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至弥勒高速公路(二期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2500MA6K32DM0J | 建设单位法人:乔永红 |
赵黄赢鑫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 |
**省红****收费站管理用房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30-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生命救援、应急保通工程以及国防交通保障项目;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E4812-E4812-公路工程建筑 |
建设地点: | **省****县 |
经度:103.93864,103.9168,103.88303,103.84775,103.83311,103.83281,103.81245,103.79625,103.79384,103.79144 纬度: 24.64248,24.63218,24.61854,24.61279,24.60129,24.58399,24.5646,24.54386,24.52766,24.52568 | ****机关:****生态环境厅 |
环评批复时间: | 2014-11-04 |
云环审〔2014〕241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199300 |
4639.3 | 运营单位名称:**建设基础****公司****公司 |
****2526MA6KJ2RU2W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公司 |
****0111MA4L25905K | 验收监测单位:******公司 |
915********1129019 | 竣工时间:2019-12-28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11-25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4-12-20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s://www.js-eia.cn/project/detail?type=6 proid=fed0c8ee98a22e1e7738c44e31888eea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 实际建设情况:**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 |
一致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主线起点位于**县和**县交界处(接省高网**区—**段高速公路止点),终点位于****(接G80锁龙寺至石林高速公路),全长73.89千米;其中**县境内46.71千米,**市境内27.18千米;主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4.5米,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设置大桥19330米/55座、中桥1140米/18座、小桥780米/26座,涵洞184道,隧道6520米/5座,互通式立交5处,分离式立体交叉21处,通道32处,人行**13处;设置收费站4座,****中心1处,综合服务区1处,隧道管理所3处,变电站2座,加水站2座,停车区2处。连接线包括**立交连接线(2.8千米)和**立交连接线(8.1千米);连接线均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米,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设中小桥10座,不设隧道、立交和服务设施,设置平面交叉10处。 | 实际建设情况:泸弥高速二期工程施工图路线起于**省**州的**县境,止于**州**市****农场西侧,主线全长22.477km,**连接线4.15km,主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5.50m,设计速度80km/h。连接线按双向二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12m,设计速度60km/h,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主线共设桥梁13376.61m,其中大桥18座12984.287m,中桥3座392.32m,涵洞及通道49道,互通式立交2座(**立交、**塘枢纽立交),收费站1****收费站),实际建设过程中取消了2座隧道工程。 |
路基宽增加1m,对应二期路段,工可阶段路线22.88km,施工图路线22.477km,减少0.403km;**连接线由2.8km增加至4.15km,同时位置整体偏移4.6km。主线横向偏移变动更有利于减轻环境影响,尤其是偏移避开村庄减少噪声影响。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临时占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加强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严格按照施工总体平面布置确定的范围施工,严禁越界施工。未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擅自将线路调整进入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阿庐国家地质公园范围。 | 实际建设情况:****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路线在工可设计路线时就考虑到对阿庐风景名胜区的影响,进行了避让调整;二期工程路线K14+900距离阿庐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最近直线距离110m,临时工程也未设置在生态敏感区内。 |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环评建议对7个敏感点安装声屏障4480延米,项目施工废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回用于施工用水或施工场地洒水降尘,综合服务区、收费站、****中心、停车区、加水站等服务管理设施的生活污水应处理后回用,禁止外排。 | 实际建设情况:对7处变更环境影响分析中近期预测超标的保护目标设计了3.5m及2.4m不同形式的高直立式声屏障1315延米,二期工程全****收费站1处。生活污水处理采用15m3/d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AO+膜过滤法工艺处理,处理后的出水回用于服务设施优先用于绿化浇洒,雨天或回用不完的达标排入附近农田沟渠用于农灌。 |
与环评建议的7个敏感点安装4480延米相比,减少3165延米,减少的原因是在施工图调查中对村庄布局更为详细,取消了原来要求安装声屏障的3个的敏感点580延米,取消原要求但变更预测未超标敏感点的40延米,新增敏感点增加300延米,同时外**度由原来外延2倍敏感点至声屏障距离变为两端外延50m,在确保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下更具针对性和经济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满足环评批复要求。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进一步优化临时占地选址,将7#、8#施工场地调整远离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将2#、3#、19#弃渣场调整出生态公益林,8#、9#、11#、13#、14#、18#弃渣场调整出基本农田。高度重视临近水体路段,弃渣场临水一侧必须设置拦挡墙。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土石方开挖应避开雨天;施工期合理调配利用工程土石方,做好工程全线土石方平衡,减少取弃土;弃方不得顺坡和沿河倾倒,施工剥离表土收集后用于生态修复;施工结束后及时做好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的生态修复和复耕整治工作。施工结束后采取有效措施,选用当地树种进行植被抚育绿化,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制定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环保局备案,抄送**县、****环保局。