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的要求,经审查,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期:2024年11月13日-2024年11月19日
听证权利告知:根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通讯地址:**市******生态环境局
联系电话:0872-****732 邮编:671000
项目名称 | ****电站配套送出线路工程 | 建设地点 | **省****县、漾濞县 | 建设单位 | **** |
环评文件类型 | 报告表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沧海****公司 | ||
项目概况 | |||||
项目**220kV线路16.2km,采用单回路架空输电线路,起于“****电站项目”升压站的220kV出线构架,止于220kV**郎变220kV侧构架,导线采用1×JL/LB20A-400/50型铝包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2根24芯OPGW-24B1-120型光纤复合地线,全线采用2D1Z5自立式铁塔架设。**45基角钢塔,其中直线25基,占比55.6%,耐张20基,占比44.4%。 | |||||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 |||||
一、施工期 (一)对陆生生态的影响分析 1、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施工可能造成山体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影响植被生长环境。施工活动中产生的粉尘将造成区域空气污染,以上将影响植物正常营养吸收、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限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故施工期间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降低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植被恢复。工程占地虽然会对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带来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这些常见物种消失。 2、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仅破坏部分乔木、灌木和草丛,对原植被群落种类组成影响较小,同时,施工期结束,随着土地的复垦、植被的恢复,原植被群落数量也开始慢慢恢复。因此,建设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不会变化,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较小。 3、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评价区内生态系统有着较好的恢复稳定性与阻抗稳定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对自然体系恢复稳定性产生短期内的负面影响,该负面影响是评价区域内自然体系可以承受的,且将得到迅速消除。此外,项目实施后将降低评价区域内异质化程度,并使自然体系阻抗稳定性有所下降。 4、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占地性质以临时占地为主,较为分散,输电线路不存在集中大量占用土地的情况。本项目施工期,设备、材料运输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公路,减少开辟临时施工便道;材料运至施工场地后,应合理布置,减少临时占地;本项目施工以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除塔基永久占地以外,及时恢复施工临时占地原有土地功能,本项目塔基永久占地面积较小,不会明显改变项目沿线土地利用结构,对项目沿线土地利用影响较小。 5、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塔基呈点状分散布置,不会连续占用林地、草地,也不会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工程所占用的植被类型均为项目所处区域常见的植被类型,且这些植被均具有一定的次生性,无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因此,工程建设不会导致任何一种植被类型在该区域消失,也不会对当地的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状况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施工期间对临时占地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和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用于表土回铺,临时占地区域下方的植被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下能逐步恢复其原有功能,因此,项目建设对植被的影响轻微。 6、对动物的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过程对动物的影响表现在对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和对动物本身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植被砍伐占用、地表开挖等可能对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施工粉尘、废气和水污染等可能影响动物原有的栖息环境;施工人员活动及施工产生的噪声可能对动物产生惊吓和干扰。 总体而言,工程建设过程将对区域陆生脊椎动物的栖息、觅食、活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大多数陆生脊椎动物具有趋避的本能,施工影响的结果主要是使部分动物迁移它处,远离施工影响的范围。 工程建成后,随着植被的逐渐恢复,生态环境的好转,人为干扰减少,许多外迁的兽类会陆续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且项目施工时间短,施工结束后项目区内集中式的人为活动停止,动物仍可迁回该区域活动,不会造成区域动物数量与种群的改变。 7、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本工程水土流失重点时段是施工期,水土流失将对工程所在区域的水土**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和危害主要表现在:塔基施工时根据地形采用长短腿与高低基础主柱结合的方式。在塔基开挖、清理、平整等施工过程中将会使植被破坏,原地表、岩土结构受到扰动、损坏,由于此类建设活动造成松散土石的临时堆放和表土层抗冲抗蚀能力的减弱而加剧土壤侵蚀。在降水冲刷、大风吹蚀等气象条件下,易产生边坡的溅蚀、面蚀甚至沟蚀从而诱发边坡剥落。 施工期水土流失将造成区域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同时下游河道泥沙量增加,周边排洪通道淤塞,水、土漫流污染周边农田和道路环境,影响交通;对区域生态环境及居民生产生活等造成影响。 8、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 经调查,本工程输电线路不涉及国家级公益林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线路路径在N26~N42段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且塔基占地涉及生态红线。