料17600次,原料卸料时颗粒物产生量为0.011t/a。卸料过程采取喷雾洒水抑尘措施可抑尘70%。详见表4-1。 表4-1 卸料颗粒物产生情况一览表
c.成品堆场颗粒物 本项目成品堆场占地面积为5000 m2,一般情况下,在未采取任何措施情况下,堆场扬尘采用《无组织排放源常用分析与估算方法》(西北铀矿地质,2005年10月)推荐的室外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Q=0.0666×k×(u-u0)3×e-1.023w×M 式中:Q—堆场场地起尘量,mg/s; u0—50m高度处的扬尘启动风速,一般取4.0 m/s; u—50m高度处的风速,本次环评取5m/s; w—物料含水率,本次环评取5%; M—堆场堆放的物料量,取16461t; k—与堆场物料含水率有关的系数,取0.963。 项目成品砂石料堆场堆积高度平均为3 m,堆存量约为15000m3。根据破碎后产品的松散系数1.712和该松散系数下产品的松散密度1.56 t/m3,产品堆场堆存量为16461t/a,含水率按照5%计算,由上式计算得出产品堆场起尘量为5.5mg/s,堆存时间按365d,24h/d计,则年产生量0.173t/a。为降低扬尘量,成品堆场采取苫盖、定期洒水降尘措施,可抑尘约80%。 详见表4-2。 表4-2 成品堆场颗粒物产生情况一览表
c.产品装车颗粒物 本项目产品外售过程中铲装工作面相对较大,铲装作业时由于机械落差会产生的一定量的颗粒物,是无组织颗粒物主要的产生环节之一,本项目物料装车机械落差的起尘****研究所****学院提出的装卸起尘量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具体公式为: 式中:Q—物料装车时机械落差起尘量(kg/s); u—平均风速(m/s),本项目取0.5 m/s; H—物料落差(m),本项目取0.5m; ω—物料含水率(%),本项目取5%; t—物料装车所用时间(t/s),本项目取2.55 t/s。 经计算,本项目砂石料铲装过程中由于机械落差产生的无组织颗粒物量约为0.00041 kg/s,项目产品铲装量为112000t/a,每年铲装砂石料产品所用的时间为43921s,则砂石料产品铲装过程中颗粒物产生总量约为0.018 t/a。采取在铲装产品前洒水降尘措施,可抑尘约70%。详见表4-3。 表4-3 产品装车颗粒物产生情况一览表
(2)给料工序颗粒物 原料由铲车铲运到破碎筛分系统进料口,铲运作业时由于机械落差会产生的一定量的颗粒物,是无组织颗粒物主要的产生环节之一,本项目物料装车机械落差的起尘****研究所****学院提出的装卸起尘量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具体公式为: 式中:Q——物料装车时机械落差起尘量(kg/s); u——平均风速(m/s),本项目取0.50m/s; H——物料落差(m),本项目取0.5m; ω——物料含水率(%),本项目取5%; t——物料装车所用时间(t/s),本项目原料装卸取2.55t/s。 项目进入给料工序的原料用量为7.7万m3/a(12.32万t/a),经计算,本项目原料铲运过程中由于机械落差产生的无组织颗粒物量约为0.00041kg/s,每年铲运骨料原料所用的时间为48313s,则原料铲运过程中颗粒物产生量约为0.020t/a。在给料口布设喷雾抑尘装置,抑尘效率可达60%。详见表4-4。 表4-4 原料给料工序颗粒物产生情况一览表
(3)生产工艺颗粒物 项目破碎、整形等过程会产生一定量的颗粒物,均为低空排放,为无组织面源排放。项目洗砂、筛分工序同步进行,由于加入大量的水,因此项目洗砂工序、筛分工序基本无颗粒物量产生,故对颗粒物不进行核算。 项目生产工艺颗粒物主要产生于洗砂作业前的破碎、整形、输送工序,破碎过程产生的颗粒物密度较大,易沉降。 本项目参考《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产排污核算系数手册(试用版)》中“10非金属矿采选业系数手册”中“1019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行业系数手册(初稿)”:“建筑及铺路骨料”原料矿山的开采、矿石破碎、筛分的产污系数参考石灰石行业的产污系数及污染治理效率,因此本项目破碎工段污染物的核算和治理均参照“1011石灰石石膏开采行业系数手册(初稿)”进行。根据1011石灰石石膏开采行业系数手册(初稿),破碎、筛分工段产排污系数见表4-5。 表4-5 1011石灰石石膏开采行业
则项目破碎工序(破碎、整形)颗粒物产生情况见表4-6。 表4-6 项目破碎工序(破碎、整形)颗粒物产生情况
原料破碎系统设置在全封闭的厂房内,各个产尘点采取密闭在产尘点布设水喷淋管洒水抑尘;各传送皮带加装喷淋装置,抑尘效率按90%计。经上述措施处理后项目原料破碎系统颗粒物产排情况见表4-7。 表4-7 原料破碎工序(破碎、整形)颗粒物产排情况一览表
(4)运输扬尘 本项目厂区内运输道路总长约500 m,环评采用《无组织排放源常用分析与估算方法》(西北铀矿地质,2005年10月)推荐的经验公式估算运输车辆道路扬尘量: 式中:Q—汽车行驶扬尘量,(kg/辆); V—汽车速度(km/h),取20km/h; M—汽车载重量(t),取10t; P—道路表面颗粒物量(kg/m2),取0.01kg/m2; L—道路长度,0.5 km; 车速V取20km/h;汽车载重量t以10t计;本项目道路全部为硬化路面,道路表面颗粒物量P按0.01kg/m2计算;道路长度约为0.5km。经计算,****车行驶扬尘量约0.004 kg/辆,本项目每辆车的运输吨位数为10t/次,项目入场的原料用量为11.0万m3/a(17.6万t/a),产品为7.0万m3/a(11.2万t/a)。压滤脱水后污泥总量为9240 t/a,含水率约60%,含水量较高,暂不考虑扬尘。原料、产品、脱水污泥单程载重年共运输28800次,****车行驶扬尘量约0.115t/a。为降低道路扬尘,采取路面硬化和加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措施,抑尘量约80%。详见表4-8。 表4-8 运输扬尘产排情况一览表
1.2机械尾气 项目使用的机械主要为工程机械如装载机、运输汽车等,会产生一定量的汽车尾气,该部分废气成分主要为SO2、CO、NOX和CH类化合物。要求建设单位使用优质燃料,加强机械维修和保养,加强车辆管理减少怠速、限速,通过自然扩散后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项目废气产生情况汇总见表4-9。 表4-9 项目废气产生情况汇总表
1.2治理措施 该项目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见表4-10。 表4-10 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汇总表
