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分类: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 |
综合政务,其他 | 发文日期:2024-03-11 | |
斑竹园镇 | 生成日期:2024-03-11 | |
有效 | 废止时间:暂无 | |
关键词: | ||
**﹒**
****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第三部分:说明书
****政府
2014.10
目 录
第一部分 规划总则
斑竹园镇位于**省**县西南边陲处,鄂、皖两省交界的历史名关——**关脚下,地处大别山腹地。西与**省**市、**县吴家店镇接壤,北与关庙乡、**乡相接壤,东与果子园乡、**镇交界。
斑竹园镇地处****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条件优越,210省道贯穿全镇,斑(竹园)天(堂寨)旅游公路穿境而过,距省城**180公里,距中南重镇**150公里,距“京九”铁路**站**城梅山均为85公里,沪汉蓉铁路及合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而且分别设有越行站和下道口,是华东地区通往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天然药池—西庄**的必经之地。
从区域层面来看,大别山区域处于华东地区及华中地区的交界地带,在**大流通中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是长三角经济区与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结合区。六****中心城市,**在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及联系皖鄂豫的重要节点城市。
从市域层面来看,斑竹园镇位于**县城镇发展主轴上,是金****中心城镇。
斑竹园镇现辖1****居委会和9个基层村,101个居民组,镇域总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2011年,斑竹园户籍总人口为215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376人,镇区常住人口为2214人。
1929年,斑竹园镇归******县)管理。1932年10月,设立立煌县。班竹园为第三区, 8个乡之一。1945年(民国34年),斑竹园为第三区6个乡之一。1949年9月,**县**,设8个区32个乡镇,建斑竹园乡,归吴店区。 1958年6月,斑竹园镇被划为王氏祠和(前湾)沙堰乡两个小乡,同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建镇,1987年建制基本稳定,下辖16个基层村。1992年,斑竹园镇和沙堰乡合并而成新斑竹园镇,面积148.1平方千米,辖斑竹园、黄麦园、小河、万河、花堰、李湾、漆店、沙堰、太山、板厂、马河、墩堂、街道、界冲、联盟、何畈15个基层村和斑竹园街道。 2007年9月村级区划进行调整,将16个村合并为9个村、1个街道,101个居民组。原板厂村、太山村合并为**关村;原太山村毛屋组、东升两组和墩 堂村长塘、罗湾两组划入沙堰村;原灯堂村、漆店村合并为漆店村;原马河村、黄麦园村合并为**村;原花堰村漆湾、简畈等5个组划入斑竹园村;原花堰村金盆、**等9个组划入桥口村;将万河、何畈两村合并为万何村;原联盟村、李湾村合并为王氏祠村;原斑竹园村黄湾和原街道河坪、竹****居委会。
****是一个红色山镇,原中国**红军第11军32师于此诞生。1929年5月6日(立夏节)晚,丁家埠、白**、斑竹园、李家集、吴家店、牛食畈、南流河、**、汤家汇、包畈、西河等地群众在共产党人领导下举行起义,同时起义成功。5月9日,各路起义队伍会师斑竹园朱氏祠,在门前大河滩召开群众大会,处决了当地一个大恶霸地主和一个反动分子,宣布成立中国**红军 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子清,师党委书记徐其虚,参谋长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禹源,师部下辖97、98两个团,****中队,另有特务营和纠察队,实有兵力200余人,各种武器二百余件,成为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主力,师部一度设立于斑竹园。朱氏祠现已列入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者罗银卿、革命诗人詹谷堂均出生于此,徐立清、漆远渥、肖显进、林彬、方升甫、王远芬、戚先初等七位开国将军和周维炯、漆德玮等500多名革命烈士记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正感召和激励着后人。
斑竹园镇处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500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岭纵横,高低起伏,山冲相间,森林覆盖率达78%。镇域内地表水**主要是油榨河、南流河和竹**,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南流河全长13.5公里,由南向**淌,从斑竹园汇合至竹**,最终流向史河。****水库坐落于镇域中部。
斑竹园镇属于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39.7℃,山高**时间短,无霜期19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12毫米。
斑竹园镇现有林地面积157348亩,森林覆盖率78%,树木以松杂杉材为主,板粟、银杏、蚕桑、中药材为辅,其中,名贵的树材为银杏树、斑竹,林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
镇内森林茂密,山**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的栽培与生长,随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境内板栗、油茶、天麻、灵芝、茯苓、白术、百合等绿色产品已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品,产量丰富、驰名于世,誉满千里。
斑竹园镇内蕴藏丰富的优质山泉水、****铁矿石。清澈的竹**,已座落着两座装机总容量为840****电站,不仅为当地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而且还为供电部门承担了调峰任务。
2011年,斑竹园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约14.7亿,财政总收入851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3元。
(1)宏观背景——从小城镇大问题到小城镇大战略
我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城镇的发展都作出了安排和布署,提出了不同要求,对小城镇的发展始终予以关注。这表明小城镇具有独特的功能,其地位是大中小城市所不能替代的。小城镇的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促进城乡交流,冲破城乡壁垒,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明确提出差别化落户政策,将促进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2)中观背景——**县重点发展斑竹园镇的意愿
**县在《**县总体规划(2013-2030)》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强基、双极带动、设施引导、多点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城镇发展轴和城镇组团为主题形态,构建**县“二核三轴三带六星”的镇村体系空间结构。
斑竹园镇位于“**—古碑—斑竹园发展轴”与“**—斑竹园—天堂寨”三条交通联系带”交汇处,是**县重点发展的六星之一。
(3)微观背景——斑竹园镇的自身发展诉求
拥有众多**与优势,拥有便捷的交通,但这些没有让斑竹园镇成为一个特色的、活力的、积极的、知名的城镇。斑竹园镇依然存在城镇发展方向的模糊、城镇建设面貌的均质、城镇设施的缺失等基本问题。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是党中央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全长259公里,其中主线长193.1公里。快速通道的建设使得斑竹园镇成为外地旅客去天堂寨最佳中转站。
如何突破现有禁锢,发挥优势条件,实现跨越发展,是近年来斑竹园镇在发展中积极思考的问题。
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1%左右,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
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城镇人口为5100万左右。
规划分时间段实现,全省形成近期“一圈一带一群五区”,远期“两圈一群两带五区”的城镇空间结构。近期城镇空间结构中,“一圈”为**经济圈,“一带”为沿**市带,“一群”为沿淮城市群。“五区”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和皖南片区。
皖西片区城镇群,主要指位于大别山区的城市,包括**的**县、**县,**的**县、**县、**县。近期目标:以现代农业、红色旅游和生态保育为特色发展道路,人口适度外迁,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242万人,城镇人口99万人,城镇化水平41%。远期目标:作为全省生态功能区效益显著,现代农业、休闲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繁荣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243万人,城镇人口135万人,城镇化水平56%。
规划期末,**市域将形成“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四级城镇”的城镇等级体系。
斑竹园镇规划为四级城镇,人口为1-2万人,在本镇域和周边乡镇域范****中心的作用,所承****商贸城镇。
规划将**县域镇村体系规模结构划分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社区)”四级,构建**县“二核三轴三带六星”的镇村体系空间结构,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斑竹园镇规划为一般镇,同时是**县域内的重点发展七镇之一,人口约2万人,所承担的的职能为区域职能型城镇,重点辐射吴家店、果子园、槐树湾等周边乡镇,****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农特联动的农产品加工工业。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四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斑竹园镇处于“四区”中的天堂寨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区的西端,****中心之一,规划****商贸城、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洪家寨景区、**生态休闲区四个项目以辅助项目的形式进行旅游开发。
斑竹园镇上一轮总体规划是于2005年委托安****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该规划经过勘察、规划和论证于2006年初完成。
(1)城镇性质:斑竹园镇是****商贸服务中心,以发展山特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休闲服务为主的边贸交通型城镇。
(2)镇区规模:人口规模近期7000人,远期15000人;用地规模近期70公顷,远期135公顷。
(3)城镇布局结构:一心、一轴、两副。
****居委会;
一轴指沿210省道的城镇发展轴;
二副指以沙堰****中心和以王氏祠****中心。
本轮总体规划,贯彻了城乡统筹发展,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城镇性质、城镇规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了人居环境建设,实践证明,它在斑竹园镇城镇建设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编制镇域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规划,****中心村的职能、地位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2)规划突出“扩**镇,强化中心“的发展思路,采用”组团发展,突出重点“的方针,形成卫星组团式布局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1)没有将斑竹园放入**县乃至更大的区域进行分析,未能体现斑竹园在区域内的功能价值。
(2)对斑竹园镇地域内的自然与文化和**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和利用规划,与城镇性质、发展方面不相协调。
(3)镇域规划简单,缺少相应的图纸和说明
(5)居民用地未配套相应的设施。
(6)规划实施较少。
(1)《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298-1999)
(8)《**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9)《**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0)《**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1)《**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大纲阶段征求意见稿)
(12)《斑竹园镇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
(13)《斑竹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14)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条例等
(15)其他相关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斑竹园镇的具体情况,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
其中: 近期:2014年~2020年;
远期:2021年~2030年。
本次总体规划范围为斑竹园镇行政管理辖区,即斑竹园镇域范围,总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
本次总体规划将斑竹园镇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的规划:
(1)镇域
范围:包括9个基层村、1****居委会,用地面积为148.1平方公里。
规划内容: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2)镇区
规划范围:其主要由以下2个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左右。
现状镇区及斑竹园、黄麦园、三道河、漆店村等村范围的用地。
规划内容:镇区规划。
根据斑竹园镇城镇发展的基础以及未来发展的重点,确定斑竹园镇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为:
(1)规划立足于**县域及更大区域范围,从斑竹园镇域、镇区以及镇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充分考虑斑竹园镇城镇发展的要求,加强斑竹园镇区的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职能和设施。
(2)突出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对城镇发展的意义,加强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建设具有斑竹园地域风貌特色的城镇为重要目标之一。
(3)加强城镇经济发展对城镇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加强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增强城镇的经济活力,在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应发展旅游服务业。
(4)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保证和促进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提高城镇生活环境的质量。
规划强调在严格保护斑竹园红色文化、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制定斑竹园镇的发展战略,完善旅游城镇职能,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开发、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
从斑竹园镇与周边城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协调斑竹园镇与周边城镇的**利用、产业分工,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协调镇区与各村及各村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利用与空间布局,实现斑竹园地区社会经济的整合发展。
规划在延续上一轮斑竹园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从建设旅游重镇的角度,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汲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镇功能的完善,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规划充分研究斑竹园镇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斑竹园镇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解决主要问题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镇功能,使城镇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斑竹园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地方特色,规划中提倡保护红色文化,充分体现斑竹园镇地方特色文化。
斑竹园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500米,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岭纵横,高低起伏,山冲相间,森林覆盖率达78%,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
斑竹园镇位于鄂皖交界处,地处于****中心,区域综合交通条件优越,210省道贯穿全镇,斑(竹园)天(堂寨)旅游公路穿境而过,距省城**180公里,距中南重镇**150公里,距“京九”铁路**站**城梅山均为85公里,沪汉蓉铁路及合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而且分别设有越行站和下道口,是华东地区通往天堂寨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天然药池—西庄**的必经之地。
斑竹园镇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7亿,在**县乡镇名列前茅。斑竹园镇自2006年始,至2013年,每年均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长。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斑竹园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斑竹园镇未来发展的必要基础。
城镇定位是引领城镇发展的核心,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模式。
斑竹园镇在近年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来说缺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并未形成自身的特色。基本是延续原有的工业和农业基础继续发展,旅游业也是依托红色文化原先的名望来吸引客源,不管是产业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没有特别大的突破。
没有明确的发展模式,定位模糊,导致了斑竹园镇在发展过程中**整合有限,发展驱动力不足。
斑竹园镇地处于大别山腹地,境内山岭纵横,高低起伏,山冲相间。镇区四面环山,可用于发展用地的不多,东部遇到高速的穿越,导致了斑竹园镇的发展空间处于四面发展受阻的状态,这给现有镇区继续扩大规模带来了较大的问题。
斑竹园镇产业仍处在较低发展阶段,虽然斑竹园镇在“十一五”期间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势,但产业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就业人口大量聚集在第一产业,未能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给斑竹园未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没有充分挖掘,未形成产业链。旅游基地建设缺乏,服务水平欠佳。对外宣传欠力度,旅游事件影响力不够。旅游产品不丰富、形式单一。景点不集中,旅游时长过短。
不显山,不露水。镇区的山水格局特色不够明显,景观风貌单一,良好的山水**并没有使斑竹园镇区的自然环境风貌具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和较大的吸引力。
少呼应,少特色。工业现状建设分散,影响整体景观环境。建筑缺乏规划,建设混乱,地域性体现的不够明显,各类建筑缺乏特色。
不突显,不体系。除朱氏祠以外,缺少其他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及景观风貌区。
镇域内供水设施形式简单,给水管径小;缺乏城镇排水设施,现状排水管道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污水处理率较低;现状环卫设施不足,垃圾不能有效处理。
国家旅游业收入逐年增长迅速,旅游收入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旅游业是中国第三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行旅游人数众多,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入境旅游人数稳中有升,尤其是在假期时段,旅游出行人数会急剧上升。
近年来,**以“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为发展方向。旅游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核心打造十大旅游主题功能区:即:**与徽文化旅游区、九华山佛教文化与铜文化旅游区、**山与**戏文化旅游区、大别山与红色文化旅游区、****与都市文化旅 游区、芜马主题公园与诗词文化旅游区、**山一大明文化旅游区、黄河故道与楚汉文化旅游区、淮河风情与历史文化旅游区、****与养生文化旅游区。
2012年,吴邦国委员长来**视察确****人大对口支援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并具体以“5+1”项目促进发展和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率先崛起将能更快地引领带动革命老区的发展,对大别山地区扶贫战略实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伴随着扶贫战略的实施,**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斑竹园镇作为**县的一部分, “红色文化”为其参与到区域的联动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基础,能够承担起区域内精品旅游目的地及文化产业集聚地的重要职能。
在规划期间,斑竹园镇将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旅游环线多方面的交通,提高斑竹园镇与周边省市的快速交通联系。
合武高速经斑竹园镇区,并在镇区设出入口,为本镇连接鄂皖两省创造了条件。沪汉蓉铁路由南至北贯穿本镇,在墩义堂设有越行站,可供乘坐至**县的动车。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是党中央支持**老区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途径本镇,使得斑竹园成为外地旅客去天堂寨最佳中转站。
快速的交通将增加斑竹园镇可达程度,给斑竹园旅游业带来更大范围、更为频繁的国内外客源。
由于天堂寨的城镇规模、基础设施水平、知名度等优势较为突出,因而对于区域内部的生产要素和外来投资等具有较强的“拦截”效应,外来投资相对集中。所以,斑竹园镇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会有一定难度。
发展旅游城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有财政资金匮乏,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企业来保证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但是大量的工业企业又破坏了景观风貌。怎么解决两者的矛盾是碰到的主要挑战。
坚持“发挥农业优势、优先打造特色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方针,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推进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特色手工业、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养殖和休闲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城镇。在规划期内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合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030年镇区人口达到1.3万规模,城镇化率达到50%。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导向,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要途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形成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相互服务、互为市场的城乡统筹发展框架。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活舒适、****的现代城镇和富有徽派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的战略。