评价区内分布的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植被类型为**松林、稀树灌木草丛。本工程建设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机械噪声、施工粉尘及施工人员活动等。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粉尘会随风飞扬,沉降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植物叶片和树干上,会对植被景观和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工程主要为塔基,施工工程量较小,项目建设产生的扬尘较少,且项目区地势开阔,空气扩散条件较好,本项目施工产生的扬尘在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内的产生量较少,对生态保护红线区植被景观的影响很小,不会对区域内的植物生长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由于施工期施工人员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内进行施工活动,可能对区内的植被和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因此,施工期施工单位须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在施工区周边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并在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上设置生态保护警戒线,尽量减少施工人员在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内的活动频次。 综上所述,项目施工期只要对施工人员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内活动量,则项目施工期对生态红线的影响较小。 (二)噪声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中采取减振降噪措施,选用低噪设备,优化施工工艺,同时给施工人员配备相应的噪声防护装备,保护作业人员的工作安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同时加强施工运输调度,运输车辆经过保护目标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降低噪声影响。施工期噪声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期结束而消失。 (三)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施工扬尘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运输建筑材料、设备、建筑垃圾等也是扬尘产生的主要来源。运输扬尘的产生量主要与运输方式、路面含尘量有关。在运输沙土、水泥等松散物料时,若不进行车厢封闭遮盖,在运输过程中受颠簸影响极易抛洒形成扬尘并抛落于路面上;当运输道路路面含尘量较大,或在土路等简易路面上行驶时,地面尘土受车辆行驶扰动,易产生扬尘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引起的扬尘主要对运输道路沿线30m范围内影响较大。评价要求项目运输车辆应采用篷布进行遮盖,施工期应该定期对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场内道路修建应及时压实并完成路面石渣铺设。 通过调查,项目施工过程中采取物料遮盖、场地洒水降尘、湿法作业等措施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后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施工扬尘影响已随施工结束消失。 2.燃油废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燃油机械设备作业和运输车辆行驶产生燃油废气排放,主要污染物为CO、NOx和THC等。施工燃油废气的排放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通过调查,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排放达标的机械及运输车辆,定期进行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运维保养,产生的燃油废气经大气扩散和稀释,对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和周围关心点的影响不大。 (四)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弃土、生活垃圾等。根据土石方平衡分析,本项目无永久弃渣产生。 生活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 kg/(人﹒d)计,输电线路施工期平均每天配置人员约80人,则生活垃圾排放量约40 kg/d,整个施工期共产生生活垃圾7.2 t。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桶,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至周边村落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置。 建筑垃圾:建筑垃圾主要来自于施工作业,包括混凝土、砂石、废砖块、废包装材料等,类比同类工程经验,铁塔及塔基施工中建筑垃圾产生量约17.0kg/基,项目输电线路共设铁塔45基,施工期共产生建筑垃圾约0.765t。上述施工现场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不能利用的及时运出。 (五)废水影响分析 施工现场仅产生少量洗手废水,直接用于场地浇洒,不外排。 输电线路塔基浇筑产生的混凝土搅拌冲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塔基混凝土搅拌和洒水降尘,不外排。因此,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废水、施工废水均得到妥善处置,对周边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 二、运营期 (一)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植被植物的影响 1)本项目线路运行期不进行林木砍伐,仅按相关规定对导线下方与树木垂直距离小于4.5m的零星林木进行削枝,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但总体削枝量小,不会对植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明显影响。 2)本项目运行期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线路维护人员踩踏植被影响。线路维护人员可能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对植被造成一定踩踏和引入外来植物。通常线路维护检查1个月左右进行1次,运行及维护人员的数量和负重有限,对植被的破坏强度小,不会带来明显的持续不利影响。通过禁止维护人员引入外来物种,可避免人为引入外来物种对本土植物造成威胁。 2.对动物**的影响 1)本项目线路定期维护和检查的人员会对线路及周边区域的动物造成惊扰,但这种干扰强度很低,时间很短,对动物活动影响极为有限。 2)本项目线路杆塔分散分布,塔基占地不会明显减少动物的生境面积,线路杆塔档距大,不会阻断动物活动通道,对动物种群交流影响小。 