1.3措施可行性分析 项目涉及行业暂无相关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项目排放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项目建筑垃圾卸料过程采取喷雾洒水抑尘措施,原料堆存、产品堆存过程采取苫盖措施且定期洒水抑尘措施;产品铲装产品前采取洒水降尘措施。生产全过程湿法破碎作业,原料进料口、破碎、整形设备、输送皮带进料口分别采取喷淋洒水降尘措施;路面硬化、定期清扫、加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措施。以上措施均为砂石料加工项目常用且有效的无组织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后,厂界外排颗粒物浓度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要求,周围环境影响可接受,措施可行。 项目运输车辆和机械通过使用优质燃油、加强机械维修和保养,同时项目区地形空旷,通过自然扩散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措施可行。 1.4废气排放情况 该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见表4-11。 表4-1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表
1.5排放口基本情况 本项目无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总则》(HJ942-2018)要求,本项目废气产排污环节名称、污染物种类、排放形式及污染防治设施见表4-12。 表4-12 排污单位无组织废气产排污情况一览表
1.6监测要求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819-2017),本项目大气监测计划详见表4-13。 表4-13 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表
1.7废气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1)颗粒物影响分析 项目原料堆棚设置全封闭彩钢堆棚;建筑垃圾卸料过程采取喷雾洒水抑尘措施,产品堆存过程采取苫盖措施且定期洒水抑尘措施;产品铲装产品前采取洒水降尘措施。生产全过程湿法破碎作业,原料进料口、破碎、整形设备、皮带输送进料口分别采取喷淋洒水降尘措施;路面硬化、定期清扫、加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措施。以上措施均为砂石料加工项目常用且有效的无组织颗粒物污染防治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后,厂界外排颗粒物浓度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要求。根据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颗粒物最大占标率为41%,项目区具有一定的剩余容量,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最大程度上减小项目运行对环境空气颗粒物的贡献值,周围环境影响可接受。 (2)厂内机械尾气影响分析 项目采取使用优质燃油、加强机械维修和保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SO2、CO、NOX和CH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同时项目区地形空旷,通过自然扩散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环境影响可接受。 2.废水 2.1废水源强 (1)生产废水 生产废水主要为洗砂废水。 洗砂废水量为292.6m3/d(8.78万m3/a),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200 m3)收集后,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工序,沉淀池底泥经压滤脱水后,压滤后废水回流至沉淀池继续处理后回用生产工序。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根据水平衡分析,项目运营期职工生活污水量为1.125m3/d(337.5m3/a),进入化粪池,委托吸污车定期清运于农田施肥,不外排。 综上所述,该项目产废水采取措施后,对项目区周边地表水环境无影响。 2.2治理措施 雨污分流,雨水导排系统排出厂外。 该项目废水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生产主要为洗砂废水,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200 m3)收集后,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工序,沉淀池底泥经压滤脱水后,压滤后废水回流至沉淀池继续处理后回用生产工序。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生活污水1.125m3/d(337.5m3/a),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于农田施肥。 2.3废水排放情况 该项目洗砂废水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收集后,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工序,沉淀池底泥经压滤脱水后,压滤后废水回流至沉淀池继续处理后回用生产工序,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2.4排放口基本情况 本项目生产废水综合利用,不外排,故无废水排放口。 2.5监测要求 本项目生产废水综合利用,不外排,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本环评不设监测方案。 2.6废水排放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本项目生产废水综合利用,不外排,不会影响周围环境。 3.噪声 3.1噪声产生及排放情况 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厂区生产设备噪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根据同类生产设备类比,产生的噪声约55-90dB(A)。因项目设置全封闭生产加工车间,考虑最不利影响,按室内声源对噪声源强进行调查,见表4-14。 表4-14 主要产噪设备及源强表
