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电子化转型风正劲】
群众满意才是“试金石”
——**通过数字化改革提升采购质效纪实
◆ 本报记者 张明柳
通讯员 常照强
今年以来,**市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政府采购质效。
数字赋能 全维度防控风险
****审批局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施治,积极开展制度规则“立改废”工作,健全完善制度机制64件;全流程梳理标前、标中、标后3个阶段14个招标投标环节,排查廉洁风险点51个,对应制定防控措施88条,进一步压实交易各方责任。
同时,**持续提升智能预警能力,建设“智能辅助评审”系统,降低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统一打分尺度。通过“两码”比对、“首投绑定”、项目间MAC码收集比对核查等功能,提高招标投标异常行为汇集、研判、预警能力。
“‘青e见’数字评标系统上线以来,我们实现市域内专家多点分散独立评标、招标代理线上服务、监督人员在线监督,交易全过程有留痕、可追溯,整个过程更加规范有序。”****审批局项目见证人员卞乐说。
远程异地评标 打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在智能评标基础上,**又向打破地域限制迈进。
“实行远程异地评标之后,不仅降低了成本,也确保了过程的公开透明,我们之前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日前,**省**市2024年“四好农村路”勘察设计项目在**市公共**交易大厅正式开标。全程参加该项目竞标的外地企业负责人王先生,对远程异地评标新机制赞不绝口。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开标有4名专家在**评标,1名专家在**评标。专家们通过远程异地评标系统,圆满完成评标任务。
原来,为了给企业提供公开透明的招投标环境,解决不同地区专家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服务局与**都市圈城市、黄河流域省市、帮扶地区等建立远程异地评标协作机制,实现“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和地域因素影响,促进公平竞争。今年以来,已完成远程异地评标项目219个,同比增长116%。
“一照通投” 省时省力
改革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我们以往跨区域投标时,需要到现场办理CA证书,现在通过电子营业执照‘扫一扫’,即可完成系统登录、电子签章、标书加解密、合同签订等业务,确实方便多了。”**新****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省内率先推出的“一照通投”应用场景,自功能上线以来,已累计使用3万余次,每年为交易主体节约成本约500余万元。此外,还开发建设招标投标通用系统,实现《**省公共**交易目录》内工程建设类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每年为交易主体节省费用7000余万元。“地铁8号线涉及机电、土建、装修等多个领域,以往要多轮次招标,现在有了通用系统,一次性就可以搞定,省时又省力。”****公司招标部门相关负责人迟先生表示。
企业获得的实惠还不仅于此,**市针对保证金占用流动资金难题,全面取消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类项目投标保证金,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信用情况减免施工、货物采购类项目投标保证金,全面推广电子保函,推动电子保函费率由1.5‰降至1‰,为全省最低。截至目前,使用电子保函为企业释放流动资金14.07亿元,信用承诺减免企业保证金21.03亿元。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对企业来说就是实打实的真金**。”****集团王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