(1)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及地方产业特色,扬长避短,着重发展其农业以及特色产业。此外整合镇区工业,****商贸、旅游业,对斑竹园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城镇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动力,并应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集中、成规模的发展产业。生态旅游业、规模工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会为城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城镇化:****中心镇、中心村和基层村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远期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
(3)人民生活:镇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0%以上。
(4)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开发,结合旅游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综合生态旅游区。
生态环境建设是斑竹园建设的基础,是斑竹园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抓手。斑竹园水**优势体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其中竹**分属淮河支流水系,自吴家店村,流经斑竹园镇,北出**镇,流向史河。
(1)把水**的保护和复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用水集中供应功能,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加强水**保护。
(2)发挥生态竞争力,打造休闲新坐标:依托****水库旅游**及红色历史人文**,与天堂寨生态旅游圈的旅游**相整合,立足**省乃至**城市群,共同构筑乡镇旅游新坐标。****水库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商贸城等特色休闲区。
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1%左右,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空间发展依托现状,实施重点培育,初步形成以经济圈和城市群带动的城乡发展格局。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增强,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断突显。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就业岗位和就业质量逐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皖江、皖中地区率先实现吸引人口回流。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8%左右,城镇人口为3900万左右。形成以经济圈、城镇组群和发展轴带动的城乡发展格局。全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比重显著提高,战略性**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外流人口稳步回流,全面建设成为高水平小康社会。皖江、皖中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加速增长。
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城镇人口为5100万左右。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轴圈联动和带动作用突显,中心突出。全省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服务经济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突显。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质性增长。**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皖西片区城镇群,主要指位于大别山区的城市,包括**的**县、**县,**的**县、**县、**县。近期目标:以现代农业、红色旅游和生态保育为特色发展道路,人口适度外迁,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242万人,城镇人口99万人,城镇化水平41%。远期目标:作为全省生态功能区效益显著,现代农业、休闲服务业以及特色产业繁荣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243万人,城镇人口135万人,城镇化水平56%。
规划期末,**市域出现特色较为鲜明的城镇职能体系层次,将形成“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四级城镇”的城镇等级体系,****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各级不同类型城镇协调发展的职能结构。
①****中心**,****中心;
②二级城镇为市域五个县县城、**镇、****、东部**等8个城镇;
③三级城镇包括35个建制镇,****中心,或者是作为县域重要的专项职能承担者,具有明显的城镇特色;
④四级城镇共111个,为其余的一般城镇,在本镇域和周边乡镇域范****中心的作用。
斑竹园镇规划为四级城镇,人口为1-2万人,在本镇域和周边乡镇域范****中心的作用,所承****商贸城镇。
(3)《**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2013年,**县****设计研究院****设计研究院编制**县总体规划。2013年**县针对新的形势,在总规上对县域和**的发展作出了新的定位。从县域空间结构来看:以“二核三轴三带六星”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斑竹园、**、**、燕子河、古碑、天堂寨、汤加汇镇七镇是**县域内的重点发展镇,以生态自然保护为主导,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建设。斑竹园镇作为县域城镇体系中的重点城镇,规划人口约3万人,规划职能为区域职能型城镇。
(4)《**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30)》(大纲阶段征求意见稿)
2013年,**县综合考虑全县的旅游特色,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布局带动全县的旅游。斑竹园镇位于四区中的天堂寨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区的西端,紧邻合武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便捷。相对于度假区而言,镇区内的红色文化**丰富,围绕红色文化所形成的体验性旅游项目和新产品开发,是整个天堂寨度假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划****商贸城、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洪家寨景区、**生态休闲区四个项目以辅助项目的形式进行旅游开发。
(5)《斑竹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立足镇情,实施“产业兴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项目立镇、招商富镇”的战略,积极发展工业聚集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加速建设斑竹园镇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社会文明的新型集镇。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执政理念,继续围绕**强镇这个目标,紧紧抓住扩权强镇、天堂寨5A景区、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首站道口和美好乡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策支持,突出“生态立镇固本,招商引资强镇,经营集镇活商,壮大旅游**”四个重点,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依法治镇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四项基础建设,加快建设富有特色的经济强镇、旅游富镇、生态名镇、边贸重镇、和谐新镇。
斑竹园镇是**县**门户,也是**省的西南门户,地处****中心,西与**省**市、**县吴家店镇接壤,北与关庙乡、**乡相接壤,东与果子园乡、**镇交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优越,210省道贯穿全镇,斑(竹园)天(堂寨)旅游公路穿境而过。
表4-1斑竹园镇与周边乡镇比较一览表
《**市总体规划》对其规划 | 《**县总体规划》对其规划 | 《**县旅游总体规划》对其规划 | 区位、交通 | ** | |
斑竹园镇 | 职能:一般商贸型城镇 | 重点发展镇 职能:区域职能 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等农特联动的农产品加工工业 | ****中心; ****基地: “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中天堂寨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区辅助项目区 | **西南门户; 沪汉蓉高铁及越行站: 合武高速及出入口: 大别山旅游环线; 210省道: 皖鄂两省经合武高速****风景区最捷径的通道;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11军32师成立旧址)——朱氏祠、立夏节起义烈士纪念园等 |
吴家店镇 | 职能:一般商贸型城镇 | 职能:旅游服务 产业:重点发展为本地农业和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的支旅服务业 | **县“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中天堂寨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区重点项目区 | 大别山旅游环线; 皖鄂两省经合武高速****风景区最捷径的通道;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立夏节起义策源地)——穿石庙和西庄**等 |
天堂寨镇 | 职能:重点旅游型城镇 定位:**县**旅游型城镇 | 重点发展镇 职能:旅游服务 产业: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产业、会议商务产业 | 度假乡镇: 特色旅游度假区; ****中心; ****基地: “一心一轴四区”的空间结构中天堂寨森林观光休闲度假区引擎项目区 | 大别山旅游环线; | ****风景区等 |
根据上位规划、区域地位、自身条件及发展目标,综合得出斑竹园镇的定位:
****商贸重镇、****中心交通枢纽城镇、大别****服务中心。
(1)****中心
(2)省级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3)大别山红色文化区重要旅游节点
(4)金****中心
通过以上分析,斑竹园镇镇区主要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心;
(2)省级红色文化旅游地;
(3)大别山红色文化区重要旅游节点;
(4)金****中心:
(5)镇政府所在地,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镇域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其加工业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斑竹园镇城镇性质表述为:以发展旅游业、第三产业为主和农副产品加工的**生态交通型城镇。
至规划期末,将斑竹园建成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完备、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生态型城镇,并成为**县**重要****中心城镇。
2011年斑竹园镇国内生产总值约7.05亿元,较上年增长9%左右;在此基础上, 2014-2020年平均增长率为6%, 2021-2030年平均增长率为5%。由此预测出斑竹园镇经济发展目标为: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91亿元;
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40亿元。
斑竹园镇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一、三结构,国内生产总值7.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5.15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08亿元。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斑竹园镇未来15年的发展应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比例,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保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撑,以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优势比重,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对各时期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5:60 :25;
203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0 :48。
表4-2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表
指标分类 | 大类代码 | 指标分类 | 中类代码 | 指标名称说明 | 单位 | 现状 | 近期2020年 | 远期2030年 | 指标类型 | |
经济指标 | 1 | GDP | 11 | GDP总量 | 亿元 | 7.05 | 11.91 | 19.40 | 引导型 | |
人均GDP | 万元/人 | 2.96 | 4.90 | 7.61 | 引导型 |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 | 25 | 48 | 引导型 | |||||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 | 亿元/平方公里 | — | 8 | 10 | 控制型 | |||||
社会 | 2 | 人口 | 21 | 人口规模 | 万人 | 2.38 | 2.43 | 2.55 | 引导型 | |
人口结构 | % | — | 55(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 45(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 | 引导型 | |||||
医疗 | 22 | 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 | 个 | 13.4 | 20 | 45 | 控制型 | |||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 人 | 16.4 | 20 | 40 | 控制型 | |||||
教育 | 23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 | 59.46 | 75 | 98 | 控制型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19 | 40 | 60 | 控制型 | |||||
居住指标 | 24 |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 | 20 | 30 | 控制型 | |||
就业指标 | 25 | 预期平均就业年限 | 年 | — | 35 | 30 | 引导型 | |||
公共交通 | 26 | 公交出行率 | % | 15 | 25 | 50 | 控制型 | |||
公共服务 | 27 | 各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文化、教育、医疗、体育、托老所、****中心) | 文化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0.41 | 0.60 | 0.61 | 控制型 | ||
教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0.07 | 7.94 | 5.57 | 控制型 | |||||
医疗设施人均用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73 | 1.26 | 0.99 | 控制型 | |||||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 | 平方米/人 | — | 1.0 | 2.0 | 控制型 | |||||
** | 3 | 水** | 31 | 万元GDP耗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710 | 400 | 200 | 控制型 | |
水平衡(用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比值) | % | 98.27 | 95 | 90 | 控制型 | |||||
能源指标 | 32 | 单位GDP能耗水平 | tce/万元GDP | 1.196 | 0.9 | 0.5 | 控制型 | |||
能源结构及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 % | — | 12.5 | 20 | 引导型 | |||||
土地** | 33 |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 | 平方米/人 | 182 | 102 | 99 | 控制型 | |||
环境 | 4 | 生态指标 | 41 | 绿化覆盖率 | % | — | 38 | 40 | 控制型 | |
森林覆盖率 | % | — | 30 | 35 | 控制型 | |||||
污水指标 | 42 | 污水处理率 | % | — | 50 | 98 | 控制型 | |||
**化利用率 | % | — | 60 | 80 | 控制型 | |||||
垃圾指标 | 43 | 无害化处理率 | % | — | 80 | 100 | 控制型 | |||
垃圾**化利用率 | % | — | 30 | 60 | 控制型 | |||||
大气指标 | 44 | SO2、CO2排放削减指标 | % | — | 35 | 40 | 控制型 | |||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 | 毫克每立方米 | — | 0.070 | 0.050 | 控制型 |
依据自身特色,明确在区域中承担的产业定位与要求,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走非均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区域的产业竞合发展中实现最优化。
整合自身与周边历史文化**,突出红色文化的特征。
积极引入现代文化理念,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形成多元文化发展。
打造开放的空间形态,弹性的功能结构,提供一个长期发展的框架。
深入挖掘城镇文化与山水特色,实现山水塑城,旅游**。
梳理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注重生态优化与环境**,社会公平与服务均等。
2011年全镇户数为6670户,人口21590人,外来人口约2200人,总人口2379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508人,占户籍人口的11.62%;人口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为10011人,男性人口为11579人,男女性别比为1.15(女性为100)。
斑竹园镇自2005年至2011年户籍人口变化不大,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持平,迁出人口略大于迁入人口。
表5-1 2005-2011年斑竹园镇总人口统计表
时 间 | 户 数 | 常住人口 | ||
总 计 | 男 | 女 | ||
2005 | 6079 | 21132 | 11376 | 9756 |
2006 | 6085 | 21330 | 11660 | 9670 |
2007 | 6188 | 21475 | 11764 | 9711 |
2008 | 6559 | 22017 | 11762 | 10255 |
2009 | 6644 | 22228 | 11901 | 10327 |
2010 | 6632 | 21590 | 11552 | 10038 |
2011 | 6670 | 21590 | 11579 | 10011 |
自2005年开始,斑竹园镇自然增长率持相对稳定状态,考虑到远期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自然增长率的增长幅度将会很小。机械增长率以现状水平为基础,将会继续呈增长态势,考虑到远期,随着斑竹园镇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招商引资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本土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但会吸引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而且会吸引周边甚至**的商人,来此就业生活。机械增长率也将随之有所提高。镇域人口综合增长率近期取0.4‰;远期取0.5‰;。其计算公式为:
Pt = P0(1+a)t
其中:
Pt—第t年的总人口;P0—基期总人口;
a—人口综合增长率; t—为规划年限。
根据计算,镇域人口为:
2020年镇域人口=23790×(1+0.4‰)9=24660人;
2030年镇域人口=24660×(1+0.5‰)10=25921人。
线性模型公式:Y=a+bX
(Y—规划期末人口总数;X—规划年份;a、b——参数)
根据斑竹园镇2005年至2011年的人口资料所建立起来的人口发展规模与年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2005年为基准年,依据数理分析的方法所建立起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106.75*X+22230.5
根据上述模型,可以得出2020年和2030年总人口规模:
Y2020=106.75*16+22230.5=23938人;
Y2030=106.75*26+22230.5=25005人。
表5-2 斑竹园镇域户籍总人口预测汇总表(2014-2030)
预测年份 | 综合增长率预测法 | 线性回归分析法 | 综合结果 |
2020 | 24660人 | 23938人 | 24299人 |
2030 | 25921人 | 25005人 | 25463人 |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取其平均值,预测斑竹园镇域总人口规模为:
近期(2020年)规划人口:2.43万;
远期(2030年)规划人口:2.55万。
斑竹园镇现辖1个街道和9个基层村,2013年总人口为23790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为2214人,外来人口约2200人,城镇化率为18.49%。
表5-3 城镇化水平比较一览表
年份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3 |
斑竹园镇城镇化水平(﹪) | - | 10.1 | 12.3 | 13.3 | 18.49 |
**县城市化水平(﹪) | - | - | 33.4 | 35.6 | 37.7 |
**市城市化水平(﹪) | - | - | - | 34.83 | 35.4 |
**省城市化水平(﹪) | 37.1 | - | - | 42.1 | 43.2 |
**城市化水平(﹪) | 40.53 | 41.76 | 42.99 | 43.90 | 44.94 |
由上表可以得出:斑竹园镇城镇化水平相当于**县城镇化水平的1/2,远低于**的城市化水平。
根据《**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等上位规划,综合考虑斑竹园镇现状城镇化水**发展条件,通过城镇化水平平均增长法、 城镇人口平均增长率法等方法,预测斑竹园镇近、远期城镇化水平为:
表5-4 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
年份 | 镇域人口 | 城镇人口 | 城镇化率 |
2020年 | 2.43万人 | 0.89万人 | 36% |
2030年 | 2.55万人 | 1.27万人 | 50% |
2012 年吴邦国委员长来**视察确****人大对口支援地区的地位和 作用,并具体以“5+1”项目促进发展和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率先崛起将能更快地引领带动老区的发展,对大别山地区扶贫战略实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伴随着扶贫战略的实施,**县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县作为**重点红色旅游区、****基地,其发展已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之中,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城镇化的时期,****政府也会更加重视城镇的发展建设,并出台更多的有利于城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而给斑竹园镇城镇化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政策动力支持。
旅游业作为斑竹园镇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其对斑竹园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全力开发红色、绿色、蓝色三大旅游**,努力把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注入旅游当中,将文化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力开拓**县内外、国内外客源市场,推出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线路,与邻近乡镇、城市实行**共享、客源互流、产品互补。努力延伸旅游链条,积极推进餐饮住宿业、旅游工艺品业、旅游商业、旅游文化娱**、体验旅游业等方面全方发展,有效促进旅游经济互动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及理念,加快城镇化的速度。
未来斑竹园着重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积极引导的大环境;改革投融资体制,从政府直接投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为主,积极鼓励个私营经济和外商等社会投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提高道路等级,增加道路密度,构建便捷交通网络;重点实施城镇生活垃圾处理、供水管网、排水管网、供电配电、污水处理、集中供气等工程建设,力争建设完备的城镇通信网络,全方位的提升了城镇得承载力和服务水平,为城镇化打下良好基础。
