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草卡镇至卓归村公路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115********663079W | 建设单位法人:多吉次仁 |
吉国璞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自治区**市**县 |
**自治区**市**县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市**县草卡镇至卓归村公路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31-城市道路(不含维护;不含支路、人行**、人行地道)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G5419-G5419-其他城市公共交通运输 |
建设地点: | **自治区**市**县 |
经度:94.58885,94.58509 纬度: 30.86847,30.87908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7-08-30 |
昌环发〔2017〕1384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1321.58 |
78 | 运营单位名称:**** |
115********663079W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0191MA6TFY4N2G | 验收监测单位:无 |
无 | 竣工时间:2018-06-10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11-21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2-19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s://www.****.com/gs/detail/2?id=41121CjTMG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改扩建 | 实际建设情况:改扩建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本项目起于**市**县**乡与G349线相接,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N30°47'51.26",E95°7'41.08"),终点止于森卡村,终点桩号K0+828.986(坐标为:N30°47'34.83",E95°7'59.23"),项目路线全长0.829km。 建设内容:本项目道路全长为0.829km,全线设计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6.5m,本项目在K0+070**1-08m混凝土空心板桥。 | 实际建设情况:项目位于****市**县**乡,项目起于**市**县**乡与G349线相接,终点位于森卡村,本项目全长0.829km。项目实际建成道路全长为0.829km,全线设计行车速度20km/h,路基宽度6.5m,本项目在K0+070**1-08m混凝土空心板桥。项目建设内容及构筑物结构均同环评阶段一致,未发生变更。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1、路线平面、纵面线形设计 1)平面设计原则 平面设计方面,由于该项目为改(扩)建公路,在路线选择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沿原有道路展线。 ①本项目为改扩建公路,选线时基本沿原有道路走向,尽量争取路线短直,同时依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以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根据项目的性质,道路的功能、等级、沿线自然状况及控制条件,合理选用技术标准进行选线。 ②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路线走向的要求,使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很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还能有效改善地方交通状况,促进当地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向前发展。 ③少拆迁、少占耕地,避免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和破坏。 2)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本路段全长0.829公里,设交点7个,平均每公里7.238个,最小平曲线半径50米/2个,平曲线总长281.6 96米,占路线总长的33.98 1%,直线最大长度220.697米。 3)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的纵断面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原道路纵断面高程,并遵循当地规划,结合沿线已形成的格局、两侧山体、道路排水,综合考虑路线的土石方调配、平纵结合等情况,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因地制宜的进行路线纵面设计,使整个道路满足行车安全、快捷的要求,达到视觉上诱导视线,心理上感到舒适和安全,与沿线环境协调,产生经济、美观的效果。 本路段全长0.829公里,变坡点5个,平均每公里3.619个,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870米/1处,凹形380米/1处,最大纵坡6.5/1处,最小坡长119.7米,竖曲线长度86.929米,占路线总长的10.486%。 2、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原则 ①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项目路基设计依据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四级公路标准,一般路段路基标准宽度为6.5m,其路幅组成为0.25m(土路肩)+2×3.0m(行车道)+0.25m(土路肩),平曲线加宽采用一类加宽值。路拱横坡: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双向坡,土路肩采用3%。 ②路基超高、加宽方案 路基超高:****中心线超高;超高渐变率:1/100,最大超高6%。路基加宽:采用一类加宽。 ③路堤边坡设计 A、路堤边坡设计 本项目路堤填土大部分为碎石土,填料透水性较好,路堤边坡高度均小于20米,边坡坡度按以下要求控制:上部高度H=8.0m,边坡坡率采用1:1.5,下部高度H≤1 2m,边坡坡率采用1:1.75。 