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古建筑群数字化保护工程招标项目的潜在供应商应在线上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4年12月30日 09时30分(**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
一、数字化采集技术要求
1.1 建筑群环境数字化采集要求
(1)采集和工作范围
大空间倾斜摄影的工作范围应涵盖广济寺的整个保护区划,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包含广济寺古建筑群及周边**公园、博物馆、硅化木园等,并在倾斜摄影基础上制作完成整体的正摄影图和该区域1:500平面图。
(2)建立测区控制点
为了统一数字化保护工作数据的坐标系,并为后续的文物持续监测做好基础工作,在广济寺建筑群建立 3 个永久控制点,采用强制对中器和水准点埋设,并施工在冻土层以下,确保控制点的稳固。
(3)布设临时航飞控制点
在被拍摄区域人工布设 6-10 个控制点,布置均匀合理,覆盖全部航飞数据采集测区,并通过RTK 测量并记录坐标信息。
(4)摄影范围及技术路线
本项目大空间数字化信息采集使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加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倾斜摄影范围为涵盖广济寺的整个保护区划,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单体文物建筑外立面使用建筑全方位环绕拍摄,应保证各处均有清晰可用的照片,保证建筑外部数据采集率不低于85%。大场景纹理分辨率不低于2厘米/像素,单体文物建筑外部分辨率不低于1厘米/像素。
(5)广济寺建筑群大空间数字化信息采集
广济寺建筑群三维空间信息采集成果要求:广济寺建控保护区域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精度2.5cm/像素;广济寺建控保护区域地形图成果要求比例尺1:500;广济寺建筑群倾斜摄影三维数字模型成果要求精度2.5cm,分辨率优于2cm,重点部位分辨率优于1厘米。
1.2 全景影像记录
(1)全景站点分布
制定影像采集基站分布图,确保文保单位全景影像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覆盖主要游览参观路线,并重点关注重要的建筑、碑刻等文物对象。
(2)影像采集
拍摄时根据现场作业环境、相机参数、建筑特点等情况,以参观者的视角来全方位多站点拍摄,保证每两个站点可以无缝衔接。拍摄时选择阴天或者每天的早晚光线均匀,没有阳光直射的时候进行拍摄,拍摄前只用测光表对现场环境光进行测量。
全景影像记录要求不少于100个点位的全景采集,采集制作交互的全景系统;全景照片要求拍摄制作完整,包括地面和天空。
(3)数据处理
1)高保真真彩实景还原
该影像从色彩的角度和空间信息角度可真实还原建筑外部及内部的情况。
2)快速浏览系统
将高保真真彩实景图像信息经过专业处理,生成可以快速浏览的全景影像资料。
1.3 建筑本体数字化采集
根据广济寺建筑分布与建筑特点,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以全景扫描的方式进行三维扫描。设备的每站数据采集精度≤1mm,在数据采集时,使用全站仪布网测绘的方法来控制每一站的拼接误差,以保证最终数据的精度。最终的古建筑数据精度为≤2mm。建筑要求点云覆盖率达到 85%以上。
(1)采集和工作范围
建筑信息采集主要包括天后宫、广济寺、昭忠祠、观音殿,建筑信息采集明细内容如下列:
① 天后宫建筑
编号001,天后宫山门,硬山式,长为10.91米,宽为7.05米,高为7.11米,76.9平方米。
编号002,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硬山式,长为23.44米,宽为8.84米,高为7.04米,207.2平方米。
编号003,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硬山式,长为23.44米,宽为8.84米,高为7.04米,207.2平方米。
编号004,天后宫东碑亭,四面攒尖式,长为3.6米,宽为3.6米,高为6.79米,12.96平方米。
编号005,天后宫西碑亭,四面攒尖式,长为3.6米,宽为3.6米,高为6.79米,12.96平方米。
编号006,天后宫过厅、朵殿,硬山式,长为27.18米,宽为5.34米,高为6.89米,145.14平方米。
编号007,天后宫二进院东配殿,硬山式,长为11.07米,宽为7.93米,高为7.4米,87.78平方米。
编号008,天后宫二进院西配殿,硬山式,长为11.07米,宽为7.93米,高为7.4米,87.78平方米。
编号009,天后宫大殿,硬山式,长为24米,宽为13.2米,高为9.00米,316.8平方米。
② 广济寺建筑
编号010,广济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长为23.5米,宽为10米,高为11.9米,235平方米。
编号011,广济寺关帝殿,前卷棚后悬山式,长为32.00米,宽为15.6米,高为8.41米,499.2平方米。
