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土**、能源,其他 |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2023-03-21 15:45:17 |
高峰乡 |
2023-03-21 15:45:17 |
****政府 |
【批后公开】**县高峰乡总体规划(2014-2030) |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第2条
第3条 规划依据
第4条 规划指导思想
第5条 规划原则
第6条 规划期限
第7条 规划范围
第8条 规划目标
第9条 规划发展策略
第10条 文本中用“黑体字加下划线”标明的条例或语句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乡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11条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12条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三章 乡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13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14条 城镇化发展目标
第15条 城镇化道路选择
第16条 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实施保障
第17条 乡域总人口预测
第18条 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9条 乡域行政建制规划设想
第20条 乡域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第21条 乡域职能结构规划
第22条 乡域空间结构规划
第23条 乡域城镇经济区划
第24条 乡域产业发展战略
第25条 乡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26条 乡域给水工程规划
第27条 乡域排水工程规划
第28条 乡域电力工程规划
第29条 乡域电信工程规划
第30条 乡域邮政工程规划
第31条 乡域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第32条 乡域燃气工程规划
第33条 乡域环卫工程规划
第34条 乡域防洪工程规划
第35条 乡域排涝工程规划
第36条 乡域抗震工程规划
第37条 乡域消防规划
第38条 乡域环境保护规划
第39条 乡域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
第40条 乡域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格局
第41条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42条 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第43条 村庄发展对策
第四章 中心镇区城镇性质与规模
第44条 城镇性质
第45条 城镇规模
第五章 中心镇区总体布局
第46条 中心镇区用地发展方向
第47条 中心镇区总体布局结构规划
第六章 中心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48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第49条 旧城改造规划
第50条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第51条 生产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第七章 中心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第52条 道路交通规划目标
第53条 对外交通规划
第54条 道路系统规划
第55条 公共交通规划
第八章 中心镇区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第56条 绿地系统规划
第57条 景观风貌规划
第九章 中心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58条 给水工程规划
第59条 污水工程规划
第60条 雨水工程规划
第61条 供电工程规划
第62条 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第63条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第64条 燃气工程规划
第65条 环卫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第十章 中心镇区“三线”控制规划
第66条 黄线控制体系
第67条 绿线控制体系
第68条 红线控制体系
第十一章 中心镇区环境保护规划
第69条 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二章 中心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第70条 防洪排涝规划
第71条 抗震工程规划
第72条 消防规划
第十三章 中心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及远景规划
第73条 近期建设期限与规模
第74条 近期建设用地布局
第75条 近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
第76条 远景发展构想
第十四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77条 法律机制
第78条 行政协调机制
第79条 投资机制
第80条 土地开发机制
第十五章 附 则
第81条
第82条
第83条
第84条
用地平衡表
第1条 为促进高峰乡现代化、城镇化进程,更好的指导城镇建设,在《**市**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高峰乡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县高峰乡总体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成果由文本、图纸、附件(说明书)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2条 ****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成为指导高峰**镇建设的法律性文件,****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在本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城镇建设活动及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规划均应遵守本规划。
第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98)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2012.01);
(4)《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6)《**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7)《**省美好乡村建设标准(试行)》(2012)
(8)《**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2012)
(9).《**县高峰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0).《****政府关于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建设用地置换工作的意见》
(11).《高峰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12). 国家、省、市相关的其它政策和法律的文件
第4条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从高峰乡“十二五”规划远景,从“大旅游、大交通、大集镇、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出发,强调树立系统和动态的观念,使规划成果具有弹性、适应性、科学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为城镇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要处理好高峰乡总体规划与**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协调关系;处理好高峰乡与周边城镇之间的联动发展关系;处理好城镇与乡村地域发展之间的统筹关系;处理好城镇建设发展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关系。
第5条 规划原则
1、区域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的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合理用地、提高效益的原则
4、近、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
第6条 规划期限
近期: 2014——2020年
远期: 2021——2030年
第7条 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乡域、集镇规划区二个规划层次。
1、乡域
