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生达乡生玉公路岔口至日崩村公路改(扩)建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115********9201116 | 建设单位法人:谭建峰 |
何锡海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自治区**市**县 |
**自治区**市**县嘎通街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县生达乡生玉公路岔口至日崩村公路改(扩)建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30-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生命救援、应急保通工程以及国防交通保障项目;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E4819-E4819-其他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
建设地点: | **自治区**市**县 |
经度:97.56992,97.56953 纬度: 32.23553,32.2357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7-06-15 |
昌环发〔2017〕629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196.72 |
20.5 | 运营单位名称:**** |
115********9201116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0600MA6YE05P18 | 验收监测单位:无 |
无 | 竣工时间:2017-10-01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9-28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0-30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网址https://www.****.com/gs/detail/2?id=40928nDCeE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改扩建 | 实际建设情况:改扩建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公路路线全长1.019km,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县G317线至**(省界)公路改扩建工程K136+000处,路线沿既有公路布线,****村委会大门前,设计行车速度20km/h,利用小桥20m/1座,**涵洞1道。本项目路基标准宽度为6.5m,项目全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 实际建设情况:实际公路路线全长1.019km,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县G317线至**(省界)公路改扩建工程K136+000处,路线沿既有公路布线,****村委会大门前,设计行车速度20km/h,利用小桥20m/1座,**涵洞1道。本项目路基标准宽度为6.5m,项目全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公路路线全长1.019km,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县G317线至**(省界)公路改扩建工程K136+000处,路线沿既有公路布线,****村委会大门前,设计行车速度20km/h,利用小桥20m/1座,**涵洞1道。本项目路基标准宽度为6.5m,项目全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 实际建设情况:实际公路路线全长1.019km,项目路线起点位于**县G317线至**(省界)公路改扩建工程K136+000处,路线沿既有公路布线,****村委会大门前,设计行车速度20km/h,利用小桥20m/1座,**涵洞1道。本项目路基标准宽度为6.5m,项目全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地表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1)排水沟会因路基边坡或道路上的沙尘受雨水冲刷等原因产生沉积、堵塞,因此应定期清理排水沟,从而保证排水系统疏通。对通道可能造成的积水问题将予以特别关注,以免影响沿线居民的正常往来。(2)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最大限度预防水污染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故障车辆管理,故障车要及时清障。对路面雨水,路面横坡采用双向坡面,由路面中央向两侧倾斜,将路面水引入两侧泄水管,然后接入路两侧的边沟,最终就近排入附近的涵洞。严禁事故污水直接排入河流。(3)由于一般来说初期雨水污染物浓度较高,为防止初期雨水排入水体,工程设计将初期雨水引入事故应急池,经沉淀后通过槽车定期抽走,用于公路绿化用水,同时对底泥进行定时清理。 地表水环评批复要求:无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环评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1)过往车辆如有运输材料的应采取覆盖的措施;(2)车辆减速行驶,特别是经过环境敏感点时,设置限速标志(20km/h)。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无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环评报告提出的防治措施:(1)在敏感路段两侧树立“禁止鸣笛”、“减速行驶”等交通警示牌;(2)加强道路交通管理,限制车速(限制为20km/h内),经常维持路面的平整度,以降低交通噪声,在居民集中区保持行车畅通。(3)在道路经过村庄段(距离道路20m以内的村庄路段)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乔木,同时经过村民房自身围墙的阻隔衰减,降低运行期车辆造成的噪声影响。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无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道路沿线可能村庄生活垃圾等遗撒物。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无 | 实际建设情况:地表水实际措施:运行期实际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1、修建排水沟,定期安排团队对排水沟沉积、堵塞情况进行清理,确保排水系统正常运行。2、由于附近村庄人数较少,拥有车辆不多,定期对车辆维修保养,对路面影响的概率较小。 废气实际措施:运行期实际废气污染防治措施:根据交通部门的要求,运输车辆必须进行苫盖后才能上路。加强路面维护,定期由当地村民清理。由交管部门负责严查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并禁止上路,在村庄附近,设置限速标志,运输车辆,限速行驶。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噪声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本项目是4级公路,限制车速在20km/h内,弯道较多,设置限速牌等交通标志,加强路面维护。