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和丰2号光伏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916********179175N | 建设单位法人:丁赞成 |
孟新予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维吾尔自治区**地区 |
****地区**市建新南路23号6号楼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和丰2号光伏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61-输变电工程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D4420-D4420-电力供应 |
建设地点: | **维吾尔自治区**地区**县 |
经度: 纬度: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2-12-16 |
塔地环字〔2022〕362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5443.34 |
53 | 运营单位名称:**** |
916********179175N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914********03320XF | 验收监测单位:**广宇****公司 |
****2801MA78HJNQ0F | 竣工时间:2023-09-15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7-30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08-26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www.****.cn/html/xj/gb/tzgg/****0730/209********730****000004.shtm1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1)**750变电站220千伏间隔二次设备新增工程,扩建2回出线间隔; (2)**华电和丰2号220kV汇集站至**750kV变1回220kV线路工程40km,**杆塔110基,导线选用2×JL3/G1A-630/45型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单回路架设。 | 实际建设情况:(1)**750变电站220千伏间隔二次设备新增工程,扩建2回出线间隔; (2)**华电和丰2号220kV汇集站至**750kV变1回220kV线路工程(运行名称:220kV城恩线)39.90km,全线**杆塔110基,导线选用2×JL3/G1A-630/45型钢芯高导电率铝绞线,单回路架设。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无 | 实际建设情况:无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人员行为规范 (1)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设置环保宣传牌。 (2)注意保护植被,禁止随意割草等活动,不得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 (3)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4)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植物保护措施 (1)对占用草地应在施工前及时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2)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场地,机械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4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破坏。 (3)材料运输过程中对施工道路进行合理地选择,施工运输道路一般为单行道,尽量避免过多扰动原地貌,避免在植被完好的地段进行道路修筑工作。对运至塔位的塔材,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堆放,减少场地的占用。 (4)施工时应在工期安排上合理有序,先设置围栏措施,后进行工程建设,尽量减少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除施工必须不得不铲除或碾压植被外,不允许以其它任何理由铲除植被,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施工期主要采取尽量减少占地、设置彩带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扰动面积、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减少地表开挖裸露时间、避开雨季及大风天气施工、及时进行迹地恢复等生态防护措施,临时土方采取四周拦挡,上铺下盖等挡护及苫盖措施妥善堆放,以减少本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6)基坑开挖尽量保持坑壁成型完好,并做好临时堆土的挡护及苫盖,基础坑开挖好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 (7)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应尽量控制作业面,施工后期对各类站场及除留作检修道路的施工便道予以土地整治,宜林宜草地段采取土地整治种草恢复植被。 (8)在铁塔基础等施工完毕后,应按设计要求立即对塔基基础周边开挖部分进行覆土,并进行平整夯实,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塔基、牵张场等施工扰动区地表进行平整,恢复地貌。 (9) 塔基开挖时要将表层熟土分装在编织袋内,堆放在临时堆土场的周围,用于施工结束后基坑回填,临时堆土采取上铺下盖(彩条布铺垫、苫布苫盖)的措施,回填后及时整平。施工中要严格控制临时占地,减少破坏原地貌、植被的面积。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严禁发生捕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行避让和保护。 (3)施工期如发现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保护动物。对受伤的动物应及时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及时救治。 草地植被保护措施 (1)规范施工道路,禁止车辆在草场中随意驰骋。 (2)应将草场的表层和生土分别堆放,回填时按照生土、表层土的顺序进行。 (3)丘陵及山地草场,为避免和减少基面土石方开挖量,保持塔基稳定,应尽量采用高低腿塔及主柱加高基础。对个别特殊地形的塔位,当采用常规设计的高低腿及主柱加高基础不能满足基面要求时,可根据定位后的实际情况做特殊的塔腿或基础设计。 (4)草场丘陵及山区因地制宜设置护坡、挡墙、排水沟等水保设施。 (5)施工结束后播撒当地适宜草种。 | 实际建设情况:已落实。 经调查,(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知识培训,在施工现场设置了环保宣传牌。 (2)本项目线路沿线为天然牧草地;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培训,未发生施工人员乱砍滥伐、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的行为。 (3)施工时对施工场地及临时施工道路采取了彩条旗限界措施,限制了施工人员和施工的机械行动范围,未发生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4)对于塔基施工过程中产生多余的土方,运至临近低洼处平整处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每天施工完毕后带回租用民房,集中收集至生活垃圾收集箱,****填埋场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植物保护措施 (1)施工单位已办理相关土地补偿手续。 (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施工车辆进行了环保培训,施工场地采取了彩条旗限界措施,限制了施工车辆的行驶路线,经调查,现场未开辟便道。 (3)施工单位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划定了施工作业范围,将施工占地控制在最小范围。 (4)经查阅施工资料和现场调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制定了施工方案,控制了施工场地,在施工时设置了施工围挡,牵张场等临时场地均采用了彩条布的铺垫,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经查阅施工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了围栏围护、彩旗条限界等措施,施工时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及回覆,防尘网苫盖等措施,未在雨季及大风天气施工,线路沿线土地类型均为天然牧草地,施工结束后对塔基开挖的土石方进行了回填平整,对线路破坏草场部分进行了播撒草籽。 (6)经查阅施工资料,施工单位在基坑开挖时采取了垂直开挖,减少了开挖面积,保证了坑壁的成型完好。 (7)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了施工范围,控制作业面,对各类站场及除留作检修道路的施工便道进行了土地整治,线路沿线土地宜林宜草地段进行了播撒草籽措施。 (8)在塔基基础及杆塔等施工完毕后,施工单位进行了表土回覆、土地平整等措施;对作业区、牵张场等施工扰动区地表进行了平整、喷水增湿等措施,以便自然植被的生长恢复。 (9)在塔基基础及杆塔等施工完毕后,施工单位进行了表土回覆、土地平整等措施。施工单位修筑临时道路时避让了林木,选择了地表植被稀疏区。在施工过程中未对植被进行破坏,并严格限制了施工扰动面积。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经调查,线路施工前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宣传和教育,没有发生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 (2)施工过程选用了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没有在夜间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 (3)经现场调查和查阅资料,施工期没有发现野生保护动物,也没有杀害和损伤保护动物。 草地植被保护措施 经调查: (1)施工时在临时施工道路设置了彩条旗限界措施,并对架设车辆的人员和司机进行了相关培训。 (2)施工时对草地表层土按顺序进行了表土剥离及回覆措施。 (3)本项目塔基落位大部分位于冲洪积**,不涉及高低腿塔基础设计。 (4)本项目水保方案、现场验收不涉及排水沟等水保设施。 (5)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进行了播撒草种措施。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1)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地带,加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施工期场地四周设置围挡、滞尘防护网、过往车辆洒水、道路硬化、运输物料遮盖等措施。 (2)严格落实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机械检修产生的废油集中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化处置;生活污水定期清运至环卫部****处理厂处理,不得外排。 (3)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优化工艺流程,选用低噪声设备,避免高噪声设备夜间和午间施工,施工期噪声不得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限值。 (4)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化的原则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运营期线路检修时产生少量检修废弃物检修完毕后集中收集随检修人员带回至就近垃圾收集站处理,严禁外排。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存放。 (5)严格按环评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场地及周边生态防护和建设,优化施工现场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扰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6)做好电磁环境管控。制**全操作规程,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加强电磁水平监测;对员工进行电磁环境基础知识培训,在巡检带电维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暴露在电磁场中的时间。设立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带电架构。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响应机制,降低风险事故概率。确保运营期电磁环境影响值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标准要求限值。 (7)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项目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落实各项环保规章制度。 (8)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项目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编制应急预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 (9)该项目的日常环保监****生态环境局和布****分局负责,**地区生态环境****支队进行不定期抽查。