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委托****编制的《**县琴江镇沙塅村河背自然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年)》,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法定程序要求,已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现对部分规划内容予以批前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9月19日---2024年10月18日(共30日),公示内容如下。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时间内向我单位书面反馈。联系电话:0797—****976;联系地址:****B205。
一、规划目的
为保护沙塅村河背自然村古建筑群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格局,继承和弘**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筹安排传统村落的各项建设工程,特编制沙塅村河背自然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22—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2—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5年)。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沙塅村域及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范围。其中村域规划范围包含上队组、下队组、老屋组、新屋组、腊树下、河背岭、开详和组、罗斜组、牛转排、上王沙坑、下王沙坑、樟坑、狐狸骨组、和睦组14****小组,用地面积约1264.24公顷。传统村落规划范围辖河背岭及辐射范围内的老屋、新屋、腊树下三个自然村建成区外沿山脚、道路及田埂路以及周边山体,规划用地面积约56.99公顷。
四、规划目标
(一)通过本规划,使河背自然村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得以保护和传承,产业得到新的思路,地方经济得以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严格保护河背自然村保护区内现存的历史风貌和留存的历史信息,包括文保单位、传统建筑、重要巷道、建筑遗址等,建立完善的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体系,维护村落的整体历史格局和传统建筑群落的特色。
(三)积极整治和引导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风貌和环境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完善保护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五、发展定位
打造“山谷溪畔,静谧古村”,即“以形态古朴、依山就势的传统民居群为主体,以山环水绕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红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休闲农业为一体的原生态赣南传统古村落”。
六、村落布局与风貌特征
(一)村落选址特征——可耕可樵可居的聚气福地
以村委会所在地及河背、新屋等较为集中的村庄建设区域分析,村庄三面环山,中部低洼成盆地,溪水从村内贯穿而过。
(二)建筑布局特征 ——团状布局、各具特色
沙塅小盆地内地形变化大,沙塅溪从沙塅村中间穿过,将村落一分为二,凭自然地势形成了五片集中的住宅区。为了节约盆地内十分有限的平整耕地,建筑大都沿盆地边缘或溪边坡地建造,为此沙塅村并不像**或北方一些血缘村落经过一定的规划布局,能够形成街、巷,或有明确的村域范围,而是村落松散,由一些独立的个体建筑相对集中形成的住宅群。
(三)村落风貌特征 ——岁月侵蚀、新旧不一
河背自然村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环境清幽,民风古朴。村庄三面环山,森林**丰富,村庄**远方为山体,东西两侧均有山峰,西侧一小溪自**于村庄**,溪流源自西部山峰,于东南处与村庄另一小溪汇合,溪流将村庄划分为一三角地段,山水秀丽,土地肥沃,为风水宝地。村落选址、建设遵循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形成背山面水的村落格局,素有“山水田园式村庄”的美称。
(四)传统建筑风貌特征——岁月侵蚀、新旧不一
村庄整体上保留了传统风貌,形成了以传统民居为核心聚集的居住模式。现有村庄居民点集中在传统民居周边。目前还在使用中的传统民居维持了原有建筑功能,大部分保持了原有风貌,少数传统民居受新搭建建筑影响,整体风貌受到一定破坏。
七、村域重要控制线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的各控制性指标,严格按照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灾害风险控制线等划定范围进行管控。对接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粮食生态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工作。
(一)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目标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生态保护红线保护面积为247.43公顷(净面积)。
(二)耕地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依据“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5.71公顷(净面积)。
(三)村庄建设边界规模
下发的村庄用地“203”规模为24.31公顷,根据《**省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技术规划》的要求,对沙塅村村庄建设边界进行优化调整,至2035年,沙塅村村庄建设边界规模控制在23.31公顷以内。
(四)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
根据历史**分布划定的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范围,保护面积为3.03公顷。至2035年,规划严格落实河背自然村核心保护区范围成果。
(五)灾害风险控制线
村域范围内灾害控制线主要集中在沿沙塅溪河湖控制管理线。集中安置建新区已避让所有地灾点。
八、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措施