道路经过村庄段,道路两侧的进行了绿化。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加强路面维护,定期由当地村民清理。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减缓措施:1、生态保护管理措施:(1)施工物资运输道路利用现有的道路,尽可能避免施工临时交通便道的设置。(2)工程施工严格控制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尤其工程永久占地严禁超出工程征地范围。(3)尽量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临时占地严格按工程设计资料及本评价要求设置。(4)落实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加强工程生态恢复的后期跟踪监管工作。(5)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规范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进出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6)施工期间应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的影响。2、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1)生态破坏防范措施:施工单位要求随时跟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优先安排石方工程和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对已铺筑好的路基边坡上应铺设或种植成活力强,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多年生草木植物。若雨季时可用沙袋或草席覆盖坡面从而进行暂时防护,以防水土流失。软土路基施工时,应严格监控,用科学的数据严格控制填土速度,以确保软基处理的质量。(2)绿化的措施及建议: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对场界以外的植被应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破坏。绿化带应适当考虑景观及环保作用(如降低噪声、防止空气污染等),以及满足行车安全(不得遮挡司机视线,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对项目占用的场地如施工场地、取土场、道路沿线(裸露地)等地进行绿化恢复,改善其景观效果。草种、树种的选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树种、草种的选择应对各地区 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经过详细的调查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种 草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树种选可用当地的树种。(3)主体工程保护和恢复措施:①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对道路回填土的表面扰动范围内进行土地平整,并对占地涉及植被的占地进行恢复。建设单位要增强林地、草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加强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在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控制公路占用草地面积,合理规划临时工程,避免越界占压草地。②临时措施:临时措施主要是对临时堆放的挖方进行袋装土拦挡和防雨布苫盖措施。由于部分堆放场地位于坡面,为减少堆放时可能造成的扰动范围扩大,堆高控制在0.5m左右。对其主要采取防雨布苫盖措施,用碎石压脚,防治遭受水蚀或风蚀。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堆土临时堆放时应做好遮挡工作,并设置排水边沟,待土方用于施工后进行临时堆场的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绿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往生达乡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处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政府指定的场地;路段所弃土石方均运送至项目所设置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层土壤和草皮,集中堆积在弃渣场一角,并做好苫盖和排水措施,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平整压实边坡,回填表土,并植草植灌进行植被恢复。弃土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和排水工程,防止弃土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1)合理安排砂石等粉状材料堆存地点,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周围设置围挡设施, 遇到恶劣天气加蓬覆盖。(2)及时对施工工作面进行压实,必要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3)施工工地周围设置围挡。(4)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 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5)加强运输管理、科学选择运输线路,保证车辆安全、文明、减速行驶。(6)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避免车辆汽油、柴油的泄露,保证车辆进排气系统的畅通,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行。(7)运输砂、石、水泥、渣土、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应低于车厢的上沿,不得超高超载。实行封闭运输,以免车辆颠簸撒漏。(8)坚持文明装卸,运输车辆装卸完后应及时清理车厢。(9)在整治范围内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采用密闭化车辆运输。不具备密闭化运输条件的,应当委托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单位或个人承运。(10)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合理安排粉状筑路材料的堆存地点及保护措施,堆放时应采取防风防雨措施,必要时设置围栏,遇大风天气加篷覆盖;加强物料运输管理,运输原料砂等粉状材料的车辆应封闭或遮盖以减少扬尘的产生;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使用优质燃料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情节燃料;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公路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大风天气禁止施工。