高峰乡行政辖区总面积83.38 平方公里,下辖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等14个行政村、302个自然村。在乡域层次,主要进行乡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对乡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镇村体系规模、职能、空间结构;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对乡域城乡统筹发展、空间管制、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战略性规划。
2、集镇规划区
本次规划将高峰、普明、明花村等3个行政村部分管辖范围划定为集镇规划区。在这一层面主要进行集镇规划区总体规划,主要研究高峰乡集镇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问题,引导集镇区及其周边地区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8条 规划目标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高峰乡建设成为具有合理的用地总体布局、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高质量、高效益的投资环境,成为**县西南地区的重要城镇。
第9条 规划发展策略
1、强化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互动发展作用
2、加强与**县万佛湖旅游区整体发展的互补协调
3、发挥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4、积极拓展集镇区发展空间
第10条 文本中用“黑体字加下划线”标明的条例或语句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11条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高峰乡社会经济发展以经济立乡、旅游立乡、生态立乡、文化立乡为总体发展思路,以打造“大旅游、大集镇、大交通、大产业”为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区域战略、产业战略、城镇化战略三个层次。
一、总体战略:内(力)外(力)结合、联动发展
缺乏动力是高峰乡目前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借力发展是高峰乡发展的主要出路之一。在具体的发展中,同样需要关注外来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根植性。也就是说外来企业在横向联合和纵向拓展方面,能否带动、扶持一批本地企业的成长。因为国际经验表明,在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过程中,过分依赖外来资本、外力扶持的区域往往在市场动荡面前表现出僵化和脆弱。因此,高峰乡在借助外力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内力和外力的有机结合,重视对地方企业的扶植和培育,形成外来企业和当地企业联动发展的态势,为区域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二、区域战略:面向东部、借力发展
高峰乡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不发达状态,位于**县万佛湖上游**的区位条件使其以**市作为主要的经济联系方向,其借力发展的方向主要有三个层次:
1、紧密配合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步伐,形成互补发展态势
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将随着中国投资热点从南向北、从东向西的逐渐转移,而逐渐凸现。
在这一背景下,高峰乡要紧密配合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步伐,在经济发展上及时跟进,形成互补发展的态势。
2、积极接受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转移
东部发达地区开始出现资金、技术向内地扩散现象。高峰乡应该凭借逐渐改善的区位交通条件、相对便宜的地价、劳动力来吸引资金,同时要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3、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
三、产业战略:走适应万佛湖地区整体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路线
高峰乡工业化水平不高,目前基本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发展食品、林业、特色化养殖;充分挖掘本地区自然**,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与有机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基地,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创汇农业。
1、规划期内,高峰乡第一产业要以生态高效农业为主:大力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标准,以优质为根本,以高效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
2、第二产业
高峰乡第二产业发展应尊重当地产业发展现状,由于高峰乡地处万佛湖上游**,该地域的生态敏感性较高,不宜发展工业,因此高峰乡应摈弃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路线,重点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轻手工业,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第三产业
高峰乡临近万佛湖,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重视与周边集镇互相补充,错位发展,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充分发挥高峰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及旅游**,以旅游业为主要动力,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城镇化战略:集镇带动、重点发展
坚持城镇化战略,既符合**及**省的发展精神,又符合高峰乡的发展实际。结合高峰乡本地的发展实际,其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积极引导农民人口进入集镇的过程。考虑到本地的财政实力及城镇化对基础设施、环境设施等建设的要求,高峰**镇化发展要采取重点发展的战略:在**县中部地域范围内,高峰乡是发展重点之一,应逐步做大做强;在乡域范围内,以集镇区为重点,加强居住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开户籍管理制度,吸引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以中心村和基层村为依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12条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与目标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制度创**技术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度,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城镇职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与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高峰乡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乡镇、旅游乡镇。
2、发展指标预测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规划期内集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5%以下。
第13条 旅游发展建议
1战略框架
要促进高峰乡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业在乡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全面、可行的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支撑。该战略针对高峰乡的发展现状、拥有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从**要素的优化利用、旅游市场开发、相关企业协调、企业组织、政府决策等方面提出。
2各产业环节的项目建设建议
1)集中力量建设生态旅游
建设生态旅游有以下几点益处:
发展旅游业。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娱乐休闲融为一体,吸引游客。
减少生态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集中建设可以将损害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也利于集中处理污染物。
资金高效利用。分散布点,处处投资,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相对集中地用于生态旅游建设可以迅速回收投资。
项目设置时要一方面顺应目前大众需求,另一方面尤其要注意引导需求,推广生态旅游。以生动活泼之形式,吸引游客着重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依恋。
2)开发人力**,加强人才培训