编号012,广济寺东碑亭,四角攒尖式,长为4.43米,宽为4.32米,高为7.23米,19.1平方米。
编号013,广济寺西碑亭,四角攒尖式,长为4.43米,宽为4.32米,高为7.23米,19.1平方米。
编号014,广济寺东配殿,硬山式,长为23.76米,宽为7.1米,高为6.21米,168.7平方米。
编号015,广济寺天王殿,硬山式,长为18.84米,宽为13.42米,高为8.00米,252.8平方米。
③ 昭忠祠建筑
编号016,昭忠祠大殿,硬山式,长为18.00米,宽为8.65米,高为7.63米,155.7平方米。
④ 广济寺塔
编号017,广济寺塔,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高为71.5米,
⑤ 观音殿建筑
编号018,观音殿(中殿),硬山式,长为9.2米,宽为7.37米,高为6.78米,67.8平方米。
编号019,观音殿(东配殿),硬山式,长为9.2米,宽为7.37米,高为6.78米,67.8平方米。
编号020,观音殿(西配殿),硬山式,长为9.2米,宽为7.37米,高为6.78米,67.8平方米。
(2)外业工作流程
本项目采用全站仪整体布网控制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建筑数据信息。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首先在建筑周边布设十字标靶,使用全站仪逐个记录标靶信息,再选择合适的地点安装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将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固定于地面。三维扫描仪每次进行数据采集时只能扫描到部分物体,因此必须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扫描。
(3)建筑信息采集具体要求
单体建筑点云模型精度为≤2mm,建筑要求点云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建筑色彩信息含每个建筑BIM模型(构件级)建筑三维纹理模型和建筑分辨率50DPI彩色正射影像图;
建筑法式测绘,古建筑带尺寸的单体建筑各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横剖面、纵剖面、屋顶俯视正摄影像图,总平面图绘图比例1:200,平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100;立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50-1:100;剖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50。
建筑病害调查,成果要求包括古建筑病害图、古建筑病害统计表、古建筑病害勘察照片。
(4)内业工作流程
应包括原始数据配准、去噪去冗余、点云优化、室内精细测量、BIM 建模等工作。
(5)成果输出
每个单体建筑点云模型(点云精度优于2毫米,点云分辨率不大于2毫米);
每个建筑BIM模型(构件级);
摄影测量获取单体建筑各正立面屋顶俯视正摄影像图(相对实物分辨率优于5毫米)
各建筑线画图,包括正立面、侧立面、背立面、横剖面、纵剖面、屋顶俯视图(总平面图绘图比例1:200,平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100;立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50-1:100;剖面图绘图比例不小于1:50。)
1.4 彩画、木雕、石刻数字化采集
针对精细化的文物对象,要求采用更高精细度的采集手段来采集对象的几何形状,并采用色彩还原要求较高的色彩管理方式进行对象纹理的采集和处理。采用结合地面扫描仪和摄影测量的不同特点,将扫描仪点云产生的空间位置信息,局部高精度的细节采用手持扫描仪进行扫描,作为摄影测量结果的定位基准和位置参考,并通过内业数据处理完成文物对象三维模型和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1)采集和工作范围
彩画、木雕、石质文物信息采集(天后宫),明细内容如下列:
编号1,天后宫山门正面西次间阑额
编号2,天后宫山门正面明间阑额
编号3,天后宫山门正面东次间阑额
编号4,天后宫山门背面西次间阑额
编号5,天后宫山门背面明间阑额
编号6,天后宫山门背面东次间阑额
编号7,天后宫山门内西墙阑额
编号8,天后宫山门内东墙阑额
编号9,天后宫山门外西墙阑额
编号10,天后宫山门外东墙阑额
编号11,天后宫山门内东横梁东面
编号12,天后宫山门内东横梁西面
编号13,天后宫山门内西横梁东面
编号14,天后宫山门内西横梁西面
编号15,天后宫山门外西横梁东面
编号16,天后宫山门外西横梁西面
编号17,天后宫山门外东横梁西面
编号18,天后宫山门外东横梁东面
编号19,天后宫山门内西次间天花
编号20,天后宫山门内明间天花
编号21,天后宫内东次间天花
编号22,天后宫山门外东次间天花
编号23,天后宫山门外明间天花
编号24,天后宫山门外西次间天花
编号25,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一阑额
