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生达乡日崩村桥梁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115********9201116 | 建设单位法人:谭建峰 |
何锡海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自治区**市**县 |
**自治区**市**县嘎通街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县生达乡日崩村桥梁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30-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生命救援、应急保通工程以及国防交通保障项目;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E4819-E4819-其他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
建设地点: | **自治区**市**县 |
经度:97.57428,97.57436 纬度: 32.24126,32.24092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7-08-14 |
昌环发〔2017〕1189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141.66 |
3.88 | 运营单位名称:**** |
115********9201116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0600MA6YE05P18 | 验收监测单位:无 |
无 | 竣工时间:2017-09-13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09-28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0-30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网址https://www.****.com/gs/detail/1?id=409283Re6r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实际建设情况: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实际建设情况: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实际建设情况: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地表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地表水防治措施:路面径流在工程设计中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沟等,路面径流通过排水沟,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经过降解或沉积,其浓度对河流的影响降低;加强营运期道路的管理,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保持路面清洁;有条件时可采用植被控制措施,即:在道路沿线两侧密植植物,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生物吸收等作用,能将污染物从径流中有效分离出来,达到改善径流水质和保护地表水体的目的。 地表水环评批复要求:无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本项目建成运营后,桥梁本身不产生大气污染物,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均属于无组织排放。运营期扬尘主要来自机动车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含尘物料散落或者风力等原因产生的扬尘,以及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运营期,车辆运输应采取覆盖的措施,车辆减速行驶,设置限速标志。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①设置限速、禁止鸣笛的标志,设置减速带。②加强该路段的交通管理,避免因交通拥堵而造成噪声超标。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无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营运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道路清扫垃圾、道路维修过程产生的垃圾,产生量不大,垃圾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理,其环境影响很小。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无 | 实际建设情况:地表水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地表水防治措施:修建排水沟,路面径流的雨水通过排水沟汇集,最终排入河流,雨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废气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加强桥面维护,定期由当地村民清理。由交管部门负责严查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并禁止上路,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噪声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设置限速牌等交通标志,加强桥面维护。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安排当地村民定期进行桥面清理,清理后的垃圾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理。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实际建设情况:桥梁全长28m,总宽度为5.5m,桥梁正交。桥梁上部为预应力钢筋砼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U型桥台。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C40防水混凝土。桥面横坡为双向2%,由桥台台帽横坡调整,垫石等高13.6cm。0号桥台采用GJZF4200×250×51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1号桥台采用GJZ200×250×49mm型普通板式橡胶支座。梁底设置预埋钢板调平支座。两桥台处设置F-40型伸缩缝。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防治措施:(1)永久占地工程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施工场地措施:①施工前根据设计定桩沿工程红线拉上彩条布进行划界,施工期严禁超出划**界进行施工作业。②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工作,合理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和弃方的产生量。③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④施工期做到文明施工,禁止施工车辆下道行驶,随意开辟便道的行为。⑤****施工队伍的宣传和管理,采用宣传栏、宣传碑、指示牌等,让工程业主和施工人员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预防措施:①土石方工程应选择适宜的施工时间,因暴雨季节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大规模的挖方、填筑路基等工作应避开雨季;②控制土石方工程施工周期,采用边开挖、边碾压的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③把项目区水土保持施工任务列入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水土保持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使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水土保持措施:凡在有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临时沉淀池。降雨时,雨水在沉淀池中流速减慢,使泥砂沉淀。(3)施工场地恢复措施:①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②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①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要遮盖封闭;②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避免区域外道路积土产生扬尘;③施工现场内散状材料必须遮盖封闭;④施工场地内松散地表应及时进行夯实,并辅以洒水及清扫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洒水抑尘作业每天4~5次,结合**地区气候情况,下午15:00至20:00时段应加强抑尘作业;⑤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尽早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避免起尘;⑥施工车辆经敏感点路段应减速慢行,并对敏感点路段加强洒水降尘,以施工扬尘降低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合理安排粉状筑路材料的堆存地点,并做好围栏、遮盖等措施,道路应定期洒水,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粉状材料应进行密闭运输。