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针对混凝土冲洗废水水量少、废水排放不连续、废水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特点,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处理施工废水,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在每个临时施工营地设置一个沉淀池,建议池的尺寸为2m×1m×1m。(2)临时施工营地场地需修建旱厕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定期对其清运并用作农灌,并将旱厕回填。建议旱厕尺寸为2m×2m×1m。(3)含油废水用简单的吸油材料(如棉纱)吸收油污后,通过沉淀池沉淀(0.5m×1m×1m)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洒水降尘,吸油材料及废渣统一收集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4)禁止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等丢弃进入附近地表水域。(5)本项目施工营地设置的旱厕、隔油池、沉淀池等设施应做好防渗措施。(6)在施工营地油罐区采取场地硬化,防止油污渗漏进入地下。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农肥,施工废水设置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或洒水降尘,隔油池废渣应统一收集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严禁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等丢弃进入附近地表水域。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工程施工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夜间23:00至次日08:00禁止施工。优化施工时间,以便缩短施工噪声的污染时间,缩小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如因特殊工艺要求,需连续作业,产生夜间施工噪声时,应提前对周围的居民等环境敏感点进行公告,并报请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及备案,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可能减少夜间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施工中注意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机械设备,并注意维修养护和正确使用,使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低声级水平,控制施工源强,减轻其对沿线声环境质量的影响。(3)运输车辆穿越或经过路线近距内有居民区的路段,禁止鸣笛,严禁瞬时突发噪声。(4)在施工现场,应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防止施工人员受噪声侵害。在噪声集中点的施工人员和推土机、铲平机、挖土机等强噪声源设备的操作人员须佩带耳塞、耳罩或防声头盔,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5)严禁在施工现场采用高音喇叭指挥作业,提倡轻哨、手语指挥的文明作业方式。进出施工工地的运输车辆在禁鸣区域内不得鸣号,装卸建筑材料应轻搬、轻放,严禁乱抛、丢建筑材料,避免和减少噪声排放。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负责建筑噪声的监控管理工作,把好文明施工关。在施工期运输车辆尽量避让,不穿越敏感点等措施,进一步减轻对敏感点的影响。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噪声影响主要通过合理布设施工机械、注重施工机械的选用和维护、控制施工时间等措施降低。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在堆土临时堆放时应做好遮挡工作,并设置排水边沟,待土方用于施工后进行临时堆场的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绿化。(2)施工场地人员的生活垃圾需进行统一收集,首先进行回收利用,由于产生量不大,不能回收利用的就近送至距离施工营地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建筑垃圾统一集中收集回用,不能回用的统一收集运往当地建筑垃圾处置点处置。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往生达乡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处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政府指定的场地;路段所弃土石方均运送至项目所设置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层土壤和草皮,集中堆积在弃渣场一角,并做好苫盖和排水措施,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平整压实边坡,回填表土,并植草植灌进行植被恢复。弃土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和排水工程,防止弃土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 实际建设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在施工前先剥离草皮,单独存放,并对于临时堆放的草皮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等生态绿化。(2)路基边坡用沙袋堆压,防止下雨时导致水土流失。(3)路基施工前应先剥离表土,并做好苫盖养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及附近料场生态绿化。(4)在做主体工程施工时,具备条件后及时进行路基边坡绿化,防止水土流失。(5)不稳定的挖方边坡段,设置浆砌片石路堑墙或护面墙用以防护边坡。临时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临时占地施工前,施工前应做好表土剥离和保存,待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平整压实,回填表土,并做好施工场地景观恢复工作。(2)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建筑,清理遗弃的生活垃圾,并对临时占地位置进行生态恢复。(3)施工营地食堂采用液化气,采暖及生活采用电能,部分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板。(4)施工完毕后,对临时施工场地内的预制场、拌合站及时清理、剥离地表硬化层,平整场地,整治土地,促使植被自然恢复。(5)配备垃圾桶及垃圾池,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6)临时占地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未在临时用地范围外施工。