编号26,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二阑额
编号27,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三阑额
编号28,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四阑额
编号29,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五阑额
编号30,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六阑额(1)
编号31,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六阑额(2)
编号32,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七阑额(1)
编号33,天后宫一进院西配殿南七阑额(2)
编号34,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一阑额
编号35,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二阑额
编号36,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三阑额
编号37,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四阑额
编号38,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五阑额
编号39,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六阑额
编号40,天后宫一进院东配殿南七阑额
编号41,天后宫厅房正面西次间阑额
编号42,天后宫厅房正面西稍间阑额
编号43,天后宫厅房正面东稍间阑额
编号44,天后宫厅房背面东次间阑额
编号45,天后宫厅房背面明间阑额
编号46,天后宫厅房背面西稍间阑额
编号47,天后宫厅房背面东稍间阑额
编号48,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东墙横梁
编号49,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东横梁东面
编号50,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东横梁西面
编号51,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西横梁东面
编号52,天后宫厅房一进院部分西横梁西面
编号53,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西墙横梁
编号54,天后宫厅房一进院部分西墙横梁
编号55,天后宫厅房一进院部分西横梁西面
编号56,天后宫厅房一进院部分西横梁东面
编号57,天后宫厅房一进院部分东横梁西面
编号58,天后宫厅房背面西次间阑额内侧
编号59,天后宫厅房背面明间阑额内侧
编号60,天后宫厅房背面东次间阑额内侧
编号61,天后宫厅房正面东次间阑额内侧
编号62,天后宫厅房正面明间阑额内侧
编号63,天后宫厅房正面西次间阑额内侧
编号64,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明间天花
编号65,天后宫厅房二进院部分西次间天花
编号66,天后宫二进院东配殿阑额南一
编号67,天后宫二进院东配殿阑额南二
编号68,天后宫二进院东配殿阑额南三
编号69,天后宫二进院西厢房阑额南一
编号70,天后宫二进院西厢房阑额南二
编号71,天后宫二进院西厢房阑额南三
编号72,天后宫大殿西尽间槅扇
编号73,天后宫大殿西稍间槅扇
编号74,天后宫大殿西次间槅扇
编号75,天后宫大殿明间槅扇
编号76,天后宫大殿东次间槅扇
编号77,天后宫大殿东稍间槅扇
编号78,天后宫大殿东尽间槅扇
编号79,天后宫大殿东尽间阑额
编号80,天后宫大殿东稍间阑额
编号81,天后宫大殿东次间阑额(1)
编号82,天后宫大殿东次间阑额(2)
编号83,天后宫大殿西次间阑额
编号84,天后宫大殿西稍间阑额
编号85,天后宫大殿西尽间阑额
编号86,天后宫大殿天花西一
编号87,天后宫大殿天花西二
编号88,天后宫大殿天花西三
编号89,天后宫大殿天花西四
编号90,天后宫大殿天花西五
编号91,天后宫大殿南天花东一
编号92,天后宫大殿南天花东二
编号93,天后宫大殿南天花东三
编号94,天后宫大殿南天花东四
编号95,天后宫大殿南天花东五
编号96,天后宫东碑亭北面(1)
编号97,天后宫东碑亭北面(2)
编号98,天后宫东碑亭东面(1)
编号99,天后宫东碑亭东面(2)
编号100,天后宫东碑亭南面
编号101,天后宫东碑亭西面
编号102,天后宫西碑亭北面
编号103,天后宫西碑亭东面
编号104,天后宫西碑亭西面
编号105,天后宫西碑亭南面
编号天—1,清乾隆“**子”
编号天—2,碑首上刻“安澜郎补天”
编号天—3,碑首上刻“永久千秋”
编号天—4,碑首上刻“光景常新”
编号天—5,天后宫公捐修费碑记
编号天—6,天后宫碑记
编号广—1,重修大广济寺碑记碑之一正面,碑首上刻“大广济寺”四字篆书
编号广—2,重修大广济寺碑记碑之二正面,碑首上刻“福禄喜寿”四字篆书