规划是管理和建设城镇的基本依据。必须以超前谋划、立足长远的的理念规划城镇建设。依据《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以城乡规划为先导,实现城镇化高起点发展。通过规划先行,解决好斑竹园镇城镇化进程与有限的**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实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使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有章可循,既不盲目,又目标明确,集约合理。坚持规划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城镇迁移、要素向城镇集聚以及城镇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城镇发展问题,严格依法行政,开展综合整治,建立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和考核制度。落实岗位任务责任制,强调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强调定量考核指标的全面和科学性,实行多样性的年终奖惩制度,促使城镇化发展走上新台阶。
近年来,斑竹园镇的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优先推进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二、三产业积累,最终反哺一产,进而实现三次产业协调的发展策略为斑竹园镇的城镇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实施将带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适度超前的城镇化能给斑竹园镇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加快镇区的集聚,完善镇区的基础设施,提升镇区的服务能力,能够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优化斑竹园镇村镇体系结构。
****工业园集聚,能够吸引农村地域人口向镇区集聚,实现“离土近乡”的城镇化。
沿主要交通轴线带状集聚的趋势明显。斑竹园镇区位于斑竹园镇域中部,在210省道与合武高速公路交汇处布局发展,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除万何村庄分布于镇域西北部,其余村庄基本沿210省道两侧分布。
斑竹****政府所在地,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镇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农场等休闲旅游景点,村庄主要沿210省道分布。
现状村镇体系的等级****中心、中心村与基层村三个等级。镇区流动人口及暂住人口较多。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总体呈均匀分布。
表6-1 斑竹园镇村镇规模等级结构现状一览表
规模等级 | 村镇名称 | 人口(人) |
镇域中心 | ****居委会 | 5018 |
中心村 | 王氏祠 | 2436 |
沙堰村 | 1693 | |
基层村 | 小河村 | 2443 |
万何村 | 2050 | |
桥口村 | 1909 | |
**村 | 2099 | |
斑竹园村 | 1885 | |
漆店村 | 2400 | |
**关 | 2569 |
(1)加强镇区建设,促进镇区的发展,以带动全镇的社会经济发展。
(2)采用有效措施,加快人口的集聚和城镇化进程。
(3****中心镇发展,在镇区内扶****中心村,使中心村达到一定的人口规模,逐级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
(4)逐步、合理地撤并农村居民点、基层村。
****中心城镇,节约耕地,推进农田集约化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行镇域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中心、中心村、基层村三级村镇等级结构布置。
表6-2 斑竹园镇村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
规模等级 | 人口 | 村镇名称 | 数量 |
镇域中心 | 15000人 | ****居委会 | 1 |
中心村 | 1000-2000人 | 王氏祠、沙堰村、**村 | 3 |
基层村 | 500-1000人 | 小河村、万何村、桥口村、漆店村、**关 | 5 |
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镇区,提高其在**县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镇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鼓励农村人口向镇区迁移,逐步减少村庄人口,节约耕地,以****农业园区。
斑竹园镇村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目标是明确斑竹园镇域内镇区与各乡村的职能和分工,进一步发展镇区,并同时发挥各村的优势,节约土地,合理安排社会生产活动。各城镇职能规划如下表。
表6-3斑竹园镇村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规模等级 | 村镇名称 | 职能类型 | 主要职能 |
镇域中心 | ****居委会 | 综合型 | 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 |
中心村 | 王氏祠 | 综合型 | ****中心,镇域经济、社会、****中心 |
沙堰村 | 综合型 | ****中心,镇域经济、社会、****中心 | |
**村 | 旅游型 | ****中心、高效农业 | |
基层村 | 小河村 | 旅游型 | 生态旅游、农业种植 |
万何村 | 农业型 | 农业种植 | |
桥口村 | 农业型 | 农业种植 | |
漆店村 | 旅游型 | 生态旅游、农业种植 | |
**关 | 农业型 | 农业种植 |
结合**县城镇体系规划设想、斑竹园镇自身特点及现状村镇布局结构和发展条件,规划提出“一主三副、双轴带动”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三副:
斑竹园镇镇区是整个镇域政治、经济、****中心,其影响作用辐射整个镇域,是村镇体系空间结构中的核心。
沙堰村、王氏祠村与******中心。王氏祠村和沙堰村分别辐射整个北部片区和整个**片区,以区域服务功能为主;**村内斑天公路贯穿全村,交通优势明显,旅游**丰富,以旅游服务为主。
双轴带动:
沿210道,是镇域范围内村庄集中布局的区域,规划形成城镇发展主轴,主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动城镇南北向发展。
沿斑天公路,是镇域景观**及人文**最为丰富的区域,形成城镇发展次轴,主要发展旅游业,带动城镇东西向发展。
为了落实镇域村镇体系发展要求,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统一的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标准: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人以内控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按120平方米/人以内控制。
(1)适当迁村并点,建立集中发展的镇村建设模式 。
(2)村镇等级及结构:按照省、市、县美好乡村建设要求,规划村镇等级结构分为两级:中心村——基层村。
中心村:****中心、居住的集聚点,主要发展农业、家庭副业和旅游服务业。按照村级公共设施标准进行配置,发挥村层级的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用地为集体土地,用地标准一般控制在400平方米/户。采用原生态村落空间组织形态,不鼓励沿路布局村落,不鼓励迁并集中型小区居住,但要注****广场的集中布局。建筑形式以二、三层楼房为主,不鼓励多层形式;****基地分户、庭院布局。兄弟两户的,可并排建设,但不鼓励三户联排建设。
基层村:居民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美好基层村按照最基本的公共设施进行配置,****超市、健身广场。****中心村、集镇区解决。建设用地为集体土地,用地标准一般控制在400平方米/户。采用原生态村落空间组织形态,不鼓励沿路布局村落,不鼓励迁并集中型小区居住。建筑形式以二、三层楼房为主;****基地分户、庭院布局。兄弟两户的,可并排建设,但不鼓励三户联排建设。
斑竹园镇域现状分布着101个居民点,规划期内这些数量众多的农村居民点在城镇用地得到较大拓展的同时,其中一部分邻近城镇的农村居民点将被包入城镇建设范围,从而实现其生产、生活方式和用地形态上的城镇化。而大多数农村居民点仍将处于城镇空间直接拓展的用地之外,需要纳入城乡融合体系中进行统一规划引导,以实现农村现代化。
规划期内,为了有利于镇域的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村镇撤并建议如下:
将斑竹园村纳入镇区。
(1)综合考虑斑竹园镇工程地质、生态适宜性、**保护等方面因素,提出控制管理要求,保证斑竹园镇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安全。
(2)控制永久性保留的非建设用地,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
区、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及不安全地区。
(3)控制重大市政设施建设的非建设用地走廊。
(4)保障斑竹园镇基本农田不被随意征用或改作他用。
生态敏感区是指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主要包括水域生态敏感区和山地生态敏感区。
水域生态敏感区和水源地保护区分布
镇域范围油榨河、南流河、竹**是主要水域组成部分,是斑竹园镇的主要的生态水域。据此,划分斑竹园镇地表水域保护区范围如下:
一级保护区:油榨河、南流河、竹**周边的工业排污和污染源进行停排管制。
二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以外水域,进行污染源限排管制。
山地生态敏感区分布
山地生态系统是稳定性较差、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是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对山地土地**、矿产**、林业**的过度开发,都会破坏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其所具有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从而产生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问题乃至灾难。
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特殊的人文、自然景观而划定的区域。包括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本区是全镇发展旅游业的核心**,且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保护价值。本区一切经济活动要考虑环境容量,避免对**的破坏性开发。以保护为主,确保**可持续开发。
综合考虑规划区范围内用地的区位、交通、用地条件、自然生态现状及基本农田的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将镇域的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进行管制,即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禁止建设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是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有进行建设必要时,安排的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
适宜建设区是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已建区是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区。
表7-1 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分原则
名 称 | 划分原则 |
禁止建设地区 | 水域生态敏感区、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坡度大于25%的山体、****自然保护区、河湖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林网,大型市政工程控制带等。 |
限制建设地区 |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次重点保护区、坡度小于25%的山体保护区、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绿地、一般农田、普通旅游区、旅游度假区等。 |
适宜建设地区 |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 |
依据以上原则划定规划区内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为:
表7-2 三区划定范围一览表
禁建区 | ① **村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重点保护区; ② 油榨河、南流河、竹**等生态敏感区 ③ 基本农田保护区; ④ 沪汉蓉铁路50米范围内;、合武高速公路50米范围内; ⑤ 坡度大于25%的山体: |
限建区 | ① 油榨河、南流河沿河20米范围内; ② 镇域的一般农田; ③ 山体等生态敏感区; |
适建区 | 禁建区,限建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
(1)禁建区:该区域除进行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建设外,禁止一切与城镇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并严禁破坏景观与自然**,保护林地、耕地,禁止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侵占基本农田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自然及人文**、水环境的管制,严格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防止受到建设性破坏。
(2)限建区:该区域除进行农村居民点建设、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限制其它与城镇建设相关的活动的开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因建设需求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
(3)适建区:在该区域内,因城镇建设发展需求,涉及将农田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经法定程序规定严格审批批准后方可实行;该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原则上不再扩大其规模,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进其向城镇型住区集中。
适宜建设区应采取有序拓展、集约开发的模式,重点加强对区域内各类建设项目容量、密度、功能、开发时序的管理,避免粗放式的开发行为。
(4)已建区:对建成区应采取用地调整和旧区改造方针,根据村镇用地结构调整和发展要求,逐步解决工业污染等问题,提高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比例,改善城镇环境。区内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应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保护原有的风貌和环境,严禁随意拆建。
斑竹园镇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约7.05亿,财政收入851.2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3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5.15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0.08亿元,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工艺生产等产业。
斑竹园镇总体的农业基础良好,是******基地之一。2011年斑竹园镇农业生产总值为1.8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81%。
斑竹园镇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为“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方式,镇内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甘薯、大豆;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猕猴桃、蚕桑、板栗、油茶、中药材(百合、天麻、灵芝、茯苓、白术);养殖业主要有黑毛猪、土鸡、山羊、黄牛。其中斑竹园镇特色农业主要有茶叶、猕猴桃、黑毛猪、山羊、中药材等,特色养殖业主要以黑毛猪、山羊等。
目前,斑竹园镇现状中部区及**为林业集中种植区,北部为农业集中种植区。其中,特色养殖业主要分布在中部,而特色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
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
从斑竹园镇的农业生产历史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斑竹园镇的第一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以农业为主,林业、牧业和渔业不管是产值还是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都非常的小。
特色农业的发展较为滞后
斑竹园镇的绝大部分的村庄都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为特色种植,数量较多但过于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产业化发展滞后
斑竹园镇现阶段的农业发展基本停留在单一的种植和养殖的层面,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导致第一产业的附加值低下。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2011年斑竹园镇工业总产值为5.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05%,,为斑竹园镇支柱产业。近年工业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工艺生产行业。根据斑竹园企业众多的优势,政府引导农民进厂务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全镇目前共有民营企业27余家,拥有各类个体工商户498家。
主要工业企业:斑竹园镇近年工业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工艺生产行业。这些主导产业的代表企业见见表8-1:
表8-1 斑竹园镇规模以上企业名称
斑竹园镇规模以上企业名称 | 企业类型 | 位置 |
**县****公司 | 机械加工 | — |
****公司 | 建材 | 工业(B)区 |
****公司 | 建材 | 工业(B)区 |
****公司 | 食品加工 | 工业(B)区 |
******社 | 食品加工 | 工业(A)区 |
****公司 | 纺织及服装加工 | 工业(B)区 |
****公司 | 纺织及服装加工 | 工业(B)区 |
****公司 | 工艺 | 工业(A)区 |
****公司 | 工艺 | 工业(B)区 |
****集团 | 纺织及服装加工 | — |
金****茶场 | 农产品加工 | **村 |
****商贸城 | —— | 工业(A)区 |
归然公司 | 农产品加工 | — |
****公司 | 建材 | — |
****公司 | 建材 | — |
****公司 | 采矿 | 漆店村 |
****公司 | 采矿 | — |
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斑竹园镇第二产业现状主要集中在合武高速和054县道之间以及**村东南210省道附近,****工业园以农产品加工,建材加工、工艺为主,****造纸厂,建设年代久远,位于镇区较好的位置。
主导工业突出
近年斑竹园镇工业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建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采矿四大行业,不符合上位规划对斑竹园镇大力发展旅游观光服务业的要求,工业发展类型需要削减,工业用地规模和布局需要整合并为三产服务。
破坏景观环境
斑竹园镇现有的产业主要为带有污染性的一些企业,而且分布在山与城之间,破坏了城镇的景观环境,对斑竹园镇的旅游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有一些不利的影响。
企业布局分散
现状工厂分散布局,对于市政设施的投入加大,并且不利于**整合。
2011年斑竹园镇第三产业总产值为0.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斑竹园镇第三产业以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为主,主要集中在镇区,规模普遍较小,以个体经营为主,业态还停留在低端水平,发展较为滞后。
****商贸较为繁荣,****农贸市场1个。
斑竹园镇红色旅游**丰富,但是每年来斑竹园镇观光的中外游客少。
(1)旅游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没有整合,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2)服务产业的发展滞后,无法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
(3****商贸为主,****商贸与其他行业的发展相结合,****商贸业。
从斑竹园镇的发展条件SWOT中可以初步判断出斑竹园镇现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
(1)第一产业发展层次较低,规模小且分散,与其他产业缺乏联系。
(2)第二产业面临主导产业不突出和环境保护两大挑战,且目前的产业内部结构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缺乏直接的联系。
(3)第三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机遇、较好的**条件,目前具有能够带动三产共同发展、建立完整的三产产业链的潜力,但是因为产业内部结构过于单调,缺乏必要的支撑,导致了发展水平整体低下。
所以,斑竹园镇未来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1)三产之间的产业联系如何建立
(2)第二产业如何整合以及更好的为第三产业服务
(3)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如何提升服务档次
表8-2 SWOT交叉综合分析表
优势 ¢ 合武高速出入口及合武高铁沿线的交通优势。 ¢ 独特山区种植**。 ¢ 与天堂寨的便捷。 ¢ 红色文化背景 | 劣势 ¢ 产业内部结构单一,内涵不够丰富。 ¢ 二产规模偏大,但发展无特色 ¢ 三产的关系不够协调。 ¢ 用地空间局促,不利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 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有限。 | |
机遇 ¢ ****中心城镇定位。 ¢ 小城镇旅游蓬勃发展的热潮 ¢ **县旅游**整合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 ¢ 大别山旅游区域一体化带来发展机遇。 | ¢ 作为旅游中转站,是实现与天堂寨联动发展 ¢ 大力发展旅游业。 ¢ 利用独特的自然**发展旅游相关产品。 ¢ 发展观光生态农业,通过旅游提升农业价值。 | ¢ 利用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三产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 在旅游业区域联合的同时,充分挖掘斑竹园镇旅游**特色。 |
挑战 ¢ 政策对工业发展提出较大调整 ¢ 工业类型削减和用地整合难度繨 ¢ 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带来近期投入多,收益小的困境 ¢ 区域旅游共同发展对斑竹园镇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 利用丰富的文化旅游**,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作为其物质支持的相关加工制造业,以此填补重工业萎缩或者迁移可能带来的经济负面效应。 ¢ 充分挖掘斑竹园镇镇旅游**特色,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 ¢ 现有工业的加快内部结构调整,由“规模工业”向“特色工业”转变。 ¢ 充分挖掘斑竹园镇镇旅游**特色,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
在对斑竹园镇的产业发展条件进行SWOT的交叉分析后,得出产业发展的初步策略:
(1)以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2)旅游业要利用好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发展机遇,发挥旅游中转站的职能,与天堂寨形成联动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具有斑竹园镇特色,建设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城镇。
(3)调整一产结构,通过农旅结合,实现三产对一产的联动发展。
(4)对第二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提升,解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结合当地**,积极发展山特产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
通过对斑竹园镇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相关案例的参考,基本可以确定,斑竹园镇在未来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作为辅助产业,第一产业作为补充。
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现在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斑竹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将继续向工业化中阶段推进,但随着三产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将相对下降。
表8-3 斑竹园市现状与未来可选择产业分析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种植业 | 养殖业 | 林业 | 农产品深加工 | 农业生态旅游 | 纺织及服装加工企业 | 机械加工 | 建材加工 | 采矿业 | 工艺 | 旅游产品制造 | 旅游业 | 服务业 | 会展业 | 文化产业 | |||||||||||||