取土场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取土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取土场使用前对表土剥离和转移小龄苗木,表土剥离深度为30cm,永久占地区域内的表土采取剥离并临时堆放,临时堆放采取填土草袋挡防、防雨布覆盖、砖石压护的形式进行水土保持防护。取土结束后再覆原有表土,表土上撒播灌草籽,利用植物根系进一步增加表土堆放体的稳定性。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取土场已全部生态恢复,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粉状筑路材料堆放在有临时占地手续范围内的位置,远离居民点,并进行覆盖,周边设置围挡,堆放边缘用沙袋堆压,防止水土流失。(2)对施工作业面及时压实,减少裸土暴露时间,安排洒水车辆洒水抑尘。施工工地周围设置了围挡。(3)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不能及时清运的,收集后集中堆放在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采取围挡、苫盖等防尘措施。临时堆土及裸土进行苫盖。(4)合理的安排运输作业时间及运输路线,粉状材料运输采用袋装运输,车辆进行限高限载,减速慢行,并进行苫盖。(5)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采用优质燃料,确保尾气达标排放。(6)安排人员对运输道路进行清理遗撒物,并辅助洒水抑尘。(7)大风天气停止施工,并做好覆盖措施。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修建临时沉淀池,施工给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沉淀底泥经晒干后用于路基回填。(2)施工营地修建防渗旱厕,生活污水经旱厕处理后,由当地村民清运沤肥,用作农家肥。施工结束后拆除旱厕,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3)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不在现场维修,****维修店维修,产****维修店签订和危废处置单位处置。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修店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依托沉淀隔油设施处理后回用。(4)安排人员现场巡视,禁止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丢弃进入附近河流及其他地表水域。(5)施工营地不进行存放油罐。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的安排施工时间及施工任务,确保在午间13:00-15:00点、晚间22:00-8:00期间不进行施工作业。在靠近村庄或村民房路段区加快施工,尽可能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3)合理的安排运输作业时间及运输路线,仅在白天运输,运输车辆穿越或经过村庄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4)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并做好基础减震、隔声等措施。(5)为高噪声区域作业人员配备耳塞、耳罩等劳保物质,减少噪声对人员的伤害。(6)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7)施工时期未使用高音喇叭指挥作业,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或手机指挥安排作业。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临时堆土:临时堆土进行苫盖,边缘用沙袋堆压,周边做排水边沟,临时堆土施工结束后进行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生态绿化。生活垃圾:配备垃圾桶及垃圾池,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收集后尽可能回用,不能回用的统一收集运往当地建筑垃圾处置点处置。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减缓措施:1、生态保护管理措施:(1)施工物资运输道路利用现有的道路,尽可能避免施工临时交通便道的设置。(2)工程施工严格控制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尤其工程永久占地严禁超出工程征地范围。(3)尽量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临时占地严格按工程设计资料及本评价要求设置。(4)落实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加强工程生态恢复的后期跟踪监管工作。(5)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规范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进出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6)施工期间应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的影响。2、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1)生态破坏防范措施:施工单位要求随时跟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优先安排石方工程和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对已铺筑好的路基边坡上应铺设或种植成活力强,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多年生草木植物。若雨季时可用沙袋或草席覆盖坡面从而进行暂时防护,以防水土流失。软土路基施工时,应严格监控,用科学的数据严格控制填土速度,以确保软基处理的质量。(2)绿化的措施及建议: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对场界以外的植被应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破坏。绿化带应适当考虑景观及环保作用(如降低噪声、防止空气污染等),以及满足行车安全(不得遮挡司机视线,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对项目占用的场地如施工场地、取土场、道路沿线(裸露地)等地进行绿化恢复,改善其景观效果。草种、树种的选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树种、草种的选择应对各地区 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经过详细的调查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种 草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树种选可用当地的树种。(3)主体工程保护和恢复措施:①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对道路回填土的表面扰动范围内进行土地平整,并对占地涉及植被的占地进行恢复。