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茶香飘出大山外
——政府采购支持**省**县茶农增收茶产业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乐佳超 郑杨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茶叶承载着众多脱贫户增收致富的故事。近年来,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供销**总社等部门的推动下,各级****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促进了茶产业发展,也极大地推进了乡村产业**。
日前,记者深入**省**市**县(以下简称宁洱县)进行采访调研,探寻刻画****政府采购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乡村**的故事。
种茶:多方式紧联结帮助农户增收
高山云雾出好茶。宁洱县雾露山,平均海拔1800米,常年云遮雾绕,因此,这里出产的茶叶品质也颇受茶客们的认可。
雾露山中有一片特殊的茶园,这里的茶树不像其他茶园一排排整齐排列、紧密相连,而是稀疏地分布在山坡上,每棵茶树前后隔着三四步的距离。“这儿原来也是成排的茶树,十多年前,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我们做了仿古茶园的改造,对茶树进行‘间伐’,把成排的老茶树每5株伐4株留1株。”这片茶园的所有方普****公司****公司)总经理汪俊华告诉记者,茶园不用除草剂,由人工贴地除草,不用化肥农药,施用专门定制的有机肥。“前些年,县财政还采购了一批香**等各类调节树树苗,发给我们这些茶园种在茶树之间,不仅能预防虫害,还能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生物多样性,促进茶园生态平衡。”汪俊华说,改造后的有机仿古茶园,虽然茶树数量减少,鲜叶产量也随之下降,但能让茶树更好地获取养分,产出的茶叶内含物质更饱和、品质更高,口感大幅提升,制成的有机茶价格比之前提升了至少六七倍。
茶叶价格的提升,不仅让企业得到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让当地农户获益。茶园雇佣了普义乡端金村的20户农户作为固定用工,专门负责茶树管理工作,其中有7户是脱贫户。每到鲜叶采摘季、茶树修剪期等季节性用工时,他们还会临时雇用周边村子的农户来干活。“鲜叶采摘,其他茶园是几块钱一公斤,我们给农户15元一公斤。季节性用工我们一般给农户170元一天。”汪俊华说,除了仿古有机茶园,在普义乡干塘村,还通过“公司+**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一个主做现代茶****基地,涉及农户146户,其中有112户脱贫户,解决了村里农户种茶难、卖茶难等问题,有效帮助农户增收。
端金村村民彭发萍和叶美两家都曾因各自家人患病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茶园的固定用工,她们通过辛勤劳作,让家庭摆脱了贫困。“我家管着十多亩茶园,大概有2000株茶树。”面对记者,彭发萍略显拘谨,谈到收入,她露出了淳朴的笑容。她告诉记者,现在每人每年大概有万把块钱的收入,一户差不多能挣三四万元。叶美除了在茶园工作,自家还靠种一些茶树和咖啡树来增收。“我们两家都买上了小汽车。”叶美笑着说。
“我们在宁洱县******基地,雇用的农户中有16户脱贫户。”******公司****公司)总经理董静枫告诉记者,他们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有机茶种植管理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以提高茶叶的收购价格,而且还通过收购农户的鲜叶,对脱贫户生产的茶叶保证兜底收购,雇佣农户采摘鲜叶、人工除草、人工施肥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每年能帮每户脱贫户增收约3万元。
制茶:老技艺新尝试促进产业发展
鲜叶采选、杀青、揉捻、蒸压成型……“**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汪俊华介绍起**茶制茶工序尤为专注。****公司的茶叶初制厂,由于季节原因厂里没有开工,只有一个个制茶设备严格按工序摆放着。结合汪俊华极具画面感的讲解,记者的脑海中能清晰地勾勒出采茶季厂里忙碌的景象,鲜叶在这里经过层层“历练”,融合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转变成散发着浓香的干茶。
****工厂,穿戴着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拣剔、压饼、包装等环节各自忙碌着。“我们坚持用传统技艺制茶,还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一些新设备。**,正在拣剔的这些干茶都是经过静电除杂设备除去了灰尘、碎片等杂质的,现在这里再用人工剔除一些碎叶、茶梗。”董静枫说,虽然经过这样的工序茶叶损耗很大,但对比简单的人工拣剔,它制成的茶更干净卫生,泡出来的茶汤更透亮、品质更高。
除了坚守传统工艺,这两家企业也在不断创新。董静枫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茶、红茶、白茶、绿茶外,困鹿公司近年来一直在以较高的频率推出新品。**,选用乌龙树种茶叶制作的一款白茶,具有独特的香气;还有一款古树晒红,相较传统滇红口感更柔和,而且越陈越香,适合长期存放。这些新品都颇受消费者喜爱。
