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乌土至石丰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K0+000-K42+000,全长42公里)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前已编制完成,即将报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按照环发2006【28号】《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省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公众参与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现向公众公开其有关环境保护信息,具体如下
1. 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3.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4.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5 .公众查阅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的方式和期限
(1)查阅方式
环评单位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放在指定网站上,公众可以登陆查阅。网站:http://www.****.cn/****环保局)。
(2)查阅期限
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后15天以内(2008年6月28日~2010年7月13日)。
6.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1)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
公众对本项目环境影响、污染防治措施、项目选址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征求意见的主要事项
① 目前本项目周围原有的环境状况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
② 本项目建设对环境将会产生何种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③ 从环境角度考虑,是否赞同本项目的建设
④ 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何建议
⑤ 其它建议
7. 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日期
公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后15天以内。
8. 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
地址:**县**镇桂岭大道中100号
联系人:邓汝芬
联系电话:0753-****884
电子邮箱:jljt668#163.com(请把#换成@)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研究所
地址:**市新港西路135****大学****研究所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020-****4576
邮编:510275
电子邮箱:eescbl#mail.****.cn(请把#换成@)
****
2010年6月28日
附件:
**县乌土至石丰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
(K0+000-K42+000,全长42公里)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要本)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是闽、粤、赣三省的边隆重镇。西与**县相连,东南与**接壤,北与**省**、**两县毗邻。**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约22.46万人。**县地处山区,境内山岗丘陵纵横交错,交通运输有公路、水运,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天汕高速公路和国道205线为**县交通公路网的主骨架,省道223线、332线为干线公路,与地方公路连接贯通。
原**县文福镇乌土至新铺镇石丰径公路是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按山岭重丘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路面硬底化处理:1993年利用水毁抢修拨款,在原有路基宽8米、砂土路面宽7米的基础上,直接铺筑水泥路面,路面实际抗弯拉强度较低。近年来,随着**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家庭用车迅速增长,交通运输车辆也不断增加,且超载严重,再加上本路段公路经连续11年的使用,使该路段路面破损严重,出现板块断裂、错台、破碎、唧泥、路基下沉等病害,路面平整度较差,凹凸不平,道路行车安全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行人、行车的安全且存在安全隐患,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无法满足现有区域交通发展的需要,其升级改建迫在眉睫。
为完善**市公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保障交通安全畅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市委、****县委、县政府要求,****拟将原**县文福镇乌土至新铺镇石丰径公路,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改造。本项目拟改造的**县文福镇乌土至新铺镇石丰径二级公路改造工程,路线起点位于**县文福镇乌土(与国道205线相连接),起点桩号为KO+000,途经麻坑、长潭、堑垣、**、尖坑、长江、同福、新布、北方, 终点位于**县新铺镇石丰径(**县与**交界处)。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见图1-1。
本项目采用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为8.5m, 路面宽度7.0米,路线中的桥梁、涵洞与路基同宽。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40km/h。投资总估算为9935.87万元。
2 环境质量现状
2.1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本项目到路边线两侧各30m范围内的一般评价对象(村镇)执行4a类区标准;路边线两侧各30m外的评价对象执行2类标准。
根据现场的调查监测,各测点昼间和夜间的监测结果如下:
从表5.1-3可见,监测点的昼夜A声级Laeq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因此,由以上统计结果以及对沿线各敏感点的实际勘查情况,拟改建路段沿线各村镇的声环境状况一般,建议建设单位施工期间注意做好降噪、隔声措施。
2.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有CO、NO2、TSP、PM10四项。根据沿线污染源的排放特性和周围敏感点分布情况,在评价范围内布设3个大气采样点。本项目大气环境现状较好,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总悬浮颗粒(TSP)均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2.3 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拟改建道路工程沿线地表水为石窟河及其支流,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Ⅲ类标准。在评价河段共布设了3个监测断面,监测结果和水质现状评价结果表明,评价范围内的各河段的水质监测指标均符合相应水质功能要求的Ⅱ类水质标准(SS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最严值),水质现状好。
