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 王渊博 文/图
“现在,元旦俗称阳历年,与之相对应,春节是指阴历年。其实,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以此称谓历法中的首月首日。我国古代实行农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也就是现在的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后,实行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延续至今。”2025年元旦来临之际,****博物馆,该博物馆馆长谢总喆翻开馆藏的清代老课本,为记者详细介绍关于元旦的节俗文化。
换上新衣 共贺新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小学国文课本,第一篇课文的题目为《贺年》。在这篇课文中,1月1日被称为元旦佳节,即春节。当时的春节习俗为:天明即起,家中姊妹各穿新衣、欢聚厅堂,拜见父母并行贺年礼。贺年礼包括磕头作揖、互相祝福等。当然,长辈还会给晚辈发压岁钱。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商务****小学国文课本,第一篇课文的题目为《元旦》。这篇课文讲述,元旦佳节,大家要穿上新衣出门贺岁。在课文插图中,两个少年在路上相遇,一边行作揖礼,一边互相祝福。
这两篇课文浅显易懂,主要是对蒙童少年进行年俗礼节教育,讲述了换穿新衣、在家向长辈拜年、外出互相贺岁等春节习俗。
寓教于乐 以小见大
光绪三十年(1904年),商****小学国文三册课本,第一篇课文的题目为《元旦》,借助敲锣打鼓、吹奏乐器庆祝元旦佳节,教导蒙童少年要认真做学问。这篇课文中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这篇课文展现了当时的元旦佳节(即现在的春节)习俗,并配以插图。插图采用传统人物画写实手法,刻画出元旦佳节拜年贺岁的欢乐场面——人们身着新衣,家里打扫得干净整洁,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息。
课文的内容很有教育意义:“元旦,兄携弟,赴叔父家贺年。闻乐声,弟悦甚。叔父曰:“汝喜之乎吾任汝弄之。”弟吹喇叭,不成声,击锣鼓,又不中节。兄谓弟曰:“游戏小事,不习不能,况学问乎”虽然用的是文言文,但内容和道理浅显易懂——元旦佳节,哥哥带着弟弟到叔叔家去拜年。弟弟听到演奏乐器的声音,十分喜欢,跃跃欲试,叔叔就让他试着演奏。弟弟好奇地拿起喇叭和锣鼓吹吹打打,但吹喇叭吹不成乐声,敲锣打鼓找不准节拍。哥哥借此机会教导弟弟:“吹喇叭、敲锣打鼓都不过是游戏而已,但即便是这样的小事,不努力学习也做不好,更何况做学问呢”
传承千年 文化厚重
谢总喆介绍,元旦佳节有着深厚的节令文化内涵。虽然元旦所指代的日子有所变化,但无论是农历还是公历,元旦都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古汉语中,“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在我国历史上,农历一月一日有许多称谓,如元旦、元日、元正、元辰、元春、上日、元朔等,但在这些称谓中,元旦最为普遍、时间最为长久。
谢总喆告诉记者,夏朝时期的夏历,以春一月为正月;商朝时期的殷历,以冬十二月为正月;周朝时期的周历,以冬十一月为正月;秦朝时期,以冬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以春一月为正月,并将正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之后,“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公历1月1日为新年,称之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通常所说的阳历),公历1月1日被确定为新年,此后逐渐称之为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我国的重要节日。同时,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华夏儿女的“中国年”。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