编号广—3,重修大广济寺碑记碑之二正面,碑首上刻“皇图巩固”四字篆书
编号广—4,重修大广济寺碑记碑之二正面,碑首上刻“万善同归”四字篆书
编号广—5,重建前殿碑记,碑首上刻“锦城大广济寺重建前殿碑记”十二字篆书,
编号广—6,赵公布施碑,碑首上刻“万古流芳”四字楷书。
编号广—7,明嘉靖“**子”
编号广—8,明嘉靖“**子”
编号昭—1,敕建昭忠祠碑记,碑首上刻“敕建昭忠祠碑记”七字篆书。
(2)近景摄影测量
使用高清摄影技术采用数码单反照相机,记录文物表面的全方位多角度彩色照片,通过专用软件计算生成精细三维模型。
(3)手持高精度三维扫描
使用高分辨率、高精度手持三维扫描仪,准确识别锋利的雕刻痕迹的和砖雕、石刻、 木雕包括彩画表面的沥粉的细小凸起,特别适合复杂木雕的细节记录,作为激光三维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的成果的高效补充。
(4)彩画、木雕、石质文物信息采集具体要求
彩画、木雕三维点云模型精度2毫米、分辨率1毫米;
彩画、木雕、石质文物彩色三维模型几何精度2毫米;纹理分辨率:相对实物对象大于等于150DPI,局部高精细部位大于等于300DPI;
彩画、木雕、石碑、**子文物正射影像图分辨率300DPI。
(5)内业工作
1) 使用色彩和相机校准文件对影像文件进行校准和纠正;
2) 检查每一幅图像是否变形、模糊、失真或错误;
3) 影像经过相关计算,生成三维点云,从三维扫描的点数据中提取的特征点,将三维模型进行定向,进一步生成具有精确可量测的三维彩色模型和立面彩色正射影像;
4)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生成的点云数据中建立控制点,为文物 DEM 模型进行校准和尺寸赋值,带有高清彩色纹理的彩色三维模型;
5) 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在模型处理软件中,通过选取院落建筑模型与影像上相同特征点,计算相片姿态参数,将影像映射到三角网优化模型上,形成真彩色三维模型;
6) 将模型与彩色正射影像按照通用格式导出并保存。模型格式可为 obj格式等。
1.5 病害调查
(1)建筑病害调查内容
****基地面是否变形,表现为建筑物基础、台基、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基础由于出现空洞,强度降低,导致上层砌体下沉,分为整体沉降和局部沉降两种;大木结构变形,表现为建筑物大木结构歪闪、下沉、错位、变形、脱榫和断裂等情况,致使结构强度降低,导致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结构变形;小木结构残损及变形,表现为建筑物门、窗、天花等内外檐装修构件的破坏、变形;建筑屋面残损,表现为屋面瓦件缺失, 杂草丛生,屋面防水性能降低,发生漏雨现象,对室内文物造成破坏。
具体部位如下:柱子残损勘察;斗拱残损勘察;枋类残损勘察;梁架结构残损勘察;椽望残损勘察;墙体病害勘察;屋面残损勘察;门窗残损勘察等。
(2)彩画病害调查内容
彩画病害常见类型主要包括:裂隙、地帐脱落、颜料脱落、 积尘、水渍、变色、空鼓、起翘、微生物损害、人为损害、动物损害等。
为了更好识别和确定起翘和裂隙类的病害,重点病害部位需要进行侧射光拍摄,通过拍摄侧射光照片得到彩画病害程度的判定。
彩画病害调查结果为病害图,病害图中需要标明各类病害的类型、面积和比例。并进行相关病害类型的汇总统计,指导彩画预防性保护下一步需要深入进行的工作
(3)石质文物病害调查内容和要求
广济寺建筑群中本次数字化保护的石质文物为**子和石碑,首先要进行大的结构性病害调查,然后主要进行的是石质文物表层劣化病害勘察。
广济寺石质文物普遍存在大量的表层劣化病害。主要调查病害类型和分布区域,围绕重点病害进行重点评价和分析病害特征、病害形成原因及影像因素分析,为保护修复和防风加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要求
2.1 系统建设目标
基于广济寺文物数字化采集数据的基础和经过整理的数字化成果数据,解决数据管理、使用、可视化方面的需求,建设一套稳定可靠、易于实施和使用的管理和应用系统。
(1)数据可视化
系统开发的核心应用是解决遗产数字化后的数据可视化问题,避免目前的数据成果需要依赖专门的软件及****工作站;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成为 B/S 结构的系统,通过浏览器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客户端采用主流配置或稍低的电脑就可以进行浏览及数据的使用。系统要能支持常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浏览显示,包括高清晰超高分辨率大图、建筑 BIM 模型和精细文物的三维模型。
(2)系统安全性
对成果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避免数据的非授权使用和复制,确保成果数据的安全,可根据权限设置用户对数据访问的限制。
(3)易于实施和使用性
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工具类系统,应该尽量避免繁杂的使用方法,易于上手使用。软件平台也需要易于实施和上手。