3 环境影响评价
3.1 声环境影响评价
3.1.1施工期噪声影响评价
机械设备在施工场界周围50米范围内的噪声值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由此可见,项目施工时所产生的噪声对施工场周围30米范围内的敏感点将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夜间施工时影响更严重;对具体操作施工机械的工人,施工机械噪声对其影响较大,必须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因此,在沿线声环境敏感点附近施工时,必须采取严格措施以减轻施工对敏感点居民的影响,要求夜间不允许高强度噪声的施工机械作业,昼间施工对噪声影响较大的敏感点可设置移动声屏障等保护措施。
3.1.2营运期交通噪声影响评价
本项目改建道路为2车道,路基宽度8.5米,车流量较小。因而未来在运营期间,其交通噪声值相对不太高。综合考虑各种噪声衰减因素,本评价认为:本道路在各个预测时期(2011年、2016年、2021年)道路交通所产生的噪声,在道路两侧70米以外区域,昼、夜间以及高峰时段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2096-2008)中2类区标准的要求。
本道路沿线经过18处噪声敏感点,绝大多数是农村居民点,但是普遍规模较小。沿线区域大部分属于农村地区,项目道路两侧距路边线30m范围内的一般评价对象(村镇)执行GB3096-2008 中的4a类区标准、距路边线30m以外执行2类区标准。运营各时期,本道路的交通噪声对上述敏感点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本道路在施工期、运营期的噪声产生特点及其与各敏感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本报告书对沿线各个敏感点都作出了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并一一提出了噪声防治措施。为防治交通噪声对沿线各敏感点的影响,全线合计采用隔声窗124扇。
3.2 生态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现状植被以林地、农田和荒地为主,评价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现状质量不高。其中项目的施工期会干扰沿线农田和林地等,路段开挖时会破坏路肩外的植被,可能造成植物死亡,工程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可弥补损失的生物量。项目建成后,由于植被损失部分无法进行原地恢复,可在项目周边进行植被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多采用当地土著树种绿化,以补偿由于项目建设造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
本工程施工工程量较小,加强施工管理后,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和固体物质很少,因此对水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由于本项目对河流形态和水文条件并无改变和影响,因此项目营运期对水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轻微。只要施工期间注意避免污染物进入水体中,修筑桥梁时防止水土流失,本项目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可以减至最低并在建成通车后得以恢复。
3.3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3.3.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
拟建道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搅拌站。因此,在施工期主要污染物是扬尘、粉尘。
土石方施工和施工车辆行驶会引起尘土飞扬,使附近的总悬浮颗粒物可能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因此,施工现场和便道应及时洒水,防止扬尘对空气的污染。此外,石灰、水泥等粉状材料的运输或堆放应有遮盖,防止散落和飞扬。
3.3.2营运期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从预测结果中可看出,本项目营运期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不会对道路两侧约100米范围内会产生大的影响,在下风向随着距路边的距离增加,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一般在距路边线100米的范围内,降低较快。
有风情况下,道路运营各时期CO和NO2的小时平均浓度,****中心线200米范围内能达到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静风条件下,道路运营各时期CO和NO2的小时平均浓度,****中心线200米范围内也能达到二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可见,公路改建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但建设单位应依据有关设计规范和公路建设要求、水土保持和环保要求,做好绿化防护和景观建设等措施。
3.4 水环境影响评价
3.4.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1、本道路共3次跨越石窟河及其支流。仅有一座小桥拆除重建,其余桥梁经适当加固后全部利用原桥。从以往类似的公**梁建设项目看,跨江桥梁施工作业本身对作业区的河流水质具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桥梁施工中建筑材料掉入水中,对水质造成污染:雨天地表径流冲刷泥浆带入河流,污染局部河水;以及围堰的基坑排水、钻孔灌注施工出渣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等。另外,桥墩的建设对于局部水文流态也产生一定的改变。
桥梁建设施工对于局部水质所造成的污染具有暂时性、局限性,其主要影响因子是悬浮物,不属于高毒性的物质。目前,在河道中进行桥梁施工,对于泥浆水和基坑废水的污染防治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只要加强施工管理,重视施工期的水环境保护,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废水和钻渣,则桥梁施工过程中对于石窟河水质的影响从范围上和程度上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本项目沿线均为农村地区,路基两侧是广袤的农田、茂密的树林或坡地,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和混凝土搅拌废水等均可有广阔的出路。经过适当的处理以后,作为林地浇灌、营地和施工场所洒水防尘都可以考虑。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表明:只要本项目的建设施工单位能够切实加强施工管理,并采取恰当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则本项目建设施工期的各类废水不会对道路沿线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3.4.2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本道路在营运期间,所产生的污水、废水主要有:暴雨所产生的桥面雨污水等。
(1)就本项目而言,由于沿线均为农村地区,有广大的田野、山林和坡地,因此,未来由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类污水、废水都有广阔的出路。只要将污水、废水加以收集,并予以适当的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后,即可用于山林、绿地的浇灌。本项目管理区、服务区所产生的污水、废水对周围环境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2)本项目桥面所产生的雨污水,在正常营运状态下其污染物含量很低,也不含有高毒性的污染物,因而对于沿线地表水体的水质影响不大。只需要对桥面采取雨污水防治措施,将桥面雨水引至两侧收集池,经过沉淀自净处理,不直接排入石窟河及其支流,即可消除其对地表水水质的污染;