建设单位要增强林地、草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加强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在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控制公路占用草地面积,合理规划临时工程,避免越界占压草地。②临时措施:临时措施主要是对临时堆放的挖方进行袋装土拦挡和防雨布苫盖措施。由于部分堆放场地位于坡面,为减少堆放时可能造成的扰动范围扩大,堆高控制在0.5m左右。对其主要采取防雨布苫盖措施,用碎石压脚,防治遭受水蚀或风蚀。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堆土临时堆放时应做好遮挡工作,并设置排水边沟,待土方用于施工后进行临时堆场的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绿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往生达乡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处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政府指定的场地;路段所弃土石方均运送至项目所设置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层土壤和草皮,集中堆积在弃渣场一角,并做好苫盖和排水措施,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平整压实边坡,回填表土,并植草植灌进行植被恢复。弃土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和排水工程,防止弃土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 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在施工前先剥离草皮,单独存放,并对于临时堆放的草皮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等生态绿化。(2)路基边坡用沙袋堆压,防止下雨时导致水土流失。(3)路基施工前应先剥离表土,并做好苫盖养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及附近料场生态绿化。(4)在做主体工程施工时,具备条件后及时进行路基边坡绿化,防止水土流失。(5)不稳定的挖方边坡段,设置浆砌片石路堑墙或护面墙用以防护边坡。临时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临时占地施工前,施工前应做好表土剥离和保存,待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平整压实,回填表土,并做好施工场地景观恢复工作。(2)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建筑,清理遗弃的生活垃圾,并对临时占地位置进行生态恢复。(3)施工营地食堂采用液化气,采暖及生活采用电能,部分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板。(4)施工完毕后,对临时施工场地内的预制场、拌合站及时清理、剥离地表硬化层,平整场地,整治土地,促使植被自然恢复。(5)配备垃圾桶及垃圾池,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6)临时占地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未在临时用地范围外施工。取土场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取土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取土场使用前对表土剥离和转移小龄苗木,表土剥离深度为30cm,永久占地区域内的表土采取剥离并临时堆放,临时堆放采取填土草袋挡防、防雨布覆盖、砖石压护的形式进行水土保持防护。取土结束后再覆原有表土,表土上撒播灌草籽,利用植物根系进一步增加表土堆放体的稳定性。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取土场已全部生态恢复,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
表7 风险设施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减缓措施:1、生态保护管理措施:(1)施工物资运输道路利用现有的道路,尽可能避免施工临时交通便道的设置。(2)工程施工严格控制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尤其工程永久占地严禁超出工程征地范围。(3)尽量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临时占地严格按工程设计资料及本评价要求设置。(4)落实工程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工作,加强工程生态恢复的后期跟踪监管工作。(5)严格执行施工设计开挖范围,规范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进出道路,最大限度减少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6)施工期间应对施工人员和附近居民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通过制度化严禁施工人员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以减轻施工对沿线陆生动物的影响。2、生态保护及恢复措施:(1)生态破坏防范措施:施工单位要求随时跟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优先安排石方工程和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对已铺筑好的路基边坡上应铺设或种植成活力强,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多年生草木植物。若雨季时可用沙袋或草席覆盖坡面从而进行暂时防护,以防水土流失。软土路基施工时,应严格监控,用科学的数据严格控制填土速度,以确保软基处理的质量。(2)绿化的措施及建议: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对场界以外的植被应不破坏或尽量减少破坏。绿化带应适当考虑景观及环保作用(如降低噪声、防止空气污染等),以及满足行车安全(不得遮挡司机视线,保证车辆正常行驶)。对项目占用的场地如施工场地、取土场、道路沿线(裸露地)等地进行绿化恢复,改善其景观效果。草种、树种的选择: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树种、草种的选择应对各地区 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经过详细的调查以当地优良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新的优良树种 草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树种选可用当地的树种。(3)主体工程保护和恢复措施:①工程措施:施工结束后,对道路回填土的表面扰动范围内进行土地平整,并对占地涉及植被的占地进行恢复。建设单位要增强林地、草地保护意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加强科学指导;加强施工过程中占地情况的监督,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土地保护措施。