3.2厂界和环境保护目标噪声达标情况 项目厂界外50 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因此不进行敏感点噪声预测,只对项目厂界噪声进行预测。 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中推荐的工业噪声预测计算模式。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其产生衰减,根据建设项目噪声源和环境特征,预测过程中考虑了厂房等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空气吸收。 本项目声源位于室内,室内声源可采用等效室外声源声功率级法进行计算。设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室外某倍频带的声压级或A级分别为Lp1和Lp2。若声源所在室内声场为近似扩散声场,则室外的倍频带声压级可按下式近似求出。 式中:Lp1——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某倍频带的声压级或A声级,dB; Lp2——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外某倍频带的声压级或A声级,dB; TL——隔墙(或窗户)倍频带或A声级的隔声量,dB。 图4-2室内声源等效为室外声源图例 也可按下式计算某一室内声源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倍频带声压级或A声级: 式中:Lp1——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某倍频带的声压级或A声级,dB; Lw——点声源声功率级(A计权或倍频带),dB; Q——指向性因数;通常对无指向性声源,****中心时,Q=1;****中心时,Q=2;当放在两面墙夹角处时,Q=4;当放在三面墙夹角处时,Q=8; R——房间常数;R=Sα/(1-α),S为房间内表面面积,㎡;α为平均吸声系数; r——声源到靠近围护结构某点处的距离,m。 然后按下式计算出所有室内声源在围护结构处产生的i倍频带叠加声压级: 式中:Lp1i(T)——靠近围护结构处室内N个声源i倍频带的叠加声压级,dB; Lp1ij——室内j声源i频带的声压级,dB; N——室内声源总数。 在室内近似为扩散声场时,按下式计算出靠近室外围护结构处的声压级: 式中:Lp2i(T)——靠近围护结构处室外N个声源i频带的叠加声压级,dB;Lp1i(T)——靠近围护结构处室内N个声源i频带的叠加声压级,dB;TLi——围护结构i频带的隔声量,dB。 然后按下式将室外声源的声压级和透过面积换算成等效的室外声源,****中心位置位于透声面积(S)处的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式中:Lw——中心位置位于透声面积(S)处的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dB; Lp2(T)——靠近围护结构处室外声源的声压级,dB;S——透声面积,㎡。 然后按室外声源预测方法计算预测点处的A声级。营运期的噪声源可视为点声源,采用点源噪声距离衰减公式进行估算,预测设备噪声在厂界的叠加值。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Lp(r)——预测点处声压级,dB;Lp(r0)——参考位置r0处的声压级,dB;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 上式中第二项表示了点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式中: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r0——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 根据用地现状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项目厂区布置和周边现状环境,厂界噪声一览表见表4-15。 表4-15 厂界噪声值一览表 单位:[dB(A)]
该项目运营后,通过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主要噪声源采取隔声、基础减振等措施,其噪声可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建筑物阻隔和空间衰减等因素,项目生产区东、西、北侧厂界噪声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噪声治理措施可行,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该项目的各类噪声设备在正常运转情况下,采取降噪措施经距离衰减后,不会使厂界声环境现状值发生明显改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布局设备; ②定期对各类设备进行检修、保养; ③对风机等声源较大的设备采用减震措施,如减震垫等,排气设施采取安装气流消声器; ④厂房设置隔声降噪措施; 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影响人群为施工作业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生产区东、西、北侧厂界噪声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治理措施可行。 3.4声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 (1)环境管理方案 对噪声的监控:厂界四周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区标准限值要求。 (2)监测计划 根据《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总则》(HJ819-2017),本项目厂界噪声监测计划详见表4-16。 表4-16 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表
4.固体废物 4.1固体废物产排情况 4.1固体废物产排情况 该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沉淀产生的泥沙、沉降颗粒物、废金属、渣土、木屑等无法综合利用的废料、废玻璃、废塑料等生活垃圾、废机油和含油抹布。 (1)沉淀泥沙 项目沉淀泥沙主要洗砂废水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沉淀泥沙,沉淀泥砂经压滤机进行脱水处理。根据业主提供资料,脱水处理后泥沙产生量为加工原料量的3.0%,含水率约为60%,年加工量约为7.7万m3/a(12.32万t/a),泥沙产生量为9240t/a,泥沙作为周边道路修建的垫方综合利用。 (2)沉降颗粒物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阻隔沉降量为1.452t/a,定期清扫收集后作为周边道路修建的垫方综合利用。 (3)废金属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及物料平衡分析,可知废金属产生量为1458.5t/a,****回收站综合利用。 (4)渣土、木屑等无法综合利用的废料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及物料平衡分析,可知渣土、木屑等无法综合利用的废料产生量为53291.5t/a,****填埋场处置。 (5)废玻璃、废塑料 根据物料平衡可知,废玻璃、废塑料等产生量为8.5t/a,****回收站综合利用。 (6)生活垃圾 项目运营期劳动定员15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按0.5kg/人﹒d 计算,则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7.5kg/d(2.25t/a),经垃圾桶集中收集后,定期运往西**西高山镇方集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 (7)废机油和含油抹布 项目设备维护、机械设备维修过程中使用机油作为润滑,因此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废机油及含油抹布。