3)评价区域内的野生鸟类活动范围大、行动敏捷,且飞行高度一般高于线路架设高度,在飞行时碰撞杆塔的几率不大;从区域内已投运的线路运行情况来看,线路建成后并未对鸟类的飞行和生活习性造成影响。运营期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在不良气候条件下,飞行碰撞输电线路、铁塔的风险,经****草原局公布的《**省候鸟迁徙通道重点区域范围(第一批)》(2023年第10号),本项目不涉及鸟类迁徙重要通道。通过在建设铁塔及输电线路时设置一些必要的保护设施,如安装绝缘护套、在铁塔上涂上鸟类飞行中较易分辨的警示色等,减少鸟类撞上输电线路及铁塔的概率。 4)输变电线路运营的噪声、电磁辐射会对项目区的动物造成一定影响,干扰动物的觅食、繁殖等活动。但由于区域动物趋避能力较强,且项目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较低、线路高度远高于植被高度,不砍伐隔离带仅对超过安全距离的林冠进行修剪,因此本项目运营期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辐射及噪声对项目区内的动物影响较小。 3.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 项目运营期维护检修人员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进行检修活动,对区域内动植物产生一定影响,但干扰强度低,时间短,对区域生态影响极为有限。 (二)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输电线路按设计规程要求进行架线,投运后产生的噪声小于相应评价标准限值,满足环评要求。 (三)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线路投运后,无废水产生,不会对项目沿线区域地表水环境造成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输电线路在运营后无废气产生,不会对项目沿线区域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五)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1)生活垃圾 本项目运营期不设劳动定员,仅定期进行维护检修,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维修人员自行收集清运至附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2)废树枝 项目运行期间,线路的维护会对沿线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树木进行砍伐清除,清除的树木就近提供给附近村民作为薪柴使用。 (3)废弃绝缘子 本项目线路进行检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弃绝缘子,收集暂存后交由电力物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六)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现状可满足工程实施,影响分析表明本工程建成运营投运后,其所产生的电磁环境影响不会对环境保护目标造成明显影响。因此,本工程运营期间电磁环境影响不大,满足相关限值要求,从环保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 |||||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
一、施工期 (一)污染影响控制措施 1、噪声控制措施 ①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养护,避免设备因部件损坏而加大其工作时的声压级;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夜间进行施工; ③车辆出入施工场地及经过居民区、声环境敏感区时,应低速、禁鸣。 本项目采取以上噪声控制措施后,施工期噪声能够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 2、扬尘控制措施 ①采取湿法作业方式,每天定时对施工场地及运输道路进行洒水降尘。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早、午、晚各洒水1次,在各作业区邻近村庄居民区区域,应加大洒水降尘力度;若遇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最大限度减少扬尘量。 ②施工现场内的水泥、黄沙等粉状材料应尽量袋装密封,散装建筑材料堆放时应采取覆盖遮挡措施;材料堆放要避开风口,并与施工道路和周围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风起扬尘和车辆交通带起的扬尘。 ③在施工场地设置专人监管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及时清运处置,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④装运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的车辆应进行覆盖遮挡,粉状材料采取密闭式运输,避免沿途抛洒扬尘。保持车辆整洁,防止车辆轮胎夹带泥土。 ⑤选择尾气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并加强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维护和保养。 ⑥在施工期间,执行《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等相关要求,落实施工扬尘控制措施,在施工合同中确定扬尘污染防治目标及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施工作业人员上岗前,施工单位应组织以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扬尘防治日常教育培训和考核等。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废气得到有效管控,对周围环境影响小,措施可行。 3、废水控制措施 ①本项目输电线路施工人员沿线分散,工程施工营地布置于项目区较近的乡镇中,租用当地民房及空置房屋供施工人员生活。仅在施工场地产生少量的洗手废水,产生量较少,直接用作洒水降尘; ②塔基浇筑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经临时沉淀池澄清后回用于塔基混凝土搅拌和洒水降尘,不外排; ③施工场地远离地表水体布置,不得在地表水中清洗车辆及施工器具。杜绝各种污水的无组织排放,特别是不得以渗坑、渗井或者漫流等形式排放。 ④项目施工期间禁止在河道管护范围及近河两侧设置堆料场、牵张场及施工生产区等。 4、固废控制措施 施工区域设置垃圾桶,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统一进行清运处理。建筑垃圾中混凝土、砂石、废砖块等不可回用的同填方一同回填,废弃导线、包装材料等可回收利用的进行回用。项目开挖土石方全部用于回填,不产生废弃土石方。 (二)生态影响控制措施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场地生态保护措施 线路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开挖的范围,避免不必要的开挖和过多的破坏原状土,以利于水土保持要求和塔基边坡的稳定。岩石和地质比较稳定的塔位,在设计允许的前提下,基础底板尽量采用以土代模的施工方法,减少土石方的开挖量。 基坑开挖尽量保持坑壁成型完好,并做好弃土的处理,避免坑内积水以及影响周围环境和破坏植被,基础坑开挖好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 在铁塔基础基面开挖时,根据铁塔不等高腿的配置情况,结合现场实际地形慎重进行挖方作业;挖方时,上坡边坡一次按规定放足,避免立塔完成后进行二次放坡;基础高差超过3m时,注意内边坡保护,尽量少挖土方,当内边坡放坡不足时,砌挡土墙;对降基较大的塔位,在坡脚修筑排水沟,在坡顶修筑截水沟,有效地疏导坡上的水流,防止雨水对已开挖坡面和基面的冲刷;施工中保护边坡稳定和尽量不破坏自然植被。