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雅县2019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搬迁安置点)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2126MB1N354849 | 建设单位法人:旦塔 |
桑阿旦增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自治区**市**县 |
**自治区**市**县中路2号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县2019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搬**置点)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094-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不含供应工程;不含村庄供应工程)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D4610-D4610-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
建设地点: | **自治区**市**县 |
经度:97.8573,98.99366 纬度: 30.80617,29.91987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9-12-09 |
昌环函〔2019〕259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730 |
24.95 | 运营单位名称:**** |
****2126MB1N354849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0600MA6YE05P18 | 验收监测单位:无 |
无 | 竣工时间:2019-10-20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9-24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0-25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网址:https://www.****.com/gs/detail/2?id=40924y5P67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1立方米泉水取水口4座,截潜流坝3座,沉砂池2座;**机井10座总长767米(含配套机电设施);**10立方米蓄水池1座,20立方米蓄水池1座,1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DN110PE管道16258米,DN90PE管道12109米,DN75PE管道715米,DN63PE管道5577米,DN50PE管道3165米,DN25PE管道2190米,DN40钢管1620米,管道保温2065米;**及维修入户供水点27座,保暖房13座;**检修闸阀井33座,排气井18座,泄水井17座,减压井3座。工程解决**县9个乡镇13个易地搬**置点总计972户5279人(建档立卡423户282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 实际建设情况:实际**1立方米泉水取水口4座,截潜流坝3座,沉砂池2座;**机井10座总长767米(含配套机电设施);**10立方米蓄水池1座,20立方米蓄水池1座,1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DN110PE管道16258米,DN90PE管道12109米,DN75PE管道715米,DN63PE管道5577米,DN50PE管道3165米,DN25PE管道2190米,DN40钢管1620米,管道保温2065米;**及维修入户供水点27座,保暖房13座;**检修闸阀井33座,排气井18座,泄水井17座,减压井3座。工程解决**县9个乡镇13个易地搬**置点总计972户5279人(建档立卡423户282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1立方米泉水取水口4座,截潜流坝3座,沉砂池2座;**机井10座总长767米(含配套机电设施);**10立方米蓄水池1座,20立方米蓄水池1座,1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DN110PE管道16258米,DN90PE管道12109米,DN75PE管道715米,DN63PE管道5577米,DN50PE管道3165米,DN25PE管道2190米,DN40钢管1620米,管道保温2065米;**及维修入户供水点27座,保暖房13座;**检修闸阀井33座,排气井18座,泄水井17座,减压井3座。工程解决**县9个乡镇13个易地搬**置点总计972户5279人(建档立卡423户282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 实际建设情况:实际**1立方米泉水取水口4座,截潜流坝3座,沉砂池2座;**机井10座总长767米(含配套机电设施);**10立方米蓄水池1座,20立方米蓄水池1座,100立方米蓄水池1座;铺设DN110PE管道16258米,DN90PE管道12109米,DN75PE管道715米,DN63PE管道5577米,DN50PE管道3165米,DN25PE管道2190米,DN40钢管1620米,管道保温2065米;**及维修入户供水点27座,保暖房13座;**检修闸阀井33座,排气井18座,泄水井17座,减压井3座。工程解决**县9个乡镇13个易地搬**置点总计972户5279人(建档立卡423户282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地表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地表水防治措施:项目运营前须进行一次管道冲洗,冲洗用水来源为饮水水源水体,主要污染物为SS,冲洗废水采用塑料桶(由于管道冲洗试水是分段完成的,每段用水量约为50升,每个工程点使用2个50升的水桶即可)集中收集,经沉淀后,用于项目周边耕地灌溉,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地表水环评批复要求:无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大气防治措施:项目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泉水和河溪水水源利用高程差进行供水,无动力设备,运营期无废气产生。机井水源采用电机动力设备,运营期无废气产生。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无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项目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利用高程差进行供水,无动力设备,运营期无设备噪声产生。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无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是沉砂池产生的泥沙,均为一般固废。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运营期蓄水池产生的泥沙每半年清掏一次,用作周边道路低洼处回填。 | 实际建设情况:地表水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地表水防治措施:使用饮水水源水体作为冲洗用水,冲洗后的废水采用塑料桶集中收集,经沉淀后,用于项目周边耕地灌溉,沉淀物晾干后用于低洼处回填。 废气实际措施:无 噪声实际措施:无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对蓄水池、沉砂池每半年清掏一次,用作周边道路低洼处回填。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治理措施: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为减免工程施工对周围造成不利影响,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影响面积,把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在施工完成后,利用本地物种,对施工区的植被进行恢复,这是影响区生态恢复的关键。(1)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占地,保护好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内的植被,除工程需要外,不得随意开挖、填埋、毁坏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原有的植被等,尽量把工程施工引起的植被破坏量减少到最小。(2)灌木(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先回填深层土,在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3)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施工便道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4)加强对施工区作业人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禁止一切狩猎活动。