在组织交工验收时,应对土地利用和恢复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格控制公路占用草地面积,合理规划临时工程,避免越界占压草地。②临时措施:临时措施主要是对临时堆放的挖方进行袋装土拦挡和防雨布苫盖措施。由于部分堆放场地位于坡面,为减少堆放时可能造成的扰动范围扩大,堆高控制在0.5m左右。对其主要采取防雨布苫盖措施,用碎石压脚,防治遭受水蚀或风蚀。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堆土临时堆放时应做好遮挡工作,并设置排水边沟,待土方用于施工后进行临时堆场的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绿化;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往生达乡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处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政府指定的场地;路段所弃土石方均运送至项目所设置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层土壤和草皮,集中堆积在弃渣场一角,并做好苫盖和排水措施,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平整压实边坡,回填表土,并植草植灌进行植被恢复。弃土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和排水工程,防止弃土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永久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在施工前先剥离草皮,单独存放,并对于临时堆放的草皮定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用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等生态绿化。(2)路基边坡用沙袋堆压,防止下雨时导致水土流失。(3)路基施工前应先剥离表土,并做好苫盖养护措施,待施工结束后回填路基边坡、施工营地及附近料场生态绿化。(4)在做主体工程施工时,具备条件后及时进行路基边坡绿化,防止水土流失。(5)不稳定的挖方边坡段,设置浆砌片石路堑墙或护面墙用以防护边坡。临时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1)临时占地施工前,施工前应做好表土剥离和保存,待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平整压实,回填表土,并做好施工场地景观恢复工作。(2)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建筑,清理遗弃的生活垃圾,并对临时占地位置进行生态恢复。(3)施工营地食堂采用液化气,采暖及生活采用电能,部分照明采用太阳能光伏板。(4)施工完毕后,对临时施工场地内的预制场、拌合站及时清理、剥离地表硬化层,平整场地,整治土地,促使植被自然恢复。(5)配备垃圾桶及垃圾池,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6)临时占地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未在临时用地范围外施工。取土场占地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取土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取土场使用前对表土剥离和转移小龄苗木,表土剥离深度为30cm,永久占地区域内的表土采取剥离并临时堆放,临时堆放采取填土草袋挡防、防雨布覆盖、砖石压护的形式进行水土保持防护。取土结束后再覆原有表土,表土上撒播灌草籽,利用植物根系进一步增加表土堆放体的稳定性。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取土场已全部生态恢复,现场无施工遗留痕迹。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1)合理安排砂石等粉状材料堆存地点,减少堆存量并及时利用;周围设置围挡设施, 遇到恶劣天气加蓬覆盖。(2)及时对施工工作面进行压实,必要时采取洒水降尘措施。(3)施工工地周围设置围挡。(4)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在48小时内不能完成清运的,应当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 堆放场,临时堆放场应当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5)加强运输管理、科学选择运输线路,保证车辆安全、文明、减速行驶。(6)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避免车辆汽油、柴油的泄露,保证车辆进排气系统的畅通,禁止以柴油为燃料的施工机械超负荷运行。(7)运输砂、石、水泥、渣土、垃圾的车辆装载高度应低于车厢的上沿,不得超高超载。实行封闭运输,以免车辆颠簸撒漏。(8)坚持文明装卸,运输车辆装卸完后应及时清理车厢。(9)在整治范围内运输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应当采用密闭化车辆运输。不具备密闭化运输条件的,应当委托符合密闭化运输要求的单位或个人承运。(10)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对车辆机械密闭装置的维护,确保设备正常使用,运输途中的物料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合理安排粉状筑路材料的堆存地点及保护措施,堆放时应采取防风防雨措施,必要时设置围栏,遇大风天气加篷覆盖;加强物料运输管理,运输原料砂等粉状材料的车辆应封闭或遮盖以减少扬尘的产生;加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使用优质燃料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情节燃料;施工便道及未铺装的公路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大风天气禁止施工。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针对混凝土冲洗废水水量少、废水排放不连续、废水悬浮物浓度较高的特点,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处理施工废水,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在每个临时施工营地设置一个沉淀池,建议池的尺寸为2m×1m×1m。(2)临时施工营地场地需修建旱厕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定期对其清运并用作农灌,并将旱厕回填。建议旱厕尺寸为2m×2m×1m。(3)含油废水用简单的吸油材料(如棉纱)吸收油污后,通过沉淀池沉淀(0.5m×1m×1m)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洒水降尘,吸油材料及废渣统一收集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4)禁止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等丢弃进入附近地表水域。