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用户与权限管理
系统提供用户管理和角色管理功能,管理员可以创建、编辑和删除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并通过角色对用户进行统一的功能授权,确保系统安全。
(2)项目管理
管理员可以创建、编辑和查看项目,管理项目信息和项目成员,并对项目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和权限设置,实现不同项目**的有效管理。
(3)系统日志
为了更好的保证系统操作安全,系统对所有的成员的操作历史进行日志记录,方便系统审计员定时查看成员的系统操作日志,及时发现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以及时纠正。
(4)公告管理
管理员可以发布公告信息,用户在项目首页可以及时查看平台最新公告动态。
(5)全局导航
提供用户信息展示、项目信息展示和系统设置入口,方便用户快速访问常用功能。
(6)系统登录
用户通过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登录系统,系统具备安全防护机制,防止暴力破解。
(7)项目首页
展示项目统计概览,包含各类**信息统计、空间使用量统计,让用户快速了解项目整体情况。
(8)数字**检索
提供多种检索条件,支持组合检索,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
(9)数字**管理
支持多种类型**的上传、预览、下载、基本信息编辑、删除等操作,并提供丰富的**可视化功能,包含高分辨率大图、建筑模型、文物模型等常见多媒体**查看,方便用户对**进行管理和利用。
(10)**标签
支持为**添加标签,方便用户对**进行分类管理和检索。支持按标签搜索**、**标签、编辑标签、取消**标签设置。
(11)**星标
用户可以对感兴趣的**进行星标收藏,方便日后查看。
(12)回收站
提供**误删后的恢复功能,保障数据安全。
2.3 数据安全策略要求
数据安全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数据存储安全、数据规范化管理、用户权限控制。
(1) 数据存储安全
数据统一存储,集中管理,存储系统运行可靠。
(2) 数据规范化管理
数据唯一性,分类合理,便于查找和检索。文档命名规范。
(3) 用户权限控制
防止非授权的访问,避免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下载或编辑。需要完善的授权机制,通过用户角色,并通过对项目或特定数据进行授权。实现即灵活,有容易使用的方式。
2.4 可视化开发
(1)高清晰正射影像的可视化开发
对彩塑、壁画、建筑、石刻等的高清晰正射影像图,进行网络可视化浏览。
(2)三维精细化模型的可视化开发
三维精细化模型可视化开发要提供的功能有:模型存储加载和显示、模型交互操作。
局部查看功能帮助用户查看模型详细信息和特征,以提高模型的可视化和可理解性。
三维精细模型点云效果、线框效果查看
(3)文档的网络化浏览
数据可视化,除支持成果的图片、三维模型等外,也需要对常用的文档类型进行网页上浏览查看。
(4)图片**可视化
可以上传数字**相关图片进行可视化展示,包括高清晰分辨率大图、六视图、病害图等多种类型图片**。
(5)BIM模型可视化
1. 支持BIM模型通过剖切盒的方式来进行模型剖切,用户可以查看模型的剖切效果。
2. BIM模型量测:BIM模型需要支持可以通过距离、角度进行量测。
三、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要求
3.1 基本要求
分为剧本创作、视频素材搜集、动画制作、后期剪辑、配乐剪辑、润色修饰 6 个步骤。前期剧本创作过程中共约 10 个分镜头脚本设计,素材地点等。围绕这些镜头进行创作,展现广济寺古建筑群所经历的沧桑变化和传奇,同时添加配音、音乐等与画面形成高度契合。加深民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增强民众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2 展示数据制作
基于本项目建筑三维模型数据,制作本次多媒体内容展示数据。
(1) 建筑原貌还原:充分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基于建筑现状三维模型数据,还原建筑特定时期面貌。
(2) 场景制作:制作广济寺历史变迁的建筑、场景变化的电子沙盘
3.3 真实场景采集
除整合本项目制作的三维模型数据外,仿真数字媒体**还可以融合部分真实场景信息,对广济寺当前的真实场景进行真实记录。但在真实场景采集前,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主要考虑声音、 光线和机位等问题。
(1) 声音方面:首选安静的场所,远离喧闹的街道,同时,所有在场工作人员均需关闭手机、对讲机等可能产生噪音的设备。
(2) 光线方面:拍摄场地的光线充足,光线达到拍摄要求。
(3) 机位选择:摄像机机位的选择既要考虑保证清晰流畅地拍摄到中近景,又要考虑可以进行全、中、近景甚至特写地切换,以免视角单一枯燥。
四、其他要求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