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寨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线路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0521MAC29B8E5U | 建设单位法人:钟毅 |
龙占华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县 |
**省**市**县甸阳镇甸阳路206号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邱家寨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线路工程 | 项目代码:**** |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61-输变电工程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D4420-D4420-电力供应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 |
经度: 纬度: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4-01-17 |
保环准〔2024〕2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不涉及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2700 |
39.5 | 运营单位名称:**** |
****0521MAC29B8E5U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 |
****0521MAC29B8E5U | 验收监测单位:******公司 |
915********749293T | 竣工时间:2024-04-01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7-29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08-23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s://gongshi.****.com/h5public-detail?id=406994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文件及批复一致 |
/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邱家寨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线路工程项目起于110kV邱家寨升压站,110kV辛七I回线路T接点。线路工程导线为JL/LB20A-400/50 型铝包钢芯铝绞线,地线为一根OPGW-24B1-100型架空复合光缆和一根JLB20A-100铝包钢绞线,线路长约22.5km,按单双回路混合架设,其中单回路长约21.3km,双回路长约1.2km。线路使用自立式铁塔67基。 | 实际建设情况:邱家寨光伏发电项目110kV送出线路工程项目起于110kV邱家寨升压站,110kV辛七I回线路T接点。采用单、双回混合架设(双回线路为预留110kv七石III线,其终点为110kV七0七变电站构架),线路建设长20.62km,其中单回线路路径长19.098km、双回线路路径长1.522km。线路使用自立式塔基66基。 |
(1)变动情况: 输电线路在电压等级、架设方式均与环评阶段一致,110k线路全长较环评阶段减少1.88km,塔基减少1座。环评文件线路全长约22.5km,全线采用单、双回路架设,共设塔基67座。项目实际线路长度20.62km,全线采用单、双回路架设,共设塔基66座。线路变化不超过原路径的30%。 (2)变动原因: 在后续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审查过程中出于路线指标优化、安全和环保以及人文因素等对路线进行了优化调整,减少占地面积,对JA19G-JA20段进行优化,因此经过优化将原N60号塔取消,相临塔基位置进行微调。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高压输电 | 实际建设情况:与环评文件及批复一致 |
/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1、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落实工程设计和《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人员教育,合理安排工期,优化施工布局,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禁工人随意破坏植被、植物。通过优化铁塔设计和线路路径、合理规划临时场地、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耕作区域表层覆土及植被恢复,有效减缓项目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线路施工通过采用高跨方式、减少植被砍伐等措施,以减轻植被**影响,施工占地尽量减少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项目建设涉及的永久占地,在施工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生态公益林地、以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原则,减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塔基JA11G~JA12 之间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临近生态红线区施工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位置划定施工限制区域,设置围挡或标志牌,优化施工布局,临时设施尽量远离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区域,禁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进入。项目无涉水工程,线路施工中塔基养护采用覆盖养护,无施工废水产生。使用覆盖、洒水等措施防止施工扬尘。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控制和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施工期塔基开挖土石方全部回填利用,无废弃土石方产生,施工期建筑垃圾经收集后能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统一清运至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生活垃圾经集中收集后送至当地乡镇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置,设备外包装材料等,****收购站。 3、加强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工程投运后及时开展环境监测,及时妥善处理环境问题。强化电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使公众科学认识工频电磁场的环境影响。运营期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 实际建设情况:1、项目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用地,现场已看不到施工痕迹,总体上线路沿线生态恢复情况良好,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未引发明显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施工结束 后,输电线路沿线临时占地、塔基下方和临时道路均进行了平整恢复,电力巡检及维护通过步行抵近线路处;电缆区域已覆土,进行植被恢复。 2、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土石方和少量混泥土、砂石等就地回填平整;项目施工产生的废土石方全部用于场地基础及周边回填,表土用于绿化覆土;线路沿线未发现遗留的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 3、根据监测结果,沿线敏感点的电磁环境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 值》(GB8702-2014)的要求,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
/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 | 实际建设情况:/ |
/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 |
环保搬迁
/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 |
区域削减
/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合理安排工期,优化施工布局,控制施工作业带宽度,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禁工人随意破坏植被、植物。通过优化铁塔设计和线路路径、合理规划临时场地、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耕作区域表层覆土及植被恢复,有效减缓项目建设对土地 利用的不利影响。线路施工通过采用高跨方式、减少植被砍伐等措施,以减轻植被**影响,施工占地尽量减少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项目建设涉及的永久占地,在施工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生态公益林地、以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原则,减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施工完毕及时对临时用地区域进行了植被恢复。线路采用搞垮设计,未对通道进行砍伐。未破坏通道植被生态环境。 |
/ |
功能置换
/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 |
/ |
其他
塔基 JA11G~JA12 之间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临近生态红线区施工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位置划定施工限制区域,设置围挡或标志牌,优化施工布局,临时设施尽量远离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区域,禁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进入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施工期严格控制用地范围,施工期未有施工活动进入生态红线内。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