狭义的旅游人力**包括旅游管理、宾馆饭店、餐饮、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商店和旅游运输机构的管理决策层及其工作人员。作为核心旅游人力**,他们与游客有经常性的直接接触,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旅游形象和旅游发展水平。旅游科研教育机构虽然不直接与游客面对面接触,但科教人员一方面负责培养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一方面研究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为各种决策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是旅游人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员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游人员素质:导游人员(讲解员)执证上岗,人数及语言能满足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导游员均应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不少于20%。服务质量达到GB/T15971-1995中4.5.3和第5章要求。导游词讲解准确、生动。
(2)旅游保安人员:安全防护人员有专业的保安培训,认真执行旅游、**、交通等有关部门安全保卫制度。安全巡查定期、定时、流动巡检工作落实,能有效维护治安秩序和具备灵活的紧急事务的处理能力。
(3)旅游医疗人员:按旅游区划等级在各区配备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配备游客常备药品,具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iv管理层次人员:具备综合管理能力,能协调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80%。
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1)可达性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强交通通达性,建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交通体系。交通无论从线路上还是从时间设置上即要方便当地居民出行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时间、旅行需求。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面临的高收入水平、高品位游客要求有方便的通讯联系,眼睛欣赏的虽然是自然、古朴的景观,但时刻要能与外界的信息世界相沟通。
(3)系统建设水电等基础设施。旅游区内的水电设施基本能满足当前的居民需求,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说,现有设施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系统的水电****处理厂等的。
4****政府协调管理能力
确立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明确万佛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小组,****旅游局的机构和人员,****委员会,以增强旅游管****事业部门的协调能力。
第14条 城镇化发展战略
高峰乡集镇区规模偏小,农村地域较广,其集镇化战略选择既要考虑到壮大集镇区,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广大农村地域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高峰**镇化发展要采取“中心集聚、重点发展”战略,以集镇区为重点,加强居住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中心村为重点,全面建设美好乡村。
第15条 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镇是人口、产业的集中分布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城镇化是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衡量区域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由于城镇具有明显的规模集聚效益,城镇化也是现代经济发展壮大,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规划期内,高峰**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城镇化带动现代化,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看,就是要通过高峰乡在规模大小、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完善,达到城乡协调、地域协调、产业协调发展的目的,为**县西南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集镇竞争力,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16条 城镇化道路选择
1、要走以现有城镇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为主导的“内涵式”城镇化道路。
2、以集镇区为主导,走有重点的城镇化道路。
3、在发展动力上,以内生型与外生型城镇化并重。
4、在空间模式上,要走以集聚发展为主的城镇化道路。
第17条 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实施保障
1、城镇化动力机制
高峰**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包括:城镇间的相互作用、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外部资本驱动、政府行政与公共政策驱动等。
2、城镇化实施保障
首先要加快户籍、就业及教育等制度的变革进城,保障人口向城镇的集聚;
其次要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健全城镇功能,针对进镇人口的消费需求,在住房建设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为进镇人口提供足够的设施条件。
另外,还要进行村庄区划调整,适当进行撤并,整合乡域产业布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加快城镇人口集聚。
第18条 乡域总人口预测
规划近期(2020年)乡域总人口为2.3万人,远期(2030年)达到1.6万人。
第19条 城镇化水平预测
规划近期(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13%,城镇人口3000人;远期(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8%,城镇人口4500万人。
第20条 乡域行政建制规划设想
规划高峰乡行政建制为一****中心集镇)和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等14个行政村。
第21条 乡域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乡域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形成集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第一级为集镇区——发展为4500人口的高峰乡集镇;第二级为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等14****中心村,人口规模达到500~800人;第三级为基层村,人口规模达到200~400人。
表3.1 高峰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2015年)
镇村等级 | 数量 | 名 称 | 人口规模(人) |
一级:中心镇区 | 1 | ****中心镇区 | 3000 |
二级:中心村 | 14 | 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 | 500~800 |
三级:基层村 | 175 | —— | 200~400 |
第22条 乡域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将高峰乡分为综合型、旅游型、农业型等三种职能类型。
第一种:综合型——高峰乡集镇区;
——集镇区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主导产业为:商业、农产品加工业。
第二种:旅游型——**村、**村;
规划**村、**村等旅游**丰富的村庄,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第三种:农业种植型
规划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等12个行政村,各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突出特色、服务全乡。
表3.2 高峰乡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2030年):
职能类型 | 数量 | 名 称 | 主要产业 |
综合型 | 1 | 高峰乡集镇区 | 商业、旅游服务业 |
旅游型 | 3 | **村、**村 | 依托现有旅游**,加大发展旅游服务业 |
农业型 | 15 | 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 | 特色农业生产 |
第23条 乡域空间结构规划
