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寸田输变电工程
1、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 建设单位代码类型:|
915********2880766 | 建设单位法人:何盎 |
朱大伦 | 建设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省**市**区 |
**省**市**区朱提大道中段 |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110kV寸田输变电工程 | 项目代码:|
建设性质: | |
2021版本:161-输变电工程 | 行业类别(国民经济代码):D4420-D4420-电力供应 |
建设地点: | **省**市**县 |
经度:104.23638,104.23654,104.02244,104.02277 纬度: 27.38581,27.38572,27.5697,27.57013 | ****机关:****环境局 |
环评批复时间: | 2023-03-17 |
昭环辐审〔2023〕7号 | 本工程排污许可证编号:无 |
项目实际总投资(万元): | 19023 |
179.4 | 运营单位名称:**** |
915********2880766 | 验收监测(调查)报告编制机构名称:****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914********5634079 | 验收监测单位:******公司 |
914********648285J | 竣工时间:2024-06-30 |
调试结束时间: | |
2024-12-05 | 验收报告公开结束时间:2025-01-03 |
验收报告公开载体: | http://www.****.cn/fhyHxgHYijHbMVKQwpdD7Q%3D%3D?encrypt=1 |
2、工程变动信息
项目性质
** | 实际建设情况:**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规模
(1)110kV****电站**工程:**2台主变,主变规模为2×63MVA;**110kV出线2回,35kV出线4回(电气备用2回),10kV出线5回。 (2)220kV发界变扩建3个110kV间隔:220kV****电站利用前期备用间隔位置扩建110kV出线间隔3个,为站区东侧110kV配电装置区自南向北第二、第七个间隔,以及站区南侧自东向西第一个110kV出线间隔。 (3)110kV发界变—寸田变I回线路工程:起于已建220kV****电站110kV侧间隔,止于拟建110kV寸田变,**线路路径长度约为33.3km,单回、双回混合架设,其中220kV发界变出线段约1.2km与110kV发桃大线同塔双回架设(并需要将发桃大线2-4号单回路塔更换为双回路铁塔),其余32.1km单回路架设。 (4)110kV发界变—寸田变II回线路工程:起于已建220kV****电站110kV侧间隔,止于拟建110kV寸田变,**线路路径长度分别约为32.7km,单回、三回混合架设。其中220kV发界变出线1、2号塔与110kV发熊线、110kV发桃彝线同塔三回架设,长度约0.5km。其余32.2km单回路架设。 | 实际建设情况:(1)110kV****电站**工程:**2台主变,主变规模为2×63MVA;**110kV出线2回,35kV出线4回(电气备用2回),10kV出线5回。 (2)220kV****电站间隔扩建工程:220kV****电站扩建3个110kV间隔,其中2个间隔用于至110kV****电站,1个电气备用间隔。 (3)110kV发界变—寸田变I回线路工程(运行名称:110kV发寸I回线):线路起于220kV****电站,止于110kV****电站,**线路32.181km,其中220kV发界变出线侧采用双回路架设1.179km,**单回线路31.002km。 (4)110kV发界变—寸田变II回线路工程(运行名称:110kV发寸II回线):线路起于220kV****电站,止于110kV****电站,**线路32.274km,其中220kV发界变出线侧采用三回路架设0.379km,**单回线路31.895km。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生产工艺
输送电能 | 实际建设情况:输送电能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环保设施或环保措施
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的相关要求建设事故油池。项目产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和废油属于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妥善处置,并做好台账管理工作,转移过程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要求。 | 实际建设情况:本工程事故油池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相关要求,也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变电站内铅酸蓄电池达到使用寿命或需要更换时,及时交由有相关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圣铭****公司)妥善处理。变电站运行后期产生的事故废油、废旧蓄电池等危险废物的处理、转移将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办理转移审批手续。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其他
无 | 实际建设情况:无 |
无 | 是否属于重大变动:|
3、污染物排放量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0 | 0 | 0 | 0 | 0 | 0 | 0 | / |
4、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表1 水污染治理设施
1 | 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 无 | 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 | 无 |
表2 大气污染治理设施
表3 噪声治理设施
1 | 变电站实体围墙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 | 变电站实体围墙 | 110kV****电站厂界昼间噪声监测值范围为42.6~46.4dB(A),夜间噪声监测值范围为38.1~39.5dB(A) |
表4 地下水污染治理设施
表5 固废治理设施