(5)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施工扰动范围,减少对河道的扰动,减少水体悬浮物含量。(6)建设单位应及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执行水土保持措施,做好工程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工作。项目施工期主要生态影响为工程占地、土地利用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和景观破坏。建设单位应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切实落实施工期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及复垦、拆除及清理施工场地建筑物,做好沉淀池和旱厕的回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宣传,禁止出现人为随意破坏植被等行为。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扬尘防治措施:要求在施工场地靠近居民房屋一侧设置围挡;施工场地定时洒水降尘,大风天气增加洒水降尘次数;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在积尘路面减速行驶等扬尘防治措施。项目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作为运输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运输车辆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防止泥土洒落;施工区定时采用洒水降尘,有效减少扬尘的产生。燃油废气防治措施:要求建设单位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机械及优质燃料油,减少燃油废气产生。焊接烟气:由于项目焊接工程量较少,焊接烟气产生量不大。旱厕异味:施工结束后,旱厕经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后,异味随之消失。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严格强化扬尘控制措施,严格规范施工行为,定期采取洒水作业,运输车辆遮盖密闭,堆料区实施严格的苫盖措施,取水工程、蓄水池、输水管线施工开挖土方的临时堆存采取苫盖和围挡措施。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每个工程点的混凝土及砂浆拌合站地势低洼处设置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沉淀池尺寸:长×宽×高=1.5m×1m×1m),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和临时道路洒水降尘。(2)设置旱厕,定期清理用作周围农田施肥;其他清洗经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内洒水降尘。(3)取水枢纽施工采用围堰,合理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对河道的扰动,控制水体悬浮物含量。(4)施工期加强管理,不得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不得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河道行洪。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作周围农田施肥,禁止外排;施工生产废水应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作业,剩余部分自然蒸发,禁止外排。项目运营前须进行一次管道冲洗,产生的清洗废水采用塑料桶集中收集、沉淀后,用于项目周边耕地灌溉。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须要求其选用符合环保规定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须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工程施工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夜间23:00~08:00和午休13:00~15:00 禁止施工。(3)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在距离居民区较近一侧设置围挡。(4)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5)建设与施工单位还须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施工期科学规范施工平面布局,高噪声设备远离敏感目标和采取隔音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设备日常维护润滑保养,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禁夜间施工,合理组织施工车辆运输。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须做好截排水沟、遮盖措施。(2)灌木(草)丛、草地、坡耕地开挖须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做好养护;回填时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3)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充分回收利用,PE管、钢材等回收利用;砂石料、废混凝土渣沿线回填。(4)沉淀池产生的少量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于输水渠两侧回填。(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工作。项目管道开挖土方全部原地回填,取水工程和蓄水池产生的土石方部分回填后,剩余部分用于管道垫高回填;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 实际建设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施工期间未出现施工人员捕捞野生动物的情况。(2)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未对占地范围外的区域产生影响。(3)施工期注重植被保护,未随意砍伐林木等。(4)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通过播撒草籽对管道沿线等区域进行了绿化,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5)施工迹地(渣场、料场、施工工区、临时施工道路、临时仓库等)在施工准备前,需对区域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于不影响施工活动的区域内,并做好了临时覆盖工作,施工临时占地已完成生态恢复,无遗留弃渣。(6)工程地表水截潜流坝设为地埋式,施工期间对内陆滩涂进行开挖,施工结束后集水池上回填开挖料。输水管道采用地埋敷设,施工时对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开挖、回填,施工结束后,对开挖及扰动范围内的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类型及面积为灌草丛、荒草地;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区域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后,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小。(7)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进行分层回填,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在施工场地靠近居民房屋一侧设置了围挡。(2)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及雾炮机,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3)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4)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5)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机械及优质燃料油,并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6)运输道路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车辆限高限载,运输易起尘材料加盖篷布覆盖。(7)雇佣当地村民对运输道路进行清扫。(8)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进行了苫布覆盖,严禁裸露。(9)旱厕定期清掏,粪便用于周边耕地施肥,施工结束后,旱厕经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施工场地生活区修建防渗旱厕,粪便定期清理用于周围耕地、林草地施肥,施工结束后,对旱厕进行恢复,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2)由于工期短,施工废水采用双层临时防渗塑料布作用防渗材料,施工废水经沉淀后上清液用于洒水抑尘,底泥晾干后用于低洼处回填。