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废机油产生量约为25kg/a,含油抹布产生量约为25kg/a。 厂区危废暂存间(建筑面积10m2)位于省道S223北侧生产区东侧,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贮存和管理要求,对设备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含油抹布进行贮存,同时应及时交由**兴顺再生****公司处置,严禁随意倾倒。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项目含油废抹布(900-041-49)属于危险废物,单独收集不属于豁免范畴,全过程按危废管理。 该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产生及去向情况见表4-17。 表4-17 项目运营期固废产生及去向一览表
4.2环境管理要求 ①危险废物的收集包装 a.有符合要求的包装容器、收集人员的个人防护设备; b.危险废物的收集容器应在醒目位置贴有危险废物标签,在收集场所醒目的地方设置危险废物警告标识; c.危险废物标签应标明以下信息:主要化学成分或危险废物名称、数量、物理形态、危险类别、安全措施以及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电话; d.不得与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也不得将非危险废物混入危险废物中贮存。 ②危险废物暂存要求 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 a.按《环境保护图形表示——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置警示标志; b.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和基础防渗层,地面无裂隙;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c.要求必要的防风、防雨、防晒措施,避免高温、阳光直射、远离火源; d.要有隔离设施或其它防护栅栏; e.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及工具,并设有报警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同时要求,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该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和综合利用,不会向外环境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5.地下水、土壤 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的地质情况,为杜绝项目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的途经,本次环评要求:①项目场地及办公区等地面部分进行硬化处理;②参照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相关规定,危险废物暂存间采取重点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暂存间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沉淀池、化粪池采取一般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渗透系数≤10-7cm/s;或参照GB16889执行。防渗区域及防渗措施见表4-18、图4-1。 表4-18 防渗区域及防渗措施
6.环境风险评价 6.1风险调查 (1)风险源调查 环境风险调查范围包括项目涉及的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环境敏感性。 1)物质风险识别 物质危险性识别包括原辅材料、燃料、中间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污染物、火灾和爆炸伴生/次生物等。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对本项目生产中物质的危险等级进行识别,具体见表4-19。 表4-19 物质风险识别一览表
2)生产系统风险识别 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主要包括生产装置、储运设施、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本项目不涉及危险设施及工艺。见表4-20。 表4-20 生产系统风险识别一览表
综上,本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为废机油、含油抹布,项目不涉及生产系统风险。 (2)物质危险性识别 本项目存在的主要危险性物质为废机油、含油抹布,其理化性质及危险性见表4-21。 4-21 废机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经物质风险和生产系统风险识别,本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为废机油、含油抹布,项目不涉及生产系统风险。项目废机油每年委托有资质单位清运一次,最大储存量约为0.045 t,小于《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中的临界值5t。因此对项目环境风险进行简单分析。 6.2环境风险识别 本项目主要危险物质、分布情况及可能影响环境的途径见表4-22。 表4-22 本项目涉及物质风险识别分类一览表
6.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6.3.1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危险废物的收集包装 a.有符合要求的包装容器、收集人员的个人防护设备; b.收集容器应在醒目位置贴有危险废物标签,在收集场所醒目的地方设置危险废物警告标识; c.危险废物标签应标明以下信息:主要化学成分或危险废物名称、数量、物理形态、危险类别、安全措施以及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电话; d.不得与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也不得将非危险废物混入危险废物中贮存。 (2)危险废物暂存要求 危废暂存间设置围堰,采用重点防渗,其防渗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渗透系数≤10-7cm/s;或参照GB18598执行,同时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 a.