当填筑路段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行清除地表草皮及植物根茎,再开挖宽度不小于2.0米,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以使填筑土和原状土紧密牢固结合,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 B、挖方路基 a.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b.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质、岩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其宽度不应小于1.0m;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其宽度不宜小于2m。 2)地基表层处理 ①稳定的斜坡上,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填筑路堤,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②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45稳**全系数,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③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等措施。 ④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一般土质地段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低路堤应对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路床深度。 3)路床、填方路基要求 ①土质路堤施工 a.路床填料应均匀,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 b.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c.路堤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d.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堤。季节冻土地区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用粉质土填筑。 e.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f.浸水路堤、桥涵背墙和挡土墙背宜采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浸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可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 ②填石路堤 a.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可用作路床、路堤填料;轻质岩石可用作路堤填料,不得用于路床填料;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筑 b.填石路堤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c.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标准宜采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施工压实质量可采用孔隙率与压实沉降或施工参数联合控制。 d.填石路堤顶部最后一层填石料的铺筑层厚不得大于0.40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0mm,其中小于5mm的细料含量不应小于30%,且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空隙、空洞。填石路堤上部采用其他材料填筑时,可视需要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e.风化岩石和软质岩石填筑路堤时,路床应采用硬质岩的碎石或其他符合要求的材料填筑,并应采取路堤边部包边或加筋、底部设置排水垫层、顶部设置防渗层等措施,防止填石路堤产生湿化变形。 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①半挖半填路基的填方区应满足填方路堤施工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可进行增强补压。 ②挖方区为土质或软质岩石时,应对挖方区路床范围不符合要求的土质或软质岩石进行超挖换填或改良处治;填方区宜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必要时,可在填挖交界结合部路床范围铺设土工格栅。当挖方区为硬质岩石时,填方区宜采用填石路堤。 ③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和岩石性质,应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除应在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尚应在填挖结合部设置渗沟、排水垫层等。 ④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设置过渡段。 5)路基排水 ①路面排水:路面为双向横坡,路拱横坡度为2.0%,硬路肩横坡度为2.0%,路面水经路肩翻流到边沟或经填方坡面流入排水沟,得到疏浚。 ②公路路基防排水应根据公路沿线气象、水文、地形、地质以及桥涵和隧道设置情况,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放排疏结合、少占农田、保护环境的原则,设置完善、通畅的防排水系统,做好路基防排水与地基处理、路基防护等综合考虑,并与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防排水系统相协调。 ③地界地表水不宜流入桥面、隧道及其排水系统。 ④低填、浅挖路基以及排水困难地段,应采取防、排、截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及时拦截有可能进入地界的地表水,排除路基内自由水,隔离地下水,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⑤路基拍碎设施应与农田灌溉系统相协调。 ⑥施工场地的临时性排水设施布设,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⑦路基排水:采用边沟对挖方路基排水,边沟采用土沟,在边沟与涵洞进口交汇处采用跌水井将边沟水导入涵洞。 ⑧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 6)路基防护与支挡 ①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②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设置在稳定的边坡上。