运营期,车辆运输应采取覆盖的措施,车辆减速行驶,设置限速标志。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施工废水治理措施:①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钻渣。本项目将粘土库和制浆池设在陆地。产生的钻渣,由循环的护壁泥浆将钻渣带到设在工作平台上的倒流槽,经沉淀后,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将沉淀钻渣利用施栈桥运至岸上,再运往周边凹地回填利用,因此不存在抛弃泥砂和上清液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为避免泥浆从护筒颈部溢出,配备并开动辅助泥浆泵,将护筒内多余泥浆抽回泥浆池内循环使用。施工时废弃的的泥浆全部利用栈桥运至岸上泥浆沉淀池沉淀处理,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②桥梁施工作业时,施工机械、设备漏油、机械维修过程中的残油可能对水体造成油污染,因此必须对施工机械漏油采取一定的预防、管理措施,避免对查格村河水质造成油污染。③道路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但因此部分废水的排放较为分散,因而其影响程度有限,要求工程的机械设备利用道路附近既有的设施进行维修和冲洗;产生的少量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不外排。(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的草场灌溉。 (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农田灌溉。2)混凝土拌和废水、车辆冲洗废水中泥沙和石油类含量较高,应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沙池,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3)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污染地下水。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工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不外排。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选择高噪声场所位置:应合理布设施工场地,高噪声设备应设置在远离居民区。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3)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使用的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加的现象发生;4)施工中严格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施工,防止机械噪声的超标;5)现场施工机械要经常检查维修,保持正常运转。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噪音强度等级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噪场限值等级以内:6)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在施工时,在靠近噪声敏感点方位,采取有效的隔声、吸声措施,设置临时简易隔声墙;7)加强施工区附近的交通管理,避免运输车辆堵塞而增加的车辆鸣笛;8)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张贴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投诉电话后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机械设备,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减振、隔声。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土石方:表土是重要**,施工前对工程占用的土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后将其临时堆放,用于后期覆土利用,减小**浪费。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2、生活垃圾:环评要求施工期间,对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化管理,聘请专人定期****处理场进行处置。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对临时垃圾堆放点的维护管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四处散落,并应定期对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减少蚊虫和病菌的滋生。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施工期建筑垃圾清运至县政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 实际建设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红线内施工,施工前通过定桩确定工程红线,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在划定红线范围内施工。(2)合理调配土石方,确保多余土石方全部回填。(3)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4)施工场地利用裸地,采用围挡,施工中未出现随意侵占植被。(5)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宣传培训。(6)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 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施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环保篇章,施工中,严格按照审批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限高限载,并覆盖运输。(2)施工现场设置围挡,车辆进出安排人员清理车辆轮胎,防治轮胎携带泥土上路,同时安排人员对运输道路遗撒物进行清理,并洒水抑尘。(3)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4)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及雾炮机,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5)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尽快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恢复不及时的先进行覆盖。(6)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7)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采用优质燃料。(8)运输道路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减速慢行,禁止鸣笛。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钻渣,用于桥梁两侧护坡回填,修建泥浆池及沉淀池,钻孔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用于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抑尘等回用,沉淀后的底泥经晒干后用于桥梁两侧回填。(2)修建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临时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回用,底泥经晒干后用于回填。(3)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修店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依托沉淀隔油设施处理后回用。(4)现场修建临时旱厕,少量生活污水利用旱厕处理,定期交由当地村民清理,用于农作物沤肥。施工结束后拆除旱厕,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5)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周边做好围挡,防治水土流失。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地布置施工场地,确保高噪声设备远离居民及施工人员休息区。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并做好基础减震、隔声等措施。