按《环境保护图形表示——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置警示标志; b.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和基础防渗层,地面无裂隙;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c.要求必要的防风、防雨、防晒措施,避免高温、阳光直射、远离火源; d.要有隔离设施或其它防护栅栏; e.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及工具,并设有报警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3)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采取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制度,运输车辆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并由专业运输车辆和专业人员承运,保证运输安全,防止非法转移和非法处置,保证危险废物的安全监控,防止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发生。“五联单”中第一联****生态环境局,第二联由废物产生方保管,第三联由处****生态环境局,第四联由处置场工作人员保存,第五联由危废运输者保存。 (4)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避免人为不合理操作造成的泄露及跑冒滴漏。 6.3.2大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废气防治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避免非正常工况下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对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 (2)加强管理,加强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废机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爆炸污染物及次生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6.4应急预案 要求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6.5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本项目企业应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风险防范措施要求进行建设,降低本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同时企业还应做好环境管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应急预案,在此基础上评价认为该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7、环保投资 **项目环保投资主要用于施工期、运营期的粉尘、废水污水治理、噪声、固废等治理措施。**项目总投资1205.00万元,环保投资81.0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为5.40%。本项目环保措施投资统计表见表4-23所示。 表4-23 环保措施投资统计表 单位:万元
|
五、环境保护措施监督检查清单
内容 要素 | 排放口(编号、 名称)/污染源 | 污染物 项目 | 环境保护措施 | 执行标准 | |
大气环境 | 堆场 | 原料卸料 | 颗粒物 | 原料堆棚设置彩钢堆棚;建筑垃圾卸料过程采取喷雾洒水抑尘措施,原料堆存过程采取定期洒水抑尘措施。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排放标准 |
成品堆存 | 设采取苫盖措施,定期洒水降尘措施; | ||||
产品装车 | 产品铲装产品前采取洒水降尘措施。 | ||||
给料工序 | 颗粒物 | 在给料口布设喷雾抑尘装置 | |||
生产工艺颗粒物 | 颗粒物 | 无组织 | 生产线均设置在生产车间,各产尘设备设置喷雾降尘装置 | ||
输送 | 颗粒物 | 路面硬化、定期清扫、加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措施 | |||
运输 | 扬尘 | 路面硬化、定期清扫、加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措施 | |||
汽车尾气 | CO、NOX等 | 使用优质燃料、加强机械维修和保养、减少怠速、限速、自然扩散 | |||
地表水环境 | 洗砂废水 | SS | 经地面废水收集系统进入三级沉淀池(20 0m3)收集后,沉淀处理后,上清液回用于生产工序,沉淀池底泥经压滤脱水后,压滤废水回流至沉淀池继续处理后回用生产工序。不外排。 | 不外排 | |
生活污水 | COD、BOD5、SS、NH3-N、动植物油 | 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 |||
声环境 | 机械噪声 | 等效声级dB(A) | 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设备采用基础减振、车间隔声、安装气流消声器、加强保养和维修等措施 | 项目生产区东、西、北侧厂界噪声能够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限值 | |
电磁辐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固体废物 | 项目沉淀泥沙污泥泵抽至压滤机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处理后泥沙泥沙作为周边道路修建的垫方综合利用;无组织颗粒物定期清扫收集后泥沙作为周边道路修建的垫方综合利用;废金属、废玻璃、废****回收站综合利用;渣土、木屑等无法综合利用的废****填埋场处置;生活垃圾经垃圾桶集中收集后,定期运往西**西高山镇方集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设备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机油、含油抹布在危废暂存间(建筑面积10m2)进行贮存,及时交由**兴顺再生****公司处置,严禁随意倾倒。 | ||||
土壤及地下水 污染防治措施 | 为杜绝项目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的途经,本次环评要求:①办公区等地面进行硬化处理;②参照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相关规定,危险废物暂存间采取重点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暂存间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沉淀池、化粪池采取一般防渗措施,其防渗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渗透系数≤10-7cm/s;或参照GB16889执行。 | ||||