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应依据《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中关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和修缮。
对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延续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及色彩,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装饰物等,其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改善居住和使用条件。
对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且建筑质量较好的其他建筑,可加以保留。
对与传统风貌不协调或质量不佳的建筑,应采取整治或改造等措施,使其风貌协调。
本次规划确定为修缮、改善类的建筑,不得随意拆改。涉及上述各类建筑的修缮或改善工程,应根据其保护级别,履行《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规定的工程方案审批程序,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九、功能布局
河背自然村整体空间功能布局梳理为:“一轴两心四片区”。
(一)一轴——村庄发展轴
指依托村庄中部的主路**道 X497(现为 X823)形成主要发展轴,内部联系村庄各功能片区,对外与河坑、**镇旅游形成传统民居旅游路线,是沙塅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今后村庄发展的主轴。
(二)两心
以**传统民居群为传统村落发展核心;以培基大屋及华玉祖祠及其公共空间构成景观核心,两处核心区协同发展。
(三)四片区
1、综合服务区:现状村委会周边区域交通相对便捷,****商店、卫生站、公交站等,居民相对集中,可以升级打造为****服务中心。
2、传统村落风貌核心区:以传统建筑及周边的**、山体、水系等自然景观为载体,发展白莲游赏项目,****餐厅、特色茶楼,借助**拓展垂钓、野营烧烤、休闲农庄等野外休闲活动,设立滨水步道、休闲凉亭、塘中趣园,结合大地景观形成以田园风光游览为主的发展片区,并且沿****外围及内部设置不同的景观灯,打造“人于岸上走,仿在莲中游”的的传统村落风貌区,主要展示原滋原味的赣南传统民居的风貌,以及沙塅村落的聚落形态、传统民居建筑、巷弄的空间布局、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3、民俗体验区:该片区为村庄北部区域,合理利用区域内的朴夫祖祠、东芙二祖祠及部分民居建筑,将沙塅村的彩灯制作,白莲生产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体验性活动植入其中,让游客参与制作过程,更全面的体验沙塅村的民俗活动。
4、现代农业体验区:****小学和周边田野,开展农业少儿教育,利用教室及篮球场、操场等物资基础条件,结合周边山体、田野、村落,打造农业、****基地及现代农业体验区,让人切身、真实地体验农作物耕作、收获等。
十、村庄用地布局与服务设施规划
对传统村落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安排如下:
1、村庄住宅用地
(1)住宅用地: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内以环境整治为主,必须坚持“只拆不建、倒房换绿”的规划原则,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供保障。
(2)混合式住宅用地:****小卖部、小超市、农家乐等功能的村民住宅用地,规划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扩建和维护,以完善其服务功能。
2、村庄公共服务用地规划
(1)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沙塅村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0.73公顷,占村庄建设边界总面积的1. 95%。****村委会,****卫生所。
(2)村庄公共场地
规划在上队组、新屋组、腊树下、罗斜、樟坑、****广场,完善村庄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村民休闲娱乐趣味性。
3、村庄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1)村庄道路用地
村庄内部原道路系统基本保留,并整修完善道路系统。为方便村民的日常出行,在村庄规划 3 条 4 米道路,并延****车行道,路面宽度拓宽为 4 米,道路结合两侧用作疏散传统村落内部交通压力。
(2)村庄交通设施用地
****村委会****停车场****停车场,停车场采用硬化铺装,周边设置绿化隔开。同时在朴夫祖祠、东芙二****停车场。
(3)村庄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保留村庄中部现状垃圾收集点用地,规划在村庄内配套5处公共厕所;规划在村庄东侧设置污水处理设施用地一处,未来将村庄的污水统一收集到此处进行处理后排至水体内。
十一、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1、结合现状道路以及村庄功能布局,形成各组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道路网,将道路整体分为四级:
(1)村庄主要道路:村庄干路指村庄中部自南向北走向的主干道,宽度控制6.0米;
(2)村庄次要道路:联系中心村内部连接村庄干路的道路,宽度控制4.5米;
(3)村庄入户道路:联系中心村内部连接村庄支路的宅前道路,宽度控制2.0米;
(4)机耕道:现状机耕道大部分为没有硬化的田间道路,宽度为2.0-3.0米左右;规划梳埋现有机耕道路,完善机耕道路系统方便农事生产,根据未来产业类型及具体分布将部分机耕道拓宽为2.0-3.5米不等,不作硬化处埋。
2、静态交通设施:****村委会****停车场****停车场,停车场采用硬化铺装,周边设置绿化隔开。同时在朴夫祖祠、东芙二****停车场。
十二、 规划用地汇总表
沙塅村建设用地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交通站场用地、排水用地、环卫用地、****广场用地等,优化传统村落土地利用结构。
十三、村落展示利用
以古民居为载体,植入传统文化展示、特色餐饮、民宿等功能,将古民居展示与民俗文化结合。
依托河背静谧的山林环境,以古民居为主体,打造主题客栈;结合客家饮食习俗,植入茶文化、特色美食等功能。
以体验淳朴自然的传统村落风格**园风光为主依托沙塅溪畔立体式的特色古民居风光**组织摄影写生、滨水游览等活动。
短线游览:针对时间有限或者跟团游览的游客以观赏沙塅村传统村落落风貌游览体验为主。主要游览点为:村委会(村史馆)—****中心—**—河背古民居—民宿客栈—华玉祖祠—****广场—培基大屋(红色文化展馆)—**—****基地—朴夫祖祠—东芙二祖祠。在村中游览传统古民居、沿溪漫步、在休闲农庄品尝客家美食、在临溪品味客家美酒,打造游、赏、食、购为一体的美好游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