(2)合理地安排地施工时间,在午间13:00-15:00点、晚间21:00-6:00期间未施工作业。(3)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4)施工中,严格执行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未发现噪声的超标现象,也未出现附近居民投诉事件。(5)仅在白天运输,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土石方:由于开挖土石方较少,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不设弃土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生活垃圾:现场配备垃圾桶及临时垃圾堆放点,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当地的生活垃圾暂存点处置,由当地环卫部门统****填埋场处置。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环评报告提出的地表水防治措施: 路面径流在工程设计中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沟等,路面径流通过排水沟,水中的悬浮物、泥沙等经过降解或沉积,其浓度对河流的影响降低;加强营运期道路的管理,及时清除运输车辆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保持路面清洁;有条件时可采用植被控制措施,即:在道路沿线两侧密植植物,通过吸附、沉淀、过滤和生物吸收等作用,能将污染物从径流中有效分离出来,达到改善径流水质和保护地表水体的目的。 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 本项目建成运营后,桥梁本身不产生大气污染物,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均属于无组织排放。运营期扬尘主要来自机动车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由于含尘物料散落或者风力等原因产生的扬尘,以及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为TSP。 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 ①设置限速、禁止鸣笛的标志,设置减速带。 ②加强该路段的交通管理,避免因交通拥堵而造成噪声超标。 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营运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于道路清扫垃圾、道路维修过程产生的垃圾,产生量不大,垃圾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理,其环境影响很小。 | 实际建设情况: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地表水防治措施:修建排水沟,路面径流的雨水通过排水沟汇集,最终排入河流,雨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 加强桥面维护,定期由当地村民清理。由交管部门负责严查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并禁止上路,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较小。 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 设置限速牌等交通标志,加强桥面维护。 运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安排当地村民定期进行桥面清理,清理后的垃圾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理。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1)永久占地工程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施工场地措施: ①施工前根据设计定桩沿工程红线拉上彩条布进行划界,施工期严禁超出划**界进行施工作业。 ②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工作,合理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和弃方的产生量。 ③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 ④施工期做到文明施工,禁止施工车辆下道行驶,随意开辟便道的行为。 ⑤****施工队伍的宣传和管理,采用宣传栏、宣传碑、指示牌等,让工程业主和施工人员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 (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预防措施: ①土石方工程应选择适宜的施工时间,因暴雨季节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大规模的挖方、填筑路基等工作应避开雨季; ②控制土石方工程施工周期,采用边开挖、边碾压的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 ③把项目区水土保持施工任务列入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水土保持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使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 水土保持措施: 凡在有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临时沉淀池。降雨时,雨水在沉淀池中流速减慢,使泥砂沉淀。 (3)施工场地恢复措施 ①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 ②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 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 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 ①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要遮盖封闭; ②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避免区域外道路积土产生扬尘; ③施工现场内散状材料必须遮盖封闭; ④施工场地内松散地表应及时进行夯实,并辅以洒水及清扫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洒水抑尘作业每天4~5次,结合**地区气候情况,下午15:00至20:00时段应加强抑尘作业; ⑤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尽早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避免起尘; ⑥施工车辆经敏感点路段应减速慢行,并对敏感点路段加强洒水降尘,以施工扬尘降低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合理安排粉状筑路材料的堆存地点,并做好围栏、遮盖等措施,道路应定期洒水,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粉状材料应进行密闭运输。运营期,车辆运输应采取覆盖的措施,车辆减速行驶,设置限速标志。 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 (1)施工废水治理措施 ①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钻渣。本项目将粘土库和制浆池设在陆地。产生的钻渣,由循环的护壁泥浆将钻渣带到设在工作平台上的倒流槽,经沉淀后,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将沉淀钻渣利用施栈桥运至岸上,再运往周边凹地回填利用,因此不存在抛弃泥砂和上清液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为避免泥浆从护筒颈部溢出,配备并开动辅助泥浆泵,将护筒内多余泥浆抽回泥浆池内循环使用。施工时废弃的的泥浆全部利用栈桥运至岸上泥浆沉淀池沉淀处理,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 ②桥梁施工作业时,施工机械、设备漏油、机械维修过程中的残油可能对水体造成油污染,因此必须对施工机械漏油采取一定的预防、管理措施,避免对日崩村河水质造成油污染。 ③道路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但因此部分废水的排放较为分散,因而其影响程度有限,要求工程的机械设备利用道路附近既有的设施进行维修和冲洗;产生的少量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的草场灌溉。 (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农田灌溉。 2)混凝土拌和废水、车辆冲洗废水中泥沙和石油类含量较高,应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沙池,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 3)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污染地下水。 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工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不外排。 