在规划期内,乡域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将采用“一轴一心多点”的发展模式,形成以****中心,沿交通干线为轴线发展的空间结构。
(1)“一心” ——高峰乡集镇区,包括生活住区和产业集中区。
①具有凝聚力的生活住区——新老生活住区联动发展,建设特色城镇风貌和高品位的人居环境,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生活住区。
②体现经济实力的产业集中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建设集约、高效、有序的规模化产业集中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一轴” ——乡域公路城镇主要发展轴。
依托乡域内主要公路城镇发展轴,发展旅游业,与县城、万佛湖镇联动发展,带动全乡发展。
(3)“多心”指明花、新旗、青松、古塘、陶湾、徐湾、朱湾、西港、普明、普庆、百花、高峰等14个行政村,是生态农业产业区,发展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依托农田、园艺、水网、经济林带建成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系统。
第24条 乡域城镇经济区划
规划将全乡按照地理环境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南边低山为主的区域,二是胡家河两岸冲积平地为主的沿岸狭长区域,三是中部低山,坡岗地和水田相间的丘岗区域,四是万佛湖沿岸以库坝为主的库区区域。规划根据不同的板块的发展条件,,制定不同发展政策,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第25条 乡域产业发展战略
1、克服小农意识,小富思想,增强干部的创新思维,担当意识,通过宣传引导,教育群众既要守好土地,更要活用土地,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新型农民,增加群众收入,通过“一村一品”或多品经济的打造,壮大集体经济,克服保守思想,引领创新思维,树立担当意识,真正形成群众家业兴,干部干事业的局面。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逐步优化宜居、宜业、宜游环境,增强产业项目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为产业**提供基础支撑。
3、狠抓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树立品牌意识,依托全乡四大板块的各型环境、各类**做到长规划,短安排,通过“抓龙头、建基地”合理引导土地规模流转,加速培育农村**组织、****协会、******社****农场,为农业转型发展打造有效平台,通过内联外引和项目招商,力争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实现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信息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各类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
第26条 乡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根据集镇区的职能和规模,规划乡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在集镇区布置。农村居民点根据其职能和规模,布置少量必需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高峰乡公共服务设施按集镇区、中心村二级配置。
1、乡域中心——集镇区
集镇区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应高标准、高起点地设置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和内容依据中华人民**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相关规定,并根据高峰乡的实际情况适当有所变动,详见下表:
表3.3 集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一览表:
类别 项 目 | 一、行政管理 | 二、教育机构 | 三、文体科技 | 四、医疗保健 | 五、商业金融 | 六、集贸设施 |
1 | 人民政府、派出所 | 初级中学 | 文化馆、****中心 | 中心医院 | 超市、百货站 | 粮油市场 |
2 | 法庭 | 小学 | 科技站 | 门诊部 | ****基地 | 蔬菜、畜禽、水产市场 |
3 | 城镇建设、土地管理机构 | 幼儿园、托儿所 | 防疫、保健站 | 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店 | 日用品市场 | |
4 | 农、林、水、电管理机构 | ****指导站 | 食品站 | 燃料、建材、生产资料市场 | ||
5 | 工商、税务所 | 煤店 | 药材市场 | |||
6 | 粮管所 | 药店、粮店 | 农资、农药市场 | |||
7 | 交通监理站 | 书店、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 | ||||
8 | 居委会、村委会 | 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 ||||
9 | 宾馆、旅馆、招待所 | |||||
10 | 理发、浴室、洗染店 | |||||
11 | 照相馆 | |||||
12 | 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
2、中心村
中心村居民点由于规模较小,宜配置小型的日常生活和管理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村委会、****活动室)、幼儿园、小学、配电房、计生站、公厕、诊所、****商店)、理发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第27条 乡域给水工程规划
1、供水设施布局
全乡供水主要****水厂提供。
2、用水量预测
(1)生活用水
近期——集镇区:按照10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300吨;
集镇区外:按照8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1600吨;
小计:日均用水量为1900吨
远期——集镇区:按照10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450吨;
集镇区外:按照8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920吨;
小计:日均用水量为1370吨
(2)公共建筑用水量 按照生活用水量的8%计算,近期为152吨,远期为110吨。
(3)其他用水量 近期95吨,远期59吨
(4)总用水量 近期2147吨,远期1539吨
3、给水管网布置规划
规划供水干管沿乡域主要道路布置,主干管管径采用DN300mm。管网布置采用环状与树枝状结合布置,集镇区主干网采用环状,周边地区采用树枝状,形**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给水管网系统。
第28条 乡域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集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农村居民点布置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统一处理后方可排放到水体。
2、污水排放规划
规划远期在乡域北侧,****处理厂,各农村居民点布置污水处理设施。规划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经过统一处理后方可排放到水体。
污水量预测:按照生活用水量的75%计算,近期为1610吨,远期为1155吨
污水管网规划应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上的污水自流排放。集镇区的建设必须预埋污水管网。
3、雨水排放规划
充分利用地形,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原则,合理划分排水区域,管网布置尽量利用地面或道路坡度进行自排,****泵站的设置。
第29条 乡域电力工程规划
1、供电电源
****电站向高峰乡域供电,实行区域共建共享。
2、供电系统
规划加强对电力设施的建设和电网改造,以380V、220V****中心村供电,沿主要公路架线;各农村居民点要有变配电房,保证全镇居民100%安全、方便用电。乡域380V、220V电力线主要架空敷设,集镇区电力网远期改为地下敷设。
第30条 乡域电信工程规划
规划****支局、移动通讯营业所等,各中心村规划**邮电所。至2030年,规划电话普及率按80部/百人计。规划将电信发展重点放在发展移动通讯和国际互联网业务,至2030年普及率达到100%,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31条 乡域邮政工程规划
规划至2030年普及规****中心的邮政网络,****支局,各村设邮政所,远期服务人口1.6万。
第32条 乡域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实现“村村通”,抓好农村网络的巩固和发展。到2020年要完成有线电视HFC网的改造,继续开展因特网接入服务,拓展网络的发展空间。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到2030年,通过双向改造的有线电视网,可以向全乡千家万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家庭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银行”等一系列服务;广播电视实现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
