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政策、人才、智能化”,夯实“新能源之都”领先地位的建议》(第0002号)的提案收悉,我局经认真研究,**市委人才办、科技局、商务局等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2023年,全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效。我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新能源之都10条”政策措施,与“创新20条”“产业30条”等政策形成正向叠加合力。市委、市政府成立书记、市长为双****领导小组,组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应用推广3个工作组协同发力,建立完善月度工作例会、任务清单销号、综合督查检查等常态化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工作调度和落实推进。各成员单位在“新能源之都”建设过程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操作、易推广的经验做法,其中不乏一些首创性、突破性举措。各部门同频共振配套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工作方案、行动计划,市人才办、发改委、**局、海事局等15个部门和单位共出台了27项文件推进各领域新能源之都建设,打出了政策措施组合拳。创新地方立法和标准保障,《**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和《新能**市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深化新能源领域“揭榜挂帅”产学研**机制,针对17个新能源“堵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合同金额超5000万元。新能源重点企业共引进人才2.2万人,引进新能源产业人才项目超150个,数量均连年上升。成立**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推动120名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2023年,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工业产值达7681亿元,为全市迈进“GDP万亿之城”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新能源整车完成产量67.8万辆,全省占比70%,实现同比增长97.3%。动力电池全年产量达106.3GWh;光伏产业实现稳步增长,光伏电池片产量18.44GW,组件产量20.3GW,5家光伏企业进入**组件出货前20强。新能源已经成为**城市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国内外来**采访、调研、交流的媒体和考察团络绎不绝,充分肯定**在新能源产业取得的发展。 我市将持续围绕“政策、人才、智能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机遇,进一步夯实“新能源之都”领先地位。 一是优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产业为引领,以“1028”产业体系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强化顶层设计。自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省《意见》”)印发以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单位逐条对照省《意见》要求,于3月中旬印发2024年《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工作措施清单》80项和《向上对接争取重点事项》20项,全面涵盖省《意见》各条内容,每项措施和事项均明确了量化目标或具体工作内容,并分解至各辖市、区和各成员单位,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常态化工作机制要求,每月做好重点工作进度月度调度,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优化产业体系。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机遇,加快推进“1028”产业体系框架构建,推动“发储送用网”生态闭环进一步成型,形成新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超强矩阵。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焕新,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动力及储能电池等**产业壮大,推动氢能、车联网、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培育,加快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国际化,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金融赋能。放大产业基金乘数效应,联合省战略性**产业基金拟设立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用好用足市级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助推优质企业提档升级。支持新能源领域企业加快股改上市进程,推动中瑞电子、永臻科技、常友科技等3家过会企业尽快发行上市;常荣电器、金康精工、三协电机、永成汽车、泽润新能、晟威机电等企业加快审核;资本市场新能源领域**板块市值力争超5500亿元。 二是加**能源产业人才引育工作力度。持续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全力做好新能源领域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服务保障,为**建设新能源之都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出台《关于全力服务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的意见》,对加快打造新能源产业人才集聚区明确具体要求。深入实施“**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确保全年集聚新能源产业领域顶尖型高层次人才团队1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不少于150个,构建新能源产业人才矩阵,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高地。加大平台载体扶持。围绕新能源产业领域技术攻关重点,给予重点平台定制化人才政策,个性化支持新能源产业创新平台提速发展。平台内孵化并已获得平台拨投结合支持的原始创新类项目,申报市级拨投联动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协同式拨投联动资金支持。建立市级高水平创新平台事业编制“保障池”,统筹划拨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助力新能源产业高水平创新平台集聚领军人才,打造产业前沿基础研究力量和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大人才金融扶持。依托“**金谷”,建强以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科创母基金为核心的新能源人才基金体系,优化天使基金运行模式,用好“拨投联动”机制,注重政府性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不同层次基金衔接,实现“人才基金”与“产业基金”接续发力,在新能源领域孵化更多有潜力的、具备高成长性的人才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为新能源产业人才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的“人才贷”服务,加快创新用能权、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 三是积极应对新能源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有针对性地加大创新型企业的招引和培育,持续打造更优的创新生态。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大学、国家新****中心在新能源装备产业领域的**,建设国内首个机床整机精度保持性测试平台,争创省级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长三角碳纤****中心、清洁****中心****中心,统筹协调创新**集聚,加快工程复材、钠离子电池等研发平台建设,突破智能化系统总成、电力电子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相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支撑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加大对企业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围绕新能源产业智能化重大技术需求,挖掘和推荐新能源领域企业、研发机构申报科技项目,组织“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项目超10项;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2024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联合资助项目,对新能源产业智能化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天合光能、**时代、国创移动能源等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牵头,围绕新能源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等方向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协同研发。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招引。依托我市新能源产业先发优势,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有针对性地加大智能化、网联化领域创新型企业的招引、培育和支持,特别是聚焦智能化系统总成、电力电子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智能网联领域创新型企业、行业“隐形冠军”、高科技“独角兽”等项目的招引,同时通过“**英才计划”等政策,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团队,带动相关项目的落户。深入推进全要素招商,围绕新一代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能源和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汇编新赛道产业招商地图。持续推进产业智能化培育。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一轮“十百千”工程,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聚焦中小企业转型痛点难点,发布一批“小快轻准”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引导中小企业进行上云、哑设备改造等轻改造,全面提升“机器人+”“工业软件+”应用水平。建设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算力规模100P,在制造业中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发挥**“智造”优势,推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数据要素汇集聚能、转化流动、价值催生,不断激发“数据红利”“创新红利”,为优质人才、项目落地**营造良好环境,为优化完善地区数字经济产业结构提供坚强保障。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细化落实新能源之都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推进,围绕“万亿之城再出发”的使命任务,纵深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 签 发 人:薛庆林 经 办 人:席苏星 联系电话:****1280 **** 2024年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