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 1)合理选择高噪声场所位置:应合理布设施工场地,高噪声设备应设置在远离居民区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 3)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使用的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加的现象发生; 4)施工中严格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施工,防止机械噪声的超标; 5)现场施工机械要经常检查维修,保持正常运转。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噪音强度等级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噪场限值等级以内: 6)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在施工时,在靠近噪声敏感点方位,采取有效的隔声、吸声措施,设置临时简易隔声墙; 7)加强施工区附近的交通管理,避免运输车辆堵塞而增加的车辆鸣笛; 8)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张贴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投诉电话后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机械设备,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减振、隔声。 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土石方 表土是重要**,施工前对工程占用的土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后将其临时堆放,用于后期覆土利用,减小**浪费。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 2、生活垃圾 环评要求施工期间,对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化管理,聘请专人定期****处理场进行处置。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对临时垃圾堆放点的维护管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四处散落,并应定期对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减少蚊虫和病菌的滋生。 施工期建筑垃圾清运至县政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 实际建设情况: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 (1)施工前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红线内施工,施工前通过定桩确定工程红线,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在划定红线范围内施工。 (2)合理调配土石方,确保多余土石方全部回填。 (3)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 (4)施工场地利用裸地,采用围挡,施工中未出现随意侵占植被。 (5)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宣传培训。 (6)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 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 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 (1)施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环保篇章,施工中,严格按照审批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限高限载,并覆盖运输。 (2)施工现场设置围挡,车辆进出安排人员清理车辆轮胎,防治轮胎携带泥土上路,同时安排人员对运输道路遗撒物进行清理,并洒水抑尘。 (3)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 (4)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及雾炮机,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 (5)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尽快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恢复不及时的先进行覆盖。 (6)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 (7)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采用优质燃料。 (8)运输道路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减速慢行,禁止鸣笛。 实际调查: 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 (1)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钻渣,用于桥梁两侧护坡回填,修建泥浆池及沉淀池,钻孔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用于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抑尘等回用,沉淀后的底泥经晒干后用于桥梁两侧回填。 (2)修建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临时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回用,底泥经晒干后用于回填。 (3)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修店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依托沉淀隔油设施处理后回用。 (4)现场修建临时旱厕,少量生活污水利用旱厕处理,定期交由当地村民清理,用于农作物沤肥。施工结束后拆除旱厕,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 (5)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周边做好围挡,防治水土流失。 实际调查: 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 (1)合理地布置施工场地,确保高噪声设备远离居民及施工人员休息区。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并做好基础减震、隔声等措施。 (2)合理地安排地施工时间,在午间13:00-15:00点、晚间21:00-6:00期间未施工作业。 (3)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 (4)施工中,严格执行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未发现噪声的超标现象,也未出现附近居民投诉事件。 (5)仅在白天运输,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 实际调查: 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土石方:由于开挖土石方较少,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不设弃土场。 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 生活垃圾:现场配备垃圾桶及临时垃圾堆放点,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当地的生活垃圾暂存点处置,由当地环卫部门统****填埋场处置。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 实际调查: 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未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防治措施:(1)永久占地工程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施工场地措施:①施工前根据设计定桩沿工程红线拉上彩条布进行划界,施工期严禁超出划**界进行施工作业。②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工作,合理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和弃方的产生量。③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④施工期做到文明施工,禁止施工车辆下道行驶,随意开辟便道的行为。