产业基础 | 以特色种植业为主,**关、漆店千亩油茶园、左山500****基地、**200****基地 | **生态养猪、养殖火鸡和王氏祠养土鸡项目 | 地处大别山腹地森林茂密,山**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 ****创业园一处,深加工基础薄弱 | 无 | 固定资产总投资1080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3200万元。 | 2013投资500万元,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000万元 | 固定资产投资1020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1800万元 | 先后引资创办2****公司,年可产高品位铁砂5万吨 | 固定资产总投资1800万元,年产品销售收入4500万元。 | “**生态休闲”项目 | 旅游业是斑竹园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 “**生态休闲”项目 | 无 | 无 | ||||||||||||
特殊** | 板栗、灵芝、天麻、毛竹、油茶、白茶、丝绸 | 黑毛猪、**山羊、土鸡 | 森林**;中药材** | “归然”牌野生葛粉、蕨粉、“富康灵”牌灵芝破壁孢子“立煌”牌生态有机茶粉 | 无 | “梅花牌”白厂丝、高档提花桑波缎、“**蚕丝被” | 无 | 无 | 铁矿、石英矿 | 无 | 无 | 大别山生地区生态绿色** | 无 | 无 | 红色旅游** | ||||||||||||
发展机遇 | 斑竹园镇旅游业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产品的需求; | 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 |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旅游产品的需求。 | 无 | 与天堂寨实现联动发展 | 斑竹园镇旅游业发展起到的带动作用。 | 小城镇旅游的迅速发展 | ||||||||||||||||||||
与旅游业的关联程度 | 较密切 | 较密切 | 较密切 | 密切 | 密切 | 密切 | 较密切 | 不密切 | 不密切 | 不密切 | 不密切 | 密切 | 密切 | 密切 | 密切 | ||||||||||||
对旅游业的促进 | 为旅游产品加工提供原料 | 为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 | 丰富旅游形式与内容。 | 为旅游业提供旅游产品。 | 大型企业上缴的大量税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 —————— |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的保障。 | 带动旅游业发展 | 为旅游业提供了后盾,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 | ||||||||||||||||||
对旅游业的阻碍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无 | 生产带来的噪音、空气和水源污染以及用地布局的分散对旅游产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 ——— | 无 | 无 | 无 | ||||||||||||||||
将上述产业分为三类:
主导加强型:旅游业、文化产业、山特产加工业。
优化服务型: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纺织服装加工、。
旅游产品制造、山特产加工业。
限制调整型:建材加工、采矿业、造纸业。
确定斑竹园镇的主导产业为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商贸业为主,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为辅。
表8-4 第一产业发展策略分类表
产业类型 | 具体产品 | 具体策略 | |
种植业 | 特色种植业 | 特色水果种植 ****基地 | 以****基地为基础,发展形成猕猴桃种植片区和油茶、白茶、茯苓、****基地。 |
养殖业 | 禽畜养殖 | 黑毛猪、土鸡 **山羊 | 扩大发展**生态养猪、养殖火鸡和王氏祠养土鸡项目 |
水产养殖 | 有机鱼、虾 | ****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区。 | |
林业 | 生态树种 药用植物 | 龙桑柳条、天麻、灵芝 | 利用现有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当地植物,如龙桑柳、灵芝、天麻、银杏形成草药规模种植。 继续植树造林,为斑竹园镇创造良好的景观背景。 |
农产品加工 | 丝绸制品、 蔬果类加工 山特产加工 中药材加工 | 提花桑波缎、蚕丝被、 板栗制品 野生葛粉、蕨粉 中草药产品 | 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具有斑竹园特色的生态山特产品,成为旅游纪念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
农业生态旅游 | — | 生态观光游 农家体验游 户外探险游 | 结合特色种植业,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体验游。 以山地林区的优良生态和特殊地貌为基础,发展探险户外旅游。 |
表8-5 第二产业发展策略分类表
制造业 | 产业类型 | 具体产品 | 产业策略 |
建材加工 | 玻纤制品 | 退城入园,现有**分散的企业搬迁至北部集中区。 加强环保监管,提高企业准入门槛,不再引入现有污染类型企业,建立完整的污染治理系统,形成环境相****园区。 | |
纺织及服装加工 | 各类丝织品制造 | ||
旅游工艺品制造 | 竹、藤、柳工艺品 | 挖掘斑竹园镇生态价值,依托其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旅游业和文化业提供物质实体产品方面的支撑 |
表8-6 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分类表
产业类型 | 发展策略 | |
旅游业 | 景点** | 串联名关**关、乾隆手书“天子**”、洪家寨**墙、墩子岭古文化遗址、狮子口奇山秀水、铜钱寺奇松怪石等绿色景点。 大力发展中国**红军第十一军32师成立旧址、****陵园、**宫遗址、红军被服厂等红色景点 改造和提升传统农林果业,开发现代观光生态农业,拓展延伸旅游服务产业,努力建设打造集生态观光、体闲度假、果品采摘、农事活动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旅游 |
服务业 | 旅游接待 | ****服务中心,提高旅行社的数量和质量,为斑竹园镇的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接待服务。 |
餐饮业 | 挖掘斑竹园镇饮食文化特色,使有特色的饮食如珍珠菜、红心猕猴桃等形成饮食品牌。 | |
旅馆业 | 增加旅馆数量,提高旅馆服务水平,****旅馆,提升服务质量。 | |
旅游纪念品销售 | 改变现有旅游纪念品销售无序的状态,在各大红色景区、**村和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形成具****专卖店。 | |
文化产业 | 文化、遗产研究 | 设立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机构,为其他文化产业提供学术支持。 |
工艺品设计 | 利用斑竹园镇旅游纪念品设计较为匮乏这块空白,****园区****园区,****公司入驻。 | |
影视拍摄 | 依托红色历史背景,打造具以革命拍摄题****基地 | |
文艺演出 | 打造一批与斑竹园镇红色历史、文化相关的文艺演出节目,在主要旅游景点定期表演,为旅游业吸引人气。 | |
会展业 | 商务会展 | 利用斑竹园镇丰富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未来文化产业中旅游工艺纪念品的设计和生产优势,举办‘“山特产博览会”及“旅游产品博览会”。 |
规划斑竹园镇产业形成“一核三心、三轴四片”的布局结构:
一核三心:一核指位****服务中心,三心****服务中心、以漆店村****服务中心和以桥口村****服务中心。
三轴:两轴分别为以210省道、斑天公路为依托,贯穿镇域东西的旅游发展轴和连接**村、斑竹园镇区两节点,****商贸服务发展轴。另一轴指的是以漆店村、**村、桥村为节点的现代农业轴。
四区:****服务区,以斑竹园镇区为主体,加强商贸、旅游服务功能;北部**旅游休闲发展区,主要依托历史古迹和现代农业观光,发展文化旅游业;西部农旅发展区,包括漆店村与**关村,规划形成集历史遗址观光和采茶体验、丝绸观光为核心的旅游片区;东部特色农业发展区,以发展中药材养生休闲为主导的旅游产业。
依托原有的具有特色农业发展的村庄,形成片区化的特色农业,主要以**村、漆店村、桥口村为核心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区,整合现状特色农业村村分散的布局,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与与观光旅游完整的结合。
规划整合斑竹园镇二产,以发展建材、农特产品、丝绸加工,旅游产品生产为主。原有的污染较大的加工制造业不再扩大规模,将**内现有工业迁至工业B区,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建立完整的治污体系,形成环****工业园区。****基地,限制其用地规模。
规划斑竹园镇三产按照“一轴一带四心三片”规划布局。
一轴:依托合武高速串联王氏祠、镇区、**关形成的旅游综合轴线。
一带:连接**村,镇区****商贸、旅游服务带。
三心:
****中心:在合武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交通便捷的****服务中心,该位置位于镇域中部,能够有效的辐射全镇,尤其为前往天堂寨的旅客提供旅游服务,做好旅游中转职能。集中旅行社、餐饮、住宿等功能。
****中心:以**村大型旅游休闲项目为依托,****中心
****中心:提供生活性服务及支农性服务,****中心,带动西部周围村发展。
****中心:提供生活性服务及支农性服务,****中心,带动东部周围村发展。
三片:****商贸服务带、西部生活支农服务带、东部生活支农服务带。
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耕地面积14613亩,林地面积157348亩,森林覆盖率达78%,森林茂密,山**秀,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距国家级森林公园天堂寨仅有46公里,是华东地区通往该处的咽喉要地。
斑竹园镇处于**县红色和绿色旅游的交汇点,**西部的交通要塞,使得斑竹园镇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成为**县西部地区最亮的对外“窗口”。
(1)红色文化
斑竹园镇是一个红色底蕴深厚的乡镇。1929年的立夏节起义在此爆发,诞生了中国**红军第11军32师。《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作者罗银卿出生于此,徐立清、漆远渥、肖显进、林彬、方升甫、王远芬、戚先初等七位开国将军和周维炯、漆德玮等500多名革命烈士记载史册,他们的精神正感召和激励着后人。
中国**红军第十一军32师成立旧址已****基地,****陵园、红军医院旧址、红军被服厂等红色景点相得益彰。
(2)文物古迹
除红色文化外,镇区现存有历史名关**关、乾隆手书“天子**”、洪家寨**墙、墩子岭古文化遗址等。
表9-1 斑竹园镇文物古迹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时代 | 位置 | 保护级别 |
1 | 红十一军32师成立旧址 | 清雍正 | 斑竹园镇朱氏祠 | 国保 |
2 | 洪家寨 | 清** | 漆店村 | 省保 |
3 | ****陵园 | — | **关村 | 市保 |
4 | **关摩崖石刻 | — | **关村 | 县保 |
5 | 赤****小学、儿童乐园旧址 | 道光十年 | 斑竹园镇**村刘氏祠 | 县保 |
6 | ****协会、红军医院旧址 | — | 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涂氏祠 | 县保 |
7 | 墩子岭 | 公元前80世纪至前20世纪 | — | 未定级 |
8 | ** | — | **村 | 未定级 |
9 | 千年银杏 | — | **村 | 未定级 |
10 | 王氏祠 | 明末 | 王氏祠 | 未定级 |
斑竹园镇民间文化有楚剧、挣颈红、思帝乡锣鼓、渔鼓、刺绣、根雕、盆景。其中思帝乡锣鼓起源于汉代燕乐,清同治年沿袭板厂村。
斑竹园镇总体上处于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目前的景点有中国**红军第十一军32师成立旧址、****陵园、红****被服厂等。
表9-2 斑竹园镇旅游**分布评价表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景点级别 |
1 | 红十一军三十二师成立旧址 | 斑竹园镇朱氏祠 | 一级 |
2 | 立夏节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园 | 斑竹园街道 | 二级 |
3 | 洪家寨 | 漆店村 | 二级 |
4 | ****陵园 | **关村 | 三级 |
5 | **关摩崖石刻 | **关村 | 三级 |
6 | 赤****小学、儿童乐园旧址 | 斑竹园镇**村刘氏祠 | 三级 |
7 | ****协会、红军医院旧址 | 斑竹园镇斑竹园村涂氏祠 | 三级 |
8 | 墩子岭 | — | 三级 |
9 | ** | **村 | 三级 |
10 | 千年银杏 | **村 | 三级 |
11 | 王氏祠 | 王氏祠 | 三级 |
12 | ****电站 | 街道 | 四级 |
13 | 红军墓 | 倒马河 | 四级 |
14 | 红军纪念塔 | — | 四级 |
15 | 将军桥 | 桥口村 | 四级 |
16 | 中和祠 | — | 四级 |
17 | 白良公 | 小河村 | 四级 |
18 | 王家下湾 | 桥口村 | 四级 |
19 | 老鸹窝 | 漆店村 | 四级 |
20 | 红字榜 | — | 四级 |
21 | 徐子清坟墓 | 万何村、桥口村 | 四级 |
22 | 中将徐立清之墓 | 万何村、桥口村 | 四级 |
23 | 罗银卿故居 | — | 四级 |
24 | 望山寨 | 马河、漆店两村 | 四级 |
25 | 美好马河 | 马河、漆店两村 | 三级 |
26 | 瑞海商贸城 | 斑竹园街道 | 四级 |
27 | **关 | **关村 | 四级 |
(1)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未形成产业链。
旅游策划缺乏必要的配套保障措施和制度。斑竹园镇的旅游服务支撑产业现状非常薄弱,斑竹园镇除了朱氏祠堂、红军墓、红军纪念塔等景点外,并没有其他相应的服务设施能够吸引游客停驻。其后果是,旅游业并未能有效的推动当地的其他产业发展,为当地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非常有限, 不利于斑竹园镇的旅游业发展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调整提高。
(2)文化品牌单一,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旅游业缺少特色。
镇区缺乏根据地域文化特色策划的文化品牌,只有红色文化,致使当地社会和文化价值的退失,严重削弱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基地建设缺乏,服务水平欠佳。
(4)对外宣传欠力度,旅游事件影响力不够。
文化旅游策划的信息未能有效地传达给旅游者,虽然有一定的旅游活动,但并未进行有效的策划跟宣传,影响力远远未达到。
(5)旅游产品不丰富、形式单一。
目前主要以朱氏祠堂、红军墓为主,且规模较小又相对封闭,斑竹园虽然是红色文化发源地--大别山区的重要部分,有着浓郁的红色气息,但是其他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得到有效开发,以吸引更多层次需要的游客。
(6)景点不集中,旅游时长过短。旅游**虽比较丰富,但大多景点都不集中,各自为政,没有规模优势,对游客来讲,吸引力不大。
省级优秀旅游目的地(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茶文化、药材文化、生态旅游休闲为辅的省级重点文化旅游城镇);
大别山红色文化区重要旅游节点;
**县****中心。
打造完善的斑竹园旅游产业链,使斑竹园旅游从以观光游览为主向集风景观光、历史文化和风俗文化欣赏、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模式转变,拉长旅游产品链。要寻找旅游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最佳的对接点,把旅游产业与农业对接,以农业生态观光园和农家乐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游;将旅游业与民俗文化对接,大力开发斑竹园特产,如珍珠菜。打造红色文化之旅,绿色生态之旅,蓝色休闲之旅,以及历史文化洗礼之旅。
充分挖掘斑竹园厚实的红色文化,把茶文化、药材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深度开发,并制定各种激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开放性政策、适度配置文化主题房地产,以吸引开发商投资,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机遇。
艰苦奋斗红色斑竹园:****陵园和朱氏祠为依托,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斑竹园。
诗意栖居养生斑竹园:依托中药材生产和山水特色,打造养生斑竹园。
****陵园:属于**县二级旅游**,是重要的战场,****博物馆的形式,将当地的红色文化,一些战役以及各革命烈士的事迹展现出来,让游客能详尽的了解。青少年可以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而中老年游客可以回忆青春。亦可以红歌欢唱、实景演出的形式将刘邓挺进大别山等历史场景表现出来。
朱氏祠堂:为中国**红军第11军32师成立的旧址。通过积极引进投影仪等设备,将红色故事翻拍成纪录片,以纪录片的形式广泛传播大别山精神,红军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等一系列精神,让广大游客能认真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情节,更好的起到传播与教育的作用。这是红色之旅的主打景点之一。
红军墓:是红军在挺进大别山中一个重要的站场遗址,通过立碑,修建纪念祠堂的方式,将在战场中牺牲的各位烈士的生平简介介绍给游客,可以从相关电影中找出片段用投影仪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更可以引进一些5D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
****基地:打造成休闲农业,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到农事活动中去,旅游者可以通过这一旅游节目体验传统的农耕文化,而且可以满足其休闲、社交等多层次旅游需求。****基地,大棚蔬菜种植的参观,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并且提供相应的民居,让带小孩的家长能够一起享受亲子之游。
油茶、白茶观光茶园:以典型的****基地,打造“观茶园、看工艺、做茶叶、品茶业、赏茶艺、购茶叶”的旅游观光活动,将现代园林艺术与传统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既为茶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又为茶园自然观光旅游提供了理想场所。
****体验馆:基于当地丰富的中药材生产,**其产业链,将各类药材进行深加工,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其加工制作过程,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各类药材的生长,加工过程拍摄下来,普及一下相应的重要知识,从而带动中药材市场的发展。
清凉一夏垂钓山庄:****电站以及为基点,投资建设一个旅游度假山庄,进行水产养殖,让“一日游”的游客可以留下来,体验乡土农家菜,享受夜半**空气,森林氧吧。可以全面的覆盖各种年龄段的人群。
**关:重要的军事关卡,存在历史的长达1500多年,共有卡门1座,硐堡2座、炮台3座、门有乾隆刻有“天子**”。将其开发成系统的景点,加强保护,以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其历史意义。
洪家寨景区:此寨为清**年间重建,现存**三座,分别为东门(福来门),南门(和胜门),西门(**门),怪石、涵洞、奇花、异木、寨墙尚存。共有8景:东哨极木、印书神石、金蝉望月、峭壁飞虹、乱石残雪、镇山宝剑、杜鹃醉秋、蓄水石臼。****服务中心,景区大门建设以及游客不到建设,呈现“原汁原味”的景区风貌。
敦子岭:古遗址约形成于公元前80世纪至前20世纪。现仅存陶片。
瑞海商贸城:以****服务中心,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购物、产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三大特色街区(大别山特产交易节,中华名特小吃街、大别山民俗购物精品街)和一个星级旅游相结合,开发为具有山区特色的旅游商业区。
旅游规划形成“一心一轴四板块”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以合武高****接待中心****商贸****服务中心。
一轴:主要红色文化旅游轴(王氏祠—将军桥—朱氏祠—烈士陵园—老鸹窝)。
四大旅游板块:养生体验旅游板块(以****中心的天麻、****基地开发的旅游板块);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村美好马河开展的特色农业为核心);户外运动旅游板块(以东北部大别山天堂寨景区为依靠);农业观光旅游板块(以沙堰村,****基地为核心开****基地)。
红色文化体验区:着重沿着各氏祠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布置。
历史文化景区:沿着主要文化旅游轴上布置有**关景区、红家寨景区、敦子林古遗址。
自然休闲景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滨河景观带、自然生态园等旅游景区。
****陵园:积极推荐纪念园的建设工作,积极发挥作为红色文化之旅的重要节点工作。
朱氏祠: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同时注重朱氏祠周边风貌的协调,重点打造特色的祠堂内部布局。
**绿色旅游区:随着****基地的规划,抓住时机融入**县,提升旅游品位,更好的与整个**市旅游网络相衔接。
梳理镇域历史文化遗产,建立有效的保护名录,制定相应保护策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弘扬;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使地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地下埋藏区保持原有风貌并得到相应展示,形成具有斑竹园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整体性原则:重视大量的文物古迹点的同时,重点保护构成历史文化名镇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建筑群落、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2)协调性原则:对建筑、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应包括它们的环境和相关要素,镇区内改建和**建筑应遵循保护城镇纹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关系的原则,在建筑尺度、组合关系、色彩、形式等方面加以协调。
(3)可持续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处理好保护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小规模循序渐进,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地段,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完善。
划定老镇范围为旧城整体风貌保护区。妥善保护区内传统建筑和街区的风貌,在规划指导下按传统风貌和建筑形式进行整治和更新。对老**内的文物古迹实行分级控制和保护;对具有重要历史内涵,体现城镇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遗迹可进行恢复性建设。
历史上形成的山、南流河、油榨河及斑竹园镇的空间格局应该得到保护,禁止在靠近山和水的区域进行城镇建设,并控制**的建筑高度,建筑禁止超过24米,展现通透的空间格局。
历史文化风貌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
(1)核心保护区
主要是指以朱氏祠为核心的保护区。由于朱氏祠是**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它的价值不可估量,因此,重点风貌区内不得破坏原有树木,维修建筑物不得破坏原有面貌,同时应考虑保护区周边建筑对保护区内建筑风格的影响,长期加以控制;保护区周边地区特别是与保护区相邻的街区风貌应与保护区保持协调一致,对于破坏保护区内任何建筑或环境的不良行为应严加制止。
(2)风貌控制区
主要是指核心保护区区即斑竹园朱氏祠的外围圈层,包括朱氏祠东侧斑吴路风貌街区。在风貌控制区,要对朱氏祠周围空间风貌环境进行改善和协调,加强历史风貌建筑的主题景观空间地位和观赏视线。在此区域内可**、改扩建建筑物,应保证建筑的层数、体量、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均应与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相协调,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和谐,同时应加**镇绿化开敞空间,为建筑风格的延续提供载体。
(3)协调发展区
镇区其他区域为协调发展区。在该区内,一切**、改建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论证、报批程序,严肃查处一切违规建设行为。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要求,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实行严格保护、整体协调,建立由内及外的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个层级的保护模式。采取积极的文物保护措施,全面保护镇域范围内的10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加强文物史迹的调查与研究,建立文物保护预备档案。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改造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影响协调区内,一切**、改建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论证、报批程序,严肃查处一切违规建设行为。
表10-1 斑竹园镇主要文物保护控制单位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时代 | 位置 | 保护级别 |
1 | 红十一军三十二师成立旧址 | 清雍正 | 斑竹园镇朱氏祠 | 国保 |
2 | 洪家寨 | 清** | 漆店村 | 省保 |
3 | ****陵园 | — | **关村 | 市保 |
4 | **关摩崖石刻 | — | **关村 | 县保 |
5 | 赤****小学、儿童乐园旧址 | 道光十年 | **村刘氏祠 | 县保 |
6 | ****协会、红军医院旧址 | — | 斑竹园村涂氏祠 | 县保 |
7 | 墩子岭 | 公元前80世纪至前20世纪 | — | 未定级 |
8 | ** | — | **村 | 未定级 |