(2)转播节目应满足和保证中央、省、市台的传输,并可根据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形成固定、有特色的自办节目,加强新闻广播、采编队伍的建设,形成较高的节目制作能力。
(3)利用广电网络频带宽、接近百姓、融资渠道灵活、费用便宜的优势,进行多功能开发,包括:计算机联网、电视会议、视频点播等。
第33条 乡域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集镇区远期实行管网供气,气源来自**县,石油液化气作为辅助气源。规划中心村大力发展沼气作为燃气气源。
第34条 乡域环卫工程规划
1、垃圾处理场
(1****处理场
规划远期在集镇东****处理场,远期保留扩建用地。****填埋场污染进行控制、治理;使用完毕后恢复其自然地貌,维持生态平衡。填埋场内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0米,并沿周边设置。****填埋场四周宜设置不小于100米的防护绿地或生态绿地,使用完毕后恢复其自然地貌,维持生态平衡。
(2)殡葬设施
规划利用**县城殡葬设施统一考虑,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第35条 乡域防洪工程规划
高峰乡主要应加强万佛湖、杭埠河、**河、胡家河的防洪工程的维护,规划按20年一遇的洪水设防。****水库等主要水利设施的建设,提高其标准,增强其防洪抗旱作用。
第36条 乡域排涝工程规划
规划加强对洪涝的治理,疏**道、沟渠等,尽量保留现有水面,加强蓄水能力。
第37条 乡域抗震工程规划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确定以6度为设防标准,一切**工程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并按《**工程抗震防灾规定》实施建设管理。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标准应提高一个等级设防。
第38条 乡域消防规划
规划建立乡****中心****中心。完善集镇消防设施,集****消防站一所,位于集镇的南侧;中心村建立民间消防组织。结合给水工程规划,满足消防用水需求,设立消防专用取水处。
第39条 乡域环境保护规划
1、大气污染防治
规划集镇区远期2030年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治理措施:推广利用新技术,安装净化装置,做到增产不增污;对于废气排放行业,要推广烟气脱硫技术和安装消烟除尘设备,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
2、水污染防治
集****中心镇区和杜店集镇区)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生活污水所占比重最大,随着经济的增长,新的污染源将不断增多,需大力降低COD排放总量。除COD外,废水中铅、锌、氨、氮、酚、氯化物等污染物要继续加以重视,严格控制。主要防治措施:加强生活污水治理和加强科技投入,推广运用最佳废水实用技术。
3、噪声污染防治
规划城镇环境噪声控制分为三个类区:一类区为教育片区、行政办公片区;二类区为居住片区;三类区为商业服务片区。具体措施为:加强管理,对环境控制区内的噪声控制达标,交通干线、配套工业区周围建立绿化带,限制各功能区内交通噪声,综合治理城镇噪声。
4、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城镇固体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与**化、无害化处理,基本消除固体废弃物污染,实现固体污染废弃物的增减平衡。具体措施为: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综合利用率,减少固体污染物的排放;重点抓好城镇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综合利用以及治理等示范项目建设;加强城镇垃圾管理,推行垃圾分类,清除白色污染。
第40条 乡域生态建设目标和措施
1、自然环境和自然**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的保护要遵循生态规律,在确保自然**永续增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耕地,控制土壤污染,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防止乱砍滥伐,逐步建立起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
2、生态建设的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等法规,对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实行“占地许可证”制度,征收土地使用补偿费,保护土地**。
(2)按照生物**固有的生态规律,执行正确的经营政策,建立以**合理利用为基础的生产经营联合体,实行**有偿使用。
(3)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都要进行生态影响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
第41条 乡域城乡空间协调发展格局
高峰乡域空间可分为城镇发展区、生态敏感区、农田开敞区、生态林区。
第42条 乡域空间管制规划
1、乡域空间管制分区
本规划将乡域土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区。
2、空间管制要求
(1)禁止建设区
规划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农林发展用地、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要的防护绿地以及在重要交通干道和市政设施走廊两侧划定的禁止建设的控制区等。乡域范围内的万佛湖、杭埠河**潭河流域及保护范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电力高压线廊道等均为禁止建设区。
控制建设要点:必须保持土地的原有用途,除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管理设施外,严禁在该区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建设开发活动。
(2)限制建设区
规划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二级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坡度介于15%-25%的山体、地质环境不适宜区,生态隔离带以及采掘业工矿建设用地等。
控制建设要点:有限度开发,避免大规模建设。以上区域多数为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开发建设行为,城镇建设用地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保护要素提出限制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禁止其它建设,应长期预留。村庄建设用地以低层住宅为主,相对集中,整体分散;远景发展用地长期控制,不宜超越期限建设。工矿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在进行详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引导开发建设行为。
(3)适宜建设区
规划适宜建设区主要为集镇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区域。
控制建设要点:城镇建设要紧凑拓展,集约利用土地,禁止无序蔓延,征而不建,闲置土地,同时建设行为要根据**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合理配置空间**,优化建设环境,满足城镇发展与空间**保护的双重要求,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3、城乡建设管治
(1)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原则
集镇区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15平方米/人以内,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10平方米/人以内。
(2)沿路建设控制
禁止城镇沿公路两侧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建设。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不准布置建设项目,公路集镇区路段两侧控制用地应建设防护林带,具体规定如下:国道两侧各控制20米,省道两侧各控制15米,县道两侧各控制10米,乡道两侧各控制5米。
(3)高压走廊建设控制
高压走廊宽度的设定应符合电力设计技术规范,要求凡进入城镇规划区的高压线路应留有高压走廊。建成区高压架空线规划走廊宽度:35千伏20米,110千伏25米。
第43条 乡域村庄布点规划
规划结合行政村合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现状基层村进行合并、调整,最终确定19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点(14个中心村、176个基层村),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
第44条 村庄发展对策
1、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村庄建设发展对策
◆**村改造:◆安置村民住宅地块◆安置公寓住宅:
2、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村庄建设发展对策
◆****中心村建设
◆建设和改造基层村
第45条 城镇性质
第46条 城镇规模
1、人口规模
规划近期(2020年):中心镇区人口规模3000人;
规划远期(2030年):中心镇区人口规模4500人。