生态保护措施 | 施工过程严禁深挖高切和不合理堆放,做到弃土规范。同时,做好厂区绿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宜草则草,宜林则林。 | ||||
环境风险 防范措施 | 1、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危险废物的收集包装 a.有符合要求的包装容器、收集人员的个人防护设备; b.收集容器应在醒目位置贴有危险废物标签,在收集场所醒目的地方设置危险废物警告标识; c.危险废物标签应标明以下信息:主要化学成分或危险废物名称、数量、物理形态、危险类别、安全措施以及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及电话; d.不得与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也不得将非危险废物混入危险废物中贮存。 (2)危险废物暂存要求 危废暂存间设置围堰,采用重点防渗,其防渗要求: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渗透系数≤10-7cm/s;或参照GB18598执行,同时危险废物贮存场所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规定: a.按《环境保护图形表示——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设置警示标志; b.必须有耐腐蚀的硬化地面和基础防渗层,地面无裂隙;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c.要求必要的防风、防雨、防晒措施,避免高温、阳光直射、远离火源; d.要有隔离设施或其它防护栅栏; e.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及工具,并设有报警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 (3)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采取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制度,运输车辆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并由专业运输车辆和专业人员承运,保证运输安全,防止非法转移和非法处置,保证危险废物的安全监控,防止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发生。“五联单”中第一联****生态环境局,第二联由废物产生方保管,第三联由处****生态环境局,第四联由处置场工作人员保存,第五联由危废运输者保存。 (4)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避免人为不合理操作造成的泄露及跑冒滴漏。 2、大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废气防治设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避免非正常工况下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而对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 (2)加强管理,加强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避免废机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爆炸污染物及次生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 3、应急预案 要求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并定期进行演练。 | ||||
其他环境 管理要求 | (1)排污许可管理 根据《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48号)、《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名录》(2019年本)相关要求办理排污许可相关手续。 (2)环保“三同时”竣工验收 项目环保措施落实后,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进行验收。 |
六、结论
综上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
附表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汇总表
项目 分类 | 污染物名称 | 现有工程 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① | 现有工程 许可排放量 ② | 在建工程 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③ | 本项目 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④ | 以新带老削减量 (**项目不填)⑤ | 本项目建成后 全厂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⑥ | 变化量 ⑦ |
废气 | 颗粒物 | / | / | / | 68.811t/a | / | / | / |
汽车尾气 | / | / | / | 少量 | / | / | / | |
废水 | 生产废水 | / | / | / | 0 | / | / | / |
生活废水 | / | / | / | 0 | / | / | / | |
一般工业 固体废物 | 泥沙(含水率60%) | / | / | / | 9240 t/a | / | / | / |
沉降颗粒物 | / | / | / | 1.452 t/a | / | / | / | |
废金属 | / | / | / | 1458.5t/a | / | / | / | |
渣土、木屑等无法综合利用的废料 | / | / | / | 53291.5t/a | / | / | / | |
废玻璃、废塑料等 | / | / | / | 8.5t/a | / | / | / | |
生活垃圾 | / | / | / | 2.25t/a | / | / | / | |
危险废物 | 废机油 | / | / | / | 25kg/a | / | / | / |
含油废抹布 | / | / | / | 25kg/a | / | / | / |
注:⑥=①+③+④-⑤;⑦=⑥-①
![](http://wap.qianlima.com/imgs/xunhua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