9 | 千年银杏 | — | **村 | 未定级 |
10 | 王氏祠 | 明末 | 王氏祠 | 未定级 |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遗迹、主要历史建筑均为保护建筑 ,不允许拆除。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按原样修复。修复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文物保护单位及周围控制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拆除。
(2)对于一般传统建筑区中的其他传统建筑物(群),需要在下一层次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或详细规划中进一步确定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并对每幢(或每种类型)建筑物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建设引导条例。
(3)在遗址范围内,除绿化和园林建设外,禁止任何其他建设活动。
①合武高速公路:
合武高速公**北向贯穿斑竹园镇域,在斑竹园村处设有出入口,与210省道衔接,是斑竹园到**市、**市、**县最便捷的过境高速公路。
②存在问题:
影响城镇整体景观环境,阻隔镇区向东发展。
斑天公路:
(斑竹园)天(堂寨)公路,山区二级公路,自镇域中部穿过,经斑竹园村穿过镇区,与210省道衔接,沿途连接**、漆店村等村。境内全长8公里,路基平均宽度12米,部分与210省道重合,是连接斑竹园、**乡与天堂寨之间唯一的旅游公路。
①210省道:
210省道南北向穿过斑竹园镇域,为镇域的主要交通干线,境内全长约3公里,路基平均宽度12米。210省道连接斑竹园与**相邻乡镇,是镇域南北向最重要的过境交通和对外交通,以客运交通为主,部分承担货运功能。
②存在问题:
道路等级偏低、过境交通穿越镇区、红线宽度不达标、道路绿化不足。
①县道:
斑竹园镇现有县道两条,分别是054县道和058县道,均与省道210衔接,其中054县道穿过镇区并在斑竹园村坎上湾与斑天公路衔接;058县道在东北部横穿镇域,在王氏祠村与210省道对接,是斑竹园镇北部与关帝乡、**乡的主要联系公路。
②村镇公路:
斑竹园镇现有村庄公路约42条,属于4级单车道,路基平均宽度4.5米,为镇域内各村的主要联系干线。
③存在问题:
公路等级较低,未形成旅游道路。
①合武高速铁路:
合武高速铁路从**市**口镇进入斑竹园,南北横贯镇域,经**关、沙堰、漆店村、**村,从桥口村东出境,境内全长约1.7公里。合武高速铁路为双线一级线路,在斑竹园镇不对外进行客运。
②存在问题:
铁路线路镇域设有站点,但不对外进行客运。
建成结构完整、公交可达、四面顺畅、设施高效、旅游组织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
“一主三副”的集散体系。
构建交通集散体系是加强乡镇联系,增强镇域交通结构稳定性的客观要求。斑竹园镇村镇体系规划中确立的3个中心村——**村、沙堰村与王氏祠村未来将成为村庄中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其客观也要求成为几个农村中的交通枢纽。而镇区则应承担全镇内外客货运交通的集散、转换。基于上述观点,应结合村镇体系规划、旅游专题****中心,****中心的“一主三副”交通集散体系。主副****停车场、公交站场、****加油站等设施。
合武高速铁路自南向北贯穿全镇,并在漆店村设有越行站台;规划期限内未规划其他铁路线路。
公路交通由高速公路、二级公路、四级公路协同配合,共同构建“122”的网络格局。
“1”条高速公路线,沪汉蓉高速公路自南向北贯穿全镇,并在镇区设置出入口。沪汉蓉武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网连接,使斑竹园镇的对外交通更为方便。
“2”条二级公路,当公路无法满足现阶段客货运需求,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承担高级别功能时,便需要规划或升级。斑竹园镇旅游发展、村镇体系规划、交通集散体系构建等策略均对此提出了升级的要求。斑天公路级别保持不变,210省道规划提升为二级道路,可以解决现状等级不高、通行能力差等问题。公路的升级可成为镇区提供在旅游、交通集散方面互动的支撑。
“2”条四级公路, **县西部区域中,斑竹园镇交通优势最为明显,应该成为联系周边村镇的枢纽。镇域公路的主要作用之一即为串联内部乡村与外围城镇,为巩固斑竹园镇的区位优势,规划将058县道提升为四级公路,东西向贯通,连接关庙乡和果子园乡;****中心,自东南至西北规划一条四级公路,连接**乡与吴家店镇。
规划镇区设立公共交通首末站,结合交通集散体系构建分别在沙堰村、**村、****中心****交通站场各1处,各村村口设立公共交通(即村村通)沿途停靠点。镇域公共交通利用斑天公路、210省道、乡镇公路连接斑竹园与各村庄。
规划铁路越行站场以客运功能为主,站场等级提升为客运三等站,原址扩建。
****停车场****中心村发展,以“镇区设施集中,中心村合理配置”为原则,共规划建设5****停车场,****中心村各建设1处。
规划 “一心三点”的客运等级体系。****客运站场1处,作为全****中心。沙堰村、王氏祠、****客运站场各1处,用于乘客换乘和设备补给。客运站是斑竹园镇文化旅游中的重要支撑设施,近期应积极落实建设。
规划以“镇区集中,周边均衡”为策略。****加油站4个,在镇区规划两座。于沙堰村、****加油站1处。
规划沪汉蓉高速两侧规划50m防护带,斑天公路、210省道两侧规划20m防护带。
于合武铁路两侧设立铁路线安全保护区,沿合武铁路两侧设置50m防护绿带。
斑竹园镇现状供水以分散自备井供水为主,集中供水为辅,****水厂担负镇区的用水外,镇区外均为自备井取水;自备土井亦遍布镇区大部分居户。
镇区集中供水日供水量600吨,实行高位引水,****水厂,供水设施形式简单,管径小,在高峰期,供水供应不足。
①镇域内水**开发以**共享、设施共建、灾害共防为主要原则,结合镇域居民点现状及发展规划,综合协调各供水系统建设。
②供水系统建设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又要坚持远期建设的合理性。
③严格保护水源水质,积极推行集中供水。
从斑竹园镇水**状况来看,供水**利用尚有不足,根据斑竹园城镇发展对供水能力的需求,可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发利用,逐步实现斑竹园与**县联合调度供水。
①****水厂
设计供水规模为0.9万吨/日,向全镇供水。
斑竹园镇地处山区,镇区采用雨污合流制,分流工作尚未起步,大部分处于无组织排放状态。南流河为镇区内的主要排水干渠,污水构成主要为镇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污水500吨。
镇域其他村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排水体制均为雨污合流。
建成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雨、污水排放与利用系统。规划期末镇区污水管道覆盖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镇域污水处理率达到70%。
有条件的村庄可逐步由雨污合流制逐步改变为雨污分流制;镇区则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制。
镇区雨水排放根据地形变化特点和水系分布情况划定雨水排放系统。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状管线,对排水不畅的街区,结合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镇域重点村及其它有条件的村庄根据当地的地形及水系特点,完善雨水系统,对现有管线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
污水水量按平均日用水量的80%计,规划期末污水处理率:斑竹园镇区达到100%,重点村、及有条件村达到70%。考虑镇域污****处理厂处理成本过高,****处理厂规模0.5万吨,服务范围镇区及周边村庄,****处理厂规模0.1万吨,服务范围为小河村及临近村庄,规划其他村庄远期设置小型污水处理点,处理各自村庄产生的污水。
斑竹****电站、桥口电站、110kv变电站各一处,其中110kv变电站位于杏子树湾,是镇域**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主供电源。
斑竹园镇用电电源由110KV斑竹园变电供应。规划主变20000kVA变压器两台。****电站提供。
规划电网采用的电压等级为110KV, 35KV,0.38/0.22KV。
一次送电网采用110KV系统,结线方式根据镇域地形特点采用放射式。二次送电网采用35KV系统,结线方式采用环状。
配电网按远期规划一次建成。负荷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插入新的变电所,而网架结构基本保持不变。配电网结线方式采用放射式,负荷密集地区可采用环式。
变电所的设计应尽量节约用地,采用占地较少的户外型或半户外型布置。
(1)送配电线路敷设
镇域供电线原则上以架空敷设为主。
(2)高压走廊
35KV、11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规划走廊宽度应分别控制为:5~10m、15~30m。
规划期内,****支局,各中心村设立邮政所,在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利用社会力量办理邮政业务。同时大力发展报亭、信报箱群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读书看报的要求。在业务拓展上利用邮政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业务。
规划远期拟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装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优质服务的电信网络。镇域电话普及率近期35线/百人,远期50线/百人计算,装机总容量近期为1.9万门,远期3.0万门。电信出线直接进市区交换母局。
燃气近期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远期镇区以天然气为主。
规划至2030年,镇区北部规划一处燃气用地,对高压天然气进行过滤、计量、输送,经调压后向居民和工业用户供气。
在****填埋场,填埋处理垃圾,远****发电站集中处理。
依据镇村体系规划的等级结构,统筹安排不同等级乡镇的社会服务设施的功能和规模、优化**配置,引导城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镇村体系的整体效益最优。
考虑到受城镇化政策的影响,****小学在校学生规模将继续回落,镇区小学的规模将扩大,规划应当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遵循集中办学的策略,****小学,****学校,且教育质量较好的,则予以保留,同时在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办学效益的目标下,初中逐步向镇区集中。
幼儿园规划布局遵行“大村独自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公立主导,私立补充”的原则,在保证适龄儿童就近上学的条件下,逐步提高教学和设施水平。
镇域小学的服务半径按照1000米来控制,特殊地区不超过1500米,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学校1所,****初中1所,在王氏祠、**村、****小学3所。
表13-1 ****小学规划一览表
现状 | 教育设施 | 备注 | ||
所在地 | 服务人口 | 所属范围 | 名称 | |
王氏祠村 | 2436 | 村域 | ****小学 | — |
沙堰村 | 1693 | 村域 | ****小学 | — |
**村 | 2099 | 村域 | 马河小学 | — |
****居委会 | 5018 | 镇域 | ****小学 | — |
****居委会 | 5018 | 镇域 | — | 规划 |
****居委会 | 5018 | 镇域 | ****中学 | — |
初中基本为镇区集中办学。按照初中生40 生/千人的比例,****初中入学人数将达到2400人左右,缺口达500人左右。规****初中规模,****初中的整体入学人数,保证在规划期末满足学生的入学需求。
将为居民日常休闲、****社区或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纳入规划重点。对设施的规模大小、服务类型应作重点研究。
镇域文体设施****活动中心、社区或村级文体设施两级。****活动室建设滞后的情况,根据村庄等级规模,规划分级设置村级文体设施,在中心村设置一类文体设施,在基层村,根据村庄发展情况与场地条件,按照实际需求设置二类文化设施。
根据现状条件,规划在沙堰村、**村、王氏祠村设一类村级文体设施,其他自然村设二类文体设施。
(1)一类村级文体设施设置标准
要求有独立的活动场所,高标准房屋不少于8 间,建筑面积不少于150 平方米,内设“四室一校”(图书、多功能展览、活动室、电教室、农民夜校)。****广场,能开展文体活动。
体育设施建设包括:设置各类体育健身器材,提供足够的硬质平整场地,****中心村居民日常健身场所。条件较成熟、****社区可建设小型跑道和游泳池。除了建设室外体育健身场地,同时需要建设体育健身室,提供室内健身活动,包括设置乒乓、桌球等小型室内体育健身项目,****中心村的体育活动内容。
要求有独立的活动场所,砖瓦结构房屋不少于5间,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内设图书馆,****活动室,农民夜校。****广场。
体育设施建设与一类文体设施内容相同,规模可适度减小。
根据医疗改革的精神,建立“综合医院—卫生所/站—卫生室”的城乡医疗设施布局体系,探寻“****医院、****社区、保健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室)是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提高基层卫生室的医疗设施、人员服务水平,增加其保健服务的功能是基层卫生室的发展方向,并考虑未来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要求。
规划建立镇区级医****医院)、中心村****卫生所/站)、自然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以农村标准化卫生室为基础,****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针对现状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差距较大的情况,加紧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规划在**村、王氏祠、****卫生所/站,其他基层村设农村标准化村卫生室。
(1****卫生所/站建设标准
城镇社区卫生站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服务站不少于200平方米,设有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预防保健室、冷链室及职工生活用房,其中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用房要独立设置。厕所(无害化)。
(2)农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标准
建筑面积不少于120 平方米,设有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预防保健室、冷链室及职工生活用房,其中,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用房要独立设置。厕所(无害化)、围墙、大门等辅助设施建筑面积不少于20 平方米。
规划镇域集贸市场包括专业市场和综合消费品市场两类。专业市场的设置需紧密结合城镇的主要工业产业,并综合考虑生产特点、销售习惯、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适时的引导企业产品销售向专业市场集聚。
对于****农贸市场)在布局上把方便居民放在首位,根据服务人口确定规模,****农贸市场向超市转变,以超市的形式来经营管理农贸产品。
规划在镇区社东设置综合消费品市场1处,现状位于054****农贸市场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沙堰村、王氏祠村**农产品交易市场1处,**村**综合消费市场1处。
(1)消费品综合市场设置内容
消费品综合市场主要为居民提供粮食、油脂油料、肉类家禽蛋、水产品、干鲜、果菜、食品、衣着、日用品等日常消费品。
消费品综合市场规模按照3-5万人与0.5-1万人两级设置。3-5万人建筑面积1500-2000平方米;0.5-1万人,建筑面积1000~1500 平方米。
(2)专业市场
专业市场包括蔬菜批发市场、旅游品市场等,宜全镇设置1-2 处。选择区位应以不干扰居民日常生活为主,交通便利,方便车辆运输进出。建筑面积1500~2000 平方米。
(1)消防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消防实力、社会化程度和消防安全保障能力达 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2)按照城镇用地总体布局,****消防站布置达标率100%,消火栓设置达到国家标准。
( 3)以防为主,防消结合,使消防组织层次化、网络化。
工业区为消防重点防范区段,对易燃易爆化学品和危险品的生产、储存区域集中设置在城镇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按防火安全标准规定,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安全防火距离。对燃气储配站、汽车加油站、燃气调压站等易燃易爆点,严格按照《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与周围建筑物按规范保持防火间距。
(1)消防站
消防站布局原则:应以消防队接警起 5 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沿为原则,其责任区面积按国家规定以4~7平方公里为宜。
根据工业区分布、人口密度及水源、交通、地形等条件,确定甲乙丙三类消防责任区。
表14-1甲乙丙三类消防责任区
责任区类别 | 举例 | |
甲 | 首脑机关地区、仓储单位和高层建筑集中地区、商业中心区、重点文物建筑集中地区、三、四级耐火建筑和易燃建筑高度集中,人口密度街道狭窄的地区,其它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区 | |
乙 | 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高层建筑较多的地区 | |
丙 | 一、二级耐火建筑的居民区、工厂企业和三级耐火建筑较分散的地区 |
( 2)、村庄消防
集中供水的村庄应布设消防栓等设施,不具备集中供水条件的,可利用既有水系或建设人工消防水池满足消防要求。生产或储****工厂、仓库、堆场等,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1)消防站****中心****中心的地点。
(2)消防站必须设置在交通方便,利于消防车迅速出发的地点,距医院、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场所不应小于50米。
(3)应设置在生产、贮存易燃易爆物品地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或侧风向,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一般不应小于200米。
(4)在农业收获季节、森林防火期间、重大节假日期间及火灾多发季节,各级政府要组织有针对性的消防宣传教育,采取防火措施,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5)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村庄可根据需要,****村民组****消防队,****机关进行业务指导。
斑竹园镇林业用地面积15.73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78%,树木以松杂杉材为主,板粟、银杏、蚕桑、中药材为辅,其中,名贵的树材为银杏树、斑竹,林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县毛竹**蓄积量较大,主要集中在张冲、槐树湾、斑竹园等9个乡镇,总蓄积量达到3200万株,年可采伐量达到240万株,其中斑竹园镇占全县总蓄积量和可采伐量的八分之一。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负重要责任,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
(1)建立林火预测预报系统
林火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基础,也是贯彻国家“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的前提。
(2)林火监测与通讯系统
在加强地面瞭望和空中巡护的同时,应用一些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将林火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机关。
(3)充分开发计划火烧
定期计划火烧,除减少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还可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发育,从而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营建生物防火林带
利用生物耐火性能的差异建立防火林带,可有效地阻隔和抑制火的蔓延,为扑火争 取时间,避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5)通过培训扑火队员和改善扑火装备提高扑救灭火能力
森林防火队员一定要具备防扑森林火灾知识,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经过专业训练,以适应防扑森林火灾的需要。
斑竹园境内主要河流为油榨河、南流河、竹**三大水系河流其中竹根****水库。境内均为坡陡流急的山溪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洪峰流量较大,洪水次数频繁,洪水历时短,流速大。目前根据山区河流特性,斑竹园的防洪主要集中在竹**流域,防洪的主要任务是河道堤岸防冲护砌,重点在集****工业园区段。竹**斑竹园段涉及斑竹园镇油榨河金楼和黄湾段、三道河段左岸和右岸、南流河右岸丝绸厂段和左岸富园小区防护段等。工期计划2013年3月动工,2013年8月底完工。主要为护岸挡墙工程,防洪标准为20-30年一遇,沿主要水系两岸修筑防洪堤,并在****泵站。
斑竹园镇区防洪按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镇域防洪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
在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的方针前提下,还应遵照如下原则:
(1)对洪水防治采取“上蓄水、中固堤、下利泄”的原则。
(2)与市政建设相协调,确保任何建筑不得侵占任何行洪河道,利**水排泄。
(3)建立可靠的雨水排除系统,并在****泵站,排涝泵站应与城镇雨水排除统一考虑。
(4)要区别轻、重、缓、急,近、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城镇防洪设施抗洪能力。
(5)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提高投资效益。
(6)结**系特点,建设截水闸、重点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城镇。
(1)从全镇来看,洪水的预防应从流域的治理入手,贯彻主要河流上游地区以蓄为主的措施,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水库的防线加固工程,以确保城镇免受洪水威胁并调节枯水期径流量。
(2)对竹**河水系及其支流河岸,进行加高加固,以达到三十年一遇的防洪要求,并且对河流两岸靠近镇区地段进行景观设计,起到景观和防洪双重效果。
(3)因地制宜做好城镇内部的排水规划。
(4)按城镇防洪规划的要求进行城镇建设和城镇发展,加**镇防洪排涝建设的力度,给全镇人民一个安全、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等于0.0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镇域全部为地震设防区。
(1)一切**工程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并按《**工程抗震防灾规定》实施建设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时应当避开危险地段,无法避开是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震后发生次生灾害。
(2)镇区建筑逐步进行抗震加固,城镇供水、供电、医疗、消防、粮食、交通、电讯七大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标准应提高一级设防标准。逐步开展对现状尚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工程的抗震性能鉴定,采取措施加强抗震能力。
(3)本着就近避难、均衡布局的原则,建设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选择和规划建设应与城镇现状和发展规划相结合。以下场所可选址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公共绿地、广场、中小学操场、体育场等开阔空间,室内公共的场、管、所等;疏散半径在0.5——1KM以内;按规范避震疏散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3平方米。应急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
(4)依托城镇道路,将各级避难疏散场所连接起来,形成相互贯通的网络状避难疏 散通道体系。城镇主次干道应作为震时疏散、救灾、供应道路,应确保12米以上汽运通道宽度。
(5)防止次生灾害:目前城镇居民家用电器增多,地震发生时极易引起火灾,要加强防火安全知识宣传。
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是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在汛期发生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和久雨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诱发周边山坡塌方、滑坡等灾害,必须重点防治。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方针,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防灾,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和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加强对山体破碎、地下开采地段的监控,及时清理或固定松动土石,加强对可能发生灾害地段的监控,在灾害多发地段设施标志,警示人畜安全。向灾情区域内居民进行宣传防范知识。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对灾害地带村庄实施搬迁,涉及的村庄迁并到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带集中安置,主城地区****中心**集中安置。
主汛期,易发地质灾害地段的居民要严密监控、日夜巡逻,发现险情,及时汇报,组织居民撤退、疏散;要印制应急转移明白卡,发放到居民手中,使居民明白预警方式,临危不乱,避让有序。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对塌陷的溶洞实施回填,对地面破碎山体实施地表截排水、卸荷、锚固、支撑、支档、灌浆填缝、柔性防护坡面、嵌补、加固、生物治理等工程措施。
根据镇域人口规模及城镇化预测,镇区人口规模为:
表15-1 镇区人口规模预测表
时间 | 镇区人口: |