当土质和气候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植物防护;当植物防护的坡面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设置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对完整性好、稳定的弱、微、未风化硬质岩石边坡,可不作防护。当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加固工程。 ③防护支挡结构应与桥台、隧道洞门、既有支挡结构物协调配合,衔接**。 ④挡土墙宜采用明挖基础。 3、路面设计 1)路面结构 根据项目区长远规划以及综合考虑当地已有公路建设情况、气象、材料调查等通过计算拟定了适合本道路的路面结构和结构层总厚度35cm。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如下: 设计交通等级:中等; 行车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 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 基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5cm。 4、桥梁、涵洞设计 1)设计标准 ①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② 桥涵宽度:7m。 ③ 设计洪水频率:1/25。 2)桥涵调查 ①桥梁 桥跨布置为:1×8m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宽为7m,桥面布置为0.5m防撞栏杆+6m车行道(机非混行)+0.5m防撞栏杆。 A、设计标准 基本车道数:单车道;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II级; 桥面横坡:单向1.5%(通过桥面铺装来调整); 桥面纵坡:0.80%; 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使用年限:30年;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桥涵分类为小桥); 路面结构:混凝土桥面。 B、主要材料 水泥:预制空心板采用C40混凝土,空心板填企口缝采用现浇C40小石子混凝土,桥面现浇层采用C40防水混凝土,防水等级P8。桥台台帽、垫石及挡块采用C40混凝土,背墙、耳墙、桥台基础采用C30混凝土。混凝土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GB175-1999标准。 混凝土抗冻性混凝土的抗冻等级不小于F300(据自《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混凝土细骨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防水混凝土材料应满足相应标准。 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采用HPB300、HRB400级钢筋,抗拉强度分别为300MPa、400MPa。 钢板:采用低碳钢(Q235钢)。 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JT/T 4—2004的规定。 桥台处采用F-40型伸缩缝,伸缩缝必须满足《公**梁伸缩装置》(JT/T 327-2004)及其它相关行业规范研发的桥梁标准构件系列产品。 C、8m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 a.以简支板桥为基本结构,采用桥面连续结构,连续长度按桥梁总体布局而定。 b.上部行车道板汽车荷载横向分配系数,跨中采用铰接板梁法理论计算,支点采用杠杆法计算,斜交板考虑角度对横向分配系数的影响。 c.对于同一跨径、斜度及相同汽车荷载等级取不同桥面宽度中的最大横向分布系数值作为控制设计值。 d.运营状态下板梁按预制板、铰缝和50mm现浇整体化混凝土层共同参与结构受力进行设计。 e.采用较宽而深的铰缝,铰缝内配置钢筋并与预制板的伸出钢筋绑扎在一起,在铰缝上缘将相邻板伸出的钢筋相焊接,以防铰缝开裂、渗水和板体外爬等弊病。 f.预制板板顶面应设置U型剪力钢筋,浇注时与顶板钢筋固定牢靠。 g.桥面铺装:分为二层,抵抗斜板负弯矩的角隅钢筋设置在现浇混凝土层内。 h.结构重要性系数:采用1.0。 i.环境条件:采用Ⅱ类控制设计。 j.上部板结构预拱度设置:预制空心板根据结构计算设置预拱度,跨中预拱度值见下表,沿板长预拱度可按二次抛物线形式设置。 ②涵洞 本项目不设涵洞。 5、平面交叉 本项目平面交叉共计1处,其中起点K0+000与等级道路(G349线)相交。交叉口采用加铺转角方式进行,交叉口转角半径为R=15m和R=12m,交道路采用主线相同路面结构形式,以满足当地群众出行、保障行车安全。 6、绿化工程 本项目结束后在道路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恢复面积为1467m2。 | 实际建设情况:1、路线平面、纵面线形设计 1)平面设计原则 平面设计方面,由于该项目为改(扩)建公路,在路线选择时,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沿原有道路展线。 ①本项目为改扩建公路,选线时基本沿原有道路走向,尽量争取路线短直,同时依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以及《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根据项目的性质,道路的功能、等级、沿线自然状况及控制条件,合理选用技术标准进行选线。 ②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对路线走向的要求,使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很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还能有效改善地方交通状况,促进当地及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向前发展。 ③少拆迁、少占耕地,避免项目建设对环境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和破坏。 2)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 本路段全长0.829公里,设交点7个,平均每公里7.238个,最小平曲线半径50米/2个,平曲线总长281.6 96米,占路线总长的33.98 1%,直线最大长度220.697米。 3)纵断面设计 本项目的纵断面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原道路纵断面高程,并遵循当地规划,结合沿线已形成的格局、两侧山体、道路排水,综合考虑路线的土石方调配、平纵结合等情况,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因地制宜的进行路线纵面设计,使整个道路满足行车安全、快捷的要求,达到视觉上诱导视线,心理上感到舒适和安全,与沿线环境协调,产生经济、美观的效果。 