(3)取水枢纽位置施工设置了围堰,围堰拆除的土石方,用于管道沿线周边及低洼处回填并分层夯实。(4)未在河道周边堆放,也未出现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未出现影响河道行洪情况。(5)输水管道试压废水,由于是清净下水,仅可能利用于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利用不完的直接排放。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2)施工过程中,仅在昼间施工,夜间不施工。(3)仅在白天运输,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4)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土石方: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周边采用截排水沟、堆放土方采取遮盖措施。地表土:施工前,对灌木(草)丛、草地、坡耕地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并进行养护,施工结束后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临时沉淀池污泥:临时沉淀池污泥晾干后用于输水渠两侧回填。生活垃圾:现场配备垃圾桶,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治理措施: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为减免工程施工对周围造成不利影响,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影响面积,把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在施工完成后,利用本地物种,对施工区的植被进行恢复,这是影响区生态恢复的关键。(1)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占地,保护好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内的植被,除工程需要外,不得随意开挖、填埋、毁坏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原有的植被等,尽量把工程施工引起的植被破坏量减少到最小。(2)灌木(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先回填深层土,在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3)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施工便道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4)加强对施工区作业人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禁止一切狩猎活动。(5)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施工扰动范围,减少对河道的扰动,减少水体悬浮物含量。(6)建设单位应及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执行水土保持措施,做好工程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工作。项目施工期主要生态影响为工程占地、土地利用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和景观破坏。建设单位应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切实落实施工期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及复垦、拆除及清理施工场地建筑物,做好沉淀池和旱厕的回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宣传,禁止出现人为随意破坏植被等行为。 | 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施工期间未出现施工人员捕捞野生动物的情况。(2)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未对占地范围外的区域产生影响。(3)施工期注重植被保护,未随意砍伐林木等。(4)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通过播撒草籽对管道沿线等区域进行了绿化,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5)施工迹地(渣场、料场、施工工区、临时施工道路、临时仓库等)在施工准备前,需对区域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于不影响施工活动的区域内,并做好了临时覆盖工作,施工临时占地已完成生态恢复,无遗留弃渣。(6)工程地表水截潜流坝设为地埋式,施工期间对内陆滩涂进行开挖,施工结束后集水池上回填开挖料。输水管道采用地埋敷设,施工时对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开挖、回填,施工结束后,对开挖及扰动范围内的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类型及面积为灌草丛、荒草地;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区域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后,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小。(7)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进行分层回填,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
表7 风险设施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治理措施:在项目施工建设期间,为减免工程施工对周围造成不利影响,工程施工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影响面积,把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同时在施工完成后,利用本地物种,对施工区的植被进行恢复,这是影响区生态恢复的关键。(1)加强工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占地,保护好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内的植被,除工程需要外,不得随意开挖、填埋、毁坏工程区及其周围区域原有的植被等,尽量把工程施工引起的植被破坏量减少到最小。(2)灌木(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先回填深层土,在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3)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施工便道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4)加强对施工区作业人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禁止一切狩猎活动。(5)施工期间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施工扰动范围,减少对河道的扰动,减少水体悬浮物含量。(6)建设单位应及时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执行水土保持措施,做好工程区的植被恢复工作和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工作。项目施工期主要生态影响为工程占地、土地利用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和景观破坏。建设单位应做好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作,切实落实施工期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对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及复垦、拆除及清理施工场地建筑物,做好沉淀池和旱厕的回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环保宣传,禁止出现人为随意破坏植被等行为。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施工期间未出现施工人员捕捞野生动物的情况。(2)施工过程严格控制施工活动范围,未对占地范围外的区域产生影响。(3)施工期注重植被保护,未随意砍伐林木等。(4)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通过播撒草籽对管道沿线等区域进行了绿化,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5)施工迹地(渣场、料场、施工工区、临时施工道路、临时仓库等)在施工准备前,需对区域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于不影响施工活动的区域内,并做好了临时覆盖工作,施工临时占地已完成生态恢复,无遗留弃渣。