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一期)第二阶段-产线优化项目(整体调整)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0115MA1H9YGWXX | 建设单位法人:王昊 |
沈灵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市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
**市**区**路5000号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工厂项目(一期)第二阶段-产线优化项目(整体调整)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071-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用发动机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低速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C3612-C3612-新能源车整车制造 |
建设地点: | **市自贸区临港新片区 **路5000号 |
经度:121.76909 纬度: 30.87252 | ****机关:中国(**)自由贸易****管理委员会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3-10-25 |
沪自贸临管环保许评〔2023〕95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 |
2019-09-12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120000 |
4700 | 运营单位名称:/ |
/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达恩贝拉****公司 |
913********5529875 | 验收监测单位:通标标准技术****公司 |
913********465707Q | 竣工时间:2023-11-30 |
2023-12-01 | 调试结束时间:2024-11-22 |
2024-11-22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2-20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s://e2.****.cn:8081/jsp/view/jsxmInfo_edit.jsp?id=C1694F3ECCD246C6BF5B9911ABFB3616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项目为改扩建项目 | 实际建设情况:项目为改扩建项目 |
未发生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全厂纯电动整车产能提升至95万辆/年,配套下车体一体化底盘产能提升至65万件/年 | 实际建设情况:全厂纯电动整车产能提升至95万辆/年,配套下车体一体化底盘产能提升至65万件/年 |
未发生变动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工艺为整车四大传统工艺:冲压、焊装、涂装以及总装,下车体一体成型工艺。 | 实际建设情况:主要生产工艺为整车四大传统工艺:冲压、焊装、涂装以及总装,下车体一体成型工艺。涂装车间日常运行过程增加旋杯清洗工序。****实验室分类,总体化学品使用种类及使用量不增加。联合厂房8新增研发电性能测试,主要针对电芯进行充放电电性测试,仅涉及少量化学品贮存,不涉及废水、废气排放。 |
涂装工艺过程中,需对每批次自动喷漆设备的喷漆旋杯进行清洗,分别在涂装车间1、涂装车间2喷漆室区域设置旋杯清洗工位。****实验室分类,总体化学品使用种类及使用量不增加。联合厂房8新增研发电性能测试,主要针对电芯进行充放电电性测试,仅涉及少量化学品贮存,不涉及废水、废气排放。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处理站1**1条脱脂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线(25立方米/时),****处理站1处理工艺仍为“混凝沉淀+气浮+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90立方米/时。污水处理站2将备用好氧池、MBR池变为常用,并将原生化调节池调整为缺氧池,****处理站2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气浮+缺氧+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为180立方米/时。 新增3套废气处理措施,分别为下车体一体成型车间1套过滤器(10000 m3/h),主要处理卸渣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总装车间1套活性炭吸附设施660 m3/h,主要处理工具清洗废气,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涂装车间2新增1套沸石转轮+RTO废气处理系统。 其他依托已建废气措施 | 实际建设情况:污水处理站1**1条脱脂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线(25立方米/时),****处理站1处理工艺仍为“混凝沉淀+气浮+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105 立方米/时。 3****处理站2将备用好氧池、MBR池变为常用,并将原生化调节池调整为缺氧池,****处理站2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气浮+缺氧+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为180立方米/时。 新增3套废气处理措施,分别为下车体一体成型车间1套过滤器(10000 m3/h),主要处理卸渣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总装车间1套活性炭吸附设施660 m3/h,主要处理工具清洗废气,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涂装车间2新增1套沸石转轮+RTO废气处理系统。 其他依托已建废气措施 |
实际运行过程中,考虑到本次硅烷处理系统由15m3/h提升至25m3/h,****处理站在高运行负荷情况下可以稳定运行,****处理站1处理生化能力调整,通过停留时间调整从40m3/h提升至50m3/h,更正脱脂废水处理系统能力,脱脂废水处理为25m3/h不变,生物氧化处理能力由25m3/h更正为30m3/h,****处理站1处理能力由90m3/h提升至105m3/h。污水处理站1收纳废水去向由于厂区内管道原因进行调整。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 | 实际建设情况:/ |
/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180.4318 | 0 | 0 | 0 | 0 | 180.432 | 0 | |
70.6 | 7 | 126.41 | 0 | 0 | 77.6 | 7 | |
2.28 | 0 | 3.94 | 0.29 | 0 | 1.99 | -0.29 | |
0 | 0.88 | 1.61 | 0 | 0 | 0.88 | 0.88 | |
0 | 34.75 | 72.47 | 0 | 0 | 34.75 | 34.75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3.178 | 0 | 4.723 | 0 | 0 | 3.178 | 0 | / |
79.119 | 0 | 91.331 | 0 | 0 | 79.119 | 0 | / |
20.836 | 0 | 77.157 | 0 | 0 | 20.836 | 0 | / |
88.32 | 0 | 155.29 | 0 | 0 | 88.32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污水处理站1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18) | 污水处理站1**1条脱脂废水+生活污水处理线(25立方米/时),****处理站1处理工艺仍为“混凝沉淀+气浮+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105立方米/时。 | 已监测 | |