2020年 | 0.89万人 |
2030年 | 1.27万人 |
斑竹园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94.14平方米/人, 根据规范,建议未来斑竹园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平方米/人。人均指标的增长有一个时间过程,则2020年镇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取97平方米/人; 2030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取99平方米/人。
表15-2 镇区用地规模预测表
时间 | 指标 | 镇区人口: | 用地规模 |
2020年 | 124㎡/人 | 0.89万人 | 0.86平方公里 |
2030年 | 99㎡/人 | 1.27万人 | 1.26平方公里 |
现状居住用地15.50公顷,主要集中镇区。东北部工业区内有少量居住用地,居住用地零散,环境较差。
****广场。
现状道路用地4.43公顷,道路宽窄不一,路面不平,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而且现有道路系统功能混杂,交通性功能和生活性功能混合在一起,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停车设施缺乏,现有主要是以路边停车为主,几乎无专门的停车设施。
斑竹园镇区工业用地为4.43公顷,主要主要集中在合武高速和054县道之间以及**村东南210省道附近。****造纸厂,建设年代久远,位于滨水较好的位置。。几乎没有仓储用地。
(1)行政办公
斑竹园镇现状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1.51公顷。镇政府位于镇区北部,210省道西边。
(2)商业服务业设施
斑竹园镇现状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4.82公顷。现状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斑吴路、富园路、沿河路两侧,邮电路、大地路、210省道中段还分布有一定的商业服务设施。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用地规模较小,基本为沿街小型商业街铺,没有成片的****中心,旅游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文化设施
目前斑竹园镇有一处文化活动站,位于合武高速和054县道交汇处南侧,****派出所旁,用地面积0.18公顷。
(4)体育
暂无体育馆或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
斑竹园镇现状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0.77公顷,其中医院用地面积0.59公顷。****卫生院,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科室设置有内、外、妇、儿、公卫及相应辅助科室,设备有200MAX线机一台,配置CR、彩超、全自动生化设备、医疗救护基本设备等。全镇总服务人口约近3万人。现有病床20张,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乡镇。
(6)科研教育
斑竹园镇现状教育科研用地面积为4.43公顷。镇域现有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12所,其中高中目前已停止招生,****初中替代。****幼儿园,基本满足镇区的要求。
表15-3 斑竹园镇辖区各校情况统计表
现状 | 教育设施 | 备注 | ||
所在地 | 服务人口 | 所属范围 | 名称 | |
小河村 | 2443 | 村域 | ****小学 | — |
万何村 | 2050 | 村域 | — | 2所 |
王氏祠村 | 2436 | 村域 | ****小学 | — |
桥口村 | 1909 | 村域 | — | — |
漆店村村 | 2400 | 村域 | — | — |
沙堰村 | 1693 | 村域 | ****小学 | — |
**关村 | 2569 | 村域 | ****小学 | — |
**村 | 2099 | 村域 | 马河小学 | — |
斑竹园村 | 1885 | 村域 | — | — |
斑竹园村 | 1885 | 镇域 | ****中学 | — |
****社区 | 5018 | 镇域 | ****小学 | — |
****社区 | 5018 | 镇域 | ****中学 | — |
(1)城镇建设具有盲目性,功能布局较为混乱,土地利用率低。
(2)工业布局不合理,现有的东南工业区,占据镇区好的滨水位置,且为污染的工业企业,严重污染城镇镇区生活环境。
(3)现状城镇道路结构中, 210省道承担交通运输压力较重,沿街环境卫生、空气质量较差;车辆速度较快,安全性较低,缺少必要的信号控制;过境交通横跨镇区,不利于斑竹园和社东的协调发展。
(4)道路绿化建设滞后,沿街行道树品种不一且很多道路缺乏道路绿化,同时城镇内缺乏****广场绿地。
(5)斑竹园镇区缺少居民必要的的活动空间和绿色开敞空间。
表15-4 斑竹园镇现状建设用地构成表
用地性质 | 用地代号 | 面积(公顷) | 比例(%) | ||||
1 | 居住用地 | R | 15.50 | 38.41 | |||
其中 | 二类居住用地 | R2 | 13.31 | 32.99 | |||
三类居住用地 | R3 | 2.19 | 5.43 | ||||
2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A | 7.09 | 17.57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A1 | 1.51 | 3.74 | |||
文化设施用地 | A2 | 0.18 | 0.45 | ||||
教育科研用地 | A3 | 4.43 | 10.98 | ||||
医疗卫生用地 | A5 | 0.77 | 1.91 | ||||
文物古迹用地 | A7 | 0.20 | 0.50 | ||||
3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B | 4.82 | 11.95 | |||
其中 | 商业用地 | B1 | 4.25 | 10.35 | |||
娱乐康体用地 | B3 | 0.10 | 0.25 | ||||
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B4 | 0.47 | 1.16 | ||||
4 | 工业用地 | M | 7.69 | 19.06 | |||
其中 | 二类工业用地 | M2 | 7.69 | 19.06 | |||
5 | 道路广场用地 | S | 4.43 | 10.98 | |||
其中 | 道路用地 | S1 | 3.74 | 9.27 | |||
交通枢纽用地 | S3 | 0.69 | 1.71 | ||||
6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 U | 0.82 | 2.03 | |||
其中 | 供应设施用地 | U1 | 0.78 | 1.93 | |||
其中 | 供电用地 | U12 | 0.25 | 0.62 | |||
供燃气用地 | U13 | 0.15 | 0.37 | ||||
通信用地 | U15 | 0.38 | 0.94 | ||||
7 | 城镇建设用地 | H11 | 40.35 | 100 | |||
8 | 村庄建设用地 | H14 | 5.85 | — | |||
9 | 非建设用地 | E | 35.59 | — | |||
其中 | 水域 | E1 | 14.36 | — | |||
农林用地 | E2 | 15.52 | — | ||||
其他非建设用地 | E9 | 5.71 | — | ||||
10 | 总计 | 464.26 | — | ||||
(1)地形地貌分析
斑竹园镇区四周为山体,内部南流河穿城而过,用地坡度普遍小于25度,适合发展城镇建设。但是要注意沿山沿水地区的生态保护。
(2)生态环境分析
斑竹园镇背山面水、气候适宜。温暖的气候条件,良好地地貌特点,造就了优越的生态环境,环境舒适度和气候条件明显优于城市。斑竹园镇山水景观丰富,植被生长良好,空气**,为开发郊野休闲健身、户外运动和近程度假旅游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部分保持着自然生态环境,部分岸线被民房占用。城镇建设发展应保持较好的自然生态与本底特色,减少不利环境对城镇的影响。
(3)区位条件分析
斑竹园镇位于**县西**,镇区距**县50公里,一条高速公路在镇区设有出入口。另有一条省道贯穿全境,与**县关系较为密切。
斑竹园镇是红色故里,文物**极为丰富,特色鲜明,是**省文物**较为丰富、集中的城镇。镇区内有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为代表的众多文物,所以在城镇空间发展布局中需要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来考虑,以保护历史为出发点,以构建和谐的城镇空间为最终目的。
依据用地性质和现状建设情况,将镇区现状建设用地的可利用性大致分成了三个层次。
(1)宜建设用地:镇区中存在大量三类居住用地,建筑房屋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没有给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设施支持,居住条件有待改善,多为宜建区域。
(2)宜改造用地:主要为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中建筑条件较好,但环境有待改善。
(3)不宜建设用地:包括山边和水边,为生态敏感区。
城镇东部地区主要以三类居住区为主,靠近山区,地势较高,可供使用土地少。
优点:景观潜质高;现状已有部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缺点:地势较高;交通较为不便;可用土地较少,基础设施缺乏。
城镇**地区地势较高,但是靠近山体,河流上流,有生态环境之忧。现状以工业建设为主,除了工业的对外道路外,缺少城镇建设。
优点:土地开发空间充足,地势十分平坦,交通便捷。
缺点:城镇建设基础较弱,居住用地零散,成片开发,完善其职能开发投资大。
城镇西部的地势平坦,依托道路交通的优势,现状建设较多,可用的土地较少。
优点:工业基础好,产业优势明显;临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道路情况好;是游客进入天堂寨的门户。
缺点:工业对镇区有一定的的污染影响。
城镇北部地区的用地地势平坦。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加强一类工业用地发展,但位于河流上游,应限制有污染的企业入驻。
优点:用地充足,地势平坦,利于厂房等设施建设。
缺点:原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路网尚不健全。
城镇****中心,基础设施,市政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
优点:交通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较好。
缺点:居住区和少量工业区交叉,商贸功能未能完整体现。
主导发展方向向南、向西,
东控、南拓、西进、北优、中提升
东控:由于东面已经无地可供发展,****陵园为界限,控制再向东发展。
南拓:利用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积极引导镇区向南,主要布局旅游服务及居住功能。
西进:整理优化西边工业,关停有污染的企业,减少工业对镇区的负面影响,结合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二期的建设,镇区适当向西发展,同时布置一定比例居住和配套设施。
北优:优化北面工业布局,使工业的发展围绕着旅游发展,限制有污染的企业入驻。
中提升:搬迁中部所有的工业,****园区集中,在中部重点发展服务业,提升商贸功能。
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三片”的空间结构。
“一心”规划以老镇区为基础,****中心;
“三轴三片”在老镇区南、西、北分别布局旅游组团、生活组团、工业组团,分别以旅游服务、生活居住、工业产业为主导功能,并向老镇区形成三条发展轴线。
为了实现城镇的整体发展目标,适**镇发展的需要,****中心**范围内的4个分区明确发展和建设指引,提出各分区的发展定位和建设要求。
210省道与大地路交叉口以**域,主要包括现状部分老**,建设用地面积约9.94公顷。
(1)功能定位
本区是居****服务中心。
(2)发展要点
加强建设居住片区,整理优化西边工业,关停有污染的企业。结合大别山旅游快速通道二期的建设,连接**村,打****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职能;保护**的特有生态格局,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强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提高交通可达性;改善住区环境。
沿河路与210省道之间的区域,主要包括镇区街道及其周边,建设用地面积约101.76公顷。
(1)功能定位
****中心****中心。
(2)发展要点
****商贸城的建设;围绕商贸城,改造周边地区,加强周边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集中发展工业建设,建设用地面积约11.42公顷。
(1)功能定位
****基地。
(2)发展要点
保留现有工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整合工业用地,联动发展。加强城镇主次干道建设,改善城镇交通,加强城镇与外界的联系。
集中发展旅游服务,打造天堂寨旅游线路中转站,积极发展配套设施,推动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面积约54.13公顷。
(1)功能定位
****中心。
(2)发展要点
围绕斑天公路,加强城镇主次干道建设,改善城镇交通,加强城镇与外界的联系;加强周边服务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1)居住用地规划设计强调效益原则、生态原则的统一。
(2)居住用地的功能结构要体现有机组合的原则。
(3)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适应住宅私有化趋势,通过房地产开发大力推进住宅商品化建设,住房户型、面积水平当适应需求。
(4)不断提高和改善已有居住用地的功能与环境质量,引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住宅。
(5)注意按国****小学、重视幼儿园、托儿所的规划与建设,布置好绿化用地。
规划至2030年,居住用地38.6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30.71%,人均居住用地30.45平方米,实现户均一套标准房,**地区各项设施配套到位,居住环境适宜。
规划八个居住组团分别是:镇南居住组团一,面积为2.61公顷,规划人口为850人;镇南居住组团二,面积为4.07公顷,规划人口为1320人;镇南居住组团三,面积为7.99公顷,规划人口为2650人;镇西居住组团,面积为3.94公顷,规划人口为1300人;镇北居住组团,面积为2.43公顷,规划人口为800人;镇中居住组团一,面积为4.14公顷,规划人口为1350人;镇中居住组团二,面积为6.75公顷,规划人口为2230人;镇中居住组团三,面积为6.73公顷,规划人口为2230人。
(1)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
不断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初步建立起由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非成套房改造和老小区整治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等组成的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居住需求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健全面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努力破解人民群众住房难问题。
(2)住房建设结构总体要求和总体策略
①总体要求
本着优地优用的原则,新区除部分优质地块内90平方米以内的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必须达到**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50%以上,其它区域一般地块也必须达到70%以上;
政策性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必须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控制在60-90平方米。
②保障房规划
在镇东和镇西各设置一块保障房用地,保障房必须占**居住用地的10%。
健全居住用途的土地市场,建立供需平衡的土地供给机制,积极培育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完善新区的规划和建设,疏解镇区老**人口。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作用,关注居住弱者的居住需求。培育地方特色,延续古镇文脉,加强新区居住区的特色建设。
根据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居民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相应的住房。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具有完全意义的商品属性,其价格和标准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是政府调控下的准商品房,即价格由成本与微利构成,政府在地价和税费及住房标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调控。
(1)对不同组团依据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不同的发展侧重点,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形成相对独立****中心,****中心职能,体现城镇时代特征的风貌,追溯历史文化内涵。
(2)城镇公共设施规划从积极发展城镇第三产业的理念出发,在城镇总体规划中将城镇各项设施建设纳入城镇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之中,统筹考虑各项公共设施规模与内容,布局应与城镇向现代生活发展相适应。
(3)合理布置各类公共设施,使其与居民生活、就业协调一致,同时又相对集中,便于经营管理和联系。
(4)重视对公共建筑群的城镇设计,注意塑造富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区,丰富城镇景观。
(5)公共建筑的分布及内容和规模的配置应与不同建设阶段的城镇规模、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过程相结合,合理安排好城镇共公共建筑项目的建设顺序,预留后期发展的用地。
增加城镇文教体卫设施,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
至规划期末,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30公顷,集中整合原有镇区内的办公用地,保留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完善其配套设施,带动中心的发展。
规划对文化设施用地采取相对集中的布置方式,至规划期末,规划文化设施用地0.78公顷。
保留斑竹园镇文化活动站;
规划在镇南、镇西、镇****活动中心,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城镇形象。
至规划期末,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20.48公顷;完善其配套设施,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的建设。
****中心结合生活居住片区布置,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以均衡布置为原则。在镇西、镇北和镇南各****服务中心,服务本居住区的居民。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配置,至规划期末,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26公顷。
****人民医院,规划**斑竹园镇卫生站。
以街道、社居委为单位,****社区卫生站,成为全镇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网点。
****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并适当向社会开放,以丰富群众体育生活。
规划独立布置体育设施用地,体育设****广场、绿地等城镇开放空间,为居民开展大型健身娱乐活动提供空间,形成市民交流与交往的场所,增进城镇凝聚力。
至规划期末,规划教育科研用地7.07公顷;将现状高中****中学,现有初中变为一类工业用地,****小学,并在****小学。
表15-5 ****小学规划一览表
编号 | 名称 | 面积(公顷) | 班数 | 类别 |
1 | ****初中 | 3.72 | 24 | 搬迁保留 |
2 | ****小学 | 1.11 | 12 | 保留 |
3 | 斑竹园二小 | 2.24 | 18 | ** |
表15-6 镇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
文化设施 | ||||
级别 | 名称 | 位置 | 面积 (公顷) | 备注 |
镇级 | ****文化站 | 镇中斑吴路 | 0.18 | 保留 |
社区级 | ****文化站 | 镇北居住组团 | — | ****社区办公) |
****文化站 | 镇南居住组团 | 0.12 | ** | |
****文化站 | 镇西居住组团 | 0.13 | ** | |
教育设施 | ||||
类别 | 名称 | 位置 | 面积 (公顷) | 备注 |
小学 | ****小学 | 镇中大地路与东岳路交汇处 | 1.11 | 保留 |
斑竹园二小 | 大地路与立夏路交汇处西侧 | 2.24 | ** | |
初中 | ****初中 | 育才路东侧 | 3.72 | 搬迁保留 |
体育设施 | ||||
级别 | 名称 | 位置 | 面积 (公顷) | 备注 |
社区级 | ****中心 | 镇北居住组团 | — | **(结合滨河绿地) |
****中心 | 镇东居住组团 | — | **(结合滨河绿地) | |
****中心 | 镇南居住组团 | — | **(结合滨河绿地) | |
****中心 | 镇西居住组团 | — | **(结合滨河绿地) | |
****中心 | 镇中居住组团 | — | **(结合滨河绿地) | |
卫生设施 | ||||
级别 | 名称 | 位置 | 面积 (公顷) | 备注 |
镇级 | ****卫生院 | 镇中居住组团北侧 | 0.60 | 保留 |
社区级 | 斑竹园镇卫生站 | 镇南居住组团 | 0.49 | ** |
镇北居住区卫生站 | 镇北居住组团 | — | ****社区办公) | |
镇西居住区卫生站 | 镇西居住组团 | — | ****社区办公) |
积极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扶持和**传统产业,开发特色产品,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程度。****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工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1)充分考虑城镇的生态环境,做到既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2)关停现有的重污染企业,改造轻污染企业。
(3)合理安排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的相对关系,设立防护隔离带,既减少相互干扰,又联系密切,方便居民上下班,便于组织出行交通。
(4****园区,做到紧凑集中和**的综合利用,节约用地,减少市内运输。
(5)斑竹园镇**工业企业以无污染的一类工业为主,不发展重污染的三类工业,原则上也不再**设二类工业,现有污染企业要限期治理。
规划将在规划期内分批治理镇域范围内所有有污染的企业,限制重污染类的生产企业。对因技术问题而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采取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或增加污染处理设施等方法,消除各类污染源。
规划拆除工业A区,保留部分一类工业,将镇区的其他工业搬迁或布置在桥口三道河工业B区,****工业园。产业园在产业类别上,****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协调互补,以吸引相关企业。到规划期末2030年,规划斑竹园镇区工业用地达到7.11公顷,其中一类工业用地5.46公顷。
表15-7镇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 用地名称 | 面积(ha) | 占城镇建设用地(%) | 人均用地面积(㎡/人) | |
1 | 居住用地 | 38.67 | 30.71 | 30.45 | |
2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12.38 | 9.83 | 9.75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1.30 | 1.03 | 1.02 | |
文化设施用地 | 0.78 | 0.62 | 0.61 | ||
教育科研用地 | 7.07 | 5.61 | 5.57 | ||
医疗卫生用地 | 1.26 | 1.00 | 0.99 | ||
文物古迹用地 | 1.97 | 1.56 | 1.55 | ||
3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20.48 | 16.26 | 16.13 | |
其中 | 商业设施用地 | 19.34 | 15.36 | 15.23 | |
商务设施用地 | 0.09 | 0.07 | 0.07 | ||
娱乐康体用地 | 0.22 | 0.17 | 0.17 | ||
公共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0.82 | 0.65 | 0.65 | ||
4 | 工业用地 | 7.11 | 5.64 | 5.60 | |
其中 | 一类工业用地 | 5.46 | 4.33 | 4.30 | |
二类工业用地 | 1.65 | 1.31 | 1.30 | ||
6 | 交通设施用地 | 25.70 | 20.40 | 20.24 | |
其中 | 道路用地 | 24.03 | 19.08 | 18.92 | |
交通枢纽用地 | 0.57 | 0.45 | 0.45 | ||
交通场站用地 | 1.10 | 0.87 | 0.87 | ||
7 | 公用设施用地 | 1.49 | 1.18 | 1.17 | |
8 | ****广场用地 | 20.11 | 15.96 | 15.83 | |
其中 | 公园绿地 | 17.05 | 13.53 | 13.43 | |
防护绿地 | 2.46 | 1.95 | 1.94 | ||
广场用地 | 0.61 | 0.48 | 0.48 | ||
9 | 城镇建设用地 | 125.94 | 100.00 | 99.17 |
(备注:至2030年,规划人口1.27万人)
现状镇区道路主要有:斑吴路、邮电路、大地路、富园路、复康路、沿河路、高中路等,另外还有多条小街巷。其基本情况如下:
表16-1 镇区现状道路调查表
道路名称 | 走向 | 起止点 | 道路长度(m) | 级别 |
斑吴路 | 东西向 | 210省道-054县道 | 366 | 主干道 |
大地路 | 南北向 | 210省道-高中路 | 655 | 主干道 |
邮电路 | 东西向 | 大地路-沿河路 | 207 | 次干道 |
富园路 | 南北向 | 邮电路-斑吴路 | 167 | 次干道 |
富康路 | 南北向 | 邮电路-斑吴路 | 156 | 支路 |
沿河路 | 南北向 | 邮电路-210省道 | 385 | 次干道 |
高中路 | 南北向 | 大地路-斑竹园高中 | 280 | 支路 |
(1)结合现状基础,提高对外交通的通行能力,保障过境公路的畅通;