(5)本项目施工营地设置的旱厕、隔油池、沉淀池等设施应做好防渗措施。(6)在施工营地油罐区采取场地硬化,防止油污渗漏进入地下。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定期清掏用于农肥,施工废水设置隔油池、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或洒水降尘,隔油池废渣应统一收集交由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严禁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等丢弃进入附近地表水域。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工程施工需严格控制施工时段,在夜间23:00至次日08:00禁止施工。优化施工时间,以便缩短施工噪声的污染时间,缩小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如因特殊工艺要求,需连续作业,产生夜间施工噪声时,应提前对周围的居民等环境敏感点进行公告,并报请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及备案,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可能减少夜间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施工中注意选用效率高、噪声低的机械设备,并注意维修养护和正确使用,使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和最低声级水平,控制施工源强,减轻其对沿线声环境质量的影响。(3)运输车辆穿越或经过路线近距内有居民区的路段,禁止鸣笛,严禁瞬时突发噪声。(4)在施工现场,应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防止施工人员受噪声侵害。在噪声集中点的施工人员和推土机、铲平机、挖土机等强噪声源设备的操作人员须佩带耳塞、耳罩或防声头盔,有效减小噪声对人体的危害。(5)严禁在施工现场采用高音喇叭指挥作业,提倡轻哨、手语指挥的文明作业方式。进出施工工地的运输车辆在禁鸣区域内不得鸣号,装卸建筑材料应轻搬、轻放,严禁乱抛、丢建筑材料,避免和减少噪声排放。建筑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指定专人负责建筑噪声的监控管理工作,把好文明施工关。在施工期运输车辆尽量避让,不穿越敏感点等措施,进一步减轻对敏感点的影响。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噪声影响主要通过合理布设施工机械、注重施工机械的选用和维护、控制施工时间等措施降低。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在堆土临时堆放时应做好遮挡工作,并设置排水边沟,待土方用于施工后进行临时堆场的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恢复绿化。(2)施工场地人员的生活垃圾需进行统一收集,首先进行回收利用,由于产生量不大,不能回收利用的就近送至距离施工营地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建筑垃圾统一集中收集回用,不能回用的统一收集运往当地建筑垃圾处置点处置。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往生达乡垃圾集中收集点进行处理;建筑垃圾集中收集****政府指定的场地;路段所弃土石方均运送至项目所设置的弃渣场堆放,弃渣场在弃渣前应先剥离表层土壤和草皮,集中堆积在弃渣场一角,并做好苫盖和排水措施,施工完毕后,对弃渣场平整压实边坡,回填表土,并植草植灌进行植被恢复。弃土场要做好工程防护工作和排水工程,防止弃土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灾发生,避免诱发次生地质灾害。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粉状筑路材料堆放在有临时占地手续范围内的位置,远离居民点,并进行覆盖,周边设置围挡,堆放边缘用沙袋堆压,防止水土流失。(2)对施工作业面及时压实,减少裸土暴露时间,安排洒水车辆洒水抑尘。施工工地周围设置了围挡。(3)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不能及时清运的,收集后集中堆放在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采取围挡、苫盖等防尘措施。临时堆土及裸土进行苫盖。(4)合理的安排运输作业时间及运输路线,粉状材料运输采用袋装运输,车辆进行限高限载,减速慢行,并进行苫盖。(5)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采用优质燃料,确保尾气达标排放。(6)安排人员对运输道路进行清理遗撒物,并辅助洒水抑尘。(7)大风天气停止施工,并做好覆盖措施。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修建临时沉淀池,施工给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沉淀底泥经晒干后用于路基回填。(2)施工营地修建防渗旱厕,生活污水经旱厕处理后,由当地村民清运沤肥,用作农家肥。施工结束后拆除旱厕,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3)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不在现场维修,****维修店维修,产****维修店签订和危废处置单位处置。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修店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依托沉淀隔油设施处理后回用。(4)安排人员现场巡视,禁止将施工生活垃圾、施工废弃材料丢弃进入附近河流及其他地表水域。(5)施工营地不进行存放油罐。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的安排施工时间及施工任务,确保在午间13:00-15:00点、晚间22:00-8:00期间不进行施工作业。在靠近村庄或村民房路段区加快施工,尽可能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3)合理的安排运输作业时间及运输路线,仅在白天运输,运输车辆穿越或经过村庄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4)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并做好基础减震、隔声等措施。(5)为高噪声区域作业人员配备耳塞、耳罩等劳保物质,减少噪声对人员的伤害。(6)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7)施工时期未使用高音喇叭指挥作业,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配备对讲机或手机指挥安排作业。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临时堆土:临时堆土进行苫盖,边缘用沙袋堆压,周边做排水边沟,临时堆土施工结束后进行基底清理,并进行植树种草,生态绿化。生活垃圾:配备垃圾桶及垃圾池,生活垃圾收集后交由最近的村庄的生活垃圾处理点处理。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收集后尽可能回用,不能回用的统一收集运往当地建筑垃圾处置点处置。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