****公司也在茶叶与养身等“赛道”进行着尝试。例如,将双参石斛、余公子、胖大仁、荷明子、枣参子等药材分别与茶叶融合,制作成各种功效的茶饮;还在一款**熟茶渥堆发酵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使制成的**熟茶更具健康属性,等等。此外,公司还拓展了“农文旅”板块的业务,在端金村建设了“茶园+**茶文化+旅游”的项目,通过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旅游,促进茶叶销售,更好地帮助农户致富。
“作为**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要传承技艺,更多的还要传播**茶文化。”汪俊华说,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搞“农文旅”项目,都是希望能更好地推广弘扬**茶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只有文化传得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让当地茶卖得更多、卖得上价,茶农能多种些茶、多采些茶、多挣点钱。
卖茶:选好品搭好桥融入**市场
在当下,想多卖茶,很难。
近年来,**茶在经历了资本疯狂炒作、价格暴涨、泡沫破灭、市场下行的过程之后,如今市场竞争加剧,给企业销售带来不少困难。
搞过传统电商,做过电视购物,上过各种茶博会,试过直播带货……这些年,****公司在销售上可谓全线出击、不断开辟“新战场”。“我们早在2007年就开始接触电商业务,起初在电商平台上一天能轻松卖几千单,现在渐渐地做传统电商越来越难。”董静枫介绍说,茶博会等线下活动的销售情况越来越不理想,展位费加上路费等支出,很可能参加一次要亏钱一次。直播带货返点折扣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小,自己搞直播团队又投入太大,所以公司的销售就遇到了瓶颈。
2022年,一位朋友告诉董静枫,****政府采购支持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的政策,还有一个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以下简称“832平台”),****政府的订单,建议她也去试试。一听到有新的市场机会,而且朋友也已经尝到了“甜头”,董静枫马上心动了。****公司符合政策要求,很快就提交申请并顺**过相关部门审核入驻了“832平台”。
“‘832平台’跟其他电商平台还真的不一样。”董静枫说,“832平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脱贫地区的企业会更包容,不会动不动就退货,哪怕货有一些瑕疵也能很容易地协商解决。而且其他电商平台是完全市场化以盈利为目的,“832平台”则更多地体现了公益性**策性。
“我们已经把****旗舰店关了。接下来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832平台’,****政府采购市场。”汪俊华说,2020年1月,****公司就入驻了“832平台”。几年下来,她发现,对比其他电商平台,“832平台”不用交各种名目的费用,不抽取佣金,也没有花钱引流、花钱参加促销等营销支出,所以公司每单的利润会比在其他电商平台的更高。
“平台不仅要帮助供应商销售,而且要把真正好的农副产品带给采购人。”“832平台”选品负责人王建军介绍说,一方面,平台每周坚持为供应商提供免费的培训等服务,****政府采购市场、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服务采购人。另一方面,平台团队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挖掘出一批乡村特色、品质优良、服务满意的产品作为“乡村好品”,在产品的外包装、卖点、定价等方面与供应商进行沟通改进,全方位提升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然后进行重点宣传推广。这其中,品质和价格尤为关键。以这两家茶企为例,平台会建议他们只做“口粮茶”,而且“口粮茶”也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设置合理的价格。
记者在“832平台”上看到,困鹿公司的产品价格在40多元到500元之间,超八成产品在300元以下。****公司的绝大部分产品在29元到300多元之间,只有2件3公斤和4公斤的大箱茶叶单价较高,在千元左右。两家的产****政府采购厉行节约的要求,而且还有不少品质不错的有机茶叶品类。
通过政府采购和“832平台”,越来越多的茶叶开启了一段段从产地到**各地的旅程。2024年,全县茶叶面积33万亩。其中,生态茶园面积20.4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0.36万亩,野生古茶园面积12.16万亩。预计产量1.37万吨,农业产值9.77亿元,同比增长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25亿元,同比增长4%,批发零售销售额22.74亿元,同比增长6%。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每年能通过“832平台”完成数十万元到100多万元的销售额,能占到企业全渠道销售额的六成,“832平台”已成为各自企业的重要销售渠道。两位负责人也坦言,他****学校、****工会采购为主,很多单位在“832平台”上采购公务用茶还有一些顾虑和难点。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采购单位将脱贫地区的茶叶作为会议室用茶、接待用茶,带动更多的茶农脱贫增收。
让众多企业受益的“832平台”是中国****公司建设运营的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中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国生表示,“832平台”聚焦脱贫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搭建起脱贫地区“土特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桥梁。通过打造“乡村好品”农业特色品牌,让更多的脱贫地区优质农副产品融入**大市场。下一步,平台将进一步优化供应端,扩大采购端,引导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金融企业、高校、军队以及其他市场主体和个人等,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实现多方同频共振,高质量地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