2、用地规模
按照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和城镇各项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指标,规划期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根据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确定,规划近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0.35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内;远期(2030年)控制在0.6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第47条 中心镇区用地发展方向
集镇区用地相对分散,主要沿过境道路山河路轴向发展、两侧扩散。
规划沿过境公路发展轴主要向西、向南、向北延伸拓展空间,以完善城镇结构,形成良好的多组团的城镇形态。
高峰乡集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为:“依托老镇区,沿过境公路生长轴呈两翼延伸形成块状组团式发展”。
第48条 中心镇区总体布局结构规划
1、布局结构
集镇区总体布局结构以组团式结构形态,通过道路的分割,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功能区,形成“一心三轴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政务中心区;
“三轴”:集镇区的主要交通发展轴及生态景观轴;
“四区”:西部居住区、北部居住及产业集中区、**老镇区及周边的山体绿化区。
2、功能分区
(1****中心区:以政务为主,配套商业金融、医疗保健、文体科技等,位于集镇区东南侧。
(2)西部居住区:以居住功能为主,配套商业金融等日常公共服务设施。
(3)北****服务区:将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布置在此区,另外综合发展居住等功能。
第49条 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从满足居民日常出行着手,结合现状居住用地的分布,规划形成两片相对完整的居住区。至规划期末,规划居住用地面积31.20公顷,占集镇区总建设用地的41.90%。
2、居住用地建设要求
(1)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分期实施,且应适当提高住宅的层数,以节约用地。居住生活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化及活动场地要做到统一安排,切实为城镇居民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2)加强对现有居住区的改造,将老区改造和土地置换有效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集镇区的农村居民点应有计划地加以整合和迁建,建设时应在有效改善其居住环境的同时,注意对其日常居住行为的引导,以使其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实现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
(4****中心镇区周围的农村人口向集镇区迁移,周边村庄应控制新住宅的建设,并逐步向集镇区搬迁,原址退宅还田。
第50条 旧城改造规划
1、功能定位
依托旧**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人文、历史优势,通过调整改造,使之成为以居住、商贸为主的步行街区。
2、旧城改造规划主要内容
(1)街道改造,方便居民出行,并满足消防要求。
(2)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和文化设施。
(3)改造、完善现有基础设施,配套缺乏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51条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1、公共设施用地控制标准
规划至远期(2030年)中心镇区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11.9公顷,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15.98%,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为26.44平方米。公****中心区布置,布局均衡、连贯,符合当地传统街道空间形式和生活习俗。
2、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1)行政管理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至远期(2030年)行政管理用地1.37公顷;****政府****中心区,该位置交通便捷,景观视野开阔,易于形成景观。
(2)教育机构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至远期(2030年)教育机构用地2.24公顷;规划对现有教育用地均予保留,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设施条件。
(3)医疗保健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至远期(2030年)医疗卫生用地0.18公顷。****卫生院,增加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服务全镇及周边乡镇。
(4)商业金融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至远期(2030年)规划商业金融用地4.75公顷。
规划在现有商业设施的基础上,提高档次与规模,完善功能和设施,以适应集镇区发展需求,****中心。过境道路两侧充分利用良好的商业基础,结合居住、教育、行政办公布置配套的商业设施,形成商业发展的主要轴线。
(5)娱乐康体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至远期(2030年)规划娱乐康体用地3.19公顷。
规划结合镇区周边山体绿化布置娱乐康体用地,以适应镇区未来发展需求,吸引万佛湖旅游区游客,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促进高峰乡旅游业发展及经济发展。
第52条 生产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1、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未来镇区用地规划考虑将镇区现状生产设施用地搬迁,不在镇区发展传统工业,取代的是发展与旅游相关的轻手工业。
第53条 道路交通规划目标
****中心镇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快速通畅的道路网系统及完善的交通设施,优化中心镇区道路网结构,提高中心镇区各级道路通达能力,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营交通为辅的客运交通体系,逐步实现交通现代化。
第54条 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远期将过境道路扩建,提高过境公路道路等级。
第55条 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网形式
****中心镇区形态特点出发,综合考虑对外交通线及主要出入口,依托过境公路,规划老镇区优化枝状路网形式,在**镇区形成环状加方格网状的经济道路网结构。
2、道路网构成
集镇区道路以主干路、干路、支路等三级构成。
主干路(道路红线宽度14-21米)连接组团,方便生活,利于内外联系。规划形成“两横一纵”主干道系统。
“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11-12米),即联系又分割各功能地块,承担集散人流功能。
支路(道路红线宽度7-8米),解决居住交通和各功能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3、静态交通规划
停车场
****中心镇区西北****车站****停车场。
第56条 公共交通规划
****中心镇区内部公共交通系统,并加强与**县、万佛湖镇等地区的交通联系,建立区域通畅、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第57条 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指标控制
至2030年,规划绿地面积为7.69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0.33%,人均绿地面积17.09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5.17公顷,防护绿地面积为2.52公顷。
2、绿地系统结构
以道路绿化廊道为纽带,形成经络全乡、外楔于内的绿地系统格局。
3、公共绿地规划
规划在镇区中部河流两侧布置公共绿地,以着力体现沿河的景观风貌。
4、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
规划的防护绿地主要为河流、市政基础设施与居住区之间的防护绿地,起到生态隔离、保护环境的作用。防****中心集镇区生态环境,而且美化了市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居民游憩、休闲的备用地,防灾的疏散场地。因此,规划所确定的防护绿地严禁侵占。
第58条 景观风貌规划
1、景观风貌区:田园开敞风貌区、公共中心景观风貌区。
2、中心镇区开敞空间景观系统
(1)广场
规****广场是中心集镇区开敞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体现景观风貌的重要节点也有利于节点交通的集散。广场的布置应符合人的视觉及尺度,结合不同的雕塑小品设计,****广场景观。