(2)规划城镇内部畅通路网,并注重对外的联系和衔接;
(3)充分发挥道路对城镇土地开发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4)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内的道路结构系统道路等级,确定合理断面。
围绕“通畅可达、无缝对接、内外分开、快慢分离”的斑竹园镇道路交通总体目标,在镇区道路交通中力争达到“南北联系通畅、过境交通与镇区交通分离、交通设施高效衔接、适度发展公共交通、打造特色步行街区、创造精品旅游线路”的规划目标。
同时,斑竹园旅游规划提出“基础设施先行”策略,道路作为基础设施中的核心设施之一,更应优化发展,起到带动和引导的作用。
镇区道路网主要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考虑到镇区原有的街巷尺度,规划道路宽度不宜过大,主要道路规划红线度为12-18米;次要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2米,支路规划红线宽度为7-12米;巷道规划红线宽度7米。
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山岭纵横,可用建设用地土地被分割,结合沿河道路打造适度的自由式网状交通可缓解斑竹园镇内外交通。因此,“自由式”应是斑竹园镇未来的道路结构。
镇区土地利用紧张,各个组团被山岭、河流分隔,道路结构必须重点加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规划以210省道和斑天公路为依托,形成小街小巷为主的**度路网系统。
针对现状道路部分功能缺乏,并基于镇区旅游规划、景观风貌对道路功能提出的要求,规划道路功能如下表。其中,大地路、立夏路等主干路主要承担镇区交通、空间骨架、景观环境和防灾功能。沿河路、桂花路、富园路主要承担镇区公共空间、商业等功能。高中路、富康路等次干路及支路则更多承担居住功能。210省道镇区段是镇区综合性道路。
表16-2镇区主要道路功能规划一览表
城镇道路 | 级别 | 广义功能分类 | 道路服务对象分类 | ||||||||
交通 | 空间骨架 | 景观环境 | 公共空间 | 防灾 | 交通 | 商业 | 居住 | 历史文化 | 工业 | ||
210省道镇区段 | 主 | ● | ● | ● | ● | ● | ● | ||||
斑吴路 | 主 | ● | ● | ● | ● | ● | ● | ||||
大地路 | 主 | ● | ● | ● | ● | ● | ● | ||||
立夏路 | 主 | ● | ● | ● | ● | ● | ● | ||||
邮电路 | 次 | ● | ● | ● | ● | ● | |||||
沿**路 | 次 | ● | ● | ● | ● | ● | ● | ● | 、 | ||
沿**路 | 次 | ● | ● | ● | ● | ● | ● | ||||
富园路 | 次 | ● | ● | ● | ● | ● | |||||
高中路 | 次 | ● | ● | ● | ● | ● | ● | ||||
育才路 | 次 | ● | ● | ● | ● | ● | |||||
银杏路 | 次 | ● | ● | ● | ● | ● | ● | ● | |||
华盛路 | 次 | ● | ● | ● | ● | ● | ● | ||||
远芬路 | 次 | ● | ● | ● | ● | ● | |||||
远渥路 | 次 | ● | ● | ● | ● | ● | |||||
桂花路 | 支 | ● | ● | ● | ● | ● | ● | ||||
福来路 | 支 | ● | ● | ● | |||||||
富康路 | 支 | ● | ● | ● | |||||||
**路 | 支 | ● | ● | ● | ● | ||||||
东岳路 | 支 | ● | ● | ● | ● | ||||||
**路 | 支 | ● | ● | ● | |||||||
崇泉路 | 支 | ● | ● | ● | |||||||
**路 | 支 | ● | ● | ● | |||||||
摩崖路 | 支 | ● | ● | ● | |||||||
天成路 | 支 | ● | ● | ● | |||||||
泰达路 | 支 | ● | ● | ● |
规划采用构建镇区外环线分流过境交通的方式解决客货运交通流重叠,过境货运交通流穿越镇区的问题。规划实施期间,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将主要通过斑天公路与210省道对外交通衔接。
规划衔接点皆位于城镇周边,远离镇区人流集中区域,保证交通畅通安全。
规划共4条主干路,总长度为6832米,道路网密度5.39km/km2,其中210省道镇区段、斑吴路、大地路采取改造方式,立夏路属于规划**道路。机动车设计车速不低于40km/h。
表16-3镇区主干路规划一览表
名称 | 起止点 | 长度(m) | 红线宽度(m) |
210省道镇区段 | 中心卫生院-楼房湾 | 2344 | 16 |
大地路 | 210省道-涂氏祠西 | 3010 | 12 |
斑吴路 | 210省道-054县道 | 366 | 14 |
立夏路 | **路-斑天公路 | 1112 | 12 |
总计 | 6832 | — |
镇区内规划9条次干路,总长度为3112.2米,道路网密度2.46km/km2,机动车设计车速不低于30km/h。
表16-4镇区次干路规划一览表
名称 | 起止点 | 长度(m) | 红线宽度(m) |
邮电路 | 210省道-沿河路 | 207 | 12 |
沿**路 | 斑吴路-210省道 | 228 | 12 |
沿**路 | 斑吴路-大地路 | 419 | 12 |
富园路 | 邮电路-斑吴路 | 167 | 14 |
高中路 | 大地路-育才路 | 736.7 | 12 |
育才路 | 高中路-**路 | 565 | 12 |
银杏路 | 立夏路-斑天公路 | 180.3 | 12 |
华盛路 | 210省道-吴老祠堂北 | 458.4 | 12 |
远芬路 | 210省道-远渥** | 150.8 | 12 |
总计 | 3112.2 | — |
镇区内规划12条支路,总长度为4357.4米,道路网密度3.46km/km2,机动车设计车速不低于20km/h。
表16-5镇区支路规划一览表
名称 | 起止点 | 长度(m) | 红线宽度(m) |
富康路 | 邮电路-斑吴路 | 156.2 | 12 |
桂花路 | 大地路-210省道 | 808.1 | 12 |
东岳路 | 高中路-斑吴路 | 449 | 12 |
**路 | 高中路-东岳路 | 446 | 12 |
**路 | 大地路-斑天公路 (斑天公路-大地路) | 1120.8 | 12 |
福来路 | 大地路-**路 | 126.6 | 12 |
崇泉路 | 斑天公路-立夏路 | 161.7 | 12 |
**路 | 斑天公路-立夏路 | 146.4 | 12 |
摩崖路 | 崇泉路-**路 | 278.7 | 12 |
天成路 | 华盛路-三道** | 129.2 | 12 |
泰达路 | 210省道-远渥** | 136.3 | 12 |
远渥路 | 210省道-远芬路 | 398.4 | 12 |
总计 | 4357.4 | — |
镇区规划设立3条公共汽车线路。1路:直线,服务半径500m,站距约1000m,共设置7个站点,总长约7km,主要联系各居民点,规划拥有量10辆。2路:直线,服务半径500m,站距取500m,共设置5个站点,总长约4.5km,主要东西向快速交通,规划拥有量10辆。3路:直线,服务半径500米,共设置7个站点,总长度6km。
规划**1处公交首末站一处,结合客运站建设。****商贸城、镇南组团、****中心****管理处,方便对出租车进行管理。
合武高速的下道口与斑天公路交汇处规划****服务中心,设置停车场1处,并在210省道与斑****客运站和公交首末站个一处,对接镇内公共交通,方便游客换乘、中转与停留。
镇区形成“两带集中,多点分散”的明确步行系统。
两带:南流河、油榨河滨水景观带。
多点:遍布镇区的街头绿地、游憩广场。
镇区土地利用**紧张,规划不强调道路的宽大,道路皆采用一块板形式,****车行道混合使用。
表16-6镇区道路规划断面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起止点 | 红线宽度(m) | 断面形式 | 断面类型 | 道路类型 | 类别 |
1 | 斑吴路 | 210省道-合武高速 | 14 | 2.5/9.0/2.5 | 一块板 | 主干道 | 保留整改 |
2 | 大地路 | 210省道-立夏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主干道 | 整改 |
3 | 立夏路 | **路-斑天公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主干道 | ** |
4 | 邮电路 | 大地路-沿河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5 | 富园路 | 邮电路-沿河路 | 14 | 2.5/9.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6 | 沿**路 | 斑吴路-210省道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7 | 沿**路 | 斑吴路-2大地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8 | 高中路 | 斑天公路-****初中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9 | 育才路 | 高中路-**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 |
10 | 银杏路 | 立夏路-斑天公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 |
11 | 华盛路 | 210省道-吴老祠堂北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整改 |
12 | 远芬路 | 210省道-远渥**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次干道 | ** |
13 | 远渥路 | 210省道-远芬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14 | 桂花路 | 大地路-210省道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15 | 富康路 | 邮电路-斑吴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保留整改 |
16 | 东岳路 | 高中路-斑吴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保留整改 |
17 | **路 | 高中路-东岳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保留整改 |
18 | **路 | 大地路-斑天公路(斑天公路-大地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19 | 福来路 | 大地路-**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20 | 崇泉路 | 斑天公路-立夏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21 | **路 | 斑天公路-立夏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22 | 摩崖路 | 崇泉路-**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23 | 天成路 | 华盛路-三道**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扩建 |
24 | 泰达路 | 210省道-合武高速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扩建 |
25 | 远渥路 | 210省道-远芬路 | 12 | 2.5/7.0/2.5 | 一块板 | 支路 | ** |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规定,道路人行道的种植要求连续,整齐。
树种选择方面,适当引种,乔木与灌木结合种植,改变目前树种单一的现状。斑天公路、斑吴路、大地路及立夏路种植杏树、桃树、栾树、垂柳、梧桐、银杏、落叶松、合欢等乔木,**道路两侧配以国槐、大叶女贞、大叶黄杨、榆叶梅、丁香、**、紫薇等。
规划建设客运枢纽站场1处,位于斑天公路与210省道交汇处,规模0.57ha。包括公交站、****停车场等。斑竹园镇近期应努力开通斑竹园-**县等重要市县的中短途客运线路,远期应着眼于大别山旅游区域,实现斑竹园-**、**、**等地的中长途跨省客运交通连接。
镇****停车场2个,主要沿斑天公路和210省道布置,分****中心北侧、镇南旅游组团,其规模及位置如下表。
表16-7****停车场规划一览表
名称 | 位置 | 规模(ha) |
停车场1 | 镇南旅游组团 | 0.50 |
停车场2 | 高速公路出入口 | 0.61 |
总计 | 1.11 |
规划建设2座加油站。在镇南、****加油站。
表16-8镇区加油站规划一览表
名称 | 位置 | 规模(ha) |
加油站1 | 210省道镇区西段 | 0.29 |
加油站2 | 镇南组团斑天东路西侧 | 0.53 |
总计 | 0.82 |
据统计,现状镇区公共绿地缺乏,生态防护绿地基本没有,镇区人均公共绿地严重不足。
(1)城镇绿化较为零散,未成系统。
城镇内各级绿地较为零星,不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
(2)城镇公共绿地面积较少。
其他街头游园等供游乐休憩的绿化空间不足,公共绿地总体面积偏少。
(3)城镇道路绿化面积较少,绿化建设情况不甚理想。
老**的全部道路以及部分城镇道路尚未进行道路绿化;一些城镇道路两侧只有行道树,没有绿化隔离带。此外,已绿化道路的植物配置单调,管理粗放。
(1)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型城镇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高标准地进行城镇绿地系统和河网水系的规划与建设。
(2)结合斑竹园镇的自然水系,点线面结合,分级布置,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
(3)将城镇景观规划和城镇绿地与水网规划有机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4)城镇绿化结合环境保护,合理布置防护绿化。
(5)重视居住区中小型游憩绿地建设,为居民提供就近的室外活动场所。
(6)加强镇区绿化建设,体现城镇特色。
绿地指标包括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规划综合考虑城镇生态与环境保护、城镇居民公共活动、旅游与遗产保护和综合防灾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建设生态型城镇的目标,规划期末(2030年)人均绿地面积13.66平方米/人,绿地率达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规划同时要求住宅区绿地率达平均40%以上,单位绿地率达35%以上;住宅区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在400米以内。
绿地系统规划结合现状条件和城镇用地发展方向,采用点线结合的方法,以南流河、竹**组织绿地建设,沿线布置带状的公共绿地,并连接点状的主要城镇公园,形成绿化“廊道”。规划结**体布置大片的生态绿地,改善城镇的生态景观环境,以形成城镇绿色环境。
基于斑竹园镇现状生态基础条件,****广场用地面积20.1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5.963%,其中公共绿地17.0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43m2。
规划结构:“两带、两心、多点”
两带:沿油榨河、南流河两条水系设计2条绿化带,形成绿化廊道,对城镇的绿化景观起到积极作用。
两心:保留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的山地景观;在110kv变电站原址上扩建公园。
多点:在镇区各个组团设置公共绿地,形成多个镇区绿点。
整个规划突出与城镇两大特色相结合,一是与自然特色结合,即结合贯穿镇区的滨河景观建设,建设带状公园,另一个是与红色文化古迹保护相结合,通过沿河绿化带的串通,彰显斑竹园镇的文化底蕴。
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型城镇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高标准地进行城镇绿地系统和河网水系的规划与建设。 结合斑竹园镇的自然河网水系,点线面结合,分级布置,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将城镇景观规划和城镇绿地规划有机结合,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城镇绿化结合环境保护,合理布置防护绿化。重视居住区中小型游憩绿地建设,为居民提供就近的室外活动场所。加强镇区绿化建设,体现城镇特色。
(1)滨河绿地
规划在沿南流河、油榨河河道安排了宽度不等、且不小于30米的滨水公共绿带,形成绿化、步行道、小品、水面有机结合的滨河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旅游观光和居民日常休闲的场所。
(2)公园
镇区内规划建设二个镇级公园,分别位于保留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的山地景观和在110kv变电站原址上扩建公园,分别为镇区的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3)街头绿地
点状绿化包括住宅区绿地、单位专用绿地和街头小绿地。住宅区内公共绿地不低于按1.0平方米/人的标准设置,单位内绿地率不低于35%,街头小绿地根据景观规划设置。
同时,规划在沪汉蓉高速两侧安排绿化景观带,两侧各15米。
****园区与居住用地之间设宽度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
斑竹园镇区地处大别山腹地,周边自然景观丰富,同时也是红色文化山镇,中国**红军第十一军32师成立旧址、****陵园、**宫遗址、红军被服厂等红色景点与自然景点相得益彰。斑竹园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思帝乡锣鼓、楚剧、挣颈红、渔鼓等名俗活动已经在周围的村镇中有较为重要的影响。镇区现状已形成以斑吴路、邮电路、富园路、富康路为主要道路的镇区布局,道路两边集中布置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设施;城镇建设具有盲目性,功能布局较为混乱,土地利用率低,镇区整体空间风貌特色不明显。镇区内公共开敞空间较少,未形成体系。
将南流河、油榨河等景观节点综合起来考虑,构建合理的整体空间景观结构,展示具有特色的空间景观风貌。保证景观的合理性和可达性。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现状景观风貌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塑造,并注意考虑其可达性以及视觉通廊和空间效果。
对于具有地域特色和良好风貌的现状景观应注意保持其完整性和多样性,配套开发建设应坚持不破坏其风貌特色的原则。鼓励保持不同种类的景观,丰富镇域景观特色,同时强化**建筑风貌特色。
对现存文化景观、历史建筑采用保存的处理方法。周边建设应与其风貌相协调。继承、发扬当地文化活动等民俗活动。在保持原有风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宣传开发活动。
(1)“山水斑竹园”:打造山水自然景观风貌——以南流河、竹**、山体为依托,营造滨水景观、山体森林景观,塑造山水环绕的城镇氛围。
(2)“文化斑竹园”:打造特色历史文化风貌——以**文化、红色文化为依托,营造特色文化风情。
(3)“特色斑竹园”:打造特色居住生活风貌和建筑风貌——以镇区生活街区、仿明清建筑、**风格建筑为依托,营造具有传统**民居街区特色的生活风貌。
斑竹园城镇风貌结构由风貌轴、风貌核、风貌区组成,它将形成“一廊、两带、五区”的城镇风貌结构,其中:
一廊:朱氏祠——烈士陵园廊道。烈士陵园作为斑竹园镇现状最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朱氏祠在旅游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它必定是整个城镇发展的核心,规划也将重点打造这个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两带:南流河风貌带、油榨河风貌带。为了体现城镇特色,规划在分别沿南流河、油榨河营造滨水的公共开放空间,连通镇区的各个山水景观,形成山水风貌带。
五区:**风貌区、民俗文化风貌区,**风貌区、居民生活风貌区,工业风貌区。
(1)景观通廊:镇区内控制街道与视线通廊,形成城镇的绿色廊道,整治城镇主要干道,结合城镇其他交通干道、商业街。治理油榨河和南流河水系,构筑蓝色通廊,逐步改造沿岸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开放空间,形成水体景观走廊。
(2)景观带:沿油榨河、南流河打造滨河景观带,加强生态绿化,以公园为核心、红色文化为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带,建设城镇天然绿色项链。
(1)**生活风貌区:
**风貌区主要是表现斑竹园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特色。以朱氏祠、主题公园、生态绿地为主要节点,并形成一条主要的文化旅游发展轴线,以展示斑竹园的历史文化内涵。文化旅游观光建筑有其内在的造型功能,应以自然、和谐为主要特征,强调历史建筑的风貌个性。
(2)生活居住风貌区:
包括一个**居民生活风貌区和一个**风貌区。**居民生活风貌区定位在以传统风格为主的居住风貌,发扬并继承**特色传统建筑特色。现代风格为主的居住新区风貌应在适当融合传统**特色民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居住区应呈现出充实、多样的空间结构。整体风格应统一,各个分区在相互统一的基础上适当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具有地域归属****社区。
(3)民俗文化风貌区:
民俗文化风貌区主要位于斑天公路和六武高速公路交汇处,该风貌区定位在以**传统风貌为主,展现斑竹园特色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即利用民俗文化**,如民族特色、风尚礼仪、娱乐表演、口诵说唱、手工技艺等,充实观赏内容,扩大旅游服务项目,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取得旅游业发展和民俗文化保护的双赢。
(4)工业景观风貌区:
工业景观风貌区主要位于城镇北部的工业片区。工业风貌区定位在建设体现现代化、生态化的科技工业风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业区设计风格,创造整洁、**的现代工业区形象。追求整个工业风貌区的统一,并适当突出工业建筑的个性特征。
(5)**旅游风貌区:
**旅游风貌区主要是为了满足于本镇居民生活服务的需要,同时也是旅游服务设施的主要集中地,**风貌主要以新中式徽派建筑为主,体现历史悠久的文化城镇在当代社会的延续,是城镇建设对历史的传承。因此,**风貌应该是在以现代建筑为主,融入历史建筑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城镇美丽,突出城镇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新的城镇风貌。
斑竹园镇现状供水以分散自备井供水为主,集中供水为辅,****水厂担负镇区的用水外,镇区外均为自备井取水;自备土井亦遍布镇区大部分居户。
****水厂始建于1989年,日供水60吨。2005年,从**村实行高位引水,于2006年完工,日供水量可达500吨,保证了集镇居民用水。全镇各村均有自己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全镇86%的居民用上安全卫生水。目前镇区集中供水日供水量600吨,****水厂,供水设施形式简单,管径小,在高峰期,供水供应不足。
(1)镇区内缺乏供水设施,主要依靠各自备井取水,供水规模不大,不符合集中建设原则。
(2)输水系统不畅,配套不全。
(1)规划原则
①完善供水系统,提高镇区自来水普及率。
②供水管网形成环状,提高供水安全性。
③结合镇区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水厂和输配水设施建设。
(2)规划目标
通过实施开源节流、水**保护、改革供水体制和水**统一规划,实现“满足城镇生活、生产的供水需求”的规划总目标。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镇规划标准》,斑竹园镇划分在建筑气候Ⅲ区,人均综合用水量为150-350L/(人﹒d),结合旅游城镇的特点,本区取350L/(人﹒d),总共需要约0.5万吨/d。
斑竹****水厂供水。斑竹园目前以现有的深水井作为供水水源,供水量和水质基本满足城镇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根据**县城市总体规划,**县将把斑竹园镇区供水水源纳入其城市供水水源统一考虑。规划结合**县城市总体规划,斑竹园镇区远期供水将由**县供水管网接入斑竹园供水网络,实现联网供水。
****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0.9万吨/日,向全镇居民供水。
根据规划用地布局和管网状况,确定镇区内以环状干管加枝状配水管的管网系统。沿210省道、大地路规划一条环状供水主干管。在建立完整环网体系的情况下,明确主要输水管和配水管功能,改造供水瓶颈,扩容、提高供水量。
斑竹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镇区采用雨污合流制,分流工作尚未起步,大部分处于无组织排放状态。南流河、油榨河为镇区内的主要排水干渠,生活污水构成镇区的主要污水,污水以地面漫流形式排放,基本没有敷设污水管道,排水体制均为雨污合流。
(1)现状排水管道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污水处理率较低。
(2)镇区内绝大多数城镇排水体制为合流制,需要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改造。
规划原则
(1)从市政工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充分考虑与周边规划管网的综合协调和衔接。
(2)污水尽量顺坡排放,减小管道埋深,降低工程造价。
(3)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污水集中收集后,统****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南流河。雨水就近汇流至后直接排入附近河道。镇区工业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可排入城镇污水管网系统,****处理厂统一处理后排放。
按80%日供水量计算,镇区的污水量为0.4万吨。
(1****处理厂
镇区用地分别由油榨河、南流河分割成多个区域,考虑污水管尽可能不穿越河流,规划布置3****处理厂,分别在镇北工业组团沿210****处理厂,用地面积0.05公顷,设计规模为0.5万吨/日;在镇中北部210省道旁,****处理厂,用地面积0.13公顷,设计规模为0.5万吨/日;大地路与高中路交叉口****处理厂,用地面积0.06公顷,设计规模为0.5万吨/日。
(2)污水管网布置
沿油榨河和南流河建设污水主干管,各片区以支状次干管的形式汇入主干管,****处理厂。污水管径主干管采用500~1000mm,次干管采用300~500mm。
规划斑竹园镇暴雨强度采用如下计算公式计算,即:
Q= q. Ψ.F
Q——雨水量(L/s);
q——暴雨强度(L/(s.ha));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a)。 。
暴雨强度是指连续降雨的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是描述暴雨特征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雨水设计流量的主要因素,本次规划按**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计算:
Q=3600(1+0.76lgP)/(t+14)0.84
其中: P—设计重现期,取2年;
老镇区地面汇流时间t=10-15分钟,新镇区t=15分钟,径流系数Ψ=0.5。
根据镇区地理特征,利用地形和密布的河网,雨水管网规划按河道水流的流向就近排入河道内,尽可能在管线较短和埋深较小的情况下,让最大区域内的雨水以最短的距离,自流排放进附近水体,并****泵站。