本路段全长0.829公里,变坡点5个,平均每公里3.619个,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形870米/1处,凹形380米/1处,最大纵坡6.5/1处,最小坡长119.7米,竖曲线长度86.929米,占路线总长的10.486%。 2、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原则 ①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 本项目路基设计依据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四级公路标准,一般路段路基标准宽度为6.5m,其路幅组成为0.25m(土路肩)+2×3.0m(行车道)+0.25m(土路肩),平曲线加宽采用一类加宽值。路拱横坡:机动车道路拱横坡采用2%双向坡,土路肩采用3%。 ②路基超高、加宽方案 路基超高:****中心线超高;超高渐变率:1/100,最大超高6%。路基加宽:采用一类加宽。 ③路堤边坡设计 A、路堤边坡设计 本项目路堤填土大部分为碎石土,填料透水性较好,路堤边坡高度均小于20米,边坡坡度按以下要求控制:上部高度H=8.0m,边坡坡率采用1:1.5,下部高度H≤1 2m,边坡坡率采用1:1.75。 当填筑路段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行清除地表草皮及植物根茎,再开挖宽度不小于2.0米,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以使填筑土和原状土紧密牢固结合,确保斜坡路堤的稳定。 B、挖方路基 a.边坡高度大于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路堑,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技术。 b.当挖方边坡较高时,可根据不同的土质、岩石性质和稳定要求开挖成折线式或台阶式边坡,边沟外侧应设置碎落台,其宽度不应小于1.0m;台阶式边坡中部应设置边坡平台,其宽度不宜小于2m。 2)地基表层处理 ①稳定的斜坡上,地面横坡缓于1:5时,清除地表草皮、腐殖土后,可直接填筑路堤,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②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系数不得小于1.45稳**全系数,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 ③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等措施。 ④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一般土质地段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低路堤应对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路床深度。 3)路床、填方路基要求 ①土质路堤施工 a.路床填料应均匀,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 b.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 c.路堤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 d.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堤。季节冻土地区路床及浸水部分的路堤不应直接用粉质土填筑。 e.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f.浸水路堤、桥涵背墙和挡土墙背宜采用渗水性良好的填料。在浸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可采用无机结合料进行稳定处治。 ②填石路堤 a.硬质岩石、中硬岩石可用作路床、路堤填料;轻质岩石可用作路堤填料,不得用于路床填料;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不得用于路堤填筑 b.填石路堤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 c.不同强度的石料,应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标准宜采用孔隙率作为控制指标。施工压实质量可采用孔隙率与压实沉降或施工参数联合控制。 d.填石路堤顶部最后一层填石料的铺筑层厚不得大于0.40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50mm,其中小于5mm的细料含量不应小于30%,且铺筑层表面应无明显空隙、空洞。填石路堤上部采用其他材料填筑时,可视需要设置土工布作为隔离层。 e.风化岩石和软质岩石填筑路堤时,路床应采用硬质岩的碎石或其他符合要求的材料填筑,并应采取路堤边部包边或加筋、底部设置排水垫层、顶部设置防渗层等措施,防止填石路堤产生湿化变形。 4)路基填挖交界处理 ①半挖半填路基的填方区应满足填方路堤施工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可进行增强补压。 ②挖方区为土质或软质岩石时,应对挖方区路床范围不符合要求的土质或软质岩石进行超挖换填或改良处治;填方区宜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填筑,必要时,可在填挖交界结合部路床范围铺设土工格栅。当挖方区为硬质岩石时,填方区宜采用填石路堤。 ③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和岩石性质,应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除应在边沟下设置纵向渗沟外,尚应在填挖结合部设置渗沟、排水垫层等。 ④路基纵向填挖交界结合部设置过渡段。 5)路基排水 ①路面排水:路面为双向横坡,路拱横坡度为2.0%,硬路肩横坡度为2.0%,路面水经路肩翻流到边沟或经填方坡面流入排水沟,得到疏浚。 ②公路路基防排水应根据公路沿线气象、水文、地形、地质以及桥涵和隧道设置情况,遵循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放排疏结合、少占农田、保护环境的原则,设置完善、通畅的防排水系统,做好路基防排水与地基处理、路基防护等综合考虑,并与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等防排水系统相协调。 ③地界地表水不宜流入桥面、隧道及其排水系统。 ④低填、浅挖路基以及排水困难地段,应采取防、排、截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及时拦截有可能进入地界的地表水,排除路基内自由水,隔离地下水,保证路基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 ⑤路基拍碎设施应与农田灌溉系统相协调。 ⑥施工场地的临时性排水设施布设,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⑦路基排水:采用边沟对挖方路基排水,边沟采用土沟,在边沟与涵洞进口交汇处采用跌水井将边沟水导入涵洞。 ⑧边沟沟底纵坡宜与路线纵坡一致,并不宜小于0.3%。 6)路基防护与支挡 ①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②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设置在稳定的边坡上。当土质和气候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植物防护;当植物防护的坡面有可能产生冲刷时,应设置浆砌片石或水泥混凝土骨架;对完整性好、稳定的弱、微、未风化硬质岩石边坡,可不作防护。当路基稳定性不足时,应设置必要的支挡加固工程。 ③防护支挡结构应与桥台、隧道洞门、既有支挡结构物协调配合,衔接**。 ④挡土墙宜采用明挖基础。 3、路面设计 1)路面结构 根据项目区长远规划以及综合考虑当地已有公路建设情况、气象、材料调查等通过计算拟定了适合本道路的路面结构和结构层总厚度35cm。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如下: 设计交通等级:中等; 行车道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 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 基层:水泥稳定砂砾基层15cm。 4、桥梁、涵洞设计 1)设计标准 ①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② 桥涵宽度:7m。 ③ 设计洪水频率:1/25。 2)桥涵调查 ①桥梁 桥跨布置为:1×8m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宽为7m,桥面布置为0.5m防撞栏杆+6m车行道(机非混行)+0.5m防撞栏杆。 A、设计标准 基本车道数:单车道;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公路-II级; 桥面横坡:单向1.5%(通过桥面铺装来调整); 桥面纵坡:0.80%; 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使用年限:30年; 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桥涵分类为小桥); 路面结构:混凝土桥面。 B、主要材料 水泥:预制空心板采用C40混凝土,空心板填企口缝采用现浇C40小石子混凝土,桥面现浇层采用C40防水混凝土,防水等级P8。桥台台帽、垫石及挡块采用C40混凝土,背墙、耳墙、桥台基础采用C30混凝土。混凝土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符合GB175-1999标准。 混凝土抗冻性混凝土的抗冻等级不小于F300(据自《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混凝土细骨料采用中粗砂,不得采用细砂,防水混凝土材料应满足相应标准。 普通钢筋:普通钢筋采用HPB300、HRB400级钢筋,抗拉强度分别为300MPa、400MPa。 钢板:采用低碳钢(Q235钢)。 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其技术条件必须符合JT/T 4—2004的规定。 桥台处采用F-40型伸缩缝,伸缩缝必须满足《公**梁伸缩装置》(JT/T 327-2004)及其它相关行业规范研发的桥梁标准构件系列产品。 C、8m跨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 a.以简支板桥为基本结构,采用桥面连续结构,连续长度按桥梁总体布局而定。 b.上部行车道板汽车荷载横向分配系数,跨中采用铰接板梁法理论计算,支点采用杠杆法计算,斜交板考虑角度对横向分配系数的影响。 c.对于同一跨径、斜度及相同汽车荷载等级取不同桥面宽度中的最大横向分布系数值作为控制设计值。 d.运营状态下板梁按预制板、铰缝和50mm现浇整体化混凝土层共同参与结构受力进行设计。 e.采用较宽而深的铰缝,铰缝内配置钢筋并与预制板的伸出钢筋绑扎在一起,在铰缝上缘将相邻板伸出的钢筋相焊接,以防铰缝开裂、渗水和板体外爬等弊病。 f.预制板板顶面应设置U型剪力钢筋,浇注时与顶板钢筋固定牢靠。 g.桥面铺装:分为二层,抵抗斜板负弯矩的角隅钢筋设置在现浇混凝土层内。 h.结构重要性系数:采用1.0。 i.环境条件:采用Ⅱ类控制设计。 j.上部板结构预拱度设置:预制空心板根据结构计算设置预拱度,跨中预拱度值见下表,沿板长预拱度可按二次抛物线形式设置。 ②涵洞 本项目不设涵洞。 5、平面交叉 本项目平面交叉共计1处,其中起点K0+000与等级道路(G349线)相交。交叉口采用加铺转角方式进行,交叉口转角半径为R=15m和R=12m,交道路采用主线相同路面结构形式,以满足当地群众出行、保障行车安全。 6、绿化工程 本项目结束后在道路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恢复面积为1467m2。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1)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村庄旱厕进行沤肥,由农户定期淸掏,不外排;施工期产生的少量施工废水主要成分为SS,施工单位在施工场地设置一个沉淀池,施工废水处理后用于冲洗车辆和施工场地降尘,不外排。 运营期:项目运营后产生的废水主要为降雨期产生的路面径流,通过边沟排除路面雨水,日常的降雨通过地表径流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除非发生强降雨,否则地面径流很难形成,本次修建道路两侧配套建有雨水排水系统,能有效的收集该路段雨水,不会对沿线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施工期会产生一定量的扬尘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单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防治措施降低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现场做到封闭管理及围挡设置并随时洒水降尘;运输渣土的车辆驶离工地现场时,应清扫车体、车轮,保持成体整洁,车轮不带泥;运输车辆加盖篷布,运输过程中,应装载适量,不超载,车辆必须密封改装,防止渣土沿途抛洒、遗漏;施工现场内功能分区合理,材料、机具设备、土方存放整齐有序;避免大风天进行施工作业,对相应材料采取覆盖并洒水降尘。 