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1个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2月24日-2024年12月30日(共5个工作日)。
电话:0834-****437
地址:**市航天大道三段七号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水库工程建设项目 | **市洛什地村峡口处 | **** | ****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 **水库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有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建筑物、供水工程和交通工程等。水库正常蓄水位1674.00米,相应库容1149万立方米;死水位1626.00米,相应库容11.5万立方米,调节库容1137.5万立方米。设计水平年2035年,城市供水保证率95%,多年平均供水量3850万立方米。工程建设征地涉及土地58.11公顷,其中淹没区29.44公顷,枢纽工程建设区28.67公顷;工程建设涉及搬**置人口7人,生产安置人口33人;工程施工总工期44个月,其中工程准备期13个月,主体工程施工期为30个月,工程完建期1个月;施工高峰人数420人;工程静态总投资49277.94万元。 | 一、项目主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1)生态流量保障措施:**水库施工期间导流方案采取隧洞导流,导流隧洞布置于左岸,施工期采用导流隧洞下泄来流,施工期除生产生活取水外,河道流量均下泄至下游,可满足生态流量要求。初期蓄水期,在蓄水至取水口底板高程前,采用临时水泵抽水泄放生态流量。当水位高于取水管底板高程时,通过3#坝段取水管的环境供水支管下泄生态流量。运行期通过取水管的环境供水支管下泄生态流量,水库低水位运行时,来流全部由泄洪底孔下泄。**水库死水位下,下泄生态流量值不低于0.6立方米/秒。 (2)水环境保护措施:①施工期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经沉淀处理,机械停放场含油废水经沉淀及成套油水分离器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处理目标参考《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NB/T****12021)中用水水质标准(SS≤100毫克/升);或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抽排至坝下河道。施工期承包商营地生活污水采用****设备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抽排至坝下河道。****管理站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采用吸粪****处理厂统一处理。②运行期库区水质保护措施主要为蓄水前开展库底清理,蓄水期进行污染源控制,采取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库区水环境管理,****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③受退水区水污染治理措施主要为在落实区域已有水污染防治相关规划,督促落实各项重点工程,并落实本次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的重点工程新增建设要求,受水区纳污能力尚有**,可保证受退水区水质满足Ⅲ类水质标准。 (3)声环境保护措施:声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设置移动声屏障;选择低噪设备,优化施工工艺、施工布置及施工进度和时序,禁止夜间露天爆破;工人戴耳塞、防噪头盔等措施。 (4)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期爆破提倡湿法作业,混凝土生产系统顶部设置布袋除尘系统,施工作业区定时洒水降尘;加强施工人员防尘劳动保护措施。 (5)固体废物处理措施:工程施工期弃渣及建筑垃圾清运至樟木箐镇中安村的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处理。施工期及运行期生活垃圾经集中收集后外运至西****发电厂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危险废物,暂存于危废暂存间,与具有相应处置资质的单位签订协议,定期收运处置危险废物。 (6)陆生生态保护措施:陆生生态保护措施体系按避让、减缓和修复拟定,主要包括优化施工布置,减少对地表植被的占用,并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优化施工工艺方案,加强施工期管理,减缓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加强表土利用,制定临时占地区生态恢复方案。 (7)水生生态保护措施:明确将**流域综合规划环****电站坝址上游至**市界长约10.6公里作为鱼类栖息地进行保护,****农业农村局对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重点保护和监管,相****水库业主提供;开展增殖放流,放流对象为硬刺**裸鲤,放流数量3万尾/年,增殖放****水库库尾及鱼类栖息地保护河段;****水库取水口前设拦鱼设施,加强渔政管理。 (7)土壤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施工期及运行期各类废(污)水、固体废物应按要求处理和处置,避免污染工程周边土壤环境;进行表土剥离,用于后期植被恢复;加强施工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减少机械设备油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加强运行期库区周边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水位的监测。 二、公众参与 项目在环评期间,建设单位先后进行了三次网上公示、两次登报公示,以及张贴公示,均未收到反馈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