目前,斑竹园镇区内已建有供电总容量为12600KVA的变、供电所一座。东西两条35千伏供电网络对镇区进行双向供电和循环供电,是斑竹园镇域**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主供电源。竹**上已座落着两座装机容量为840****电站,另外两座装640****电站正在建设当中,它们不仅为当地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能源,而且还为供电部门承担了调峰任务。随着“两路”建设的相继完工,其富余电源将由现在的1500KVA增至6300KVA,电力**十分充足。
斑竹园供电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斑竹园镇居民用电量的逐年增加,用电器的增加,若不及时调整电网规划,则未来城镇用电量将得不到可靠保障,制约城镇的发展。
(2)电网、电源互供能力有待加强。电网运行方式变化多,操作频繁,部分110****电站单回路运行,遇有电网突发事件,将面临发生区域性大面积停电的风险。
(1)根据国家政策和城市用电量发展的要求,采用先进技术,逐步扩大电网的供电能力和提高可靠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满足广大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源质量的要求。
(2)一次规划,合理布局,近远期结合,分布实施,尽量降低投资,提高效益。
(3)力求做到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合理。既能适应远景发展要求,又便于在现有电网基础上逐步改造、发展和过渡到远期目标网架。
(4)电网具有充分供电能力,可满足各类供电的需求。各级电网供电质量、安全可靠性达到现代化电力企业标准的要求。
采用1.2万KW/k㎡的用电负荷密度,至规划期末用电负荷为2.28万KW,按65%负载率计,则总计算负荷为1.48万KW。
规划镇区电源来自镇区斑竹园110KV变电所,****电站进线,进入位于镇区西南斑竹园变,并由该变电所引出10KV线路供应镇区用电。
规划采用双回路供电的环网方式,开环运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镇区内电力线铺设以地埋敷设和架空铺设为主,根据不同的需求铺设。
(1)邮政工程
斑竹园邮政机构目前经营的主要业务有邮政储蓄业务、函件广告业务、包裹业务、特快专递、汇兑、报刊发型等邮务类业务。斑竹园目前设置的邮政****支局,位于斑竹园镇邮电路,占地1549.6平方米,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支局租赁房屋,服务范围包括斑竹园镇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2)电信、广播电视工程
截止2010年底,有线电视覆盖斑竹园镇区以及部分周边地区,总计约1000户。2007年与**县联网,传送16套节目。
目前,镇内通讯发达,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继开通,用户达4000户,普及率达75%。
****政府旁,用电面积0.19公顷。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通信设施发展不平衡。通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其他区域设施水**服务能力较为落后。
(2)广电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有线电视网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3)邮政网点建设不完善。
(1)统筹规划,三网融合。**道路和建筑的信息管道应全部实现集约化建设。
(2) **道路的主干信息管道敷设24孔,次干信息管道敷设12孔;现状道路下的信息管道根据道路改造及信息管道建设的时序,逐步更新升级。
(3)保留及改造现邮电路西侧的邮电局和210****支局。
(4)远期光纤到小区、大楼接入率达100%。
(5)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主线数到达60线/百人。
(6)保障镇区100%和镇域100%以上地区的移动通信和寻呼用户在99%的时间内可使用提供的移动通信和寻呼服务,在重点区域实现移动通信和集群信号室内外无缝覆盖。
(7)**地区宽带接入网覆盖率达到90%以上,户均带宽拥有量达到4MB/人以上。
(8)远期按每户3~4人计,每千人有线电视用户数达300户/千人。
斑竹园****供应站,****配送站,配送站位于合武高速公路下道口北侧,用地面积0.15公顷。
未来由**县接入,并在镇北设置天然气门站,用地面积0.21公顷。
按照城镇居民生活用气量指标2090MJ/人﹒年,斑竹园镇区规划人口1.5万人,预计有50%的燃气用户使用燃气热水器,商业用户用气占居民生活用气的30%,天然气的低热值为35.9MJ/Nm3,据此确定使用燃气热水器的居民人均用气定额为4180MJ/人﹒年,其他居民人均用气定额为2090MJ/人﹒年,由下式计算出年用气量:
Qa=q*n/H
式中:Qa——居民年用气量(m3)
q——人均用气定额(MJ/人﹒年)
n——人数
H——燃气低热值(MJ/Nm3)
计算出全年居民用气量为170Nm3。取月高峰系数为1.2,由下式计算出城镇气源供应需求:
Q=Qa*Km/365+Qa(1/p-1)/365
式中:Q——计算月平均日用气量(m3/d)
Qa——居民年用气量(m3)
P——居民生活用气量占总用气量比例(77%)
Km——月高峰系数(1.2)
得城镇气源供应能力应为0.7N(m3/d)。
近期生活与生产用气均采用液化石油气。
远期由**县接入天然气,规划在镇区东北角设置天然气门站,用地面积0.33公顷。
根据供气规模和气化范围,结合斑竹园镇道路和小区建设情况,城镇燃气输配系统采用中压输气,楼栋调压的输气方式。
管网采用中压、低压二级的管网系统,中压管网设计压力为0.2MPa。布置要求:尽量减少穿越工程,以尽量减少投资;主干管尽量从用气集中地区通过,但应避开繁华地段;管道定线应先人行道后慢车道,尽量避开快车道。中压燃气管道与其它建、构筑物的间距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要求。主干管布置成环,以提高供气可靠性。
由于城镇各种管线集中布置于城镇下面,为防止各种管线在平面或垂直方向位置之间相互冲突,确定城镇管线综合的基本原则。
(1)城镇各种工程管线应尽量埋在城镇道路红线以内,禁止乱穿空地,以造成今后对其它设施修建的不利影响。
(2)管线应避免过分集中在交通频繁的城镇干道下面埋设,以免施工和抢修时,开挖路面影响城镇交通。
(3)埋设在城镇道路下面的管线,****中心线或两侧建筑物平行,同一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道路另一侧,以免与其他管线交叉。
(4)在道路横断面中安排管线时,首先应考虑将管线安排在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面,其次将检修次数少的管线布局在机动车道下面。建议将电力、给****中心线的左侧,将电信、污****中心线的右侧,雨水管线布置在道路中间。
(5)各种管****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要根据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来综合决定。
(6)管线冲突时,要按具体情况处理,一般是没有修建的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压力管道让重力自流管道,可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
(7)管线之间、管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水**垂直距离,在**地区应满足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在镇区狭窄的街巷中应积极考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合理安排各类管线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位置,避免干扰和冲突。
统一规划,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控、防、治、管并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治理污染,以保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布局工业,保护水体、农田和林地,提高绿化覆盖率,采取多种措施,改善镇区环境质量。
规划期内,斑竹园镇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的二级标准,镇域其他地区接近一级标准。
规划期内,斑竹园镇区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Ⅱ类标准,镇域其他地区水体水质接近Ⅰ类标准。
严格控制镇区环境噪声的危害,规划期内镇区各类区域环境噪声应实现低于《城市区域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各类区域环境噪声的标准。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固体废物、工业危险和医疗废物全部实现安全处置。
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水体环境质量优于功能区划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区区域环境燥声平均值小等于50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达100%;综合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根据**环保现状,以及城镇总体规划的宏观控制及要求,合理划分镇区环境功能区划,并实现分区分级控制。
(1)一类环境功能区:****陵园轴线、镇西组团、镇南组团。
该类区域要求严禁工业项目选址建设,按高标准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绿化建设,实行环境优先。
(2)二类环境功能区:除工业外的其他区域。
该类区域重点要进行工业项目的调整外迁,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整治人居环境质量。
(3)三类功能区:镇北工业区。
该类区域重点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合理进行产业类型选址布局,加强工业废水收集及集中统一处理。
建立镇区烟尘控制区体制,控制区面积覆盖率近期达到85%,远期达到100%,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达100%,在控制区限制**具有大气污染的企业。
把绿化与环境保护工作结合起来,针对各种污染类型,有选择的种植抗污染的植物和防护林带,以达到辅助净化大气环境的目的。规划要求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100米宽度的隔离防护林带,并在镇区于工业区之间设置防护绿带。在污染区内载种抗毒力强的树种,在生活区种植净化能力强的树种,防护林带的绿化布置可将透风式绿化布置在上风向,密闭式绿化布置在下风向,以利于有害气体的顺利扩散。同时在粉尘污染源与生活区、办公区间设置高大阔叶乔木带,阻挡和吸滞粉尘。
加强城镇货运车辆扬尘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在镇区道路上禁止通行尾气排放不合格的车辆。
限期治理现有水污染源,逐步实行工业废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各排污单位的监督管理。****园区以外,目前难以达到环境治理要求的工业企业,应抓紧调整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转变,或采用技术抓紧污染治理。若仍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应严格实行关、停。
建设镇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普及污水管网,并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所****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提倡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对水体的污染。
综合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科学组织镇区路网系统,提高镇区道路的质量等级,有效地分流镇区内部、对外和过境交通,降低交通噪声。
加强城镇公****中心及居民商业区的合理布局及噪音管理。
在交通流量较大的主要道路两侧设置较宽的绿化林带,减少对道路两侧噪声的影响。
****服务区内,严禁设置有噪声污染的项目。
(1)生活垃圾
用人均指标法预测,按人均1kg/d的标准,到2030年生活垃圾日产量为2.5吨。全面实行袋装化,发展垃圾分类收集。
(2)其它固体垃圾
建筑垃圾:由指定单位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清运责任。
工业固体废物:在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使工业固废减量化、**化。
危险固体废物:由环卫部门进行封闭收集并有效处理。
表20-1 环卫设施规划目标
项目(单位:%) | 近期 | 远期 |
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 | 90 | 100 |
城镇道路清扫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 | 70 | 80 |
水冲式厕所比例 | 95 | 100 |
规划在镇区内以服务半径300到500米建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按180~250平方米/吨控制用地。规划建4座小型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经车辆收集后运送至****处理场。
****停车场和维修场。按每万人设一处的标准,分别在镇中和镇南片各设一处环卫清扫、保洁工人作息场所,每处占地400平方米左右。
商业区流动人口**集的街道间隔300-500m设1座公厕,一般道路小于700m设1座。住宅区不少于3座/k㎡。规划共设置4处公共厕所。
加强河道水面的卫生保洁工作,要求镇区河道水面每日打捞1次,打捞方式采用手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
在主要街道按标准配置废物箱,果壳箱间距为50m/只,交通干道间距80m/只,一般道路间距100m~120m/只。
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化,由专人定时收集。
至规划期末,斑竹园镇防洪设施全面达到防御3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镇域范围除涝设施达20年一遇的标准,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全面保持现有水域面积,并保持其容量不再减少。
规划沿油榨河、南流河设置防洪堤,保障镇区安全。
****消防站,****消防队负责救援。斑竹园****中队,发生火灾时,镇****指挥中心。
镇区要建立完善的消防报警、通信、调度等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及时处理。
镇区内消防水源为镇区内河及镇区给水网。消防栓沿道边敷设并靠近路口,消防栓间距不宜超过120m,保护半径不宜超过150m,****中心及重点建筑物群前要提**度,消防栓应保证有足够水压。
镇区因路网密度的限制无法达到消防栓或邻近河道取水点的服务半径时,应配备加长帆布消防水龙以及其他传统的灭火方法予以弥补,如水井、沙池等。
镇区道路建设应能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新区开发要留出足够消防通道。镇区内主次要道路为消防车的主要通道。
镇区的道路交通规划可使消防车达到每一个街区内部。但因内街巷普遍狭窄,依然村镇有不少消防通道未及地区。因此,镇区内的居民、单位的防火教育尤为重要。
镇区内各类建筑应考虑防火要求,**设区域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控制的防火间距,同时利用河流、绿地、道路作为防火隔离带。
斑竹园镇为6度设防地区。设防标准应执行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工程抗震设防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政府****中心,并设置相应的机构。以镇卫生院为****中心。
在道路、广场、绿地等空间的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抗震疏散的要求。同时应考虑次生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紧急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标准为1.5 —2.0平方米。长期(固定)避难场所人均用地面积标准为2.0 —3.0平方米,镇区避灾场所总面积大于5公顷。
规划配置人防指挥所一座,民防救护站一座,各类建筑应按国家有关规范建设人防地下工程。充分考虑平战结合,综合考虑人防地下工程设施的合理利用。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14—2020年,根据城镇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规划,至2020年,斑竹园镇**人口为0.89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7.16平方米,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0.86平方公里。
(1)以斑竹园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计划为依据,制定近期建设规划目标。
(2)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发展旅游、开展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城镇投资环境,提高城镇建设的环境效益。。
(3)在充分尊重城镇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分解城镇总体规划的建设时序,统筹安排城镇各项近期建设,使城镇协调发展。
(1)对斑竹园老住宅区进行维护改造。
(2)在斑天公路沿线,依托天堂寨旅游,建设旅游服务人员住宅区。
(3)启动镇南组团住宅区的建设。
(1)在斑天公路与合武高速公路下道口****接待中心。
(2)为**住宅区配建完善的商业服务和文化教育设施。
(1)逐步搬迁镇区工业,****工业园。
(2)通过土地置换,逐步搬迁镇区停产和污染的企业。
表22-1 镇区近期建设项目一览表
年限 | 2015年 | 2017年 | 2019年 | |
分类项目 | 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名称 |
**道路 | A-1 | 斑天公路 | ||
A-2 | 立夏路 | |||
A-3 | 福来路 | |||
A-4 | **路 | |||
A-5 | 银杏路 | |||
A-6 | 育才路 | |||
A-7 | 桂花路 | |||
整治道路 | B-1 | 210省道 | ||
B-2 | 高中路 | |||
B-3 | 大地路 | |||
B-4 | 华盛路 | |||
B-5 | 天成路 | |||
B-6 | **路 | |||
B-7 | 沿**路 | |||
景观工程 | C-1 | 烈士纪念园 | ||
C-2 | 风貌区建设工程 | 风貌区建设工程 | 风貌区建设工程 | |
C-3 | 油榨河景观建设工程 | |||
C-4 | 朱氏祠建设工程 | |||
C-5 | 南流河景观建设工程 | |||
C-6 | 斑吴路立面改造工程 | |||
C-7 | 210省道立面改造工程 | |||
C-8 | 斑竹园公园 | |||
C-9 | 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工程 | |||
C-10 | ****广场建设工程 | |||
公共设施 | D-1 | 瑞海商贸城 | ||
D-2 | ****中心 | |||
D-3 | ****幼儿园 | |||
D-4 | ****中心 | |||
D-5 | ****卫生院扩建工程 | |||
D-6 | 镇南卫生站 | |||
D-7 | 斑竹园镇二小 | |||
居住组团 | E-1 | 镇中居住组团(二) | ||
E-2 | 镇中居住组团(三) | |||
E-3 | 镇南居住组团 | |||
E-4 | 镇北居住组团 | |||
对外交通 | F-1 | 客运站 | ||
市政设施 | G-1 | 变电站 | ||
G-2 | 污水处理厂 |
表22-2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 用地代码 | 用地名称 | 现状用地面积(ha) | 规划用地面积(ha) | 占城镇建设用地(%) | 人均用地面积(㎡) | ||
1 | R | 居住用地 | 15.50 | 21.43 | 24.78 | 24.08 | ||
2 | A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8.16 | 11.74 | 13.58 | 13.19 | ||
其中 | 行政办公用地 | 1.21 | 1.30 | 1.50 | 1.46 | |||
文化设施用地 | 0.18 | 0.53 | 0.61 | 0.60 | ||||
教育科研用地 | 4.43 | 7.07 | 8.18 | 7.94 | ||||
医疗卫生用地 | 0.76 | 1.26 | 1.46 | 1.42 | ||||
文物古迹用地 | 1.58 | 1.58 | 1.83 | 1.78 | ||||
3 | B |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4.82 | 13.94 | 16.12 | 15.66 | ||
其中 | 商业设施用地 | 4.25 | 13.34 | 15.43 | 14.99 | |||
商务设施用地 | — | 0.09 | 0.10 | 0.10 | ||||
娱乐康体用地 | 0.10 | 0.22 | 0.25 | 0.25 | ||||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 0.47 | 0.29 | 0.34 | 0.33 | ||||
4 | M | 工业用地 | 7.69 | 8.40 | 9.71 | 9.44 | ||
其中 | 一类业用地 | — | 3.54 | 4.09 | 3.98 | |||
二类工业用地 | 7.69 | 4.86 | 5.62 | 5.46 | ||||
6 | S | 交通设施用地 | 4.43 | 17.60 | 20.35 | 19.78 | ||
其中 | 道路用地 | 3.74 | 16.42 | 18.99 | 18.45 | |||
交通枢纽用地 | 0.69 | 0.57 | 0.66 | 0.64 | ||||
交通场站用地 | — | 0.61 | 0.71 | 0.69 | ||||
7 | U | 公用设施用地 | 0.82 | 1.21 | 1.40 | 1.36 | ||
8 | G | ****广场用地 | — | 12.15 | 14.05 | 13.65 | ||
公园绿地 | — | 10.08 | 11.66 | 11.33 | ||||
其中 | 防护绿地 | — | 1.81 | 2.09 | 2.03 | |||
广场用地 | — | 0.26 | 0.30 | 0.29 | ||||
总计 | 41.42 | 86.47 | 100.00 | 97.16 | ||||
(备注:至2020年,规划人口0.89万人)
城镇总体规划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战略纲要,是关于城镇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步骤。要将城镇总体规划付诸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由于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更需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落实措施,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综合开发,保证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城镇规划的有关法规的宣传,增强全镇人民的城镇规划和遗产保护意识,使全镇人民了解城镇总体规划在各项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全镇人民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同里镇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执行总体规划、保护规划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建设的法制监督和执法机制,城镇总体规划应向公众展示,规划实施管理应接受公众监督,保证总体规划依法严格实施。
****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政府管理城镇的重要手段,****政府主****领导小组,涉及城镇规划和建设的重大问题,****小组共同决策,提高城镇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和决策的权威性。
进****管理部门的管理力量,增加必要的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以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的投入,以适**镇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发展需要。
城镇规划管理是实施城镇规划的关键环节,城镇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要靠规划管理去组织实施。要建立规范化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健全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提高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思想、广筹资金,必须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根据城镇建设的重点,积极推动城镇的开发建设,拓**镇建设资金渠道,保证规划实施。
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根****建设部署,选定开发建设地段,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大规模和短期的开发行为。同时,据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原则,吸引各方投资,把房地产业作为开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
对不同类型的地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引导按规划进行土地使用功能的调整,对于政府鼓励的开发地段和开发项目,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促进规划实施。
逐步实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化经营和有偿服务原则,逐步形成基础设施与城镇同步协调、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城镇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要尽快着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近期开发地段以及其它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城镇规划体系,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