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有关规定及信息公开要求,我局拟对以下2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现将拟审查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2月10日-2024年12月16日(5个工作日)。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联系电话:0870-****578、****015
传 真:0870-****586
通讯地址:**县黄葛槽新区政通路28号
项目名称 | **县二夹河(两**至老粮仓段)治理工程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乡 |
建设单位 | **** |
环境影响评价 机构 | ******公司 |
项目概况 | 本项目治理工程总长为10.54km,分别为上段**段(9.89km)、下段田坝段(0.65km),**段治理起点位于两**村桥梁上游163.13m处,治理终点位于袁家村北侧大堰口冲沟汇口处;田坝段治理范围为土风垇鱼塘以上654m。两岸治理堤防总长10.54km,其中**段两岸治理堤防总长10.01km(左岸治理堤防长7.04km,右岸治理堤防长2.97km);田坝段两岸治理堤防总长0.53km(左岸治理堤防长0.53km,右岸治理堤防长0km)。项目总投资3014.08万元,环保投资468.2万元,环保投资占比15.53%。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一)生态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占地。工程永久占地将导致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一定变化,永久占地主要为旱地、水田、林地,工程永久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影响较小。临时占地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间沟槽开挖对地表的扰动破坏,临时堆土对土地的占压,施工道路对土地的碾压,造成土壤板结,表层土流失,使土地在施工期间不能正常耕种,降低区域粮食产量。该项目本着尽量减少占用耕地的原则,工程建成后,应立即对施工期间临时占用的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土地恢复,同时在河道两侧管理范围内进行绿化。 2.植物、植被。本项目占地面积较小,且工程占地范围内受到长期强烈的人为干扰,项目区已无原生植被,区域内植被类型简单,多为人工种植树木、稀疏灌丛草地以及裸露地地,其分布的植物物种贫乏。评价区内的某个物种及其种群不会因为项目建设而导致其灭绝。建设项目的施工期对植被及植物的影响较小。 3.动物。本项目拟建工程建设地段长期受到强烈的人为干扰,区段内基本没有重要的野生动物活动及其栖息地的存在,分布着的野生动物的主要生境是以灌丛、草地、村镇、农田为主,这些动物对强烈的人为干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施工对周围动物**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项目施工结束动物**又重新恢复。项目施工期对动物的影响较小。 4.水生生物。项目施工期导致水体中悬浮物(SS)的含量增加,当达到10mg/L以上,会造成鱼类昏迷甚至死亡;当噪声达到78db时,会对鱼类的活动产生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弃渣、废土石等固体废弃物达到一定数量进入河道,会影响到鱼类活动范围;运输车辆或施工机械发生倾覆、泄漏导致柴油进入河水中,对鱼类等水生生物影响较大,严重时会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上述影响因素会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区系发生改变。本环评要求对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的措施;同时采取建筑隔声、采用隔震垫的方式,降低噪音;施工期产生的弃渣、废土石直接运输至建筑垃圾消纳场,且设置的临时表土堆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施工机械、车辆的维护保养及作业人员的管理,防止油料泄漏对水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项目区没有珍稀、濒危物种,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对水生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较小。 (二)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施工扬尘。施工期扬尘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及回填产生的扬尘、农用桥、人行桥施工扬尘、建筑材料堆放在风力作用下产生扬尘、混凝土及砂浆拌合进料扬尘、建筑材料运输及装卸产生的扬尘。本环评提出: ①评价要求在施工场地靠近居民区一侧设置围挡;②施工场地定时洒水降尘,大风天气增加洒水降尘次数;③砂石、土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堆料场采用帆布覆盖;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在积尘路面减速行驶等扬尘防治措施;④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运输车辆不宜装载过满,车厢需加盖篷布,防止泥土洒落;施工区定时采用洒水降尘,有效减少扬尘的产生。 2.燃油废气。施工机械废气属低架点源无组织排放性质,间歇性排放、产生量较小,对环境的影响小。 3.焊接烟气。项目焊接工程量较少,焊接烟气产生量不大,呈无组织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三)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来自于设备工具清洗水,施工时在工区集中设置施工废水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引入临时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建筑材料的冲洗及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2.生活污水。施工期产生的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人员如厕依托当地周边公共设施。 3.雨天地表径流。项目基础开挖和基础施工期遇到下大雨,雨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浮土、建筑砂石等形成的泥浆水,会携带大量泥沙、水泥、油类及其它地表固体污染物。当其进入水体后可能造成水体污染,致使水体水质下降。环评要求施工期应在施工场地周围布设临时截排水沟,在排水沟入河处设置临时沉淀池,场地含泥沙雨水经截排水沟汇集至临时沉淀池,场地雨水经沉淀处理后进入周边冲沟。 (四)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各类交通运输车辆;二是施工区各类生产机械设备、器具等。 1.运输车辆噪声。物料运输尽可能安排在白天,途径乡镇、村庄居民区时减速慢行,并禁止鸣笛,尽可能减缓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2.机械噪声。施工区域距离居民区较近一侧设置围挡;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设备,禁止午间13:00~14:00及夜间施工;与周边居民做好沟通,避免出现噪声扰民。 (五)水土流失影响和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过程如遇雨天则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影响,项目在施工期间应做好开挖边坡防护工作,防止雨水冲刷开挖边坡造成水土流失,防止边坡塌方和泥石流的产生,在雨天,施工开挖面应采取苫布覆盖等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施工完成后,及时在河道两侧、空地等进行植被恢复、再造或复垦,做到表土不裸露。 (六)固体废物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1.工程弃渣。土石方开挖大部分来源于河道工程区,表土在工程施工结束后用于植被恢复和复耕覆土,在土石方平衡中按回填利用处理。 2.建筑垃圾、沉淀池污泥。石料、砂、废混凝土块等集中收集,按照当地住建部门要求处置;水泥包装袋、废钢材等回收利用。沉淀池污泥定期清掏后运到弃土场堆存。 3.生活垃圾。施工区设置垃圾收集设施,分类收集,定期运往项目区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4.废机油。本项目施工期为线性工程,每个施工点工期不长,且工期安排紧凑,大宗机械维修、保养均外委,设备维护保养等均不在施工现场进行,设备统一由施工单位维护保养后运至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应配备足量的吸油毡,如遇特殊情况,需及时对机械维修或油污泄露时及时用吸油毡进行吸附,使用后的吸油毡应统一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 二、运营期主要影响及对策措施 运营期基本无废气、废水、固废产生,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监管,做好长效维护。 |
项目名称 | **百年绿色有机竹笋加工项目 |
建设地点 | **省**市******园区 |
建设单位 | ******公司 |
环境影响评价 机构 | 恒特技术****公司 |
项目概况 | 项目位于**省**市******园区,建设性质为**,项目租用******园区内标准化厂房,以竹笋为原料,年加工竹笋15000t(其中**笋10000t、调味笋5000t),本项目总投资4820.73万元,环保投资111.43万元,占总投资的2.31%。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一)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建筑材料装卸、运输、设备焊接等产生粉尘。项目在室内进行施工,施工产生的粉尘在室内自由沉降之后通过清扫收集。装修及建筑材料不得凌空抛掷,适量洒水,减少扬尘;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施工期间按照《**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要求进行施工。 2.施工时喷涂等工序产生的废气。在装修喷涂期间,应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对装修人员应采取配戴防毒面罩和口罩等,并保证装修空间的通风良好性,减轻喷涂废气危害。 3.运输废气。运输废气通过空气扩散及绿化吸附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二)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本项目不涉及新增占地和基础工程施工,无施工废水产生。施工人员不在项目区食宿,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主要是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人员入厕、****园区已建的公厕。其产生的污水经公厕配套建设的化粪池处理后,委托周边农户定期清掏用作农作物施肥。 (三)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为了预防和减轻施工噪声对周边的影响,本环评提出以下噪声防治措施:1.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工期,避免造成长期影响。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环保意识的增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噪声。 3.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禁止中午12:00时至14:00时、夜间22:00时至次日6:00时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若因工艺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3日内报请地方环保部门批准,并向施工场地周围的居民或单位发布公告。 4.施工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十五日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申报,申报内容包括工程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情况; 5.建设单位应加强与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工作人员的沟通,在施工前,建设单位应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内人员进行协商,双方达成一致后方可施工。 (四)固体废物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应急事故池产生的土石方、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等。 1.建筑垃圾。加强管理,采取分拣、剔除等分类收集处理措施,能回收利用的部分尽量回收利用,不能回用的部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人民政府指定的盐****填埋场进行妥善处置。 2.土石方。项目拟按要求建设1个容积不小于130m3的事故应急池,在事故应急池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量约30m3,部分用于绿化覆土,剩余部分按要求****人民政府指定的盐****填埋场进行妥善处置。 3.