⑤****施工队伍的宣传和管理,采用宣传栏、宣传碑、指示牌等,让工程业主和施工人员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预防措施:①土石方工程应选择适宜的施工时间,因暴雨季节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大规模的挖方、填筑路基等工作应避开雨季;②控制土石方工程施工周期,采用边开挖、边碾压的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③把项目区水土保持施工任务列入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水土保持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使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水土保持措施:凡在有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临时沉淀池。降雨时,雨水在沉淀池中流速减慢,使泥砂沉淀。(3)施工场地恢复措施:①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②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 | 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红线内施工,施工前通过定桩确定工程红线,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在划定红线范围内施工。(2)合理调配土石方,确保多余土石方全部回填。(3)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4)施工场地利用裸地,采用围挡,施工中未出现随意侵占植被。(5)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宣传培训。(6)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 |
表7 风险设施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生态影响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生态环境防治措施:(1)永久占地工程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施工场地措施:①施工前根据设计定桩沿工程红线拉上彩条布进行划界,施工期严禁超出划**界进行施工作业。②加强土石方的调配工作,合理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和弃方的产生量。③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④施工期做到文明施工,禁止施工车辆下道行驶,随意开辟便道的行为。⑤****施工队伍的宣传和管理,采用宣传栏、宣传碑、指示牌等,让工程业主和施工人员了解植被保护的重要性。(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预防措施:①土石方工程应选择适宜的施工时间,因暴雨季节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大规模的挖方、填筑路基等工作应避开雨季;②控制土石方工程施工周期,采用边开挖、边碾压的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疏松土壤的裸露时间;③把项目区水土保持施工任务列入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水土保持施工进度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使水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水土保持措施:凡在有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应设临时沉淀池。降雨时,雨水在沉淀池中流速减慢,使泥砂沉淀。(3)施工场地恢复措施:①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②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 生态影响环评批复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表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前提下,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原则同意报告表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环境管理的依据。项目业主必须严格落实报告表中提出的各项环保对策、措施及相应的投资,防止废水、废气、噪声污染和生态破坏,将项目运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项目施工过程应合理、科学地规划,严格划定施工红线,严禁越线施工,控制占地。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生态影响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1)施工前取得临时用地手续,施工中严格按照规定的红线内施工,施工前通过定桩确定工程红线,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在划定红线范围内施工。(2)合理调配土石方,确保多余土石方全部回填。(3)在灌草丛、草地开挖前,对表土进行剥离,采用分层堆放的方式,开挖时表层土放于沟槽两侧的下层,深层土放于表土上方,对表土进行洒水养护。施工结束后对项目开挖产生的边坡、临时占地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先进行地形平整,然后用预先剥离的表土进行覆盖,然后撒播当地草籽(如固沙草、小蒿草等)促进植被恢复。(4)施工场地利用裸地,采用围挡,施工中未出现随意侵占植被。(5)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宣传培训。(6)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进行迹地恢复,对沉淀池、旱厕进行拆除填埋处理。施工场地及临时堆场为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施工结束后,将拆除施工场地建筑及设施,拆除建筑后对地表进行松土,进行场地平整,对施工完毕的临时施工场地撒播草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以当地适宜生长物种为主(如藏沙蒿、柽柳等),由于所处区域气候条件限制,恢复进展较慢。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通过收集施工期影像资料及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得知,项目施工期设置的临时设施均已拆除,并进行了迹地恢复和撒播草仔。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废气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气防治措施:①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要遮盖封闭;②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避免区域外道路积土产生扬尘;③施工现场内散状材料必须遮盖封闭;④施工场地内松散地表应及时进行夯实,并辅以洒水及清扫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洒水抑尘作业每天4~5次,结合**地区气候情况,下午15:00至20:00时段应加强抑尘作业;⑤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尽早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避免起尘;⑥施工车辆经敏感点路段应减速慢行,并对敏感点路段加强洒水降尘,以施工扬尘降低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废气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合理安排粉状筑路材料的堆存地点,并做好围栏、遮盖等措施,道路应定期洒水,路基施工时应及时分层压实,粉状材料应进行密闭运输。运营期,车辆运输应采取覆盖的措施,车辆减速行驶,设置限速标志。 废水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废水防治措施:(1)施工废水治理措施:①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钻渣。本项目将粘土库和制浆池设在陆地。产生的钻渣,由循环的护壁泥浆将钻渣带到设在工作平台上的倒流槽,经沉淀后,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将沉淀钻渣利用施栈桥运至岸上,再运往周边凹地回填利用,因此不存在抛弃泥砂和上清液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为避免泥浆从护筒颈部溢出,配备并开动辅助泥浆泵,将护筒内多余泥浆抽回泥浆池内循环使用。施工时废弃的的泥浆全部利用栈桥运至岸上泥浆沉淀池沉淀处理,产生的上清液不外排,可作为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循环使用。②桥梁施工作业时,施工机械、设备漏油、机械维修过程中的残油可能对水体造成油污染,因此必须对施工机械漏油采取一定的预防、管理措施,避免对查格村河水质造成油污染。③道路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但因此部分废水的排放较为分散,因而其影响程度有限,要求工程的机械设备利用道路附近既有的设施进行维修和冲洗;产生的少量冲洗废水经沉淀隔油处理后回用,不外排。(2)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的草场灌溉。 (3)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1)施工人员暂用当地荒地搭建临时休息棚并且建立旱厕。因此生活污水流入旱厕用于周边农田灌溉。2)混凝土拌和废水、车辆冲洗废水中泥沙和石油类含量较高,应在施工场地设置临时沉沙池,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3)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防止产生水土流失污染地下水。 废水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施工期生活污水使用防渗旱厕收集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施工废水通过沉淀池处理后,用于场地洒水,不外排。 噪声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选择高噪声场所位置:应合理布设施工场地,高噪声设备应设置在远离居民区。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3)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使用的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加的现象发生;4)施工中严格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施工,防止机械噪声的超标;5)现场施工机械要经常检查维修,保持正常运转。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降低噪音强度等级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噪场限值等级以内:6)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在施工时,在靠近噪声敏感点方位,采取有效的隔声、吸声措施,设置临时简易隔声墙;7)加强施工区附近的交通管理,避免运输车辆堵塞而增加的车辆鸣笛;8)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在现场张贴通告和投诉电话,建设单位在接到投诉电话后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环境纠纷。 噪声环评批复要求: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布局机械设备,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减振、隔声。 固体废物环评文件要求:环评报告提出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1、土石方:表土是重要**,施工前对工程占用的土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后将其临时堆放,用于后期覆土利用,减小**浪费。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2、生活垃圾:环评要求施工期间,对生活垃圾采取分类化管理,聘请专人定期****处理场进行处置。同时应该特别注意对临时垃圾堆放点的维护管理,避免垃圾的随意堆放造成垃圾四处散落,并应定期对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减少蚊虫和病菌的滋生。 固体废物环评批复要求:施工期建筑垃圾清运至县政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废气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1)施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环保篇章,施工中,严格按照审批过的施工组织设计执行,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装运砂石料、土方及垃圾的车辆限高限载,并覆盖运输。(2)施工现场设置围挡,车辆进出安排人员清理车辆轮胎,防治轮胎携带泥土上路,同时安排人员对运输道路遗撒物进行清理,并洒水抑尘。(3)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及临时堆场采用帆布覆盖。(4)施工现场配备洒水车及雾炮机,对施工现场及运输道路洒水抑尘。(5)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尽快将裸露土地进行迹地恢复,恢复不及时的先进行覆盖。(6)大风天气禁止施工作业。(7)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运输车辆,定期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采用优质燃料。(8)运输道路依托国道及乡村道路,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减速慢行,禁止鸣笛。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气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大气环境和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举报。 废水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1)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钻渣,用于桥梁两侧护坡回填,修建泥浆池及沉淀池,钻孔灌注过程中产生的泥浆经沉淀后,上清液用于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洒水抑尘等回用,沉淀后的底泥经晒干后用于桥梁两侧回填。(2)修建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经临时沉淀池处理后全部回用,底泥经晒干后用于回填。(3)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修店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依托沉淀隔油设施处理后回用。(4)现场修建临时旱厕,少量生活污水利用旱厕处理,定期交由当地村民清理,用于农作物沤肥。施工结束后拆除旱厕,采用生石灰消毒、卫生填埋。(5)散料堆场采取覆盖措施,周边做好围挡,防治水土流失。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废水防治措施与原环评一致。施工期产生的各类废(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置,未对当地水环境构成大的污染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水环境污染的举报。 噪声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地布置施工场地,确保高噪声设备远离居民及施工人员休息区。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远离噪声敏感点,并做好基础减震、隔声等措施。(2)合理地安排地施工时间,在午间13:00-15:00点、晚间21:00-6:00期间未施工作业。(3)选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对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定期维护保养。(4)施工中,严格执行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要求,未发现噪声的超标现象,也未出现附近居民投诉事件。(5)仅在白天运输,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禁止鸣笛。运输道路及施工便道沿线设置限速标识。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噪声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落实了各项声环境保护措施,未对工程周边声环境敏感点造成明显环境影响,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声环境污染的举报。 固体废物实际措施:施工期实际采取的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土石方:由于开挖土石方较少,工程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用于周边低洼地段回填利用,综合利用弃土,不设弃土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中水泥包装袋、钢材、PE管等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运至施工场地低洼处及施工便道回填。生活垃圾:现场配备垃圾桶及临时垃圾堆放点,生活垃圾经收集后运往当地的生活垃圾暂存点处置,由当地环卫部门统****填埋场处置。安排专人定期对临时垃圾堆放点喷杀菌、杀虫药水,防治蚊虫和病菌的滋生。实际调查:项目已建成并运行多年,由于当时管理人员调动,部分过程资料无法收集,过程中现场落实情况无法核实,通过咨询业主和施工单位,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采取的减缓措施与原环评一致,项目施工期各项垃圾均得到合理处置,现场及河道未发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丢乱弃现象,现场未遗留建设期间相关的问题,未接到附近居民关于固体废物的举报。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