(6)工程地表水截潜流坝设为地埋式,施工期间对内陆滩涂进行开挖,施工结束后集水池上回填开挖料。输水管道采用地埋敷设,施工时对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开挖、回填,施工结束后,对开挖及扰动范围内的灌草丛、荒草地等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等临时占地类型及面积为灌草丛、荒草地;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及施工便道区域须进行平整,撒播草籽进行植被恢复;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后,临时占地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小。(7)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输水管道进行分层回填,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对施工开挖及扰动区域进行平整,进行植被恢复。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扬尘防治措施:要求在施工场地靠近居民房屋一侧设置围挡;施工场地定时洒水降尘,大风天气增加洒水降尘次数;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在积尘路面减速行驶等扬尘防治措施。项目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作为运输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运输车辆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防止泥土洒落;施工区定时采用洒水降尘,有效减少扬尘的产生。燃油废气防治措施:要求建设单位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机械及优质燃料油,减少燃油废气产生。焊接烟气:由于项目焊接工程量较少,焊接烟气产生量不大。旱厕异味:施工结束后,旱厕经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后,异味随之消失。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严格强化扬尘控制措施,严格规范施工行为,定期采取洒水作业,运输车辆遮盖密闭,堆料区实施严格的苫盖措施,取水工程、蓄水池、输水管线施工开挖土方的临时堆存采取苫盖和围挡措施。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每个工程点的混凝土及砂浆拌合站地势低洼处设置容积为1.5m3的沉淀池(沉淀池尺寸:长×宽×高=1.5m×1m×1m),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和临时道路洒水降尘。(2)设置旱厕,定期清理用作周围农田施肥;其他清洗经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内洒水降尘。(3)取水枢纽施工采用围堰,合理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施工对河道的扰动,控制水体悬浮物含量。(4)施工期加强管理,不得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不得污染河流水质,影响河道行洪。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后作周围农田施肥,禁止外排;施工生产废水应经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作业,剩余部分自然蒸发,禁止外排。项目运营前须进行一次管道冲洗,产生的清洗废水采用塑料桶集中收集、沉淀后,用于项目周边耕地灌溉。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须要求其选用符合环保规定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须设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工程施工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夜间23:00~08:00和午休13:00~15:00 禁止施工。(3)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在距离居民区较近一侧设置围挡。(4)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5)建设与施工单位还须与施工场地周围单位、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让他们了解施工进度及采取的降噪措施,并取得大家的共同理解。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施工期科学规范施工平面布局,高噪声设备远离敏感目标和采取隔音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设备日常维护润滑保养,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严禁夜间施工,合理组织施工车辆运输。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须做好截排水沟、遮盖措施。(2)灌木(草)丛、草地、坡耕地开挖须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做好养护;回填时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3)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充分回收利用,PE管、钢材等回收利用;砂石料、废混凝土渣沿线回填。(4)沉淀池产生的少量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于输水渠两侧回填。(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固体废物处置工作。项目管道开挖土方全部原地回填,取水工程和蓄水池产生的土石方部分回填后,剩余部分用于管道垫高回填;施工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在施工场地靠近居民房屋一侧设置了围挡。(2)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及雾炮机,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3)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4)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5)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施工机械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机械及优质燃料油,并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6)运输道路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车辆限高限载,运输易起尘材料加盖篷布覆盖。(7)雇佣当地村民对运输道路进行清扫。(8)施工现场集中堆放的土方进行了苫布覆盖,严禁裸露。(9)旱厕定期清掏,粪便用于周边耕地施肥,施工结束后,旱厕经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施工场地生活区修建防渗旱厕,粪便定期清理用于周围耕地、林草地施肥,施工结束后,对旱厕进行恢复,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2)由于工期短,施工废水采用双层临时防渗塑料布作用防渗材料,施工废水经沉淀后上清液用于洒水抑尘,底泥晾干后用于低洼处回填。(3)取水枢纽位置施工设置了围堰,围堰拆除的土石方,用于管道沿线周边及低洼处回填并分层夯实。(4)未在河道周边堆放,也未出现将弃渣、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弃置在河道内,未出现影响河道行洪情况。(5)输水管道试压废水,由于是清净下水,仅可能利用于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利用不完的直接排放。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2)施工过程中,仅在昼间施工,夜间不施工。(3)仅在白天运输,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4)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土石方:土石方及时回填,临时堆放场地周边采用截排水沟、堆放土方采取遮盖措施。地表土:施工前,对灌木(草)丛、草地、坡耕地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并进行养护,施工结束后先回填深层土,再回填表土。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临时沉淀池污泥:临时沉淀池污泥晾干后用于输水渠两侧回填。生活垃圾:现场配备垃圾桶,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