生活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到集镇生活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 (五)生态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用地租用******园区内已建标准化厂房进行建设,其生态已在原有建设过程中破坏,其厂区仅有部分杂草及部分小型动物。为进一步恢复厂区生态,报告提出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仅在用地范围内进行施工建设,不新增临时用地,其施工材料堆放区已进行硬化处理,有效减少雨天的水土流失。 2.项目区北侧距离厂界1m处为岔河,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等堆放远离河道,并按照相关法律要求进行河道退让等,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工程等,防止施工废水排入河道。厂区按照要求进行排水设施的建设,靠近河道一侧应该做好防洪等设施。 3.施工结束后,需维护好当前绿化,切勿破坏。 二、运营期主要影响及对策措施 (一)大气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有组织废气。拟采用1台多管旋风除尘器+1台布袋除尘器对生物质蒸汽锅炉废气进行处理后,经1根35m的排气筒(DA001)有组织排放,并按照要求设置采样孔、采样平台。 2.无组织废气。项目无组织废气主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煮制废气、盐渍异味、污水处理设施异味、汽车尾气等。①污水处理站恶臭。****处理站已设置为地埋式,****处理站污泥进行清掏、污水处理站周边设置绿化带、并定期喷洒生物除臭剂。②煮制废气。呈无组织排放,经自然通风及厂区内绿化吸附后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③盐渍异味。呈无组织排放,经自然通风及厂区内绿化吸附后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④汽车尾气。以无组织形式排放,经自然通风及厂区内绿化吸附后对周围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3.建设方在运行期间必须加强废气处理设备的管理,定期维护及检修,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故障排除措施,杜绝非正常排放的发生,以免对周围环境及周围敏感目标造成大的影响。 (二)水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生活废水。依托园区公厕及配套的化粪池收集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于周边农作物施肥。 2.生产废水。①****园区****处理站(1座,处理规模为300m3/d,处理工艺为“A/O+MBR”)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近期进入******处理厂处理,远期进入“******加工厂建设项目(二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②****处理站按要求设置相应的标识标牌,并按要求建设1个标准化的排污口(设置编号:DW001)。③项目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通过管道排出项目区,进入项目区北侧的岔河。 (三)噪声环境影响和保护措施 1.在满足工艺设计要求的条件下,优先选用噪声低、振动小的设备,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2.在平面设计时,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布置,并设置于室内,再通过建筑隔声降低噪声污染。 3.定期检查设备,加强设备维护,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和减轻非正常运行产生的噪声污染。 4.项目区周边增加绿化等。 5.污水处理站拟对各噪声产生单元进行加盖处理,减小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6.减少车辆不必要的怠速与制动、出入口设置减震带,设置限速、限鸣标志。 (四)固体废物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1.一般固废。①生活垃圾。厂区设置垃圾桶,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到集镇生活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②生产性固废。生产固废集中收集后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区,定期由附近村民清运,用于堆肥还田,为防止竹笋原料废弃物长期暂存于厂区,产生恶臭气体,环评要求生产固废需做到日产日清。③废弃包装。集中收集后,暂存于一般固废暂存区内。能外售的纸箱、纸板等外售给废品收购商,不能外售的集中收集后定期清运至集镇生活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置。④污水处理站污泥。****处理站污泥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及有一定含盐量,属于一般工业固废,定期清运****填埋场进行处置。⑤生物质蒸汽锅炉灰渣。集中收集后,暂存于生物质炉渣暂存区,定期委托当地村民清运,用于农作物施肥。⑥烟气除尘灰。经清掏后委托当地村民用于农作物施肥。⑦废树脂。更换产生的废树脂为一般固废,由厂家更换及清运处置。 2.危险废物。①废机油。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内,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②实验废液。存放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置。③化学试剂包装物。存放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清运处置。 (五)生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 项目所在地区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类型单一,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匮乏,评价范围未发现国家及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和古树名木,也未发现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没有大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地、栖息地和生活场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生物多样性差,动物种类较少、数量不多,物种多样性不丰富,项目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