营运期:运营期大气污染源是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是CO、HC、NOx等,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道路良好运营状态;对运输散体物质的车辆必须严加管理,并加盖篷布,防止扬尘;加强组织管理,对上路车辆进行检查,禁止车况差、超载、装卸物品遮盖不严容易洒落的车辆上路,减少车辆滞速怠速状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施工噪声影响特点为短期性,暂时性,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施工噪声也消失,施工期应注意加强噪声防治措施,尽可能降低施工噪声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采取如下措施: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人群活动密集区域,并避免高噪音设备同时施工;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异导致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在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施工物资运输时,尽可能在白天进行运输,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尽量避开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对于位置固定的机械设备,应做适当的减振、隔声处理。 营运期:根据类比项目噪声预测结果,该道路建成后道路交通噪声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本项目交通量较小,夜间通行量甚微,交通噪声基本无影响,对道路沿线居民影响不大。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植物和植被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征用土地及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破坏施工区域内的全部植被,损失一定的生物量。此外,物料堆放期间由于风吹等引起扬尘,各种机械和车辆排放的废气、油污,运输车辆行驶时激起的尘土等,施工机具车辆的洗污水,固体废物等,也将对周围的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施工队伍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应在工程施工区设置警示牌,标明施工活动区,将施工活动严格限制在征地范围内;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以防对植被的破坏范围扩大;施工期间除了不可避免的工程占地以外,不再发生其它形式的人为破坏;尽量保护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现有绿色植被;若因修建临时工程破坏了现有的绿色植被,在拆除临时工程时应及时予以恢复,对土壤、植被的恢复,要遵循破坏多少,恢复多少的原则,开挖过程尽量减少挖方;避免雨天施工,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作好防护措施;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做好排水工程,减少水土流失。项目建成后,应及时对施工场地及弃土场进行植被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降低道路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道路的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机械分割,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在地域上的非连续性,对原有的生态产生长远的影响。道路投入运营后,随着道路两侧植被的自然恢复,改善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沿线原有的生态环境互为补充、促进使沿线地区自然生态更加多样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有利影响。 (5)固体废物影响评价结论 施工期:建筑垃圾主要为废弃建材、渣土等,如果随意倾倒和堆放,不但占用了土地,而且污染了周围环境,影响周围环境的景观,因此应严格固体废弃物的管理。项目施工中对于固体废物应尽量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固废必须统一收集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8t,集中收集,定期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严禁乱堆乱扔,防止产生二次污染。 营运期:项目运营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往来车辆和行人丢弃的垃圾,产生量很小,由于项目营运期道路清洁比较难以实施,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民众的宣传,禁止公路上随意乱丢垃圾,共同保护公路及公路周边环境。 | 实际建设情况:通过现场实际调查及相关资料收集,项目施工期间施工废水通过已建临时沉淀池收集,经沉淀后回用于冲洗车辆和施工场地降尘,未外排。施工结束后已对沉淀池进行覆土掩埋。运营期废水主要来自于降雨产生的路面径流,通过道路两侧配套建有的雨水排水系统外排天然河道,保护地表水体。项目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较少,排入村庄旱厕进行沤肥,由农户定期淸掏,不外排。对于大气施工现场已做到封闭管理并设置有围挡,随时洒水降尘;运输渣土的车辆驶离工地现场时,已清扫车体、车轮,保持成体整洁,车轮不带泥;运输车辆已加盖篷布,运输过程中,装载适量,不超载,车辆密封改装,防止渣土沿途抛洒、遗漏;施工现场内功能分区合理,材料、机具设备、土方存放整齐有序;大风天不进行施工作业,相应材料已采取覆盖并洒水降尘。运营期通过加强道路管理及路面养护,加强管理等措施控制扬尘。施工期噪声已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和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远离人群活动密集区域,高噪音设备不同时施工;已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已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异导致噪声增强现象的发生;项目施工期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施工物资运输,只在白天进行运输,并避开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进行运输;对于位置固定的机械设备,已做适当的减振、隔声处理。运营期通过在噪声超标的房屋临公路一侧设置隔声窗等措施减轻交通噪声。施工期对于能利用的固体废物已进行综合利用,不能利用的固废进行统一收集后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理。生活垃圾设置垃圾桶收集,规范收集至项目垃圾暂存点,定期交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无 | 实际建设情况:无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相关公告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