1 | ①变电站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定点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租住周边民房,产生的生活垃圾可纳入当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物料应分类集中堆放,尽可能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及时清运至指定消纳场处理。 ③****电站开挖产生弃土主要是地表耕植土层,有机质含量较高,无法用于场平回填。弃土场地位于场地西面洼地,完成弃土后进行整平保证弃土场地可进行复耕;架空线路基础开挖产生的余土在各塔基占地范围内就地回填压实、综合利用;变电站、塔基施工剥离表土按规范要求集中堆放,施工完毕后用于复垦或植被恢复。 ④在林地、草地和农田施工时,施工临时占地宜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应将混凝土余料和残渣及时清除。 ⑤本项目拆除的绝缘子、金具、铁塔等,****物资部门统一回收处置,安置于物资仓库。 | ①变电站施工人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输电线路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施工人员自行带至租用民房处依托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未在施工现场随意丢弃。 ②施工单位对施工期的施工废料分类收集后可回用的现场回用,不可回用的运至指定地点消纳处理。施工区域内没有施工废料残留。 ③****电站表土进行了剥离并集中堆放,表土在站区范围回覆后进行了植被恢复。施工结束后对弃土场地进行了土地平整并复耕;架空线路基础开挖产生的余土在各塔基占地范围内就地回填压实、综合利用,塔基区域无余土残留。 ④施工单位对农田、林地等临时占地区域采取了隔离保护措施,经现场调查无混凝土残渣遗留。 ⑤工程拆除的铁塔及绝缘子、金具****供电局物资部门统一回收处置。 | |
2 | ①变电站值守及运维检修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定点收集后统一清运处理。 ②变电站后续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旧铅酸蓄电池不暂存,及时交由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③在主变压器发生事故或检修时,可能有变压器油排入事故油池,事故油经收集后回收处理利用;不能回收的要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安全处置。 ④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20)等相关技术规范,落实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包括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 | ①变电站值守人员生活垃圾经站内垃圾桶收集后,****电站附近居民生活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处理。 ②变电站内铅酸蓄电池达到使用寿命或需要更换时,及时交由有相关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圣铭****公司)妥善处理。 ③本****电站内建设有事故油池、集油坑,事故油经油水分离后可回用的部分由建设单位回收利用,不可回用的部分及时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④建设单位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607-2011)、《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519-2020)等相关技术规范,落实了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包括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一系列过程。 |
表6 生态保护设施
1 |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①塔基定位应避开动物巢穴和主要觅食区域。合理规划施工季节和时间,尽量避让动物的繁殖期、迁徙期。 ②建议线路塔基因地制宜,多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紧凑型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③合理规划施工临时道路、牵张场等临时场地,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动植物造成碾压和破坏。 2)减缓措施 ①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项目临时占地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减少植被破坏。 ②线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基础开挖时选用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等影响较小开挖方式,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应采用临时拦挡措施,用苫布覆盖,回填多余土石方选择合适地点堆放,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塔基周围其他区域采取铺垫措施减少扰动破坏。 ③塔基施工占用耕地、林地时,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单独堆存并做好覆盖、拦挡等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或耕作区域表层覆土。 ④严格控制塔基周围的材料堆场范围,尽量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牵张场选址应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尽量选择线路沿线空地布置,减少植被破坏,并可采用钢板铺垫,减少倾轧。 ⑤尽可能利用已建硬化道路、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和人抬马驮相结合方式进行材料运输。确需**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长度和宽度,同时避开植被密集区,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 ⑥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顺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位于斜坡的塔基表面应做成斜面,恢复自然排水,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 ⑦经过植被较好的区域时应采用高塔架设和无人机放线等施工架线工艺;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应铺设彩条布防止油料跑、冒、滴、漏,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⑧施工中尽量控制声源,选取低噪声设备,并合理安排强噪声施工行为的时间,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3)恢复与补偿措施 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除复耕外对于土地条件较好的临时占地区域植被恢复尽可能利用植被自然更新,对确需进入人工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严禁引入外来物种。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线路塔基定位时,应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如确实无法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尽量选择植被稀疏地带;尽量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布置牵张场,必须设立的,选择植被稀疏地带,减少植被破坏。 