加强应急演练,建立完善应急报告制度,落实应急物资和经费。将本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到****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管控工作。 | 实际建设情况:7#、8#施工场地重新选择,新选址K15+500左侧拌合站及施工营场地的不在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范围,距离风景名胜区最近800m。9#、11#、13#、14#、18#、19#弃土场属于一期工程,不在本次验收范围;2#、3#、8#弃土场施工时未使用,2#、3#已重新选址至K9+200右侧800m处,不占用公益林,选址也获得相关水林业、水利主管部门意见,8#弃土场路段弃方均进行路基填方段利用,未设置弃土场。在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重视近水体路段开挖的水土流失防护工作,弃渣场设置了挡渣墙;施工中对土石方调配进行了专门设计,加强综合利用,减少了取弃土,弃方没有顺坡或沿河倾倒,施工**行了表土剥离,统一收集后用于后期的生态修复;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进行了覆土植被,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覆土植被,所选物种均为滇中地区常用的绿化树种。****于2019年7月编制完成了《**至**高速公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至**高速公路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至**高速公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调查报告》,并在******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备案编号为****,并于2023年6月进行了预案更**重新备案。 |
满足环评批复要求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收费站污水处理设施 | 《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 水质标准》(J/T 645.1-2016)绿化回用标准 | 生活污水处理采用15m3/d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AO+膜过滤法工艺处理 | 2024年10月26日~27日,受验收调查单位委托,****对各****收费站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出口水质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中除总大肠菌群由于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未做评价外,其余指标均满足《中华人民**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公路服务区污水再生利用 水质标准》(JT 645.1-2016)中绿化回用水标准,各指标设备去除率分别是石油类54.83%、动植物油89.71%、氨氮85.21%、COD为71.16%、BOD5为64.72%。 |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1 | 油烟净化设施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 **收费站,未设置采暖锅炉,生活用水(饮水、洗澡)采用电热水器。餐饮油烟经厨房安装的油烟净化设施处理;本项目施工阶段不设隧道,无隧道排气的环境空气影响。 | 2024年10月10日~26日,小无浪村(BK0+700~BK0+900)环境空气PM10、NO2、CO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NO2、CO小时值也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 |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1 | 查家村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 | 匝AK0+060~匝AK0+280右侧安装3.5m高铝合金夹离心玻璃棉直立声屏障220m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 |
2 | 三锅山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 | 匝BK0+100右幅-匝BK0+230右幅130m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标准 | |
3 | 小无浪村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 | K2+935右幅~-K3+200右幅265m声屏障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 |
4 | 既庶村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 | K9+300左幅~K9+400左幅声屏障100m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 |
5 | 德村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 | K14+600右幅~K14+900右幅300m声屏障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标准 | |
6 | 山黑村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 | K16+300左幅-K16+400左幅100m声屏障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 |
7 | 小箐**声屏障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 | K22+000右幅~K22+200右幅声屏障200m | 2024年10月23~25日昼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2类b标准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高度重视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下水保护工作。施工前应开展水文地质专项调查,采取超前探水和防、堵结合等措施;施工期间加强隧道周边分布的居民饮用水源点实时监测,并预留资金、制定应急供水方案,确保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 | 二期工程工可路线沿线2座隧道已经取消,对应路段改为路基桥梁工程,桥梁桩基施工中未发现涌水现象,未对沿线居民生活用水产生影响。 |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1 | 在沿线各服务设施处设置垃圾桶,对生活垃圾分类化管理,回收可利用的部分,定期清除不可利用的垃圾,并****处理站处理。 | **收费站管理用房设置了临时垃圾收集装置,****公司环卫部门负责垃圾清运工作,每天清理一次,采取人工清运方式将站点垃圾清运到的垃圾处理点统一处置。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在项目初步设计中,须按《报告书》推荐线路对项目线路走向、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等相关工程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尽量少占用耕地,临时占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等环境敏感区。加强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严格按照施工总体平面布置确定的范围施工,严禁越界施工。