基础施工时,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做到随挖随浇制基础,同时做好基面及基坑的排水工作;基坑开挖时,尽量减少对基底土层的扰动。 (2)施工期植被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①设计期 a.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减少征占地。 b.设计采用高塔穿越的方式以减少林木砍伐。 c.塔基位于坡地区域,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塔型基础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植被破坏。 ②施工期 a.严格控制施工范围,按照划定范围施工,禁止越界施工,禁止滥砍滥伐。 b.施工过程中禁止向用地范围外的耕地倾倒弃土以及生活垃圾。 c.加强用火管理,严禁由于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 d.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 2)减缓措施 a.在施工红线范围内尽量保留乔木、灌木等植株,减小生物量损失。 b.合理开挖,保留表层土。塔基开挖时应将表层土与下层土分开,暂时保存表层土用于今后的回填,以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利于植被的恢复,土石方临时堆场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 c.塔材、金具等材料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应尽快进行组装,减少施工材料临时堆放点对植被的占压。 d.按照林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林地使用许可证、林木采伐证等相关手续。严格按照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林地使用许可证规定的占地范围和林木采伐证规定的林木采伐数量进行采伐作业。 e.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收集装袋,并在结束施工时带出施工区域,不得随意丢弃。 f.线路经过林区时,采用高跨设计,避免大范围砍伐林木现象,施工中通过采用空中张力放线技术,减小放线通道的林木砍伐量。 g.本项目应尽量避让天然林郁闭度超过0.5的林地,对于无法避让的,应采取控制导线高度设计,以减少林木砍伐。同时涉及占用林地的,应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使用手续,取得许可后再施工。 3)恢复与补偿措施 a.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用的土地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在“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下,选取当地优良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保证绿化栽植的成活率。 b.塔基施工结束后可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人工植被恢复,增加塔基处植被盖度,人工恢复以当地植物为主,禁止引进外来入侵物种。 c.临时占用的耕地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复耕,复耕土地质量须恢复到占用前水平,或优于占用前水平。 d.对于永久性占用的林地,应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异地补偿的方法恢复,原则上应损失多少必须补充多少,并采取人工抚育至少5年的措施,使每公顷生物量不低于原有水平,并向被征用单位支付林地补偿费、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向县以**业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4)管理措施 a.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做好施工期间的生态环境宣传警示教育,严禁随意砍伐林木。 b.加强施工管理,禁止随意扩大占地范围,禁止任意砍伐施工区周边植被。 c.严格施工期项目场区烟火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d.工程施工单位****管理部门的联系,做好护林防火的宣传工作,强化火源管理,降低火灾隐患。 e.植被恢复区应注意加强管理巡查,做好浇水、施肥保障措施,若发现种植的植物死亡,应查明死亡原因,并进行补种和加强管理。 (3)施工期动物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①合理安排,科学组织施工,禁止夜间施工。 ②在施工中,如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要及时报告当地林业部门,并按照《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1113-2020)中相关要求“施工区发现有保护动物时应暂停施工,并实施保护方案”。 ③禁止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带入外来物种。 2)减缓措施 ①加强水域保护。在水域附近路段施工时,由于水域及附近有两栖爬行类动物活动,因此要做好施工污水的处理工作,禁止将任何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施工材料的堆放也要远离水体,运输材料时应做好遮挡,以免对这些动物的生境造成污染。 ②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选用先进的施工机械设备,同时做好机械保养,避免施工噪声过大对区域动物的正常觅食、繁殖、活动造成大的影响。 ③尽量减少施工对鸟类活动区域的破坏,尽力保留临时占地内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条件允许时边施工边进行植被快速恢复,缩短施工裸露面。 3)恢复与补偿措施 对施工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恢复受损害的森林植被,以恢复动物的栖息地。 4)管理措施 设置保护生态环境的醒目宣传牌标,做好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区域,对施工人员进行《中华人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治宣传教育,严禁施工人员捕杀项目周边出现的野生动物。 (4)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措施,尽量减少水土流失。各施工临时场地建设时均应先挖设截排水沟及临时沉砂池,再开展场内施工。 此外环评提出在施工场地临时用地进行植被恢复时,应尽量以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同时应尽量选取当地本土物种作为植被恢复物种,不得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经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减缓工程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2、林地保护及减缓措施 为保护和减缓施工期间对林地的影响,本次施工期间主要针对占用林区域进行防护及减缓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建设单位应按《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向主管部门履行手续,落实林地补偿和保护工作; (2)项目对林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为此,根据占用区域的地形地貌及扰动情况,对临时占用的林区域内采取植物恢复措施。