(3)在营运期间,若在桥梁上发生交通事故,则泄漏的各类化学危险品对附近地表水体会构成很大威胁。因此,在跨越河段的桥梁上,必须重视对环境风险的防范,健全防范措施,确保水体安全。
总体而言,公路建设项目不是一个污染型的建设项目,除建设施工阶段对作业区的地表水体产生暂时性、局部性的影响外,在营运期间对于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风险事故的影响上。只要从法律法规、**工程设施、道路营运管理方面落实风险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则营运期间,本道路对于石窟河等地表水体的影响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3.5 环境风险评价
本公路全长42公里,南北向沿线跨越**市**县的广大地域。线路分别在长潭镇、新铺镇3次跨越石窟河干流及支流。在营运期间,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难免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意外事故,造成车辆倾覆、货物破损和人员伤亡,并引发环境污染事故。本线路未来在营运期间,对石窟河可能构成污染事故风险。最为突出的环境风险因素,是失事车辆的油品、化学危险品泄漏对石窟河水体所构成的威胁。
为预防事故、控制污染,对跨越敏感水体的石窟河、柚树河、石扇河桥梁,应当采取加强防撞栏的措施,必要时采用双层防撞栏,确保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即使发生事故也不能越出路基、掉落水体。同时,结合营运期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对桥面雨水收集系统加以特别设计,要保证在桥面洒落的有毒物质不会直接流进入下方水体。
只要遵守交通安全规则和危险品运输安全规范,文明驾驶、按章行事,则预计在本道路未来营运期间,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很低的。同时,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完善报警机制,在事故发生时,能够从容不迫、有序应对,就可以将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大大降低。本项目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4 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表明,拟改建公路沿线公众对公路的改建抱有良好的愿望。虽然拟改建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多数群众相信该公路的改建将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有关单位在设计规划、建设营运过程中,应尽可能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地方解决劳动力问题。
另外,大多数公众认为拟改建公路建设将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太大的影响,可见群众对项目的环保可靠性相当信任。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为公路改建和营运过程产生的废气、灰尘和噪声对生活健康的影响。
项目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只要贯彻文明施工计划,针对各种环境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予以监督落实,就一定会妥善解决好沿线居民所关心的占用土地、拆迁、环境污染、行洪及其他影响问题,使本道路的建设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实施。
5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5.1 施工期
取土场应采取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不利影响。
公路建设期间产生的噪声绝大多数超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要求,尤其是夜间施工。虽然公路施工作业噪声影响为短期行为和不可避免,但为减少其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敏感点路段的影响。建设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公路施工环境噪声防治”的有关规定,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施工期噪声的影响。
对施工期的大气污染,项目没有沥青拌和站,主要采取洒水防治粉尘。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场地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对污水的排放进行收集和处理,严禁乱排和污染环境。
妥善处理、处置道路建设拆迁、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淤泥、渣土等固体废物,以及施工工人生活区产生的生活垃圾。
5.2 营运期噪声防护措施
本项目建成后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建议增加公路两侧绿化带,对受影响较大的环境敏感点根据不同的路段与不同的预测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城镇超标路段限速或对村庄超标住户安装隔声窗。
6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项目投资总估算为9935.87万元。该道路改建工程的经济效益显著,在正常情况下,内部收益率为11.15%,大于10%的社会折现率;效益费用比大于1;净现值累计为2282万元,大于零;投资回收期为16.7年。说明该项目的经济效益是良好的。
敏感性分析在费用上浮10%,而效益下降10%的不利情况下内部收益率仍达8.9%,说明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本项目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本项目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但总体来说,本道路改建工程能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7 综合结论
本评价报告对该道路改建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调查及预测评价,并提出了污染防治措施及对策。该项目污染控制重点是控制施工期间机械设备噪声、扬尘、污水等对周围敏感点带来的影响,控制营运期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减轻机动车噪声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是道路沿线两侧各200****学校、村庄、居民区等18个敏感点。影响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建成通车后,机动车尾气对沿线两侧70米范围的影响不大;道路两侧敏感点在采取本报告书提出的减噪措施后,噪声在预测年份近期2011年、中期2016年、远期2021年的影响也不大。
综上所述,本公路的改建可改善**市的交通状况,成为推动**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尽管其建设期间和建成通车后对公路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建设单位只要合理建设,加强管理,遵守“三同时”的管理规定,完成各项报建手续,切实执行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对区域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