未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擅自将线路调整进入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阿庐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进一步优化临时占地选址,将7#、8#施工场地调整远离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将2#、3#、19#弃渣场调整出生态公益林,8#、9#、11#、13#、14#、18#弃渣场调整出基本农田。高度重视临近水体路段,弃渣场临水一侧必须设置拦挡墙。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土石方开挖应避开雨天;施工期合理调配利用工程土石方,做好工程全线土石方平衡,减少取弃土;弃方不得顺坡和沿河倾倒,施工剥离表土收集后用于生态修复;施工结束后及时做好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的生态修复和复耕整治工作。施工结束后采取有效措施,选用当地树种进行植被抚育绿化,禁止使用外来物种。 |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对线路走向、施工工艺和施工时序等进行专题研究论证,进一步优化路线平纵面设计,降低填挖高度,保护自然环境,节约用电,同时严控超范围施工;工可设计时K、K1方案,最终采用不涉及风景名胜区K1方案,施工路线较工可路线选择“上山”方案,减少了对农田占用,调整路线不涉及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阿庐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其中距离阿庐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最近直线110m。项目涉及基本农田、公益林的路段开工建设,已按相关法律法规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办理了相关手续。施工场地、施工便等临时工程的选址,大部分利用主线占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基本农田、公益林,并尽量远离河道和居民点,有效地减轻了工程建设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7#、8#施工场地重新选择,新选址K15+500左侧拌合站及施工营场地的不在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范围,距离风景名胜区最近800m。9#、11#、13#、14#、18#、19#弃土场属于一期工程,不在本次验收范围;2#、3#、8#弃土场施工时未使用,2#、3#已重新选址至K9+200右侧800m处,不占用公益林,选址也获得相关水林业、水利主管部门意见,8#弃土场路段弃方均进行路基填方段利用,未设置弃土场。 在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重视近水体路段开挖的水土流失防护工作,弃渣场设置了挡渣墙;施工中对土石方调配进行了专门设计,加强综合利用,减少了取弃土,弃方没有顺坡或沿河倾倒,施工**行了表土剥离,统一收集后用于后期的生态修复;(3)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进行了覆土植被,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覆土植被,所选物种均为滇中地区常用的绿化树种。 |
表7 风险设施
1 |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 制定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应急预案,****环保局备案,抄送**县、****环保局。加强应急演练,建立完善应急报告制度,落实应急物资和经费。将本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纳入到****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与有关部门 共同做好管控工作。 | (1)全线路侧均设置了完善的集、排水设施,路线未涉及环境敏感区;(2)在跨河桥梁两侧均设置加强型防撞墙,全路段设置了连续型防撞栏。 (3)同时运营单位****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生态环境局****分局备案,****,已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以便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管控工作。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进一步优化临时占地选址,将7#、8#施工场地调整远离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将2#、3#、19#弃渣场调整出生态公益林,8#、9#、11#、13#、14#、18#弃渣场调整出基本农田。高度重视临近水体路段,弃渣场临水一侧必须设置拦挡墙。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土石方开挖应避开雨天;施工期合理调配利用工程土石方,做好工程全线土石方平衡,减少取弃土;弃方不得顺坡和沿河倾倒,施工剥离表土收集后用于生态修复;施工结束后及时做好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的生态修复和复耕整治工作。施工结束后采取有效措施,选用当地树种进行植被抚育绿化,禁止使用外来物种。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1)7#、8#施工场地重新选择,新选址K15+500左侧拌合站及施工营场地的不在阿庐古洞风景名胜区**塘生态观光区范围,距离风景名胜区最近800m。(2)9#、11#、13#、14#、18#、19#弃土场属于一期工程,不在本次验收范围;2#、3#、8#弃土场施工时未使用,2#、3#已重新选址至K9+200右侧800m处,不占用公益林,选址也获得相关水林业、水利主管部门意见,8#弃土场路段弃方均进行路基填方段利用,未设置弃土场。 (3)在施工中,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重视近水体路段开挖的水土流失防护工作,弃渣场设置了挡渣墙;施工中对土石方调配进行了专门设计,加强综合利用,减少了取弃土,弃方没有顺坡或沿河倾倒,施工**行了表土剥离,统一收集后用于后期的生态修复;(3)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扰动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对施工场地、开挖面、弃渣场进行了覆土植被,工程结束后及时进行覆土植被,所选物种均为滇中地区常用的绿化树种。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全线共设置了弃渣场26处,施工营场地51处,两者共临时占用土地22.18hm2,施工结束后,建议及时对部分具有复耕条件的弃渣场采取复耕措施,其余进行绿化。根据沿线的景观特征、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特点、气候条件、人文**分布及植被分布情况,将拟建公路环境景观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景观带:人**田景观带和山地丘陵景观带,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特色。 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统一和谐、风格鲜明、兼顾效益的设计原则,对拟建公路进行景观设计。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原方案阶段共布置施工场地16处,其中施工营场地11处,预制场4处,混凝土拌和站1处,施工场地总占地2.85hm2。实际设置的施工营场地部分租住民房,部分设置于主线路基上的。施工中设置的主线路基外的施工场地共3处,路基外的临时场地均进行了复耕或者生态恢复。公路建设中,在路两侧及中央隔离带均进行绿化,栽种沿线本地树种,并保证绿化植物的高度及密度,强化了公路绿化和景观。公路建设过程中,注意对沿线自然景观的保护,对路堑边坡和路堤边坡采用地方乡土物种进行绿化、防护;沿线桥型遵循简洁、轻盈、**的设计原则,保持与当地景观的协调;对临时设施弃渣场、取土场、施工营地等使用完毕后采取迹地恢复、绿化、复耕等措施,在减轻水土流失的同时,使公路、绿化带与沿线山脉的植被融为一体,保持景观的协调性。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