2)减缓措施 ①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集中林区,对于无法避让的林区,尽量避让密林区,并采用提高导线对地高度的方式进行设计,且尽量使用占地面积小的铁塔,在满足设计使用强度的要求下,尽量增大档距,减小林区内铁塔数量,以进一步减小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林木砍伐量。架线施工采用无人机等环境**型架线方式,以减少对生态保护红线内植被的破坏。 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塔基应优化施工工艺,基础均采用人工开挖基础,尽量减少塔基临时占地和基础土石方开挖量,减少施工扰动和施工开挖面;设置施工控制带,对施工场地四周进行拦挡围护,严格控制施工红线,限制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材料运输固定线路行驶。 ③塔基施工时仅对塔基处无法避让的树木进行砍伐,需按照林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林地使用许可同意书等相关手续,征得林业部门同意,在取得林地使用许可同意书前不得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严格按照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林木采伐数量进行采伐作业,严禁超范围、超数量采伐林木,并缴纳植被恢复费,由当地林业部门进行异地造林,减少植被的损失。 ④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材料站、取弃土点等临时场地,生活垃圾应进行收集并及时清运出生态红线外进行处置。 ⑤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施工运输道路,对于林木较稀疏的林区,修整的施工人工便道尽量选择林木之间的空隙,避免砍伐林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植被茂盛区,当无既有道路可用时,可采用索道、人抬马驮方式运输施工材料,避免新修整道路造成植被破坏。人抬便道、索道站及滑索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域,尽量布置在草地或植被稀疏的灌木林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⑥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尽量避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牵张场,若确需在其内设置,牵张场选址应尽量靠近工程区域的既有道路,如已建机耕道路等,避让植被密集区,以占用植被较低矮、稀疏的灌丛、草丛为主,尽量降低林木砍伐量。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缓的地段,牵张场铺设彩条布或草垫,施工结束立即进行植被恢复。 ⑦对占地范围的耕植土进行表土剥离,并进行表土养护,用于后期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 ⑧合理组织施工,塔基基础和架线施工应集中力量在尽量短的施工时间内完工,以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受干扰的时间。 ⑨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森林防火,确保区域林木安全,避免破坏森林**。 ⑩施工期间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等级,优化施工工艺,缩小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并强化塔基和临时占地处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塔基处地形情况砌筑浆砌石护坡、挡土墙、截排水沟和沉砂池,对占地范围内的耕植表土进行剥离,对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进行遮盖,用编织袋进行拦挡,尽量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①塔基施工完成后,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平整并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架线线路结束后,对架线施工中的临时用地应及时回填和进行迹地恢复。 ②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 ③保存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熟化土,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土壤。对建设中永久占用耕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以便施工结束后复垦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避让措施 ①经现场调查,塔基不涉及动物巢穴和主要觅食区域,施工时间避让了动物的繁衍期及迁徙期。 ②经现场调查,本工程线路塔基的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了全方位长短腿配合高低基础方案,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地形变化的需要,尽可能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减少了土石方量及施工占地。 ③临时道路和牵张场均选择在植被稀疏处进行布设,施工期未发生施工人员随意砍伐施工场地外林木的事件。 2)减缓措施 ①施工前期划定了施工红线,施工期合理安排了施工场地和施工工序,项目临时占地优先设置在荒地或植被稀疏的地方,施工阶段控制了对植被的破坏。 ②本工程线路塔基的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了全方位长短腿配合高低基础方案,基础开挖选择了影响较小的开挖方式,尽可能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减少了土石方量及施工占地。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区域采取了铺垫措施,基础开挖临时土方用苫布覆盖,并采取了拦挡和防护措施。 ③塔基施工处进行了表土剥离,表土临时堆存过程中采取了苫盖、拦挡措施,塔基施工结束后进行了表土回覆工作。 ④施工阶段材料场设置在塔基施工范围内,牵张场选择在植被稀疏处进行布设,并采取了铺垫措施。 ⑤施工道路尽可能利用了已有水泥路、机耕道等现有道路,**临时道路时主要选择了植被稀疏区域,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选用了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恢复。 ⑥施工单位对塔基因地制宜地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 ⑦施工单位采用了先进的架线工艺,输电线路采取高跨方式通过林区,减少了对线路走廊下方植被的破坏。施工单位对施工机械定期保养维护,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时铺设了彩条布,无滴漏油料污染土壤和水体。 ⑧施工单位选择了低噪声施工设备,合理安排了强噪声施工活动的时间,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施工单位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了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工作,施工单位选用了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已落实。 1)避让措施 经现场调查,验收阶段线路相比环评阶段避让了部分生态保护红线,穿越长度减少了0.2km,塔基设立在了植被稀疏区域。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 2)减缓措施 ①本工程线路已避让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集中林区,线路穿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使用了较小塔型并加大了档距,减少了占地和林木砍伐;采取了高塔跨越和无人机架线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影响较小。 ②生态保护红线内塔基采用了人工开挖基础,减少了塔基临时占地和土石方开挖量,严格控制了施工扰动范围。施工期施工单位对施工场地四周设置了围挡,控制了施工红线,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施工红线内,材料运输通过固定线路行驶。③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办理了林地使用许可手续,经过林地时已尽量采用高跨方式穿越,仅对少量因地形原因不满足设计高度的林木进行砍伐,塔基施工时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对塔基处的林木进行砍伐,未超过作业范围和砍伐数量。④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施工营地、取弃土场等临时占地,塔基处无生活垃圾等固废残留。⑤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施工运输道路,修建的施工便道选在林木稀疏区域。⑥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缓的地段,牵张场铺设彩条布或草垫,施工结束立即进行植被恢复。⑦施工单位在塔基施工开挖**行了表土剥离,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覆于塔基四周并进行了植被恢复。 ⑧施工单位安排施工工期合理,控制了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施工时间。 ⑨施工单位严格防控火源,施工期没有因线路施工发生森林火灾情况。 ⑩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了施工扰动范围,塔基施工及临时占地处采取了表土剥离与回覆、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塔基处根据地形情况设置了浆砌石护坡、挡土墙、截排水沟和沉砂池;施工单位对临时堆土采用了密目网进行遮盖,用编织袋进行拦挡,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①经现场调查,塔基处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施工周边临时用地处无施工固废残留。 ②经现场调查,本工程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已进行植被恢复。 ③经现场调查,塔基施工处均已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已基本恢复原有植被状况。 |
表7 风险设施
1 | ①要求运维人员加强对事故油池及其排导系统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做好运行期间的管理工作;定期对事故油池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无渗漏、无溢流。 ②变电工程事故或检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压器油经事故集油池收集后回收处理利用。不能回收的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同时该单位要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并按照规定制作标志标识。 ③****电站内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 | ①建设单位安排运维人员定期对事故油池及其排导系统进行巡查和维护,确保了事故油池的完好状态。 ②建设单位对于经事故集油池收集后的废变压器油进行回收处理利用。不能回收的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同时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并按照规定制作标志标识。 ③****电站内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安排演练。 |
5、环境保护对策措施落实情况
依托工程
220kV发界(**)输变电工程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220kV发界(**)输变电工程 |
/ |
环保搬迁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区域削减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生态恢复、补偿或管理
一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①塔基定位应避开动物巢穴和主要觅食区域。合理规划施工季节和时间,尽量避让动物的繁殖期、迁徙期。 ②建议线路塔基因地制宜,多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改良型基础、紧凑型设计,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③合理规划施工临时道路、牵张场等临时场地,合理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的行走路线,避免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动植物造成碾压和破坏。 2)减缓措施 ①严格控制施工占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场地,项目临时占地优先利用荒地、劣地,减少植被破坏。 ②线路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基础开挖时选用掏挖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等影响较小开挖方式,尽量少占土地,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及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基础开挖临时堆土应采用临时拦挡措施,用苫布覆盖,回填多余土石方选择合适地点堆放,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塔基周围其他区域采取铺垫措施减少扰动破坏。 ③塔基施工占用耕地、林地时,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将表土单独堆存并做好覆盖、拦挡等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用于项目区植被恢复或耕作区域表层覆土。 ④严格控制塔基周围的材料堆场范围,尽量在塔基占地范围内进行施工活动。牵张场选址应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尽量选择线路沿线空地布置,减少植被破坏,并可采用钢板铺垫,减少倾轧。 ⑤尽可能利用已建硬化道路、机耕路、林区小路等现有道路和人抬马驮相结合方式进行材料运输。确需**道路,应严格控制道路长度和宽度,同时避开植被密集区,并在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 ⑥对可能出现较大汇水面且土层较厚的塔位要求开挖排水沟,并顺接入原地形自然排水系统;位于斜坡的塔基表面应做成斜面,恢复自然排水,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 ⑦经过植被较好的区域时应采用高塔架设和无人机放线等施工架线工艺;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应铺设彩条布防止油料跑、冒、滴、漏,防止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⑧施工中尽量控制声源,选取低噪声设备,并合理安排强噪声施工行为的时间,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3)恢复与补偿措施 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清理、松土、覆盖表层土,除复耕外对于土地条件较好的临时占地区域植被恢复尽可能利用植被自然更新,对确需进入人工播撒草籽进行植被恢复的区域,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严禁引入外来物种。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避让措施 线路塔基定位时,应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如确实无法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尽量选择植被稀疏地带;尽量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布置牵张场,必须设立的,选择植被稀疏地带,减少植被破坏。 2)减缓措施 ①尽量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集中林区,对于无法避让的林区,尽量避让密林区,并采用提高导线对地高度的方式进行设计,且尽量使用占地面积小的铁塔,在满足设计使用强度的要求下,尽量增大档距,减小林区内铁塔数量,以进一步减小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林木砍伐量。架线施工采用无人机等环境**型架线方式,以减少对生态保护红线内植被的破坏。 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塔基应优化施工工艺,基础均采用人工开挖基础,尽量减少塔基临时占地和基础土石方开挖量,减少施工扰动和施工开挖面;设置施工控制带,对施工场地四周进行拦挡围护,严格控制施工红线,限制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材料运输固定线路行驶。 ③塔基施工时仅对塔基处无法避让的树木进行砍伐,需按照林地管理相关规定办理林地使用许可同意书等相关手续,征得林业部门同意,在取得林地使用许可同意书前不得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严格按照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林木采伐数量进行采伐作业,严禁超范围、超数量采伐林木,并缴纳植被恢复费,由当地林业部门进行异地造林,减少植被的损失。 ④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施工营地、材料站、取弃土点等临时场地,生活垃圾应进行收集并及时清运出生态红线外进行处置。 ⑤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施工运输道路,对于林木较稀疏的林区,修整的施工人工便道尽量选择林木之间的空隙,避免砍伐林木;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植被茂盛区,当无既有道路可用时,可采用索道、人抬马驮方式运输施工材料,避免新修整道路造成植被破坏。人抬便道、索道站及滑索尽量避让植被密集区域,尽量布置在草地或植被稀疏的灌木林地,以减少植被破坏。 ⑥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尽量避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设置牵张场,若确需在其内设置,牵张场选址应尽量靠近工程区域的既有道路,如已建机耕道路等,避让植被密集区,以占用植被较低矮、稀疏的灌丛、草丛为主,尽量降低林木砍伐量。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缓的地段,牵张场铺设彩条布或草垫,施工结束立即进行植被恢复。 ⑦对占地范围的耕植土进行表土剥离,并进行表土养护,用于后期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 ⑧合理组织施工,塔基基础和架线施工应集中力量在尽量短的施工时间内完工,以减少生态保护红线受干扰的时间。 ⑨施工过程中还应加强森林防火,确保区域林木安全,避免破坏森林**。 ⑩施工期间提高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和等级,优化施工工艺,缩小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并强化塔基和临时占地处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塔基处地形情况砌筑浆砌石护坡、挡土墙、截排水沟和沉砂池,对占地范围内的耕植表土进行剥离,对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进行遮盖,用编织袋进行拦挡,尽量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①塔基施工完成后,应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平整并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架线线路结束后,对架线施工中的临时用地应及时回填和进行迹地恢复。 ②工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对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进行植被恢复。 ③保存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熟化土,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土壤。对建设中永久占用耕地部分的表层土予以收集保存,以便施工结束后复垦或选择当地适宜植物及时恢复绿化。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一般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1)避让措施 ①经现场调查,塔基不涉及动物巢穴和主要觅食区域,施工时间避让了动物的繁衍期及迁徙期。 ②经现场调查,本工程线路塔基的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了全方位长短腿配合高低基础方案,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地形变化的需要,尽可能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减少了土石方量及施工占地。 ③临时道路和牵张场均选择在植被稀疏处进行布设,施工期未发生施工人员随意砍伐施工场地外林木的事件。 2)减缓措施 ①施工前期划定了施工红线,施工期合理安排了施工场地和施工工序,项目临时占地优先设置在荒地或植被稀疏的地方,施工阶段控制了对植被的破坏。 ②本工程线路塔基的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了全方位长短腿配合高低基础方案,基础开挖选择了影响较小的开挖方式,尽可能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形,减少了土石方量及施工占地。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区域采取了铺垫措施,基础开挖临时土方用苫布覆盖,并采取了拦挡和防护措施。 ③塔基施工处进行了表土剥离,表土临时堆存过程中采取了苫盖、拦挡措施,塔基施工结束后进行了表土回覆工作。 ④施工阶段材料场设置在塔基施工范围内,牵张场选择在植被稀疏处进行布设,并采取了铺垫措施。 ⑤施工道路尽可能利用了已有水泥路、机耕道等现有道路,**临时道路时主要选择了植被稀疏区域,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选用了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恢复。 ⑥施工单位对塔基因地制宜地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均采用浆砌块石排水沟。 ⑦施工单位采用了先进的架线工艺,输电线路采取高跨方式通过林区,减少了对线路走廊下方植被的破坏。施工单位对施工机械定期保养维护,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时铺设了彩条布,无滴漏油料污染土壤和水体。 ⑧施工单位选择了低噪声施工设备,合理安排了强噪声施工活动的时间,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施工单位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了土地整治和植被恢复工作,施工单位选用了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已落实。 1)避让措施 经现场调查,验收阶段线路相比环评阶段避让了部分生态保护红线,穿越长度减少了0.2km,塔基设立在了植被稀疏区域。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 2)减缓措施 ①本工程线路已避让了生态保护红线内的集中林区,线路穿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使用了较小塔型并加大了档距,减少了占地和林木砍伐;采取了高塔跨越和无人机架线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影响较小。 ②生态保护红线内塔基采用了人工开挖基础,减少了塔基临时占地和土石方开挖量,严格控制了施工扰动范围。施工期施工单位对施工场地四周设置了围挡,控制了施工红线,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施工红线内,材料运输通过固定线路行驶。③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办理了林地使用许可手续,经过林地时已尽量采用高跨方式穿越,仅对少量因地形原因不满足设计高度的林木进行砍伐,塔基施工时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对塔基处的林木进行砍伐,未超过作业范围和砍伐数量。④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施工营地、取弃土场等临时占地,塔基处无生活垃圾等固废残留。⑤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施工运输道路,修建的施工便道选在林木稀疏区域。⑥经现场调查,施工单位没有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设置牵张场,牵张场应选择地势平缓的地段,牵张场铺设彩条布或草垫,施工结束立即进行植被恢复。⑦施工单位在塔基施工开挖**行了表土剥离,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覆于塔基四周并进行了植被恢复。 ⑧施工单位安排施工工期合理,控制了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施工时间。 ⑨施工单位严格防控火源,施工期没有因线路施工发生森林火灾情况。 ⑩施工单位严格控制了施工扰动范围,塔基施工及临时占地处采取了表土剥离与回覆、植被恢复等水土保持措施。塔基处根据地形情况设置了浆砌石护坡、挡土墙、截排水沟和沉砂池;施工单位对临时堆土采用了密目网进行遮盖,用编织袋进行拦挡,减少了水土流失量。 3)恢复与补偿措施 ①经现场调查,塔基处植被恢复效果较好,施工周边临时用地处无施工固废残留。 ②经现场调查,本工程施工便道、施工场地等临时占地已进行植被恢复。 ③经现场调查,塔基施工处均已进行植被恢复或复耕,已基本恢复原有植被状况。 |
/ |
功能置换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其他
无 | 验收阶段落实情况:无 |
/ |
6、工程建设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
/ |
/ |
/ |
/ |
/ |
/ |
7、验收结论
1 | 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设或落实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未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使用 |
2 | 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控制要求 |
3 |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 |
4 | 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 |
5 | 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6 | 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建设项目,其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主体工程需要 |
7 | 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 |
8 | 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 |
9 | 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 |
不存在上述情况 | |
验收结论 | 合格 |
相关公告
招标导航更多>>
工程建筑
交通运输
环保绿化
医疗卫生
仪器仪表
水利水电
能源化工
弱电安防
办公文教
通讯电子
机械设备
农林牧渔
市政基建
政府部门
换一批