2 | 污水处理站2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18) | 污水处理站2将备用好氧池、MBR池变为常用,并将原生化调节池调整为缺氧池,****处理站2处理工艺为“混凝沉淀+气浮+缺氧+生化+MBR+中水回用”,处理能力提升至为180立方米/时。 | 已监测 |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1 | 冲压车间废气治理措施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 | 依托已有移动式除尘器收集,工作台设侧吸风对未捕集废气进行收集,通过1套过滤器处理后,经1根排气筒排放 | 已监测 | |
2 | 车身车间1废气治理措施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 | 焊接废气依托13套过滤器处理后经13根排气筒排放;破拆废气依托1套过滤器处理后经1根排气筒排放;涂胶烘烤废气、工具清洗废气依托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经1根排气筒;其他涂胶废气经车间整体换风后,换风空调系统排放口设置活性炭过滤。装配调整过程中的打磨与补焊经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装置处理后车间内排放,再通过车间空调排放系统过滤后排放。 | 已监测 | |
3 | 车身车间2废气治理措施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 | 焊接废气依托12套过滤器处理后经12个排气筒排放;涂胶烘烤废气依托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经2个排气筒排放;其他涂胶废气经车间整体换风后,换风空调系统排放口设置活性炭过滤。装配调整过程中的打磨与补焊经移动式焊接烟尘净化装置处理后车间内排放,再通过车间空调排放系统过滤后排放。 | 已监测 | |
4 | 涂装车间1废气治理措施 | 《汽车制造业(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859-201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025-2016) | 喷漆废气依托1套沸石转轮+RTO废气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调漆间废气、发泡废气、点修补废气、电泳废气分别依托6套活性炭吸附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电泳后及涂胶后打磨废气通过2套过滤器处理后排放 | 已监测 | |
5 | 涂装车间2废气治理措施 | 《汽车制造业(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859-201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025-2016) | 喷漆废气经2套沸石转轮+RTO废气处理系统后排放;调漆废气、发泡废气、点修补废气、电泳排放废气依托6套活性炭吸附处理系统处理后排放; | 已监测 | |
6 | 总装车间1废气治理措施 | 《汽车制造业(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859-201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025-2016) | 依托车间已建5套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工具清洗废气通过1套**活性炭措施处理后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 | 已监测 | |
7 | 总装车间2废气治理措施 | 《汽车制造业(涂装)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 31/859-2014)、《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1/933-2015)、《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1025-2016) | 依托已建4套活性炭吸附处理装置处理后排放 | 已监测 | |
8 | 下车体一体成型车间 | 《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39726-2020) | 熔化废气通过已建3套布袋除尘设施处理后分别通过3根排气筒排放;等离子切割废气通过已建3套滤筒除尘处理后分别通过3根排气筒排放;激光切割废气通过已建滤筒除尘处理后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车间试验加热废气通过已建活性炭处理措施处理后,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卸渣废气通过1套**过滤器处理后,通过1根排气筒排放; | 已监测 |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1 | 噪声治理设施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 选用低噪声设备、减振基础、隔音棉等措施 | 已监测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应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避免对地下水、土壤造成影响。 | 全厂防渗分区类型不变,均依托现有土壤地下水防渗措施。各区域已落实《报告书》中的防渗措施,避免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 |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1 | 应按《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与**市有关规定分类收集各类固体废物并分别妥善处理处置,危险废物存放区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的要求,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 本项目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其暂存依托厂内现有已建的危废暂存间(708m2)、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暂存间(3800m2)、生活垃圾收集点,****处理站1、2内分别设****处理站1设置一间15m2污泥间,污水处理站2设置一间70m2污泥间)。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均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一般工业废物委托专业单位处置或回收。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表7 风险设施
1 | 应落实《报告书》意见,加强日常管理,防止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在项目投入运行之前,更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 本项目风险物质和风险源情况现有项目基本一致,风险单元无变化,项目实施后不突破现有项目风险等级,环境风险事故类型与现有项目一致。本项目环风险管理依托现有环境风险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企业已完成修订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并完成备案。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依托的环境保护措施均能满足本次扩产需求,污染物达标排放。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依托的环境保护措施均能满足本次扩产需求,污染物达标排放。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相关公告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