主要种植与区域内相同的植被,对于不适合植树造林,进行草籽绿化,水保提出选择当地主要物种进行混播,待施工期结束后需对施工期间造成破坏的区域恢复原貌,避免项目建设对林地的影响。 (3)同时,项目运行后要跟踪监测,加强对临时占用林区域内的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管理与养护。 由于占用的林地面积较小,在采用上述措施后施工期间对林地的影响较小。 3、农田保护及减缓措施 为避免施工期间对周边农田的影响,需采取相关措施,避免项目建设对农田产生影响,其采用的保护及减缓措施如下: (1)本工程沿线区域地形较平坦,施工期间注意合理保护和利用表土;表土应按《水保报告》的有关要求进行最好表土剥离和保存,施工期结束后及时复耕,不得引入外来物种; (2)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农田,保护农灌沟渠,避免施工对沿线农灌系统造成影响; (3)根据输变电工程特点,位于农田区域的塔基施工结束后,可以移交给当地村民复耕。 4、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 (1)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实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全周期管控。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保证生态保护红线内污染物排放满足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 (2)严格控制施工场地范围和施工作业带宽度,明确施工作业范围,减少施工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扰动。 (3)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回填的施工方式,做好裸露地表及堆存土方的苫盖、压实等防护措施,减少地表裸露面积,增强表土的抗侵蚀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影响。 (4)加强施工期间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建设单位应制定施工期环境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 (5)为保持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对在施工期间遭到破坏的区域在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生态恢复:临时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回填、整平,并移植草木等植被;路基边坡及两侧施工结束后应尽快栽植行道树,护坡草。 (6)施工期,在施工区周边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在生态保护红线区边界设置警戒线,尽量减少施工人员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内的活动频次,严禁随意破坏植被、植物。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严禁发生森林火灾。加强宣传教育和管理,认真全面地贯彻执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严禁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宣传画报等措施,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运营期 1、噪声环境保护措施 采用良导体绞线,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导线、金具提高 加工工艺,防止尖端放电和起电晕。 2、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输电线路投运后,无废水产生,无需采取专门的废水处理措施。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输电线路在运营后无废气产生,不会对沿线大气环境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专门的废气处理措施。 4、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 (1)本项目运营期不设劳动定员,仅定期进行维护检修,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维修人员自行收集清运至附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2)项目运营期间,线路的维护会对沿线巡视发现有安全隐患的树木进行砍伐清除,清除的树木就近提供给附近村民作为薪柴使用。 (3)本项目线路进行检修时,会产生少量的废弃绝缘子,收集暂存后交由电力物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处置。 5、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①对于**输电线路,应优化导线的相序排列方式及杆塔型式,合理选择导线直径及导线分裂数,并提高线路的加工工艺,降低线路周围的工频场强。 ②建设单位应在危险位置建立各种警告、防护标识,避免意外事故。对当地群众进行有关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在高压走廊内的停留时间。 ③确定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公路、河流及各种架空线路的距离时,导线弧垂及风偏的选取按《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执行。 ④加强线路日常管理和维护,使线路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工程运营期间对架空线路导线下方高度较高的林木需要修砍,修砍前须办理林业砍伐手续。 (3)对塔基附近加强植被的抚育和管护。 (4)对线路检修维护人员加强用火管理,在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破坏植被。并制定项目火灾应急预案。 7、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工作人员会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区范围内进行检修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运营期建设单位须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在项目区周边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告知工作人员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位置及范围,并加强工作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 | |||||
公众参与情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