你公司自收到本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应将批准的《报告表》****环境局和布****分局。 (10)项目竣工后应及时组织环保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产。 (11)如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防治措施发生重大变动,须报我局重新审批。 | 实际建设情况:已落实。 (1)经查阅施工日志,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利用彩条旗限界严格控制了施工作业范围,塔基施工场地、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临时占地在占地范围内。施工单位采取了密闭式防尘网进行了苫盖,洒水降尘等处理防止扬尘污染,对裸露地面进行了砾石覆盖,同时,未发现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现象。施工时采取了带有斗篷及防风盖的汽车运输。 (2)经查阅施工日志,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用于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处理,生活污水排至现状污水管网,不外排。没有需要油检修的器械。 (3)经调查和监测,本项目施工期所用机械设备及车辆均采用了低噪声型的机械设备;****电站选用了低噪声设备,站区合理布局,主变位于站内中部位置,围墙外1m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2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8dB(A),变电站围墙外1m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经调查和监测,本项目在环保设施调试期,在220kV线52#~53#塔线下监测点位处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1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7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 (4)经查阅施工日志,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填埋场。生活垃圾设置垃圾箱进行集中收集并运至就近生活垃圾系统统一处理,对包装袋进行了回收利用。 (5)经调查,本项目在施工时避开了植被丰茂区,未涉及林木砍伐,将施工对林木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 (6****电站周边及220kV输电线路不经过居民区,线路沿线40m评价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点,项目建成运行后评价范围内的电磁环境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控制限值要求,项目对周边的电磁环境影响较小。经调查,在变电站站界围墙设置了警示牌,警示公众不要长时间在****电站周围驻留。****公司建立了风险应急机制,见附件。 (7)经调查本项目施工单位配备了专职环水保人员。 (8)经过调查相关资料,本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部编制了应急预案,见附件。 (9)本项目已将批准的报****生态环境局和布****分局。 (10)项目竣工后,****公司已按程序组织开展了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11)本项目没有发生重大变更。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一)严格落实防治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等环境保护措施,经过居民区时,须按报告书要求提高导线对地距离,****电站周边居民区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限值要求。在通过耕地等场所时,应确保架空输电线路线下的工频电场强度小于10千伏/米,且应给出警示和防护指示标志。 ****电站应合理布局,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隔声降噪措施,****电站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同时确保工程周围居民区噪声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功能区要求,防止噪声扰民。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和丰2#光伏升压汇集站220kV变电站线路各监测点位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监测值为(15.40~2024)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0.0125~4.705)μT,分别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的相应的标准限值(电场强度≤4000V/m;磁感应强度≤100μT)。也满足架空输电线路线下的耕地、园地、牧草地、畜禽饲养地、养殖水面、道路等场所,其频率50Hz的电场强度控制限值为10kV/m的标准要求。变电站围墙外1m处断面上监测点位处的工频电场强度为726.9V/m,工频磁感应强度为1.553μT,均分别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的相应的标准控制限值(工频电场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750kV变电站围墙外1m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2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8dB(A),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昼间65dB(A),夜间55dB(A))。220kV输电线路52#~53#塔线下监测点位处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1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7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人员行为规范 (1)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增强其环保意识,设置环保宣传牌。 (2)注意保护植被,禁止随意割草等活动,不得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 (3)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不得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4)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收集、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植物保护措施 (1)对占用草地应在施工前及时办理土地征用手续。 (2)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场地,机械施工便道宽度不得大于4m,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破坏。 (3)材料运输过程中对施工道路进行合理地选择,施工运输道路一般为单行道,尽量避免过多扰动原地貌,避免在植被完好的地段进行道路修筑工作。对运至塔位的塔材,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堆放,减少场地的占用。 (4)施工时应在工期安排上合理有序,先设置围栏措施,后进行工程建设,尽量减少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除施工必须不得不铲除或碾压植被外,不允许以其它任何理由铲除植被,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施工期主要采取尽量减少占地、设置彩带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扰动面积、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减少地表开挖裸露时间、避开雨季及大风天气施工、及时进行迹地恢复等生态防护措施,临时土方采取四周拦挡,上铺下盖等挡护及苫盖措施妥善堆放,以减少本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6)基坑开挖尽量保持坑壁成型完好,并做好临时堆土的挡护及苫盖,基础坑开挖好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 (7)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应尽量控制作业面,施工后期对各类站场及除留作检修道路的施工便道予以土地整治,宜林宜草地段采取土地整治种草恢复植被。 (8)在铁塔基础等施工完毕后,应按设计要求立即对塔基基础周边开挖部分进行覆土,并进行平整夯实,以减少水土流失;对塔基、牵张场等施工扰动区地表进行平整,恢复地貌。 (9) 塔基开挖时要将表层熟土分装在编织袋内,堆放在临时堆土场的周围,用于施工结束后基坑回填,临时堆土采取上铺下盖(彩条布铺垫、苫布苫盖)的措施,回填后及时整平。施工中要严格控制临时占地,减少破坏原地貌、植被的面积。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严禁发生捕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应进行避让和保护。 (3)施工期如发现保护动物应采取妥善措施进行保护,不得杀害和损伤保护动物。对受伤的动物应及时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及时救治。 草地植被保护措施 (1)规范施工道路,禁止车辆在草场中随意驰骋。 (2)应将草场的表层和生土分别堆放,回填时按照生土、表层土的顺序进行。 (3)丘陵及山地草场,为避免和减少基面土石方开挖量,保持塔基稳定,应尽量采用高低腿塔及主柱加高基础。对个别特殊地形的塔位,当采用常规设计的高低腿及主柱加高基础不能满足基面要求时,可根据定位后的实际情况做特殊的塔腿或基础设计。 (4)草场丘陵及山区因地制宜设置护坡、挡墙、排水沟等水保设施。 (5)施工结束后播撒当地适宜草种。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已落实。 经调查,(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知识培训,在施工现场设置了环保宣传牌。 (2)本项目线路沿线为天然牧草地;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环保培训,未发生施工人员乱砍滥伐、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野生动物的行为。 (3)施工时对施工场地及临时施工道路采取了彩条旗限界措施,限制了施工人员和施工的机械行动范围,未发生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在规定区域范围外随意活动和行驶。 (4)对于塔基施工过程中产生多余的土方,运至临近低洼处平整处理;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每天施工完毕后带回租用民房,集中收集至生活垃圾收集箱,****填埋场进行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植物保护措施 (1)施工单位已办理相关土地补偿手续。 (2)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施工车辆进行了环保培训,施工场地采取了彩条旗限界措施,限制了施工车辆的行驶路线,经调查,现场未开辟便道。 (3)施工单位在材料运输过程中划定了施工作业范围,将施工占地控制在最小范围。 (4)经查阅施工资料和现场调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制定了施工方案,控制了施工场地,在施工时设置了施工围挡,牵张场等临时场地均采用了彩条布的铺垫,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经查阅施工资料,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周边设置了围栏围护、彩旗条限界等措施,施工时对表土进行了剥离及回覆,防尘网苫盖等措施,未在雨季及大风天气施工,线路沿线土地类型均为天然牧草地,施工结束后对塔基开挖的土石方进行了回填平整,对线路破坏草场部分进行了播撒草籽。 (6)经查阅施工资料,施工单位在基坑开挖时采取了垂直开挖,减少了开挖面积,保证了坑壁的成型完好。 (7)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了施工范围,控制作业面,对各类站场及除留作检修道路的施工便道进行了土地整治,线路沿线土地宜林宜草地段进行了播撒草籽措施。 (8)在塔基基础及杆塔等施工完毕后,施工单位进行了表土回覆、土地平整等措施;对作业区、牵张场等施工扰动区地表进行了平整、喷水增湿等措施,以便自然植被的生长恢复。 (9)在塔基基础及杆塔等施工完毕后,施工单位进行了表土回覆、土地平整等措施。施工单位修筑临时道路时避让了林木,选择了地表植被稀疏区。在施工过程中未对植被进行破坏,并严格限制了施工扰动面积。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1)经调查,线路施工前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宣传和教育,没有发生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 (2)施工过程选用了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及工艺,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没有在夜间作业,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的活动处。 (3)经现场调查和查阅资料,施工期没有发现野生保护动物,也没有杀害和损伤保护动物。 草地植被保护措施 经调查: (1)施工时在临时施工道路设置了彩条旗限界措施,并对架设车辆的人员和司机进行了相关培训。 (2)施工时对草地表层土按顺序进行了表土剥离及回覆措施。 (3)本项目塔基落位大部分位于冲洪积**,不涉及高低腿塔基础设计。 (4)本项目水保方案、现场验收不涉及排水沟等水保设施。 (5)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进行了播撒草种措施。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1)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地带,加强施工期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施工期场地四周设置围挡、滞尘防护网、过往车辆洒水、道路硬化、运输物料遮盖等措施。 (2)严格落实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机械检修产生的废油集中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规范化处置;生活污水定期清运至环卫部****处理厂处理,不得外排。 (3)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优化工艺流程,选用低噪声设备,避免高噪声设备夜间和午间施工,施工期噪声不得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限值。 (4)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化的原则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运营期线路检修时产生少量检修废弃物检修完毕后集中收集随检修人员带回至就近垃圾收集站处理,严禁外排。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运至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存放。 (5)严格按环评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场地及周边生态防护和建设,优化施工现场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扰动,施工结束后要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6)做好电磁环境管控。制**全操作规程,加强职工安全教育,加强电磁水平监测;对员工进行电磁环境基础知识培训,在巡检带电维修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暴露在电磁场中的时间。设立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带电架构。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响应机制,降低风险事故概率。确保运营期电磁环境影响值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标准要求限值。 (7)加强项目规范化管理。项目设置专门的环保管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落实各项环保规章制度。 (8)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项目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编制应急预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 (9)该项目的日常环保监****生态环境局和布****分局负责,**地区生态环境****支队进行不定期抽查。你公司自收到本批复后10个工作日内,应将批准的《报告表》****环境局和布****分局。 (10)项目竣工后应及时组织环保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产。 (11)如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防治措施发生重大变动,须报我局重新审批。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已落实。 (1)经查阅施工日志,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利用彩条旗限界严格控制了施工作业范围,塔基施工场地、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等临时占地在占地范围内。施工单位采取了密闭式防尘网进行了苫盖,洒水降尘等处理防止扬尘污染,对裸露地面进行了砾石覆盖,同时,未发现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现象。施工时采取了带有斗篷及防风盖的汽车运输。 (2)经查阅施工日志,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用于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处理,生活污水排至现状污水管网,不外排。没有需要油检修的器械。 (3)经调查和监测,本项目施工期所用机械设备及车辆均采用了低噪声型的机械设备;****电站选用了低噪声设备,站区合理布局,主变位于站内中部位置,围墙外1m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2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8dB(A),变电站围墙外1m处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经调查和监测,本项目在环保设施调试期,在220kV线52#~53#塔线下监测点位处的昼间噪声监测值为41dB(A),夜间噪声监测值为37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 (4)经查阅施工日志,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填埋场。生活垃圾设置垃圾箱进行集中收集并运至就近生活垃圾系统统一处理,对包装袋进行了回收利用。 (5)经调查,本项目在施工时避开了植被丰茂区,未涉及林木砍伐,将施工对林木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 (6****电站周边及220kV输电线路不经过居民区,线路沿线40m评价范围内无电磁环境敏感点,项目建成运行后评价范围内的电磁环境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控制限值要求,项目对周边的电磁环境影响较小。经调查,在变电站站界围墙设置了警示牌,警示公众不要长时间在****电站周围驻留。****公司建立了风险应急机制,见附件。 (7)经调查本项目施工单位配备了专职环水保人员。 (8)经过调查相关资料,本项目施工单位项目部编制了应急预案,见附件。 (9)本项目已将批准的报****生态环境局和布****分局。 (10)项目竣工后,****公司已按程序组织开展了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验收工作正在进行中。 (11)本项目没有发生重大变更。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相关公告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
![](http://wap.qianlima.com/imgs/xunhua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