(2)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集镇区开敞空间的重要景观要素。规划利用公共绿地的柔质空间,弱化人工环境的硬质界面,起到调节生活节奏,舒展居民身心的景观节点。
(3)田原开敞空间
集镇区周围适当布置农业生态园,保持镇区良好的透气性,****中心集镇区的环境和景观。
3、集镇区景观点轴系统和视觉走廊
(1)景观节点
****政府前景观节点。
(2)轴线:沿规划主要道路形成景观主次轴线。
(3)视觉走廊
规划要求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景观,应保持通透的视觉走廊。
(4)建筑风格与色彩
新**的建筑形式均采用新颖的现代建筑形式,充分表现现代建筑立面的质感和构图。
第59条 给水工程规划
1、中心镇区用水量预测
(1)生活用水
近期到2020年 中心镇区:按照10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300吨
远期到2030年 中心镇区:按照100L/人﹒d计算,日均用水量为450吨
(2)公共建筑用水量 按照生活用水量的8%计算,近期为29吨,远期为44吨。
其他用水量 近期15吨,远期23吨
总用水量 近期339吨,远期509吨
(3)给水规划
中心镇区给水管网布局采用“枝状加环状”方式,保证居民生活——生产——消防供水安全。枝状供水干管直达各组团,环状供水干管可保障给水水压,提高供水可靠性。
中心镇区给水主管管径为DN300,支管管径为DN100。
第60条 污水工程规划
中心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处理厂考虑服务周边区域。
规划中心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处理厂考虑服务周边区域。****处理厂位于镇区东北侧,近期规模达到3000吨/日,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流。
污水管网系统根据地****处理厂,污水干管布局到各个地块。管网规划应充分利用地形,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上的污水自流排放。集镇区建设必须预埋污水管网。
中心镇区污水主管管径为DN400,支管管径为DN200。
第61条 雨水工程规划
****中心镇区地形、地势、现有水体、农田排涝系统等,使雨水排放做到就近排放,局部低洼处可能出现积水区靠管网集中后通过集水井提升排放。
规划雨水管网布置结合地形,采取分散式集水口,主要干管与水体正交,利用雨水快速排入水体。
中心镇区雨水主管管径为D6300,支管管径为DN300。
第62条 供电工程规划
1、电源规划
规****卫生院南侧**变电所,电****发电站。规划电网采用的电压等级为110KV、10KV,规划中除部分工业用电和农村偏远地区外,逐步取消35KV电压等级。
(1)110KV系统
110kV电网****中心,****电站形成辐射式手拉手供电结构,形成环网,以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
(2)10KV系统
10KV系统终期为环网布置,开环运行。10KV变电所避免供电区域交叉重叠,10KV尽量采用电力电缆沿地下电缆沟敷设。10KV开关站和变电所一般设置在建筑物底层或与其它建筑物合建。
2、线路敷设
规划中心镇区的电力线路主要为中压10千伏配电线路,以及低压配电线380伏和220伏两种。中心镇区内以10千伏中压线路引至各个组团, 10千伏线路沿主要道路敷设。各街区内用户则以380伏和220伏电路为主。
第63条 电信邮政工程规划
1、局所规划
****支局、邮政支局,结合居住区设置邮政所或邮政代办网点。同时大力发展报亭、信报箱群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的要求。在业务拓展上利用邮政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业务,发展代办电信业务。
2、通信线路规划
****中心镇区通信线路原则上都应考虑埋地管道敷设,部分可采用直埋式电缆。
通信管道规划应按30~50年考虑,规划管孔数应同时考虑计算机互联网、数据通信、通话业务、电缆电视及备用等需要。
第64条 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规划远期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终端入户率100%。
规划结合政务区布置广播电视站,规划光缆线路为沿路地下埋设,有线电视线路与电讯线路共沟敷设。
第65条 燃气工程规划
规划集镇区近期使用石油液化气作为主要气源,远期实行管网供气,气源来自**县,石油液化气作为辅助气源。
第66条 环卫公共设施布局规划
1、公共厕所规划
按照“合理布局,改建并存,卫生适用,水厕为主”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公厕以二类标准为主。同时,对旧集镇区的街坊厕所逐步改造,提高其使用水**卫生水平。
公厕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在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厕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米。
2、垃圾中转站规划
规划中心镇区小型垃圾转运站按每0.7~1.0平方公里设置一座,与周围建筑间距不小于5米,每座占地面积约100~200平方米。
废物箱应根据人流密度合理设置,集镇区繁华街道设置距离为35~50m,一般道路为80~100m;生活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70m,居住小区多层住宅一般每4幢设一垃圾收集点。
第67条 黄线控制体系
****中心镇区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线界限即黄线,是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自然界面、确定要保护的生态地区之间的政策性控制线,集镇区开发建设活动应按《城市黄线管理办法》进行。
中心镇区划定为黄线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汽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公共交通设施;****泵站等供水设施;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站、****停车场等环境卫生设施;变电所(站)、高压线走廊等供电设施;邮政、电信支局等通信设施;消防站等消防设施;防洪堤墙、排洪沟与截洪沟、防洪闸等防洪设施;其他对城镇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镇基础设施。
在黄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城镇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建设;
(2)违反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建设;
(3)未经批准,改装、迁移或拆毁原有城镇基础设施;
(4)其他损坏城镇基础设施或影响城镇基础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的行为。
第68条 绿线控制体系
****中心镇区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即绿线。城镇绿线的划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心镇区绿线范围内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必须按照规划控制要求进行绿地建设。主要河流、水系两侧防护绿带布置要符合相关行业要求。
第69条 红线控制体系
中心镇区主要道路规划控制线,亦称规划道路红线。在中心镇区道路红线饭费内严禁一切其他与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无关的建设活动:
(1)违反道路红线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
(2)擅自填埋、占用中心镇区道路红线范围内地域;
(3)影响道路安全的爆破、采石、取土;
(4)擅自建设各类排污设施;
(5****中心镇区道路保护构成破坏的活动。
第70条 环境保护规划
1、环境功能分区
(1)大气环境功能区
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确定集镇区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并执行相应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确定集镇区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并执行相应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Ⅰ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规划的居住用地,执行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Ⅱ类大气环境功能区:主要为规划商业、教育、混合区,执行大气环境二级标准。
(2)噪声环境功能区
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确定集镇区噪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并执行相应环境噪声标准。
镇区环境噪声控制分为三个类区:一类区为教育片区、行政办公片区等;二类区为居住片区;三类区为商业服务片区。
各类区环境噪声控制区控制指标为:
一类区:昼间<50分贝 夜间<40分贝
二类区:昼间≤55分贝 夜间≤45分贝
三类区:昼间≤60分贝 夜间≤50分贝
注:本标准昼间6:00—22:00,夜间22:00—6:00。
表11.1 高峰乡大气与噪声标准一览表:
类型 | 分布标准 | 大气应达标准 | 噪声应达标准 |
一类环境保护区 | 环境较好居住区、文教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和部分公共绿地 | 保证二级以上标准 | 昼间小于50db夜间小于40db |
二类环境保护区 | 环境一般的居住区、商业居住混合 | 保持二级标准 | 昼间小于55db夜间小于45db |
三类环境保护区 | 商业用地 | 符合二级标准 | 昼间小于60db夜间小于50db |
(3)水环境功能区
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高峰乡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并执行相应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Ⅱ类水环境功能区:中心镇区范围内的主要河流。
2、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 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气体燃料,提高集镇区气化率。
② 加大汽车尾气治理力度。
表11.2 高峰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允计标准:
主要大气污染要素 | 最高允许浓度(平均) |
二氧化硫 | 0.15mg/m3 |
二氧化氮 | 0.10mg/m3 |
烟尘 | 0.15mg/m3 |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避免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杂布局,以达到防止工业噪声的目标。
②对舞厅、录像厅、餐饮、建筑工地等扰民的行业应严格限制其营业时间。
③通过淘汰噪声超标的旧车、禁止汽车在**鸣笛、加强路旁行道树建设达到防治道路噪声污染。
(3)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工业污水进入集镇区污水管网前必须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尤其是对特殊污染因子处理,以达到公共污水处理系统的承受标准。
②****处理厂的建设。
③对养殖水面注重防治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
④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严格执行相关标准。
(4)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①进一步推行清洁生产和废物最小量化。
②建立固体废弃物的交换管理系统。
③加强工业固废的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
④对于生活垃圾推行袋装化管理,并进行综合利用和焚烧化处理,减少垃圾贮存量。
通过以上主要措施使高峰乡集镇区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71条 防洪排涝规划
至2030年,规划中心镇区河流按20年一遇的洪水设防,结合中心镇区内的绿地系统布置防洪绿化带。
规划加强对内涝的治理,疏**道、沟渠等,尽量保留现有水面,加强蓄水能力。
第72条 抗震工程规划
1、设防标准
高峰乡基本烈度为6度,一般工业及民用工程按基本烈度设防,城镇生命线工程按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防震措施。
2、规划措施
在临震预报发生后或地震后,通过有效的组织,按规定的路线将人员安排到指定的相对安全地段,以避免地震时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和恐慌,或余震时对居民造成的进一步危害。
(1)根据震、平结合的原则,按避难、疏散半径不大于600米的要求,分布避震场所。集镇内布置疏散通道作防震之用。
(2)把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地基较好地段,具有危险的工业与危险仓库布置在城镇下风向或侧风向。
(3)主干道路系统考虑防震需要,两侧建筑物后退距离和高度限制按震时保证7~10米宽度控制。
(4)提高生命线系统的抗震能力,中心镇区供水系统主干管采用环状系统,变电站采用双电源进线,考虑到防震要求。
(5)严格遵循抗震设防的规划要求,尽量减少震时损失。
第73条 消防规划
规划****消防站一座,****学校的南侧,满足集镇区消防要求。消防水源来自给水管网,规划消火栓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消火栓间距不超过120米,消防通道必须满足国家规范要求,消防车能顺利到达。
第74条 近期建设期限与规模
规划近期建设期限为2014~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为3000人,用地规模达到0.35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115平方米/人。
第75条 近期建设用地布局
完善改造旧集镇区
规划近期以道路网的改造为突破口,对旧集镇区进行改造,由政府组织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村民个人按统一规划成片改造原有的居住建筑,改善集镇区居住环境质量。
第76条 近期建设重点建设项目
1、建设规模建筑面积1.4万平米,其中1.2万平米为商住房开发,****超市及建设集会议、商务、洗浴、****宾馆。
2、2000平米的公共建筑,含停车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
3、水泥道路2.5公里,道路宽度为5米。
4、排水管涵1.8公里。
5、绿化及景观设计。
6、跨河桥一座。
7、防洪墙500米。
8、路灯20盏。
第77条 远景发展构想
1、远景发展目标
在本轮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城**景空间布局构想,使城镇总体布局更趋合理,能够适**镇可持续发展。
设想到21世纪中叶,将高峰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和高水平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新集镇,人口规模将达到0.8-1.0万人。
2、远景用地发展方向
****中心镇区继续向南、向西发展,走上做大做强的发展之路。
3、远景城镇布局框架
在中心镇区建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集镇向南、向西发展,未来将形成以组团推进、产居分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构建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78条 法律机制
1、确立城镇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划一经批准就应在公示后执行。
2、加强城镇规划管理的严肃性,严格管理建设项目,明确规划的审批、修改的办法和程序。
3、对违反规划的个人和单位必须按明确的法律程序,分清责任,予以处罚。
4、进一步制定城镇规划管理的实施细则或地方法规和条例。
第79条 行政协调机制
1、城镇规划管理应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切实提高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加强规划的宣传,提高居民的规划意识,自觉地执行规划。同时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众自律机制,建立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体制,维护广大居民的长远利益。
代码 | 用地名称 | 用地面积 (hm2) | 占城市建设 用地比例(%) | |||
现状 | 规划 | 现状 | 规划 | |||
R | 居住用地 | 10.94 | 31.20 | 50.93 | 44.26 |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2.66 | 3.80 | 12.38 | 5.39 | |
其 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0.76 | 1.37 | 3.54 | 1.94 | |
文化设施用地 | —— | —— | —— | —— | ||
教育科研用地 | 1.70 | 2.25 | 7.91 | 3.19 | ||
体育用地 | —— | —— | —— | —— | ||
医疗卫生用地 | 0.2 | 0.18 | 0.93 | 0.3 | ||
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 —— | —— | —— | —— | ||
文物古迹用地 | —— | —— | —— | —— | ||
宗教设施用地 | —— | —— | —— | —— |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2.10 | 8.06 | 9.78 | 11.43 | |
M | 工业用地 | 2.70 | —— | —— | —— | |
W | 物流仓储用地 | —— | —— | —— | —— | |
S |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 3.0 | 18.73 | 13.97 | 26.57 | |
其中城市道路用地 | 3.0 | 18.73 | 13.97 | 26.57 |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0.08 | 1.02 | 0.37 | 1.45 | |
G | ****广场用地 | —— | 7.69 | —— | 10.91 | |
公园绿地 | —— | 5.17 | —— | 7.33 | ||
防护绿地 | —— | 2.52 | —— | 3.57 | ||
H | 城市建设用地 | 21.48 | 70.50 | 100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